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论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评定系统 论文及科研项目电子档案
姓名:
档案制作时间:年月拟评审资格:
日
目 录
1.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真实性“双承诺”保证书................4
2.论文(代表作)....................4
2.1.论文一:...........4
2.2.论文二:...........4
2.3.论文三:...........4
3.其他论文.....................4
3.1.论文一:................4
3.2.论文二:................4
4.科研项目.....................4
4.1.科研项目一:...............4
4.1.1.国家、自治区立项文件(项目编号)..........4
4.1.2.国家或自治区同意结题文件或主管部门的结题证明材料......4
4.1.3.项目鉴定书、获奖情况、成果内容及推广应用情况等材料.........4
4.2.科研项目二:...............4
5.教材、专著或者译著......................5
5.1.教材一:................5
5.1.1.教材封面........................5
5.1.2.教材封底........................5
5.1.3.教材目录........................5
5.1.4.有摘要的部分.......................5
5.1.5.本人撰写的部分章节..................55.2.教材二:................5
5.3.专著一:...........5
5.3.1.专著封面........................5
5.3.2.专著封地........................5
5.3.3.专著目录........................5
5.3.4.首页.........................5
5.3.5.有摘要部分....................5
5.3.6.本人撰写的部分章节..................5
5.4.专著二:................5
5.5.译著一:................5
5.5.1.译著封面........................5
5.5.2.译著封地........................5
5.5.3.译著目录........................5
5.5.4.首页.........................5
5.5.5.有摘要部分....................5
5.5.6.本人撰写的部分章节..................5
5.6.译著二:................5
1.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真实性“双承诺”保证书
2.论文(代表作)
(文科类不超过7篇,理科类不超过6篇)
2.1.论文一:
扫描要求完整扫描期刊封面、封底、目录、论文原文;扫描要求:彩色;分辨率72-120DPI,以清晰为准,如有需要,可在正文扫描件后附上论文原文的文本文档,如是外文期刊需要附上中文摘要及中文全文翻译
2.2.论文二:
2.3.论文三:
3.其他论文
3.1.论文一:
扫描封面、封底、目录、论文首页和有摘要的部分(只要第一作者或独著),如属四大索引,需在论文后附四大索引证明材料,如有多项请依次类推,如是外文期刊需要附上中文摘要及中文全文翻译
3.2.论文二:
4.科研项目
4.1.科研项目一:
4.1.1.国家、自治区立项文件(项目编号)
(扫描要求:彩色;分辨率72-120DPI)
4.1.2.国家或自治区同意结题文件或主管部门的结题证明材料
(扫描要求:彩色;分辨率72-120DPI)
4.1.3.项目鉴定书、获奖情况、成果内容及推广应用情况等材料
如有多项依次类推
4.2.科研项目二:
......5.教材、专著或者译著
扫描封面、封底、目录、教材、专著或译著首页和有摘要的部分(教材、专著或者译著可以是第二作者)
5.1.教材一:
5.1.1.教材封面
5.1.2.教材封底
5.1.3.教材目录
5.1.4.有摘要的部分
5.1.5.本人撰写的部分章节
如有多项依次类推
5.2.教材二:
......5.3.专著一:
5.3.1.专著封面
5.3.2.专著封地
5.3.3.专著目录
5.3.4.首页
5.3.5.有摘要部分
5.3.6.本人撰写的部分章节
如有多项依次类推
5.4.专著二:
......5.5.译著一:
5.5.1.译著封面
5.5.2.译著封地
5.5.3.译著目录
5.5.4.首页
5.5.5.有摘要部分
5.5.6.本人撰写的部分章节
如有多项依次类推
5.6.译著二:
......
第二篇:高校反邪教论文
“反对邪教 崇尚科学”
主题论文
论文题目:反对邪教 崇尚科学 我们在行动
院系名称:
作者姓名:
日期:
反对邪教 崇尚科学 我们在行动
摘要
当代的大学生远离了战争的硝烟,远离了艰苦岁月,“忧国忧民”、“爱国报国”离他们似乎已经很远很远,对他们已成了概念符号,成了过时的口号。但当前,邪教组织在我国活动新的特点和新的动向就是向当代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渗透,呈现出诡秘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加强在校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教育和反邪教立场教育,辨析宗教与邪教的关系,揭露邪教的本质和危害,开展高校防范与处理邪教问题的对策教育,是我国高校反邪教育任务的重点。从形式和任务来看,我国高校防范和处理邪教的工作具有紧迫性。重要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邪教 科学 高校 机电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一、邪教的特征及危害
邪教是一个反革命组织,它打着宗教的借口,组织蒙骗群众,用歪理邪说蛊惑搅动民心,扇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撒布非法言论,利用社会矛盾,挑起社会不安事件,破坏人们的安定团结,妄想依次言论,组织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害人害己。
邪教组织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危害,首先,邪教组织多以拯救人类为幌子,都有一个自称超自然力量的教主,通过散布歪理邪说控制信徒思想,使其甘愿为了所谓的“教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甚至为了达到“圆满”放弃自己的生命。其反人类的本质暴露无遗。其次,邪教组织攻击社会伦理,认为社会伦理是阻碍“修炼”的因素,继而否定家庭关系,破坏家庭生活。最后,邪教组织否定社会价值,否定社会传统,否定人类贡献,否定社会发展,攻击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阻碍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反对邪教,是对生命财产的保护,是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维护,同时更是巩固我党执政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反邪教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高校是科学与文明的传播地,是国家建设精英主干力量的培养地,若让邪教在高校中有一丝蔓延,则会照成极大的危害。
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辅导员老师,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一个建设性难题,所以说,在高校中开展反邪教工作十分必要。
(一)反邪教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高校的特点,高校反邪教工作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二)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产生信仰危机
在我校机电工程学院从事辅导员的几年时间里,我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意丰富,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同时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生理和心理还不十分成熟,从众心理普遍且严重。
在对我院学生进行调查表明,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对超自然、超能力的神秘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和知识的丰富,在信仰持有态度上,变得更加迷茫,缺乏明确性,信心不足。
(三)邪教网络文化的威胁
邪教渗透的方式越来越多,网络自然成为其极易蔓延的一个途径,而高校学生是最容易接触网络和利用网络学习最多的群体。邪教组织千方百计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网络封锁,实施各种邪教网络文化活动,除了使用网络IP电话、电子邮件、BBS论坛外,还直接利用现有的即时通讯工具QQ、网易、MSN等进行传播和信息交流,对大学生的日常安全照成威胁。
三、基层反邪教工作开展情况及现实效果
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老师,在结合校方反邪教的工作中,积极带领院系其他辅导员老师深层次、多方面的做好我院的反邪教工作。经常性的利用板报、条幅等形式教育广大学生珍爱生活、远离邪教,用团会、座谈会、观看视频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占领同学们的思想阵地,减少他们接触不良思想的机会。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反邪教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各班班长团支书,达到了有情况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于萌芽的效果,其次,通过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揭露了邪教本质,澄清了宗教和邪教的区别,使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大家也积极投入到反邪教斗争中来,共同创建我校平安和谐校园环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反邪教的必备手段
(一)深刻认识邪教本质,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我们要明白到底什么是邪教。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邪教是指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多少的自制能力,邪教通过各种手段迷惑他人,让他们不经意的陷入其中。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邪教的这种反人类、反社会的本质,认识到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当代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自觉地用唯物主义改造主观世界,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理性的思维方法。只有树立了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信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不为各种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弥补法律手段的不足 反邪教斗争是一项错综复杂的艰巨工程,涉及面很广。目前,反邪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各国政府基本上都通过法律手段来加强打击邪教的力度。尽管在反邪教斗争的实践中运用法律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它自身存在的缺陷决定了单纯依靠它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头脑的愚昧,正确信仰的失落,思想走邪,仅靠法律是难以彻底解决的。
(三)思想教育可以弥补科普工作的不足。
反对迷信的主要武器是科学精神而不是科学知识,迷信总是利用科学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进行投机,所以用科学知识反对迷信必然力不从心。在反邪教斗争中,一般的科普工作只停留在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上,浮于表面,难以深入问题的实质,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杜绝邪教侵扰人们思想的作用;科学精神才是迷信的天敌、伪科学的克星、反邪教的利器。我们再也不能只停留在普及科学知识上,而是更需要在弘扬科学精神上下工夫。
科学精神是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是开拓创新、勤奋不息的进取意识,是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所以,我们的反邪教斗争需要以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吸取教训,调整力量,着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大力宣传科学精神。
五、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反对邪教
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凡科学昌明的时代,社会就进步,就加快发展;凡迷信盛行的时代,社会就陷入停滞和愚昧的黑暗之中。邪教的本质是反科学的,它企图控制人们的精神,扰乱人们的思想,瓦解人们的斗志,用迷信愚昧代替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力量,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邪教反科学的荒谬言行,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了直接的反面教材,必须提高认识、保持警惕,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
(一)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中国当代大学生有着崇尚科学的光荣传统,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素质。从国际上看,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最终又必然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一个民族具有整体的良好的科学素质,就有了取之不尽的智力资源。科学素质的核心问题是要在全民族中培养科学精神。应当看到,掌握科学知识固然重要,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广大在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高,最少保守,应当成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传播者。
(二)重视青少年自身需求,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邪教的思想教育
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鼓励个性培养,增强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就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锻炼意志和体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影响,采用简单明了、形象生动,且投资较少的“黑板报或”画廊“等形式,其内容以揭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生活为主,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接受正确、健康的思想教育。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要从细微之处做起,处处留心学生思想动态,相信只要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团结一心,定会将我校反邪教工作做好,保障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成为祖国栋梁。
第三篇:高校公关礼仪论文
作为一名大学生,许多人都经历过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 ……,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影响我们的形象如果在未来的求职、工作、业务沟通中这些尴尬依然与我们行影相随,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高校公关礼仪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总体不乐观,跟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反差,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公关礼仪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对《公关礼仪》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这与忽视公关礼仪教育有关。本文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教育的对策:将《公关礼仪》课程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营造校园文化的礼仪氛围,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加强教师礼仪素质培训。
关键词: 高校公关礼仪教育 意义 现状 加强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修养。当前不少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跟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反差,在言谈举止、服饰、待人处事等方面都很难令人满意。细节决定成败,因而礼仪素养在求职竞争中的地位逐渐被重视。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认同礼仪教育,明白其重要性,并能认识到自身礼仪修养的不足,有提高的愿望。高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公关礼仪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教育的意义
公关礼仪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在交往中,为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而应当遵循的尊重他人、讲究礼节、注重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行为规范、程序和办事准则。公关礼仪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是个人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的反映,而且是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的折射。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公关礼仪的教育意义重大。
1.个人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90后”,在家大多为独生子女,是在家长的百倍呵护下长大的一代,他们多数比较自我,不善于与人交往、相处,甚至有些人还缺乏最起码的礼貌,如:不注意尊重别人。《公关礼仪》不仅以它的一系列理论规则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真诚与尊重的原则,敬人与宽容的原则,等等,而且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感的行为举止体现出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公关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懂得如何获得自尊与自信、理解与信任,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增强个人的自信和魅力,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2.学校方面: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并尊重社会。”[1]让学生通过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掌握交往技巧,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与同学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积累交往经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而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提高学生的自信,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所以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人际交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建设。
3.社会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仪水准如何,往往反映着这个人、单位、国家的文明水平,整体素质,整体教养。古人曾经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礼仪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遵守礼仪,应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的空气,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品位。[2]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将会把习得的文明礼仪带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带去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防止和抵制不文明习气的蔓延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高校公关礼仪教育的现状
在访谈中,对“电话礼仪中,如果双方是平级,事情谈妥后,应该由谁先挂电话”为例,错误比例达到50%以上;据调查,49.5%的学生表示曾因为自己礼仪上的不周而造成过不好的情况,48.3%的学生曾在举止礼仪上被别人提出过批评。[3]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礼仪知识,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如有些大学生衣冠不整、有些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有些在早上升国旗仪式时,双脚叉开,双手插袋,或站成“稍息”的姿势,甚至随意走动,表现出一幅无所谓、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些行为都显示出他们无礼仪、无修养的特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形象,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当前大学生的公关礼仪知识缺乏,礼仪素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忽视公关礼仪教育有关。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末,在大学的第二课堂活动就开设了《大学生公关礼仪》讲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公关礼仪》课程已在很多高校作为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并把它提升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逐步完善。但当前高校公关礼仪类课程的开设与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高校对该课程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些高校只是在一些专业开设涉及公关礼仪知识的相关课程,未能面向全校学生;一些高校的公关礼仪类课程一直被视为选修课而不被学校、任课老师重视。七八十人甚至一百多人集中一室,教学秩序难以维护,教学效果更难达到。有些高校对任课教师不加选择,谁课少谁顶上,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有些高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硬件设施,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据调查,在最为关注的求职过程中,有77.5%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礼仪类课程,在这类学生中,理工类学生占了58.4%,文科学生中也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专业如行政管理、高级文秘等专业开设了“公关礼仪”等课程。60.5%的学生表示很少有接触礼仪知识的渠道。[4]在实际求职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因为某一个细节缺乏礼仪常识而错失良机。
目前就礼仪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根据对南京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得出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的仅占6.7%,76.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尚需提高,认同在大学里必须开设礼仪类课程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7.8%。[5]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认同礼仪教育,希望在学期间了解、掌握更多礼仪知识,提高自身礼仪素养。高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开展公关礼仪教育,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尽到应有的职责。
三、高校加强公关礼仪教育的对策
1.将《公关礼仪》课程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
高校应将《公关礼仪》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以学分制的形式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确定教师,选定教材,为礼仪课程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切合学生实际的合理性和系统性。为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邀请各院系的带班辅导员和学生社团骨干认真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和行为特征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大学新生可以加强校园礼仪、形体礼仪方面的教育;对于中间年级的学生加强日常交往礼仪、恋爱心理礼仪教育;而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则加强求职应聘礼仪、商务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仪态方面的课时数,强化仪态、言语、行为规范方面的训练。
2.加强教师礼仪素质培训。
教学质量首先源于教师队伍的自我超越。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学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在于教师的言谈举止和风度仪表如何,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礼仪教学内容。但就目前的礼仪教学师资情况看,很多教师都是自学成才,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导致教师往往不能作出标准的礼仪示范。同时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历较浅,使礼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教学方法单调,重理论教学轻实际操作,教学效果不佳。公关礼仪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高校应该为任课老师提供机会加强专业培训,支持他们到一些组织、企业调研走访或参加一些公关礼仪实践活动,使他们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营造校园文化的礼仪氛围,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
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体验活动,并鼓励大学会生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让大学生切实感受礼仪素养的真实性与重要性。通过罗列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礼仪缺失点,学生能产生共鸣;利用舞厅举办舞会,学生懂得舞会需要注意的一些礼仪;成立礼仪服务队,能锻炼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礼仪能力和自身的礼仪形象设计能力等。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公关礼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2]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16.[3][4][5]吴春彦,陈曙雯,张岚岚.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0,(5):30-31.
第四篇:高校安全保卫论文
高校是培育高等专业人才的场所,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学校就能稳定一方。同时,安全稳定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指高校保卫组织在公安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进行的一项专门工作。如何搞好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构建平安校园,还校园一个祥和、安宁的环境,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和高校保卫组织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保卫工作担负着维护学校稳定的政治责任和保障校园正常的治安秩序的艰巨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一些影响高校政治稳定的不利现象,导致当前高校保卫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园区快速兴起与管理模式不成熟的矛盾
高校办学方式、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较之传统有很大的变革,其管理模式是全新的,与传统、单一的高校办学方式相比存在许多区别。如后勤服务全面实现社会化,教学、生活管理相对分离,易造成对学生管理的脱节;园区内不同类型的高校集中建设,综合布局,各高校学生集中居住,形成学生同进不同出,同室不同班,同楼不同校的复杂格局,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二)大规模办学与安全保卫力量、装备配备相对薄弱的矛盾
伴随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校舍面积及相应设施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因此,几乎所有高校新区的建设进度都抓得很紧,昼夜施工,常常是一期工程刚完,就投人使用,住进学生,开始上课,接着二期工程继续展开,新建校区出现“边使用,边完善,边建设”的局面。而安全保卫设施的建设不能与其同步进行,必要的物防设施不能及时到位,技防设施不能及时落实,高度现代化的新建校区的安全保卫工作仍按传统的模式进行,保卫部门倍感力不从心。
(三)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一些当地的犯罪分子把高校作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明目张胆地到校园寻衅闹事、调戏女生、敲诈勒索、偷盗抢劫财物;周边的餐饮、娱乐网点以学生为赢利对象布满校园周围,打架斗殴、敲诈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危害师生校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校园的安定。
(四)校内治安形势产峻
一是办学规模层次不断扩充。一些高校为了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办学规模和层次,生源复杂,有并轨生、自费生、函授生、夜大生、进修生等。学校规模和层次的扩充,无疑加重了保卫工作的负担。二是校内“四工”人员大量增加。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方便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近年来学校周围商业网点、文化娱乐设施增加,基建工地不断上马加上校办产业的发展。一些部门聘请打工人员以至校园出现了大批的临时工、合同工、建筑工、季节工。这些人员流动性大最难管理。有些人员利用在校园做工机会,在校内作案。这使校内的保卫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三是教育对象条件发生变化。近年来,各高校拓宽生源渠道,部分学生家庭生活富裕学生整体生活条件也逐年由贫困型向小康型转化。学生的行李已由过去简单的被子铺盖增添进了收录机、自行车等贵重物品少数学生还自带了高档的计算机、电视机和手机等消费品。这些物品相应地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目标增加了保卫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四是固定资产及科研、教学设备逐年增多。有些学校接受了国外贷款获得了一些高技术仪器设备。这就对高校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五)高校保卫工作集苦、累、险于一身,保卫人员收人低
学校保卫部门是一个不同于一般机关、科室的特殊部门,保卫岗位集苦、累、险于一身具有政策性、秘密性和敏感性。保卫工作是一项耗时费力、伤精劳神,充满矛盾和危险的工作遇有案情保卫人员必须加班加点工作特别是在节假日和夜间其他人员可无忧无虑地休息。而保卫人员必须值班巡逻。但绝大部分高校的保卫人员是高校的贫困户、特困生,待遇低、收入少、创收又无门,严重挫伤了高校保卫人员的积极性和保卫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人心思动、军心不稳已成为高校保卫部门一大难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统一的制度
网络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要想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首先必须在提高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好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校园的一般性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安全管理的目的、范围、管理内容、检查制度、评价标准、责任迫究等。对于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突发性事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处置行动的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在
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现场恢复、应急培训和演习规定、法律法规要求、预案的管理等。
(二)加大投人,加大新建校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
高校的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上、会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学校领导应有清醒的认识,要舍得投人,花钱保平安、保稳定。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卫队伍,招聘一批受过安全保卫专门训练的综合素质高的保安人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对全校区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在进行安全管理的同时,为师生提供安全服务和援助。二是完善各重点部门的防范措施,如在学生宿舍、实验楼安装防盗门,加固门窗,设立安全警示牌;在道路上设置减速带等,加强物防措施,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在重要部门、要害部门和交通要道口安装技防设施,如在校区设立安全监控中心,实验楼、办公楼、网管中心等重要部门和交通要道设置摄像镜头,在建筑物内设立消防监控中心、电子报警系统等,实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
(三)加强校园治安防控机制建设,为校园德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尤其要重视校园治安稳定工作。高校治安处理不好势必影响校园稳定工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和充实保卫基础工作,改善队伍和人员结构,进一步完善高校保卫体制改革,加强与所在地执法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强化校园内部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净化校园治安秩序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将校园治安防控机制建设好,从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优先保证保持与学校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实施此项工程中。必须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专职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的积极性,努力做到办事高效、管理科学、服务规范,积极为学校和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维护校园的稳定局面。
(四)建立预警机制,掌握保卫工作的主动权
防范是基础,打击是手段,打击为防范创造条件和环境,经常性的预防可防患于未然。为保证保卫工作有前瞻性,必须善于及时了解,及时分析,研究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灵敏的、高效的预警机制,建立各种预案,并进行不断的修正。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和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和一触即发性的问题,及早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现代化大众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舆论信息,及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为保卫工作及时提供有用的信息,追根求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提高保卫人员待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卫队伍
提高高校保卫人员待遇是充分发挥高校保卫机构职能作用的有效激励机制,要按各级教育、公安部门有关文件执行提高高校保卫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加班补助。在提职、提干、评职称等方面尽可能与其他行政部门拉平,鼓励、吸引有作为的同志到保卫部门来工作,献身高校保卫事业。要做好新时期保卫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保卫队伍从高校的全局出发要舍得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素质高具有一定文化资历的优秀干部选入保卫部门有计划选送高校保卫人员。
当今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高校的保卫事业不能被时代的步伐抛下,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分析保卫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管理水平,勇于接受新事物,针对新情况、新形式、新特点,高校保卫工作必须领先一步,具有超前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校园的安全稳定,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高校氛围。
第五篇:国际化论文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国际化论文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才的国际化流动、竞争愈演愈烈,教育的国际化转型刻不容缓。在此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敏锐把握当前的形势和问题,深刻理解受教育群体的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的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等特征,及时调整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从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实践教学、强化网络引导等方面不断努力,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全球化;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在科技、法治、管理、组织、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包括德育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人才的国际化流动、培养和竞争愈演愈烈,教育的国际化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但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凸显的是一种在经济上求同存异的总体性或共存性的倾向,国际化则更隐含着国家主体性和个性,是以民族国家的历史、国情、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为前提的。因此,本文更倾向于探讨在保持民族国家主体性前提下,如何实现本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国际化转型创新问题。
一、国际化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 冲击与挑战
1.国际化对高等人才培养的冲击
随着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高校的德育环境更加开放化、复杂化,德育内容也更具扩展性和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标准趋同的要求下,高校德育内容应更具伸展性和包容性。高校应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宏观意识、开放心态和遵守国际基本准则的意识,也要培养他们学习正确处理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国际化形势下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使得高校德育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
第二,培养途径。当前人类社会处于互联网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作为当前最先进的传播平台在全球的广泛运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方式、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高校德育也由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内容渗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转变为理论、实践、生活和网络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规避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2.国际化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在国际化和网络化这一突出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
的环境更加开放,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快速获得信息,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和活跃,他们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也更加高涨。然而,由于德育工作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国际化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撞、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较量,以及国际化对传统价值观念和国家意识的挑战等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必须及时调整更新,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
比照国际化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和模式上都存在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1.高校德育工作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特性。高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道德准则、政治信仰都在迅速更新。德育工作必须随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2.高校德育工作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强调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而言,由于信息的无限丰富和成长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敏锐多变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综合素质的需求和创造能力的期待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传
统德育工作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3.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适应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德育工作者对现实大学生生活实际状况缺乏了解,不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较少考虑到他们面临的国际化背景下复杂的社会关系、高强度的社会竞争和他们自身的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对他们团队意识、独立人格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国格意识的教育并未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此外,对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德育工作较弱的一环,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如何实现国际化背景下 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面对国际化背景下德育工作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在充分了解我国高校当前德育现状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极为紧迫的问题。要解决创新发展的问题,一个前提就是要明确把握受教育群体——大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另一个前提则是要深刻认识德育自身的本质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来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实践尝试。
1.深刻认识受教育群体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受国际化的各种影响,又与这30年来独生子女政策的特殊成长环境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的复杂影响下,形成了“80后”、“90后”大学生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扩大交际圈、应对社会角色转换等诸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天生的自信,在为人处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表现出“大我”意识弱化,“小我”意识增强的特征,对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再强烈关心,对自我发展和人生规划则有了更多的诉求;在人群组织机构上表现出与“大众化”的分离,即大学生对适应大众需求的产品、教育内容、娱乐活动等不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小众化”日趋明显,他们更愿意追求具有个性标签、适应自身需要的社交圈子和小众活动;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功利化的特征,看重学习成绩、实习经历、奖励荣誉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就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克服大学生的短期浮躁心态,更要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和内在需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深入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特性
第一,发展性。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国际化形势下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也必然紧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调整更新其理
念和模式。德育作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保证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软实力”的重要基石,也必然将随着人才培养标准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实践性。古往今来,道德范畴的理论提升、总结和传承从来是与实践分不开的。德育工作的实践性要求只有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与他们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开放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网络普及的今天,任何观点和价值观都能在网上找到生存的空间,在虚拟的开放环境下,网络对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更为猛烈、汹涌。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经受住当前这种复杂环境带来的冲击,并且借鉴国外的管理和教育经验,充分合理利用网络环境,规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德育工作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示范性。德育作为修正学生品德、提升学生修养的途径,其“榜样”的作用更为明显。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们“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和实践结果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模仿的行为范式。
3.努力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一,尊重本质规律,更新德育理念。首先在尊重德育工作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更新德育理念,德育理念创新是指人们对德育认知态度、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等所进行的创新。[1]在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社会实践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就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德育的内在规律,更新德育理念,实现德育工作创新。
第二,理解德育特性,增强德育实效。如前文所述,德育工作自身有着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示范性的特征,在理解这些特性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发挥这些特性,增强德育实效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德育实效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2]增强德育实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体验式教育,调整充实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式,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机制;同时细化德育目标,使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化的校内外德育工作体系。如北京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社会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反映学生的关注点,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现实指导性,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3]
第三,注重环境育人,强化网络引导。开放的网络环境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注重环境育人必须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牢牢把握住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正确性不动摇。具体可以通过培养高校德育的网络道德意识,重视网上舆情、疏通信息渠道、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且尽量改善和利用网络环境,抓住青年学生的关注点,从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深层剖析各种网络事件背后的内在本质原因,强化道德规范和引导,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
第四,改善师生关系,实现互动教育。当代大学生热爱新事物,也更倾向参与互动性强的课堂教学,在新一代年轻人成长的背景和环境中,能否深入理解和及时合理调整德育方式和师生关系,也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就改善师生关系而言,德育工作者应当改变原有的与学生接触少、对学生具体个性特征不了解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将“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服务意识深植脑海,同时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接触国内外的现实社会情况,增强他们对国情、世情的真实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廉永杰.面向 21世纪的高校德育创新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2] 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