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我的美国忘年交》的读后感(最终5篇)

时间:2019-05-15 12:2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希光《我的美国忘年交》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希光《我的美国忘年交》的读后感》。

第一篇:李希光《我的美国忘年交》的读后感

一本远渡重洋的书揭开了两位记者之间的忘年情谊,身处于新媒体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享受着便捷的通讯与传播方式。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我们便可以跨过千山万水。但我们又是否反思过,在如此低廉的沟通成本背后,心的距离是否已经渐行渐远。有多久没有给朋友写封信亲笔了?哪怕只是句简单的问候,但通过这种古老而又略带温馨的方式,传递过去的是浓重的情谊。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如此,我们这些要成为记者的人,就更应该拿起手中的笔,用心去体会去记录。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托平老人朴实的话语却点中了一位记者应当坚守一生的信条。我们肩挑道义,手著文章。一位亲切的异国老人,40年后重新踏上当年挥洒过汗水与青春的土地。看着他指着相片说“我当时在这里。”;听着他对那场战役如数家珍的叙述。我知道他真的用自己的脚踏过焦土,用自己的眼睛见证过残酷,用自己的心记录着历史。作为一名记者,我们知道新闻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打出来的,而是用自己的腿跑出来的,用自己的笔和心记录下来的。真实的细节永不可能被捏造。这也正是“走在路上”的真正意义。托平走过,所以他铭记于心;托平用心铭记过,所以他预测了未来。这不禁让我想到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新闻何尝不是如此。酒席间看似随意的交谈,流露出托平作为一名记者的深厚功底。

有人说:“新闻无学。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写新闻。”托平这位老记者恰是对这种观点的最好驳斥。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只把眼光聚焦在新闻本身这一亩三分地上。我们需要去了解,去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老记者托平不仅对当年中国的那段历史十分了解,他也对现在美国的政治有着自己的见解。范爷爷曾说过:“要写出东西,肚子里先要有墨水。”广泛的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正是为我们自己充电。所以我们不可替代。我们是记者,我们更专业;我们是记者,我们看得更广阔。“我目睹并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托平骄傲地说。诚然,作为一个记者能够目睹这样的历史时刻,确是一件令其骄傲一生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托平让世界分享了他的经历,我认为这更是一名记者无上的荣誉。记者是大众的眼睛和耳朵,记录着世事的变迁。在我们浏览丰富的资讯的时候,应该想到这是一位位辛勤的记者为我们记录下来的。新闻讲求实效性,但更加注重内容的完整。一条“南京沦陷”够快速,但无法让世界分享,它缺少太多。三篇新闻稿,虽然迟到,但联通了世界。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落下了帷幕。回首看去,整个故事叙述的流畅自然宛如涓涓溪流。我们应该同有相似的童年经历,妈妈在床边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童话故事。

时光推移,我们要成为写故事和的人了,但似乎我们在某处丢失了写故事的能力。快节奏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事情压榨着我们的心,没法用心体会生活,自然就写不出像样的故事。讲故事也是门艺术,讲出我们自己写的故事。如何去写,要写些什么,怎么写别人才愿意看,愿意听。我想这就是《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所要讲给我们听得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吧。

第二篇: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李希光

你可能做不到一个好记者的所有要求,最起码你应该知道什么样才是好记者!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的定义是以最快的速度对读者感兴趣的事实进行有选择的报道。(我再加一条柴静姐姐的定义:新闻是大家想知而未知的事情。这个更好记一点。)新闻采写的两个基本目标:让读者看;让读者关心。关于直接引语:

托尔斯泰:我不叙述,我不解释,我只展示,我让我的人物为我说话。记者也应该如此。2001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三家报纸在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占76%;1996年《人民日报》数据为8%,新华社为5%;2001年香港的《明报》、《东方日报》为3%。

新闻客观报道的大忌是,在新闻叙事时把记者本人写进去。中国报纸是满是“记者从某某部门获息”、“某某告诉记者”、“某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等废话。“美联社从不传播谣言”-----《诤语良言》。PS:谣言即未经确认的信息。天下文章一大抄是许多从业记者的工作现状,他们对许多轰动性新闻根本不做查证。(哈,这次说的是美国)。

记者最需要的基本素质是:新闻鼻和讲故事的能力。(按院长的说法:新闻鼻、新闻眼、新闻耳、新闻脚„„)

新闻的定义被克林顿的雪茄烟和一条沾了精液的裙子所改变!!(记住:娱记非记者。)

一、精彩导语一条。

来自中国、美国和西德的科学家汇聚在北京讨论人类对魅、真、美认识的最新发展。他们讨论的不是一个漂亮姑娘。附

二、儒家新闻学。(头一次听说)

学新闻学的动机: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知者。(要从记者中得到乐趣,我觉得记者聊聊天就能赚钱,挺好的。)新闻选题: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新闻要关心老百姓的事。我再用《道德经》一句话来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新闻基本要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what how why)新闻写作的文字要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新闻稿要简洁)新闻选题出发点: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记者写新闻是为了义,不是为了钱)

新闻写作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新闻稿要有好内容也要有好形式)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人”即人民群众,“马”是代表经济损失和领导。记者最关心应该是人民的安危。)优秀新闻作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哈,不解释)

二、新闻价值

对于记者,受众对新闻给予的注意力和信任(包括关注、跟踪、转发、评论等)是记者最宝贵的资源。受众角度的新闻价值=(媒介使用便捷程度+媒介使用价格水平)÷(注意力【比如时间、精力】+信任【关注、跟踪等】)

新闻的重要原则是,一,核实;

二、要有有名有姓的新闻源。案例:(只摘抄新闻稿中句子)王勇跳楼自杀引来各方说法。(无名无姓新闻源)

他跳楼背后是否有鲜为人知的隐情?(是推测,而不是事实)

当地群众(无名无姓)表示,王勇之所以做出跳楼之举,肯定(又是推测)是工作上出现了问题。

记者(出现了记者自己,不该!)在人民医院门口与路人(无名无姓,明白表明了记者自己是“道听途说”!)聊起王勇之死。

记者在新闻中加入意见时,必须要指出真名实姓的新闻源。

意见与事实的区别:事实可以判断真假;意见不能判断真假,只能判断有效性。案例:

2008年3月26日,美国《时代周刊》载文《中国与西藏:炒作之战》摘录如下: 中国的网络世界是一个混乱(这是一个形容词,是无法断定真假的意见)的地方,在这里虚拟监督员组成的暴民(贬义词,不客观)可以挑出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对其进行在世界其他地方少见(如何判断真假?!)的公开羞辱。新闻是保质期最短的商品,所以要快!!!

记者守则:不要高估读者的知识;不要低估读者的智力!如何做到准确?一核实,二指明信息源。如何做到公正?至少要不抒发个人感情。

如何做到简洁?对报道内容要有清晰的理解。如何做到朴实?保证新闻能让小学生听懂。

三、你准备好当记者了吗?

当记者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也同时是一份事业。你在做记者时获得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会让你一生受用无穷----敏锐的观察、丰富的知识、广博的阅历、超强的交际能力。

记者工作分为三部分:调查准备(背景调查、采访准备);与人打交道(访谈、参会);写稿。

补一个个人看法,我觉得写新闻程序上跟写论文差不多。先找到问题(也就是写论文的问题意识,新闻中的新闻点),再找材料(论文中的文献综述,新闻中的新闻背景),再将问题准备表达出来(论文中的正文,论述自己观点;新闻中描写事实)。纯属个瞎谈,我论文写不好,也没当过职业记者。记者是干什么的?

记者不是追求“真相”的,那是柯南的责任;记者不是追求“本质”的,那是学者责任;记者不是追求“真善美”的,那是哲学家的责任;记者不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那是法官的责任;记者不是代表“公共利益”的,那是政府和公共组织的责任„„

记者工作就一个:完整的展现事实。这是其他人的追求的基础!记者个人资料库:

自已关系网中的通讯录,重要性不必说;

自己报道过的新闻,过一段时间回顾一下,找出自己进步之处; 别人的好新闻,供自己学习的; 重要数据、事实,以后肯定用的着; 采访中、新闻发布会上的资料; 等等„„

四、新闻写作基本要求

新闻,最有效的写作是一人一报、一事一报。新闻要点除了5W和1H外,还要加一个 So what.美国记者培训专家罗伊·彼得·克拉克说:“许多新闻故事都没有回答读者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那又怎么样?”即,这个新闻与读者有什么关系?读者为什么关心这个新闻。陕西日报社社长杜耀峰说:“记者要有卖点意识,也就是说,10秒钟就要和读者发生关系。” 新闻写作时,自己先回答7个问题: 这条新闻是关于谁的? 发生了什么? 什么时间发生的? 在哪里发生的? 为什么会发生? 怎么发生的?

读者为什么会关注这条新闻? 五:新闻稿件结构

硬新闻写法:倒金字塔,分为四部分,导语、说明、扩充、结尾。软新闻结构:

1、正金字塔:类似于短篇小说的结构,用细节开头,把故事的高潮放在结尾。案例。

第一次走进赵骏的家,曲江涛突然喘不上气来。他觉得,空气中弥漫着的,是一种“死亡的味道”。瘦瘦小小的赵骏,光着上身,挺着皮球一样胀鼓的肚子,面无表情地坐在板凳上。全身上下无数鲜红的疙瘩溃烂流脓。环顾四周,除了一张木板床,整间屋子空空荡荡。几个干裂的馒头躺在笸箩里,上面爬满了苍蝇。

这个家里有5口人不久前因艾滋病先后辞世,其中包括赵骏的父母。几年前,他们为了获取两袋血换53元钱和一袋鸡蛋糕的收益,卖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赵骏一出生,便从母体感染了病毒。奶奶因接连失去亲人疯了,而两个叔叔拒绝抚养这个有病的孩子。

不久前,以赵骏为主角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与另外7部影片一起,入围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这些影片中将有3至5部,于明年1月23日获提名,角逐本届奥斯卡桂冠。这部纪录片以安徽阜阳颍州地区的艾滋病儿童为拍摄主题,由旅美华人女导演杨紫烨执导,曲江涛担任摄影。

那种“死亡的味道”,在一年多后的今天,仍然令曲江涛刻骨铭心。每当谈起这个话题,这个30岁的摄影师,总要一支一支地燃起烟,原本轻松的谈话也瞬时变得艰难起来。

“开始时真犯怵,拍了一次之后就不想去了。”他深吸几口烟,一副自嘲的表情。

夏天,曲江涛在艾滋病患者家拍摄,两条腿上被蚊子叮了40多个包。他心想:“这蚊子要是刚咬过艾滋病人怎么办?”去年春节,他和导演又在艾滋病患者家吃饺子。

“说不害怕是骗人,但绝对不能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来,因为这些人其实特别敏感。”他笑笑,“但到了后来,我从心里盼着能多去几次。因为有的人,也许下一次就再也见不到了。”

去年春节刚过,曲江涛接到当地人的电话,说赵骏的奶奶去世了。在安徽一家民间机构“阜爱协会”的帮助下,有一对夫妻愿意收养赵骏。他们也都是HIV病毒携带者。闻讯,曲江涛立即坐上从北京开往阜阳的火车。

赵骏被送走的那天,曲江涛是流着泪完成拍摄的。

这个没有人知道确切年龄的孩子,被两个叔叔送到收养者李山峰夫妇的家。新妈妈搂着戴绿色绒线帽、穿黑棉袄的赵骏,一个劲地夸:“这孩子长得真好!”一家人围着他,乐得合不拢嘴。

自始至终,赵骏一直低着头,没有表情。跟踪拍摄几个月了,曲江涛从没听他开口说过话,也没见过他有任何表情。他曾私下问过赵骏的叔叔,这孩子是不是不会说话?叔叔回答说,自从父母去世,赵骏就不再说话了。

傍晚,两位叔叔走了。赵骏还是没说一句话,表情漠然,好像他与整件事无关一样。新家的哥哥领着他出去玩,刚走出院子,却突然发现,两行眼泪在赵骏脏脏的小脸上无声地滚落下来。“他哭了!他哭了!”小哥哥惊讶地喊起来。赵骏仍然低着头,眼泪泉水一样喷出来,却一声也不吭。

一旁拍摄的曲江涛刹那间理解了这个孩子:“他心里什么都懂,可他能怎么样?所以他什么也不说!”他顿了顿,有些哽咽,“当一个人被踩在最底下的时候,任何事都能平静地接受。这些,平时我们理解不了。” 一年多的拍摄过程中,最令曲江涛感到温暖的,是在赵骏被送到新家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发现,赵骏说话了,甚至会跟他打闹着玩了。

“打你!打你!打死了!”赵骏乐得上气不接下气。曲江涛配合地倒在床上,闭眼,吐舌头。两人玩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你会完全忘了他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曲江涛说,“那是赵骏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曾送给赵骏一个黄色的收音机。这个收音机成了这个孩子形影不离的伙伴。

赵骏到新家3个月后的一天,曲江涛拍到了他最喜欢的一幕。新爸爸李山峰抱着赵骏,走在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他们是去接新家的小姐姐放学。赵骏手中举着一大把野花,笑容绽放在小脸上。

“你说,姐姐过来拿花呦!赶快呦!”李山峰这样教赵骏。“过来拿花呦!赶快呦!”赵骏挥挥手里的花,跟着喊。父子俩同时咯咯地笑起来。

举着摄像机看到这一切,曲江涛的心跟着明朗起来。他以为,这个孩子的苦难也许就此结束了。但是,几个月后,当曲江涛再一次来到阜阳,情况却发生了逆转。因为国内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抗艾滋药,赵骏只能按照成人药一半的剂量服用,但副作用大,效果也不好。赵骏的身体越来越差,大小便常常拉在床上,还长时间高烧不退。李山峰一家决定不再收养赵骏了。

曲江涛记得,李山峰倚在门框上,眉头紧紧拧在一起,低沉地说:“不是不想养。可是看到他让我害怕,怕自己有一天跟他一样。”

离开李家前,新妈妈喂赵骏吃药,哄他说:“我的乖,能得很。甜不?”

赵骏费力地咽下药片,瘪瘪嘴,艰难地吐出一个字:“甜。”

最终,赵骏被送往一个新的家庭。在纪录片中,赵骏的故事结束了。曲江涛再也没见到这个不幸的孩子。有时候,他会给联系收养赵骏的机构打电话,问问他的情况。他希望能找个时间,再去看看这个孩子。

令曲江涛牵挂的另一个艾滋孤儿王欣欣,是个16岁的漂亮女孩。通过“阜爱协会”,一位美国老太太定期托人给她带来专门的儿童抗艾滋药物。据说,欣欣是已知由母婴方式获得HIV病毒的人群中,存活时间最长的。曲江涛记得,最初见到欣欣时,她头发乱糟糟地粘成一团,脸色阴沉,脾气暴躁,还不停地咳嗽。跟她熟了以后,他发现,欣欣其实很爱美,特别喜欢偷偷照镜子,梳头发。“她脾气大,是因为心里的苦没处诉说。”他叹口气说。欣欣的大姐早就出嫁了,婆家听说她的小妹有病,不让回娘家。相依为命的二姐因为害怕,一个人跑了。

曲江涛摇头叹息:“这就是很多艾滋孤儿需要面对的现实,别说外人,就连亲人都歧视他们。”

曲江涛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最初去拍摄时,左邻右舍对艾滋孤儿们似乎都唯恐避之不及,更没有孩子愿意跟他们玩。可渐渐地,人们的态度好像缓和了不少。“我们去了,总会抱抱他们,在他们家里吃饭。村民慢慢开始觉得,跟他们接触也是安全的。”曲江涛分析说。

据统计,中国约有7.5万个孩子因父母患艾滋病而成为孤儿。“他们遭受着人们的歧视,亲情的冷漠,疾病的折磨。”曲江涛说,“可他们却生活在最没有人注意到的角落。”

长达一年半的拍摄中,十几个艾滋孤儿的故事被收入曲江涛的镜头中,可最后剪辑出的影片只有短短39分钟,多数孩子的故事都被剪掉了,曲江涛觉得颇为遗憾。

他忘不了,一个奶奶一边讲述要把一对双胞胎孙子送人,一边嚎啕大哭的情景。他也忘不了,刚刚失去父母的黄家三姐弟,在给父母上坟时撕心裂肺的哭喊。

因为害怕束缚,曲江涛2001年从新疆电视台辞职来京后,一直拒绝任何固定工作。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由人”,有感兴趣的题材便忙活上几个月,没有也便乐得自在。他曾用一星期时间,花费600元,以自己在北京生活的经历为题材,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电影短片,居然获得第16届东京录影节优秀作品奖。他也曾拍过有关同性恋的纪录片,甚至有过被男同性恋者追求的尴尬经历。

而现在,曲江涛最大的愿望是,能把这几个孩子的故事一直跟踪下去。“这是很少的值得我长期坚持的事情之一。我突然发觉,如果能一直做这件事,一直和这几个孩子在一起,绝对不是什么束缚,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幸福的事。”他动情地说。

今年6月,在华盛顿电影节上,《颍州的孩子》获得国际卫生纪录片最佳奖。尽管还没有在国内公映,已有一些看过影片的外国人,表示要帮助赵骏和欣欣,并给他们寄去捐款。

然而令曲江涛担心的是,纪录片中拍摄的孩子只是极少数,那7万多个在相同的阴霾里挣扎的艾滋孤儿们,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他们能否得到世人的关爱和帮助?

“我能做的,只有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伤痛。”曲江涛摇摇头,“但是,一个人、几个人、一部纪录片的力量毕竟太小了。”(文中赵骏、王欣欣、李山峰为化名)

2、沙漏结构:这是倒金字塔与正金字塔的结合。把新闻的关键事实按重要性放到稿件开头几段,接下来则按时间顺序描写。案例:《周光召,中国核武器开拓者》

此文是李希光在1987年写的英文稿,电子版未找到,我简述一下。

文章开头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提取出来:周光召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之后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他的一生。

3、华尔街日报体:从具体到一般。文章从一个小故事开头,可能是某个人、某件事,这里面承载了文章主题。接着,记者指出这并不是个例,而是千万个类似故事中的一个,然后描写这一现像。结尾,稿子会回到开头的故事,引发读者思考。

案例,去他官网。

好记者会采访许多人,就为等那一句经典引语;

好记者会花好长时间寻找故事,就为能准确的揭示主题; 好记者会搜集成摞的资料,就为获取一个恰当的细节。

写出好新闻需要天赋、学习和大量的新闻采写实践,后者最重要!新闻采写程序:

一、选题构思。好的选题产生需要一双好奇的眼睛、灵敏的耳朵、聪明的大脑。

二、资料调研。背景资料越多越好。柴静姐姐就很重视资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拿过一本厚厚的书就啃。

三、写出新闻要点。也就是确定自己的视角。

四、采集素材。直接引语、各种细节。

五、确定报道框架。

六、写导语。应该花掉写作时间的四分之三。

七、检查。有没有交代不清楚的?有没有事实性错误?

六、导语

新闻写作是这样具有挑战性,读者随时会离开你。而你要做的就是,让读者读下去,而且读完。导语是完成这样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西方记者将导语叫做“stopper”,意思是让人驻足停留的东西。也叫“hook”,意为勾子。好导语就是制造悬念,引导读者提问。案例:

父母不在家,却有歹徒破门而入,该怎么办?

俄勒冈州一名12岁女童昨天下课后独自在家,惊觉有歹徒割破纱窗闯入,她躲在毛毯下拨打了911报警,警方及时赶到逮住了3名嫌犯。这是一则硬新闻导语。会议型导语:

永远将会议中最有意思的议题放在导语中,导语只能包含和突出一件事情;导语应该把会议的目的----做出了什么决定、采取了什么行动---放在导语中,把会议新闻变成“行动性导语”,即含有关键动词。例: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今天在京隆重闭幕。

改为:全国人大今天修改婚姻法,未婚同居将会受通奸指控。表彰型导语:

读者很难记住那么多的奖项,在表彰先进个人的新闻中,要利用接近性来吸引读者。

分为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

心理接近性分可为对普通读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对其工作的影响;对其好奇心的满足;等等。因此,报道获奖新闻时,可以从获奖人身上的感人小故事做为开头。颁奖会议仅是新闻背景或由头。

无故事导语:有些新闻是没有故事的,比如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新闻、描写一个城市环境的新闻。这类新闻常常会有一大堆数据,来客观冷静的展现其中的变化。但导语中若是放了这么些数据,没有人爱看。例:

记者近日从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获悉,由于林业部门和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加大对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六盘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由1985年前的33.9%增加到现在的74.2%。与此同时,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也有了明显回升。目前,六盘山的野生动物种群达上千种,其中脊椎动物213种、鸟类158种。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有金钱豹、林麝、豹猫、红腹锦鸡、金雕等14种。在“中日候鸟协定”中受到保护的鸟类有草鹭、白腰雨燕、角百灵等34种。

比较另一篇关于野生动物的稿件《新疆牧民雪豹》导语为:

新疆一家牧民在最近的这场大雪灾中,为了保护2只雪豹不被冻死,让雪豹在自己的羊圈内待了6天,20只羊被吃掉。导语中有人,才能更吸引人,至于如何找到这种合适的人,那得靠记者多采访了。另,路透社采写的《中国最肮脏的城市处在困难中》,导语如下: 重庆什么生意最兴旺发达,擦皮鞋的。这是细节,全靠记者多留心了。抽象型导语:

此类导语是指导语中运用一些抽象、概括的词汇,比如“重要力量”、“十分繁重”、“重大科研成果”等等。这些词不要出现在导语中、更不要出现在标题中。先说个标题的例子:

《考古重大发现:徐州出土了一批汉代文物》------《中国文物报》; 《中国发现世界是最完美的金缕玉衣》--------李希光改后标题; 《2000年前的中国王子埋葬在玉中》----路透社转发时配的标题。再说一个导语的例子:

“中国科学家最近在恐龙研究中有重大发现。”(一稿)“中国科学家最近在恐龙蛋研究方面有新发现。”(二稿)“科学家发现恐龙的智力比人们想象的要高。”(三稿)

“科学家最近在研究恐龙生蛋方式时发现,体形庞大、貌似呆笨的恐龙其实,比人们想像得要聪明的多。” 硬新闻导语:

要求:导语字数不得超过50字;是一句话,而不是两句话;不能有“记者了解到”等废话;去掉形容词、抽象词。

若所报事件是从别的媒体获得的,那么要在导语中注明出处,这既是职业道德,也是自我保护。

硬新闻有时会在开头加一两句话以提高新闻冲击力。如前面的“父母不在家,却有歹徒破门而入,该怎么办?” 导语中还可以加入直接引语,这样更会吸引人。但要求记者能有发现简洁凝练导语的能力。为了导语的简洁,一般会用部分引语。讲故事新闻的导语:

要求:吸引人;回答读者“我为什么要关心”的问题。讲故事新闻往往不是为了写一件事、一个人,而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大画面、描述一种社会趋势。因而导语要从具体问题入手,有时还要为新闻找一个“引子”或“钩子”,一般不用抽象词、谚语、歇后语、诗句、对联等。要用导语来描写、把读者引入画片中、让读者“看”到现场。

方案

一、轶事型导语。用小故事、轶事来引导全文。例:一位穿炭灰色套装的老年妇女抬头扫视戴高乐机场的信息显示屏幕,奇怪为什么TWA800号航班取消了。

这是1996年7月空难事件新闻的导语。方案

二、对话、引语型导语。

例:关于生命起源最荒唐的答案出现在一块户外广告版上: “生命起源于SPORE.COM.”

这是一则报道电子游戏的新闻的导语。

导语写作技巧:

1、一定要明确是给谁写的,投其所好。读者想什么就写什么,记者喜欢什么就夸什么,读者反对什么就骂什么。当然,不是明显的。

2、对新闻事件的意义了解越深,导语越好写。

3、正文中必须的支持导语的事实,否则不行。

4、多写几个导语,做比较。

5、用至少一半的时间写导语。

6、写完再看一遍,是不是还能删。

七、直接引语

记者一定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引号中。什么是好引语?好引语就是能让人记住的话。如果有一句话记者在不用查采访笔记的情况下记起来,那句就很有可能是好的引语。

一般情况下,引语是要选取信源说的话中最能体现其心情、态度、立场、行动的话。

从内容上说,好引语包括:

1、强硬政府、组织、机构的声明。比如朝鲜外务省发言人的话。

2、有鲜明立场的个人意见。

3、议论争议性话题的句子。

直接引语应该具有独特性,具体如下:

1、揭示了核心问题;

2、揭示了密秘或不为人知的目的;

3、揭示了信源的内心动机、个人观点、当时的心情;

4、揭示了说话的特点。或者无知,或者智慧过人,等;

5、具有尖锐性;

6、反应了强烈的反应;

7、属于偏激的言辞;

8、好有比喻;

9、方言、口语化的表达; 不应该做为引语的句子:

1、空话、套话、立场不清的言语;

2、含有行业术语、专业数据的话;

3、众所周知的话;

4、具有控诉性质的话。

八、新闻的语言

词语:准确的用词。

1、例:在英国一只狗进一次“美容院”的花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三四倍的工资。

评: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是多少?再说了,月薪还是年薪?

2、具体、明确的词语。例:性感的女子。

3、评:如何性感?不如改为“大腿光滑的女子”。多使用动词,且不用被动语态,直接了当地使用动词。

4、例:他被这件事阻挠了。改为:这件事阻挠了他。

这次失败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为:这次失败留给她深刻印象。

5、少用形容词及副

6、例:记者(不该出现记者)昨日从朝阳警方了解到,接报后,北京警方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破工作,经过昼夜连续奋战,迅速锁定了主要行凶者的踪迹。10日,专案组派出侦查员前往嫌疑人所在地大连市展开调查。经过连续两天的缜密侦查,6月13日,在辽宁省公安厅的大力协助下,北京专案组在大连、鞍山市一举将实施伤害案的8名行凶者抓获归案,今日已押解回京。(《鄢波被砍案10名嫌犯落网今天上午被押解回京》http://ent.iqilu.com/news/2010/0615/258371.shtml)

只要记者观察细致、采访深入,每一个形容词都可以用一个细节描写来代替。另,别用“著名”一词。李政道说,只有家喻户晓的人物才用“著名”。其实家喻户晓时就不用修饰词了,我们从来不说“著名的邓小平”。

7、正确的使用称呼,而不是由刻板印象而产生的称呼。由刻板印象而产生的称呼有:“黑鬼”、“小日本”、“剩女”、“艾滋女”、“90后小孩”、“小三”等。记者的任务是真实报道,而不是贴标签。

九、新闻视觉化与描写

记者要做的是“展示而不是告诉”。

观察是做到视觉化描写的第一步,记者要到现场,调动自己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全部感官。这东西得自己慢慢练练。不简单!记者应该准备一把尺子,多测量,哈哈,就出了细节了。

十、新闻故事化要求

1、什么时候需要讲故事?

一个新闻如果你是独家,那可以不必用“讲故事新闻”,相反,如果别人已经报道过,那就要从“故事化”中去吸引读者了。好比,吃了“米饭”后,你想让别人再开胃,那就给他做出“蛋炒饭”。(李希光比喻)

2、故事化基本方法

将新闻的视角放到“人”身上,将事件个人化,展现人在其中的喜怒哀乐; 人物不要太多,有个男一号或女一号就行,其他人物略写;

努力找到人物与其他人或事物建立联系的过程,这东西最能打动读者。(此处不懂,我摘录如下:只要有可能,找出你故事中的主人公最渴望建立的那座桥梁,发现他为什么渴望建立这座桥梁,探索他是如何建立这座桥梁的。每个人对自己的经历都有一种感情上的反应,引起感情激烈反应的经历即是好故事。我的问题是,如何让他说出自己的这段经历?????)

3、故事化的技巧

其一、细节和人物言行的描写。

要描写与主题相关的外貌特征,用描写去展现人物的“经历”而不是“品性”;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或心境。其

二、导语或文中使用轶事

4、写作风格

要有老实的态度,不要虚张声势、不要居高临下、不要妄下断语、不要自吹;使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不要用没新意的比喻、排比、对偶;慎用行话、流行语。(对于流行语,保留自己意见)

十一、让报道流畅起来 报道的展开

一篇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让读者有持续的兴趣读下去。最好说服读者读下去的方法就是让他不断产生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一个问题,回来一个问题,并同时产生新问题”。

这就要求要从读者的角度巧妙得提出问题。

对于复杂的信息,要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可以运用巧妙的比喻,也可发用列清单的方法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可能造成读者困惑的地方,加入新闻背景。注意:背景不要太长;将背景分散开,只写出有关的背景。案例:

有一国际环境峰会在某城市举行,同时的环保主义者抗议,对此抗议的报道如下: 以抗议的场面开头;

背景说明(这些抗议者的来路);

直接引语(为什么抗议)+背景说明(这个环境会议是怎样的); 直接引语(抗议者的主张)+背景说明(抗议者做过什么事);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支持抗议者的态度)+背景说明;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反对抗议者的态度)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支持的回应); 以支持者的好引语结束。报道的结尾。

1、首尾呼应的结尾。华体一般用这种方法,去从导语中寻找结尾时的灵感;

2、高潮式结尾。一般是正金字塔结构的结尾,从头到尾讲一个故事,用故事的高潮作为结尾。

3、悬空式结尾。通常用来报道还未正式结束的新闻故事,让读者发问,后面发生了什么?未来会怎样?

4、未来行动式结尾。是在给文章画上句号后,暗示下面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或行动。

5、直接引语式结尾。记者常用。

第三篇:李昱希读后感

读《帅狗杜明尼克》有感

御道街小学

六(1)班 李昱希

这本小说的名字叫《帅狗杜明尼克》,作者是威廉·史代格。这本小说讲的是一只名叫杜明尼克的狗,他生性活泼,总想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在外探险的征途中,他遇见了一头姓“獾”的老猪,一只会写字的黄蜂,一头懒驴,一只乌龟,救了一只姓“狐狸”的母鹅,成全了一头野猪的婚事,还遇上了“世界末日土匪帮”的一群无恶不作的坏蛋。他在结交了许多知心朋友的同时,还同这些坏蛋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杜明尼克凭着活泼、勇敢、热情、慷慨、乐于助人、足智多谋、勇于探索,很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铲奸除恶的大英雄,最终觅得一位美丽的伴侣,并准备开始更伟大的冒险……

其中有一段讲杜明尼克与一只巫婆鳄鱼对话的那部分让人思考。这段话讲了杜明尼克前面有一个岔路口,杜明尼克在那儿遇到一只巫婆鳄鱼,她告诉杜明尼克走右边的路没有历险,什么神奇的事都没有,而左边那条路有冒险性,杜明尼克走向了左边,他选择了冒险。而在生活中我们期待着一帆风顺,甚至许多子女的父母都为儿女规划前程,想方设法在躲避风险,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对父母十分依赖,遇到坎坷承受力和应变能力都很差,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甚至走向极端的道路。杜明尼克却选择冒险,选择挑战,无论命运会带来什么,无论道路多么坎坷,杜明尼克“乐于证明自己经得住考验,”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在生活中,我也做得不够好,老师请同学发言时,我心里有答案,可我总是不举手,怕回答错问题,受到老师的批评,可我读了《帅狗杜明尼克》,我想到了,我不也应该像它一样勇于探索,迎难而上吗?我要是当时有杜明尼克的冒险精神,不就有勇气举手了么?只要有勇气尝试,说不定就会成功。

《帅狗杜明尼克》这本书弘扬了敢于冒险的美国精神,我们在生活中要向它学习,才能成为一个英雄。

与儿子一起成长

《帅狗杜明尼克》是一本儿童读物,也是一本适合大声朗读的亲子读物。作者塑造了一个讨人喜欢的英雄,一条心地善良、热爱自由、喜欢冒险、乐于助人的帅狗。从他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勇敢地选择挑战,不甘于平淡,敢于冒险。如果杜明尼克平淡的走完一生,也许就不可能获得老猪的友情,无法获得稀世的珍宝和美丽的爱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次次的选择。有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放手、学会引导,让孩子自己选择,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喜欢的生活,而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他们的身上,包办代替他们的人生。要让他们懂得无论人生的道路上有多大的坎坷,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像杜明尼克那样,勇敢地选择挑战,乐于证明自己能经得住考验,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其实,真正的爱是理解他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坚持走自己的路。

李国华

第四篇:李希贵文章读后感

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

武药小学熊晓萍

有幸拜读了李希贵先生编著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刚借到这本书时,内心也并没有多少想读的欲望,只是被书的标题所吸引,早就从文献上看到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强,尤其是美国,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共培育了4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近几年来,从美国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仅2003年产生的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就占了半数左右。科技含量如此高的诺贝尔奖,在我们‚望洋兴叹‛的时候,美国为何就如此‚霸道‛了?难道他们在垄断经济的同时,也垄断了思维,垄断了发明创造吗?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让美国人变得如此有才能?

带着这些疑问,我好奇地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浏览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家常饭‛与‚法国大餐‛、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美国的教师怎样布置作业、美国人也会耍心眼、中国式的无所谓、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这么多新鲜的名词,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了,然而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专家却向我们的教育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在观看我们带去的教学录像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老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为什么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学生吗?为什么课堂上的老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一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

‚很好,坐下!‛戴维先生模仿了一位教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是啊,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口头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倒是躬行实践。李希贵还写到: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发现他们介绍学校的专题片自始自终讲述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看上

去颇有些激动人心,不像我们在国内学校见到的专题片,除了居高临下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就是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剩下的就是名师获奖证书的大荟粹、各种荣誉的大展览……和学生有关的内容不过是一些出类拔萃者出来风光一下罢了,是啊,怎么平时我们就没有注意到呢?看来老外看问题的视角真的有些不一样。

静下心来想一想‚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只与课堂有点关系,校园里其他的一些举动似乎与学生没有多大干系。这或多或少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吧!

‚事无巨细‛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点。在阅读完本书后,我的体会尤为深刻.对比中美的中小学生守则,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对礼貌的要求:

美国:每次都有礼貌地称呼老师;中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对学习上的要求:

美国:按时或早些到校上课,有问题要举手;如果缺课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必须把所缺的课补上;如果有急事离开学校,应提前告诉老师并请教将要学习的内容;必须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如果学习有困难,可以与老师约定时间寻求帮助,老师将会乐意帮助你;缺课或迟到,必须带有家长揭示其原因的便条;对于缺课,唯一正当理由是自己生病、家长去世或宗教假日,别的理由都为视为违规;教师

提问时,如果没有指定特定的学生回答,任何知道答案的学生都应举手回答。

中国: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比较一下中美对孩子学习上的一些要求,不难发现,美国的守则‚境界‛的确低了些,但是他们说得实实在在,全是可以比照着见诸行动的细节,如果孩子照章行事,也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的要求的确很好,但总觉得有些空,有些大,孩子无从做起。回想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在检查时居然让小学生背守则,有什么意义呢?说的实在,才能做得实在。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只有放在实实在在的情境中才能感受真切,凭空背诵,虚无缥缈,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教育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也需要从说些实在的话开始吧!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提醒吧!

1、立刻行动做作业。每天放学后都要留出特定的时间做作业。你可能刚到家时想休息一下,但也一定要给自己充足的做作业的时间,这样,你就不会被晚饭打扰或因为太累而完不成作业。

2、如果你厌烦了一项作业,真的不想去做它,你可以给自己一点小奖励。例如,努力学习了45分钟之后,你可以吃点小点心或打15分钟的球,过后再回去学习,然后再休息一下。

3、如果需要帮助,一定要开口,可以给朋友别人打电话或向家人求助。如果这些人不能帮你忙,你可以第二天向老师问不懂的问题,你可以把老师的电话提前记住,到时向老师打电话求助。如果你没有老师的电话,记住:你的妈妈一般会有。

4、练习,练习,再练习!你在某科目上提高技能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如果你在数学、科学、社会学、语言、阅读方面遇到麻烦,多做些练习可以使你得到提高。

说得多么细啊!学生照着做就行了,美国老师不仅在作业要求上注意了细节,在课堂上他们更注重了细节。

还有,在美国,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学校很少从道德层面对他们进行评判,更没有歧视和放弃他们,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需要获得特殊的关照、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实施教育的群体。更让人叹服的是,美国不仅仅把这项工作看作是解决学习障碍学生的问题,而且上升到民族命运的角度来认识,他们认为这是拯救美国未来的伟大工程!

看得越多,我内心的感触越深,对教育家李希贵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也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他的书里,我们不仅能了解西方发达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上缺少的细腻和灵性,感受到了中国未来教育的曙光。

虽然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通过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反思我国教育的缺憾,拓宽我们的教育视野,丰富我们的教育情怀,提升我们的教育品位,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终有一天,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会走向成功!

第五篇:李希光:警惕”话语权上加速扩大的贫富差距”

李希光:警惕”话语权上加速扩大的贫富差距”

要点:未来改革的设计必须走群众路线,听取民众的呼声,必须打破少数权贵精英的在改革问题上的话语霸权和黑箱作业。为此,要确保人民群众切实的言论表达自由权利。党和政府要鼓励而不是限制人民群众就国家未来发展方向、政治与经济改革等大事上自由表达思想观点的权利。只有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媒体上合乎比例地得到自由传播,党的高层方能准确了解民意,真实把握中国社会现状和民心趋势。当前的危险是,党与真实的民意民心渐走渐远。中国共产党亟需明晰自己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哪里。党的领导干部不要恐惧网络和微博上的群众言论。对于群众的愤怒言论,不要堵,不要采取鸵鸟态度。大多数民众对党和政府发自肺腑的激烈批评,更多地是他们对党和政府还存有期盼,他们是在争取一个惠及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改革,而不再是仅仅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服务的改革。要出台新闻改革政策,允许并帮助那些没有资金创建报纸、频道、网站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创建观点自由传播的媒体平台,使党和政府能听到与中国人口成比例的不同的改革诉求。在准备十八大的过程中,党应该尽快放开言论,尽快形成党执政的新的群众基础,重新找到党在国内的政治同盟者。

一.贫富差距:中国社会最深的裂痕

过去一年多来,世界各地都在高举变革的大旗,寻找新的改革出路。从‚北非怒火‛到‚占领华尔街‛,这些运动目标都是抗议国家领导人家族腐败、抗议财团控制、反对贫困、反对失业、反对剥削。这些社会抗议者不仅寻求社会经济改革,更是寻求一种社会革命。

‚占领华尔街‛喊出了很多令大财团不安的改革口号,如‚不要干涉国家养老金‛、‚把你们的钱从大银行里拿走‛、‚为社会公平工作‛、‚没有人性的资本主义就是腐败‛、‚我们为冤屈而集结‛和‚我们是那99%‛。

美国1%的人与99%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财富差距。统计显示,1985年就业人口平均年薪是34044美元,2010年41919美元,25年间工资增长为7%。但在这25年间,美国精英阶层的收入增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哈佛教授年薪由13.2万美元,增加到19.38万美元,增幅为47%;芝加哥大学教授年薪由11.2万美元增加到19万美元,增幅70%;律师合伙人Kirkland & Ellis由85万美元增加到307.5万美元,增幅为262%。西方石油公司总裁年薪由244万美元增加到2013万美元,增幅为825%;强生总裁年薪由224万美元,增加到1836万美元,增幅为719%。

在中国,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并不轻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衡量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8到如今,已接近0.5,是世界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2009年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称,人口中最富有的10%与与人口中最贫困的10%之间的收入比率,德国为6.9,美国为15.9。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的研究,2007年中国前百分之十富人的收入是后百分之十穷人的23倍。而在1998年,这个数字仅是7.3。国家发展与改革成果正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极少数的人身上,他们是来自金融界、商界、传媒界、学界和政府上层的掌握实权的精英权贵们。如果我们打开新浪微博看看,广大用户们的情绪,会发现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使整个国家感到愤怒。财富在少数权贵的集中趋势看起来已经失去控制。贫富严重分化已经质疑并开始撼动政权的合法性。

改革之初的受益者——农民,今天变成了改革的失意者——农民工。他们由拥有土地的‚农民‛变成了居无定所、没有政治权利、温暖家庭的‚农民工‛。三亿农民工或者夫妻两地分居、或者把孩子和老人留在农村,他们自己居住在城市里脏乱破的贫民窟式的房子里。

2007年中共17大召开前夕,美国加州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所长苏珊.舍克出版了《中国:一个易碎的超级大国》一书。她在书的序言中写道:‚中国政府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中国越是发达、越是繁荣,中国领导层越有一种不安全感和受威胁感‛。苏珊还写道,30年改革开放已经剧烈地改造了中国社会。从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的一场没有输家的改革,到贫富差距加大,群体事件频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沿海地区与西部省区的贫富差距在加剧。这种二元对立将严重削弱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剑桥大学中国问题研究员斯泰芬.哈尔坡在2010年出版的新著《北京共识》中写道,‚除非北京政权崩溃或者中国政治体制发生激烈变革,中国将永远保持分裂的人格。‛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怀默霆在他的《一个国家两个社会:当代中国的城乡不平等》一书中分析了中国社会最深的裂痕:城乡差距。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致力于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但是在现实中,这个国家的80%的人口被拴在土地上。1978年中国的改革给中国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城里人和乡下人在生活中享有的不同权利和机会严重分裂了中国,给城乡之间带来了更加严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收入、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乡下人,特别是住在城里的农民工还面临着多重歧视。不断增长的不平等是否会把中国推向一个社会抗议频发,进而威胁政治稳定的社会火山?这座社会火山会不会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政权?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和制度的合法性,同时极大伤害中国共产党一直宣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当前,中共正紧张地筹备十八大。由于贫富分化已经质疑并开始撼动政权的合法性,党内一些人士希望通过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党的十八大在党的新五年发展战略中,通过‚改革为民‛,重新聚集党的政治资本——民心,预防社会分裂与对立。

二.‚改革为民‛再造执政合法性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要毫无偏见、毫无私心地总结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各地的成功实践,从一个新的视角讨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再合法化这一重大政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应定义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兴市场国家‛,而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改革话语与执政话语体系中,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改革为民‛的思路下,以缩小三大差距、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的尊严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改革的目标。

‚改革为民‛的思路将决定中国能否让改革的各项举措惠及大多数中国人民,将决定中国未来社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决定中国的政治与政权稳定。如果改革设计俱乐部的精英们不能按照‚改革为民‚这个思路,将会出现普遍化的社会不满,国家的政策将无法实施,社会不仅将进一步分化,而且会发生社会对抗和社会分裂,导致国家的碎片化。我们未来看到的将不是一个小康社会,可能是一个像埃及或突尼斯那样的两级严重分化的失败国家和社会。

中国自古以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倡导民生大于天。正如古人所言,老有所养,壮有所用,鳏寡孤独有所依。而中国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凝聚力来自民生的不断改善、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社会保障的强化等,来自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否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有更强的能力保护并且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安全、教育、健康、就业、养老和话语表达等方面的权益。如果一个政府失去了这个职能和权力,它就完全失去了合法性。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如果其不能再保障广大人民的这些基本权利,就失去了合法性。

由于中国没有实行选票民主,以德治国的政府依靠的是德(德行和口碑),执政和凝聚力的关键来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声誉(和口碑)。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执政下去,关键在于还能否在群众心中重新点亮为人民服务这盏红灯。重新高举为人民服务这面旗帜,将使党用最少的投入,重建党的公信力,重新获取群众对党的信任,壮大拥护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不仅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更从思想意识根源上巩固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当前亟需做的是:在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改革为民‛应该成为中共十八大凝聚民心的行动指南。各项改革思路、政策、行动的出台都要走群众路线,要打破顶层权贵俱乐部对改革话语的垄断。改革的方向与举措要以民生为导向,一切的改革以惠及中国最普通老百姓利益的目标出发,不被国内外权贵精英集团所左右。各级政府围绕民生财政,研究并出台改革思路。各级政府要把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做到50%以上,集中投入公租房建设、农民工户籍改革、扶植微型企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医疗、绿化、养老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而不是把民生都推向市场。

当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最大的不满是腐败,特别是党的高官家族内官商勾结等腐败问题。党能否以体制内的力量为主来惩治腐败,并通过内部改革和制度创新来建立制约和监督机制,从而达到根除腐败的目的,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中国政治制度的合法性问题。为平息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重新营造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口碑,实现党的政权的再合法化,党和国家领导人要尽快公布家族财产、家族成员的社会关系(特别报告其家族成员与上市公司、与国内外各类权贵俱乐部和精英利益集团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上的三个差距这个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更是要解决政治权利上,特别是在话语上存在的严重贫富差距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关键打破权贵精英集团及其操控的媒体对改革话语的垄断和霸权。

今年年初,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指出,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太弱。没有意识形态就意味着没有软实力。口号性的东西不叫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社会成员自身认可和接受,并且内化于心的观念。缺乏意识形态,维持秩序的成本就很高。任何一个国家没有意识形态的约束而光靠制度根本是维持不下去的。近年来,媒体日趋娱乐化、暴力化、操纵化。没有思想内容的电视剧在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象的包围中,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三个差距问题,被引导到娱乐上。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学界、教育界和媒体,占领了启蒙课堂。面对话语强势集团不断发动的一场又一场文革体的意识形态批斗和人身攻击,越来越多的人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保持沉默。与此同时,也要警惕有人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操控媒体和舆论,以权谋私,把媒体当成权力斗争的武器,破坏党的内聚力。苏珊.舍克在《中国:易碎的超级大国》一书指出,如果党的高层领导集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保证军队站在党的一边,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社会**,除非人们从高层看到的‚默许‛的信号。如果群众发现高层分裂,人们就会毫不畏惧地走上街头抗议。如果军队发生分裂,或者放弃了对现政府的支持,整个政权就会顷刻坍塌,中国社会将是前苏联的命运。如果党失败,党的各级领导人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惨重的。他们个人乃至他们的家庭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党未来改革的设计必须走群众路线,听取民众的呼声,必须打破少数权贵精英的在改革问题上的话语霸权和黑箱作业。为此,要确保人民群众切实的言论表达自由权利。党和政府要鼓励而不是限制人民群众就国家未来发展方向、政治与经济改革等大事上自由表达思想观点的权利。只有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媒体上合乎比例地得到自由传播,党的高层方能准确了解民意,真实把握中国社会现状和民心趋势。当前的危险是,党与真实的民意民心渐走渐远。中国共产党亟需明晰自己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哪里。党的领导干部不要恐惧网络和微博上的群众言论。对于群众的愤怒言论,不要堵,不要采取鸵鸟态度。大多数民众对党和政府发自肺腑的激烈批评,更多地是他们对党和政府还存有期盼,他们是在争取一个惠及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改革,而不再是仅仅为小集团致富的改革。

为此,党和政府要出台政策和资金,为那些没有资金创建报纸、频道、网站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创建观点自由传播的媒体平台,使党和政府能听到与中国人口成比例的不同的改革诉求。由于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中国党内外的政治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党的高层领导干部要通过与基层人民群众的广泛而深入的沟通,重建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联盟。在准备十八大的过程中,党应该尽快放开言论,尽快形成党执政的新的群众基础,重新找到党在国内的政治同盟者。

三.自主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就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是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高地。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于中国共产党退出道德高地,从而退出执政舞台。

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立意义上的‚北京共识‛,拉开了世界各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雷默在他最近出版的《不可思议的时代》中文版序中写道,‚中国遇到的挑战,从规模来看,从复杂的程度来看,都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改革的本性是会产生出从未见过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创新,一种超越‘中国特色’的创新。所谓‘后中国特色’,是指中国将不再把国外的东西拿来,然后增加一些‘中国特色’。中国创造出来的将是完全崭新、自主的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才是‘自主创新’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审视下什么是创新、什么是进步、什么是现代性。‛

过去500年来,现代性来自西方。《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作者、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很多人仍旧认为,只存在一种现代性模式,那就是西方的现代性模式。‛‚现代性是由两个因素形成的,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技术这些可能趋同的因素,会把不同国家带到更相似的发展模式上;另一方面,现代性是由历史、文化所促成的,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这些因素也潜在影响到社会关系、习俗和制度,不仅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制度,同时也包括经济制度。‛牛津大学不久前出版了杰佛利.华瑟斯妥姆的《21世纪的中国:每个人都需要知道的》指出,今天在讨论中国时,更应该从赫胥黎的《勇敢的新世界》而不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来观察这个国家。‚奥威尔强调通过恐惧的手段来控制人民,而赫胥黎强调的是通过创造需求、提高民生欲望和生活标准来满足人民。‛

中国与世界进入了一个社会与思想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与世界面临许多共同的课题,东西方旧的发展方式和范式需要提升、变革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不是西方所理解的中国复制了西方模式,而是两方面的结合,不仅在经济领域创新地与世界接轨,同时在政治社会发展上试图创新西方模式,其发展模式超越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鸿沟,打破了旧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展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普适行为的共同叙事话语。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在考察了中国西部地区后曾撰文指出,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它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这个模式十分注重平衡——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的平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这种模式被称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它的意思是:追求可以满足所有人而不是有特权的少数人的社会主义模型,利用市场的力量充分释放人类才智的潜能,并使得这个发展过程在中华文明的严酷考验下始终兴盛。中国这样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古老东方国家,有能力通过自己成功的实践来科学定义价值观,也能成为世界发展新模式、新制度和新标准的制定者和领导者。

中国能否破解国家的贫富差距和城乡二元对立导致的人格分裂难题是对世界现有发展模式的挑战。如果新的知识和新的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挺拔胜出,人们将有一个崭新的视角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与命运,人们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知识范式将发生扭转乾坤的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将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强势话语。

下载李希光《我的美国忘年交》的读后感(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希光《我的美国忘年交》的读后感(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希书记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省委书记李希在省纪委调研时的讲话精神 省委书记李希在省委组织部调研时,重点围绕如何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发表了讲话,为组织工作明确了方向和标准,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开题报告 李希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US Culture系:外语系学生姓名:李希专业:英语班级:C11英语(1)班指导教师:金庭竹起止日期: 2014年6月6 日 到......

    读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读后感

    读《学生第一》读后感 肇州县第二小学 马秀艳 读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除了有饱含教育智慧的文字外,还有一幅幅温馨和谐、风清日丽、鸟语花香的教......

    学习李希贵心得体会

    读《教育家之路:李希贵篇》心得体会 当学校发给我们老师两本《教育家之路》时,我看到了那么多的教育家,其中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而让我眼前一亮的却是对李希贵老师的介绍。因......

    李希贵《新学校十讲》读后感(合集五篇)

    李希贵校长的《新学校十讲》一书,是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十次主题讲演的汇编,内容涉及他对新学校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李希光: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

    李希光: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作者: 郑泽霖 ——天天发生的事情不是新闻,极少发生的事情成了大新闻。每年近十万人死在公路上不是新闻,而每年死在铁路上的十几个人就是......

    老红军李光专题片

    TV老红军李光专题片 红霞尚满天 ——记老红军李光 【片花】: 2014年9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遵义市洛江小学迎来了老红军李光爷爷,这是他捐资助学的第20个年头,接受捐赠的60......

    李光坤 先进事迹

    优秀教师主要先进事迹 板贵乡中心小学:李光坤 我是板贵乡中心小学教师,李光坤,男,中共党员,1983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曾在板贵乡福幼小学、木工小学、新寨小学、坡蝉小学从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