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以及反比例的公开课教案(5篇)

时间:2019-05-15 12: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比例以及反比例的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比例以及反比例的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正比例以及反比例的公开课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同学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同学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正比例、反比例都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本单元的教材分“成正比例的量”和“咸反比例的量”两个局部,先教学正比例的认识,再教学反比例的认识。在同一节课里引导同学探索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并用关系式表示出规律,有助于同学掌握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实质,因此我们抓住知识的内联与实质规律,重组正比例、反比例教学:把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两个例题整合起来,布置在一节课里进行教学,让同学在同一实例的情境中,感悟、体会并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重组教材,创编文本。将教材中的例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例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整合成同一问题情境下有前后联系的两道例题:保存原教材中的例1,引导同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根据例1的情境,创编新的例2,替代原教材中的例3,引导同学认识成反比例的量。将教材中的例2(认识正比例图像)放到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之后进行教学。

抓住实质,内联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实质规律是“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量的实质规律是“积一定”,引导同学探究发现这两种实质规律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时应掌握好这一点。本设计将例1和例2整合到同一情境下,从同学熟悉的时间、速度和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动身,引导同学对比研究,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发现:①例1和例2中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②例1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例2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③例1中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比值一定”,例2扩大、缩小的规律是“积一定”。这样抓住正比例、反比例的实质和联系进行教学,有助于同学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从整体上掌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比练习,沟通联系。同学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还需要一定的练习。为了协助同学逐步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本设计中的练习分三个层次:一是判断咸正比例的量的练习;二是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练习;三是正比例、反比例对比练习,成比例的量与不成比例的量的对比练习。比较和辨析,有助于同学更好地掌握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实质

第二篇:《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

P47~48,例

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第三篇: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第一讲:认识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6〜57页。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互有关的量,也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可能出现的答案:

(1)—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用路程除以时间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两种量中每—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等。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教师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 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6.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设计意图:由于正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它表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让学生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初步体会到正比例研究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并用关系式来表示出这种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比例概念的本质。

二、教学“试一试。

1.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2.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4个问题。

3.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交流时说说判断的理由。2.做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通过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

3.做练习十第2题。

(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3)引导学生看图,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4﹚组织学生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

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每一组对应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种量才能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本课教材安排的练习都是以列表的方式直接或直接地给4 了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以此让学生进行判断,这种形式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比较直观,也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还能够让学生经历判断正比例量的思考过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第二讲:认识正比例图像 教学内容

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8〜60页。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并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自信。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难点:应用正比例的图像解决问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2﹚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3﹚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学生口答。

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想象猜测。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的表格。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纸中找出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出示例2方格纸。

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小组交流、展示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学生互相评价纠错。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1)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学生讨论一下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延伸。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个数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00个字要多少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2.练习十第3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学生想一想,说一说。3.练习十第4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学生画一画,议一议。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设计,交换检查并相互评价。

四、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评价总结。

第三讲:认识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61~65页。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并发现数学中规律的乐趣。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掌握成反比例的暈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购买笔记本的数量随着单价的变化而变化购买的单价越低购买的本数越多,二者的变化方是相反的。

总价不变,也就是单价与数量的乘积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学生初步概括,相互补充与完善。4.完成“试试”。学生完成表格。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 量,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学生回答。

三、巩固应用。1.练—练第1、2题。学生讨论、交流。2.练习十一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3.练习十一第2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学生填一填,议一议。

4.同桌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第四篇: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草案)

第六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比和比例,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者积一定的变化,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让学生在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同时,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基础。

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以及简单应用,淡化脱离现实背景的判断,加强正、反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要求应用正比例、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正比例的意义

例2 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应用 例3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初步认识到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例关系。

2.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水平。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由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4.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究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判断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

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 时间 路程(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面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 做第57页的“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路程和时

间成正比例关系;那么,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第57页的“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2.第57页的“练一练”第2题。

提问: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小组内讨论本题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说说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3.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4.练习十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总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们一要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一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比值是否一定。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3题。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一)时间和路程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80 =80 =80 ……

=速度(一定)

=(一定)

第二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4、5题。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资源:课件、直尺、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正比例图像。

(1)出示教材第58页例2的方格图。

提问:表中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表示多少千米?(2)出示例1的表格。教师引导学生画图。① 指导学生描点。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1小时行80千米”的这个点,并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引导:表示1小时的竖线与表示80千米的横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小时行80千米”。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找一找代表其它几组数据的点,并指名板演。② 连线。

让学生连接图中各点,说说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发现图中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正比例的图像。从直线上的每个点中,我们既能知道汽车行驶的时间,又能知道行驶的路程。这两个量紧密联系,对应的时间和路程用同一个点,点不同,时间和路程也都发生变化,但是它们的比值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说它是正比例图像。2.正比例图像的应用。

问题一: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数字在2和3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同学们首先要看准,从这点作横轴的垂线,看这条线与图像交于哪一点,再由这一点向纵轴画垂线,看一看这条垂线与纵轴的交点。这点表示的千米数就是汽车2.5小时行驶的路程。

学生动手画一画,找一找。

问题二: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结:我们在根据图像判断时,必须找准对应的点,通过画纵轴或者横轴的垂线的方法找准点,读准数。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第4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讨论和交流 3.练习十第5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题中表示的是哪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学生独立绘制表格,并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总结: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时也可以通过图像来判断。根据图像判断数量时可以作对应点的垂线,以减少误差,让估计更准确。

五、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第三课时: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1.认识反比例的意义。(1)初步感知反比例。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3.提问:从“用60元购买笔记本”这句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60元是这批笔记本的总价,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发生变化,但是笔记本的总价是固定的,始终是60元。(2)探究反比例关系。

提问:观察这张表格中的两个数量,它们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

① 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 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③ 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3)揭示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总结:购买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2.反比例意义的应用。出示第61页“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3.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 =k(一定)揭示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2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完成之后随机小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乘积是否一定,两者缺一不可。2.完成第62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读题,独立解答。之后集体交流。3.了解第62页的“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再观察表格,说一说x和y的乘积总是多少,并用 “x×y=60”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反比例图像。

四、课堂小结

引导总结:成反比例的两种量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两种量要相关联;

二、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三、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1、2题。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正、反比例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3—8题和第65页的“动手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反比例的量的理解。教学难点: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铺垫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2.举例说明。

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二、基础练习

1.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1)当底面周长一定时,()与()成正比例;(2)当高一定时,()与()成比例;

(3)当侧面积一定时,()与()成()比例。2.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1)当()一定时,()与()成正比例;(2)当()一定时,()与()成反比例;(3)当()一定时,()与()成比例。3.a×b=c(a、b、c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1)当a一定时,()与()成()比例;(2)当()一定时,()与()成反比例;(3)当()一定时,()与()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一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2.练习十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之后要让学生具体说明判断时的思考过程。3.练习十一第5题。(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4.练习十一第6题。

第(1)小题,引导学生根据四名同学看的是同一本书,理解“每天看的页数”与“看的天数”的乘积(也就是这本书的总页数)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和是不变的,但这两种量不满足构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条件,所以,它们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5.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6.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自主练习,再把每次输入的数与相应的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最后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资源:长度不一及长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

(一)量量比比(小组合作完成)提出要求:

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引导总结: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议议做做 提出要求: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少?

(1)学生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实践操作: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

(1)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及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并把结果填在下表里。

(2)由学生各自算一算大树的高度。(3)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

(4)提问: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根据求大树高度经验,让学生计算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学得开心吗?

五、课外作业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第五篇:正比例和反比例阅读答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阅读答案

①每个人都期望付出与收获成为“正比例”付出越多收获越丰厚。可是现实有时会令人失望付出了很多汗水却只能收获微薄的成果成为人生的“反比例”。

②见过一位酷爱文学的中年人他从青年开始对文学不离不弃在别人纷纷抛开文学去社会舞台上寻找更多精彩时他还是躲在文字里寻找那片精神的高地。他付出了时间和汗水还有他的激情与梦想。可是文学对他是那么吝啬只会偶尔给他一点机会让他的名字在报刊上露一下脸就像沙漠里遥远的绿色在风中摇曳在旅人几乎绝望时又激发起他前行的欲望。

③而当一个人成功之后人生往往呈现出另一种“反比例”即付出并不多收获的却是丰厚的回报。无论是舞台还是灯光甚至掌声与鲜花都留给了拥有声望与地位者他们的话语成为名言他们的经历成为榜样他们的习惯与动作被镜头摄下在各种场合反复播放。

④一些人在人生的“反比例”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要么在奋斗的路上感到身心疲惫放弃了当初的梦想以现实的残酷作为自己放弃目标时理所当然的理由要么在成功的舞台上享受荣耀时忽略了之前的种种付出变得头重脚轻忘记了自己的位置与真实的分量在飘飘然中跌下台来在无奈中慨叹一声命运弄人。

⑤然而“正比例”更是时刻伴随着我们的人生。居里夫人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生活条件却很艰苦在常人看来她的生活处于“反比例”状态。可是她一直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在成功之后她放弃了申请镭的专利放弃了一大笔财富但她从未放弃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她收获了追求事业的无限的快乐这是她人生永恒的“正比例”。

⑥酷爱文学的中年人在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忘记了他当初追求的目标是文学创作而并非成名成功者得意忘形后的迷失自我是因为忘记了当初的努力是源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并非对金钱的痴迷。居里夫人正是因为她对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实现了人生永恒的“正比例”。

⑦所以看透人生的“反比例”坚定信念不懈追求付出与回报就会成为“正比例”。

选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2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根据选文内容填空。3分1选文第②段中对于酷爱文学的中年人来说人生的“反比例”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第③段中当一个人成功之后人生呈现的“反比例”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第⑤段中居里夫人实现了人生永恒的“正比例”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写出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的含义。3分可是文学对他是那么吝啬只会偶尔给他一点机会让他的名字在报刊上露一下脸就像沙漠里遥远的绿色在风中摇曳在旅人几乎绝望时又激发起他前行的欲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请你为选文补充一个实现人生“正比例”的事实论据。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24.看透人生的“反比例”坚定信念不懈追求付出与回报就会成为“正比例”。

25.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中年人在文学创作上付出很多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机会很少2成功的人付出并不多收获的却是丰厚的回报3居里夫人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或坚定了人生信念收获的是追求事业的无限的快乐。

27.中年人在文学创作上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却很少。他只偶尔得到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机会这给他带来了渺茫的希望使他在就要彻底失望的时候再一次有了继续创作的动力。

28.示例贝多芬一生追求伟大的艺术事业在失恋、耳聋的双重挫折下丝毫没有放弃执著追求勇于与命运抗争创作了一曲曲不朽的乐章实现了他人生永恒的“正比例”。

下载正比例以及反比例的公开课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比例以及反比例的公开课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比例、反比例的教学反思

    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和反比例的量,并初步了解表示成正比例量的图象......

    六年级《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的总评83-85页比例,反比。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通过审查和交流,鼓励学生组织自己的知识,形成系统。(2)通过了解具体问题,进一步了解比例,比例反比例。(2)数学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1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优秀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优秀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优秀1 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这一课时,我就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问那谁来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有什......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大全5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3—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

    公开课正比例函数的说课稿

    正比例函数的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数学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正比例函数》的内容。本次讲课从七大方面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正......

    六年级《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六年级《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回顾......

    公开课_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