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论文

时间:2019-05-15 12: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论文》。

第一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将文化管理理念引入其中能克服单纯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以体现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人本特征。当前我国各高校应当通过以下途径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建立高等教育价值观,贯彻人性化思想,全面审视和评价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服务功能等。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 规范化管理 文化管理

我国高等院校伴随着改革与发展,已突破了单纯的经验管理模式,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健全的部门分工、职能监督及评教考核系统等。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很多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上,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环节,过度制度化与标准化导致了管理制度的僵化、教学理念的冲突和教学管理效率的低下。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以指导教学质量管理,是当前高教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文化管理理念的内涵

文化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否认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片面的人性假说。文化管理的管理思想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提倡感情因素的非理性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并不排除理性因素,而是使之与非理性因素相结合,并以非理性因素为主。其本质是将组织看作是由人组成的系统,通过确立一套组织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来引导员工的意志行为选择,来促进组织成员积极努力工作。

文化管理强调了管理的三个方面:首先,要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其次,管理过程必须贯彻并体现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激发员工积极进取;最后,管理方式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在科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基础上,增加了人性化管理的情感因素。

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的是教学规模扩大,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学生择业困难,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于是,各高校从自身发展和接受社会组织监督出发,开始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体制。而其中,教学质量管理是核心,也是各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结果的全部教学因素和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管理、教学综合评价等。学校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以达到控制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者属于学校或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管理对象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师。

三、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思想的简述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定位以及管理现状,学者们所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一类是直接针对教学质量管理本身:王伟廉认为,教学质量管理并非越细越好,教学质量的保障并非严格管理,管理的重点也并非作为“警察”角色的教务处;朱强认为应该用全面的质量观统领教学管理工作,应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另一类则论述了包含教学质量管理在内的教学管理的思想与理念:秦小云认为在教学管理中应该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来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激励人们自觉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高玉杰,白文莉认为高校教学管理应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现代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张芊认为未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向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中层职能部门服务功能增强等方向发展-oJ。上述文献从多个侧面提出了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中应该遵循的思想,但系统性不够。

四、实践中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与误区

在实践中,自教育部2004年对全国的高等院校开展新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开始,几乎每所高校都结合自身情况引入和嫁接了诸如全面质量管理、IS0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等模式。虽然模式上有所差别,但在教学管理中都以规范化管理作为管理的目标,在教学质量管理中都普遍采用了制度化和标准化作为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特别是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高等院校,并由此产生了管理过程越来越细化,管理内容越来越琐碎,管理文件越来越多的局面,使得教学管理常常陷于繁琐的日常程序化的事务性工作中。

(一)管理方式简单等同于制度化和标准化,过度追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制度细化与统一性。

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的本意是增加教学过程的可控性,以此促进教学活动实施中的公平公正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规定试卷必须有标准的格式、试题必须有标准的类型等。但如果对涉及的所有教学内容都事无巨细地制定标准,或对不同性质的学科制定一样的标准,就产生了过度管理的问题。比如,许多学校要求经济类学科的试卷标准答案也必须具有唯一性和完全参照性。

由于经济类学科实时性强,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基础性的知识,而且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要求试卷中的论述题也必须有统一而完整的标准答案,则无疑是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给老师们出题与判卷带来了障碍。最后的结果则是为了规避制度规定与教学实施中的矛盾,老师们就摒弃了那些需要创造性思考的综合性论述题,试卷上有的只是那些能用标准的条条框框来判断的简单的基础性题目。显然,过度制度化与标准化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老师们创造性,并牺牲了自主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二)管理的中介目标简单化为文本文件,过度追求存档资料的丰富。

许多高校在规范化管理中的另一个误区则是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直接转化为对档案文件的管理,将文本文件的完善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完成程度的依据,将存档资料的丰富作为管理制度创新的亮点和成就。管理过程中不仅有大量的档案记录各种管理制度,更有大量的档案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甚至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一篇毕业论文时必须写满一本指导手册,详细记录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把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直接简化为对档案文件的管理的做法虽然增加了管理的可控性,但过度档案化却浪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最后是本末倒置,对文档内容的追求更甚于对教学效果的追求。

(三)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直接等同于监督,过度追求多层次的检查和督查。

现在,各高校都设有教学督导室,都在建立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在检查、控制、监督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原本是为了发现现行的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及时改正。但如果把发现问题作为长期监督的目的和评价监督工作的指标,督查也就失去了公正合理性。因为教学实施过程具有稳定性,教学环节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在原来的不足和问题得到修正后,检查者本着必须发现问题的初衷,开始吹毛求疵。同时,过多环节的监督会让被监督者丧失主人翁的精神。对于学校来说,当老师们感到自己总被怀疑时,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务,激情、奉献、创新、责任心也就丧失了。

五、文化管理理念的引入能更好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特征

相比于单纯的制度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以及人本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文化管理理念引入到教学质量管理中能全面地体现教学管理的特征。

首先,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对影响教学结果的所有因素与环节进行管理,落实到具体层面,也就是理性管理中所制定的关于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控制过程化的行为标准。

其次,教学质量管理中必须要树立和贯彻统一的价值观,以此作为学校管理和规章制度的依据,这个价值观来源于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也许是人本位,或者是知识本位,或者是社会本位(胡建华,2008)。有了统一的价值观,教师才能更好安排教学过程,才能充分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最后,教学质量管理中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教师管理客体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同时还具有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对教学效果产生潜在的重要影响,所以,教学质量管理中必须贯彻人性化思想,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六、如何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文化管理理念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中都采用了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管理督查等管理手段,并且对于每一项管理都建立了严格的行为标准,基本上实现了理性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但对于文化管理中价值观的树立以及人性化管理思想却没有贯彻,如何贯彻正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文化管理的重点。

(一)学校应建立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即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

计划经济体系下,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现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结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它能同时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对于教学质量管理环节,重视个人发展就是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化因素与创新。各高等院校应该通过宣传和讨论等方式在全校师生心目中树立起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结合的价值观,管理服务机构在制定管理制度和决策时应全面贯彻这一价值观。

(二)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应树立人性化思想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中老师的角色和地位。学校不是简单的服务机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服务人员,而是具有精神影响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大部分教师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并把学校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依托。其次,在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时,应更多地采用激励导向机制而非惩罚约束机制;在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时,避免对同一环节实施重复的多层次的监督和检查,特别是课堂听课方式的教学检查。最后,教务管理者应该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因为教学质量管理决策中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价值整合程度。

(三)全面审视和评价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教务管理者不能简单将教学管理制度的细化与标准化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更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管理效果提高的审核依据。其次,对于某项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教务管理者应当进行全面评估,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思考制度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同时还要考虑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以确定制度创新的实际意义。

(四)监管内容上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制定不同监督、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同学科的学科性质和教学方法差别很大,比如自然科学类知识具有客观性,知识体系相对稳定;而社会科学类理论具有主观性,且更新快,实时性强。那么统一的监督评价标准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所以,对于教学质量的管理,虽然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管理的具体内容却应有所不同。比如,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完全统一,考试的标准答案也是唯一的;但经济类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就应允许在教学大纲范围内根据教师自己的专业爱好和特长做一些调整,实时论述题也不能要求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

(五)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服务功能

教学质量管理不仅具有控制和监督的性质,还应具有服务的性质。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仅是勒令教师严格遵守制度,更可以通过加强教学服务功能,帮助完善后勤保障来达到。所以,对于教学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教务管理者应积极分析问题的多面性,并本着服务于师生的出发点,通过制度改进,或提供更好的教学设施,帮助教师们解决各类教学问题

第二篇: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ISO9000以其通用性等特点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在高校管理中同样适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转化为国家标准,当时就有相关人员开始研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ISO9000,并有一些高校开始实践。但是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关键词:ISO9000;高校管理;质量管理

一、高校管理中应用ISO9000质量的可行性、必要性与特点

(一)可行性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看,其有八项基本质量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也是ISO9000系标准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贯彻系列标准的红线。主要涵盖:(1)顾客为焦点(核心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从素质教育来看,其所融入的质量观念以及要求、要素,体现了向学生主体回归的教育,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坚持改革和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提倡学生参与等等。这些内容均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高度契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必要性

将ISO9000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管理,一方面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主流方向。这需要我国高校建立一套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则是我国高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采取目标管理模式,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相互推诿、制度流于形式等,管理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形成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和系统方法,可消除管理上的无序,切实保障管理规章制度、方法有效落实,使高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而且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还能不断推动高校管理改革,查漏补缺。另外,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也是高校招生以及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逐步走进大众化教育,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高校必将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高校办学质量将成为学生报考或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认证将是一种实力体现,也是培养合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能够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三)特点

首先,产品定义。ISO9000将产品定义为活动和过程的结果,高校提供的产品在质量认证界有两种观点:教育服务以及学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从学生报考择校开始到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再到终生学习结束这个生命周期内,应当分别考虑不同阶段产品定义。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此时学生是学校的顾客,那么教育服务就是产品,当学生毕业就业时,顾客是用人单位,学生就是产品。其次,顾客定义。ISO9000把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个人或组织,通俗讲就是对产品有需求的群体。产品与顾客这两个要素一体共生,所以从产品定义来看,高校的顾客应该有三类:一是学生,他们既是产品也是顾客;二是用人单位,每年用人单位需要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人才是用人单位发展的基本保障,需求量大,可以说是高校最大的顾客群;三是家长,这一类十分容易被忽视,高校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学生一般经济来源就是家长,学生入学所需费用一般都由家长支付,是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教育服务。再次,质量评价。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质量评价一般通过固定的技术检测手段来确定产品质量。而高校方面却对教育产品质量有着不同的见解。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使高校质量评价大体呈现四种观点:其一,名列前茅论,也就是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育产品质量的标准,成绩较好的学生(即名列前茅的)质量就好。这在应试教育时期十分盛行,哪怕当下强调素质教育,同样也存在。从这个观点看,985、211等学校具有天然优势,地方性高校则天生劣势。这对于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十分不利,也是很多高校跟风、拼命升格的主因。其二,条件质量论,即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就好,突出教学条件。其三,目标管理论,即先设定统一目标或是标准,利用各种手段,如笔试考核等来检测,与目标越近,质量越好,至于目标是否合理、有价值,并适用全体学生则不得而知。最后是不断提高论。这一观点相比前三点有所进步,但操作难度大,基础以及提升的幅度不易把握。若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高校管理质量评价应当要满足顾客的教育需求,既要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又要满足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规律。相比企业而言高校教育活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企业则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顾客是焦点在ISO9000中是核心指导思想,是企业的金科玉律,但却不能直接照搬到高校管理之中,如果照搬则与教育客观规律相悖,也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所以,高校不能像企业那样实行“顾客就是上帝”,特别是学生作为顾客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要求,因为这样培养不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二、高校管理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某新建本科院校,于2001年由两所高职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2008年开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之路,2011年教育部高教司到该校调研,充分肯定了该校的转型成果和发展水平。这得益于基于ISO9000标准建立的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该校成立之初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在升格前后存在矛盾,一时无法适应本科教学与规模增长。学校升格后生源发生了极大变化,导致质量观和质量保证方式十分不适应。而且招生也是一个大问题,成立之初本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50%,新生报到率也才80%左右,学生、家长甚至用人单位对学校不信任。因此,该校引入ISO9000标准来改善。

(一)基于ISO9000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该校针对遇到的困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四个基本要求:教学质量以教学工作为核心,让相关利益者满意,以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控制教学质量,并落实为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和指标文件,使质量管理具体化。教学策划方面,这是顶层设计,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作为质量评价标准,保持与相关利益者质量要求的一致性。教学实施质量管理方面,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单门课程。而教学活动又是教与学的过程,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内容。教学条件方面,教育学领域学者提出“凯西模型”,证明了办学条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办学条件对学生影响的凯西模型及其应用于发展》中杨小敏也做出了重要论述。该校则从师资、设施设备两个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在建设硬件条件的同时,积极发展软件。教学结果与质量评价方面则充分考虑高校顾客的复杂性,制定不同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学结果,具体有三个,包括招生质量、就业质量以及社会声誉。

(二)教学质量管理模型的改进

该校在实施基于ISO9000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后,基于ISO9000持续改进原则,召开了研讨会。总结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包括认识不到位、缺乏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教学质量总目标的制定方面不是很合理等等。围绕这些问题,该校进行了三次改进。首先,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工作质量考核制。后者以定量、定性为基本框架。定量引入积分制,分别计量职能目标、综合管理目标和满意度;而定性方面则采取一票否决指标。前者则涵盖教学策划、实施、条件以及结果,并辅以奖惩制度,同时形成通报公开文件,与职称、职务挂钩。其次,建立以三标一体的评建工作平台,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中心,以目标管理和质量考核为监测手段。修订体系文件,把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纳入质量手册,重新策划相关程序文件,调整考核制度和目标管理制度,按计划分解本科教学质量指标,实现彻底的校本化。最后,开启特色办学之路,即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把办学目标定义为应用型大学,并围绕这一目标调整质量观、目标、标准以及评价方式。同时,推动学院制和大部制改革,建立二级管理体系,再一次修订质量手册、相关文件,重点调整相关标准。目标管理实施六化改造,即中心化、华、均衡化、标准化、主控化、综合化(参考刘仲全的文章)。

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持着较高的相似度,同时ISO9000本身具有极高的通用性、自由性,在高校管理中应用可行而且必要,也是高校管理适应当前国家教育改革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旭东,芮菊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5-57.[2]梁艺潇,韦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4):199-200.[3]刘仲全.ISO9000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54-158.[4]熊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6-46.[5]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4,(2):56-59.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管理: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

摘要:文章在描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大数据研究背景及其特点,打破“国内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提出图书馆管理理念应关注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并通过分析图书馆管理将受到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哪些影响,提出图书馆管理如何立足当下,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大数据;信息化服务

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概念逐渐渗透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先进的数字技术,如数据压缩、非线性网络、数据共享、数字化资源存储与管理等,大量用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在数字化概念突破狭隘的技术层面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同时,我国图书馆管理在信息技术

1的应用先后经历了两次变革。首先是建成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系统,其次是图书

馆数字化建设。目前,国内图书馆正处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即文献资源数字化。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成绩斐然,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以及一批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库的建设。

1.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和体系结构方面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图书馆内外部管理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管理体系(包括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管理、数字化资源建设管理、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系统管理等);规范、标准等支撑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研发成功包括ILAS等一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并在数以千计的各类型图书馆推广应用。2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一般能满足用户的功能要求。包括馆内行政和业务管理功能;文献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内容管理以及检索服务等功能;文献信息交换与接口系统功能。系统通过XML数据交换标准,方便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以满足系统扩充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2.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展较快的,主要是高等教育系统图书馆。1995-2000年,高校系统图书馆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主要建设内容。主要以书目资源和电子资源建设为主,以自建资源为辅,图书馆通过加入CALIS联机编目1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来实现书目建成联合目录,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在自建库方面,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采用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来建设自己的特藏资源,采用基于单库模式的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来提供在线检索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位论文、期刊篇名数据库,以及一批高校特色专题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等。国内外电子出版物的采购自1999年后逐渐普遍,经费较充裕的高校图书馆一般购入国内主要的电子书刊资源,以及国外的全文文献库。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基本已实现管理自动化,有条件的图书馆也相继购进部分国内电子书刊资源,开展特色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3

(二)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问题

1.图书馆数字化整体建设发展不平衡

数字化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建设。受国内互联网建设的滞后和国内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弊端的影响,国内图书馆事业形成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的局面。具体而言,对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影响最大的有两方面:一是在在互联网网络发展中,东西部差别和城镇乡村的差别;二是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基础薄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7月)显示数字,2005年互联网渗透率城镇是乡村的6倍。网站数最多的3个省市北京(占18.14%)、广东(占17.19%)、浙江(占9.13%),最少的省份是西藏(占0.12%)、海南(占0.13%)、新疆、甘肃、贵州(各占0.14%)。IP地址数最多的3个省是广东(占10.18%)、江苏(占7.13%)、浙江(占7.10%),最少的3个省是西藏(占0.11%)、青海(占0.13%)、宁夏(占0.14%)。从地域分布看网站数,华东(占37.17%)是西北(占11.9%)的191.8倍。东西部图书馆数字鸿沟的形成,不能不影响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设备和必要的数字化技术投入 正如上文所言,由于全国经济发展层次不一,各地区图书馆无法均衡建设必须的信息化设备,特别是西部地区,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地区图书馆管理工作仍处在人工服务水平,制约了当地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还有些地区虽然购买了相关设备,但是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低,不会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等数字化设备,所以无法真正的实现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4

目前,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研发实力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信息产业科技发展中不如企业信息化受到重视,参与研制的厂商不多,研制人员与图书馆专业人员对于对方业务熟悉了解仍有差距等等因素,使图书馆数字化技术还未能适应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5

3.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存在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现象

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机构、一个行业,它需要有关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目标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把分散的文献信息通过采集、加工,整合形成资源库,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数据规范、检索语言的规范、应用系统功能规范等问题。但是,目前国内有关机构并未对上述规范做出统一标准,导致各地区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无法进行整合,从而无法有效降低图书馆管理成本,和方便读者通过互联网方便查询图书馆各方面的公开信息。3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谢卫、张春红:“数字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与此同时,国内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并没有系统的、宏观的、细致的全国性规划,各图书馆完全是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相对独立、非常分散的一种状况。有的时候在采购各种资料或者是对数据库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却偏偏忽视了图书馆的网络联系建设,结果导致图书馆之间不但失去了联系,使其职能自己发展,而且无法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因此,根据当前的现实来看,各个图书馆基本还是采用各自为政的办馆模式,本质上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复劳动与一定程度上资源的严重浪费。6

二、打破“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 自2009年以来,“大数据”一词开始越来越被关注,包括图书情报界对大数据的关注,关注大数据对图书馆未来管理的影响。但是,基于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学界存在一种偏差认识,即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为纠正这一偏差认识,笔者从大数据研究背景、大数据和数字图书馆内在关联,以及上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基础薄弱进行陈述分析,以明其理。

(一)大数据研究背景

1.大数据研究起源

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9月《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Big Data: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而大数据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则是源于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1年5月发布的《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报告,报告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72012年联合国一个名为Global Pulse的倡议项目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主要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数据洪流的情况下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8同年,美国政府宣布推出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发展部署。与此同时,IT行业巨头,如Microsoft、IBM、Oracle等相继投入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并针对企业的决策支持、风险分析、自动化流程等方面提出相关服务。

2.大数据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者们也习惯于按照特征来描述大数据,大数据的常见特征是3V:(1)大量化(Volume),数据集合的规模不断扩大,已从GB到TB再到PB级,甚至开始以EB和ZB来计数;(2)多样化(Variety),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作为制造数据主体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个体所产生的绝大部分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等;(3)快速化(Velocity),大数据的快速化特征一方面指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指大数据所包含的众多非结构化数据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新闻、金融及社交等数据,随着时间的6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孙晓丽、甯佐斌:“新媒介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与宣传途径的思考”,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年第1期。

流,其利用价值会越来越低。此外,也有组织和个人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V,但第4个“V”所代表的含义众说纷纭,IBM认为大数据的的4V应包含准确性(Veracity),而IDC则认为大数据应该具有价值性(value).虽然大数据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研究,正是因为这些争议的存在,证明大数据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也将逐渐影响到各个学科的发展。

3.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在于从不确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数据,借助于Hadoop等处理和分析平台,大数据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其价值。在能源领域,丹麦能源公司Vestas利用IBM大数据分析软件和系统对气象报告、潮汐相位、地理空间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改进了风力机组的位置,获得最佳的能量输出。在政治领域,奥巴马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获胜得力于其背后的大数据分析团队,如分析师们根据每个选民的住址、家庭状况、家庭背景等数据分析得出其性格特征,从而针对他们进行不同的竞选游说,用最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得了大选的成功。在零售领域,淘宝数据魔方是一个基于淘宝海量数据分析的商业数据产品,可以分析淘宝全行业的浏览、交易、收藏、搜索等数据以及消费者的用户特征,从而得出消费者的去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方便卖家分析竞争对手,探究消费行为,提高销售的针对性。

通过分析大数据研究背景,不难发现,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是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储存,而相关数据的积累是一个有意识的长期过程。结合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现状,只有个别图书馆有预见地在平时的管理活动中加入了对读者基本信息、借阅时间和借阅书籍种类与数量等数据信息的定期收集、分析和管理,大部分图书馆并不具备这个意识,或者对此类工作没有足够重视,而这注定了中国图书馆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才能进入大数据时代。

(二)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的内在关联

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简要分析如下:

1.数字图书馆是大数据的重要载体。图书馆的功能和运行方式被用户所熟悉,不管是收藏对象上的变化(从印刷型文献到电子信息资源)还是收藏空间上的变化(从实体物理空间到虚拟网络空间),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中心的功能不会改变,通过有形的图书馆把无形的大数据组织起来,供用户使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人们用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一

9个具体抓手,而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其背后的技术支撑与推动。

2.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技术提供实验和应用空间。大数据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型知识库,随着知识信息的巨幅增长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问题。未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需要结合大数据技术,如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类、数据挖掘等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也要应用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当中,复杂数据的处理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基础功能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说,大数据的许多技术、趋势就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的趋势。10

3.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的数据源,是大数据的一部分。用户关注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心,可以把知识和信息组织起来,提供给用户使用。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必然要9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

涉及大数据相关概念和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好了,才能实现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大数据平台的呈现,而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提供应用空间,其建

11设进程为大数据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硬件和软件薄弱,阻碍了图书馆管理由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进一步转变,加之有关数据收集传统观念的束缚,很难确定国内图书管理真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12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并且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图书馆管理工作。

三、图书馆管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从长远来看,图书馆管理必将从数字化管理时代迈入大数据时代,并且承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为此,图书馆又应该做哪些工作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一)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存在利弊争议。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将促使图书馆的馆藏方式多元化、工作手段自动化、推荐个性化和服务范围社会化,由此可以回应人们对网络数字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有助于迅速地建立起非常科学的运行机制和高效舒畅的管理机制,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最终把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全部实现,从而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13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目前传统出版业的内容数字化尚在进行中,因此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虽然内容数字化、阅读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和管理信息化等都已经起步,但从全球范围和图书馆全行业看,数字化成熟度参差不齐,“数字革命”远未成功。现在“大数据”又来了,传统图书馆将面对更艰巨的“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深度信息化转型任务:从内容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从数字化阅读到阅读数据化、从数字化服务到服务数据化、从管理信息化到管理数据化„„总之,当前来看,大数据对于图书馆行业的现实影响力尚不大。14

从长远着眼,笔者肯定大数据将为图书馆管理带来巨大影响。其实,大数据是伴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出现的,大数据的储存、分析和管理是数据处理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同时,图书馆的数字化与大数据的内在关联,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建设和管理必然深受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有利影响诚如上述。当然,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大数据在帮助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的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容易泄露读者信息或者学科研究进度的危险。

(二)当前可开展的前导性工作建议

尽管目前大数据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许多难题和争议,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时不我待,不能守株待兔,建议在以下方面开展一些前导性工作。

(1)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的建立。数字资源分布于不同数据库,采用的构建方式、支持平台、数据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存储格式都不尽相同。此外,不同11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

数字资源关联程度较低、内容交叉重复,检索界面和检索方法都不一样,用户需要在不同数据库之间切换和重复操作,造成不便。为适应未来“大数据”的整合使用要求,应建立数字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快速、无重复、聚类呈现及多角度导航。北大图书馆的“未名学术搜索”系统在该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能检索到该馆馆藏的所有图书、期刊、多媒体、学位论文、电子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种订购的数据资源,或提供资源的“来源”、“位置”等信息途径。

(2)加强原生信息资源的整合。未来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源泉是不断产生的原生数据资源,因此应加强对原生数据资源的整合,建立原生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知识关联程度较低,而且内容交叉重复,应提高原生数据库的互操作性,形成知识融合、跨学科、跨领域的动态、发展的原生大数据库。建库过程中要朝着有利于大数据的方面区做,统一协议,建立标准平台。

(3)精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建立。通过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网页的停留时间、浏览次数、链接点击、搜索等行为的记录,根据用户的兴趣特征,为用户主动做出个性化精准推荐。目前的这种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建立为大数据环境下用户行为分析与预测做的应对准备,其实实践过程可为大数据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第四篇:质量管理论文

辽宁工业大学食堂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食堂,我们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是作为在校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单单只是吃饭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安全、进货、流程,正好应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话。学校食堂质量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部分,这不但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学校应该以安全为主线,严抓食堂日常管理,保证安全每一天,将食堂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让师生都能吃到放心饭;不断加强食堂基础设施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就餐环境;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我们学校食堂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学校食堂卫生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清洁工很多,可是在就餐桌上随处可以看见剩饭剩菜,我认为主要是管理上的问题;

2、卫生设施及用品用具消毒设施配备不完善,就餐时餐具不干净,筷子汤勺上总是可以看见残渣等物质;

3、在出售饭菜的窗口有时可以见到菜、汤,让人看着不舒服;遇到高峰期站在窗口前的同学,可能还会弄脏衣服;

4、出售的菜中,有时还可以看到“野生动物”,以及头发等“非食用”物质,收拾的不太干净;

5、有时一些窗口出售的米饭或者菜已经完全变凉,甚至有时会有异味。

6、就餐位置较少,不能够满足大家同时进餐,而学校又是禁止在教室进餐的,导致大家耽误正常吃饭时间。

针对以上各个问题我认为解决方案如下:

一、食堂工作流程管理:

1、采购。食堂采购实行招标定点采购制,采购点由教育局招标决定和学校协议决定。副食协议供货点必须具备相应资格,并交付校方十万押金。供货价格为当地市场批发价,每周学校指派教师进行市场调查,若发现供货方价格高于市场批发价,以当地市场批发价结算,发生三次类似事件,校方终止与供货方合同;供货方每天七点前将货送到食堂,交食堂主任和值日教师验货,做好三查工作:查数(要过磅)、查质(有无霉变)、查账(有无差错),食堂主任记录,值日教师监督并签名。采购物品进校后交食堂保管员验收签名,采购单一式三份,供货方、食堂主任及炊事班长各一份,食堂主任于周五盘点,供货方每两周结帐一次。

2、制订菜单。食堂炊事员实行炊事班长负责制,炊事班长根据市场、季节、营养等综合因素制定下周食谱及菜单,交膳管会审批后,交供货方按计划供货;每天早点必须有稀饭、馒头、包子,品种不得少于六种,中、晚餐有三荤四素,售菜窗口品种在学生餐厅外公示。3.、饭菜加工。每餐饭菜必须在就餐前10分钟准备好。整个加工过程由炊事班长统一分工调配厨房职工。加工后的饭菜要注意保热、保洁。

4、就餐。就餐期间食堂内部事务统一由炊事班长进行协调。负责打菜的职工要固定窗口。炊事班长要根据就餐情况及时调配饭菜,如有饭菜不足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6、餐后清洗、清理与打扫。餐后,食堂主任组织分工,对餐桌、厨具、餐具进行清洗,并分类放在固定位置,厨房、餐厅进行打扫、冲洗;对剩余饭菜进行处理。

5、每周五要进行厨具、餐具的清洗及厨房、餐厅及周边环境的大扫除。每月底要对采购原料及使用原料进行盘点,并列出当月库存物品清单及数量;每月底膳管会要和食堂管理员进行当月成本核算和帐务整理。

二、食堂工作制度 :

1、食堂工作人员按规范程序招聘、录用,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服从管理员安排,遇事要请假。

2、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讲究职业道德。文明服务,态度和蔼,主动热情,礼貌待人,热爱本职,认真负责。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各种厨具、餐具要固定放置,使用完毕后及时放回原处,各种物品不随处乱放。

4、爱护公物。使用锅炉、压面机等械具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清洗餐具、厨具要细心细致。

5、食堂主任、值日教师、炊事班长要把好采购品质量关和成本关。严禁腐烂、变质食物进入学校;食堂主任要做到物品进出帐目清楚,程序分明;炊事班长要不断钻研业务,多动脑筋,做到饭熟菜香,味美可口。并根据季节及饭菜特点、准备足够的饭菜,一方面使饭菜浪费度降低到最小,又不会使饭菜不够吃。

6、做好食堂安全工作。锅炉操作要严守操作规程,生熟食品及加工用具要分类置放,防止污染;食堂无关人员严禁进入厨房及保管室;易燃易爆物品要按规定放置,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食堂工作人员离开厨房前,必须将厨房各种食品放置好,关好门窗,检查各类电源开关、设备、炉灶等,做好防火、防盗、防毒工作。

7、做好食堂卫生工作。工作期间必须穿工作服,注意做好食品卫生,餐具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工作,如有咳嗽、腹泻、发烧、呕吐等疾病,应向食堂主任请假,离开食堂工作岗位。

8、食堂工作人员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团结协作,真诚待人,语言文明,工作期间不争吵,不打闹。

三、食堂卫生制度 :

1、不购买不新鲜食品,严禁购买及使用腐烂变质的食物,以及其他感官性状异常食物。

2、要做到生品与成品、熟品相隔离,成品与半成品相隔离,食品与杂物相隔离。冷藏时要做到荤腥类食品与其他食品相隔离。隔餐食物如可食用,必须经过回锅加热 3.食物制作及销售过程中要注意防蝇、防灰尘,以避免杂物混入食品。

4、各种调料不宜久置,装盛调料各种器具应经常洗涤。

5、刀、墩、板、桶、盆、筐、灶、锅、抹布等厨具要每餐清洗,保持厨具的清洁。餐具用后要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四类,要经常性打扫和清洗食堂地面,做到地面无杂物和积水

6、储藏室要保持干净、干燥和通风,储藏间不得存放其他杂物及个人物件,物品存放要离地,隔墙,分类。对食堂周围的阴沟、角落、泔水桶,垃圾堆要经常性清理,预防细菌感染食物

4、对存放厨具,餐具的各个角落要经常抹洗。

(四)食堂工作人员个人卫生

7、食堂工作人员要做到“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衣服,被褥;勤洗澡,理发;勤换工作服。在工作前及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要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直接用手接触入口食品之前(如抓粉条,切菜,加工面粉等)应用热水消毒。

8、不得在食品加工期间及销售食品前抽烟,不正对食品咳嗽、打喷嚏,不随处吐痰。

四、食堂的实物出库管理 食堂食品、物品,设专人管理,领用食品,物品出库要登记,并随时接受检查。

9、食堂食品、物品为集体财产,食堂管理人员,员工应力求节约,不得浪费,不得将食堂的食品,物品变卖,转移为已有,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对食堂食品、物品实行“采购、入库、使用”三分离原则。建立三本账,做到采购、入库、使用三个数据基本一致,误差控制在1%以内,食堂主任要认真把关,分管领导要认真督查。

以上就是我对学校食堂质量管理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可以尽快得到改善。

第五篇:质量管理论文

擦亮品质管理的“眼睛”

编者按:咨询顾问H应邀到一家五金厂开展品管咨询。主管品质的M经理诉说了他的烦恼:公司对来料铜片进行了严格品质控制,确保没有问题,可是,在成品中还是发现少量不合格。其实,品质的控制,不止是对来料,需要贯穿于全程。

咨询顾问H应邀到一家五金厂开展品管咨询。

在交流的过程中,五金厂主管品质的M经理对H顾问说:“为了控制来料铜片的品质,厂里专门买了硬度计检测铜片的硬度。”让M经理不理解的是,每一卷铜片都通过了IQC硬度检测,但在车间加工过程中,还是发现少量的铜片硬度不合格。

“刚开始,我们认为可能是整卷中铜片硬度不均匀造成的。但经多次分析,一卷铜片的硬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不过”,M经理补充说:“虽然铜片硬度异常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很难捕捉到它的规律。”

抽样方法的不足

仔细查看了五金厂车间记录的有关异常铜片的历史数据,H顾问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问题。他又要来了IQC的来料检查记录。他注意到,对来料铜片的测试抽样,每卷只进行了一次。

H顾问就此问题询问了IQC主管。IQC主管的说法很简单,他们只是从每一卷来料中,随机剪下一块进行硬度测量,每片测量一次。“如果结果在规定的范围内就接受;如果超标,我们就再测量两次,然后根据结果确定是接受,还是拒收。”

抽样检查是工厂中来料品质确认的一般做法。但是,五金厂的抽样方法有两个不足:其一,抽取的样本容量太小;其二,对抽样数据的处理和利用,属于“就事论事”式的,无法反映来料品质变化的趋势。“第二个不足是严重的”,H顾问这样对M经理说。

“找出次品”并非关键

“测量一次显然样本不足”,H顾问解释说,“孤立数据是无法进行数据分析的。”

但是,H顾问认为,增加抽样次数,比如测量3次,虽然是可以做到的,“但关键是对抽样数据的后续处理和分析”。H顾问认为这是个思路问题。

原来五金厂的做法,仅仅满足于“找出次品”,不合格就拒收。但是,“次品可以拒绝,产生次品的生产过程却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H顾问说,“这才是品管的关键”。

H顾问的意思是说,测量结果其实可以告诉人们更多的信息,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当作“接受或拒绝”的理由。“事实上,即便检测结果‘正常’,也可能供货商的工艺参数已经出现了‘漂移’,只是你没有发现罢了”,H顾问的话让M经理有点暗自吃惊。

M经理承认,H顾问的话点出了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现一次不合格、两次不合格,表面上看好象是偶然事件。但是,有没有办法让这些抽样检测数据,“说明更多的问题呢”,M经理问。比如说,让这些数据对供货商一段时间以来的“铜片质量稳定性”做出预测,“这样我们就更主动一些了”。

与H顾问交流的成果是丰富的。M经理渐渐理解了H顾问说了好几遍的SPC(统计过程控制)的意思。如果眼睛只盯着供货商发来的货有没有“次品”,这其实不是品管的正确含义。“品质管理,需要从关注孤立的产品,转移到关注制造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从H顾问那里,M经理知道了一个新的说法,叫“工序能力”。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

H顾问与M经理的讨论有了更多的内容。“没错,以前我们每个样本只测量一次,一方面很容易导致误判,另一方面根本无法预计所谓‘不合格产品’是否会再次发生“,M经理明白了H顾问所说的“过程控制”和制造商的“工序能力”,更应该是品管经理关注的问题。

良好的制造工序能力,将确保产品的品质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次品”的产生并非是孤立的事件。可能有两种导致“次品”出现的原因,一种是制造过程的工艺参数发生了漂移,另一种则是测量体系出了问题,即对合格产品给出“误判”。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H顾问说,“实际上有更好的控制方案可以采用,这个在品质管理中叫做SPC方法,即统计过程控制。”

通过合理选择抽样检测的样本容量,利用SPC控制图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通过X平均值与极差R控制图,对产品品质的变动趋势和测量体系的稳定性做出评估。H顾问向M经理具体介绍了SPC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在抽样检测中,还是使用传统的测量方法,但不同的是SPC对数据的处理过程。H顾问用计算图表向W经理说明,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对供应商制造过程的工序能力(Cpk)做出判断:“如果工序能力小于1,就必须要求供应商改善品质;如果工序能力大于1.33,就认为供应商的制造铜片品质良好,可以选为长期供应商。”

然后对工序能力足够好的供应商应用SPC控制图。X平均值代表每一次来料的硬度,如果X平均值控制图出现超出控制界线或与控制图异常判定规则相符的情况,有可能供应商的产品品质发生了变异,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对来料进行改善,并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应的原因分析、对策报告。

此外,R控制图则表示测量数据间的最小差异。如果R控制图出现异常,表明测量系统有问题,应立即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改善。

(本文作者:6σ品质网(http://www.6sq.net)咨询顾问 龙天)

重视工序能力

品管大师朱兰(Joseph H.Juran)曾说过:“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是产品的灵魂。1924年美国品管大师休哈特(Shewhart)发明的SPC(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方法,是为世界先进制造企业广泛采用的品管方法,并且被纳入了QS9000质量体系标准。

SPC方法的实质,是对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的持续记录和分析。它通过图表的形式,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关键的质量参数,及时判定生产过程是否发生变异或者漂移,进而提示制造者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工艺参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波动分为两种: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正常波动是偶然性原因(不可避免因素)造成的。它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小,在技术上难以消除,在经济上也不值得消除。异常波动是由系统原因(异常因素)造成的。它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和消除。

与单纯地判定产品质量好坏的抽样检测不同,SPC关注的是制造过程的工序能力。实施SPC能够为企业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成本、减少返工和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客户满意。

传统的SPC系统中,原始数据是手工抄录,然后人工计算、打点描图的。在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印象中,SPC意味着大量的报表、复杂的计算、繁琐的打点描图,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

随着信息系统在企业的普及应用,SPC的推广和使用已经非常便捷。在高速度、大规模、重复性自动化生产的制造型企业里,SPC系统已更多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实时传输到计算控制中心。SPC方法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普及,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我国质量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仍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通病。上世纪50年代,日本刚开始向美国出口商品时,MADE IN JAPAN和今天的MADE IN CHINA一样,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当时日本产的1美元一件的衬衣被美国的商店放在最便宜的货架上,高档的货架上全是10美元一件的美国和欧洲的产品。日本的服装制造商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衬衣日本产的只值1美元,而美国和欧洲产的却值10美元?日本厂商买来了各种高级衬衣,开始研究,10年后,日本产的衬衣放在了高档衬衣的货架上,便宜货架上已看不到日本货的踪迹。而我们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向美国出口1美元衬衣,可是到20多年后的现在还在卖1美元衬衣,而且有继续卖下去的趋势。中国人总是安于现状,只要1美元衬衣能够卖得出去,就一直做下去,缺乏积极对产品质量进行革新的进取精神。中国引进了上百条彩电生产线,每个工厂引进生产线后就试图一劳永逸地永远生产下去,不准备进行任何改进,不进行任何积极的措施对其进行先进的质量管理。由于彩电这样的家电更新换代很快,一种型号的产品寿命只有1到2年,所以中国家电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年左右。中国企业的寿命往往和其所生产产品的寿命一样长。

目前中国产品无法与日本产品相比,人家的质量好价格便宜。现在有人又提出抵制日货的倡议,可是这些人却没有想一想中国人为什么要买日本货。如果中国的产品比日本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根本不用抵制,日货就会自然消失。中国人只会号召大家不买日本货,却想不出如何使中国的产品超过日本产品。试问我们现在有自己的民族产业吗? 几个合资的汽车流水线也许是我们现在最大的骄傲了!可人家只是把自己的二类产品拿来中国, 其顶尖的技术, 我们恐怕永远也学不会!美国现在是中国小商品的集散地, 这有什么可骄傲的!中国的这些低档次产品哪怕占据了美国欧洲所有的市场, 中国也不会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我们如果没有自己的独到的和质量过硬的高附加值产品,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和发达国家工业竞争的能力, 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产品加工和原材料基地而已!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将自己的环境污染问题转移的一个填埋场!

二战以前的日本产品质量低劣,当时东洋货是质量低劣的同义词,战后的日本经过30年的努力,使产品质量跃居世界前列。日本的经济振兴就是从抓质量开始的。上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质量管理。日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超过了美国,创建了日本式的全面质量管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试图从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跨过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直接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多年过去了,许多企业质量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许多企业将统计报表看成统计技术的应用。因此可以说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从质量控制角度分析,大家知道,在3σ控制方式下,过程均值无偏离不合格品率为0.27%,过程偏离1.5σ的不合格品率为6.6807%(即66807ppm),而过程偏离1.5σ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减小的。在6σ控制下,过程均值无偏离不合格率为0.002ppm,过程偏离1.5σ的不合格品率为3.4ppm。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还没有将3σ作为控制标准,相当多的标准规程仅以1.645σ作为控制标准,在1.645σ控制下,过程均值无偏离不合格品率为5%,过程偏离1.5σ的不合格品率为44.24%,此时不合格品几乎占到产品总数的一半!因此,现在我们的企业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控制不合格产品的出厂,而国外企业早已将6σ作为控制目标,目前人家仅是控制过程的波动,取消了对产品的检验。就此一项,我国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因此对我国的质量工程师们来说,用任重道远一词是恰如其分的。

质量诊断

提到质量,直至目前我国仍有许多老总认为,不就是增设质量部门,增加检验人员,购买检验设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应付上级质量管理部门,或者为了应付ISO9000族的认证。其实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认识。

作为一名质量工程师,首先要有敏锐的眼光,能透过极普通的现象,看到它的本质。当看到一份检验报告时,不能单单地看其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而是应该从他们提供的检验报告中的数据推测其质量管理水平。如抗压强度是某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该产品的国家标准中要求10块样本平均值大于10.0MPa,最小值大于7.5MPa,而在某单位提供的检验资料中,平均值为10.8MPa,最小值为8.0MPa,由此我们可以估计出该产品的抗压强度的过程能力指数低于0.75,表明该产品技术管理能力很差,作为质量工程师完全可以拒绝使用该单位的产品,建议该单位对此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提高过程能力指数,以保证产品质量。

作为质量工程师其次要用自己的知识让企业使用3等的零部件生产出一等的产品,也就是说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价值尽可能高的产品。日本的质量专家田口博土对质量的定义是:所谓质量,是指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总损失最小。由功能本身所产生的损失除外。田口将质量定义为产品上市后所产生的三部分损失之和 质量=功能波动的损失+使用成本+弊害项目的损失 成本=材料费+加工费+管理费+弊害项目的损失 总损失=质量+成本

弊害项目的损失是指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对环境的破坏等等的污染方面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要使总损失最小就要求质量和成本的总损失最小,换言之:就是提高质量(减少质量损失),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比如说,我们的企业都有许多质量检验资料,这些资料只是企业产品质量检验记录,企业以此为依据对产品的合格与否作出评定。目前我们的许多企业所能做的仅是此而已。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作为一名合格的质量工程师,我们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这些数据来对生产过程进行诊断,达到对生产进行控制。

抽样检验

抽样检验是利用所抽取的样本对产品或过程进行检验,对这批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以便对这批产品作出合格与否,能否接收的判断。经过抽样检验判为合格的批,不等于该批中所有产品都合格;经过抽样检验判为不合格的批,不等于该批中所有产品都不合格。抽样检验适用于:

①破坏性检查验收,如产品的寿命、材料的强度检验。②被测对象是流程性材料,如钢水化验、整盘钢材的检验。③希望节省检验费用和时间。

抽样检验方案必须进行评估。评估时要考虑检验费用,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系数。

田口对质量的定义

所谓质量,是指产品上市后给予社会带来的损失。由功能本身所产生的损失除外。田口将质量定义为产品上市后所产生的三部分损失之和

质量=功能波动的损失+使用成本+弊害项目的损失 成本=材料费+加工费+管理费+弊害项目的损失 总损失=质量+成本

要使总损失最小就要求质量和成本的总损失最小,换言之:就是提高质量(减少质量损失),降低成本。美日企业质量管理特色 美国:强调程序化、规范化 美国企业一直重视质量管理,其质量管理起源于泰勒,大体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 控制、全面质量管理、马克姆波·里奇奖4个阶段,这里重点阐述马克姆波·里奇奖的 定点超越。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因物美价廉大举进军美国市场,这对美国企业触动很大,决心学习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决定设立一个 国家质量大奖。1987年,美国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适用于3类企 业:一是制造业,二是服务业(依据销售额判定),三是小型企业(雇员小于500人)。评 奖标准很严,每类企业每年最多有2个获奖者。

马克姆·波里奇奖的核心是定点超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本企业与历史同 期相比取得了多少进步,它能够激励本企业继续前进。第二步,企业要想获得巨大的进 步,就要不断地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最好企业的业绩比较,找出差距,然后迎头赶 上,这就是定点超越。

自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奖后,美国企业纷纷比照马克姆·波里奇奖获得者找差距,然后定点超越,结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重新树立了对日本企 业的竞争优势,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是美国企业质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强调自主、主动

20世纪初,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好,在人们心目中简直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 名词,当时日本人崇尚中国的“上海货”。但是,到了80年代,人们争相购买日本企业 的产品,日本货成了优质产品的象征。日本企业,从劣质产品到优质产品,前后间隔仅 几十年,产品质量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人们在探讨: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成功的奥秘究竟 是什么?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得益于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1951年,日本设立戴明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面向日本国内的制造企业,评奖标准非常严格,获 奖企业每年最多1~2名;日本国内称戴明奖为“企业诺贝尔奖”。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循环上:

1、计划阶段;看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2、执行阶段,实施改进,并收集相应的数据。

3、检查阶段,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 吻合。

4、处理阶段,如果改进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 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企业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 环,找出问题以寻求改进;阶梯式上升,第一循环结束后,则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 ;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戴明强调连续改进质量,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 止的、不断获得小进步的过程。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影响很大,日本企业纷纷使用PDCA循环自己找问 题,然后改进产品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达到最辉煌的时 期,其产品如汽车、家电等充斥世界各国市场。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对日本经济奇迹 的评价是:“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美日特色的比较

戴明循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 主要问题,然后改进,特点是自我超越。

马克姆·波里奇奖强调程序化管理、重视量化指标,即立足于企业外部,把本企业 的业绩与同行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以寻求改进,特点是定点超越。

事实上,日、美企业都在找差距,只是找差距的方式不同;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 环,与自己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自我超越;美国企业则通过与优秀企业比较以 发现差距,然后定点超越。最后,日、美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为何日、美企业质量管理的方式天壤之别、却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源于东、西方 不同的文化背景:日本企业根植于东方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自

觉”、“修为”,敢于“舍生取义”,故他们自己和自己比较,就能发现差距,然后进 行改进;美国企业属于西方文化范畴,强调制度的作用,自己的问题自己很难发现,只 有通过别人监督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故要和优秀企业比较才能找出差距,然后定 点超越。启 示

20世纪50年代后,市场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在这 种形势下,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内容如下:第一,全面的质 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第二,全过程的质量,指质量贯穿于生产的 全过程,用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第三,全员参与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组成质量管理小组;第四,全企业的质量,目的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 系。

可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动态质量,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但是它没有规范化、没 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能否成功,关键是要深刻领悟全面质量管 理的内涵,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计划。

戴明循环强调自主管理、主动管理,而美国人恰恰缺乏主动性,因此戴明的质量管 理思想开始在美国企业实施时遭到了冷遇。但是,日本人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富有主 动性,自己与自己比较,就能发现问题,因此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非常适合日本企业,日本企业运用PDCA循环取得了产品质量的飞跃进步。

美国企业认为,自己的问题自己很难发现,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别人监督。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适合美国企业特点,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地 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以发现差距,然后实施改进。

应该说,日、美企业都重视学习,只是学习的方法不同。日本企业通过自我批评实 现自我,而戴明循环是自我批评的重要手段。美国企业认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产生于强 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如何感受这种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通过他人批评,而马克姆·波 里奇奖的定点超越则是倾听他人批评的重要途径。

总之,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实现了“自我批评”;美国企业,通过马克姆·波 里奇的定点超越实现宁“他人批评”。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美、日企业都赢得了 很高的质量信誉

品質管理

二、品质管理

1、做好品质要有三要:

1、要下定决心:

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每一个基层员工,都要下定决心,提升品质。

2、要教育训练:

有决心还要具备能力,能力则来自于不断的教育训练。

3、要贯彻执行:

全体动员,进行品质活动。

2、几位国际品管大师及《日本工业规格》对品质管理归纳的结论为:

1、品质管制是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方法,是经营的思想革命。

2、品质管制将公司内尚未协调的各种管理活动综合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

3、品质管制是管理工具,藉此授予品质管制方面的职权与责任,以解除管理上的不必要细节,而全力于品质保证的工作。

4、品质管制体系指发展、维持及改进产品品质的管理范围。

5、品质管制是集合全公司全员的智慧与经验,活用组织体系,促进企业内所有的人、事、物之改善,而达到最经济之生产,满足客户之需要。

3、如何管理品质:

1、重视制度,实旋标准化:

在公司组织内,应给予品管部门一级部门之位阶,并制订品管部门工作职责及運作系统。

2、重视执行:

品质管理涵盖4个步骤:

1、制定品质标准

2、检验与标准是否一致

3、采取矫正措施并追踪效果

4、修订新标准

3、重视分析:

近代品质管制应用突飞猛进,主要得力于统计分析手法之应用,企业的品质要做好,应配置对品管手法熟练的人员。

4、重视不断的改善: 品质管制在于三个层次:

1、品质开发

2、品质维持

3、品质突破

5、重视教育训练:

品质管制之成败在于品质意识及危机意识,品管人员及全体员工应经常有计划地接受品管训练,推行品管方能凑效。

6、常用改善循环:

常用PDCA循环改善(P:计划 D:执行 C:改善 A:查核)

7、执行5S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5S是养成好习惯,革除草率,建立“讲究”的基础工程,也是做好品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先决条件。

8、高层主管的重视;

4、防止不良品的要决:

1、稳定的作业人员

2、良好的教育训练

3、建立标准化

4、消除环境乱象

5、品质统计

6、稳定供应商

5、善用QC七大手法:

1、柏拉圖: 定义:将问题的原因或是状况进行分类,然后把所得的数据由大到小排列后,所绘出的累计柱状图。作用:在现场众多的不良问题中,找出关键的前几名,以便决定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

2、因果图:

定义:用树状结构画出因果关系图。

作用:将影响品质的诸多原因一一找出,形成因果对应关系,使人一目了然,对于确定正确的对策方案有帮助。

3、散布图:

定义:以点的形式在坐标系上画出两个对应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图。

作用:用于确认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关系,有助于判明原因真假。

4、直方图:

定义:对同一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并根据每一组所分析的数据量画出柱子状的图。

作用:弄清众多数据的分布状态,了解总体数据的中心和变异,并能以此推测事物总体的发展趋势。

5、检查表:

定义:以表格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简单整理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作用:简便、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6、层别法:

定义:按某一线索对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统计的方法。

作用:寻找出数据的某项特性或共同点,对现场中的即时判定有帮助。

7、控制图:

定义:用统计方法分析品质数据的特性,并设置合理的控制界线,对引起品质变化的原因进行判定和管理,使生产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时间序列表。

作用:A:可以判定品质是处于稳定的状态还是处于异常状态。B:可以确认不良对策是否有效。

C:可用作日常品质维持管理的重要工具。

新QC七大手法为:

1、系统图,2、亲和图,3、关联图,4、箭条图,5、矩阵图,6、PDPC法,7、矩阵数据解析法

6、AQL抽样标准:

从群体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样本,经过试验或测定以后,以其结果与判定基准作比较,然后利用统计方法,判定此群体是合格或不合格的检验过程,谓抽样计划。

本公司采用方案为:MIL-STD-105D II

7、品管各工作职责:

1、IQC:进料检验;

2、IPQC:制程巡检;

3、QA:出货抽查,品质稽核,客户抱怨处理;

4、QE:品质工程师;

5、SQC:统计品管;

8、FQC:制程在线检查;

9、内审员: 内审员全称叫内部质量审核员,通常由既精通ISO9000国际标准又熟悉本企业管理状况的人员担任。按照ISO9000标准的要求,凡是推行ISO9000的组织每年都要进行一定频次的内部质量审核,内部质量审核由经过培训的有资格的内审员来执行审核任务。所以,凡是推行ISO9000的组织,通常都需要培养一批内审员。内审员可以由各部门人员兼职担任。

8、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这一职位名称是ISO9000标准的专用名词,它特指推行ISO9000的组织中主管质量管理体系的高层管理人员。按照ISO9000标准的规定,管理者代表,除了其原有职责外还具有如下三个职责和权限(参照ISO/DIS 9001标准):

1.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 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管理的绩效,包括改进的需求;

3.在整个组织内促进“以客户为中心”意识的形成;

此外,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8、质量方面术语和定义:

质量:产品过程或服务所具备的满足明示或隐含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质量控制:为达到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质量保证:为使人们确信某产品或服务能满足特定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质量方针:由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正式颁存布的总质量宗旨和目标。

质量管理: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的管理职能,是公司全而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

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责任所需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

9、公司各个环节怎样做好质量工作:(一、质量管理、检验

1.主要工作内容为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把关。贯彻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原则。

2.制定各类质量标准,检查执行情况。

3.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并监促该计划的完成。

4.清查客户抱怨事件的质量原因,检查各种制度的执行情况。

5.参与设计方案审查、工艺审查及试制鉴定工作,进行可靠性管理。

6.评价产品质量,进行质量管理教育。收集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意见,根据质量情报,对产品质量作出评价。

7.做好质量管理中的各项记录工作,规定其保管方法和年限,指定专人妥善保管。

8.制定相应的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减少因人而异而出现的检验失误。

9.为提高检验效率并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开发新的检验工具,或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檢验。妥善保管檢验工具,测量仪器。

10.进行工序检验。包括首件、巡回和檢验站檢验,随进统计不合格数,及进查明原因,迅速反馈给各有关部门。

11.对原材料、外购件进行接收检验,查验各类合格证明和檢验凭证。

12.出厂检验。主要是性能、安全性和外观性检验。(二、产品开发、技术

1.收集和分析技术情报和质量信息。

2.对市场现有产品、消费偏好和需求进行分析,找出公司产品之不足之处。

3.在设计中采用标准原材料、零部件,确定设计、制图、工艺标准公差和视觉检查标准。

4.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安全性、可靠性、价值工程分析。

5.对新技术、新材料先行试验,对样机、样品进行实验室和现场试验使用。

6.形成设计、评审、更改设计和程序和规范。

7.设计审查与工艺验证,对样机进行鉴定。

8.进行工序能力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9.编制可行的原材料、零部件及装配工序计划,向操作工人提供详细的作业指导书。

10.设计、制造或购买特殊生产及檢验、测理设备。

11.新产品、老产品改进首轮试生产,调整工序计划,之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

12.保管技术文件。对产品图纸、工艺规程妥善保管。发放、回收、修改、销毁技术文件,应按规定程序进行。

(三、采购

1.选择最佳供应商与外协单位,确保供应质量、数量和服务,价格较低。

2.在供货合同中列明所有质量要求。

3.考查供应商质量管理工作状况,可驻厂进行质量监督或抽查。

4.催促履约,对进货进行检测,上报不合格品情况,与供商品交涉退货、索赔。

(四、制造

1.生产监督和检验,在各关键阶段对产品进行测试。

2.实施工序控制。通过各种方法,判断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质量数据的波动是否合理,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等。出现偏离标准或异常状况时,应查找原因,采取措施。

3.维护生产和试验设备,检查各种仪器。

4.标注原材料和产品,使之可追溯。5.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查明出现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6.管好在制品,督促作业者对加工件实行自检。落实“不合格品不流入下道工序”的规则。

(五、业务

1.记录顾客订货合同或购买中的所有要求,尽量满足之。

2.负责从发运、收货、存贮、拆包、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一系列工作,保证各环节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必要时对产品功能进行试验。

3.考虑运输方式和周期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注意产品证书随同货物发出,有关用户服务卡回收立档。

5.对顾客提供技术服务和纠正使用缺陷。

6.收集用户反馈意见,受理用户投诉。

(六、仓储

1.各类物料按储存备件,分区隔离存放。仓储要求和警示张贴于库区和物料上。

2.未经许可人员,不得进入仓储区。

3.采取适当措施,调节通风、采光、温度、湿度等保存物料,定期极查盘点,及进发现受损品并上报处理。

4.建立严密的收、发货程序,按先进先出发货。

(七、动力

1.负责制定设备动计划,制定设备更新计划,进行日常维护、保养设备。

2.保证设备运转处于良好状态。

注:其他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和任务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制定。

10、总结:

品质管理不是那一个部门或那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公司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需要明白的是: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要从每一个小小的环节都要去考虑,综合起来才能做好整个产品的品质,要懂得:下一工序就是客户的道理。

11、每个员工怎样配合公司做好品质: a)较强的反应能力与思维能力; b)明白下一工序就是客户; c)按规范标准作业; d)做好自主检验; e)异常现象及时上报;

f)设备工具、检测仪器正确使用及维护保养; g)物料管制与周围环境整理; h)热爱工作,有高度责任心;

在九十年代的全球经济战中,企业界认识到如今的顾客不会凑合接受“不错”的产品。他们因此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时间,用于学习质量知识、培训员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技能。在此过程中,企业往往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运作方式。

说来奇怪,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质量管理流派:克罗斯比(Philip B.Crosby)派和已故的戴明(W.Edwards Deming)派。二者有相似之处,但本质相异、互不相容。

它们都强调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于错误,重在预防而不是纠正;提高质量可以降低成本。也一致同意:质量主要是管理人员的责任;恰当管理员工比投资技术更重要。戴明的质量管理哲学归纳为十四条;克罗斯比也提出了十四步质量改进方案。克罗斯比的14步质量改进方案: 1.最高管理层必须明确对质量的态度。2.务必由部门经理组成团队,监督质量改进。

3.必须针对各个质量环节定出适当的衡量办法,以利于找出改进余地。4.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确定改善哪些方面收益最高。5.必须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6.问题应在主管一级解决,或者上交给管理层。7.应当成立质量缺陷特别委员会。

8.各管理层都必须接受培训,做到在实施质量方案过程中各司己责。9.设立零缺陷日,提醒员工公司采用了新的绩效标准。10.人人必须给自己和所在小组设定改进目标。

1l.应当鼓励员工向答理层反映妨碍他们做到无缺陷的任何问题。12.必须对达到目标并且工作态度优异者予以公开的、非物质的奖励。

13.专职质管人员和质量改进团队的负责人应定期碰面,切磋经验,讨论问题,交流看法。14.为强调质量改进永无止境,整个方案(1一13步)务必重复操作。戴明学说的14点概要: 1.设立坚定不移的目标。

2.不断改进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系统。3.取消量化目标和定额。4,去除恐惧感。5.设立领导制。

6.终止以金钱为主的奖励措施。7.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8.实行在岗培训。

9.取消每年一度的打分或评定制度。10.制定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完善计划。11.抛开口号和劝诫。12.不再依赖大量检查。

13.采用“不能容忍低质量”的新哲学。14.在最高管理层创立实现转变的组织结构。矛盾在哪里?只有走得近,才能看得清。各有千秋

ITT前任经理克罗斯比1979年出版的《质量免费)(QualityisFree)一书令他一鸣惊人。他在书中普及了零缺陷概念。尽管有人会反驳说,人还无完人呢。克罗斯比却确信可实现零缺陷,只要领导有方就能促使工人达此理想目标。

实现质量目标的核心是塑造敬业精神。优质工作应得到表彰,在有高层领导参加的仪式上给予奖励。管理人员要一丝不苟地确保零缺陷精神持续并光大。

克罗斯比的十四步质量改进方案涉及到:理解质量成本;把它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培训主管树立零缺陷标准。

戴明30年代在WesternElectric公司开始搞质量管理,50年代应邀到日本,培训实业家采用统计方法提高产品质量。

戴明对“改善工作态度是提高质量的关键”的提法不屑一顾,他看重的是分析和改进企业的运作体制。在他看来,85%以上的质量问题是由企业的体制,即经营方式造成的。想靠鼓励或威逼工人提高生产率、加倍细心或者更卖命来加以改进毫无用处,提高质量的真正潜力在于改变工作规则、提供培训、购买优质原料,以及改进管理人员所能控制的其它方面。

戴明由顾客入手,提出不仅必须使顾客满意,还必须让顾客高兴。要做到这一点,管理人员务必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恐惧感,让员工自由交流想法。接下来,培训经理和员工学习统计过程控制,这是一种分析和改善体制的办法。

戴明质量学说的基础是其自然误差理论。你上下班乘坐的火车差不多每天在同一时间到站,误差不过几分钟。除了铁路工人罢工等非常事件以外,到达时间基本一致。对机师做多少次动员或给予准点奖金无助于提高准点率。必须改变的是运行体系本身,这就需要分析,包括分析与体系内员工有关的关键投入因素。互不相容

是否该象克罗斯比所言那样,培养员工具备更佳的工作态度以实现零缺陷目标?还是用戴明方式,培训员工去改善体制?为什么不把二者加以综合?

要得出结论,你必须明确哪种方法更适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如果你对员工一会儿说工作态度是质量的关键,一会儿又说运行机制是质量的关键,他们会认为你头脑混乱。这么说没错,原因是: 在戴明看来,仅凭民工积极主动就期望实现零缺陷,那是妄想。员工再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体制的固有限度。克罗斯比则认为自然误差说毫无根据。

克罗斯比建议,公司应当利用奖励、庆祝仪式、告示以及与员工谈话等方式,时刻把零缺陷的要义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他认为没必要搞什么统计,员工应该齐心协力去发掘并消除产生问题的根源。戴明对此的看法是,告示、口号、仪式之类浪费时间不说,还是对员工智力的一种侮辱。因为他们明明知道积极的态度无助于列车正点,甚至对找出晚点原因也于事无补。戴明还认为,离了统计过程控制,员工就很难追究出问题的根源,反而很可能因为对自己也糊里糊涂的系统瞎折腾而帮倒忙。现在你分清了这两种质量学说的区别所在,就应该进一步深入:

首先,了解采用过不同质量方法的公司的情况。与他们联系,弄清楚他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得失。其次,再多看点有关这两种方法的资料。别只是聘个顾问,就把什么问题都交给他。应该花时间去阅读和思考质量问题,与其它公司谈谈他们的质量计划。然后,按你自己的计划开始干吧。两个流派

克罗斯比的《质量免费》(QualityisFree,NewAmericanLibrary,1979)阐释了其十四步方案的各个步骤。他还著有QualityWithoutTears(McGraw-Hill,1984)和Let'sTalkQuality(McGraw-Hill,1989)等书。

MaryWaIton所著《戴明式管理方法》(The Deming Management Method;Dodd,Mead & Co.,1979)是戴明学说的概论。欲深入了解,可参阅Rafael Aguayo所著Dr.Deming:The American Who Taught the Japanese About Quality(Fire side,1990)一书。

下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质量管理论文

    浅析质量管理成效 质量管理犹如一棵成长的树苗,发育的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发育的不好就很容易变的畸形,甚至被取而代之,但是如果我们在船舶建造的过程中,我们的施工人员能够严以......

    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建议论文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强化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1.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在现代化社会中必须运用一......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1.1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 高等学校多是以某学科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对策论文

    一、高校专项资金以及绩效预算管理的含义(一)高校专项资金高校专项资金是指明确具体项目、具有专门用途并设定时效性的资金。其主要来源于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和学校年度预......

    质量管理(选修)论文

    华东理工大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管理》课程论文2011.6班级:学号:姓名:开课学院: 商学院任课教师:迟春洁成绩:1. 论文参考选题(1)结合一个具体的行业或企业谈谈如何建立全......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课程论文 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摘要 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设计,加速生产流程,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

    高校论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评定系统 论文及科研项目电子档案 姓名: 档案制作时间:年月拟评审资格: 日 目 录 1. 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真实性“双承诺”保证书................ 4 2. 论......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开发的进行,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为了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及安全就需要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