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论文(合集)

时间:2019-05-15 13:2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论文》。

第一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论文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 对比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1)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2)研究方法的变革和大数据的使用;(3)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关键词 当代社会心理学 新方向 大数据 文化视角

Abstract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latest developing status of current social psycholog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this paper rethinks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current social psychology studies and proposes the new orient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rrent social psychology:(1)Return to realistic questions and buil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framework;(2)Reform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use big data to analyze;(3)Integrate the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analyze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Key words current social psychology; new orientations; big data; cultural perspective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1.1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性别与领导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 cliffs)理论。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此外,市场营销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Ivanic等人(2014)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广播员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听众评估电台广告的可信度、听众对广播员的态度和听众购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则通过在英国四个呼叫中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内在或外在奖励与员工情感性、规范性和持久性承诺之间的联系,Osman等人(2015)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态度、情感评价和习惯养成对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例如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

纵览近5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研究成为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愈发受到重视与推崇。但大量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纪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V.Levine(1999)就发表了“反思实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1.2 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例,2010年至今,国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现明显激增,从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乐国安、张世富和俞国良、叶浩生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刊物,就近5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看,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情绪情感、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从众行为、学习或职业倦怠、网络成瘾和压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国内社会心理研究多使用相关法和实验法,其中,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

尽管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但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虽有部分理论和测量工具方面的创新,但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足,研究对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内容多照搬国外研究,研究结果信效度存在质疑(例如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此外,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其它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学科研体系不完善等。可以说,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2.1 研究对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对象的选择上都倾向于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其中,大学生最受青睐。为了取样的便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通过相熟的老师或同学将某一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心理学本科大学生中最为普遍。这种做法不仅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还会面临伦理问题,如被试参与实验可能是迫于压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胁、被试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目的等(高华,2009)。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会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应用价值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2.2 研究方法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强调实证主义,实验研究泛滥。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为了量化社会行为的研究,把社会行为孤立在实验室中,观察环境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实则难以数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击和顺从等。这些社会行为的定义随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无法精确的测量(叶浩生,2004)。其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相对的。其三,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为其他因素或行为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刘长江,2007)。面临着方法上的窘境,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国内远远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大多是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批判。

2.3 研究内容

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稳固的本土化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许波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之位,拥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根基(许波,2005)。而彭艳琴则认为,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专门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彭彦琴,2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文化对于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慧和陈萍,2005)。在关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与心理学相关之处,而这种做法实则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复做工的境地。从古至今,中国思想学术流派何其多,每个派别又有各自繁杂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完全独立,以儒、佛、道三教为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张玉璞,2011)。因此,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前,若先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则会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统性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4 研究工具及评价体系

发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数的心理学家们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或是只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制作。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其人文性质更为浓厚,其中许多观点都带有极强的价值规范性和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急于用问卷和量表来证明研究假设的做法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原理、策略、工具到评价标准都仍未摆脱西方的定量思维的桎梏。因此,推进西方量表的本土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2.5 学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科研体系中,我国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中国心理学体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导(汪新建和柴民权,2014)。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缺乏了解和兴趣,从而间接阻碍了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科研体系的现状,推进教材的编制、改变原有的课程和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并培养和引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人才。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3.1 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高,这主要源自于其应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拥护。而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则一直未摆脱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国本土特色的、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多是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国内。因此,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出发,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必然而紧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地从现实问题入手,为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努力。

3.2 研究方法的变革及大数据的使用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借助大数据,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最大限度、最为高效地扩充潜在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小样本或问卷调查采集的随机样本,从而面向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趋近于总体的样本,这就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并使研究者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社会期许效应,最大程度规避研究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复杂、无关干扰。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身大数据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创建了“云端心理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带动中国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3.3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为了构建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愈发趋向于吸纳其他学科的观点,例如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体冲突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社会类化理论中对群体偏见等研究则运用了政治学和法学理论,以及创新性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神经机制的解释上而形成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不同的理论之间相互碰撞、交织、融合,逐渐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并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包括现代社会心理学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整合,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理论的整合(黄雪娜,金盛华,& 盛瑞鑫,2010)。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试图靠拢自然科学,建立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超越时间、历史、文化,而适用于一切人类。但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人类深层的心理学结构。未来的社会心理研究会更为关注社会心理行为的文化差异,文化视角将愈发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具体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美)阿伦森著.社会心理学(第八版)[M].侯玉波,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 高华,彭新波.将授课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面临的伦理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1-4.[3] 刘长江,李岩梅,李纾.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困境[J].心理科学进展,2007.2:379-384.[4] 彭彦琴,江波,杨宪敏.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J].心理学报,2011.2:213-220.[5] 史梦薇,赵守盈.儒家思想与压力应对:应激研究的本土心理学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7-122.[6] 汪新建,柴民权.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导向:理论导向、核心框架与主要挑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4-150.[7] 许波.儒家理想人格的心理学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38-40.[8] 叶浩生.有关社会心理学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46-50.[9] 张玉璞.宋代“三教合一”思潮述论[J].孔子研究,2011.5:107-116.[10] 周慧,陈萍.试论道家文化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5,05:6-7.[11] Aroldo,R.,& Robert,V.L.,Reflection on 100 Years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New York: Basic Behavioral Science,1999.[12] Ivanic,A.S.,Bates K.,& Somasundaram,T.The Role of the Accent in Radio Advertisements to Ethnic Audience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014.54(4):407-419.[13] Malhotra,N.,Budhwar,P.,Prowse,P.Linking Rewards To Commit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our UK Call Cent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7.18(2):2095-2128.[14] Osman,I.A.,Habib,K.M.N.,Tudela,A.,& Shalaby,A.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Commuting Mode Choice Behavior[J].Transpor tation Planning & Technology,2015.38(3):265-276.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其中,压力在各个因素中的存在尤为普遍。

压力引发的心理反应主要有紧张焦虑、情绪唤醒、习得性无助以及自我评价降低等。适度的心理紧张与焦虑有助于唤起和集中注意力,调动潜能,提高效率,从而有助于个体采取应对行为,消除或适应压力。

有的压力促使我们成长,有的压力威胁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究竟压力的作用如何,还与压力的来源、我们对待压力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树立生活的目标,并能激励我们获得成功。适当的压力使大脑皮层处于中等唤醒水平,从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压力过少或过于轻微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过重的压力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是消极的,如过度的皮层唤醒(焦虑),紧张,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的反应不利于个体正确评价所面临的压力与选择恰当的应对方式。

对个体心理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压力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突然出现的异乎寻常的巨大压力,如自然灾害等,这种压力常常引发焦虑、冷漠或兴奋、抑郁等情绪性反应。许多当事人甚至精神崩溃而出现急性应激反应。一些人在灾害过去几个月后还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忆当时的灾难性场面和情感体验,或者过度警觉,对微弱的刺激也会惊慌失措。

另一种是持久而稳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常常引起紧张,焦虑,情绪低落,易激惹,攻击行为,失眠,食欲不振,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甚至罹患神经衰弱或其他神经症。

持久而稳定的压力又有外在压力和内在压力之分。外在压力主要是自然环境压力、文化压力以及生活压力。最为普遍的便是文化压力和生活压力,它们最为直接的影响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不良或人际交往困难也会对心理健康构成威胁。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如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或邻里关系紧张等,都会给当事人带来失落感、不安全感,并引发焦虑、愤怒、抑郁等情绪反应,甚至诱发身心疾病。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人际交往困难都会引起自卑、退缩、焦虑反应,甚至导致社交恐怖症。

经济困难和就业问题也常常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行为障碍。全社会的经济不景气往往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而面临收人减少以及失业威胁,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经济的好转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压力的长期存在导致人们处于慢性焦虑之中,极易引发神经症或攻击等行为问题。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也会引发当事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影响身心健康。社会治安不好、各种谣言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压力。

内在压力与外在压力不同,内在压力的产生与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有关。对于同样的问题,有的人不以为然,就不会产生内在心理压力;而有的人为此忧心忡忡,内在压力由此而生。也就是说,内在压力是当事人的内心体验,而这些内心体验又会对身心健康进一步

构成威胁。内在压力包括身体疾病,个人内在需求之间的冲突,能力与要求之间的差距,挫折等。

一般健康的心理都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进行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姓名:李超 专业:09旅游管理 班级:(2)班

学号:20090901320081 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文章从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成因,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心理育人环境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正文:

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人了一个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时期,其具体表现是:从经济形态看,从自然经济社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变;从政治形态看,从集权专制型社会向建立在个人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法治型社会转变;从社会关系看,从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依赖性关系向以个人独立自由为基础的契约性社会关系转变。在这种多元化观念并存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选择会变得谨慎务实。这种转型期的心理特征也深深影响着高校大学生。高等教育在此大背景下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突出表现是,高校数量和人数急剧扩大,特别是学生上学实行了成本分摊机制,学生就业实行了双向选择,用人单位逐步实行了聘任制。一。高校办学也逐步由国家投人为主转向了国家、社会、个人等多元投资办学模式,市场化的程度逐步增强。“毕业不一定能就业”等大量严酷的事实给在校大学生敲响了生存危机的警钟。在这种社会高校双重转型的压力下,加之大学生自身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群体,通常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如果在此转型期间的种种不适甚至是迷茫困惑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则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高度重视并及时化解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心理障碍,对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保持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表现

心理障碍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大学生是心理、思想活动最敏感、最活跃的群体,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学业负担、就业的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以及经济上的拮据都刺激着一些学生原本脆弱的心理,进而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加之青年学生身心皆不成熟,处事能力较弱,因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马加爵案”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

1.学业和就业引起的心理压力。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大学生未雨绸缪,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又一个“考证”目标: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律师证等等,有的同时备战考研,所有这些都不能耽误正常的专业学习,很多学生深感学习负担过重,因精神长期过度紧张,睡眠不足,神经衰弱者屡见不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既给毕业生择业带来了希望,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更显意志消沉,动力不足,从而产生消极厌学情绪、苦闷不己。

2.人际关系的心理困扰。大学生多是中学时期的佼佼者,有的进人大学后仍具有较强的优越感,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有的不愿与别人相互协作,甚至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忠告,长时间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有部分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显得与人交往力不从心,从而产生紧张心理。3.生理和感情上引起的心理烦恼。大学生大都处在18-24岁的年龄阶段,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性心理也有较快发展。受现代开放社会的影响,性的刺激增,但囿于法律和社会公德的约束,不得不把性欲望压抑在心底深处,长期以来而出现了性的烦恼。有些学生因恋爱纠葛等感情问题也往往给精神上带来莫大痛苦,造成心理失调。

4.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困窘。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和收费制度的改革,学生交费上学已成事实,大多数学生大学期间要花费数万元,很多农村学生和部分城市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无固定收人来源或父母下岗,上学费用靠向亲朋好友借款或向银行贷款维持,平时省吃俭用。尽管如此,有的仍然面临难以支付学费生活费而中途辍学的危险,从而长期陷人经济困难的心理窘境。

5.家庭矛盾的心理纠缠。有的学生因家庭成员不和,父母离异或病故,长期陷人深深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这些事情多属个人隐私不愿向他人诉说以求得帮助和宣泄,只有独饮苦楚,从而造成心理紧张、抑郁,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产生精神崩溃的危险。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和心理内部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冲突。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展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正常水平,其心理发展错综复杂,追求成人感、独立性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标。但这些目标与现实生活出现了矛盾,他们往往自视清高,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

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因素,并且多而复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觉控制感和乐观心态。自觉控制感是指个人相信自己对情境能够加以控制的主观感受,而这种主观体验不同于个人对情境的实际控制。个人的自觉控制感可以减轻生活压力威胁,减低抑郁。遇到压力和挫折时丧失自控力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乐观心态是指具有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舒适感、愉悦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内部诸因素发展也是不平衡的。青年学生容易以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心过分地肯定自己;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又会过低地估计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产生怀疑、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体验。很多大学生就是这样经常处于既自尊又自卑、既开朗又忧愁、既大胆又怯懦、既独立又依赖、既合群又孤独的矛盾冲突之中,经常陷人反思和内省之中,体验到各种欢乐与痛苦。所有这些既可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向前发展的心理动力,也可能成为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心理阻力。在他们周围,如果没有可以吐露真情的知心朋友时,则只能把这一切隐于心底。如果周围的人居高临下,对他们的训诫和批评多于同情和帮助,就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压力,使他们紧闭心灵之门,加大了与他人的心理距离。

2.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尚难适应转型期的社会变革。我国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体系尚在建设之中,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不断地调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之相适应,这样就使大学生心理上固有的稳定结构被打破,而产生种种困惑和纷扰。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与不健康的思潮并存的局面。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如拜金主义、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都使一些大学生烦闷、愤怒或悲观失望,使心理上的困扰、冲突增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个别学生由于长期不能自我调节和排解,精神上经常处于自我折磨之中,并在反复中加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如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生活压力、环境变迁等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学习任务、工作性质超出个人的能力水平,或不能达到个人的愿望,与个人的抱负兴趣不一致,或个人不能左右自己在学习时所面临的困境时,均可能造成心理压力而影响心理健康。

3.学校、家庭的心理教育环节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真正地实行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只注重强化知识的灌输和智力因素的提高,忽视了从心理上沟通疏导学生,忽视了能力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而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适应社会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庭教育的偏差也给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小偏重于智力开发,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严重的先天不足。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强调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学生心理问题的日渐增多,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辟新渠道,创造新局面,特别是要突出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导问题。大学生比较缺乏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不能够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因此,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控制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2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和欢迎。不少高校的保健医疗机构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而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学校教师的作用就其任务而言,是通过教育使外部影响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相同化,使受教育者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新的心理品质。

另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提前开展,当发现学生处于心理劣势和心理压抑状态时,教师应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他们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问题梳理出来,给予正确引导,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调整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偏差。要在帮助学生预防、控制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责任感,在较高层次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当今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分析 王道阳 黄胜山 《交通高教研究》2003 第4期

2腰秀平,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走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5)3徐小胜.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07)4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7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姓名:________

顺序号:________

学号:________

班级:________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自闭历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现在在Anin姨妈家度过暑假的有自闭症的女主角,惊恐的眼神,对外界的防御、紧张和不安,让我觉得自闭是不是一种精神问题,行为很疯狂,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压,例如说农场里控制牛固定他们让他们安定放松的机器,通过女主角的动手能力。还有,她是利用视觉来认识,视觉很灵敏,视觉思维超乎想象,能够看一眼文字结合图片就能够背诵一篇文章,她的文学和语言类科目很差,但是理性学科,像科学。她能很好的理解动物的想法,但是却很难和人类沟通,她个人的行为让其他人觉得她非正常。4岁还不能和人交流不开口说话,母亲是一位哈佛高材生,但可能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亲密的接触,才导致她的自闭,但是我很高兴女主角并没有因为自己自闭而去自卑,反而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但并不比别人差。

通过家人的努力不放弃和呵护,她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未来是自己的,还是要放她独自生活,在寄宿学校她认识了发现自己是闪耀金子的科学家老师,在学校里也让她学到不少东西,不管是书本上的还是人生的哲学,人生必须经历很多“门”,开启这些门进入新的领域,就能看见新的希望,跟自己心心相惜的棕栗色的马从相知到看着它死亡,认知它只是到另一个地方,对死亡的定义,只需要记住它生前与你一起的时光影像。

通过学习这部电影,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也回忆起了我的童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谈一谈人际沟通。

人从开始认识世界起,父母就是我们第一任的启蒙老师,而我的爸爸妈妈小学都没有毕业,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造成了我童年的阴影。小时候,因为家里没钱,而爸爸脾气很倔,和妈妈说不到一起,说不到一起就吵架,妈妈不是说离婚就是喝毒药。在他们的吵闹声中,我度过了我的童年。曾经,我故意的割破手指,看血流,不流了,我就使劲挤,直到流血;下雨天,摔跤了,身上都是泥,不敢回家,自己一个人蹲在树下,使劲的拍打地面,真想拍出血来;有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在家里哭泣„„初三之前,我几乎没有好朋友,班里的同学又都向班主任告状,说我凭成绩好,太傲慢,喜欢摆架子等等,再加上我是班里的贫困生,老师就经常找我谈话,因为我的人际关系。

而看看现在我,健康、活泼、快乐,身边也可以找几个知心的说话人,和其他同学的关系也还好。我最感谢的就是书,是书教会我如何的面对,如何的解决,如何的去和他人有效的交流沟通„„慢慢的,我有了自己的健康的价值观。选修社会心理学这门课,我又学到很多的知识。下面的一些话(从书中摘抄的)我是颇有感触的。

1、找对目标

2、使听众对你的话题感兴趣

3、自己首先要激起对话题的热情火焰

4、内容和自我感觉一致

5、有由信念支持的诚恳的表现

6、生动亲切地传达内心的感触

7、不压抑真正的情感

8、感情的生发作用

9、热情的表现

10、将听众关心的事物编入话题

11、地方性的特殊话题

12、意识到人们所关心的事物都与资深相关

13、做正确诚恳的评价

14、确认你与听众的共同点

15、与听众简历清楚分明的关系

16、在演讲时要使用听众的名字

17、用“我们”来称呼

18、让听众产生温暖感

19、让听众扮演一定的角色20、不轻易用质问

21、采取低姿态

22、不要自以为清高。总之,人际沟通的最重要的就是要领悟对方的感受,知道他(她)需要什么,然后“对症下药”,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

那么如何准确快速的领悟到对方的感受,我觉得就是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前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乔·纳瓦罗将运用他25年的侦察经验,告诉你如何藉由敏锐的观察力,从隐微的细节中看穿对方心思。观察力可以靠后天练习。就是练习你的观察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回想游戏”。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练习。例如,当你走进一个房间之后,闭上眼睛,尽可能回想走进房间之前你看到了什么,愈详细愈好。这样,日积月累,你就有很好的观察力。

而在人际交流之中,仅仅有很好的洞察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我们大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以及自己内涵的拓展。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多一些关怀,少一些自我;多一些信任,少一点猜疑;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排斥;多一份热情,少一份冷漠;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相信我们会成为一个“谈吐不俗”的健谈之人!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内容摘要: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产生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以其独有特征,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追捧”,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本文将结合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三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的详细分析,以揭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大学生社会化 网络人际交往

浅析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摘 要: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产生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以其独有特征,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追捧”,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本文将结合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三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的详细分析,以揭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 大学生社会化

一、大学生社会化内涵

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否则个体将无法适应人类社会。大学生作为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个体,其社会化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即强烈的个体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和顺应,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十分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发展,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化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对策,是新时期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要实现社会化,必须置身于一定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网络作为一种飞速发展的新媒介,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由它所催生的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了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所谓网络人际交往,是指交往主体以计算机为媒介,通过网络的形式,借助虚拟空间而进行的互动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网际关系)的行为与方式。如电邮、BBS等。与传统的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人际交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互动方式的间接性与符号化。第二,互动角色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第三,互动行为的随意性与自主选择性。第四,互动关系的平等性与民主性。第五,互动动机的多样性和情感性。第六,互动规范的松散性和难约束性。第七,互动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第八,互动主体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网络人际交往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互动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研究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状况以及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趋利避害,保证其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研究思路和方向,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如网络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新学科的建设,如网络人际关系学,提供直接的素材和依据。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化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其总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个体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正向作用于社会的合格的社会角色。因此,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诸多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网络人际交往作为现实人际交往在网络空间中延伸和继续,必然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产生影响。

(一)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认同和接受社会现存的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体系、社会基本政治制度、政治理想信念、政治态度与倾向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网络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和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上的垄断地位和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改变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民主参与性、直接性和公开性的要求,赋予网络中每个人平等和充分的话语权。这符合和体现了大学生追求民主和渴望参与的政治诉求。

而网络互动主体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也给反动组织和某些居心不良的个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文化,攻击社会主义,散布一些负面信息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网上充斥着各种制造社会、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和诋毁、中伤当前政治的“政治垃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方向,甚至会误导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可能造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失败。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按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实现的整合”。大学生角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正确的角色意识指导下,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其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能够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角色。因此,大学生作为角色扮演者必须加强角色学习和角色整合,通过更多的角色实践使自己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减少或者避免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更好地胜任自己的角色。

在网络中,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许多大学生往往倾向于“美化”或者“重塑”一个自我。这种刻意掩饰或者虚夸自己的行为,若长此以往,容易让大学生为自己究竟是谁感到迷茫,从而陷入孤独和困惑中,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等问题,导致多重人格,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乱和自我角色认同的危机。由此带来的后果主要表现为:个人责任感的削弱;自我多重角色转换机制的摧毁;个体角色冲突的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实现,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其角色社会化的失败。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条件(包括道德环境、道德关系和道德教育)下,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生活准则,从而客观地适应道德生活,被社会伦理规范体系所接纳的过程。在虚拟的网络里,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得以平等自由地传播和交流,无形中完成了交往主体道德规范的内化,这种方式比起传统的理论说教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而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互动规范的松散性和难约束性为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提升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但同时,网络人际交往行为的随意性和自主选择性,以及其互动规范的松散性和难约束性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在网络中,人们都是在匿名的前提下与人交流的,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个体都知之甚少,性别、身份、社会地位及兴趣爱好等个体的信息都是可以被忽略的。网络的时空分离使得一切有关个体的隐私信息都可以被隐藏和虚构,这很容易引起个体道德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也就是出现所谓的“去个性化”状态。这不仅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塑造产生强烈的冲击,还可能造成其道德社会化的偏离,进而引发大学生的网络越轨行为,甚至诱发犯罪,极具危害性。例如。畸形网恋、网络盗窃及诈骗行为、网络“黑客”行为等。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特提出如下建议,以规范与引导其中不利的因素,使之良性运行并协调发展,促使大学生社会化更好地进行。

(一)完善国内媒体网站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网络这一重要阵地,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就会被反动的、错误的、腐朽的、庸俗的、低级的东西占领。因此,必须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牢牢把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大力加强象征社会主义的网络“红色阵营”的建设,发挥传媒的舆论优势,弘扬“主旋律”,净化网络空气,清除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和网络中的丑恶现象,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网络环境。

(二)依法治“网”,从技术层面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我们要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工作,对大学生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进行合理的法律保护,既保护大学生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又预防其网络犯罪。同时,要在技术层面上通过“科技制约科技”的方法对网站进行分类,过滤、屏蔽那些含有不良信息的网站。对故意传播“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个人和单位予以坚决的打击和制裁。采取个人网上身份证明或者个人“数字证书”确定上网者的身份,将个人的网上行为与个人档案挂钩,以约束和监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通过这种带有强制性与规范化的措施无疑会使网络环境得以净化,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

(三)开发德育类网络游戏,寓教于乐,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网络游戏的互动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充分也证明了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如果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网络游戏当中,必将受到广大大学生的欢迎。目前,一款名为《学雷锋》的游戏在广州各大网吧的流行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游戏中,玩家通过做各种好事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分,当分数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性与游戏的趣味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教育的目标,比起传统的简单、枯燥的说教无疑更具有效性。

(四)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强化大学生心理机制的疏导,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通过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对比,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实施效性强的心理咨询方案,帮助学生回归现实,克服交往障碍,使其社会化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上网群体对互联网的喜好,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或建立相关网站,传播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进行网上行为的指导训练,以增强心理疏导的成效。

(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进行角色社会化的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广大学子积极投身社会的大课堂,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自我角色认知——角色移情训练——角色行为实践的训练,为学生的角色社会化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结论

总之,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对于其负面影响,绝不能因噎废食。而要本着“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和方针,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兴利除弊,扬长避短,使网络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载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论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论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 期末论文 题 目 论贫富差距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冲击 姓 名张成付 所在学院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 号 0121112369 指导教师 朱斯琴 日......

    社会心理学论文——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 摘要:很多人看到这个词会误认为女权主义是追求女权至上从而持反对意见,而实际上①女性主义又称女权 、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下面跟着小编的脚步来阅读以下社会心理学论文!欢迎阅读。社会心理学论文一、对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领袖人格是领袖人物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下......

    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行为中“需要”、“动机”等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思想工作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希望能让你......

    中国当代现状 论文

    中国当代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飞速发展,但在发展之余,说到中国当代现状,任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 中国当代现状之食品问题 开始关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从三聚氰胺事件......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回顾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

    社会心理学论文(5篇材料)

    社会心理学论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