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富裕时代下幼儿惜物感的培养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口常生活中,我时常看到这样的镜头:班上崭新的书没几天就变得非常破旧,垃圾桶里扔着才吃了一口的蛋糕、水果,水龙头的水一直开着;当幼儿弄丢玩具或扔破玩具后,家长毫不在意地说:“没事儿,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或者说:“那个很便宜的,破就破了,我给你买个贵的回来!”
幼儿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行为,主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在得来容易的情况下,不知道爱惜物品,认为某样东西没有了可以再买,渐渐地就会不珍惜所得到的东西。
2.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自制力差,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3.家长过分斥责、打骂幼儿,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当心理得不到满足时,就用乱摔东西来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二、培养惜物感
缺乏惜物感幼儿的过失行为人多是在不经意、无限制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过失幼儿事先根木考虑不到,是无意的错误。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惜物感呢?木文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好’,家长
1.改家长观念。我们都说,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老师,家长对幼儿不珍惜东西的行为不得小视,要认真对待,正确引导。如果使幼儿认为某样东西没有了可以再买,渐渐地,幼儿就会不珍惜所得到的东西。因此,必须改变家长的观念。
2.教家长方法很多父母在看到幼儿不珍惜物品的行为时,也会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当,但却缺少合理的方法。家长往往会采用“说教”法,讲一些前人吃不饱、生活困苦之类的故事,幼儿听了似懂非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还未发展成熟,所以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二)“用好”方法
这里所指的方法主要是“自然后果法”,将其运用到幼儿惜物感的培养中效果明显换言之,这种后果不是人为的,不是教师精心安排的,而是幼儿的过失行为所造成的“自然情境”-通过自然后果使幼儿的自由受到限制,引起幼儿的主动体验,品尝自己“酿造”的“苦果”,这样的体验深刻而持久。
(三)“做好”榜样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_”因此成人应该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所产生的影响.在对幼儿进行爱惜物品的教育时也应该遵循这一点、父母、教师的消费习惯、理财方式、劳动行为和态度对幼儿的影响都是巨人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幼儿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耳濡目染,习惯成自然。
(四)“巩好”,成效
经过一段时问的教育培养后,幼儿在认识与行为方面,便会形成一定的爱惜物品的观念与特点,但往往很不稳定。此时,若放松教育,不注意巩固提高,则很容易使其己形成的观念、行为消退根据这一原理,在原基础上,在口常生活中,应有意采取不同的活动与形式对幼儿进行练习指导在不断的练习与指导过程中,幼儿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便会得到不断的巩固与提高。
儿童的成长发展和教育,应该是身心和谐的。现代心理学也证明,儿童对待他人、物品、环境的态度,往往能折射出幼儿的内心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幼儿善待身边的人、物品和生活着的环境就等同于在培育一颗颗健康的心灵。
第二篇: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 创造性思维 家庭环境
一、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先要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要培养的一般智力因素,而对幼儿未来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
三、利用游戏的实践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
四、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提问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幼儿,支持他们大胆而经常性的提问。另外还要注意,对幼儿提问是否由教师立即回答一定要根据幼儿提问的内容和性质决定。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自己想,或者由教师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找出答案,如果其他幼儿能回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相互讨论获得正确的答案。
第三篇:幼儿文明礼仪培养论文
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是知行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以下是幼儿文明礼仪培养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国民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期的教育培养。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尺。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幼儿 文明礼仪 培养
礼仪,是基于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与人生幸福相辅相成,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与全民素质紧密相连。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影响幼儿的整个人生,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奠基作用。
一、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时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的交往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西方人的文明礼仪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曾几何时,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的国人,其语言表现、行为习惯却在国外受到了讥讽,这对我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无异设置了一道屏障。但这道屏障不能靠法律、法规来强行拆除,因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属于道德文化层面的问题,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来解决,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国民特别是幼小儿童进行必要的引导、训育和教化。
1.从“礼仪之邦”到“礼仪丢失”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曾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早就把礼仪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在我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社会上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趋严重,国人的礼仪素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曾几何时,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我们称其他国家为蛮邦,可现在却是很多人都在批评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中国人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中国人造假卖假,中国人不排队、没有秩序,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说话、谈笑、争抢座位……真是数不胜数,好像中国人全身都是问题。许多出境游客因为不讲文明,不懂礼仪而丑态百出,受到外国人的嘲讽。可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国人文明礼仪的缺失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2.和谐社会呼唤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一种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讲文明、重礼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因为不论社会怎样变迁、世事如何沧桑,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文明礼仪作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交际手段和交流工具,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桥梁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尚若一个社会不讲文明,不重礼仪,人人语言粗俗、行为鲁莽,个个自我中心、不懂合作,没有公德之心,缺乏君子之风、绅士风范,那么,这个社会能谈得上和谐吗?
然而,由于经济、文化等种种原因,在社会转型期我们一些好的传统丢失了,而新的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规范尚未形成。由此,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产生了,一些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不良行为凸显了。十多年前,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孩子的外婆去幼儿园接他回家,孩子一出幼儿园就对外婆说:“外婆,以后我们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能乱冲,今天老师刚教的,否则会出安全事故。”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农村老太来说,什么是斑马线?为什么行人要走斑马线?她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可她却在四、五岁小外孙的讲述和指点下,知道了斑马线是画在马路上的横线条,理解和掌握了横过马路时行人要走斑马线这条交通规则,类似的现象,在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娄见不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年轻一代的行为习惯及文明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的文明程度。由此可见,对年轻一代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
3.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之缺失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国民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期的教育培养。然据我观察,当今社会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缺失的问题相当严重。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家中来了很多客人,父母让孩子自己去玩,可孩子却出现了“人来疯”,不但不离开,反而在客人间窜上跳下,还时不时地将客人推来让去,将客人的茶杯打翻;饭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小孙子把筷子伸到奶奶面前的盘子里乱挑……在这些孩子身上,你能看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明礼仪吗?
现在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而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成人的教养观念以及教育的缺失是不无关系的。因此,在幼儿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之和艺术、劳动等类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交往、合作、诚实、守信、知礼仪、守公德,不仅有利于孩子教养的提高及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偏差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时期,可塑性强,因而也是进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和训练的最佳时期。但由于人们对早期教育的片面理解,有的父母只注重子女智力的早期开发,而忽视其他方面,特别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加上有些教师对此也不够重视,从而不但使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成了幼儿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且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偏差,致使教育没有明显的效果。
1.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培养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由于受传统的文化观念及整个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儿教育显得很不理性。人们极度关心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传授,有些儿童甚至于才几个月大就开始上起了各式培训班。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里的活动明显地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而对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活动却表现出明显的分量不足。有调查显示,不少幼教工作者把幼儿的认知教育(包括社会认知)、智能开发看成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而把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看成是软任务。正因为如此,目前幼儿发展中的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的不和谐性、不同步性就显得较为突出。如不少幼儿被问到如何与他人相处,怎样做一个有礼貌懂礼节的好孩子时答得头头是道,但一旦到了生活中,文明礼仪就丢到爪哇国去了。不仅如此,不少幼儿尚没有初步形成用餐、入厕、倾听、阅读、玩玩具以及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础行为习惯,如果任凭这种倾向蔓延和发展下去,幼儿在社会交往行为方面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这对孩子,对未来社会,都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加强对幼儿的行为指导,切实改进现有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让幼儿在知行合一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2.重消极禁止,轻积极建构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家长和老师总喜欢摆出长者的面孔,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常常是消极禁止的多,积极建构的少。比如,看到孩子争吵,老师往往会说“不准吵闹”;看到两个孩子争抢一个玩具,会说“不要争抢玩具”“不要把玩具弄坏”;对待儿童中的欺负现象,常会对强的一方说:“不能欺负人”、“我不是讲过,不能骂人吗?”有时还会对弱的一方说:“你也不好,不是让你别跟他在一起的吗?”对户外活动中不安全的行为会对着孩子叫:“不要站着滑滑梯”、“不能推搡小朋友”、“不要往上爬”……看到小朋友不爱护图书,会说:“不要乱翻书”、“不要把架子上的书弄乱”;对儿童不注意环境卫生的问题,常以“不要乱扔果皮、纸屑”、“不要随地吐痰”、“不准到处乱涂乱画”等话语来禁止儿童不文明的行为,而希望幼儿怎样去做的积极且规范的建议却常常被忽视。要知道,孩子都存在着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成人的不要(禁止),在孩子听来就等于是“要”的指令――他马上去尝试的,就是你禁止的“不要”。
3.重观念灌输,轻形象树立
在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表现出明显的重观念灌输轻形象树立的特点。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老师对孩子说,“要爱清洁、讲卫生,做个好孩子”、“好孩子应该是懂礼貌,讲道理的”、“不听话的小朋友,老师是不喜欢的”、“玩具应该大家玩,好孩子要学会与人分享”,等等。但家长、老师并未在适宜的场景中示范给孩子看或给孩子模仿的对象,这往往使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却不知应该如何去做。如某幼儿园中班有个男孩,是老师公认的不听话的孩子,不守规矩,挨批评后却总不肯认错。有一次,又因招惹别的小朋友被老师惩罚时,实习老师在他耳边说“某老师生气了,你去向老师道个歉吧。”这时,他才嗫嚅着说“我不晓得怎样道歉,老师,你教我怎样道歉好吗?”可见,许多时候,对于缺少自主能力的幼儿来说,并不是他们不想学好,而是不知该怎样做,因此,对于处于动作思维及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学前儿童来说,形象的树立对习惯的养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对策
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洛克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休谟也认为:“人的一切知识是从感觉经验来的,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法国大教育家卢梭更是明确地告诫我们说:“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因此,在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反复告知,不断提醒的做法,注重积累孩子的感性经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让文明礼仪通过活动浸透到幼儿的骨子里去。
1.转变观念,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所进行的经典幼儿道德发展研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根据其研究结果可知,幼儿的道德判断具有很大的直观性,这表明幼儿期的儿童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是非观念的,他们对某一行为的道德判断只是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去考虑行为的意向和动机,而且,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事物的判断通常是全对与全错的“对立道德观”,他们的行为规则往往来源于自动的反自觉行为而非理性,对事物的判断也通常是凭直觉而非推理。所以,在这时候,教育者不要希望通过口头教育来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而应当组织各种活动,如游戏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等,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自身行动使他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从而明白道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尊重幼儿,采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法
尊重幼儿,就是尊重幼儿的天性。刘晓东老师说:“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变本性。”对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要尊重幼儿的天性,依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采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法。
(1)树立榜样,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
榜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因此,教育中要注意树立榜样,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表率,特别是在师幼交往中,老师更要注意自己的礼仪行为,为孩子提供鲜活的生活场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引路人,所以更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如若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都能树立潜移默化的意识,以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以文明礼仪影响孩子,必定会使孩子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幼儿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在幼儿园大力提倡和宣传文明礼仪,表扬鼓励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树立正确的榜样,为孩子们营造可供学习模仿的环境。
(2)设计标志,发挥其潜移默化作用
由于幼儿年龄小,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传统的语言提示,不但孩子觉得嗦,也给教师对幼儿一天生活的组织工作带来不便。为了体现当代幼儿教育中让幼儿主动发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新观念,让孩子从被动养成习惯转化为主动遵守规则,自觉形成习惯,可设计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标志图,让幼儿有条不紊、不知不觉地形成礼仪习惯。例如,可采用儿童画的技法,设计乐于助人标志、自觉排队标志、走廊禁跑标志、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标志、不含着食物对人讲话标志、打喷嚏用手捂嘴标志、使用礼貌用语标志、不打断别人谈话标志、主动问候标志、解手后冲水标志、洗手标志等,这些形象可爱,一看就懂的图画,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又随时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幼儿一看到这些标志就知道在什么地方、该怎么做,久而久之,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就得到了潜移默化培养。
(3)注意强化,发挥其固良除劣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通过观察自己的某一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就会逐渐形成“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假设,这些假设指导着儿童日后行为或行动。在通常情况下,儿童根据这些假设做出相应的行为时,会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肯定是一种强化,会激发儿童继续从事这类行为,否定也是一种强化,否定的评价会让儿童设法抑制这类行为的发生,或设法逃避这种否定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如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情境讨论、直接干预等,来肯定幼儿适宜的行为,否定其不适宜的行为。举个例子:游戏时间,莉莉想参加小玲与诗语玩的“娃娃家”,可小玲她们没有任何邀请她加入游戏的意愿,莉莉生气了,就抢了娃娃家的灶具。针对这一场景,老师进行活动总结时,就可以把它展示出来,让幼儿讨论场景中人物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幼儿良好的行为就会在一致的肯定声中得到加强,不良的行为因被同伴否定,从而也会销声匿迹。
总之,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应在幼儿的生活中,通过各种适宜的形式内化为儿童的一种意识,一种生活方式,最终成为幼儿的生活习惯。那么,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任凭什么超然之力,都无法从他们身上抹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六大以来大事记(单行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2]王秀玲.幼儿(2~6岁)社会性发展整合课程研究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3.1-2.[3]周晓亮.《人性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3.15.[4]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5]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
第四篇:论文: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论文:培养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安全管理研究 王晓蓉
从事幼儿教师管理者已经好多年了,有幸申报了关于幼儿安全教育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无论对于教师、家长还是孩子都是直观重要的。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幼儿阶段烧烫伤、气管异物、交通事故、意外堕落是几种常见的意外伤害,这些意外伤害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比如烧烫伤以5岁以下的幼儿居多,80%烧烫伤造成的影响是终身难以消除的。误服药物中毒及异物吸入多见于0——5岁幼儿。于是家长和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受到这些伤害,往往对幼儿管头管脚、束缚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园里教师常常会提醒幼儿不要跑、不要闹。在家里家长也不许幼儿独自与小朋友玩,家用电器一律不许摸等。使孩子成为了捆住手脚的机器人。
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 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实施我保护和安全这方面的教育,应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周围的生活开始,通过事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重点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以预防为主,同时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道理。
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如热水、药品是幼儿日常经常接触的物品。花花绿绿的药品会让幼儿误认为是糖豆而吃进肚里。杯里的热水也会因为幼儿不会判断而造成烫伤。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对事件的预见性呢?首先要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教师组织专门的讨论活动,倒一杯热水、拿来一些药品,请幼儿讨论一下,从而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在讨论中幼儿纷纷发表意见。吴征说:“杯里冒着热气,一定非常烫,不能马上喝。”黄语璇说:“用手摸摸杯的外面,如果烫手就不能喝。”金淇然说:“喝水的时候,也应该先吹一吹,先小口小口的喝,就不会烫着了。”当教师拿来花花绿绿的药品时,开始幼儿真的以为是巧克力豆呢,纷纷问老师:“真的是巧克力吗?真的能吃吗?”教师和小木偶一起进行情境表演,小木偶将药粒喝下,不一会开始肚子疼,幼儿马上意识到药是不能随便吃的,生病了应该去医院。在幼儿园应请老师帮忙吃药,在家应请爸爸妈妈帮忙。
有些幼儿爱玩火:玩火柴,玩打火机,用火烧东西玩,认为这样很有趣,但却不知危险。玩火,易造成火灾。轻者,烧坏衣物、身体;重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丧失性命。教育幼儿平时做到:
(1)不玩火柴、打火机,不点燃火把,不翻弄火炉,不堆烧落叶和树枝等。
(2)不把纸、塑料这些容易着火的东西拿近火源。
(3)学会认识易燃物品的标志,不要把火靠近贴有易燃标志的物品。
(4)如果发现自家或邻居,或公共场所失火了,要迅速跑出,并大声呼救。如果附近有电话,要快拨通119,请消防人员来救火。
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那么就应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如插座、火、药、热水、食品、玩具等,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预防悲剧的发生。
二、利用环境布置功能,使幼儿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一次,我发现幼儿常常在室内乱跑,发生相撞的事情,于是与老师进行商量,我们决定在室内布置一些安全标记,提醒幼儿注意。但幼儿不了解安全标记。我们就从认识安全标记入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班内的电视机及电门上张贴了禁止触摸的标记;在窗台张贴了禁止攀爬的标记;在楼道张贴了下滑危险的标记,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在活动区,我们还开设了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如为了让
幼儿了解户外幼儿时一些粗浅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我们设计了“小猪笨笨”。幼儿看到贴满创可贴的小猪,通过观看图片,大胆想象小猪受伤的原因,并说出怎样做才不会受伤。开始幼儿看到满身贴着创可贴的小猪时都哈哈大笑,但一会就被情节吸引了,都开动脑筋想小猪怎样受伤的。从而掌握了一些户外活动的方法。如万一摔到,要用手撑一下,以免摔伤脸;滑滑梯时要扶好扶手。在活动中教师还请幼儿进行模仿,怎样用双手“撑住地”,怎样是“抓紧”。使幼儿学会怎样进行游戏。
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学会了如何游戏,如何安全的游戏。并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四、通过参与游戏的直观体验,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奔跑,进行游戏,可以说是快乐天堂。但有时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往往会对幼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但是光有这种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及时贴剪了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大器械的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看到。有的幼儿贴在了活动室的水杯格上;有的贴在画架上;有的贴在玩具柜上;有的贴在了老师坐的大椅子上。在户外,更能让幼儿发挥了,有的贴在栏杆上说:“上次我在这磕着过。”以后在活动时,幼儿看到这些大眼睛,就自然引起了注意,减少对自己身体的伤害。
五、利用标志及提示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小班刚进入幼儿园,幼儿年龄小,一些常规的养成还不能形成习惯。于是,形象的标记帮助了幼儿。刚开学,幼儿入厕、喝水常常拥挤,教师不断的提醒,但不见成效。偶然的一次,她们想起了银行的一米线。有了一定的限制幼儿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但“一米线”显然不适合小班幼儿的年
龄特点。于是教师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水罐旁贴上小脚印儿。幼儿马上明白了,只有踩上小脚印,才能洗手、接水,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幼儿入厕、洗手时常常能听到这句话。即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幼儿的行为规范也养成了,自然,安全的隐患也消除了。
六、多讨论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好动,随心所欲的特点,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趁老师不注意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但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就限制幼儿的活动。虽然他们年龄小,但他们与需要不断的获取经验,在生活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感受。教师要在一日
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一次,妍妍在关门时手被掩了一下,孩子们看到妍妍受伤后痛苦的表情后都纷纷说:“以后可不能关门了。”幼儿知道不再关门、玩门了,可能以后幼儿由于玩门受伤的机率就会很小了,但这不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会抑制幼儿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后幼儿一开门、关门就会想到会掩手,事事需要成人帮忙。这样,受保护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错,幼儿会越来越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后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于是,我请妍妍讲讲怎么掩得手,帮助幼儿分析怎样才能不掩手。并教幼儿学习儿歌“开关门”。让幼儿知道一手扶门框(墙)、一手扶门把儿是正确的方法。并让幼儿亲自实践,掌握开关门的技能。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剪刀的使用是小班幼儿的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可能会过分的关注幼儿,或者不敢让幼儿使用剪刀。进行安全教育后,我们设计了“手指划破了”的活动,通过我班幼儿达达由于没有正确的使用剪刀而划破手的事情,教育幼儿使用剪刀时不能将剪刀对着自己和别人、取放剪刀时应握着小剪刀尖儿。并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剪刀,使幼儿逐步掌握使用剪刀的技巧。小班幼儿刚刚入园,遇到不舒服或尿湿裤子,许多
小班一般都安排在一楼,但幼儿在生活中上小楼梯的机会是很多的。于是老师经常让幼儿进行练习。上楼梯、爬土坡对小班幼儿来说不安全的因素会加大。但只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的同时,提供给幼
儿接触不安全因素的机会,才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上楼梯时,我们教会幼儿掌握上下楼梯的基本动作,并常常练习。使幼儿双脚协调上下楼梯的技能有很大提高。刚开始爬土坡时,许多幼儿不敢上土坡,我们教幼儿身体向前倾,头稍微地下。幼儿掌握了要领,自然爬起来得心应手。促进了他们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七、利用多媒体调动幼儿的兴趣,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对户外活动不安全因素认识不足,加之现在的家庭对幼儿溺爱有余、培养不足,往往幼儿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手足无措,造成意外伤害。比如,在滑滑梯时倒着向下滑或你推我挤,非常危险,但幼儿意识不到这是危险动作。冬天跑步时,常常将手放进口袋儿内,一摔倒就会摔破头。其实,幼儿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但一味的说教幼儿会失去兴趣。而且小班幼儿年龄小,学习很大程度受兴趣、情感支配。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呢?于是,我制作了课件。并将幼儿熟悉的“天线宝宝”设计到课件中去。让幼儿知道户外活动时不应将手叉在口袋内,如果摔倒了,手放在口袋内,就会象拉拉一样摔伤脸。摔倒了象迪西一样用手撑住地,就不会摔伤脸。并利用课件制作了正确滑滑梯等户外活动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连贯的、动态的、音效化的课件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性。
八、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轻开门窗、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跟陌生人走等。都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让幼儿区分安全与不安全事情是,可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家长们纷纷找来各种图片、或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提供安全方面的材料,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九、多开展各种安全讲座活动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学习场所,但是出了学校和家庭,孩子们就要步入社会,并在社会的舞台上演绎人生。为了让孩子们适应未来社会,避免海啸、火灾等灾难中因不懂自护自救常识而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让他们能及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逐渐锻炼社会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我们还邀请武警叔叔对幼
儿进行了相关的讲座。“在校门口遇到陌生人的纠缠怎么办?”、“如果被手脚绑住,我们该怎么办?”、“小学生在步行上学或回家途中应当怎样注意交通安全?”一个个问题从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迸发出来。“面对陌生人的纠缠,你可以大声地说‘我根本不认识你!’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如果已经落入犯罪分子的手中,你们千万不要与犯罪分子进行正面对抗,要静静观察,抓住机会出逃;尤其要注意应该记住犯罪分子的外貌特征,这样我们可以更快地逮住他们。”武警叔叔耐心回答了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并逐一做了相关指导,与孩子们展开了生动有趣的互动学习。通过讲座,孩子们了解了不少自护自救知识,相信面对突发事件,他们会有更多的从容。让孩子们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安全生存。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只靠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外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各种教育活动和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幼儿时时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形成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建立安全行为的动力定型,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的保证幼儿的安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安全教育,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醒在逐渐减少,孩子之间的提醒在增加,幼儿学会了积极地防御。同时,我们也感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真正使幼儿形成自律,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谈幼儿自尊感、自信心的培养
谈幼儿自尊感、自信心的培养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常常会产生自我否定的自我倾向,表现为缺乏自尊、自信,对许多事无热情,行动消极、被动、退缩,不敢当众发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些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常把“我不会”、“我不行”挂在嘴边,尤其是小班幼儿,更常常表现为胆小,甚至在陌生人面前或全班小朋友面前不敢大声说话,没有主见。古往今来,自尊、自信总被看做是成功的秘诀,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尊,人便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自卑和失望的情绪窒息。只有具有自信心、自尊心和其他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适应发展的社会。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意识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成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尊感得到满足,将使幼儿感到自信,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感、自信心,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一、多肯定、鼓励幼儿,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
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只有爱孩子,才能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理解、体谅他们,把他们的欢乐与苦恼装在自己心中;只有爱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能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老师的爱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转化成他们接受教育的内在力量,尤其是对那些“病苗”,老师更应倾注全部的爱,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信任、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
幼儿对成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会由于某个重要人物不经意的、不恰当的评价而丧失自尊和自信。对幼儿来说,父母、教师就是重要人物,如果成人经常随意地指责他,那么幼儿会感到自己很笨、很不好,这种消极的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就会固定下来,从而破坏幼儿的自信心,使他形成自卑心理。而经常得到成人们肯定、鼓励的幼儿则能从成人对他的肯定与鼓励中产生信任感,从而产生自信心。因此,成人必须注意自己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在活动中肯定和鼓励幼儿,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幼儿,切忌使用消极结论性语言评价幼儿,更不能一味地斥责幼儿。总之,对幼儿的评价必须要客观、公正,多肯定、鼓励幼儿。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女孩,可能是因个子特别矮小的缘故,缺乏自信心,课上从不举手发言。于是,我就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她。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把她叫到身边,与她谈话、聊天,慢慢地,她对我讲的话越来越多,并且,当我提问她时,她终于敢站起来了。虽然只是小声说了几个字,但我仍为她高兴。有一天,我在叫她回答问题之前,对全班幼儿说:“咱班有一位小朋友,肯定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家信不信?不信,咱们试一试!”当我叫到她时,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她,她果然回答得很好。我带领全班小朋友给她鼓掌,她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我想,这就是她建立自信的开始。
二、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一个班级的孩子由于知识、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心理特点,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特殊的个体。我们应在了解每一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
对于自尊心很强或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的幼儿,如果教师公开指出他的缺点,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虽然老师的本意是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孩子感情比较脆弱,缺乏承受公开批评的能力,所以批评时要非常慎重,要特别注意批评的方式、时间、地点及幼儿的可接受性,要使他感受到老师是在帮助他。对这样的孩子如果采取孤立的方法也不妥当,因为他感受到大家是有意不理他时,他便会想出种种消极方法引起大家注意。所以,对这样的孩子应以正面教育为主。相反,有的孩子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给自己的评价要求过低,做事之前总是先想到困难,处处畏缩。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将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对这样的孩子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平时有意交给他一些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帮助他克服畏难情绪,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三、丰富幼儿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心
能力强的幼儿往往比较自信,在教师和伙伴的面前敢说敢做,不怕困难。相比之下,能力差的幼儿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必须与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在活动中,我运用各种形式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学科学、学数学、学语言,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手、眼、脑、口协调并用,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丰富幼儿知识的过程中有序列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想像力、比较概括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除培养以上几种能力外,还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我总是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同伴交往中,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让每一个幼儿都被同伴和团体接纳。这一点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信、自尊非常重要。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若是获得愉快的、积极的体验,就会产生自信,因而更加主动地与环境交往,积极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自信,自信的增强也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反之,若得到消极反馈,孩子往往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进而妨碍他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交往,以致造成恶性循环。在游戏活动中,能很好地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做事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是双方互动过程,语言在交往中起很大作用。所以,教给幼儿用语言交往是很重要的。此外,还应让孩子学会乐于助人,友善待人,互相谦让,还应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吸引同伴的注意,达到交往的目的。
四、通过解难练习,锻炼幼儿自信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是幼儿是否具有自信心的标志。经常为幼儿
提出一些有难度的课题,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进行思考和操作。只有敢于克服困难,才能使树立自信心有了较为切实的基础。在活动中,向幼儿提出问题时适当的增加难度,让幼儿通过思考、商量、努力获得成功。同时,让幼儿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只要不懈的努力,总会获得成功的。这样,通过解难练习,战胜困难,锻炼了幼儿的自信心,增进了幼儿的自尊感。
五、获得成功感,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大家都知道,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条件是:使幼儿能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幼儿对成功的体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活动中,应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其增强自信心。教师可根据每个幼儿的活动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学习活动,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时,对待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拼摆一部分,引导他继续下去;对待能力一般的幼儿,只需在他遇到困难时提示一下就可以了;对待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这样,满足了幼儿不同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另外,由于班里幼儿多,让每一个幼儿为所有的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作品不太可能,所以,我经常以分组的形式让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每组5―6名幼儿都以能够向同伴讲解自己的作品,使每名幼儿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帮助幼儿获得初步成功体验的同时,要逐步提高要求,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帮助幼儿不断提高,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
总之,教师要“博爱”,要给每个孩子以关爱,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设法给幼儿表现自己的机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游戏,让幼儿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让所有的孩子都沐浴在素质教育的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