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爱莲说》阅读测试题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爱莲说》阅读测试题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 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⑵ 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4、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用一句话概括本的思想主旨。
二、《陋室铭》阅读测试题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陋()馨()儒()牍()案()苔()
2、读拼音写汉字:
甚fán()yū泥()zhuó清涟()xiè玩()隐yì()
xiǎn有闻()
3、形近字组词:
儒 懦
隐 稳
植 值
龙 尤
4、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⑴ 惟吾德馨()
⑵ 阅金经()
⑶ 谈笑有鸿儒()
⑷ 亭亭净植()
⑸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⑹ 斯是陋室()
⑺ 濯清涟而不妖()
⑻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⑼ 陶后鲜有闻()
⑽ 宜乎众矣()
5、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
⑴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⑶ 无案牍之劳形
⑷ 无丝竹之乱耳
⑸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⑹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填空:
⑴ 《陋室铭》作者,是 朝诗人。
⑵ 《陋室铭》中押韵的字是名、、、青、、经、和。
⑶ 《爱莲说》的作者是,字,宋代 家,学者称他 先生。
⑷ 《爱莲说》以 和 衬托莲。
⑸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⑹ “,”写出了陋室的环境。
⑺ 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⑶ 无案牍之劳形。
⑷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⑸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 同予者何人?()
⑵ 菊,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⑷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代哲学家:
2、注音:
⑴ 蕃
⑵ 濯
⑶ 亵
3、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
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
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
4、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
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
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
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5、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
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参考答案
一、《爱莲说》阅读测试题
1、D2、A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5、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陋室铭》阅读测试题
1、周敦頣 宋 哲学
2、A3、B4、C5、B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陋室()德馨()苔痕()案牍()
⑵yū()泥 清lián()隐yì()枝màn()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⑺ 濯清涟而不妖()()
⑻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⑽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解释下列名词:
⑴ 铭:。
⑵ 说:。
5、填空:
⑴ 《陋室铭》选自《 》,作者,字,朝、家。
⑵ 《爱莲说》选自《 》,作者,字,(朝)家,世称。
⑶ 《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⑷ 《陋室铭》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⑸ 《爱莲说》中表明莲的优秀品质的句子是:。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⑷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⑴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什么?。
⑵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⑶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⑷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第二篇:《爱莲说》阅读测试题
《爱莲说》阅读测试题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
2.注音。
①蕃②濯③亵
3.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
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
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
4.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
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
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5.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参考答案:
1.周敦頣 宋 哲学 2. A3.B4.C5.B))
第三篇:《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一、文学知识填空。(8分)
1.《桃花源记》作者,朝著名的诗人。后来人们用出自本文的成语“ ”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还用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44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落英缤纷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渔人甚异之 ..5咸来问讯 6.便舍船 ..7.黄发垂髫 8.乃大惊 ...
9.具答之 10.便要还家 ..2.《陋室铭》的作者是,是 朝文学家。3.《爱莲说》的作者是,是(朝)哲学家。11.阡陌..交通 12.二、用原文填空。(19分)
13.便扶向.路 14.1.《桃花源记》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15.处处志.之 16.,.17.未果.,寻病终 18.2.《桃花源记》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19.阡陌..交通 20.神情)(或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句子是: 21.有仙则名. 22.。
23.斯.是陋室 24.3.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25.谈笑有鸿儒.. 26.闲适的田园生活,《桃花源记》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27.可以调素.琴 28.是。
29.无案牍..之劳形 30.4.《陋室铭》一文点明全文主旨(或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31.亭亭..净植. 32.。
33.不蔓.不枝 34.5.《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35.宜.乎众矣 3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37.花之隐逸..者也 3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39.无案牍之劳形.. 40.。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 妻子: 古义:(,”(或与《红楼绝境: 古义:(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语义相似的语句)
无论: 古义:(交通: 古义:(乃.不知有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欣然规.往 后遂无问津..者 仿佛..若有光 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陶后鲜.有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君子..者也 未果,寻.病终 8分))今义:()今义:()今义:()今义:(())))
五、翻译句子。(3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分)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分)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分)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分)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分)
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分)
9.孔子云:“何陋之有?”(2分)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分)
1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分)
1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分)
五、修改病句。(7分)
1.请找出下列语句的错误并加以改正。(3分)
①四面山的瀑布最为十分壮观。有大小瀑布100多处。②瀑布倾泻激荡,掀起满天水雾,轰然恬静,数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其威势。③望乡台瀑布高150多米左右,宽40米,居我国高瀑之首;水口寺瀑布高94米,悬挂在一个天然洞穴之下,景象奇特;鸳鸯瀑布比翼齐飞,撩人遐思。
(1)第一句应当改为“ ”;(2)第二句应将“ ”一词改为“ ”;(3)第三句不恰当处是“ ”,应该改为“ ”。2.下面是重庆市巴川中学某同学作文中的一段话,划线的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精彩纷呈的校园艺术节,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⑴在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⑵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艺术才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1)(2)3.张婷同学为我校广播站写了下面一则消息,请你帮她做修改。(2分)
我班刘鹏同学光荣当选为校园“节约之星”。自开展“节约伴我行”活动以来,他积极响应,不但自己厉行节约,还和几位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节约行动小组,A主动承担节电节水的义务监督员,使班级浪费现象大大减少。另外,他还努力动员全班同学捡拾易拉罐、矿泉水瓶、包装纸盒等废弃物,把卖废品的钱充做班费,节约资金。B刘鹏的行为在班级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
(1)A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2)B 句成分残缺,可在“ ”一词后面加上“ ”。
1.(1)删去“十分”(2)将“恬静”改为“鸣响”。(3)去掉“多”或“左右”2.⑴将“发扬”改为“发挥”或“展示”、“展现”。⑵删掉“通过”或者“使”3.(1)“承担”和“监督员”是不能搭配的,把“承担”改成“担任”,改成“担当”、“ 要做”等也不错。(2)在“示范”后加上宾语“作用”。
第四篇:《爱莲说》语文听课报告
《爱莲说》语文听课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莲说》语文听课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钟老师的《爱莲说》的教学根据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制作课件,插入了音画动画的古文朗诵,美伦美奂。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猜谜语,回忆有关“莲”的诗句。
第二阶段:欣赏多媒体朗读。
第三阶段:学生齐读全文。
老师采用学生创设情境欣赏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第四阶段: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习。这里有“确定目标”“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练习检测”等几种方式。学习小组通过设计问题,解除疑惑,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1、翻译句子。
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
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
孟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学习写法,写一句话。
我喜欢的植物是……因为……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第五篇:《爱莲说》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越发清幽,笔挺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它。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主要从内容:
通过写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牡丹的富贵,菊花的婉约相比,莲花可谓花中君子者也,作者高度赞誉莲花的气节和品格。
读后感:
作者虽写的是莲花,但他却是借莲花来说做人的道理。“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文中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楚怀王时,屈原被怀王理解,被自私的士大夫们排挤,他是孤独的,但屈原爱国爱民的志向矢志不渝,他像莲花------花中之君子者也,将永垂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