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措施探讨论文

时间:2019-05-15 15:3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措施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措施探讨论文》。

第一篇: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措施探讨论文

由于个人所得税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随着国家相应政策的改变,特别是针对于税率和起征点的变化,税务系统就需要的对计算公式和流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不能及时升级,便需要进入后台进行手工调整。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的输入数据可以手动录入也可以从外部成批量的数据导入,但需要进行相应的格式转换,尤其是对于不同的字段,格式要求非常严格。而几个学院,职能部门来报销时提供的报表往往是自制的以不同格式编制的纸质报表,加上财务系统为防范病毒等威胁,很难将外部报表移植到税务管理系统中批量计算,即使成功移入财务电脑中,格式的转换,不仅耗时又容易出错,因此格式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批量计算的实现。在业务量小时,即只有个别几个人报销时可以单独手工输入金额,计算当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但是往往各个节日发放福利费、加班费、期末年底发放课时费时,是各个学院、职能部门一起发放,就会涉及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在不能批量计算的情况下只能依赖传统的手工录入计算,大量的人工核算不仅降低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还非常耗时,费力,即便采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也可能因为录入数据的错误或不完整性导致错误。因此,代缴代扣个人所得税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了税务管理系统仍处于半自动化状态。

高校个人所得发放与税务处理的不同步,加大了税务计算的难度和纳税的不合理性。

1、个人所得收入的不定时发放,导致不能合理累加计税。高校个人所得税一般是在发放当月工资时便计算出来代缴代扣,但是每个月教职工还有其他的收入所得,这部分收入不是定时发放,比如评审费、加班费等,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还不止发放一次,需要与当月工资和本月先前发放的薪金收入一起计税,而先前每人已发放的薪金数据难以统计,因此每次报销其他收入时,只能与当月的工资合并计算,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个人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造成了税务部门检查时,学校的税务管理风险。

2、统一税率导致不同的工资级别,不合理纳税。各个学院,职能部门不定期发放的等额加班费、评审费,由于人数较多,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采用一个统一税率计算应缴所得税额,使每个教职工的代扣税额相同,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每个教职工的工资级别不同,所使用的税率也不同,用一个统一税率计算整体的纳税额势必会导致应多纳税的人少纳税了,不应纳税的人纳税了,产生纳税的不合理性。例如:某个学院30人,教授10人,适用税率为10%,讲师10人,适用税率为3%,助教10人,工资未达到扣税标准,如果当月均发放福利费1000元后,三者适用税率不变,则应纳税所得额=1000*10*10%+1000*10*3%+0=1300元,如果采用统一的最低税率3%对总体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缴纳额=1000*10*3%+1000*10*3%+1000*10*3%=900元,平均下来这样便使教授少纳税了700元,助教多纳税300。

3、集中发放个人所得,加重纳税负担。由于高校课时费计算的依据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只有在各学期期末或年底才能汇总出来,因此课时费等的发放一般都集中在每学期期末或年底,而税务处理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个人所得税按发放当月计税,使得教师的一些本属于不同期间的收入只能在发放当月集中扣税,从而造成应纳所得税额的不合理增加。

作为执行部门的财务部门只是按照确定的标准完成各项课时费、津贴的发放任务,并不能决定收入分配总量、分配标准以及分配时间,所以不可能单独完成纳税筹划工作。纳税筹划的主体应是在单位中能够决定收入分配总量,制定或确认收入分配标准以及发放时间的部门,这主要涉及到能够统计工作总量的教务部门,制定和确认收入分配标准的人事部门,及执行发放并计算应扣个人所得税的财务部门,但由于教职工工作量,工资等级等相关信息没有共享的资源库,因此这三个主要部门很难相互配合和及时沟通使税收筹划得以实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对高校个人所得税纳税管理的不断改善,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自身校情的纳税方案。

1、提高高校教职工对作为纳税人的认知

作为纳税义务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着纳税人的权力,而在当今中国这种义务和权力存在的不对等性,纳税人在纳税后,并不清楚税款的去向,不清楚我们所缴纳的税款在为谁买单,也正是因为人们大多数缺乏这种纳税人维权的意识,才使得这种不对等性的延续。因此,不能只是单方面的提高教职工的纳税意识,而是应该提高教职工对纳税人权利义务的认知,只有在清楚了自己享有的权力后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觉纳税。高校可以通过不定期的对个人所得税法的宣传,及时公布更新的相关法律政策,增强教职工的税法意识。此外对于税务机关检查出来的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情况,应当进行追溯,由未缴纳的个人补缴,不应再由学校承担税款的补缴,这样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还提高了教职工自觉纳税的意识,消除了逃税的侥幸心理,实现了对其他教职工的享有学校公共资源的公平性。

2、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建立有序的税务代扣代缴机制

财务部门作为扣缴个人所得税的执行部门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同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扣缴的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才能减少高校的税务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处罚。因此,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各院系之间的协调,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各个环节的工作衔接起来,作出合理的税收筹划,这种协调沟通可以借助高校税收信息化管理实现。其次,加强对高校执行代扣代缴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出外学习,以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的工作机制。

3、加强高校税收系统信息化管理

资金流循环和信息流循环是高校内部进行日常管理的全部核心,两者密不可分。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现二者的协同管理,因此高校的财务软件也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当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仍旧是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相孤立,不能即时获取使用,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造成了同一数据统计上的不一致,因此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整合与共享越发重要。针对于个税系统管理建设,通过借助信息化管理,把教职工信息共享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建立连接人事、财务、教务等有关部门的高校教职工信息数据库,完善个税管理信息系统,使得个税的扣缴工作可以通过几个部门网络信息的沟通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扣缴中的错误。但这种全面运行办公自动化,完善、升级现行软件功能模块,不仅需要较大的投入,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因此对个人所得税信息系统的改进,要逐步进行。

4、寻求合理避税途径进行税收筹划

纳税筹划不是逃税、漏税而是通过对纳税业务进行事先筹划,制订一整套的纳税操作方案,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使税后收人达到最大化,避免因政策的错误使用,不合理计算而导致不必要的多纳税。高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减少计税工资,合理筹划年终奖金避开纳税的敏感区间,按年统筹收入分月均衡支付等途径减少不必要的纳税。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但纳税筹划方案合法与否,最终由税务机关认定,因此高校财务人员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使制定出来的纳税筹划方案得到认可。

第二篇:高校危机管理措施的论文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管理隶属于公共管理,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机动性强的管理过程。主要指组织或个人针对当前或潜在的危机,于事件发生前后,采用科学相应的措施,调集资源,迅速恢复稳定,注重信息畅通、回馈,有效地预防、处理、化解危机。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预防、控制、善后处理。

二、高校危机与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是社会组织机构重要成员之一,其危机管理问题不仅关乎自身稳定发展,也直接影响国家公共管理安全的整体和谐发展。近几年发生的高校危机表明,更多、更复杂、更不可预测性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一件件惨痛和严峻的事实都在提醒我们高校危机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视强化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意识,深入稳固预警机制,全方位构建科学、有序、积极、与时俱进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意义重大。高校危机管理基本特征:

1.及时性。高校危机发生虽然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预防,但是可变因素太多,真正发生始料不及,这对高校领导层和师生都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所以针对及时性这一基础特征,高校领导层在突发危机事件中要快速反应、决策、执行。

2.目的性。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有明确的管理目标、管理范围、管理活动,在遇到突发危机意外事件时无法用制度解决问题,必须把危机管理目的作为行为准则。3.持续性。因为高校特殊的管理人群,特殊的管理活动,决定了高校危机管理是一个持续、长久,需要不断完善、改良的过程,并具有不确定性。

三、国外危机管理框架、措施

国外针对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源较早,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库姆斯出版《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书中正式提出教育危机研究。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1997年出版危机管理研究经典著作《危机管理》。国外的危机管理研究相对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学科交叉研究。

2.有一整套自成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针对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处理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和政府政策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有效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所接收,理论与实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国外学校危机管理以政府相关政策为依据和框架,各个学校成立危机反应小组,由学校领导层组成,及时处理和有效应对各种校园危机。如美国学校制定危机管理的法则在美国教育部《指南》中有明确规定。学生安全是学校危机管理计划的主要部分,如意外伤亡、交通事故、自杀等,同时也包含危急事件的应对策略,如火灾、恐怖事件等。针对危机处理的培训在危机管理措施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危机事例讲解、事态发展过程回顾、实习演练等。同时,建立有效、快捷的网络通讯平台,对危机的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理十分重要,信息的不健全和迟缓完全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性发展。

四、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分析及思考

随着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扩招,我国高校内、外部关系更加复杂,面对的问题和环境也更加多元化。相对于国外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危机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学校重要管理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危机管理,但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学校是一个让人觉得安全、稳定的场所,危机的发生率很小,所以我国高校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在现今这个信息海量、各种不可预料因素急剧增加的大环境中,如果高校领导层和全院师生还是没有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那么遇到突发性的各类危机事件,就会无所适从,影响和谐校园的建构。随着媒体、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日趋透明化,信息的传播快、广、准,社会和政府都对高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出台某一新措施,很可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共同讨论,所以高校必须更为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必须更加科学、严谨地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制度目前还不够成熟、完善,因此,借鉴、学习先进国家成熟的危机管理理论和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危机事件不可避免,但是如何预防和阻绝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如何在危机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快速合理化地处理,把事态控制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意义重大。

第三篇:个人所得税论文

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

摘要:个人所得税以其聚财和调节个人收入的独特功能备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青睐。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一直成为各界非常关注的热点。今年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表示正在配合财政部等部门就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做相关研究工作, 使得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又一次成为全国谈论的热点话题。自1981 年以来,我国个税的起征点已经经过多次的调整,特别是2005 年以后,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极为频繁。最新的个税起征点方案已经在2011 年6 月30 日出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不仅关系到每个公民,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本文就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的原因、弊端以及对其的改革与完善进行浅析。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起征点 上升 原因 弊端 改革及完善

一、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原因

个人所得税是一个与普通民众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税种,无论是纳税的主体还是纳税的对象,与其他税种相比都有着极大的广泛性。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征税对象是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个人所得税法例举征税的个人所得共11 项,具体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动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移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其它个人所得。课征个人所得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得为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所得课税就是从源课税,税源失漏较少,政府所得征收到的税收较多。因此,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为达成社会公平的目标。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西方许多国家劳资对立等社会问题丛生,实施分类所得税制,可重课于财产所得,轻课于勤劳所得;实施综合所得税制,可重课高所得者,而轻课低所得者。二者都能对均平所得一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有所助益。

3、存有自动稳定机能税收的自动稳定机能,又称之为内在稳定功能。说的是税收可以不经过税率的提高,既可与经济运行自动匹配,并借助这种作用对经济发生调节作用。

4、避免资源配置的扭曲。税收的有差别征收,会引起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改变,是资源由生产效率的部门转移到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这样,效率降低的部门就称之为超额负担。这种因课税而产生的后果通常称之为资源配置的扭曲。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不会改变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因此,常常被认为不会引起资源配置的扭曲,也不会产生超额负担。因此,个人所得税比起商品劳务税,更能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所以,综合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原因,可以发现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 又是调节个人收人分配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客观情况变化, 个人所得税制度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其存在的缺陷, 因此, 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加大税收对个人收人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变更的分析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变更的历程分析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法是1960年公布实施的,距今已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其中经过三次较大的改革,每年都有一些政策调整。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随税法的改革而不断调整,个税起征点经过了多次调整: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国国民收入水平发生的变化, 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 确立起征点为800元。此后,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国民收入也不断增加,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5年到2007年几年间,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1年三月的“两会”上,温家宝明确表示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将会成为国务院讨论的重要问题。此后学界对于将起征点调整到5000元进行力推,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2011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下午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将超额累进税率中第1 级由5%降低到3%。这一决定将在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起点最新的一次调整。

(二)当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再次上调的原因分析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全球独立的经济组织密切的关联起来,国际经济形势对每一个国家的影响变得更加深远和具体。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以后,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通货膨胀的效应变得越发明显,在“钱值钱”的情形下,社会舆论和公众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调整施与了强大的压可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导致此次个税起征点调整的一个重要外在原因。

2.个税调节有利于环节我国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行近三十年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的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两极分化的贫富问题在中国社会越来越明显。个税征收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但是从当前来看,起征点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工薪阶层。工薪阶层作为中国社会的较大群体,这部分群体在财富的占有量上却是较少的,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并没有掌握在这部分群体的手中,这就让我们对个税征收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减轻工薪阶层的生活压力是本次起征点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起征点的调整有利于我国税收结构的完善,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情形下,应该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收。

3.缓解我国居民收入增加与GDP 增长不均衡的现象。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个税起征点的频繁调整与GDP 的增长速度密切相关。收入分配不合理,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我国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与我国GDP增长的速度并不同步,在GDP 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居民的个人收入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在GDP 增长中获得的大量社会财富并没有分配到普通的居民身上,这部分收入集中在一小部分人群的手中。在分配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缓解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极为必要。并且通过个税起征点的调整,能够起到均衡二者之间增长关系的目的,起征点的调整不仅是对这一情况的遏制,更是为了更好的调整二者今后的发展关系。

三、当前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六大弊端

其一, 工薪阶层税率偏高, 税前扣除标准扣除项目不公平。目前, 国内外居民税前扣除适用不同标准国内居民税前扣除额800人民币元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 在国内居民扣除基础上再扣除人民币3200元。“ 入世”后的中国, 税收应当按确WTO规则体系和国际惯例进行调整, 促进税收公平、公正, 消除现行国内外居民纳税的不平等性。

其二,逆调节。目前, 来自工薪所得项目的税收收人占到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的左右, 中低收人工薪阶层本不是个人所得税要调控的对象, 反而成为了征税主体。从调节的角度来看, 这完全是走到了事情的反面。

其三,分类征收。中国的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征收, 由于纳税人收人来源不同, 征缴的次数不同, 存在收人多的纳税人缴纳的税少, 收人少的纳税人却缴纳税多的现象。

其四,纳税人权利、义务不对等。在市场经济中, 纳不纳税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纳税越多, 将来所享用的东西就应该越多。但我国目前存在纳税人权利缺失的问题。纳税者对自己所缴税收的使用无投票权, 纳税人得不到应有的政府服务, 甚至纳税人对自己所缴纳的税收被人贪污和浪费, 也无法有效止。

其五,个人所得税按月计征不科学。有的人收人具有季节性, 如有的本月收人较多但下月可能失业没有任何收人有的上半年有收人但下半年收人少甚至没有人。显然按取得收人月来计征个人所得税既不公平又不科学。

其六,税率设计不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区分不同的项目,分别采用5%-45%、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和20%的比例税率,其中,工薪所得的边际税率达到45%,劳务报酬加成征收后边际税率为40%,个体工商户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的边际税率为35%,特许经营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的边际税率为20%。本来同属勤劳所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动报酬,税收待遇却不一样,一方面违背了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给税务管理带来了不便。而且这种规定容易使人产生税负不公平的感觉,实际上也极易产生累进税率的累退性。结合我国实际的薪金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纳税人只适用于5%和10%两档税率,20%以上的另六档税率形同虚设,这意味着个人所得税的主体部分落在了一般工薪阶层身上。根据广东省地税局公布的消息,2004年广东省共征收个人所得税239.6亿元,其中约70%即168亿元,来自代扣代缴方式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的个税纳税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工薪阶层。这与此前公布的全国情况基本相同。200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737.05亿元,其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

(二)公民纳税意识淡薄

“纳税光荣” 还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当多的人, 当自己的纯所得在免税范围内时高唱“ 纳税光荣” , 一旦应缴纳税款时, 心里总不高兴, 于是就使出浑身数逃税。越是高收人者逃税的越多。他们可利用权利自订纳税标准, 或化整为零, 以实物、债权、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 或拉拢税官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等手段逃税。工薪收人者逃税几乎不可能不是不想逃税, 他们没有前述的权利和经济实力支付逃税费用, 且工资薪金收人基本上是单位代扣代缴, 逃税无门。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个人所得税征管首要问题是明确纳税人的收人。当前什么是一个纳税人的真正全部收人是一件难事, 至少有下列行为税务机关很难控制一是收人渠道多元化, 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人, 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 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人以现金取得较多(劳动法规定工资薪金按月以现金支付),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 收人难于控制三是不合法收人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正因为有上述情况, 工薪收人者就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支撑。其次, 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与扣除标准有待完善。可以参考企业所得税征管法, 确定税前扣除项目, 纳税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项目可扣除, 根据我国国情确定扣除标准, 以为一个计算纳税期间,计划预缴, 年终后结算, 多退少补。

四、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一)完善个人所得税立法

国家控制个人所得税法的统一制定权,维护税法的统一性。由于我国地域广大, 各地经济发展差别也大, 因此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在不违反国家统一税法前提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的自主权, 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征管办法,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征管的积极性。其次, 征税额度既要稳定又要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扣除标准、税率等应当法定, 并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

(二)政府应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调控

在我国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税法不够完善的今天, 人们在利益驱动下, 极易设法逃税。加之提供劳务者与接受劳务的单位之间有着特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代扣代缴也难于如实实现。将提供劳务所得纳人工资薪金所得统一纳税便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高收人者如何纳人个人所得税监管, 无疑是个人所得税法修改中必须注意的。建立个人终身税务号码与身份证编号类似, 加强银行功能, 减少经济生活中的现金流量, 发展信用卡业务, 个人消费原则上采用信用卡结算

(三)完善税收征管机制

在税收征管方面, 第一是完善纳税申报制度, 建立以纳税人身份证号为据的纳税编码, 以法律形式规定当期收人或个人存量财产实名制, 以便全面掌握个人收人及财产状况。第二, 改革金融体制, 严格控制现金流通, 将个人收人纳人通过银行结算, 控制个人所得税的偷税行为。第三, 规定纳税人、支付单位和银行三方税务申报制度, 凡达到纳税标准的必须申报纳税。第四, 建立用人单位对个人支付的明细表制度并定期向税务机关申报, 以便对纳税监督。第五, 加强税务稽查和对违反税法的处罚, 要在全社会公民中逐步形成遵守税法与遵守刑法等法律同等重要、同等约束力的思想。由于税率的调整涉及到立法问题, 比较复杂和漫长, 因此, 先着力于改进税收征管手段, 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 实现收人监控和数据处理的电子化, 提高对收人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待相关条件基本具备后, 再适时推出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改革, 实现公平税负原则。

五、结语

尽管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能对收入调节产生一定的效应, 但是并不是我们每次都能拿个税起征点来说事, 幻想着通过不断提高个税起征点来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只有完善个人所得税诸如税率设计等一系列制度性政策, 一方面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一方面配合其他收入政策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这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才有其现实和实质意义, 否则离开了税制改革和其他扶助政策, 单纯的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表面作用。只有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制度,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配套完善相关措施,才能达到我国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真正目的,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心

一、刘从戒:《个人所得税手册》2006年1月经济管理出版社

【2】张正军:《个人所得税实务全书》2005年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个人所得税论文

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探讨

目录

目 录......................................................................I 摘要........................................................................1 一.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1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1

(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和税率.................................1

二、个人所得税的发展.........................................................1

三、个人所得税存在的缺陷.....................................................2

(一)税制模式不合理.........................................................2

(二)税率设计有待优化.......................................................2

(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2

(四)个人实际收入难确定.....................................................3

四、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议.................................................3

(一)建立分类制与综合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3

(二)优化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3

(三)制定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3

(四)建立健全的个人所得税制.................................................3

五、总结....................................................................4 参考资料.....................................................................5

I

摘要:社会经济在不停地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相应的国家也在一直完善着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事我国政界、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有一些缺陷仍需要被重视。个人所得税被视为调控资本市场、储蓄和消费关系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发展,缺陷,建议

一.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

所谓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和地区依据国家税务标准,对公民的合法收入征收的各项应该交税的所得额。

(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和税率

根据我国税务法规定,每位公民都有合理避税的权利,都应尽合理纳税的义务。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共有11大类。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的投资者、中国的公民、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在中国有所得额的港澳台的同胞和所有的外籍人员。

征税范围及其税率: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担经营所得等的税率适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规定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适用的是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其余大致都是适用比例税率,分别是: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等。适用的比例税率为20%。

二、个人所得税的发展

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已有35余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在1980年9月颁布,这是我国的新中国第一部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法,从此以后,我国便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新的税务发颁布,标志着新中国税法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税务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愿意。并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在800元。一直到现在,经过了35余年,同时经历了很多次改革。

1999年8月份,全国开开始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2006年1月1日起,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高到了1600元。2007年8月份,把储蓄存款利息所得额的适用税率由20%调减到5%。2008年3月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调到了2000元;2011 年三月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到了5000 元。

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对我国的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个人所得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情况下,导致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11年6月份,将工资、薪金的起征点提高到 3500元,规定个人所得税的税 率为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社会稳定器”做用就凸显了出来,降低了百姓的税负,;其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个人所得税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国家基建项目建设,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贫富的差距,也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个人所得税存在的缺陷

(一)税制模式不合理

当前世界各个国家对税制采用的模式通常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分类制所得税制、综合制所得税制和混合制所得税制。我国在结合自身情况的条件下,采用了分类制所得税制,通过对收入类型不同、收入高低不同征收的税率也不尽相同,现阶段,我国主要的收入征税对象为11类。但我国的税法体质建设和税务征收方法,依然存在很多缺陷,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税法体制越来越难以满足我国的要求,我国的税法问题,不仅难以实现合理科学的再分配,也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纳税人的税负能力。虽然这与我国公民对税法的了解程度不够,不会合理避税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税法体制上的漏洞,税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工薪阶层由于收入比较单一,所以收入审查较为简单,但一些其他的收入较高的私企老板等,却利用税法漏洞偷税漏税,导致个人所得税款严重流失。而收入较少的纳税人,税负相对却是比较重的,甚至要比高收入者多交税。这样根本无法体现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

(二)税率设计有待优化

我国个人所得税适用不同的税率。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规定其税率有7级,分别是:3%—45%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担经营所得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跟工资、薪金的所得额的适用税率类似,都是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适用的是5级的超额累进税率,分别为:5%—35%(而在以前是5%~ 45%的9级超额累进税制,现在的税负相对来说轻了很多)。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是比例税率,税率为20%,但是其中对于一次收到的劳务报酬比较高的,实行的是加成征税的管理办法。对于稿酬所得,适用的同样是税率为20%的比例税率,不同的是要同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于其余的一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还有一些利息、股利、股息、红利所得等以及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也同样适用的是税率为20%的比例税率。这种税率结构比较复杂,给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特别是对于工资、薪金所得额的征收,虽然修改过很多次,但级次仍然很多,不便于纳税人纳税,也不便于税务机关征收。虽然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同属于劳动报酬所得,但征税的时候却是不一样的。

(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

在世界各国中,由于社会性质不同和公民的意识形态不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和扣除方法,现在主要有:率扣除法、定额扣除法、定额与定率相结合的扣除法。在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定额和定率扣除率。

(四)个人实际收入难确定

我国的收入分配相对不规范,导致生活中个人收入难以计算,不利于国家的管理。由于还有一些附加福利的课税问题。别的国家会有一些我国所没有的福利,有的是雇主给自己雇员的一些小费。根据我国统计局的一些调查估计,我国的职工工资以外的其他事项的收入约相当于职工自己工资总额的17%左右。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也会给职工发放福利,所以这些福利也应该计入个人所得额中予以课税,因为这也相当于是职工的一项收入。

四、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议

(一)建立分类制与综合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从税收理论看,综合制的税制模式是个人所得税较好的的发展方向。但是从实践来看,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还是比较接近综合分类制,以综合税制模式为主,同时以分类税制模式为辅。随着国家的逐步成熟,税制逐步完善,增加一定的综合征税项目,最终可达到完全的综合税制模式。

(二)优化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11个应税项目中,在税率方面应适当的照顾到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应当提高利息、股息、股利以及红利等的利润、财产租赁所得的税率等等。,以体现个人所得税的公平的原则来增大对农民的激励。

(三)制定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现行的税法制度并没有考虑到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对费用得扣除也太过简单,个人所得税“稳定器”的作用也没办法体现出来。以个人的平均收入和支出水平为依据来确定标准的费用扣除率才是相对来说比较标准的。

(四)建立健全的个人所得税制

当前的税务机关必须提高征管效率才能掌握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实际收入,在税收制度设计上必须从税款的征收和税务的各方面的管理两个方面入手,理想的税收制度才能为有较强的征管手段做出保证,首先,要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在税款的征收上完善“双向申报制度”;其次要增强个人收入的透明度;接着要充分发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作用;最后要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大税务稽查的力度。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虽然在不断地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但是个人所得税制度仍然有很大的改革空间。不再应该是每次只是改一点点,而是更加进一步修订,这样才更能使税法更加的公正。

五、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在建立健全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关乎我国的法制体制建设,更关乎我国的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在建立健全的税法体制上,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还要切实分析我国公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的途径,做到税收的平等性,从税收的角度,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体质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陈茂国,袁希.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单位改革探究[J].法学评论,2013,01:132-138.[2]胡绍雨.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根本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13,01:83-86.[3]张群.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J].商,2013,14:171+49.[4]王利平.法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9,08:142-143.[5]郑建群.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2:83-85+100.[6]刘文锦.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67-71+91.

第五篇:高校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管理: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

摘要:文章在描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大数据研究背景及其特点,打破“国内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提出图书馆管理理念应关注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并通过分析图书馆管理将受到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哪些影响,提出图书馆管理如何立足当下,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大数据;信息化服务

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概念逐渐渗透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先进的数字技术,如数据压缩、非线性网络、数据共享、数字化资源存储与管理等,大量用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在数字化概念突破狭隘的技术层面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同时,我国图书馆管理在信息技术

1的应用先后经历了两次变革。首先是建成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系统,其次是图书

馆数字化建设。目前,国内图书馆正处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即文献资源数字化。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成绩斐然,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以及一批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库的建设。

1.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和体系结构方面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图书馆内外部管理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管理体系(包括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管理、数字化资源建设管理、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系统管理等);规范、标准等支撑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研发成功包括ILAS等一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并在数以千计的各类型图书馆推广应用。2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一般能满足用户的功能要求。包括馆内行政和业务管理功能;文献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内容管理以及检索服务等功能;文献信息交换与接口系统功能。系统通过XML数据交换标准,方便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以满足系统扩充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2.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展较快的,主要是高等教育系统图书馆。1995-2000年,高校系统图书馆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主要建设内容。主要以书目资源和电子资源建设为主,以自建资源为辅,图书馆通过加入CALIS联机编目1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来实现书目建成联合目录,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在自建库方面,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采用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来建设自己的特藏资源,采用基于单库模式的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来提供在线检索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位论文、期刊篇名数据库,以及一批高校特色专题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等。国内外电子出版物的采购自1999年后逐渐普遍,经费较充裕的高校图书馆一般购入国内主要的电子书刊资源,以及国外的全文文献库。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基本已实现管理自动化,有条件的图书馆也相继购进部分国内电子书刊资源,开展特色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3

(二)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问题

1.图书馆数字化整体建设发展不平衡

数字化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建设。受国内互联网建设的滞后和国内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弊端的影响,国内图书馆事业形成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的局面。具体而言,对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影响最大的有两方面:一是在在互联网网络发展中,东西部差别和城镇乡村的差别;二是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基础薄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7月)显示数字,2005年互联网渗透率城镇是乡村的6倍。网站数最多的3个省市北京(占18.14%)、广东(占17.19%)、浙江(占9.13%),最少的省份是西藏(占0.12%)、海南(占0.13%)、新疆、甘肃、贵州(各占0.14%)。IP地址数最多的3个省是广东(占10.18%)、江苏(占7.13%)、浙江(占7.10%),最少的3个省是西藏(占0.11%)、青海(占0.13%)、宁夏(占0.14%)。从地域分布看网站数,华东(占37.17%)是西北(占11.9%)的191.8倍。东西部图书馆数字鸿沟的形成,不能不影响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设备和必要的数字化技术投入 正如上文所言,由于全国经济发展层次不一,各地区图书馆无法均衡建设必须的信息化设备,特别是西部地区,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地区图书馆管理工作仍处在人工服务水平,制约了当地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还有些地区虽然购买了相关设备,但是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低,不会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等数字化设备,所以无法真正的实现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4

目前,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研发实力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信息产业科技发展中不如企业信息化受到重视,参与研制的厂商不多,研制人员与图书馆专业人员对于对方业务熟悉了解仍有差距等等因素,使图书馆数字化技术还未能适应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5

3.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存在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现象

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机构、一个行业,它需要有关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目标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把分散的文献信息通过采集、加工,整合形成资源库,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数据规范、检索语言的规范、应用系统功能规范等问题。但是,目前国内有关机构并未对上述规范做出统一标准,导致各地区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无法进行整合,从而无法有效降低图书馆管理成本,和方便读者通过互联网方便查询图书馆各方面的公开信息。3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谢卫、张春红:“数字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与此同时,国内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并没有系统的、宏观的、细致的全国性规划,各图书馆完全是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相对独立、非常分散的一种状况。有的时候在采购各种资料或者是对数据库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却偏偏忽视了图书馆的网络联系建设,结果导致图书馆之间不但失去了联系,使其职能自己发展,而且无法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因此,根据当前的现实来看,各个图书馆基本还是采用各自为政的办馆模式,本质上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复劳动与一定程度上资源的严重浪费。6

二、打破“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 自2009年以来,“大数据”一词开始越来越被关注,包括图书情报界对大数据的关注,关注大数据对图书馆未来管理的影响。但是,基于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学界存在一种偏差认识,即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为纠正这一偏差认识,笔者从大数据研究背景、大数据和数字图书馆内在关联,以及上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基础薄弱进行陈述分析,以明其理。

(一)大数据研究背景

1.大数据研究起源

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9月《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Big Data: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而大数据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则是源于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1年5月发布的《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报告,报告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72012年联合国一个名为Global Pulse的倡议项目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主要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数据洪流的情况下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8同年,美国政府宣布推出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发展部署。与此同时,IT行业巨头,如Microsoft、IBM、Oracle等相继投入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并针对企业的决策支持、风险分析、自动化流程等方面提出相关服务。

2.大数据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者们也习惯于按照特征来描述大数据,大数据的常见特征是3V:(1)大量化(Volume),数据集合的规模不断扩大,已从GB到TB再到PB级,甚至开始以EB和ZB来计数;(2)多样化(Variety),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作为制造数据主体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个体所产生的绝大部分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等;(3)快速化(Velocity),大数据的快速化特征一方面指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指大数据所包含的众多非结构化数据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新闻、金融及社交等数据,随着时间的6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孙晓丽、甯佐斌:“新媒介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与宣传途径的思考”,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年第1期。

流,其利用价值会越来越低。此外,也有组织和个人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V,但第4个“V”所代表的含义众说纷纭,IBM认为大数据的的4V应包含准确性(Veracity),而IDC则认为大数据应该具有价值性(value).虽然大数据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研究,正是因为这些争议的存在,证明大数据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也将逐渐影响到各个学科的发展。

3.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在于从不确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数据,借助于Hadoop等处理和分析平台,大数据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其价值。在能源领域,丹麦能源公司Vestas利用IBM大数据分析软件和系统对气象报告、潮汐相位、地理空间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改进了风力机组的位置,获得最佳的能量输出。在政治领域,奥巴马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获胜得力于其背后的大数据分析团队,如分析师们根据每个选民的住址、家庭状况、家庭背景等数据分析得出其性格特征,从而针对他们进行不同的竞选游说,用最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得了大选的成功。在零售领域,淘宝数据魔方是一个基于淘宝海量数据分析的商业数据产品,可以分析淘宝全行业的浏览、交易、收藏、搜索等数据以及消费者的用户特征,从而得出消费者的去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方便卖家分析竞争对手,探究消费行为,提高销售的针对性。

通过分析大数据研究背景,不难发现,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是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储存,而相关数据的积累是一个有意识的长期过程。结合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现状,只有个别图书馆有预见地在平时的管理活动中加入了对读者基本信息、借阅时间和借阅书籍种类与数量等数据信息的定期收集、分析和管理,大部分图书馆并不具备这个意识,或者对此类工作没有足够重视,而这注定了中国图书馆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才能进入大数据时代。

(二)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的内在关联

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简要分析如下:

1.数字图书馆是大数据的重要载体。图书馆的功能和运行方式被用户所熟悉,不管是收藏对象上的变化(从印刷型文献到电子信息资源)还是收藏空间上的变化(从实体物理空间到虚拟网络空间),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中心的功能不会改变,通过有形的图书馆把无形的大数据组织起来,供用户使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人们用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一

9个具体抓手,而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其背后的技术支撑与推动。

2.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技术提供实验和应用空间。大数据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型知识库,随着知识信息的巨幅增长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问题。未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需要结合大数据技术,如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类、数据挖掘等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也要应用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当中,复杂数据的处理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基础功能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说,大数据的许多技术、趋势就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的趋势。10

3.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的数据源,是大数据的一部分。用户关注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心,可以把知识和信息组织起来,提供给用户使用。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必然要9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

涉及大数据相关概念和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好了,才能实现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大数据平台的呈现,而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提供应用空间,其建

11设进程为大数据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硬件和软件薄弱,阻碍了图书馆管理由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进一步转变,加之有关数据收集传统观念的束缚,很难确定国内图书管理真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12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并且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图书馆管理工作。

三、图书馆管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从长远来看,图书馆管理必将从数字化管理时代迈入大数据时代,并且承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为此,图书馆又应该做哪些工作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一)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存在利弊争议。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将促使图书馆的馆藏方式多元化、工作手段自动化、推荐个性化和服务范围社会化,由此可以回应人们对网络数字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有助于迅速地建立起非常科学的运行机制和高效舒畅的管理机制,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最终把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全部实现,从而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13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目前传统出版业的内容数字化尚在进行中,因此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虽然内容数字化、阅读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和管理信息化等都已经起步,但从全球范围和图书馆全行业看,数字化成熟度参差不齐,“数字革命”远未成功。现在“大数据”又来了,传统图书馆将面对更艰巨的“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深度信息化转型任务:从内容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从数字化阅读到阅读数据化、从数字化服务到服务数据化、从管理信息化到管理数据化„„总之,当前来看,大数据对于图书馆行业的现实影响力尚不大。14

从长远着眼,笔者肯定大数据将为图书馆管理带来巨大影响。其实,大数据是伴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出现的,大数据的储存、分析和管理是数据处理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同时,图书馆的数字化与大数据的内在关联,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建设和管理必然深受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有利影响诚如上述。当然,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大数据在帮助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的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容易泄露读者信息或者学科研究进度的危险。

(二)当前可开展的前导性工作建议

尽管目前大数据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许多难题和争议,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时不我待,不能守株待兔,建议在以下方面开展一些前导性工作。

(1)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的建立。数字资源分布于不同数据库,采用的构建方式、支持平台、数据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存储格式都不尽相同。此外,不同11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

数字资源关联程度较低、内容交叉重复,检索界面和检索方法都不一样,用户需要在不同数据库之间切换和重复操作,造成不便。为适应未来“大数据”的整合使用要求,应建立数字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快速、无重复、聚类呈现及多角度导航。北大图书馆的“未名学术搜索”系统在该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能检索到该馆馆藏的所有图书、期刊、多媒体、学位论文、电子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种订购的数据资源,或提供资源的“来源”、“位置”等信息途径。

(2)加强原生信息资源的整合。未来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源泉是不断产生的原生数据资源,因此应加强对原生数据资源的整合,建立原生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知识关联程度较低,而且内容交叉重复,应提高原生数据库的互操作性,形成知识融合、跨学科、跨领域的动态、发展的原生大数据库。建库过程中要朝着有利于大数据的方面区做,统一协议,建立标准平台。

(3)精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建立。通过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网页的停留时间、浏览次数、链接点击、搜索等行为的记录,根据用户的兴趣特征,为用户主动做出个性化精准推荐。目前的这种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建立为大数据环境下用户行为分析与预测做的应对准备,其实实践过程可为大数据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下载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措施探讨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措施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个人所得税分析论文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公平缺失问题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于**年9月开征了个人所得税,其初衷除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外,还在于调节收入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摘要:学生宿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面临着后勤社会化后教育功能弱化、传统管理模式和理念不适应新教育体制和大学生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应采取以......

    高校资产管理改进措施9篇

    高校资产管理改进措施9篇 第一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一、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分为以下两种方式: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首先建立一级实物总账、资产卡......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1.1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 高等学校多是以某学科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对策论文

    一、高校专项资金以及绩效预算管理的含义(一)高校专项资金高校专项资金是指明确具体项目、具有专门用途并设定时效性的资金。其主要来源于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和学校年度预......

    论文-浅析个人所得税改革

    浅析个人所得税改革 (税务) 摘要 新税制实施以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总体情况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目前我国贫富差距正......

    个人所得税改革论文有关个人所得税论文

    2010年10月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O c.t 2010 第12卷第5期Journal o f Shanx iF inance and Taxation Co llegeVo.l 12No. 5 税收与企业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现状及改革路......

    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措施论文

    农田水利灌溉对保障农业正常生产与完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了解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制度问题、资金问题等,从而采取措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