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13:2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一篇:《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第二篇:月光曲公开课教案

26《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

东坪完小林秋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2、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体会实在的事物与引起的联想相结合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情怀。难点: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教法与学法】

教学:创设情境法,引导点拨法,以读促悟法 学法:朗读感悟,想象说话,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扣月抓词,感受月景美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德艺双馨的音乐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我们了解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2、现在咱们来看一组与月光有关的词语,谁来读一读?

3、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同学们,通过朗读感觉词语,这样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魅力无穷的形象。来,带着你们的感觉读。

二、对月品文,感受联想美

1、引读:句子段落是词语的家,词语回家后是什么味道呢?我们一起走进第8、9自然段。

2、学习第8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抓住两个“清幽”体会当时的情境。(3)此时此刻,贝多芬涌起了什么样的情感?

3、学习第9自然段

(1)贝多芬的琴声将兄妹俩带到了怎样的境界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2)第九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写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请自读课文,分别用“——”和“~”画出事实和联想。

(3)师生合作读写实和联想的内容。(4)这么美的联想,谁再来读一读?你为什么这样读?(5)这就叫读出画面,让朗读能够看见!兄妹俩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的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样?

(6)小结:在实在的事物中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就更生动了,表达情感就更深刻了。

三、听月赏读,感受意境美

1、兄妹俩听着琴声,思想翩跹起舞,灵魂自由飞翔。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三个画面?

2、学生汇报后老师小结、板书。

3、观看三个画面,并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4、按图片顺序排序:请大家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排列下面的图形顺序。

5、指三名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读出三个画面。

6、请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出示选择题)

7、《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8、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9、小结: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的天地呀!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这一段,一起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四、对月畅想,感受人格美

1、追溯作曲根源 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2、感受人物品格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齐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音乐大师!

3、畅想人物命运

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获得了幸福,也获得了信心,今后他们会怎样去面对生活呢?

4、总结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美丽的传说,记住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吧!

第三篇:《月光曲》的教案设计

《月光曲》的教案设计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月光曲》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篇1:《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积极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情景导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媒体显示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世界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板块一:熟读感知,唤起情感

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完后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教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

多媒体显示:

1.须记住的字词。

传说 幽静 断断续续 陌生 水天相连 恬静 陶醉 入场券 粼粼

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板块二:自主质疑,品味探讨

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①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点拨:让学生找根据,反复模拟试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读出真情。

②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点拨归纳:盲姑娘家境的贫寒, “微弱的烛光、住的是茅屋、一架旧钢琴、入场券太贵。”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热爱艺术,他的灵魂在高处。

③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④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块三:自主训练,升华感情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

①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

②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

点拨归纳: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④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归纳点拨: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⑤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

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⑦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

然后学生不看课本,把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读给同座听,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块四: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

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篇2:《月光曲》教案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第四篇:26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

《26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

作者:未知 来源:101远程教育网 我要评论(0)字体:大 中 小 点击:102次月光曲(区教研)[板书]: 同情

惊喜

弹奏一曲

感动

月光 感遇知音

皮鞋匠

海面 又弹一曲

月光曲

联想

风浪

充满尊重

表达

微云

……

复习:

(一)字词:

易读错:入场券

恬静

纯熟

一缕一缕

波涛汹涌

生字词:莱茵河

蜡烛 陌生 记录

琴键

听写三个词,提示关键笔画,注意把字写对还要写规范:微波粼粼

盲姑娘

霎时间

(二)内容:

1、文中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板书:弹奏一曲

又弹一曲]哪首是月光曲?

理解内容:

(一)为什么弹奏第一支曲子?

1、[课件出示:因为(),所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第一支曲子。] 为什么贝多芬会给茅屋中的两兄妹弹奏第一支曲子?请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按填空交流。抓住学生说的,引出第3段。[课件:3段]预设引导:

①惊喜:是什么让贝多芬惊喜?是啊,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在这样简陋的茅屋里,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音乐,贝多芬又惊又喜,又是什么让他感动?(再读对话,还体会到什么了?)

②从哪些文字读懂的?(从“多好”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对音乐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于是贝多芬同情她;从“随便说说”看出两个人互相体贴、关心,于是贝多芬被感动)[课件出示:“多好”“随便说说”变红] ③当贝多芬在窗外听到这么温情的对话,怎么能不感动呢?我们2人一组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他们之间的感情。

④指名读。评读。

3.读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应该能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又弹一曲?

1、如此的兄妹情深打动了贝多芬,于是为兄妹俩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应该说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可他为什么还要再弹奏一曲呢?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因为(),所以贝多芬为兄妹俩又弹奏了一曲——《月光曲》。]

2、按填空交流,抓住学生发言,[课件:6段]预设引导:

①热爱音乐、知音:从哪体会到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体会出遇到知音?

②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则:如果你是贝多芬,听到这样的话,你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弹得多纯熟啊„„先生吧?”][板书:感遇知音]是啊,盲姑娘竟能听懂自己的音乐、听出是贝多芬,他怎能不因为遇见了知音而感慨万千呢?

③对比句子[课件]: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现出难以置信大音乐家会亲自为自己弹琴)读出又惊又喜。

④盲姑娘称呼贝多芬“您”容易理解,但恐怕不容易理解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您”呢?[课件出示:“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您”变红]从这两个“您”你又能读懂什么?(对盲姑娘充满尊重)

⑤ [课件:资料]读读这段文字,贝多芬对她的尊重只是因为她热爱音乐吗?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能够遇到这样一个虽然家庭贫穷但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姑娘,又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贝多芬心中怎能不充满着遇到知音的那份激动、充满着对盲姑娘的无比尊重?[板书:充满尊重]

总结: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此时最能表达心情的就是音乐,所有的感动、所有的尊重、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都融化在了这首即兴创作的《月光曲》之中。

学习“联想”:

课文的题目叫月光曲,但课文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月光曲表现的内容,那么你从哪能感受到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呢?应该读哪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9段]请你读一读,观察这段文字的写法,主要写了什么呢?[板书:联想]都是联想吗?把联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景物?[板书:月光、海面、风浪]

优美的月光曲引发了皮鞋匠的联想[板书:皮鞋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为什么皮鞋匠有这样的联想呢?预设引导:

①环境所致:皮鞋匠是在怎样的情景之中听到这首月见曲的?

②技艺高超:听着乐曲皮鞋匠就能产生这些画面,说明他听到了一支什么样的乐曲? ③热爱音乐:[课件资料]

指导读出变化:

①是怎样的旋律,使皮鞋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幅不同的画面? [课件出示填空]乐曲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激烈,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那么怎样读出这种变化呢?三人小组内读。小组在全班展示读。

②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仿佛看到„„[课件];乐曲由平缓到明快,皮鞋匠也越来越激动,他仿佛看到„„[课件];当乐曲激烈高昂,他仿佛看到„„[课件]。

③[课件填空背诵] ④一幅幅画面多么美妙而梦幻。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我们就感受到了月光曲的旋律,这也是一种表达方法。[板书:表达]

总结提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月光曲的来历,文中说这是个传说,既然是传说,那也就是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是真是假? ①真的:我们感到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故事啊!

②假的:那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么美好的传说送给贝多芬呢?

人们为什么把这么美好的传说送给贝多芬呢?[课件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贝多芬不愧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不仅仅是他精湛的技艺,更是他高尚的人格,才谱写出一部部经典之作,永世流传,难怪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背诵第9自然段。

选做: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把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写一写。

第五篇:月光曲教案公开课(范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入设计——解题——整体感知——具体研习——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

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谱写《月光曲》。(板书:月光曲)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他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面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师配乐讲故事)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作者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生:„„(师出示贝多芬的相关情况)师:看来这位同学课前预习十分详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

师:现在,同学们一遍默读课文,完成导学稿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2、检测自学情况

师: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呢? 三 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读第二自然段,此刻发生了什么?】(1)贝多芬先生为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注意?)

(2)在这幽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小结: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和疑问的心情,贝多芬最终走进姑娘家,为姑娘弹曲子。

2、贝多芬最终走进了这间小屋,他看到了什么?(1)引导读第四自然段。

(2)找出表示兄妹俩生活贫穷的词语? 除了看到他们贫穷的生活状态,还看到了什么?

(3)货到股市的前面,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

3、分角色读5、6自然段(音乐起)

(1)当贝多芬倾情地为姑娘弹完这首姑娘弹过的曲子后,盲姑娘是怎样的表现?(激动)她说了什么?【师:(出示)“弹得多纯熟啊(ua)!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2)理解“您,您”的不同含义和语气,并知道朗读!(3)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总结:在故事的前面,盲姑娘多么希望亲自贝多芬弹奏曲子,而现在贝多芬就站在她面前,正为他弹奏呢?她的心情十分(激动)。然给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

4、贝多芬是怎样回答盲人姑娘的?

5、当时弹琴的环境如何呢?

总结: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正式这个美丽的夜晚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有一次按起了琴键,此时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7、(小声放音乐)默读第9自然段

(1)你们听了曲子是什么感受?(导学案合作探究两个小题)(汇报)师: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这些句子吗?

(2)生找出后,让一生读,师生引读第九段。(3)配上音乐和图片一起来感受一下!(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A、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

B、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C、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音乐起)D、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5)、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A、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B、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是写实?请分别用“___”和“ ”勾出来。

(6)小结:通过学习,在你心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听贝多芬另外一首著名的乐曲《命运交响曲》,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说一段话。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琴声

谈:一曲

创:《月光曲》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知音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描写联想到的画面的时候,语调是变化的的。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够。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联想部分朗读不够到位,而且朗读的形式太少,没有很好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在让学生感悟乐曲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图片,但是音乐没有和图片结合的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下载《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光曲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

    月光曲教学祥案(公开课)

    《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陶醉、微波粼粼"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

    月光曲教案设计[小编整理]

    月光曲 教学要求: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

    公开课《白杨》教案设计

    《白杨》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

    公开课《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 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短歌行 一、众说纷纭话曹操 同学们看屏幕,你能把这句英文翻译成一句中文俗语吗?有请英语科代表。(说曹操,曹操到)devil的意思是恶魔。一代枭雄曹操怎么成了恶魔了呢?看来他确实是......

    公开课《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2、课时:第二课时 3、学生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2)标出自然段......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导语:语文课《拿来主义》的教学方案没头绪?让我来拉你一把。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