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比例函数第一节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其中k为不为零的常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 1200 km,某人开车要从A地到月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则t=中,t和v之间的关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究竟是什么关系式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揭开的奥秘.
Ⅱ.新课讲解
[师]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反比例函数,它是函数中的一种,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函数?
1.复习函数的定义
[师]大家还记得函数的定义吗?
[生]记得.
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若给定其中一个变量x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
[师]大家能举出实例吗?
[生]可以.
例如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的关系是y=0.4n,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的度数x的关系为y=180-2x,y是x的一次函数.
[师]很好,我们复习了函数的定义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后,再来看下面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若是函数关系,那么是否为正比例或一次函数关系式.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并能类推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
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 V时.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请大家交流后回答.
[生](1)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
由IR=220,得I=.
(2)利用上面的关系式可知,从左到右依次填11,5.5,3.67,2.75,2.2.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电阻R越来越大时,电流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3)变量I是R的函数.
由IR=220得I=因此I是R的函数.
.当给定一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精彩,下面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
舞台灯光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的?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回答.
[生]根据I=灯光较亮.,当R变大时,I变小,灯光较暗;当R变小时,I变大,所以通过改变电阻R的大小来控制电流I的变化,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
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 1262 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师]经过刚才的例题讲解,大家可以独立完成此题.如有困难再进行交流.
[生]由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可知1262=vt,则有t=.当给定一个v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t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t是v的函数.
[师]从上面的两个例题得出关系式
I=和t=.
它们是函数吗?它们是正比例函数吗?是一次函数吗?
[生]因为给定一个R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的值,所以I是R的函数;同理可知t是v的函数.但是从表达式来看,它们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
[师]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kx(k≠0),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kx+b(k,b为常数且k≠0).大家能否根据两个例题归纳出这一类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可以.由I=
[师]很好.
与t=可知关系式为y=(k为常数且k≠0).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k为常数,k≠0)
从y=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3.做一做
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 20 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和y 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3. 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生]由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可得xy=20.则有y=.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因为给定一个x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的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可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
[生]根据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等于总耕地面积除以总人数得m=.给定一个n的值,就相应地确定了一个m的值,因此m是n的函数,又m=合反比例函数的形式,所以是反比例函数.
符
[师]在做第3题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如何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y=kx中.要确定关系式的关键是求得非零常数k的值,因此需要一个条件即可;在一次函数y=kx+b中,要确定关系式实际上是要求得b和k的值,有两个待定系数因此需要两个条件.同理,在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时,实际上是要确定k的值.因此只需要—个条件即可,也就是要有一组x与y的值确定k的值.所以要从表格中进行观察.由x=−1,y=2确定k的值,然后再根据求出的表达式分别计算.x或y的值.
[生]设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当x=−1时,y=2;
∴k=−2.
∴表达式为y = −
(2)当x=−2时,y=1.
当x = −时,y=4;
当x =时.y = −4;
当x=1时,y = −2.
当x=3时,y = −;
当y=时,x = −3;
当y = −1时,x = 2.
因此表格中从左到右应填−3,1,4,−4,−2,2,−
Ⅲ.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并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为常数.k≠0),自变量x不能为零.还能根据定义和表达式判断某两个变最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是什么函数.
板书设计
§5.1 反比例函数
—、1.复习函数的定义.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并能类推归纳反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3.做一做
二、课时小结
第二篇:反比例函数教案[模版]
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1.能够写出实际问题中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2.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在一、三象限;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在二、四象限,双曲线是关于原点的对称图形,这一点在作图时很重要。
3.用一元方程求解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习中与正比例函数相类比。
4.掌握反比例函数增减性,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5.熟练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难点: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理解。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各题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关系。
(1)三角形的面积S一定时,它的底a与这个底边上的高h的关系;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
(3)正三角形的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
(4)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间的关系;
(5)正多边形每一个中心角的度数与正多边形的边数的关系;
(6)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一直角边的关系。
解:成反比例关系的是(1)、(5)
点拨:若判断困难时,应一一写出函数关系式来进行求解。
例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
y8x和y2x的图象,并求出交点坐标。
点悟:y8x的图象是双曲线,两支分别在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并且每一支都向两方无限接近x、y轴。而y2x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
解:
x-4-2-4 11 2216 2 4 4 2 y x-2-16
8x12yx22xy14y4y2x
,2
y8x与直线y2x相交于(2,4),(2,4)两点。
双曲线
点拨:本题求解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3.当n取什么值时,y(n2n)x2n2n1是反比例函数?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或是减小?
点悟: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yk(k0)2n2n1y(n2n)xx,可知是反比例22函数,必须且只需n2n0且nn11
2ny(n2n)x
解:2n2n02
nn11
2n1是反比例函数,则
n0且n2
n0或n1
即n1
2n
故当n1时,y(n2n)x2n1表示反比例函数
1x
k10
双曲线两支分别在二、四象限内,并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y
点拨: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惟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定义。
m22m1yx
例4.若点(3,4)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则此函数图象必经过点()
A.(2,6)
C.(4,-3)
B.(2,-6)
D.(3,-4)
(2002年武汉)
点悟:将点(3,4)代入函数式求出m的值。
解:将点(3,4)代入已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
34m2m1
即m2m112,m2m13 222m22m113112yxxx
将A点坐标代入满足上式,故选A。
点拨:本题中求m2m的值的整体思想是巧妙解题的关键。2y122x2a7a14是反比例函数?求函数解析式?
例5.a取哪些值时,2a3a
解:2a7a141
2解得a132,a25
当a3332a23a2()23()02时,22
当a5时,2a3a25350
y165y22x2a7a14是反比例函数,其解析式为x
当a5时,函数2a3a
点拨:反比例函数可写成ykx,在具体解题时应注意这种表达形式,应特别注意对k0这一条件的讨论。
2mm3y(mm)x
例6.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求其函数解析式。
2
1解:由题意,得
2mm312
mm0
m12,m21
得m0且m1
m2
故所求解析式为y6x16x
点拨:在确定函数解析式时,不仅要对指数进行讨论,而且要注意对x的系数的条件的讨论,二者缺一不可。
2例7.(1)已知yy1y2,而y1与x1成反比例,y2与x成正比例,并且x1时,y2;x0时,y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直线l:ykxb与y2x平行且过点(3,4),求l的解析式。
解:(1)y1与x1成反比例,y2与x成正比例
y1k12x1,y2k2x
k1k2x2x1
yy1y2
把x1,y2及x0,y2代入
k12k22
得2k10
k12
k21
2yx2x1
(2)ykxb与y2x平行
k2
又ykxb过点(3,4)
3kb4,b2
直线l的解析式为y2x2
点拨:这是一道综合题,应注意综合应用有关知识来解之。
3.kg/m
例8.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当它的体积V5m时,它的密度198
3(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V9m时二氧化碳的密度。3
解:(1)由物理知识可知,质量m,体积V,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mV。由198.kg/m3,V5m3,得
.59.9(kg)
mV198
9.9V
3(2)将V9m代入上式,得
点拨:这是课本上的一道习题,它具有典型性,其意义在于此题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形成了很好的结合,且V的取值可变化。
例9.在以坐标轴为渐近线的双曲线上,有一点P(m,n),它的坐标是方程9.911.(kg/m3)9
t24t20的两个根,求双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ykx的图象是以坐标轴为渐近线的双曲线。所以,不妨设所
点悟:因为反比例函数求的函数解析式为2ykx。然后把双曲线上一点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k的值。
解:由方程t4t20解得
t126,t226
P点坐标为(26,26)或(26,26)
设双曲线的函数解析式为
ykx,则
将x26,y26代入
ykx,得k2 kx,得k2
将x26,y26代入
y
故所求函数解析式为
y2x
点拨:只需知道曲线
ykx上一点即可确定k。
例10.如图,RtABC的锐角顶点是直线yxm与双曲线点,且SAOB(1)求m的值
(2)求SABC的值
ymx在第一象限的交
解:(1)设A点坐标为(a,b)(a0,b0)
则OBa,ABb
SAOB1ab32,ab6
ymx上
又A在双曲线
bma,即abm,m6
(2)点A是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
6ba1315a2315ab3151
ba6或b2315
a0,b0
A(315,315)
由直线知C(-6,0)
OC6,OB315,AB315
SABC1(OBOC)AB2
1(3156)(315)12315
点拨:三角形面积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常用来求某些未知元素(如本例中的m)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m2m9y(m2)x
1.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值是()
2A.m4或m2
B.m4
C.m2
D.m1
2.下列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A.yx2 B.y12x
C.y11x D.y1x2
3.函数ykx与ykx(k0)的图象的交点个数是()
A.0
B.1
C.2
D.不确定
4.函数ykxb与yk(kb0)x的图象可能是()
A
B
C
D
5.若y与x成正比,y与z的倒数成反比,则z是x的()
A.正比例函数
B.反比例函数
C.二次函数
D.z随x增大而增大
6.下列函数中y既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A.y19x
B.10x:5y
C.y4x
二.填空题
1xy2D.5
7.一般地,函数__________是反比例函数,其图象是__________,当k0时,图象两支在__________象限内。
8.已知反比例函数y2x,当y6时,x_________
a22a
49.反比例函数y(a3)x的函数值为4时,自变量x的值是_________
10.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3,5),则它的解析式为_________
11.若函数y4x与
三.解答题 y11x的图象有一个交点是(2,2),则另一个交点坐标是_________
3kyx相交于B、C两点,12.直线ykxb过x轴上的点A(2,0),且与双曲线1已知B点坐标为(2,4),求直线和双曲线的解析式。ykx的图象的一个交点为P(a,b),且P
13.已知一次函数yx2与反比例函数到原点的距离是10,求a、b的值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14.已知函数y(m2m)x2m2m12是一次函数,它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ykx的图
1象交于一点,交点的横坐标是3,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试题答案:
一.1.B 2.B 3.A
4.A
5.A
6.C 二.7.ykx,k0;双曲线;
二、四
y15x
111.(2,2)
1
8.3 9.1
10.31三.12.由题意知点A(2,0),点B(2,4)在直线ykxb上,由此得
30kb241kb2
k2
b3
1kyx上
点B(2,4)在双曲线4
k12,k2
y2x
双曲线解析式为
13.由题设,得
ba2kba22ab100
a16a28b18b26
k48,k48
a6,b8或a8,b6
14.由已知条件
2m2m02
mm10 y48x
m0,m2m2或m1
m1使y3x2
代入y2kx
3x2xk0
因图象交于一点,0
即412k0
1y3x
k
第三篇:《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参考教案
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1)请你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
(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3)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 ①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 6
②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③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④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⑤请利用图象对(2)(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
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生行为:
学生分四个小组进行探讨、交流.领会实际问题的数学煮义,体会数与形的统一.
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②能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 ③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
生:在物理中,我们曾学过,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的增大,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将减小.
生:在(3)中,①p=
(S>0)p是S的反比例函数;②当S= 0.2m2时.p=3000Pa;③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木板面积至少0.1m2;那么,为什么作图象在第一象限作呢?因为在物理学中,S>0,p>0.④图象如下图
/ 6
师:从此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比例函数的现实.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你会发现有了反比例函数,很多实际问题解决起来会很方便.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
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
/ 6
生:根据函数S=,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 500m2时,d=?m.根据S=,得500=,解得d=20.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S=≈666.67.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三、巩固提高 活动3 练习: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 6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S·d=1000,S=
. ,中,得100=,d=30(cm).(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m2,则漏斗的深为30cm. 活动4 练习:(1)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求其长为多少?(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从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然后用数学知识重新理解这是什么?可以看成什么?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生:解:(1)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到20=xy. 所以y=,即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
.
/ 6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即求当y=12cm时,x=?cm,则把y=12cm代入y=中得12=,解得x=(cm).
当矩形的宽为4cm,求长为多少?即当x=4cm时,y=?cm,则 把x=4cm代入y=
中,有y=
=5(cm).
所以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宽为cm;当矩形的宽为4cm时,其长为5cm.
(3)y=小于8cm,此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如果矩形的长不即y≥8cm,所以 即宽至多是m.
≥8cm,因为x>0,所以20≥8x.x≤(cm).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 6
第四篇:26.1.1反比例函数教案
26.1.1反比例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识别相关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确定简单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类比、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社会服务,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当x在其取值范围内任意取一个值时,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称x为
自变量,y叫x的 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形式是y=
(≠0), 它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3、一次函数一般形式是y=
(≠0)它的图象是一条。
二、新知引入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反比例函数意义的过程。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1、上面问题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是什么?三个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分别是什么? 生:(1)
(2)(3)S=
2、这三个函数关系式可以叫正比例函数吗?可以叫一次函数吗? 生:
不可以,也不可以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学习的新内容:板书:反比例函数。
二、新知讲解
1、【分析】
上述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都有 的形式,其中k为常数.
归纳
一般地,形如(k为常数,且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注意
在 中,自变量x是 分式的分母,当x=0时,分式 无意义,所以x•的取值范围
x≠0 .
探究
在上面的三个问题中,两个变量的积均是一个常数(或定值),这也是识别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关键. 注意:三种等价形式:
3、例题讲解
例1 已知y是x的反比函数,并且当x=2时,y=6.(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当x=4时,求y的值.解:(1)设,因为当x=2时,y=6, 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点拨】(1)由题意,可设y=,把x=2,y=6代入即可求得k,进而求得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在(1)所求得的函数关系式中,把x=4代入即可求得y的值
三、当堂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进行评议]
1.若函数y=xm-3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值为()
3、在下列函数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 的是()
(A)
(B)
(C)
(D)
1.用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 2 000 m3,游泳池注满水所用时间 t(单位:h)随注水速度 v(单位:m3/h)的变化而变化;
(2)某长方体的体积为 1 000 cm3,长方体的高 h(单位:cm)随底面积 S(单位:cm2)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 100 N,物体对地面的压强 p(单位:Pa)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S(单位:m2)的变化而变化.
四、归纳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k为
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自
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2、反比例函数有时也写成 或(k为常数,k≠0)的形式.五、强化训练
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A
B
C
D
2、反比例函数经过点(2,-3),则这个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为 ____
五、强化训练
3、下列函数关系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A、圆的面积s与半径r的函数关系
B、三角形的面积为固定值时(即为常数)
C、人的年龄与身高关系
D、小明从家到学校,剩下的路程s与速度v的函数关系
五、强化训练
4、矩形的面积为4,一条边的长为
,另
一条边的长为y,则y与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
5、已知y是的反比例函数,当
=2时
(1)求y与
的函数关系式;
(2)当 时,求y的值;
(3)当 时,求
的值 拓展练习
3.已知 y 与 x2 成反比例,并且当 x=3 时,y=4.
(1)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2)当 x=1.5 时,求 y 的值;
(3)当 y=6 时,求 x 的值.
第五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范文
《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利用铺垫木板的方式通过了一片烂泥湿地,你能解释他们
2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
(1)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2)当木板面积为0.2m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国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看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