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的价值论文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基本地理信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受学生理解能力、地理知识抽象性等因素,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中遇到多方面问题,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1高中地理开展情境体验教学的意义
1。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入,高中生在当前地理学习中所要面临的要求、条件等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教师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开展针对性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的核心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参与到地理知识学习中,最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其能积极参与到地理知识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达到学习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每个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彰显,使学生能更全面的独立思考问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习惯,得到获取知识的新途径。
2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方法分析
2。1创设情境,使学生能真实体验教学内容
在开展教学中,地理教师根据不同课时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特点,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环境,最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个有关水循环的视频,包括自然界的水资源蒸发、自然界降雨情况等,在视频背景选择中,建议使用非洲大草原、原始森林等,通过新奇的视频背景,紧紧“抓住”学生思维。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播放该视频,使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个基本认识,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了解水循环系统”的思想,进入体验环情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2情境引导,使学生自我表达体验内容
在情境创设之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及时表达自身的学习思想。但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会对情境内容产生不同体验,且这种体验结果是容易消逝的。因此在开展情境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想表述出来,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感悟的分享。同样以《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为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后,再结合课本内容详细向同学阐述有关自然界水循环的内容,之后,将本班级的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小组同学以头脑风暴法分析自然界水系统的循环情况,最终指派代表与其他组同学分享讨论内容。在分享过程中,教师简单记录小组学生的观点,根据观点分析该小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各个小组代表表述结束后,教师总结问题,实现全班级同学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
2。3情境深思,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思考
在情境体验,教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以情境带动问题,通过合理利用提问艺术,实现情境体验教学模式下的问题思考。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问题:
(1)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发挥着哪些功能,请你结合你所在的城市进行分析;
(3)如果你是市长,你希望这个城市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做哪些突破;
(4)假设你处于本城市的农业区,那么你如何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科学划分城市农业区的空间结构。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以情境体验为核心,通过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色,激发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3结束语
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效果明显,对教师而言,在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掌握,通过规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实现“参与情景→表述情境→思考情境”的蜕变,最终提高其地理知识水平。
第二篇:自主体验地理教学论文
一、创设地理情境,主动参与真切体验
“地理情境”是认知、逻辑、行为、情感、经验、社会状态和历史积淀等要素协同作用,形成的复合型教学环境,是教学行为产生的具体场景和行为展开的背景氛围。情境可以分为两类:真实情境,指能够亲临实地进行考察和体验的客观存在的地理教学环境;虚拟情境,指借助主观意识或其它技术手段进行重新建构的、对真实情境进行模拟的地理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体验比较容易操作,也能较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比如,针对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等活动,实现学生视野的有效拓展。“虚拟情境”的创设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难度,但内容更为丰富,应用范围更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调动更充分,自主体验的参与度和深厚度都能够得到强化。例如,我在必修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借助自我投射的情感参与,在虚拟的故事情境中体会某自然要素的变化,探究这一变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生动而真切;必修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选修三“旅游地理”,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等。这些都是通过地理虚拟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原理、现象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扎实掌握。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着意渗透自主体验
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把握不好会使学生陷入孤立压抑的焦虑状态,特别是对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如何突破有限的课堂空间,使地理教学贴近生活,使地理课堂走向开放,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波和愉悦的状态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幸福。“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导入的重视。别具匠心的生动导入,能够以先声夺人的气势聚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贴近生活的内容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体验动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对森林资源进行教学时,我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森林被砍伐殆尽,小鸟无巢可栖,只好孤独凄楚地站在伐木工肩头的斧子上,可怜而无奈地对伐木工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进入漫画所构建的悲凉凄惨的情境,在情感强烈参与的体验中思考森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推动课堂进程的问题设置也应该匠心独运地进行情境设计,为学生的自主体验提供机会。比如,选修二“海洋地理”中洋流形成的讲解,我选取一个透明度极好的茶杯,放好茶叶并冲好水,等杯中的茶水状态稳定后,顺着茶杯沿用嘴轻轻吹风,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关注杯中茶水的运动状态,研究茶叶的漂浮轨迹。这种微小的实验是一种自主参与的体验探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更加生动地阐述风海流和上升补偿流的形成与性质,这种“具体而微”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宏观现象,生动而实效。另外,一个开放的、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产生体验欲望的结尾也至关重要。高中地理教学有很多路径可以实现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与践行,能够完成还课堂给学生的历史性转变,真正实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新发现,而自主体验作为一种凸显学生主动参与性、自主学习性和情感体验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对学生作为情感张扬的生命个体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和社会生活中亲身体验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地理教学注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完成对高中地理教学路径的有益拓展。
第三篇:初中地理课堂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随着教育的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侧重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以情境教学作为多种教学方法中的首要之选,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中创设多种有效的地理教学情境,可以收获不错的地理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渗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把学生放在核心的位置,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设定教学方案。
一、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合作性原则。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把“合作”运用到教学模式中,并且要在自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教学模式。要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性,让学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地理情景体验教学中更不能离开合作性原则,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参与地理情境教学时是需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遵守合作性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共赢,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地理知识,和答题技巧。
2.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要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规划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作为中心,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作为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课下沟通以及课上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的动力。通过遵守学生主体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战胜遇到的困难,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
二、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故事和图像巧设情境。地理学科中有很丰富的地理景观以及充满趣味的地理故事。在地理课本上有很多可以向学生展示具体知识的地理图片。同时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大千世界,从而为接下来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到动态的图片和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把搜集到的图片通过PPT和Movie做成小电影,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例如,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形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具体的地理知识。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地理教师也可以把地理教学和其他科目教学相结合。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穿插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之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创造故事,或者在故事中揉入新鲜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抽象的地理知识,那么学生是不能准确地掌握的,教师只有通过具体地理故事或者运用多媒体把知识具体化,才能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把科技运用到课堂和室外的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有效性。
2.促使地理情境式教学环境向开放性转化。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中,形成的是“教师传授,学生领会”的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提高了整体的效率,节省了一对一的时间,但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模式的单一与被动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改善学习环境,转变学习模式,要以开放的形式来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发展。构建这一开放的学习环境需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发挥一些模范学生的带头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计划,切勿以偏概全。
以“认识地球”教学为例,在这节地理课堂上,教师除了通过图片以及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以及具体的地理知识以外。教师还需要把课堂搬到室外,以具体的模型向学生展示抽象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并且调动学生对学习上不懂内容进行询问的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要勇敢地进行训练不怕失败。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和老师建立好关系,尊重老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通过训练塑造更完美的自己。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我们需要和提倡的,除了自主我们还需要做到其余的一点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3.在活动中和表演中巧设地理教学情境。以地理活动带动地理情境的设立是初中地理教师的又一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在增加新鲜感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够加深对地理的印象,从而加深自己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侧重的是学生对地理书本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取得的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标准。殊不知这样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能暂时的提升学生的成绩。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地理教学把课本知识和课下活动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在地理活动中感悟,在地理活动中成长。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比赛拼图的游戏,让学生了解中国具体的行政划分,用拼图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极洲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辩论的形式说出自己喜爱北方地区或者南方地区的原因。
在众多的地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锻炼了学习意志,让学生通过活动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第四篇:论文 情境教学
浅析情境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也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其中,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在多年的工作研究中提出的“情境教学”的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语言描绘情境”就成了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由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情境教学理论、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大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深化认知过程,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 李吉林老师在多年的研究中,提出了以下六种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的途径:[2](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境。无论是拼音教学、识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情境教学都可以贯穿其中。下面我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六种途径的运用。
一、以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所在的那个特定时间、特定生活的反应。假若生活中没有黄鹂、柳树和白鹭,哪会有诗人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呢?即使是神话作品中的神魔鬼怪,也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塑造的,它们只不过比常人的眼睛更大、鼻子更长而已。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生活中,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可以减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对课文的陌生感,从而更容易接受课文的内容。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狼和小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水的流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知识面不丰富,但却很容易想到水是往低处流的这一答案。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狼是在找小羊的“碴儿”了。老师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水的流向这一问题,就减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感,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来,更容易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对于抽象的文字语言存在一种“恐惧感”,如果把课本中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实物表演,则更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如课文《刻舟求剑》,老师在讲解时不妨采用实物表演的方法。课前老师用硬纸片剪成一只小船,在小船上贴上一个坐着的人的剪影,同时在小船的两端挂上两个铁环,把一根细线固定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就可以边讲解课文内容,边进行表演:当讲到文中的主人公在舟上做记号时,老师也在船上做上记号,并提醒同学思考停船后这个人能不能找到剑。停顿一会儿后,老师继续演示船在前进„„通过实物对于情境的演示,同学们得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一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三、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了。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这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和幻灯片以外,“剪贴画”“简笔画”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老师完全可以在课文已有插图的基础上,用简笔画把课文内容再呈现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边学边画,让同学们在画中掌握课文内容。其中“两岸树木密”中的“密”字,老师可以这样展现:先画一棵树问同学们这是“密”吗?然后通过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得出树木很多才可称之为“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课文的内容老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简笔画再现出来,使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新的具体的表象,易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四、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孔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对人的情感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适当的添加一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小学语文的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长征》等,老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把歌曲放给学生听听,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感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再如《天安门广场》,老师完全可以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导入;《一路花香》则可以加入配乐散文《欣赏自己》的朗诵来升华主题。
五、以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课程观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表演体会情境,用的最普遍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的角色扮演。如《狐狸和乌鸦》,老师可以和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让学生入情入境,明白课文所揭示出的深刻寓意。
六、以语言描绘情境
老师如果用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可以更加强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想旅游”在课文语言情境的描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老师可以用以下的语言来导入:“通过假想旅游,我们曾经到过美丽的日月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在那里我们感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我们不禁会想,祖国北方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在我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群山,名字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可美啦,像个大花园,课文中称它为‘美丽的小兴安岭’。你没想去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坐上飞机,继续我们的假想旅游,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吧!”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我们都知道世上的事物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李吉林老师创设情境的六种途径也是如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前面提到的课文《一路花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一路花香的图片让同学们思考这一路花香是怎么来的。图片的运用,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然后,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是啊,这一路的花香是破水罐浇灌出来的,按理说破水罐能浇灌出这一路的花香它应该感到自豪啊,可实际上我们知道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语气的疑问中,同学们也被带入到了那时的情境。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变化,老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同学们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可以更好的体会好水罐、破水罐、挑水工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容易明白课文所揭示出的深刻道理。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学会,更主要的是学以致用。同样,同学们明白了课文的道理这不是目的,从文中能体会到对自己有用的精神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在明白了道理后,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体会不失为一种有效地选择。最后,一首配乐散文《欣赏自己》的朗诵更是可以升华本文的主题。
仅仅一节课,李吉林老师创设情境的六种途径就都得到了体现,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割裂了情境教学创设情境途径的整体性,而是应该使其相互结合,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现代语文编辑部.浅析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语文2010,(29).
[2]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二·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4.致谢:大学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在这三年里我想每个人都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对我而言这三年更是意义非凡的三年。
我的愿望是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当高考的成绩传来时,我感到天都成了灰色。在我心灰意冷时,我的老师们给我推荐了淄博师专。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当一名优秀教师该具备的品质。我衷心的感谢您——“淄博师专”,是您让我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我也衷心的感谢每一位老师,是您教会了我那么多的知识;我所认识的每一位朋友,我也从心里对你们表示感谢,三年的时光我们一起度过,从你们身上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这篇论文是在许多朋友及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尤其是江玉安老师,他在百忙之中仍抽空帮我修改论文,在此,对江老师衷心地说一声“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关键词”之间可用分号。我只改了几个“的”。
自己再读读,然后打印就可以了。
第五篇:情境教学论文
创设有效情境,爱你却不容易
昆区青二小 孙海英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青二小 孙海英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则是重灌轻导、重讲轻练,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为改变这些弊端,我要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即通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就将我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即: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即,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整体教学这乐。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4、“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切实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艺术。
创设有效情境,成就精彩课堂
青二小 孙海英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有效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科学途径。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产生的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可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的游戏与故事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学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以摸到几号球呢?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又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例如: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伴随着多媒体课件上生动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师生展开了对话)师:(生动形象地)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一个有气无力的声音)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着故事,学生嘴里却在小声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都听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无精打采,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可见,这样的童话故事之所以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非是故事本身缺乏生动有趣性。事实上学生的抱怨“老师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说得很清楚————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儿童更容易接受天真活泼、充满童话色彩和幻想的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讨论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应根据数学自身的魅力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心理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三、创设启发学生关心社会,树立科学价值观的时事情境。结合时代发展、身边发生的一些国家大事,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时事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等,从而启发学生关心社会,树立科学价值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一课中,刚好前两天我们国家的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我就在课前用投影仪展示了神五模型,学生一下子“活了”起来,大家纷纷要求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再如,学习《年、月、日》一课后,我设置了如下时事问题情境:北京申奥成功是 年 月 日,开幕时间是 年 月 日,这一年是 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时间是 年 月 日,这一年是 年。
四、创设开发学生数学想象力,发展创新和求异意识的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功能,它可以使学生在情境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对开发学生数学想象力,发展学生创新和求异意识有着重大作用。如在学习几何图形中,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情境:两点间可以确定几条线段?生:1条。再把问题引申:若在这条线段上,再加一点、二点„„分别有多少条线段呢?学生在练习本上画的画,算的算,数的数,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和探索,直至最后找到新的规律,才肯罢休。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情境中,始终保持着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境,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动了脑筋,想了办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五、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出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因此创设情境必须考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3、老师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学习,如果是靠高压的政策或管制得到的数学成绩,我们牺牲的将是学生的兴趣、自信、诚真,那是得不偿失的,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相背离。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得数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另外,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只要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内容。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孩子自觉地走进这扇数学的大门,去“闻一闻里面的花香”。愿所有的教师都能创设有效的情境,在情境中找寻、感受、探索、创造;演绎精彩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成长、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