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教案设计
聚焦人物描写
合什镇中 江玉琼
【议题】 聚焦人物描写 【群文篇目】
1.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节选 2.高尔基《童年》节选 3.庄因 《母亲的手》 【阅读目标】
1.初步了解群文阅读,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在感知全文的前提下,运用浏览、扫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感受人物形象。2.学习人物肖像、神态描写方法。【阅读过程】
1.扫读式阅读:看看选文写了谁?
快速浏览,根据表格填空。
2.探究式阅读:说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具体语言,探究肖像描写、神态描写。
3.归纳式阅读:你能归纳出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的技巧吗?
人物肖像、神态描写方法归纳。4.体验式阅读:写写身边可爱的同学。
试着运用肖像、神态描写的方法,描写班中的一位同学,让我们猜猜看,你写的是谁? 【阅读方法指导】 1.扫读式阅读
①快速浏览选文,500字/分钟;②寻找选文中的人物信息;③概括人物性格特点。2.探究式阅读
①二读选文,勾画描写人物肖像、神态的句子; ②探究勾画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3.归纳式阅读
①三读人物肖像、神态描写语段;
②归纳出人物肖像、神态描写的基本技巧。4.体验式阅读
①运用归纳的人物描写技巧,进行人物肖像、神态片段写作练习; ②以归纳的技巧为依据,点评写作片段。
【选文】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节选
莫泊桑
①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②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
„„
③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象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就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总是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④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童年》节选 高尔基
①我就这样永远被扔在了船上?
②我去开门,开不开,铜门把手根本就扭不动。
③我抄起装牛奶的瓶子,拼命向门把手砸过去,瓶子碎了,牛奶顺着我的腿流进了靴子里。
④我非常沮丧,躺在包袱上,悄悄地哭了起来。最后,我噙着泪水睡着了。⑤轮船的噗噗的颤动把我惊醒了,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个小太阳。⑥外祖母坐在我身边,皱着眉头梳头,她不停地自言自语地念叨着。⑦她的头发特别多,密实地盖住了双肩、胸脯、膝盖,一直耷拉到地上。
⑧她用一只手把头发从地上揽起来,费力地把那把显得很小的木梳梳进厚厚的头发里。⑨她的嘴唇不自觉地歪着,黑眼睛生气地盯着前面的头发;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显得 很小,显得很可笑。
⑽她今天不高兴,不过我问她头发为什么这么长时,她的语调还像昨天一样温柔:“这 好像是上帝给我的惩罚,是他在让我梳这些该死的头发!⑾“年青的时候,这是我可供炫耀的宝贝,可现在我诅咒它了!⑿“睡吧,我的宝贝,天还早呢,太阳刚出来!⒀“我不睡了!”
⒁“好,不睡就不睡了,”她立刻就同意了,一面编着辫子,一面看了看在沙发上躺着的母亲,母亲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像根木头“好了,你说说,昨天你怎么把牛奶瓶给打碎了?小点声告诉我!”
⒂ 她说得温和甜蜜,每个字都是那么有耐心,我记住了每个字。
⒃ 她笑的时候,黑色的眼珠亮亮的,闪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愉快,她牙齿雪白,面孔虽然有点黑,可依旧显得年青。
⒄她脸上最煞风景的大概就是那个软塌塌的大鼻子、红鼻子头了。
⒅ 她一下子从黑暗中把我领了出来,走进了光明,还为我周围的东西带来了美丽的光环!
⒆她是我永远的朋友,是我最了解的人,我与她最知心!
⒇ 她无私的爱引导了我,让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绝不丧失生的勇气!
母亲的手 庄因
①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孩童挨大人骂、挨大人揍是不免的,但我却怎么也想不起任何挨母亲打的片段来。连最常的打手心、打屁股都没有。虽如此,母亲的惩戒更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我说绝招,是她揪拧同时进行——揪起而痛拧之。揪或拧,许是中**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除了后娘对“嫡出”的“小贱人”尚有“无可奉告”的狠毒家法外,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②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时代,大勇大义之前,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苦难的中**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打牙祭”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瞅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没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地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③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冷的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衣衫洗好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的,大哥、我、三弟,每人都有奶娘带领。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④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⑤冬夜,炉火渐尽,屋内的空气更其萧寒,待我们上床入睡后,母亲坐在火旁,借着昏灯,开始为我们缝补衣袜。有时她用锥子锥穿厚厚的布鞋底,再将麻绳穿过针孔,一针一针的勒紧,那痛苦的承受,大概就是待新鞋制好,穿在我们脚上时,所换得的欣快的透支罢!
⑥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才情的了。
⑦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捧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惟其如此,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第二篇:公开课《白杨》教案设计
《白杨》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http://video.pomoho.com/ent/3515241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xOTU5MTky.html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 “借物喻人” 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http://v.ku6.com/show/uxB-ohGyaJ0hflwz.html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 板书 白
杨
白杨 边疆建设者(爸爸)高大挺秀 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 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喻人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与设计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说得过多、过深,学生接受起来难,应该循序渐进。
2、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多聆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真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
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
【教学课题】
《白杨》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展开讨论的事。爸爸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学方法】采用了“变序”教学与“读、写”结合法 【课学思路】
利用在百度、互联网中搜索资源,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文本的欲望,以及采取“变序”教学方法,从而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三篇:公开课《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达标教学:
一、导入新课: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预设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预设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预设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生读。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预设生:漓江水的特点。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预设生:静、清、绿。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师:(播放画面4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生。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师:大海什么样?预设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预设生:水平如镜。师:那么,漓江
水有什么特点?预设生:静、清、绿。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师:(播放画面5。)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生读。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生。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指生读。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预设生:小鱼、浮萍。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生读。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生。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预设生:排比和比喻。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生读。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预设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预设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生。师适时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生读。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预设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预设生:峰峦雄伟。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预设生:红
叶似火。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预设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师:(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生:想。师:请看!(播放画面8)生齐读。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预设: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预设生:翠绿。师:竹笋呢?预设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明丽也就是?预设生:艳丽。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生。师:怪石嶙峋呢?生。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预设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师:(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生。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生读文。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生再读。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预设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预设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预设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师:(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生说。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预设生:遥相呼应。师:(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预设生: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预设生:总-分-总的写法。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生答。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生齐诵。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 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两洞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家陈淼先生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结合多种写作方法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语
言诗化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赏析,了解桂林山水美的特点,并学习作者为了突出山水美所采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同时感受这座桂花飘香的城市山水相依、和谐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学生全情融入课文描述的美景中,必将心旷神怡,从而感悟到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整体。
第四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短歌行
一、众说纷纭话曹操
同学们看屏幕,你能把这句英文翻译成一句中文俗语吗?有请英语科代表。(说曹操,曹操到)devil的意思是恶魔。一代枭雄曹操怎么成了恶魔了呢?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在同学们心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生发言,之所以说他是奸雄,是因为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我们来看看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志》陈寿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名士许劭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
能够得到毛泽东如此之高的评价,实属不易。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短歌行》 一诗,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解背景
读诗,首先要知人论世。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曹操其人,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资料,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宴请众文武,酒至半酣,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一睹曹公的风采。(播放《横槊赋诗》视频)
三、激情慷慨颂华章
曹公这一番发自肺腑的吟唱可否打动到你?好,让我们带着心灵的某种震颤放声诵读。(展示拼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谁来点评?
你的点评很直率,但是缺少一点对同学的鼓励。确实,情感是诗歌创作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读的生命。读曹操的诗,就要读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我试着给同学们朗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诗中哪一个字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四、挖掘诗眼析诗情
1.何谓诗眼?指能够揭示情感或点明主旨的关键性字句。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2.诗人到底“忧”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这个问题。注意:一定要立足文本,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1.诗人为何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他在《蒿里行》一诗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2.曹操为什么要如饥似渴地延揽人才?(生答:广招贤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统一天下)这个愿望有没有实现?(还没有)
曹操写此诗时57岁。正如他在《龟虽寿》诗中所写的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此刻,大战在即,胜负未卜,不禁忧从中来。所以,诗人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都是源于功业未成。
综上所说,我们不难发现,本诗既有深沉悲凉的忧情,也有慷慨激昂的壮志。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把这两种感情都表达出来。开头写人生苦短的几句,不妨读得深沉一些,中间“呦呦鹿鸣”四句,可以稍微欢快一点,结尾两句,声调要高亢,要读出踌躇满志的感觉。来,我们一齐读。读得非常好,情感读出来了,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五、品读鉴赏明手法
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诗人是怎样来表达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心情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1.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2.比喻。以朝露比喻人生苦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3.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六、课堂总结:
正所谓“酒后吐真言,短歌见壮志”。《短歌行》一诗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敬贤重能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有开创新局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但他忧的是天下苍生,而不是个人命运。
今天,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关口,我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忧愁:为学习而忧,为前途而愁。但是,强者会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而弱者则会因忧愁而丧失前进的动力。最后,借曹操的四句诗与大家共勉。我们一齐读: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谢谢大家!
第五篇:公开课《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2、课时:第二课时
3、学生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主要内容。(2)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二、教学课题:
《桂林山水》
三、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字字珠玑,意境优美,结构清晰。作者按照总分总的顺序,首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和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采用对比手法描述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作者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点出山水相依之美而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和赞美之情。本文同时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教育不可多得的精彩文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授课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并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大胆质疑、自学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作为认知工具,将诗情画意音韵相融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 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预设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预设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预设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生读。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预设生:漓江水的特点。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预设生:静、清、绿。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师:(播放画面4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生。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师:大海什么样?预 设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预设生:水平如镜。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预设生:静、清、绿。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师:(播放画面5。)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生读。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生。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指生读。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预设生:小鱼、浮萍。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生读。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生。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预设生:排比和比喻。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生读。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预设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预设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生。师适时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生读。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预设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师:(指泰山画面)泰山 有什么特点?预设生:峰峦雄伟。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预设生:红叶似火。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预设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师:(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生:想。师:请看!(播放画面8)生齐读。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预设: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预设生:翠绿。师:竹笋呢?预设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明丽也就是?预设生:艳丽。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生。师:怪石嶙峋呢?生。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预设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师:(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生。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生读文。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生再读。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预设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预设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 大发,不由吟道---预设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师:(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生说。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预设生:遥相呼应。师:(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预设生: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预设生:总-分-总的写法。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生答。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生齐诵。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 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两洞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家陈淼先生紧扣 桂林山水的特点,结合多种写作方法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语言诗化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赏析,了解桂林山水美的特点,并学习作者为了突出山水美所采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同时感受这座桂花飘香的城市山水相依、和谐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学生全情融入课文描述的美景中,必将心旷神怡,从而感悟到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