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晋风杂文随笔
魏晋风度向来与众不同。由于乱世与官场垄断,魏晋之士不像其他朝代的文人那样在意儒学。魏处于三国时期,谋士和将士居多,兵法战术在此时较为广泛地流传,儒学等不过是用来提升自我修养的辅助。而晋之士更多倾向于道家哲学、道教和玄学。因此在儒学为主题的古代中国,魏晋可以算得上是一股清流,从四书五经里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来。
晋朝文化可以看作是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个文学、艺术等精神邻域的文化盛世。晋朝文学以五言诗、骈文和赋为主,这为后世唐宋的文学盛况奠定了基础。同时晋朝的宗教信仰和学派思想将佛教和道教融入其中,而不再是单一的儒家思想,这也是宋朝儒学改革的渊源所在。
晋朝以“道”为主体思想,但在此我认为有必要区分几个概念:道家、道家哲学、道教和玄学。简单来说,道家是老子集合上古道学思想的精华而创造的完整系统的理论。道家哲学重点落在哲学,是用来阐释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的原理。道教是建立在道家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神仙宗教信仰,由道家于东汉演变而来。玄学是道家众多学派的一支。玄学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特指魏晋时期出现的研究老庄的思想主流。值得一提的是,玄学是除了儒学之外唯一被列为官学的学问。
竹林七贤是西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以嵇康和阮籍的思想为主。西晋的风气格外开放,清谈会、吸食五石散等活动皆可看作玄学的“宗教活动”。这应该与当时“自然无为”、“越明教而放自然”的思想有关。
东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是简文帝司马昱,纵然他在政治上多被人诟病,但他在玄学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玄学的倡导者,在他的推动下,在东晋中期前的玄学有了丰富的发展。谥号简文的“简”意为清虚寡欲,即是在说明简文帝司马昱善于玄学。
晋士崇尚道的原因,或许与时代相关,不再多赘述。然而当动荡的社会、官场的尔虞我诈、家族的未来与个人的交友、来往紧紧联系,这些看似淡然的背后是疲惫不堪。因此有的人归隐山林,试图逃脱荣华背后的心酸。更多的人无法摆脱这个枷锁,却又不想因此沉寂,只好用一些特殊的办法暂时逃离那座围城。彼时道教已经有了雏形,许多人渴望借此机会成为自己远离世俗的契机,却深陷现实的泥沼苦苦挣扎而不得,只能郁郁地仰望空中的鹤之姿。
我很喜欢大道至简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大的道理一两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但我觉得这里的解释清楚之下隐藏了更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要靠我们自己去领悟了。就像这晋风,时至今日,我们只能靠着史书上的记载和想象描摹一个向往的时代。
第二篇:晋祠杂文随笔
2月18日,我们去晋祠,停好车,走过“晋祠胜境”牌楼,前面是一匾额写着“晋祠”的琉璃瓦建筑。进了门,里面松柏蔽郁,亭阁高耸。我们以为已经进入晋祠景区,后来才知此处叫唐园,只是晋祠外围景区,有高耸的凌云阁,有唐太宗及其文臣武将的高大铜塑像,一切建筑都是宣扬盛唐文治武功的。想想也合理,这里毕竟原来叫唐叔虞祠,唐太宗曾扩建过,又是唐朝的发迹之处。
前面红墙大门的才是真正的晋祠,大门上方题额还是“晋祠”两字,不知是有意重复还是另有原因。进去当然要门票,不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免票。在导游的引领和介绍下,我们从前到后沿途游览。
鱼沼飞梁,就是一个方形水池子上架座十字桥,说是宋代所修,因造型独特扬名,但看底下木横梁已朽,我怀疑桥上部分或许是后来补修的。
周柏唐槐倒是粗壮虬劲,满身沧桑,其中周柏历经了千年风雨,现已倾斜。而附近的几株穿天杨,粗干笔直,向天而立,看来也应该有些年头了。眼下这等好料,谁还敢说杨树不成材?
难老泉,在一座亭子下部深约三四米处,有水流出清澈如许。亭子内盖上方有清代学者傅山题写“难老”二字匾额。难老泉,顾名思义,终年涌水,长流不断,是晋水源头之一。这里有泉水涌出,应和此处地形有关,因为晋祠后面就是高大雄伟的悬瓮山。但据导游介绍,近年由于环境恶化,水位下降,难老泉涌水很少,现在的水兑了自来水。泉水只要能流出,聚成一汪就够观看,何必兑自来水呢!到底是难老泉真的老了,还是我们人为的破坏?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建筑,创建于宋朝天圣年间。重檐间有“圣母殿”匾额,重檐下每间都有题额,为历代所留,个个都老旧斑驳。看样圣母邑姜才是晋祠的主人,因为游览一路也没见到唐叔虞的影子,有也是附属。圣母殿雄伟古朴,殿前八个明柱上缠绕着八条木雕盘龙,麟甲须髯,怒目利爪,虽已千年,但仍活灵活现。殿堂宽大疏朗,圣母邑姜端坐中间,神态庄严雍容华贵。两侧有宋代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造型生动神态各异。
看完圣母殿,导游结束,我们自己随意游览。左侧有唐碑亭,听说里面有唐太宗亲笔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我们没有过去看,其他景点也没去看,便从右侧返回。
晋祠只是诸侯家祠,是其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先人唐叔虞所建,能有今天这样规模,都是历代王朝翻修扩建所致。中国皇帝敬天敬地,因为他自称天之子,还需要地盘;他封过孔子关羽,也提倡修文庙武庙,因为孔子儒学讲的是忠孝节义,关羽践行的更是忠和义,都对皇帝的统治有用。唐叔虞只是个诸侯王,也没有影响深远的丰功伟业,敬他何用?历朝历代皇帝为什么都屈尊耗资维修扩建晋祠?细想来,因为这里有故事,有他们需要的宣传皇权至高无上一言九鼎的故事。
周朝初期,成王姬诵年幼,叔叔周公旦殚精竭虑辅佐。周公是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他勤政敬贤,制定礼乐,完善政权治理体系,为周朝奠定了八百年统治的基础。“桐叶封弟”只是周公教育培养成王,从小就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树立王者权威的一个事例: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姬诵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并且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姬诵,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姬诵说:“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却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啊!”遂选吉日正式封叔虞为唐国诸侯。
晋祠原来很小,汉朝时还曾被地震毁过。南北朝天保年间,文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朝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再一次扩建。
宋仁宗赵祯在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这一发明解决了原来以大敬小的尴尬局面,因为周成王是周朝开辟成康盛世的明君,生这个明君的人当然是圣母。纪念圣母,宣传皇权的一言九鼎,当然天经地义没有任何障碍。从此往后,宋元明清每朝都有多位皇帝,多次对晋祠进行维修扩建,才将晋祠一直保留到今天,并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晋祠能保留到今天,完全是借“桐叶封弟”故事的光,这里隐藏着历朝历代皇帝们不可明说的用意,那就是皇权至上,君无戏言。
这是我游览晋祠的收获,也是我个人对晋祠的理解。
晋祠依山傍水,古木参天,楼台殿阁雄浑古朴,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还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值得一游。但让我感到不足的是,泉水干枯,古物斑驳,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还是存在环境保护问题,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晋祠有中国三千年历史的印记,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让后代也能欣赏古老的文化艺术,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第三篇:致风杂文随笔
1
多少年的生命节序,时断时续的像风筝与线轴在风中轻飘,从未真正意义的泯灭,困扰居然也极度壮观。
风,致力诸多的叛逆与肢解的思想碎片,无论飘到哪里,它都以一种安然的姿态回到生命的根部。
曾经在某个影子的包裹下,被寄到东来又寄到西,长长的线程有开始不知结局,这大概是我前半生或许最懵懂的一团乱棋,而棋子才是摇醒混沌的钢纤。
最初,奔向风,爱上风。
终果,撤离风,不在风里,这是一个多么艰苦的命运行程。
回忆风一样的流浪,那山,那水,那按捺不住的情怀,洒满八千里的云月长路,与风再一起,疼过太阳的暖。
风吹那拉提草原,风漫博尔塔拉,风袭农庄与果园。
与风别离,怎知一份孤单?
与风回眸,怎知一份痛念,划过西域的幽蓝碧空。
许多年后,风依旧,思绪依旧上演一个蓝天白云,又怎么能够忘记你,风!
翻阅生命页数,风在动。
转眼间,牛羊满山坡,秀草也风情,花影凋零,终是风行日暖。
感叹岁月凉词,风俨然一种情绪,不管多少年,它都与你旖旎相依,不离不弃,迷连着彼此的生命秘籍而眷念。
第四篇:风的味道杂文随笔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工作的大楼紧挨着一所中学,休息的时候我总喜欢看着学校的操场。操场上的同学们不知疲倦的奔跑,玩着自创的游戏也乐此不疲。男生推着装篮球的车子就可以玩一个下午,女生则喜欢靠在球场的围栏边发呆。
一阵风吹来,带着喧闹的嘈杂的叫喊,风中的味道让我回想起我的中学时代,那时每当放学,我总喜欢迎着这样的风,深吸一口气,胸中就盈满了回家的喜悦。
那些风有味道吗?或许有,又或许没有,只是我已自然地将风的味道与我的记忆相连。望着厨房的窗台感受到的烟火气,下火车时扑面而来的家乡的空气,傍晚独自散步时晚风的气息,我执拗的将它们的味道记住,仿佛也将美好的时光一并留存,等待下一次轻风拂面的时候把记忆带回心里。
又到一年毕业季,看着小我一届的学妹拍摄毕业照,去年我拍照时的情景又清晰的浮现在眼里。那个时候的我虽有不舍,却还没有深刻的意识到我将失去什么。但是一年过去了,下班的时候我迎着同样的风,心里却再也无法涌出那样纯粹的喜悦。
离开学校意味着离开宁静的避风港,离开学术的殿堂,投入到忙碌的生活琐事中。你会发现可能一周你都读不完一本书,每天急匆匆的过去,剩下的只有茫茫然的惆怅。你的理想去哪了?我每天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很喜欢许巍歌里唱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们生活在现实中,但如果失去幻想和展望的能力,我们终将失去远方。而将自己的思维与眼界困守在一个地方,我们失去的将是鲜活的灵魂与思想。
我不想在二十年后成为今天我所不愿成为的人,为了让我思想的泉水绝不干涸,我要永无止境的,拼尽全力的,向前奔跑。
第五篇:风的四季杂文随笔
我喜欢风,先前只喜欢春风,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哪一个季节的风我都迷恋起来。
春日里,阳光明媚,脱去包裹了一个冬日的厚厚的棉衣,约上三五个知己来到已经返青的原野。漫步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任由那丝丝的微风飘过脸颊,掠过发丝,钻入脖颈,甚或擦过耳际,轻轻地,柔柔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闭上眼,停下来,好想让微风就这样永远地吹拂,吹走冬日的阴冷,吹去心中的烦闷。
看,春风中,小草在悄悄地换衣服,小花在努力地绽放,柳树更是憋足了劲,一天一个样,她那婀娜的身姿可要借助这轻风翩翩起舞。广场上,微风把孩子们的希望——各种各样的风筝送上了天空,广播里的“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也随着这风儿飘向远方。这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看着好朋友的蝴蝶风筝飞上了天,急得直喊:“爸爸,快——快,帮帮忙。”旁边那个高个子男的边放线边说:“别急,借着风力,你的蜈蚣风筝也能飞得很远。”春风听到父子的对话,走路的脚步有些飘飘然了,果然把小男孩的蜈蚣风筝送的最高。大了点的风,吸引了无数的孩子老人出来,春风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富有希望。
夏天到了,太阳豪情满怀,把他的威热洒向每一个角落,风儿成了人们欢迎的对象。城市单元楼里,妈妈在说:“关掉空调吧,起风了,吹吹自然风要比开空调强许多。”乡下平房里,吃中午饭的人们,也把饭桌搬出屋来,挪到敞开的大门口。风儿一吹,那热乎乎的饭瞬间凉了许多,浑身黏糊糊的汗也无影无踪了。特别是收麦时节,风儿更成了大家的宝贝,风儿刚刚降临,大伙就跑起来:“起风了,起风了,赶快扬场。”所有的人立即放下手里的伙计,男的操起木掀,女的拿起扫帚,随着风儿,一粒粒麦子颗粒归仓,一片片麦溢随风远去。大家笑容满面:“好风,好风,人省力不少。”要是风捣蛋了,变了方向,或是忽然开了小差,男的就说:“真笨,掠个场都不会。”“你说谁呢?看看你扬的场像什么,麦子溢子都不分。”女人伶牙俐齿的一定会反驳。风定然在一边偷偷地笑,原来,夏天的风送给人们凉爽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生活的调味品。
当瓜果在大地飘香之时,天高云淡的日子里,风披着金色的风衣就来了。小草看见了,爱美的她就忙着脱去绿油油的外套,也想换上金色的风衣;树叶看见了,也思量着自己该不该换件衣服,焦急中风儿就带走了他的鲜活滋润,树叶变得干涩黄亮,却别有一番韵味。那是任何丹青高手都调不出的颜色;苹果看见了,忙请主人脱去厚厚的套袋,也急地脸色发红;……农人们高兴了,劳作了一年,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家趁着秋风还没有发威,加班加点地摘苹果、掰玉米、割豆子……把汗水毫不吝啬地挥洒在田间地头。疯玩了一个暑假的孩子们,趁着秋风乍起,也回到了校园,寂静的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足球场上、篮球架下、羽毛球馆,到处是活跃的身影,琅琅的读书声随着风儿飘进爸爸妈妈的耳里,大人们工作劳动时,心里想起自家孩子读书的身影,浑身即刻有了用不完的力量。原来,秋天的风带来收获的同时,又给人们带来力量。
当树木落光了最后一片叶子之时,冬天到了,也许,这时的人们大都会讨厌风吧。因为他确实有点坏,吹在脸上生疼生疼的。其实不然,冬日的风犹如一位西北的汉子,豪迈而又粗犷。他来了,没有扭捏,没有做作,风风火火地来了,吹得树木晃动着臂膊,吹得小草缩起了头,吹得人们钻到了屋里。他不管,丝毫没有减轻自己的脚步,依然咚咚咚的,到处炫耀他的威力。梅花不干了,脱去棉袍,露出她灿烂的笑容,雪花也来了,带着别样的柔和,悄无声息地来了。风儿看到怒放的梅花,柔美的雪花,内心里涌起异样的感觉,不自然的收起了自己放肆的威风。看来,再厉害的汉子,内心永远有一处最温柔的地方,注定都有一位柔美的女子来收服,这凛冽的北风一见这飘逸的雪花,怎么变得小心翼翼,甚至藏起来踪迹。我喜欢这风,坦坦荡荡,充满阳刚之气,又不少一份柔情侠骨。
啊,风,我爱恋的风。你是我在春寒料峭里放飞希望,你是我在严寒酷暑中有了力量,你是我在不断前行中坦荡豪迈。“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你用自己的力量,催生着万物,不管风一样的女子,还是风一样的汉子,都是人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只有在风中,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感到生活的魅力。
啊,风,总是美好而又使人爱恋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