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波动》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2:3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据的波动》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据的波动》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数据的波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70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1.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71页图)

问题:

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 则s2=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第二篇: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

作者: 林州十中 申奎亮

一、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类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后,学习刻画数据波动(离散)程度的量,即方差.

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相近时,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个量来刻画,自然引入方差.方差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应用它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教科书根据农科院选择甜玉米种子的背景提出问题,从统计上看,这个问题是要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比较它们的波动情况.为了直观看出数据的波动情况,教科书画出了两个散点图,通过观察散点图,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这两个散点图使学生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情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引进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了方差的公式,并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既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2.会用方差的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能由实际问题中感知,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却不一样,需出现另一个量来刻画,分析数据的差异,即方差.

2.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这节课是方差的第一节课,用方差来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这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教师要剖析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方差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教科书第124页根据这些数据估计,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呢?

师生活动:学生想到计算它们的平均数.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用计算器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请两名同学到黑板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需关注平均产量. 追问:怎样估计这个地区这两种甜玉米的平均产量?这能说明甲、乙两种甜玉米一样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可以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发现甲、乙两种甜玉米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但需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二)探究新知

问题2 如何考察甜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呢?请设计统计图直观地反映出甜玉米产量的分布情况.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折线图或散点图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画出折线图或散点图后,小组讨论,得到甲种甜玉米的产量波动较大,乙种甜玉米的产量波动较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近时,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需要去了解数据的波动大小,画折线图或散点图是描述数据波动大小的一种方法,进而引出如何用数值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

问题3 从图中看出的结果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呢?

师生活动:教师直接给出方差公式,并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教师说明,平方是为了在表示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时,防止正偏差与负偏差的相互抵消.取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也是一种衡量数据波动情况统计量,但方差应用更广泛.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方差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并从方差公式中得到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

问题4 利用方差公式分析甲、乙两种甜玉米的波动程度. 师生活动:教师示范:

关注学生是否会代值到公式中,从结果中能否知道哪种玉米的波动较大.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追问: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类比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一样,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但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时,先要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三)运用新知

例1 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分别是:

甲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乙 163 165 165 166 166 167 168 168 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身高的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即求方差.(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平均数).(3)老师板书解题过程,学生和老师一起计算、判断、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的步骤,以及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四)巩固新知

练习1 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方差:

(1)6

6;

(2)5

7;

(3)3

9;

(4)3

9.师生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方差计算公式计算方差.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练习2 教科书126页第2题.

师生活动:(1)从折线图可以看出乙的成绩波动较小;(2)分别计算甲、乙的方差.

设计意图:用方差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五)归纳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方差怎样计算? 2.方差的适用条件是? 3.你如何理解方差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

第三篇: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方差的概念和意义,学会方差的计算公式和具体应用 进一步了解方差的求法。用方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2、过程与方法 :

根据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方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方差的概念。方差的意义.从方差的计算结果对实际作出解释和决策。教学难点

方差的公式和应用.根据方差的计算结果对实际作出解释和决策。

3.教学用具

白板,课件、直尺 图标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农科院的烦恼?

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的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块自然条件相同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单位:t)如表下表所示。

(1)请分别计算两种甜玉米种子的每公顷的平均产量;

(2)请根据两种甜玉米种子的每公顷的平均产量画出折线统计图;(3)现要挑哪种甜玉米种子比较合适,你认为该怎样挑比较适宜?为什么?(1)解(2)

说明甲乙两种甜玉米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

由上图你有什么发现:甲玉米的产量波动较大,乙玉米产量波动较小,乙玉米的产量集中分布在平均产量附近。

从图中看出的结果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呢?

二、导入新课

(1)、方差的概念:设一组数据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数,即

归纳:

(1)数据的方差都是非负数。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那么我们用它们的平均(2)当且仅当每个数据都相等时,方差为零,反过来,若

下面我们利用方差来分析甲、乙两种甜玉米的波动程序。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是:

即甲种甜玉米的波动较大,这与我们从图20.2-1和图20.2-2看动的结果一致。

1、方差的意义:用各数据与平均数偏差平方的平均数来衡量数据的稳定性----就是方差 根据

讨论下列问题:

(1)数据比较分散(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大)时,方差值怎样?(2)数据比较集中(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小)时,方差值怎样?(3)方差的大小与数据的波动性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

(1)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2)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越稳定。

2、方差的应用:

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分别是

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为整齐? 解:甲、乙两团演员的身高平均数是

方差分别是

归纳方差应用的过程:(1)

求每组数据的平均数。(2)

求方差。

(3)

比较方差的大小,确定稳定性。

三、巩固练习:

1、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毫米的零件10件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

你认为甲、乙两机床性能哪个好?为什么?

分析:计算它们的平均数相等,但是它们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不同,所以两台机床的性能不同,只能用方差来衡量两台机床的性能好坏。

归纳:这反映出,对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以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也就是与其平均值离散程度的大小). 方差的概念、公式、意义、应用。

方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越稳定。2.数据为101,98,102,100,99平均数是(100),方差是(2).3.数据为1、2、3、4、5平均数是(3),方差是(2)

2、某快餐公司的香辣鸡腿很受消费者欢迎。为了保持公司信誉,进货时,公司严把鸡腿的质量。现有甲乙两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到快餐公司推销鸡腿,两家鸡腿的价格相同,品质相近,快餐公司决定通过检查鸡腿的重量来确定选购哪家的鸡腿。检查人员从两家的鸡腿中各抽取15个鸡腿,记录它们的质量(单位:克)如下:

根据上面的数据,你认为快餐公司应该选购哪家加工厂的鸡腿? 小组合作、完成本例题。并汇报本组的成果。

两家平均数相等,四、巩固练习2:

快餐店购甲加工厂生产的鸡腿好。

学校准备进一批新的课桌椅,现有两个厂家的课桌椅质量、价格均相同,按规定,中学生的课桌高度应为70cm,椅子应为40cm左右,学校分别从两个厂家随机选了5套桌椅,测得高度(单位:cm)如下: 甲厂课桌:72 69 70 70 69 甲厂椅子:39 40 40 40 41 乙厂课桌:68 71 72 70 69 乙厂椅子:42 41 38 40 39 你认为学校应该买哪家的课桌椅?

∵平均数相同 所以选择甲桌子整齐.甲乙椅子平均数相同, 由以上可得学校应选择甲厂进货好。

∴选择甲椅子整齐.五、总结提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方差: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方差的意义: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越稳定。

方差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讲解.六、布置作业:随堂练习

板书

第四篇:初中数学优质说课稿:《数据的波动》

导语:说课稿对老师的帮助非常大,教师们上课之前事先准备一份说课稿,会让自己的逻辑很清晰。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数学优质说课稿:《数据的波动》,希望对你有帮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

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

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

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

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2>、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a、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b、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样本4、7、5、2、3、8、5、6的平均数是______,众数是_____,极差是____,方差是________,标准差是______。(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数据统计教学设计

数据统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课前,小组分工合作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采用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查资料法等做调查,记录调查的经过和结果。2.欣赏范文,领会调查统计报告的内容、写作结构、表达方法,小组分工合作整理调查资料,为写作做好准备。

3.小组合作,能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好统计过程与结果,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适当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恰当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表达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开展班级作文展评活动,重点围绕“是否抓住重点写好统计过程、结果与感受”评价并修改作品,展示作品,推进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与习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具体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抓住重点,详略得当。

难点:利用统计图表对统计中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地表述清楚,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默读、标画、小组合作写作、感情朗读等方式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自主学习与合作态度。2.通过欣赏完例文后让学生谈收获,理清写作内容、写作结构、表达方法;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整理自己组调查统计的资料,独立写作,检验学生对于写作方法的掌握。

3.通过教师修改、生生互改,自主修改的方式,检验习作修改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

课前小组合作调查感兴趣的内容,做好问卷调查表,及时记录调查的原因、经过、结果和感受。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作前准备,开展调查。

在本次习作前,我引导学生借助预习单,以小组为单位先确定一个感兴趣、值得研究的内容,这个内容要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要有意义、有意思。围绕这个内容,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或查阅资料、访谈,在同学中展开一些调查。调查要真实,尊重别人的调查意见,不能弄虚作假。(二)回忆统计方法,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先看一道数学题,看看你会做吗? 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学生预设:E、G城市空气质量优,A、C、D城市的空气质量良,B、F城市的空气质量轻度污染,E城市污染指数最低,空气质量最好,B城市污染指数最高,空气质量最差,要好好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2.你能回忆出数学课中所学的“统计方法”吗?这些统计方法有什么好处?

——折线统计方法,可以清楚的看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条形统计方法,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扇形统计方法,可以看出事物的比例分配。教师画出示意图。

3.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写调查统计。

这些统计方法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如说: 有的同学统计每天完成各科作业所需的时间,产生了一些想法,便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喜爱文艺的同学统计大家爱唱的歌曲,列出校园歌曲排行榜,还有的同学调查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的情况,从中发现同学们不同的阅读爱好…….出示:

4.小组交流调查问题,拓展学生思路。你还能说说你想调查统计什么内容?

——我们组想调查小学生近几年的体重变化情况,分析是什么原因让小学生的体重超标,小学生的肥胖问题值得引起家长的注意,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组想调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都读哪方面的书,找出原因,倡议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要广泛。——我们组想调查小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少?上网都干什么?是看新闻,看娱乐节目、电影还是玩游戏?玩游戏,过度的上网会造成沉迷网络,学习成绩下降,建议家长引起注意,加强对孩子玩网络的监督。

——我们组调查小学生的每月的零花钱有多少?如何支配呢?建议家长从小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念,养成合理理财的习惯,适度消费。……

5.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些事引起我们的注意,值得我们深思。

(三)范文引路,理清写作思路。过渡:什么是调查统计呢?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如何写调查统计呢?下面我们看一篇范文就清楚了。1.课件出示范文: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小组合作,理清作者的写作内容有哪些、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在本子上写上自己的收获。

2.学生按照要求自学自悟,师巡视指导。小学生近视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一、研究原因: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小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同学作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访谈法、调查法、查资料法

三、调查分析原因: 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1、阅读时间太长,注意力集中,视力工作时间长。

2、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和室外活动。

3、看书、写字姿势不端正。

4、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视力健康。

5、卧床、躺在车厢里看书。

6、在太强、太暗的灯光下看书、写字。

7、近距离、长时间看电视、上网。

8、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9、营养结构不合理。

10、学习负担重,心里压力大。

11、经常用脏手擦、揉眼睛。

12、发现远视力不好,不及时检查、治疗。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3.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篇文章,并试着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或就其中一个方面对它进行简要的点评:(1)这篇文章的调查内容是什么?

(2)是否运用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3)怎样写统计过程与结果的?(4)发表自己见解了吗?所写之“感”是否联系实际?(5)你看出这篇例文的写作顺序了吗?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4.同位互相交流学习例文收获。

(四)全班交流,讨论写法。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例文,同位交流了例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你对如何写调查统计心中有数了吧,小组内再来讨论如何写调查统计的内容、顺序、方法。

1.分小组交流讨论如何写调查统计的内容、顺序、方法。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预设一:我觉得写调查统计的内容包括调查时间、被调查人、调查问题、统计目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自己感受。教师点拨:你观察的很仔细,说的很完整,你知道调查统计的方法都有哪些吗?

(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查资料法。)教师点拨:这些方法不一定要全用,根据需要用一两种就可以了,这说明调查统计的什么特点?(写实性或求真性)教师点拨: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建议四部分可以颠倒顺序吗?你感觉这篇调查统计怎么样?(不可以,有逻辑性,条理清晰。)

调查统计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因此,具有针对性。(2)预设二:

教师点拨:你能说说哪些内容应该详细的写吗?(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明确写作要求)——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教师点拨:如何把调查统计写的清楚明白?

——对统计结果中的各种数据,要准确的表述清楚,或采用一般语言的叙述,或用表格,扇形统计图展示,图文并茂,对于这些数据的来源以及统计方法需要交代清楚。

教师点拨:这些数据还有什么作用?列数据的用意、最终目的是什么?

—— 一系列的数据背后反映问题实质,把自己的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写下来。(3)预设三:

教师点拨:调查报告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通过读例文,我知道了开头先交代调查的目的,中间接着写调查的经过(包括调查的人群、方法、内容、记录数据),分析原因,最后写调查结果、结论,最后一段要写自己的感受、建议等。

教师点拨:调查报告可以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

(4)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出了调查统计的特点、内容、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出示:

1.确定调查的问题:有意义,有意思,有价值。2.调查统计报告的结构:详细写调查的过程、结果、感受。3.表述方法:对统计结果中的数据要表述清楚,可用语言叙述,也可以列表格、画扇形图、折线图等,图文并茂。(5)点明标题的几种写法。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几种写法,可以直接点明是什么报告,如《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也可以用问题来作题目,如《为什么校门口的贩屡禁不止?》;还可以用正副式标题,如《小学生如何使用这笔钱——关于压岁钱的调查》。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五)借助调查统计记录单,小组合作完成习作。1.借助调查统计记录单,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

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2.小组分工合作整理调查统计记录单。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

(2)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建议,写在调查统计记录单上。

(3)小组按要求分工合作进行整理,教师巡视指导。调查的目的(1人)、调查的经过(1人)、调查结果(1人)、感受或建议(1人)

(4)指名汇报,投影展示3个小组的调查统计记录单,师生共同评议。

(六)根据整理好的调查统计记录单,独立完成习作。1.同学们,根据你们小组整理的调查统计记录单独立写一篇调查报告吧。注意在写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经过、调查的结果、调查的感受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注意详略得当,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统计图,这样会更生动。

2.学生练习写稿,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学。(发现共性问题,解疑释惑。无特殊情况,尽量不打断习作思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一气呵成地真实表达)。第二课时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一)鼓励动笔,学生作文。

1.教师鼓励学生按照本次习作要求,认真完成习作,写好后认真修改。

教师巡视,针对现场习作进行个别指导。

2.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点评鼓励,鼓励个性表达。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二)分组交流,评改习作。

师过渡:“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不是一次写成功的,而是用心修改出来的。四人一小组,进行习作交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调查统计过程、结果、感受。注意:在交流中,认真聆听别人的习作,虚心地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优点,合理地向别人提出修改意见;认真朗读自己的习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合理地采纳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

1.是否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能否正确使用标点?

2.是否有调查统计的四大板块: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建议?

3.能否抓住重点写?详略是否得当?

4.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能否写出自己的感受、建议? 出示评改要求:

1.学生对照要求进行第一次自我修改。

学生出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修改字词句,做到文通字顺。轻声读习作,注意是否做到了将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写具体、写生动,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2.同桌互读、互改,使用修改符号,写出评价语。3.小组内交流,推荐1篇优秀习作。4.师生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改。推选2-3篇好的习作,师生共同评改。

(是否有调查统计的四大板块: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建议?是否详细地写出了调查的过程、结果和感受?)(1)指名读自己习作,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认为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又有哪些建议呢?(引导学生评价)(2)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评议是不是又看出自己习作的问题了,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自己的习作,继续修改,修改后,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写得不错,给自己的习作写上一些评语。

(三)整理收获,誊抄作文。

1.在这次写作中大家掌握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2.将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依据学校写字“六不规则”,做到书写规范美观、行款整齐,纸面整洁,有一定的速度。附:板书设计 调查统计

特点 内容 调查目的 针对性 5 调查过程(详细具体)写实性 5调查结果(清楚明白)逻辑性 5 谈感受或建议(见解独特、有道理)附:调查统计记录表 关于 的调查统计

小组成员:、、、调查时间: 1.调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3.调查的时对象是谁?

4.你采用的什么方法调查的?

5.请你详细记录调查的过程

6.你得出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

7.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8.你有什么感受、建议吗?

(七)课后反思: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开阔的思维,对一些问题有独特 的理解和观点,观察事物较仔细,有一定的调查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次习作是写一次调查统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思考发现数据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把自己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写下来。这篇作文题材新颖,学生从未写过,想写好更是困难。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成功之处:1.课前做足准备,准备好素材。调查统计具有求实性的特点,必须真实调查情况,充分调查搜集资料后才能写出好的习作。因此,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调查小组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长分配任务,调查的目的(1人)、调查的经过(1人)、调查结果(1人)、调查的感受、建议(1人),共同完成调查统计记录单,之后根据整理好的记录单,独立完成习作。

2.解决如何写的问题。教学时由例文引路,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总结例文的写作内容、结构、表达方法,感受调查统计的写法和表达方法与其他题材的不同。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详略得当,重点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适当地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恰当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表达方法,突破重难点。3.评改环节设计了这四个层次----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再自评。自主修改是习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成为修改习作的主人,其中老师的评改就是给学生做个修改的范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修改,怎样改。引导学生自主修改并给自己写批语,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在修改中不断提高书面表达、品评文章的能力。

不足之处:个别小组研究的问题没有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没有研究的价值。也有些小组调查工作做的不够细致深入,写调查的经过、结果、感受不够具体,没有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教学建议:在习作前,提前告知学生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搜集调查哪些资料,指导小组长做好分工协调监督工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评课采用多种形式: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再自评,然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品评的乐趣,深入理解调查统计的写法和表达法。

下载《数据的波动》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据的波动》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据排序教学设计

    数据的排序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排序”是冀教版《信息技术》1初中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Excel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及数据计算等基本知识的延......

    《数据编辑》教学设计

    《数据编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Excel是微软公司出产的电子表格软件。由于其操作的简单、易学等特点,此软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我们运用此软件进行数......

    数据收集整理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

    《数据的波动》教案1(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模版)

    §5.4 数据的波动(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 2.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

    《Excel数据筛选——自动筛选》教学设计

    Excel的数据筛选教学设计 《Excel数据筛选——自动筛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Excel中数据筛选的概念和方法。 2、掌握单个条件的数据筛选。 3、掌握多个条件的数据......

    数据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

    数据信息的加工(一)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数据信息的加工》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三章的第三部分内容。它与前面一节《......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数据的处理 2、选择恰当的软件加工表格信息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层次之外......

    使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

    使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的第二课时。《使用函数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