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不足分析论文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加强专业建设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几点对策,以期为增强职业院校的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更具有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各类高职院校快速扩张发展,高职院校只有抓好专业建设,突出职业院校本身的特色,才能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并在日渐激烈的院校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概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也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加强专业建设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通过专业这一载体展开具体的实施。而学生也需要进行专业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可以说,专业建设是解决高职院校中存在的培养及教育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其次,专业建设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专业建设涉及到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师资水平、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再次,专业建设集中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侧重职业性、技术性而非学科性,因而需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不但能有效巩固高职院校的现有成果,还能有效深化专业改革,增强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为其办学特色增添亮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通过大胆尝试,努力改革及调整,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其职业教育的特点得以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得以凸显,基本形成高职的学科体系,专业种类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职业种类,专业设置及其结构日趋合理,能较好地反映当前社会、市场、择业等方面的变化。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其专业建设总体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提高。
(一)专业布局不够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专业结构失衡,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发展不协调,导致专业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差;专业交叉重叠现象对专业建设的长期资源积累和品牌打造带来困难;专业设置上存在数量与质量、“长线”与“短线”之间的矛盾。
(二)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学科带头人和名师数量少;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完善;师资力量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低,实践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普遍亟待加强。
(三)高职专业育人模式尚待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教学方面仍无法摆脱“本科压缩”和“中专延长”的影子,教学课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尚未真正落实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课程设置过分强调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双证书”制度的实施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
(四)专业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缺乏保障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完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资金来源不足、投入不够且缺乏机制保障,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适度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始终把专业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发展重点。专业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根据产业、技术、社会岗位等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将行业相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并对品牌专业进行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出行业特色。
(二)根据地方实际优化专业结构
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及规模与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需要立足于地方实际,切合当地社会实际及经济建设的需要。专业建设应着眼于长远,切忌“跟风”,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总体规划,深入调查社会、行业、产业等,做好针对性的走访调研,加强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分析并找出自身专业建设的优劣态势,论证并预测所设专业的规模、结构,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新技术含量及新知识含量,且具有较广专业服务面的重点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型、技能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的现代化,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素质高、技能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职人才,以更好地为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的就业志趣发展专业群,调整老专业、增设新专业、扶持潜力专业、整合相似专业,努力与市场接轨,不断升级并改造专业,拓展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空间。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时代发展的主题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专业建设及调整的力度,全力建设特色专业,逐步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及专业内涵的整体提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不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且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骨干队伍。引进一批学历高、素质优的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来自生产、管理一线专家、学者、工程师等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切实实现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为教师规划职业生涯方向与目标,同时强化教师培训机制,可通过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的穿插结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机制,全面把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及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寻求提高其职业能力的举措。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考证等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
(四)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改善教学设施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大力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教学与实践的衔接结合。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顺应现代社会对高技能实践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可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手段上应大胆综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得以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此外,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现代技术含量、设施先进,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系列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广泛联系各企业,不断开发并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学习及实习机会,促进高职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增强其专业知识,丰富其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卢小萱.试论影响高职专业建设的三大因素[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邝守敏,郭利平,薛萍.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3]张阳.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北方经贸,2010,(2).
[4]陈广山.基于“职业化”策略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08,(10).
第二篇: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论文
一、教材体系改革
深入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养老康复机构、社区康复中心以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热门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职业分析,了解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岗位,临床所需的、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其素质要求,然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标准。按照临床实际工作岗位职责要求以及必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修订专业教学和实训计划,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
在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有侧重,以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以及康复评定技术为主,兼顾言语疗法(ST)、心理、认知治疗和传统康复疗法的知识结构,以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重点改革有关临床技能方面的教材,本专业的临床课程主要含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康复和护理四个方面,一般都是三至四本教材,教材内容衔接性比较差,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内容重复,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相关性不强,治疗和护理脱节。针对这种不足,对教材结构体系进行全面的整合,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疾病单元为中心和纵线,以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为主线和横线。例如,对于脑卒中这个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可以分定义、诊断、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等七个部分进行讲述。
二、教材内容改革
基于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准确的专业定位,修订课程教学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坚持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确定康复治疗专业的核心能力,如功能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和临床应用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4 ~ 5 门核心课程,并在课程内容和标准修订中严格把握“三基五性”,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并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原则,强调教材的实用性。通识教育课注重以培养通用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坚持立德树人,适当减少和压缩理论课,在康复治疗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专业技能课教学内容围绕康复和养老需求。以及岗位能力的设定,加大实践和操作技能教学的比重,可请临床一线康复工作者和康复治疗专业课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研讨和标准的设计,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标准制订。根据临床康复治疗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调整主要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学时数,从而确保康复治疗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
结合中国国情和老年社会到来的实际需求,突出中医康复和养老康复的特色,这是发展我国康复医学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康复治疗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教学力度,注重中医针灸、推拿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既能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同时,又能掌握中医的传统康复技术,体现一专多能人才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临床教学情况和毕业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需要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临床实用的评定方法和先进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减少一些纯理论及落后的技术内容。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在学时分配上,临床实践或技能操作课程与理论课程之比,应接近或大于1 ∶ 1,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临床专业岗位能力需求。
借鉴和学习德国“项目教学法”的原则组编校本教材。一是编写专业核心课实训指导教材,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教学单位、行业(医院)共同编写,采用单元模块形式,根据专业大纲要求和实际需求,每一单元模块由学生实训手册、教师指导书、考核习题册、临床实践和学习任务指导书、教学媒体等部分组成。二是重新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以临床实用和贴近岗位工作为导向,注重吸收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力求体例新颖、结构编排合理,按照教学目标及说明、问题引入、内容陈述、实践操作、总结概括、作业练习等顺序展开;大量采用结构图、数据表等,以求可读性,增强直观性。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除了对学生进行康复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培养外,同时应当注重加强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在综合医院、高端康复机构的实践掌握最前沿的现代康复理念和方法技术,更应要求学生通过在基层社区康复中心、养老康复机构和残疾康复机构的实践树立关心基层老百姓、关心老年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人文情怀,解决这些群体身体上康复问题的同时解除其心理上的创伤,最终使其融入社会。
三、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
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最有效教学方式,这是一种既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双主体模式是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有利于把“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两者长处发挥出来,从而消除和避免两者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一体化实训室,结合项目化校本教材,以康复问题为任务驱动,深入推进教中学、学中做,基础技能操作课在仿真模拟实训室进行教学,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在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机构等实训基地进行情景教学。
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即围绕康复临床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以及知识技能来安排课程与教学。根据康复行业机构及医院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整体要求,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医学基础、专业基础、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技术、康复护理等七个课程模块。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既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的同时,又突出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同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模块实行分段教学:通识教育及职业素养贯穿三学年;医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同时安排学生在第一学年寒、暑假共进行两个月的社会实践,寒假一般要求学生调查本县、市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及康复患者的需求,并写出完整的调查报告,暑假在社区康复机构进行教学见习;第二学年完成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第四学期的每隔一周安排学生到综合医院康复科或养老康复中心进行教学见习两天;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到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养老康复机构、康复保健机构进行毕业实习。
改进成绩评定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以理论考试和项目设计考场方式为主,专业课和以技能为主的课程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同时进行,并且有康复一线工作者参与技能考核。毕业实习阶段,在每个实习机构和科室都必须进行理论和实践考试,合格后方可以出科。在学生完成为期一年的临床毕业实习后,最终将学生的毕业考试设计为实践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实践操作考核一般以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每个毕业生都应参加,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内容为康复评定、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和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等,常用的康复技能操作考核,然后评出各类操作技术考核的优秀者,这样既让每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展示和考核,又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职业教育的教材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需要为学生和老师而编写的教学资料,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键载体,也是学生汲取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源泉。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教材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教材的质量和使用载体,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质量。教材是学校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它与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共同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三大基石。此外,教材还是实施教学活动、推进教学改革、培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基本依据,对学生适应未来的临床工作岗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和课程的设置作为职业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基本前提,一直以来都是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职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过程。建设一套符合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办法和关键途径。根据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发与之配套的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而且可以促进相关专业教材的改革,以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改革及人才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异军突起,事业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迅速崛起,一方面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同时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也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据统计1998年我国高职院只有400多所,在校生人数约117万人,经短短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由400多所发展到900多所,在校生数从117万人增加到500万人。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期待;二是经过几年的实践,高职教育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从办学方向上定位,立足于职业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已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了大批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已逐渐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三是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理念主导思想。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人材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上,都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难,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广泛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新型式。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把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开放式办学模式。
2、准确把握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体现专业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业务规格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学科型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应当突出学科本位的特征;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应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来明确职业学院的定位和方向和专业设置,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3、积极探索大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体现以下特征:
开放性与多样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行列,高等教育就必须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和机制,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
实践性与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生产一线人才,重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而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又是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因此强调实践能力、技术应用的培养,淡化理论教学“厚基础、宽口径”的传统教育观念,是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手段。
动态性与稳定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是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变性决定的。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即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但在一
定时期内,人才培养模式又是相对稳定的。动态性与稳定性是保证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广东省建筑行业现状
在前一轮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本专业进行了充分调研,已认识到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加入WTO后,给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培养该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企业的欢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技术需求,新一轮的教改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已逐步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广东省城乡建设发展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新兴的建筑更多地将以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和智能建筑为主,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更是趋向于集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为一体的方向发展。目前建筑设备工程在建筑工程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增长很快,一般工程占工程总投资比例20—30%,对于大型建筑、高层建筑、智能建筑中的设备工程占工程总投资比例达到了40—50%。
2001、2003年我院就组织相关骨干教师深入深圳、东莞及珠三角地区,对建筑行业经营状况、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专业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到由于建筑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方式变革逐步展开,市场竞争仍然激烈,然而,建筑业仍然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规模较小、技术粗糙、过度竞争等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且技术水平不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对承揽大型工程及技术含量高的项目造成障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极大威胁。建筑设备工程新技术的应用相对建筑业全行业的发展速度来说更快、更高,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调研中许多企业员工对我们表示,企业招聘人才,并不是看重他读的是本科还是专科,而是看他具备不具备工作实力,只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责任心,这样的人企业任何时候都是欢迎的。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已不仅仅是具备应有的知识,而更需要的是应用性的高级人才。
广东省地处华南地区的核心地带,毗邻香港和澳门特区,辐射整个珠江三角洲,其重要地位非常明显。近年来,随着珠三角洲经济的蓬勃发展,整个建设行业需要大量的建筑设备方面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具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基于产业发展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是我们准确定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依据。
三、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人材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在经过充分社会调研后,对本专业学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职业素质养成、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我们在定位上要把握两点:一是充分理解就业就是民生之本之内涵;二是抓住以服务为宗旨这个方向,培养符合行业或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服务;坚持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和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打造品牌专业,创办一流教育,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
专业及培养人才定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建筑业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通过学习后应具备必需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生毕业后的主要职业岗位是: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施工、中小型建筑单位的水、电工程设计、建筑设备工程计价岗位。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它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内涵。
1、以职业能力为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传统高等
教育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因此打牢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调素质教育是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方案的主线,不断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能有一条获的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2、把素质教育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或选修课,加大选修课的分量,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有效途径。特别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要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贯穿在教改方案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始终。建设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3、采用项目教学,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高职教育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 节,也是一个难点。不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就无法确立,培养目标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我们在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把相关专业课进行整合,强化该课程对专业课的支持,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展开边讲边练或集中学习集中实训的灵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达到学完一个项目就能熟悉一个项目的工作要求。总之理论与实践内容都围绕着培养目标来构件,其目标是一致的,知识与技能是相互交融的,教学效果应是有效的。
(三)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之路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能否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两年制专业必须有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对此,学校除了要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应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的协议,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支持学
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方便条件。
(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都在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使毕业生在拿到学历文凭的同时,能够拿到几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条件。但在这方面国家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制度,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脱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尽快与国家相关部门协调,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建立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切实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劳动准入制度。高职高专院校按照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劳动就业、职业资格培训紧密结合,培养更加适销对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专业管理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诸如培养目标管理、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管理、教材管理、教学文件的管理、课程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多方面的活动。在专业管理上,把握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规范性、相对稳定性、创新性原则,做好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文件的完善,教材的选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等管理系统,通过院系两级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目标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模式。
五、走创新之路使专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十足
理清办学思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创专业特色、走创新之路始终是我们十分重视也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要保持专业发展具有长久生命力,关键是只有创特色、树品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发挥专业示范作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机电工程系
2004年10月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我思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以及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等方面谈谈个人见解。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setting of the occup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system of running a school of local difference from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occup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it is training fo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first line of high skill talent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have irreplaceable role.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talk about individual view
关键词:职业教育定位发展
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办学体制的定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知识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方法,以就业为导向配置教学资源。
(2)教学组织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要改变普通高等教育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探索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校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普通高等教育,属于独立的职业型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其生源可以是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也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定位于职业型教育依据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类将专科教育划为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高职是专科教育的一个分枝,培养方向以有针对性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生源状况设计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过渡课程,一般要求在入学前完成(因其不属第三级课程),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也可以在入学后的短时间内补上。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阶段就要强调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入学条件,然后再实施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才能有效地保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阶段达到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中间技术型人才规格。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将高职教育年限调整为高中毕业生3年,初中毕业生5年。
3、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1)现有教师在职培训。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若抽调教师离岗培训,将加大日常教学压力。可行的办法是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进行在职培训,这既能达到培养师资、满足教学需要的目的,又能缓解日常教学师资不足的压力。
(2)根据需求引进人才。组织院校内部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适时引进外部人才。搞清楚本院校哪些专业的教师通过内部培训可以满足需要,哪些专业必须从外部引进人才才能满足需求;哪些专业发展潜力较大,需要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储备等,这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人才招聘要遵循年龄优势、经验优势、德才优势并举的原则。
4、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1)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之上
2)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
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定位的认识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培养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培养的人才与普高的差别属于类型不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
型、管理型人才;普高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不存在等级的差别。社会上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不如意、事业发展受阻的大有人在。这里存在层次与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层次人才就业的层次和期望也不同,就业竞争实际是同层次人才间的竞争。无论哪个层次的人,只要位其优秀,总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社会的重用,成败取决于是否是一个最好的你。也就是说,“白领”与“蓝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成材途径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有自己某方面的智能优势,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2、健全办学理论,拓展办学空间
(1)健全教育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类型,其生命力全在于特色和质量,而形成特色、办出质量,就要在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上不盲从于普通高教,牢牢掌握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优势,站稳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主阵地,在高新技术与社会经济间架起直通桥梁。
3、创新观念,超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难的抉择
随着终身教育的观念愈来愈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选择专业特色突出,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设置模式。须知,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知识积压和生产过剩都是等同的,都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浪费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当然要与终身教育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1996 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 1 ∶ 1。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二者的矛盾,但要从根本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还应在观念上有以下创新:)将二者统一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目的是结合灵活、多变、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全面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有意识强调和贯彻素质教育,将看似矛盾、两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灵活结合,发挥互补作用。)将二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创新教育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应放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探讨,将各自特长发挥出来,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既发挥培养“逻辑——演绎”能力为特点的理论教学特长,又能兼顾培养“实践——探索”能
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二者互不偏废。
4、健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尝试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做到每学期都开设公共课、专业课和技术实习课。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首先应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公共文化课,不同的专业公共文化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例如,围绕专业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交际实务、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等,既与课程专业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为增加专业课时,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基础课程包括旅游经济、会计学、财务学等,可将三者合并,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总称旅游经济学。分一、二、三部分并分散到第二、三、四学期,难度由浅渐深,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再次,将实习课分散,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同时也不至于造成最后一学期“放羊”式的实习和造成实习效果不理想。)专业课程力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点,适当综合化。传统学科的专业课程是以学科性为设置原则设置的,教材几十年未做大的改动,学科分支较细,课程时有交叉,教材偏难、偏深、偏细,难于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适于高职教育需要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教材并不多见,这在客观上给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难度。这也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不断总结、编写、完善本专业教材的艰巨任务。
高职教材应以突出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对内在联系较紧密,知识点交叉较多的课程可以适当综合成一门课程。例如,我院建工系建筑工程专业将同属于力学范畴,课程知识点交叉较多的三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综合成一门建筑力学;将内在联系紧密的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概预算原理合并成应用性较强,社会需求面广的建筑工程预算原理和电算化。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材和传统的教材相
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了,更加适合高职专业特色,值得推广。)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目标,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性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内容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性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对选修课程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学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任务外,还应完成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才能毕业
4、顺应地方经济发展 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导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⑴地方产业结构主要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国家宏观布局形成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不同的需求。现在地方产业结构呈集群式发展态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构成了不同的专业人才需求链,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⑵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要求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要与国际接轨;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则要求职业技术人才与本土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高职教育发展的学科体系不宜大而全,而要小而精,顺应地方经济,快速前瞻发展。
三、关于土建类高等职业的教育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能为每一个职业岗位或职业项目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土建类相关专业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只能坚持宽窄并举的原则,以职业群、岗位群来设置相对较宽的专业。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在企业很难完成对学生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训练;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远未形成;主管部门或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土建类专业再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严重问题。课程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以后的此类专业中要尤其重视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分类、课程模式等;同时,也要在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与维护。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建设的阶段,无论一般院校还是示范院校,都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1)浅谈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陆计明《对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
(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4)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探析论文
【摘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推行并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着力培养高技能、适应性强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但限于多种因素约束,大都采用“学年学分制”模式。本文从专业、课程、师资及考试管理等方面对现有学分制的推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 教学管理问题的提出
中国高等教育自上世纪下半叶普遍实行学年制的教学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自有它的优越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区位运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办学主体绝对增多并趋向多样化,教育客体之间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越多就意味着越有差异”。为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势必要求课程运行机制更加灵活。为适应这一需求,各高校推行并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根本目的都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限于种种客观条件,虽然许多学校宣布实行了学分制,但大都接近于“学年学分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提供足够的柔性、灵活性是大势所趋。抓住学分制本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概念界定
关于学分制的研究要从学年制切入,学年制亦称学时制,其主要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任务量是按课程的学时衡量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学完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才能毕业。13世纪开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均采用学年制。实践证明,学年制培养目标明确,计划性强,对教学有统一的衡量尺度,方便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籍管理,但其培养目标和过程的内在规定性也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不能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运行机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如果说没有学年制束缚的学分制是“完全学分制”,那么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常称为“学年学分制”。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完全学分制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选择。本文所探讨的学分制为完全学分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学分制研究取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近年来教育部的许多文件为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在教改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革尝试,主要在专业、课程、师资及考试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3.1 学分制与专业
大学教育除了延续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外,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必须面向人才需求的市场,不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忽略市场需求办学,是值得我们教育界反思和吸取教训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专业学科建设上,需要努力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对部分专业或拓宽口径,或调整改造,或暂停招生甚至撤消。专业学科需要通过结构的优化,为学分制管理中的选课创造良好条件,才能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创造型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3.2 学分制与课程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要深化专业设置、学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探索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制;…。”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但完全不等同于选课制,实际操作时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分制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是对课程体系的革新。课程建设上,首先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其次建立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再次,学分制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修学有很强的自主性,需要辅以现代管理手段,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
3.3 学分制与教师
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师,特别是实践课程教师,既有学校的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经验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教学经验相差较大。学校专职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应注重向“双师型”方向靠拢。目前多数院校兼职教师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专家等组成,而且兼职教师的比例还将逐年增多,这部分教师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注重讲练结合。目前专科阶段导师制的有效做法也值得借鉴。
3.4 学分制与考试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出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常用的做法是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融通的课程,需要依据专业技能标准、企业生产现状、学生顶岗岗位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而不宜采用统一的传统的考试模式。与此相适应的是考试设计上应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化,除基础理论课程的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外,作业、研究项目(论文)、设计、动手操作等等形式应作为有针对性的考核手段,这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有利于克服学年制下的终考定成败的弊端和考试作弊的痼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于学生技能的要求越来越急迫,技能熟练程度标准也越来越高。在社会需求的张力之下,各高职院校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化改革的态度都十分积极,但距离岗位要求和学分制的内涵还有相当的差距。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在管理层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的健全,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的改善,产学研的进一步联合,以及更为科学的质量标准、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构与规整都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践行。只有正视以上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不断积极的研究、实践,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才会焕发新的容颜。
参考文献
[1] 孙 朝.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矛盾及其变革[J].教育评论(北京大学),2005,(1):99—101.[2] 熊卫华.学分制及其在中国高校的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5.[3] 李立.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冲击与创新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