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之艾散文
一直以来我就对节日没有特别的感觉,总觉得无非是普通的日子赋予了某种含义后,使之变得神圣而传统而已,随之而来的各种繁文缛节也自然是罗嗦多余的。因此别人过节的时候,我总是去找个安静的地方让耳根清静。当时为给自己的特立独行一个说法,还貌似张狂实则浅薄地重复着一个牵强的理由:有人生下来就是来守规矩的,而我是为破规矩而生的。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当成熟的细胞真正通过我的两鬓偶尔闪现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其实我也想守规矩的,只是从小孤儿的身份注定了我对喜庆的恐慌和排斥。害怕喜庆,是因为害怕见到别人喜庆,因为喜庆的日子往往伴着团圆,而团圆恰又是人有我无,安能不怕?
就如端午,儿时的记忆里也曾随着母亲早早起床,到河边去掬一捧河水滋润惺松的睡眼,那时候真的相信,这一洗便会让这一年的苦难消失。而记忆中的河水总是那么的清,河边的艾草也总是那么蓊郁。每个来河边踏青的人都会信手拈上几根艾草,回家后挂在房檐下,对于民间百姓而言,艾草是否真的能驱邪避灾无证可考,这个习俗甚至与流芳百世的屈原也没什么太大关系,一年一度的采艾,就像一年一度的吃月饼,一年一度的回家过年一样,只是一种不必问理由就必须得这么做的一个过程而已。
今日倏尔想起这个端午,多半缘由自己已经是人在异乡,虽然从小镇上搬到了市里,理论上升了一级,但却没有太多的欣喜。大马路上从东头走到西头,我都不必抬头,因为抬头也全是陌生人。想想那些曾经让我视觉疲劳的家乡人,竟在这一刻变得相当可爱。此时此刻的这个日子,他(她)们也一定如以往一样,前往那曾经有着清清河水的地方,去采摘那些蓊郁的艾草吧。想到这儿,我再难安然高卧,下楼骑上自行车,看到大街上已经有人拿着采回来的艾草在谈笑。凉爽的清风拂过,霎时间我觉得他们也不再那么陌生了,哪里去采艾?有位阿姨笑着告诉我。但不管她说的是什么地方,在我来言都是陌生的地方,还是随着人群去吧。
走了很远很远,原来在市里采一把艾草竟然也不容易,钢筋水泥为主体的城市将原有的绿色连根拔起,也只有远郊才侥幸保留了一点田野的芬芳,但这一点地方又怎么能应付潮水般的人流。起大早的人还可以满载而归,起得稍晚的人却只能象征性地收获几根漏网之艾。好在我的自行车很快超过了走路的人,并且在我认为最有希望的地方停了下来,走到了草丛中我才猛然想起另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艾草?”我不禁哑然失笑,只能寄希望久远的回忆和一向自以为是的第六感了。
下山一路顺风,我心情舒畅着看着车筐里的艾草,听到路边有位大娘似乎在叹气:“这哪是艾草呀?”不知道是不是在说我,但却绝不会影响我的情绪,这个日子,这个晨光,这阵清风,是不是艾草已经并不重要,它只是我生命中曾经有过的一次采撷罢了。
第二篇:端午的艾香的散文
端午将来,街头巷尾早已溢满了艾草的香味。
说到艾香,更多人会想到端午的粽子,想到各家门楣上悬挂着的那一棵棵辟邪香草。而我偏偏要想起母亲,想到母亲刻意为我栽种的那半分地的艾草。
小时候,没有灭蚊灵,也没有杀虫剂。那时蚊子似乎不怕我们。夏的夜晚,土房茅舍里是绝不能睡得住的。一是太过于闷热,二是蚊虫多得数不清。每到夜晚,村里人都要挟一把扇子,拉一条蒲草席或芦苇席子,去打麦场或是很少长草的河堤、路边,迎着风睡。有风的路口,蚊子是很难停得下脚步的。怕我们被虫子叮咬,母亲就用艾草抡在我们席子的周边。说也奇,有艾草保护着,蚊子相应也会减少,就连蚂蚁、蜈蚣等害虫似乎也不敢靠近。若是天阴潮闷,蚊虫会成群结队来,来了就不想走,一阵阵一团团,哼哼唧唧,直吮吸得你呀呀地暴躁。母亲见状,就用她收藏的艾草熏出一缕缕青烟来,驱赶那些不知好歹的蚊子和飞蛾。青烟缭绕,见我们睡得安稳,母亲才小心地离开。夏夜,那一个个香甜的梦里,似乎都是艾草的一丝丝清香味。
一开始,我是极讨厌艾草的味道的,一股子薄荷的怪气。后来,久而久之,便觉闻得习惯。再难闻的味道,似乎要比蚊虫叮咬要舒服得多。
那时艾草,多野生,从没有人去刻意种植。它长在渠头田边,长势喜人,葱郁郁茂盛若苇。艾草性格乖癖,很少招来虫害,更少有人取来喂牲口。所以那时,它们只负责茂盛地生长,从不闻不顾这世间的事。在人们的视野里,大家似乎也不再留意。只是到了夏,确切地说是到了端午。大家才忽然想起要割三五株,插在自家的门楣上,避鬼驱邪,一任风吹雨打。那时荒地较多,生长这种草的地方也多。从没有人想起,要把它当宝物来收藏和经营。入了秋,一小部分作为柴火割回家,一部分当做肥料埋进了土,更多的是散漫在风雪里腐烂成泥。
艾草的生命力可谓强,春刚来,就和其它小草一样长成一片片青葱。
后来,地分到了户。沟渠湖塘边的废地,都被人家相继开垦。艾草,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生长的空间。偶尔有三五十株,十棵八棵,生长在私人家的宅头或墙旮旯间。
后来,我去了很远的城。只有端午回家的时候,才能见家家门楣上有朵朵鲜绿。时间久了,仿佛记忆里已不慎凸出。端午正是小麦覆垄黄的时候,乡下很少有人闲得下来,去太多地关注艾草,关注屈原。小时候,感觉从没见过香囊,也没吃过粽子,更没见过龙舟。直到后来上了中学,才知道端午原本就是中国的端午。端午来时,母亲就用艾草煮鸡蛋给我们吃。艾草煮出出来的鸡蛋确是有些怪味,母亲偏说吃了它能防病除湿,逼着我们吃。不吃又不舍,一年里难得有一次这样丰盛的蛋吃。吃完后,就和大人们一起去割麦子,捡拾麦子。端午以后的一段日子,整个身心里都是无边无际的麦子了。
乡下的端午,很简单。无论如何简单,端午的艾草还是要必挂门楣的。听说这小小艾草能够辟邪,只是听说。难怪小时候,很少听说村子里有邪魔鬼道的事,怕是与这辟邪神草不无关系。
母亲喜欢收集艾草,当初不为别的。只为夏来的时候,去熏杀那些害人虫。间或,也有人找去泡茶喝,说是能治妇女的病或寒湿。这些收藏的习惯,可能都是外祖母留下来的,被母亲学了去。村里人若有人真的用到艾草,第一个就来向母亲要。母亲从不吝啬,因为收藏就是为了急人所用。
上高中时,我的关节得了一种风湿痛。一段时间,行走都成问题。母亲就用艾草,每日泡水给我浴治。一年端午,母亲又用艾草叶子汁水,蒸山芋馒头和玉米馒头给我吃。馒头很绿,是青青的一种绿。味道算是好,一股股艾草的清香气,又带着玉米和山芋干子的一丝丝甜味。同学见我吃得香,有几个还要了几回。他们吃不惯,偏说味太浓烈咽不下。
那几年,艾草的确少。母亲就去遥远里四处寻,有时竟能跑到几十里开外的山上。后来,母亲就在自家的宅头,辟出一小块地来栽种这些从远方移来的野艾草。母亲小心地伺候着它们,就像伺候她的儿女们。每到端午时节,都要认真地一株株收割,认真地用水一棵棵洗净,认真地搭在房檐上晾晒。然后用剪子,认真地裁成一节节一段段,捆成均匀的小捆,小心地装入袋子,安放在东屋房梁上。看得出,母亲是极其用了心的。每一年都要收藏,留作他人之需和我整年之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里的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母亲就用沉了好多年的艾草,熏蒸浸泡我的腿疾。说也神奇,现在我的疼痛基本治愈,只是天气特别阴湿的时候,才偶尔感觉得到。遵照母亲的嘱咐,晚上泡脚的习惯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即便现在,母亲还一直为我栽种那些艾草。每次闻到艾叶的香气,我就会想到母亲。想到母亲那一份浓浓的爱意,我的周身都会洋溢着汩汩爱的暖流。
一次去南方出差,在一家超市里看到艾草制作的糕点,心里忽然间温热许多。这不是三十年前,母亲包裹给我们吃的那些艾叶馒头吗?没想到,三十年后我们又一次重逢。仔细看包装,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团。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所以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那天,我一口气吃了三个青团。青团是很好吃,可就觉着少了当年那一股股浓浓的艾草香味。
端午要到,母亲早把一包包艾草准备好,打电话让我回家取。
艾草飘香,母爱飘香。
这种爱香,怕是将会一直深入到我的血液和未来。
第三篇:端午颂散文
碧青的苇叶包裹着皎洁的糯米相约而来。红白黄绿蓝缠绵起一缕斑斓的吉祥,为这素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艳丽的希冀。艾草的芬芳将驱散掉今后岁月里所有不幸的偷袭。我沉浸在这个千年沿袭的节日,敞开我驿动的思想去怀念那位遥远的老者。
你我虽相隔两千多年的时空,我总喜欢在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遥想你那惨淡悲悯的岁月。我坚定执着的相信在这个专属你的节日里,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都在为你搭起崇高的祭台。我会用华丽的文字为你奉上虔诚的贡品,以表达我对你的追思。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你继承了华夏尊贵的血统,流淌着一腔忠贞纯洁的热血,曾为那个垂垂欲坠的帝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天不如愿,尘世无常,最终你却换来了帝国残酷无情的回报,颠沛流离,悲催潦倒的生活,没有催毁你坚定的人生信念。在那个腐烂不堪的帝国大厦倾倒之时,你用宁死不屈的忠诚壮举与大厦同亡共死,日月可鉴天地共鸣。功过是非,那滔滔不绝的汨罗江水就是你满腔爱国热血的见证。我为你玉洁冰清般的忠贞骄傲,我被你博广无边的胸襟所折服。在此穿越千年历史的今天,普天之下都在为你讴歌,为你颂赞。
你在那个僵尸般的时代,“前无来者,后无古人”的用渊博精深的学识,精湛绝伦的笔墨精心的雕琢起了那座缤纷的浪漫,恒久的屹立在历史长河之源,为浪慢奠定起了不朽的丰碑;为浪漫开创了伟岸的先河。《离骚》是你煅铸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华章,你用磅薄跌宕锦绣豪华的笔墨,谱写了你沧海桑田的人生。我像蚍蜉般在你脚下高山仰止;我像蝼蚁般在你神圣的文字巅峰下不敢攀观。你的所有华章,以我卑微的笔力实在是无能去装裱,我只能在这个属于你的节日里,默默地为你惊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无比自豪的铭记你的衷言,我们将矢志不渝地把你的精神世代相延。
素未平生的汨罗江啊!我听到了你愤懑涌动的暗流;我看到了你亘古豪壮的滔波;我知道你此时也在忠贞的与我们一起泣颂那位才华横溢,光耀天地的老者——屈原。
第四篇:端午往事散文
外祖母很会做吃食,她总是精确地计算着一年的时令,然后做出符合当下时节的食物来。这是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几乎都具备的能力。比如说,十月中旬收了新鲜玉米,然后就动员一大家人围着簸箕剥玉米粒。新鲜的玉米粒蕊黄而多浆,从石磨的小孔中投下,转动石磨手柄,玉米的浆汁便由石磨的中缝处溢出,浓稠而清香。入锅蒸熟,很快就变成了玉米粑这种民间美食,在水青色的玉米壳里包着。这种从土里摘下的新鲜食材,经过人工的巧妙处理,然后幻化成朴素而美味的食物的过程,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临近端午,包粽子更是这样。
我们这里包粽子一般都是用箬叶,箬叶的果实形似蜘蛛卵,所以也叫蜘蛛抱蛋。这个名字太俗,不如另外一个叫一叶兰的有诗意。箬叶两端尖峭中间鼓胀,线条柔软圆润,叶形很美,又终年翠绿,但不够宽大。用它来包粽子,小巧精致,常引人关注。但这是现在,以前我们是用竹箨!
外祖母就是用竹箨!
竹箨就是笋壳,外祖母用的笋壳都不是新鲜笋壳,是陈年笋壳。今年端午用了,在清水里洗净,然后自然晾干,又存放在房上的阁楼里。阁楼里堆放了很多家什,很杂乱,我有一次还见到一张蜕掉的蛇皮。外祖母就是从这里把那些笋壳取出,又在清水里用丝瓜瓤擦拭着每个角落,洗净后晾干,用它来包这年端午的新鲜粽子。老瓶装新酒,外祖母很懂生活。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我们这里俗称酒米。酒米本是酿造黄酒的,但我们这里没有黄酒,黄酒在绍兴。我们都是直接食用。酒米淀粉多,不透明,有大理石的光泽,煮熟后很绵软,用来包粽子很合适。新鲜酒米头天夜里就要浸泡在水里,外祖母用的是一个很大的搪瓷盆,外面绘有青花。白米青花,一切都那么动人。除了酒米,外祖母会准备好花生,绿豆,有时会有几粒枣。这些都在水里泡。
对于食材我们是可以帮忙备好,但真正包粽子便只能是外祖母了。在屋檐下晾干的笋壳被取下,多年地使用让笋壳色调暗淡,近似酱色,笋壳上的黑色斑点也有些漫漶。包粽子是要技术的,外祖母深谙个中道理。笋壳在外祖母手里跳跃,对折,成漏斗状,将由酒米、绿豆、花生和红枣混合而成的主料舀出一些装入漏斗里,用竹筷戳,使之压紧,然后封口,再用事前撕下的笋壳长条捆绑扎紧,一只笋壳粽子就被放在一旁以备入锅。粽子多棱角,中国文学里描写旧时妇女的裹脚,便常常用粽子来形容,这多少叫人心里不舒服。粽子和裹脚,这算什么回事!
包好的生粽子放入大铁锅中煮,水大开,粽子在里面翻滚。煮好取出,用剪刀剪断笋条,慢慢打开笋壳,粽子熟黄如同一枚寿山石,有笋壳味。用竹筷夹一口粽子,在有白糖的细瓷碟里翻几下,吃到嘴里糍糯绵软,淡香甜润。我们看着外祖母,她在灶台的雾气里笑。
端午这天,我们那里不吃咸鸭蛋,不喝雄黄酒,也没处看龙舟。只有吃粽子。吃了粽子,才算过了端午。吃了外祖母包的粽子,才算过完整无缺的端午。这也是以前,外祖母不在了!
今年又要过端午了,街上卖的都是青箬叶包的粽子,他们把箬叶泡在水盆里,一边包一边卖,以示食材的新鲜,可惜没有笋壳。里面包的也只是酒米。这样粽子吃起来总让人寂寞,现在我只能吃这些。
一切杳若黄鹤,我很怀念用笋壳包的粽子。
第五篇:端午江南散文
如果说现在集市上最畅销的食品,那一定是粽子!不错,现在已临近端午,各种相关的物品也已经摆满货架。
说起端午,首先想到的便是“纪念屈原”,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娥皇和女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端午的起源如何,端午的习俗却是约定俗成,千百年都未曾改变;吃粽子、插艾蒿、喝雄黄酒。划龙舟……
也许是端午节发源于江南发展在江南!所以,选择在江南体验端午的热闹氛围,一定是一个睿智的选择!
江南的女子心灵手巧;简简单单的五根彩色丝线,随便的几个穿针引线,就能编制出精巧别致的香囊、荷包以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小配饰!制作香甜可口的粽子,也是江南女子的拿手技艺!从艾叶的选取到棕陷的调配,除了要遵循一些传统的方法,更需要这些江南女子的勤劳;选择包粽子的艾叶必须采摘早晨略带露水的新鲜艾草;然后棕陷也要头天晚上早早做好,晾上一夜……
当然,说起端午节粽子,一部分人会一下子想到集市中出售的琳琅满目又包装精美的成品!不可否认,现在人们工作繁忙、生活压力缠身,到市场超市买一些成品的端午粽子回家:既简单又实用,所以他们选择……另一些人恰恰相反,正是平日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他们才选择在端午节亲自下手:选艾叶、装糯米、加入各种时令的果脯,虽然形状各异、包装略显丑陋,但融入其中,亲身参与制作的过程,以及食用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其乐融融,这也绝对是一种释放压力不错的方法!“这其中也不乏平日‘不沾阳春水,不碰锅碗盆’的男士,甚至是来这里旅游的老外”!
端午节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习俗,就是“饮雄黄酒”!说起“雄黄酒”,不能不提一个动人的爱情传说:端午佳节,白娘子误饮雄黄酒,现出原形,吓倒许仙。白娘子不顾性命危险,上天庭,盗仙草;入地府,追魂魄……相信这个故事也是江南端午最美丽动人的一笔!据说饮雄黄酒可以驱邪避害,带来好运!俗语说道,“饮了雄黄酒,厄运都远走”、“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端午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南的不少地区还盛行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虽然大部分风俗习惯缺乏科学理论,但能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这个季节想必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晶莹剔透的果肉一定会招惹不少食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必在这里一定不会“快马加鞭,扬起滚滚尘土”,只为那一口新鲜的荔枝。多雨江南是荔枝生长的乐园,随处都可找寻大片的荔枝林,信手便可摘食。据说,荔枝有养颜的功效,因为江南的女子经常采吃新鲜荔枝,所以日久天长,自身的面容也会像荔枝一样——细腻水灵!
与豪迈粗犷的北方相比,江南多了一份细雨无声的缠绵;多了一份小桥流水的幽静;多了一份才子佳人的柔情……江南更懂得浪漫!身着花红柳绿的江南女子:风姿绰约、步履轻盈,撑着油纸伞,轻摇团扇,静静地站在江旁岸边,嘴角微绽,皓齿轻启,含情脉脉的注视着江中的“弄潮儿”此时,即使岸边的江南女子默不作声,对水中的健儿,也会是最有力的呐喊、加油……哪个木讷的小伙还不用力展现?
“划龙舟”,也是端午节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也许是这里多江多湖,纵横交错,到处是水,满眼是河;也许在这个热闹的节日,江南的男子也不能“袖手旁观”,他们也要参加进来!一条条“水龙”在眼前疾驰,像一支支离弦的快箭,呼啸而过!在这里,可以看到温婉静谧江南展现出的另一面。“万帆竞技,百舸争流”,那些年轻英俊的小伙正在用力的划动船桨,浑身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这一刻,他们可以尽情释放激情!
在参与“划龙舟”的队伍中,并没有所谓的“会划与否”:久坐办公室的白领、稚嫩的顽童、以致一些上些年纪的老叟……大家重在参与,可以亲身融入其间!平时大家都生活在压力从中,身心的疲惫很难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如今,恰逢端午,“划龙舟”绝对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既可以释放压力,又可以在不觉间增强体质,还有,重要的是——在这炎炎的夏日,燥热的肌肤可以与水亲密接触,冰爽一夏!
端午的江南,让人迷醉!这里不仅有妙趣横生、亲自参与的娱乐活动,更有香甜可口的果品佳肴。在这里体验端午的“味道”,一定会感到不虚此行!江南多水,夏日世人喜欢戏水,端午的活动更少不了水……凡此种种,端午选择了江南;江南也包纳了端午!所以,江南的端午更显风韵!有时候,仿佛只有到了江南,体验一回江南端午,才可算得上真正过了回端午节,江南端午,最有“味道”!
端午节如果少了江南的滋养,一定会丧失活力;江南如果没有了端午的装扮,也一定少了份生机。江南的端午,是这个季节绽放的奇葩,美丽妖娆;是炎炎夏日刮起的一缕清风,舒爽怡人;是一次忙绿心境的短暂休憩;温馨体贴……
端午不仅仅是简单的为了延续历史、继承传统,更是为整日工作、学习之余寻找一个放松的理由!
感受江南的端午,是一次身心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