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立体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5 12:5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学立体教学模式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学立体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第一篇:地理教学立体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一、强化师生互动交流作用

地理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知识点传授的过程,也应当包括能力培养和情感渗透,全面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应当将师生互动交流的作用体现出来。一方面,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能够优化流程,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有交流的平台,有互动的载体;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融入到学生的互动学习之中,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注重将师生互动作为教学最为有效的推进环节,发挥交流互动的促进功能。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研究题组织学生开展分析研究:把握农业的内涵,明白农业的主要部门以及发展农业的意义;国内种植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以什么作物为主以及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和哪些因素有关;畜牧业分布有什么特点、和降水有何关系、主要有哪些牧区以及有名的畜牧业产品;国内林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与降水有何关系;了解渔业分布情况及较为发达的地区。设置了这样一组思考题,学生可以分小组开展学习研究,每一个小组进行探究的过程都是对教学任务进行突破的过程,思考题涵盖了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及时开展巡视和检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可以达成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提问以及分组汇报等形式开展互动,进一步检查教学成效以及完善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地理学法指导作用

地理学习虽然相对枯燥,但是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想方设法缓解这样的状况,可以通过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增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技巧,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这也是立体化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促进地理教学成效的提高。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技巧指导,首先强化了地理知识点建构方面的技巧指导,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要孤立地记忆和理解,要将前后知识点连贯起来开展学习记忆,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复习过程中会产生“串珠子”的神奇效应,减轻了学生记忆、理解的难度。其次,笔者指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坚持“动口、动手、动脑”,遇到学习难点的时候多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可以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成效;课堂学习中做好笔记,将知识要点及时摘记下来,以便于课后的复习和巩固;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不再被动等待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另外,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方面的介绍,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确定巩固记忆的时间间隔,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三、强化课后拓展活动作用

地理学科的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分析研究。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课后拓展活动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思考研究的能力,让地理学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在《水资源》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的水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利用假期开展调研活动,按照居住地为单位组成研究小组,了解本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资源数量以及水污染水平等。通过这样的专题调研,学生对本地区水资源的现状具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也能够提高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教育的一体化。从上可见,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的意义重大,广大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第二篇: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中学地理和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都强调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地理实践教学成为被取消的环节,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学地理教师的课程任务繁重,学生的时间紧张,且缺乏专业的地理野外实践指导人员和相关设备。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专业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设备,能够协助中学开展相关的地理实践教学活动。本文记录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协助重庆市北碚区兼善中学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教学的情况,并分析了参与活动的中学地理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认为高校与中学协作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解决了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中学建立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使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能够持续开展。

关键词:中学;高校;地理实践教学

地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地理知识的学习模式倡导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精心授课且学生积极参与。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特色,需要学生到野外进行相关地理事物的实地观察和了解。《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都强调学生应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提倡“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素中,地理实践能力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接触身边的地理现象,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求,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养成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习惯,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我国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1.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现状不同的学者对于地理实践教学的理解和阐述有一定的差异,陈澄和卞鸿翔等均认为地理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1-2],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完成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其活动范围为实验室或校外。李家清则认为地理实践活动是为帮助学生直接获得地理经验和地理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3],没有对活动场所和形式进行严格的限制。但不论哪种阐述方式,都强调地理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该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在我国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地理教师通过创建实践教学情景、引入纪录片等视频、增加教具和现代教学设备等方法,使地理教学条件逐渐优化,课堂实践教学逐渐增加。据统计,65%的教师开展过课堂实践活动,且以年轻教师为主[4]。地理实践教学还需要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开展野外考察实践和观察观测实践,根据赵丹[4]的问卷调查统计,在所有实践教学活动中,野外考察类的实践活动只占到4%,参观调查类的活动占14%,82%的实践活动都是在教室内展开;在接受调查的中学生汇总,70%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野外考察类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野外考察和参观活动还非常缺乏。2.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活动缺乏的原因分析在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安排中,一般没有考虑野外考察类实践活动的时间,教师的授课几乎都在教室内完成,导致野外实践教学极其缺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学地理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设备紧缺。很多学校的地理教辅设备仍然只有地球仪、地图等传统工具,而对于野外实践活动需要的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区域地图、气压表、GPS等设备和工具缺乏,说明学校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缺乏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中学地理教师的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加上学校考核主要看重学生的成绩,导致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不重视,只有极少数教师开展过野外实践教学[4]。尽管每年中青年教师都要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和培训,但是缺乏野外实践技能和知识的专业培训,导致中学地理教师对于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地理实际情况了解甚少,野外实践知识储备和经验缺乏。(3)中学课程结构设置较单一,缺乏弹性,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然是学校课程内容设置的指挥棒,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在小学阶段还有一些趣味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置,到了中学阶段则完全以考试分数为中心,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4)学生的安全问题。这是各级教育部门最担心的事情,为了减少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时间大量减少,甚至很多学校直接取消了。

二、高校与中学联合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尝试

尽管各种原因的限制导致绝大部分学校取消了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但是,这种现象不应该长久持续下去。因为:(1)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2)实践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还能发现科学问题;(3)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优化学习环境;(4)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5]。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改变当前我国各个阶段学生“只动脑,不动手”、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才能让学生们永远保持好奇心,留住那份最原始的创新动力。因此,需要寻找适合的途径解决阻扰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开展的障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协同育人中心”通过对重庆市多所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兼善中学、重庆七中、重庆南开中学等)进行考察和调研,与多名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广泛交流,对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本学院的教学特色,利用学院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成熟的野外实践路线和多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与中学地理教师联合,在学校周边开展野外考察实践教学活动。目前,已与重庆市北碚区兼善中学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的野外考察活动如下。(1)北碚鸡公山的野外调查,了解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学生把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貌形态相结合,了解地形图上的山脊、山谷、鞍部、山顶等地理事物的实际形态。学习罗盘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罗盘确定地理事物的方位;训练学生野外绘制地貌素描图;通过海拔高度和气温的变化,观察气压的变化;观察泥石流形成区域的地表形态,分析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条件。(2)在嘉陵江的观音峡背斜进行考察,主要了解背斜形态、背斜两翼岩层的变化规律,并学习使用罗盘来测定岩层的产状;观察断层形态及特征;认识当地的主要岩石类型。(3)沿嘉陵江观察河流地貌,包括认识壶穴及形成原因;观察水流特征,了解河流侵蚀与堆积作用的原因;认识河流阶地及阶地对人类生产的影响,并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认识嘉陵江沿岸的主要沉积岩类型;了解北温泉形成的地质原因。(4)缙云山亚热带土壤和植物实习。包括认识亚热带的典型植被;认识缙云山主要的岩石类型,并与植被和土壤类型结合,了解基岩、气候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在缙云山俯瞰北碚城区,了解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野外实践活动的场所均选择在中学附近,以缩短学生在路上的时间;考察内容和讲解的深度均以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和目标作为依据;考察时间均选择在周末,大约为4个小时,尽量不占用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

三、高校协作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反馈与评价

经过多次的野外实践活动,参与的中学生、中学地理教师以及高校的指导教师,都积极反馈了各自的评价和思考。1.学生对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反馈(1)建立了地理空间观念,能够把地图上的地理事物与实际事物进行有效结合,增强了阅读地图的能力。(2)地理课堂上讲述的地理术语、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不再抽象化,课堂学习时能结合野外实践所看到的内容,增强了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学习不再枯燥,激发了地理学习的热情。(3)对自己家乡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始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现身边有很多现象是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并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其原因。(4)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各种看似普通的事物后面隐藏的地理学及其他学科知识,是他们平常没有想到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2.中学地理教师的反馈(1)增强了教师对周边环境的了解。由于现在人口流动较大,很多中学教师来自于外地,对当地环境不太熟悉,野外实践考察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机会。(2)增加了地理教学素材,教师把这些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有了感官认识后,课本知识返璞归真,教学效果有较大提升。(3)考察活动中受到高校地理教师的专业指导,对于野外实践教学的认识、设计、计划和具体操作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提高了野外实际操作能力,鞭策着教师们提高自身地理教学基本技能。3.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反馈(1)利用高校实践教学人才和现有的实践基地补充基础教育部门在此方面的不足,提高了高校资源的利用率,也有利于基础教育开展多样化教学方法,解决课程设置单

一、缺乏弹性的问题。(2)高校与中学协作发展,可以帮助基础教育部门培养具有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地理教师,提高中学地理师资力量和水平。(3)通过与中学的多方面接触,了解当前中学对地理教师的要求,有助于高校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供给更多适应现代教育的人才。

四.总结

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与中学联合开展地理实践教学,利用高校资源帮助中学野外实践设备不足和专业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既符合高校开放式教学的宗旨,也拓展了高校资源的使用范围,同时加深了高校与中学地理教育的联系,高校在地理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可以紧密结合当前中学的要求,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卞鸿翔,李晴.地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赵丹.中学地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5]谢旻.论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J].考试周刊,2009(27):207-207.

第三篇:地理教学论文

创新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周瑞 胡平湖北省荆门市京山一中 内容摘要: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一直是文科学生最头疼,最难学好的一门课。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以及思维能力,所以传统的照本宣科不仅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教法的创新,及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关键词:创新教法实际地理思维能力

引言

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感受到,对大多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两部分。之所以大多数学生公认这两块是最不好学的,我想这应归咎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

下面我将对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及如何结合实际生活来开展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个人观点。

一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1.基础知识记忆不牢

地理中多数基础知识是理解记忆的知识,怎样理解?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学生往往不明确。哪些应该记?哪些可理解?哪些要理解记忆?如何分析理解?大多数学生难以把握。好像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太杂从而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2.审题不准

一般说来学生对题意理解不到位,不能把材料和图像中的有效信息正确地提取,容易出现答非所问或不知如何下手。

3.答题不全,偏于口语化

初中地理作为副科出现,学生对一些专业地理术语知之甚少,现在高中地理却作为高考文科必考科目出现,高一学生答题难以切中要点或要点不完整,虽然所使用的文字叙述多,但是得分率低。例如:东南亚饮食习惯喜食稻米,好多学生答喜欢吃大米饭,答题口语化,答题泛泛化、答题虎头蛇尾化、词不达意等等。1

要提高得分率,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具体来讲:⑴熟记地理术语;⑵牢记要点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整答题,⑶思考问题的范围要广,调动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⑷训练归纳能力,将一段文字材料归纳成为要点,便于记忆,又可以将一个个要点用自己的话,据地理知识的联系,还原成一段文字;让学生多说,加深记忆⑸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即条理清楚、要点明确、逻辑严密,答题完整。忌讳前后矛盾,前面答正确,后面答原因时却按错误原因答,要将地理知识的联系理解清楚。

4.综合分析及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5.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二 创新地理教法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1.地理发问方式的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新教育的今天,质疑好问已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问题”何来?常用的办法有:

第一,在诱导中随机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然后再对照“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看看有什么不同。抓住学生迷惑不解,而又急于求知的时机,随即产生问题的情境,引出“地球上风的偏向”产生的原因。

第二,因果关联大胆质疑。例如:若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80度,地球的热带、温带与寒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我国科考队员一般选择在冬至日前后考察南极洲是什么原因?

第三,从矛盾中引发问题。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一位产妇在过日界线前后降生的双胞胎,出现妹妹大于姐姐的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地图教学方式的创新

直观性一直是地理教学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因为几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图像完整表述。

怎样充分发挥图像化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

第一,力求教学内容图象化。①变死图为活图。②化繁图为简图。③变文字为图像。④创设寓意图。

第二,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师生互动环节的创新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更多的是不便按照上述活动来设计。这时,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差异等条件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方法是:第一步,布置学习内容,提出若干问题。第二步,切实落实好课前预习、自学工作。并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咨询行家、拜师求教。第三步,分组讨论梳理知识,相互解答教师或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开展竞赛、评出优胜小组。第四

步,教师进行简要总结。总结的主要目的,一是点拨学生还比较模糊的内容,二是进—步突出重点,三是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三 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生活中的某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含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二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

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结语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以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结合这些理念,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法,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去培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对于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都有自己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地理]》 梅桃源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气象学与气候学》 周淑贞高等教育出版社

Email:huping19871109@yahoo.cn

704946532@qq.com

第四篇:唐诗地理教学模式

“唐诗地理”教学模式-----初二地理活动课探索

甘国斌

【摘要】

通过地理活动课,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与唐诗具有的美感和形象感、以及唐诗写作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相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总结了‚唐诗地理‛教学模式的操作原则、方法和过程。

【关键词】 唐诗地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活动过程 【正文】

西川中学十多年来,坚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程。近年来,地理组在初一开设了《世界国家博览》活动课,在初二尝试开设了《唐诗地理》活动课。现把我们实践探索出的“唐诗地理”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地理教学可用唐诗增色添彩

通过在初中地理活动课中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地理教学可以应用唐诗来增色添彩,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能让地理与唐诗相配合使用。地理包含自然与人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唐诗也涉及人文与自然、历史与地理、文化与科学,所以“唐诗”和“地理”是能结合与融合的;地理具有地域性,能用地图沿空间分布或线路来理解唐诗,在游历唐诗之路中学习地理。因此,地理与唐诗可以相互渗透,配合使用,相得益彰。

2.唐诗的“美感和形象感”,能增强地理课的生动性。唐诗短小精干,语言韵律铿锵,内容生动形象,情感丰富多样,哲理深刻经典,富有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美感和形象感;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学生耳濡目染,更能体会到诗歌之美、祖国山水之美;从而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快乐,在愉快中学习地理,在快乐中理解地理。从而,加强地理课的生动性、活泼性。例如,引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学生可以理解黄河发源于高高的青藏高原;又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可以理解夏季风很难吹到西北非季风区。这样,地理课就会生动有趣多了。

唐诗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正是地理活动课程可以大胆引入唐诗进行教学的最好契机。

3.地理课中应用唐诗,能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兴趣。把唐诗、地理、历史知识相结合的活动课,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旅游热情,又增加了语文、历史、地理的课外知识,能使学生印象深、理解透、运用活;既培养学生一定的诗歌、历史等文化素养,让其获得一些人生哲理、文化底蕴、文化修养,又给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唐诗地理”的方法,引其上路,让其自我拓展、终生受用。从而热爱地理、喜欢地理、乐学地理。

4.唐诗与地理相结合教学,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唐诗与地理的综合教学,对学生和老师都是新颖的尝试,这种涉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地理、文化与科学的课堂,知识量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且形象生动,通过有效地整合学习,既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又能培养其综合学习的思维能力。

总之,地理与唐诗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结合起来教学的;学生需要唐诗来理解地理,老师也可用唐诗点缀地理活动课;从而添加新的光彩、增加新的亮点,使地理活动课锦上添花。

二.“唐诗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初二《唐诗地理》活动课中,我们尝试分6条游历路线和6个专题:“西行诗路、西南诗路、黄河诗路、长江诗路、东北诗路、东南诗路”,通过探索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唐诗地理”教学模式,愿对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什么是“唐诗地理”教学模式

在地理活动课中,沿着一定的游历线路,选择代表性站点,引入典型唐诗(该诗能反映当地一定的地理特色、地理风情、地理景观、地理事物、地理规律等),应用多媒体手段,配上相应的地图、图片、音乐、视频等,把唐诗与地理相联系、相结合、相融合,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地理中品味唐诗,在唐诗中学习地理。我们给这样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模式,叫做“唐诗地理”教学模式。

2.实践中选择唐诗的原则

唐诗浩如烟海,教师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有名”:一般选名气大或流传广的名诗、名句或名人的诗,或是中小学课本中的唐诗。这样,学生有亲近感,易于理解,语文课本中“八上”王维的《使至塞上》、“八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典型”:能反映一定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或地理风情或地理特点或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反映了新疆典型的大风雪、沙尘暴天气,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反映了八个地方。

(3)“短小”:因课时有限,加上要突出“地理味”,筛选的诗要短小精干,可节选其中一句或一段或一首。如讲火焰山时,只节选了岑参《经火山》中最能反映火焰山特点的四句:“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4)“美感”:选的诗要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意境美。如杜甫写春天成都美景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首绝句,两对对子,四幅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意境高远,格调高雅;千古绝唱!

3.“唐诗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和过程

(1)沿站介绍:如在《西行诗路》专题中,以“丝路“为线索,沿12个关键站点来切入唐诗:长安(西安)→秦州(天水)→兰州→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阳关(敦煌)→楼兰(罗布泊)→西州(吐鲁番)→轮台(米泉)→龟兹(库车)→疏勒(喀什)。一个站点引入一两句诗或一两首:一首诗,可以引用;一段诗,可以引用;一两句,可以引用;或用于开始,或插入中间,或用于结尾;或吟或诵或读或唱,或个人或几人或集体,都不拘形式,方式多样。如在起始点长安站,可引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在西行途中的咸阳站,引入王维的《渭城曲》;在西行后部分的楼兰站引入王昌龄的《从军行》;在西行尾声部分的轮台站,引入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分析提问:引入唐诗后,教师或学生先可诵读,教师再对相关地理现象或事物分析提问,让学生回答或讨论;设问要有针对性,具有地理特色,符合客观实际和初二学生能力。

例如,在引入王之涣《凉州词》后提问:黄河发源于什么高原?(青藏)所以才远上白云间。春风为什么吹不到玉门关,这里是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吹到这里)

在介绍吐鲁番火焰山时,先播放视频《干极——吐鲁番》,在展现火焰山照片时引出岑参的《经火山》诗,在学生朗读后,分析提问:吐鲁番盆地

有我国地理哪三最?(海拔最低——艾丁湖负155m,夏天最热——曾达49.6℃,年降水最少——托克逊5.9mm;即最低、最热、最干)火焰山下真的有碳在燃烧吗?(没有)那为什么好像在燃烧呢?(温带沙漠气候,夏天炎热干旱,在红色砂岩陪衬下,气浪蒸蒸如燃)

(3)用活图片:应用唐诗时,为了幽默风趣、形象生动、收放自如、形神兼备,要插入适当的地图、图片、音频、视频,用活多媒体,做好几点:

①“图诗并现:”指地图或其他图片与相配的诗歌共同展现。如在长安站,以中国地图为底图,标出唐朝丝路图起点,展现并朗诵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后,引出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朗诵同时,出现油画《丽人行》;再提问:农历的三月三日大约是阳历的什么节气?为什么天气新?(清明前后,天清地明,万物复新。唐朝人也祭祀祖先,也远足踏青赏春。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丽人)那第一美人是谁呢?(杨贵妃)接着,在地图上标出骊山的位置,展现《华清池贵妃沐浴图》和白居易《长恨歌 》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再提问:骊山脚下,春寒料峭,在温泉沐浴,是什么感觉?那温泉是什么作用形成的?(地下水被地热加热,冒出地表而成)

②“图文并茂:”指地图或其他图片与相配的文字共同出现。如在楼兰站,以中国地图为底图,在唐朝丝路图中标出罗布泊位置,同时插有放大的罗布泊卫星地图,展示出《罗布泊的变迁简史》:“第四纪2万k㎡,秦汉1万k㎡,汉末5000 k㎡,1921年2000 k㎡,1931年1900 k㎡,1941年3000 k㎡,1958年2670 k㎡,1962年660 k㎡,1972年450 k㎡,后干涸。”然后提问:罗布泊卫星图片成什么形状?(大耳朵状)为何如此呢?(因干涸,凝积了很多盐分)罗布泊干涸有哪些自然和人为原因?(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渗透耗水;塔里木河变小,河流改道;人口暴增,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大量用水,水库拦截等)这给我们带来什么环保启示?(适当控制人口,调配生产生活用水,节约用水,发展滴灌农业,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③“图声相配”:指图中配以相应的音乐或声音。如在咸阳站,以中国地图为底图,在唐朝丝路图中标出渭城的位置,再插入书有王维的诗《渭城曲》的国画《送有元二使安西》、同时播放殷秀梅唱的《阳关三叠》歌为背景音乐;这样,有图、有诗、有画、有歌,师生在齐诵该诗时,就会获得非常生动的形象和情感升华。

④“动静结合:”指动态的音频或视频或动画与静态的文字或图片相结合。在《西行诗路》中以中国地图为底图,以动态形式逐一呈现唐朝丝路图中各个站点。如在楼兰站,配上了静态的王昌龄的诗《从军行》和楼兰遗址照片,提问:楼兰早已破亡,现淹没于我国最大的什么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接

着播放动态视频《小河公主》,再问:2 003年出土的千年楼兰美女——小河公主,她属于什么人种?(白种人)你看她长长睫毛、高高鼻梁、白白脸蛋,比起埃及木乃伊怎么样?(美不可比)她那迷人的微笑比蒙娜丽莎的都还神秘,那她沉睡千年为何不坏,与这里的什么气候条件有关?(温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全年干旱,紫外线强,埋在沙漠中,不易腐坏)

(4)给予学生“唐诗与地理”相联系的学习方法

“唐诗地理”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地理中品唐诗,在唐诗中学地理”。首先要用好相应的地图和地理知识来品味理解唐诗,反过来又用唐诗来学习理解巩固地理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方法来学习理解诗歌和地理;即把诗歌与地理相互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学习和理解,今后自我拓展、终生受用。

例如,在《西行诗路》介绍游历了丝路12站点后,我说:“但愿,今后同学们也学会这种方法——用地图!一卷唐诗,一张地图,细细读,慢慢品,在地理中品唐诗,在唐诗里学地理。”

又如在凉州站时,师生齐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同时展现相关地图,并演示动画路线:王维一次去慰问边疆战士,从长安出发,经萧关,过宁夏黄河来到甘肃凉州,见到了这片大沙漠。然后提问、讨论回答:①塞上是指我国西北还是北方地区?(西北)②“塞”是指什么城?(长城——它是西北和北方的分界线)③大雁北归是在春天还是秋天?(春)④“大漠孤烟直”的大

漠是在哪里的沙漠?(甘肃与内蒙古一带的腾格里沙漠)这里为何是沙漠气候?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⑤什么烟是直的?是炊烟、狼烟还是龙卷风?(沙漠人烟稀少,很难见炊烟;龙卷风一般在中午最热时形成,黄昏不易形成;唐朝边塞上的烽火规定:如平安无事,早晚各燃一次以报平安,一次只燃一根狼烟;如遇战事,则燃两根狼烟。所以是一根狼烟,直与圆构成了大漠中美丽的几何画)⑥长河是指什么河?(黄河)⑦萧关在宁夏吗?(宁夏南部)⑧燕然指什么山?(蒙古的杭爱山)

这样,我们理解唐诗就会很轻松了。今后,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用地图来理解学习类似的诗歌和诗歌中反映的地理事物了。

三.课后的反馈和反思

2011年5月12日,在初二·8班,我向成都市武侯区的老师们公开展示了《西行诗路》地理活动课,课后收到了师生许多反响:

武侯区地理教研教师周玲:‚这是一堂别致的地理课。整堂课用‘西行路线’串起了二十几首唐诗,游走在地理课、语文课、历史课、政治课的边缘,让人感受到了地理的博大、历史的厚重、文学的轻灵、思想的升华。

这又是一堂内容丰富的地理课。整堂课以‘丝路行—西行诗路’为线索,带着学生踏遍了我国西北地区。每首诗歌中都有丰富的地理符号。既有‘不教胡马踏阴山’、‘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可看到的西北地区的边界,也有‘长

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对当时西安的人口状况的分析;既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中对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描述,又有‘春风不度玉门关’、‘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对本区的气候特征的探究;既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中对黄河的溯源,又有‘温泉水滑洗凝脂’中对温泉成因、地热利用的分析;另外还可在这堂课中看到对人种知识、环境保护、内外流区等地理知识的回顾。‛

学生刘蓬川:‚原来地理还可以和唐诗挂上钩,地理我一直以为是识图,了解各地文化。现在我发现地理很有乐趣,给我最深的一点是每个标志路线点还配了一首诗,在观赏丝绸之路时,同时也学到很多地理知识,如气候特征等。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老师把唐诗与地理、地理与文化相结合,我很有感触。这堂地理课引我探究,让我还想探究其它几条唐诗路线;我学会了如何把唐诗和地理联系起来,在地理中品唐诗,在唐诗里学地理。‛

学生胡智钊:‚本堂课非常精彩!这样的课堂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地理受教方式。甘老师将唐诗、地理、历史、人文相结合,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吸引力;使我在学习地理时能了解到这条地理路线的文化和历史,在欣赏唐诗时还能领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还有文化性极强的插曲、视频,能将平常我以为枯燥的地理课变得很有趣,使我们领会到很多课外的东西。‛

师生们的反馈,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开展“唐诗地理”活动课,教师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与困难,没有现成的课

本和资料,没有现成的经验。教师在介绍学习唐诗时,要涉及很多课外知识,特别是语文、历史等知识;为搞懂一首诗的背景、内容、意识、作用、特点,教师要不断拓展相关知识,才能深刻理解;然后才能取其精华给学生。另外,在制作课件时,要收集很多相关的素材,如作者介绍、背景音乐、有关视频和图片等,再加以编辑和剪辑,制作动画、设计流程等,都对教师在文化、美术、影视等方面有较好的锻炼。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通过多媒体综合手段的运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唐诗地理”活动课,已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因此,我们将更加坚定地开展地理活动课,不断完善改进“唐诗地理”教学模式。今后更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地理教师要拥有更广的语文和历史知识,要不断提高电脑应用技术,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

2.课堂还应增强师生互动,增多学生活动。

3.课中应更加突出地理特色,突出地理味道,突出地理课的特点,如综合性、地图性、趣味性。必须引导学生好好读图、析图、记图、用图。

4.课件制作应更加精美、科学、实用,现代与传统技术要相结合。多媒体只是一个上课的辅助工具,它不能代替老师,重要的是人,教师不能丢掉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参考文献】

吴真,《唐诗地图》,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邓金林,《初中地理活动课设计精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地图教学五步骤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为此,我们提出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

地理图象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象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习惯于地图教学的五个步骤:讲图、读图、析图、概括总结、、练图。

一、讲图,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

如等值线图就包括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等。但是平常见得最多的是前三类。等值线图阅读中应抓住这几点:等值线的疏密、等值线的弯曲、等值线呈闭合曲线时的现象(中心数值比四周大或小所表示的地理现象)、等值线数值大小的排列方向、图中的极值、某条或某几条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等。如等高线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等高距为多少,何处为山峰,何处为山谷,何处为山脊线,何处为集水线,等等。究竟读哪几个方面要视题目要求而定。通过对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地阅读,让学生一起来总结还有哪些地理现象可以用等值线来表示,阅读时从哪里入手。那么今后遇到类似题,学生就知道从哪里入手。

读图时,还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二、读图,引导识图,获取新知。

一般来说,学习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农作物、交通、城市、地形、气候等内容,利用地图学,比读课文要直观、形象,容易形成空间观念。而直观原则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地图能使书面文字形象化,易为学生感知和理解。

例如:读出图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这可以通过图中的经纬线来阅读。另外还能从地图中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的时候要会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一幅《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通过经线读出中国位于大约52°N—4°N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北半球,通过纬线读出位于大约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东半球,根据图中注记,可以得知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三、析图,培养读图能力,获取地理信息。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不一定像读文字一样逐行阅读,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

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①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②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在“我国水土流

文分布图”的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的表层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学生的读图能力相应会越强

四、概括总结,解释现象,归纳所学, 提高读图分析总结能力。

教材中列表形式的气候知识难以掌握和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并和气压带风带图相对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让学生学会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学生理解图上的几个关系(极圈与回归线、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极圈。)和几条重要经线的时刻,这样学生在今后做类似题时就容易得多。

地理联系框图是归纳许多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描述、概括、理解各地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用地理框图把教材中有关分散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成联系框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还可通过图文转换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练图,巩固知识,促进迁移。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所以在以上教学步骤之后,应该充分利用地图册进行练习,同时在熟读地图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图中可能包涵的信息,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地图在辅助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经过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学生终究会学会利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利用地图分析地理成因,利用地图理解地理原理及规律,并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将使之终生受益。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

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以生活需要分析课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一节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重要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现状,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2)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是人类制造的。

(3)知道什么是可再生资源,那些是不可再生资源,能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4)阅读数据,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原因有三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用事例说明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教学难点:

可再生资源不成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举例说明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粉笔和书本提问:制造的原料是什么?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自然资源 展示:图片资料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B、从生活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没有自然资源我们会怎样?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理解什么是可再生资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举例说明。做活动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关系。知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3、畅所欲言:从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疑过渡】

曾经有人把中国比喻成一块肥肉为什么呢/ 【阅读材料】

1、引导学生读材料,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分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读材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学以致用

出示图表“我国主要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由学生用数据和分析人均不足的原因,说明我国将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性,通过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质原料来自自然界,了解我们要生存离不开自然,我们人类的活动影响自然也影响我们。通过实例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举实例,辩证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

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2012.9

下载地理教学立体教学模式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学立体教学模式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立体应用拼音教学模式资料

    立体应用拼音 一.课程名称的诠释: 1.立体:让拼音字母动起来,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字体,而是可以和生活相碰撞,让幼儿容易理解与记忆.比如我们让幼儿捏字母,找生活中和字......

    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学习障碍和困难,在已有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积分制教学评价为主,设计一种新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系统评价方案。该......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现状1.1单一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占据统治地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

    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写作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展开体验式作文写作,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组织体验式作文学习时,教师要先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

    课程设计OAO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一、引言自MOOC流行于教育界以来,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教育者们发现了MOOC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不足。目前,教育界更侧重于MOOC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各自展其所长,避其所短。把这......

    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论文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有利的辅导和教学。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充分发挥地图的作......

    中学立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精选五篇)

    塔山中学“立体互动式”生态课堂 背景:今年我市提出“建构式生态课堂”,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传统式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小学低年级立体作文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滚动课题 《小学低年级立体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 徐婵英 王延泰 作者 单位:海阳经济开发区小学 课题组成员:徐守旭 李 敏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