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导语:语文课《拿来主义》的教学方案没头绪?让我来拉你一把。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
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1923年完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杂文
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其特点是:现实性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语言犀利,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以
归入这类。有人说过“鲁迅的杂文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
四、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五、生字、词
自诩(xǔ):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i):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ǎ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脑髓(shuǐ):脑筋。
孱头(càn):懦弱无能的人。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六、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七、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4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
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
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要点
1.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
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 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 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坏了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200字的“传统文化之我观”。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 孱头 蹩进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国粹 冠冕堂皇
第二篇:拿来主义 公开课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洋垃圾”视频,“洋垃圾”到底是该进还是禁呢?我们今天先来继续学习《拿来主义》,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了文章思路,明白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节课我们来解决为什么拿来,怎样拿来。
二、探究文本,学习论证
(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的1至7自然段,回答问题:边读边勾画出相关的信息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 2.为什么要拿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后果是什么?
明确:闭关主义
表 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 质:惧外、排外
后 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卖国
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2.为什么要拿来?
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不立
塞:堵塞;止:停止。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立论: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
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在批驳、否定的基础上,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
文章前半部分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后半部分从正面论述了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二)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的8至10自然段,思考讨论:
1、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 中外文化遗产
2、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分别是什么?
3、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文化的?
(三)本文的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2.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3.对比论证(8、9段)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4.因果论证(8、9段)
——因闭关、送去、送来都不 好所以要拿来
三、走出课堂 思考反省
“洋垃圾”到底是进,还是禁?还是选择性的进?
四、课堂小结: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面对外来事物,我们该如何取舍呢?我们应该勇敢地拿来,然后占有、挑选并创新,为我所用!
五、布置作业
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以“如何面对手机”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六、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送来主义
破
立
第三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 时间:2010年6月24日 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bié)进 : 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
2、思想作风
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 庄重严肃的词,两者放在一起,按常规不协调,但正好体现了鲁迅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如果你按这个题目或类似的题目(如‚学习革命‛、‚创新思维‛、‚网络学习‛等)作文,你准备怎样写?教师提示:议论文一般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顺序和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这一思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讨论,‚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
‚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对上面分析的结论。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送去主义‛的?
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见课文)然后问:你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送去主义‛的神态吗?(低声下气,阿谀奉承。)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能。‚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有。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费枪炮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不是。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 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
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闭关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送去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
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第7段)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了中心论点)从文体写法上说下它与前文的二个主义是什么关系?(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论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也是破在前头,先把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然后再论证自己的主张。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通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8、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
学生默读第8段,思考:这一段是运用‚破‛还是‚立‛的写法?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何谓‚孱头‛、‚昏蛋‛、‚废物‛?(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悠悠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我们能否将这三种错误态度也叫成什么主义?
(孱头——孺弱无能的逃避主义 昏蛋——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
和这三种主义对应的就是拿来主义,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来拿呢?默读第9、10段。(占有、挑选,创新)
五、课堂小结。
遗产是祖上传下来的,‚拿来‛是后代来拿的。鲁迅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痼疾,社会的积弱,提出了面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直到今天,仍应具有指导意义。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六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六、延伸探究。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
(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快乐看中国。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
七、布臵作业。
1、探究性思维训练。
在一次酒会上,法国、俄国、美国、中国四位商人在一起聚会,这时,法国人拿出了白兰地酒,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酒、中国人拿出了茅台酒,而美国人呢,他拿起了酒杯不慌不忙地先倒了 点白兰地酒,又倒了点伏特加酒,然后再倒了点茅台酒,最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鸡尾酒!你是否欣赏这位美国人的做法? 他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2、预习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
鲁迅
因为: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破)(误国)(亡国)为什么要‚拿来‛
所以:……自己来拿
(立)
怕: 逃避主义 破 怒: 虚无主义
怎样‚拿来‛ 羡慕: 投降主义
立:拿来(占有、挑选、创新)送古董 送画 送活人
第四篇:拿来主义(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方法:
讨论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时封建复古主义和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其中,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认为不向文化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联系。面对如此背景,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二、文体介绍
杂文,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拿来主义”是一种观点态度,那么对什么应采取“拿来主义”?
明确: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2、为了说明“拿来主义”这一抽象而深刻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人们熟悉的什么事物作比喻来阐明?
明确:大宅子。
四、具体研习。
1、对这个大宅子,作者批判了哪几种具有错误态度的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明确:孱头——不敢接触
昏蛋——全盘否定
废物——全盘接受
2、正确的态度应是什么?怎样做?
讨论明确:占有——前提
挑选(运用、放出、自己)
创新——目的。
3、实行“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4、文章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1)作铺垫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五、品析语言
分析下列词语的含义,了解鲁迅杂文语言风格。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动机。
抛给——带有目的、恶意的输出。
送来——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实为抛给。
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六、总结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3)语言犀利、幽默。
七、小结
同学们,大师离开我们已七十年头,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附: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孱头——不敢接触
错误态度
昏蛋——全盘否定
犀利
废物——全盘接受
大
宅
占有—— 前提
子
鱼翅——有益无害——使用
幽默
鸦片——有益有害——存放
正确态度
挑选
姨太太
烟枪——有害无益——毁灭
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第五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4)班 授课时间:2016-6-12
教学与能力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理解本文文章结构,学习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习本文的对比、类比、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4.初步了解杂文的表达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重难点:
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由两个问题导入
1.大家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 2.你喜欢鲁迅吗?
二. 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三. 正字音。
自诩(xǔ):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i):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冠冕(miǎ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脑髓(shuǐ):脑筋。孱头(càn):懦弱无能的人。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四. 理清全文思路与结构
1.提出问题:国民政府奉行送去主义
2.分析问题:送去主义的危害
3.解决问题:
类比论证:尼采
演绎论证:几百年之后
拿来主义及具体做法
①错误做法
②正确做法
五. 拓展延伸:
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六.小结: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七.板书
徘徊-----孱头(不敢接受)大宅子
(中外文化遗产)
比喻论证
烧光-----昏蛋(全盘否定)吸鸦片----废物(全盘肯定)
占有,挑选
占有:拿来
挑选
有用的 有害有用的 无用的 腐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