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一课》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2:0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远的一课》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远的一课》教案设计》。

第一篇:《永远的一课》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步感知

请你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汇报交流

请学生重点汇报自学的生字情况。

学生重点汇报用什么方法学习的生字,还可以汇报其他学习的收获。

四、作业

1、正确书写生字。

2、写会书后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质疑交流

1、出声朗读课文,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你感受最深的内容读给同学听,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对话交流

1、集中解决上节课留下的有价值的问题,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2、文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细细品位欧阳老师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天气寒冷的词句,细细体会,在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5、读完课文,你最想对文中的欧阳老师或“我”说些什么?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

6、学习过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三、板书设计:

永远的一课

第二篇:《永远的一课》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小学语文《永远的一课》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单位及姓名:通榆县团结学校

肖海英 电子邮箱:894888147@qq.com

案例题目: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一版块第一课《永远的一课》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生

学科:语文

课时:第二课时

2、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诗词及名言警句。教材分析: 《永远的一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板块题为《考验》,本课与《荒岛日记》和《哈尔威船长》共同完成对学生进行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教育目的。本课讲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欧阳老师带领同学们在空旷的操场上经历风雪考验,站立五分钟的故事。这一课成为了同学的心目中永远的一课。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教室里的同学都在喊冷;接着写欧阳老师走进教室,一反常态让同学们到操场立正五分钟,同学们非常不解;再写同学们虽然出了教室,但都挤在教室的屋檐下谁也不肯向前走,欧阳老师脱下羽绒衣穿着衬衫站在风雪中,同学们规规矩矩地立着。最后写回到教室里欧阳老师语重心长地讲了一段话。最后写“我”很庆幸,欧阳老师为我们上了“永远的一课”。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困难不过如此”,我们要学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阅读的重点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场景描写的理解以及人物的语言的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悟其表达的深刻内涵。

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尊重和认可,是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运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来解决课文中值得讨论的问题,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也可集思广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环境描写对叙述故事的作用。

3.学会透过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欧阳老师的良苦用心。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感悟欧阳老师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格。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欧阳老师的良苦用心。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最后一段话:理解“永远的一课”的深刻内涵。教学准备:

搜集与困难作斗争的名人名言或者故事、制作课件。教学方法

教法: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围绕我的教研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的研究,我主要采用兴趣激发,感情投入,深入理解,升华情感,内化思想,激活动力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启迪的教育目的。

学法:

通过图片的观察加深感性认识,重点词句的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小组合作交流、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延伸,通过课外资料积累生华课文内涵,内化情感。教学过程:

一.释题引入。

1.“永远”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发言)【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3938.htm?pid=baike.box

2.我们每天都会上课,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或许不会达到一生难忘呀。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节课,被作者称为“永远的一课”呢?这节课,我们就要揭开这个谜。二.读文质疑,剖析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情感。

1.师引读: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点开图片:【百度图片】http://image.soso.com/image.cgi?w=%E9%A3%8E%E9%9B%AA%E4%BA%A4%E5%8A%A0&ext=&sc=img&ac=&ch=s.p.res.detail&pid=ask.box&ic=one&imf=&scr=&ity=0&id=3&wpic=&tid=&pg=1&ie=utf-8&mc=#cid=

32.一所山村小学的教室里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大家自由读,读到第七自然段,把质疑的地方做上标记。

3.请大家拿起笔,开始!

4.师:在这七个自然段中,你有不理解的词句或是想提出的问题吗?(预设问题:(1)昔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为什么一反常态?(2)我们为什么惊异地望着欧阳老师?(3)读了第六自然段,你对欧阳老师有了什么样的印象?)5.学生提问,小组交流,教师补充,全班交流。

6.师:对于欧阳老师这样的举动,大家都很不解,当然也就不情愿了。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7.指名读8、9、10自然段,如果当时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学生,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8.学生会说:教室里都这么冷,到风雪里站着还不冻死呀!老师,冻傻了吧?天哪,这老师还有没有点儿人情味儿呀!哦,my god,这下惨了!

9师:你们的心思当然瞒不过老师的眼睛,接下来,听我给大家读。(读文11-16自然段)10.师:看到欧阳老师这样的举动,你们想不想说点什么?

11.学生交流想法:老师也太厉害了!这么大的风雪,老师居然脱掉羽绒衣!老师是在做给我们看,要我们不要害怕风雪。…….12.当五分钟过后,欧阳老师吃力地说出:“解散”,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发表见解。三.重点理解欧阳老师的话,体会其内涵。1.大屏幕出示课件:(欧阳老师的话)2.请同学们自由读欧阳老师对我们说的话。3.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4.在经历了这场风雪之后,你对欧阳老师的这段话有了怎样的理解呢?(全班交流)5.师.请大家伴着音乐,感情如入地朗读全文。要读出欧阳老师语气的变化,读出作者不同的情感。【百度搜索音乐】http://www.qqtang.tk/a13.mp

3四.积累名言、诗句,内化情感。

在成长的历程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总会不期而遇,当我们与它们相遇时,采取什么态度来对待它们呢?古今中外,有着太多的仁人志士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你积累了多少这方面的名言或诗句呢?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学生交流后,展示关于名言警句及相关诗句的课件)

五.扣题,深化思想教育。

今天,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受了一番思想的洗礼,意志的启迪。因为欧阳老师让我们懂得:困难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们坚信胜利把握在自己手中,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强大!

让我们记住这场风雪,记住欧阳老师的话,记住这永远的一课!六.板书设计:

风雪交加

学生

老师

跺脚

乱哄哄

脱羽绒衣

语重心长

铭记

困难不过如此

永远的一课

教学反思: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及作者相互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四位一体”的融合过程。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了解学生,深入挖掘教材的特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将这三方面的因素作为我进行教学预设的前提,努力探寻适合的方法将教材内容、作者思想与我的教学思想相融合,最终达到是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这个目标,我一直在努力,但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一次的深入钻研都可能得到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课堂反应都要求我们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就需要不断地探索,不停地研究,期望我的教育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个人信息:

真实姓名:肖海英

学校: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团结学校 通讯地址: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团结学校 邮编:137207

第三篇:最后一课 教案设计

7、《最 后 一 课》教学设计

汉滨区五里镇建设初中:王宗波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意义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掌握评点法。教学难点 分析细节描写小弗郎士对挂在铁杆上的字帖和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最后一课》。

二、题解: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1、学生对照自己的自学卡一回答。

2、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是1873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于年月日向普鲁士宣战。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军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而法军连战连败。在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 1 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 “最后一课”。

3、字词积累。由一名学生教读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师生评价

4、学生简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三、研习课文。

(过渡语)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

这篇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明确:按照“上学路上”、“课堂上”、“课后”这三个层次。要求学生标出起止段落。

现在让我们一起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同学们我们用“评点法”来阅读课文好不好?评点法就是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划出来用几个字或三言两语加以评论。我们围绕着以下两个问题来评点课文,看看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人。

具体方法: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在空白处写上批注。

(教学设想:用评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其用意有两点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评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知识客体进行选择、分析和创造从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重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评点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和评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习阅读)。

1、分析 “上学路上”这部分。思考:

①上学路上小弗郎士有哪些行动和心理活动? ②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教学方法:学生两人合作,边默读边交流讨论,再进行批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①有关语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批注贪玩)。

②有关语句 “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批注不爱学习)。

③有关语句:“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铁匠华希特和“我”开玩笑他 “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批注经常迟到)。

④有关语句:看到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感到 “有趣多了”。“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批注不懂事)。

⑤有关语句:“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批注能管得住自己)。

2、分析 “课堂上” 思考:

①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②当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③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交流后明确:

①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a有关语句:往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批注教室里的气氛和往常不一样)。

b有关语句:往常上课前学生们“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今天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批注听课的人和往常不一样。)

c有关语句:往常“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今天“我”迟到了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责骂 “我”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批注老师的态度和往常不一样)教师补充: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 “最后一课”。②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总的感受是 “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心理描写来理解人物。)

a有关语句:“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批注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b有关语句:“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到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批注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有关语句:当老师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批注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四、师生小结:小弗郎士的爱国感情通过人物的行动、心理、细节、环境等描写表现出来。同学们我们已经尝试了用评点法分析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根据你的实践你认为运用评点法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评点法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选准评点的对象能够体现课文主旨的重点词语、精彩句子都属于评点的范围

二、要讲究评点的深度要紧扣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写出自己的感想

三、要简明扼要评要准确简明点要恰当醒目。(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归纳出评点的方法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上学路上——课堂上——课后

小弗郎士:贪玩——热爱法语;不爱学习经常迟到——理解、敬爱老师;不懂事——热爱祖国 能管住自己。塑造方法:描写(行动、心理、细节、环境)

第四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和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合作文《记一堂生动的××课》,要求学习本文写法,紧扣“生动”一词,写出课堂的环境气氛,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同学们听课时的情景。

四、教时安排,三教时。

五、预习:

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为黑体字注拼音:

思量 捂耳朵 诧异 哽住 祈祷

4.把预习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写在小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讲读中有机地插入讨论、解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10)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要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分段方法比较灵活,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参前)

三、读讲课文。

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宛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

教师归纳提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宛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士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到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齐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宛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2.读讲(7—10节):

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

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摊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推开 锻炼 观察

安静

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第11—23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答案见上一教时教案

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读第11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学习第12—16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12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第12—16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提问: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节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独语句)。它们比一般陈述句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情。(举例:“你这个坏蛋!”与“你是个坏蛋!”“多么灵巧的手啊!”与“这双手很灵巧!”比较。)

(2)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文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

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节。

3.提问引入下一段: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指名读第18、19节。

讨论:

(1)为什么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串讲第20节:“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这是一种又需要提又顺便带过的写法。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提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小结:这一层里韩麦尔先生责备了人们以及自己以前忽视孩子学习的过错,并说明学好祖国语言的意义。

5.串讲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和“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了。

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教师归纳:抓住声音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提问: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归纳: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致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提问:第22节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中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提问:初级班学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朗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6.小结:21—23节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11—23节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三、作业 :

1.反复朗读全文,结合“思考练习五”体会本文用词的确切。

2.联系“思考练习题二”,有感情地朗读第11—16节。

3.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4.比较下面几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同?

(1)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使他伤心。

(2)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可是我说不上一个字来。

(3)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

个个人专心,教室里安静。

(答案(1)的疑问形式比一般陈述语气强;(2)用“连……也”强调了“一个字”;(3)用“那么”表示强调。)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读讲24—29节。

二、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哪些语句表现了教师认真教与学生认真学?小弗郎士过去不爱学习,为什么现在这样认真?

答案:1.认真教学表现在:①教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一下子塞进……”“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②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个个那么专心……也算是法国字”“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发抖了。”2.小弗郎士感到了亡国的痛苦,激发了爱国心,懂得了学好祖国语言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之一,而现在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后悔过去没有好好学,就全神贯注十分珍惜这一常课,恨不得一下子都学进去,所以变得这么认真。“塞”字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谩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答案: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该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指示学生练习读第25、26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归纳答案:这两个字含有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串讲第29节。指出:他写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也没有勇气说出“散学了”三个字,因为这就是宣布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其他一些听课的镇上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学生自由练习轻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然后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表情朗读。

三、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四、总结写作特点:(如果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需要作简要的归纳、揭示或补充。)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就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2)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3)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节)。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路上的景物描写:(1)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2)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

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五、作业 :

1.说说下列句子中省略号和破折号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3)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案:

(3)(4)两题的破折号都是注释的记号,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见以上备课。

2.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3.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4.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答案:

(1)把“就”移到“上气”的前面。(2)“外”改成“后”,“锻炼”改成“操练”。(3)“小黑丝帽”改成“三角帽”。(4)“小弗郎士”“他”都改成“我”,“韩麦尔先生”改成“他”。(5)全句改成“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附注:如果学生语文基础不牢实,分段就放在总结课文时进行。)

第五篇:永远的一课说课稿

《永远的一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永远的一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版块“考验”一组课文的第一课,讲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欧阳老师带领同学们在空旷的操场上经历风雪考验,站立五分钟的事。这一课,在同学们心中成为了“永远的一课”,使同学懂得:“苦难不过如此”,要在现实的考验中锻炼自己。从文本的语言特点角度看,这一组课文共有三篇:《永远的一课》、《荒岛日记》、《哈尔威船长》,是一组具有小说色彩的文章。本文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方面都很突出,但是关于人物描写,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涉及,所以,本课教学,我着重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学习。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阶段,与低年级孩子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主体转变,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通过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等。在心理品质方面,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表现欲强,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他们的大脑也处于逐步完善的时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观看字理视频等方法,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掌握多音字“削”;采用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理解“风雪交加”“一反常态”等词语,积累“()()交加”式的词语;学写“仓、苍、呛、鼻”等生字。

2、多种形式读课文,通过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融情想像等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用“要素归纳法”和“重点词语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以“风雪交加”为线索,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天气的寒冷,学习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环境描写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有条理的进行表达。

5、抓住“一反常态”和师生表现的语句,体会欧阳老师的良苦用心,体会“永远”的含义。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

四、说过程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下面,我将分课时对本课的教学程序简要说明,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课时

一、以“课”引课,质疑激趣

课前,我出示“()的一课”填空,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谈一谈如果让你来填空,你会怎样填?然后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出示了两组词语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一组是含有多音字的易错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第二组是一组以成语为主的重点词,在此,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风雪交加”,使学生体会到,“风雪交加”不仅仅是有风又有雪,它同时还有程度加深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拓展积累“()()交加”式的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默读课文,学习概括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利用“要素归纳法”和“重点词语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适中年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阅读能力,从学生的角度讲,四年级的孩子的思维还成“点状”,还不能

做到很流畅的整合课文主要内容,即使能较全面的考虑问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时,教师的引导便极为重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期达到“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的目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想说却不说不出来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孩子们定能豁然开朗,欢呼雀跃,对知识的记忆也就格外扎实。

四、指导写字,感受文化

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写字指导,我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的生字,交流发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几个有关联的汉字“仓——苍——呛”以及一个难字“鼻”。通过观看“仓”字的字理小视频,使学生了解“仓”字的由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并引导学生结合这种理解对在写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辨析,达到不写错别字的目的,然后,通过形声字的方法学习“苍”和“呛”,并且拓展识字,增加识字量。最后,指导写字。

关于“鼻”字,由于它的字理比较复杂,学生不易听懂,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简笔画的方法,旨在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的记住这个字。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之一,其主要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会认会写,还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每个汉字,都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信息,在识字写字过程中,从汉字的文化视角出发,既能使学生牢牢记住这个字,又能更确切的理解汉字的含义和包含的文化意义,提升认知汉字的水平,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五、质疑问难,探究铺垫

这节课还有一个小小的环节,就是针对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设计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思考的能力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顺承前言,导入新课

二、品读感悟,指向表达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六个层面的教学:

(一)、引出话题,紧扣主线,想象“风雪交加”。

读词语,你放看到了——,仿佛听到了——,仿佛感受得到了——,开启学生经验,创设学习情境。

(二)、走进文本,圈画批注,研读“风雪交加”。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天气的寒冷,自主学习之后师生交流,在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转移视角,方法引领,体悟“风雪交加”。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

孩子们,你们看,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到了风雪交加,用自己的耳朵——到了风雪交加,用他切身的感受让我们——到了那是一场怎样的风雪交加!

(四)、融情想象,激情朗读,再现“风雪交加”。

(五)、辨析探究,理清顺序,写好“风雪交加”。

教师打乱文本的语言顺序,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继而顺学而导,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一般顺序。

(六)、学以致用,指向表达,内化“风雪交加”。

出示一幅夏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一说,并引导学生把自己说的话按顺序排一排,把自己刚才学到的本领运用到表达的之中,内化知识,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表达,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探寻人物内心,品味“永远”的涵义

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之下,欧阳老师却一反常态,分别找出描写欧阳老师和同学们反应的语句,引出欧阳老师语重心长的话,朗读并积累。

四、总结全课,铭记“永远”

之所以这样的设计,主要有三方面理念:

关于“理解”: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文字背后的涵义,在交流环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真正把文章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

关于“语用”:阅读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等到了高年级,我们还要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篇文章具有小说的语言特色,环境描写是它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把环境描写好的,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性当堂演练,这样,孩子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就会有法可依,有序可循了。

关于“读书”:课标强调,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要始终贯穿‘读’,朗读,默读,不是只言片语的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的落实到每个同学的读,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的读。——崔峦”这节课,我也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在无声中深入思考;个别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齐读——加深对文本内涵和语言特色理解。

五、说板书

永远的一课

风雪交加

希望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呈现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且加深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悟。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本着“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指向表达”的基本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力求为大家呈现出一节真实、扎实、朴实的语文课堂。

谢谢大家聆听!

远——近

高——低

感受

事物——感受

下载《永远的一课》教案设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远的一课》教案设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落花生》一课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

    《永远的蝴蝶》教案设计

    永远的蝴蝶 一、导入新课: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爱情这个亘古而常青的话题一......

    《永远的蝴蝶》教案设计

    《永远的蝴蝶》 陈琴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小说的特点,通过赏析感悟文章的精巧构思。 2、通过诵读、探究,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 3、领悟人物的思想情感,体会小说的悲剧美,丰富......

    永远的一课全课教案

    《永远的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永远的一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版块“考验”一组课文的第一课,讲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欧阳老师......

    23《难忘的一课》教案设计

    23* 难忘的一课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只须提纲挈领地指导;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所以,本课教学......

    《最后一课》教师教案设计5篇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

    《最后一课》优秀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

    有关《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3、了解本文结构。【教学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