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严士元阅读与答案

时间:2019-05-15 13:1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严士元阅读与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严士元阅读与答案》。

第一篇:送严士元阅读与答案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2、说说 “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中“情”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其中第一句中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2)作者写景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比如首联描写“水国春寒”,阴晴不定的感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的看不见,“落”得听不到,如此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3)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颔联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颈联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4分】

2、(1)前两联,“春风倚棹”“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均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携手谈笑的喜悦之情(2)颈联中“草绿湖南”是想象之景,却又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3)尾联 “青袍今已误儒生”,一个“误”字,表明了失意的读书人的愤激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三点3分】

第二篇:《送严士元》全诗翻译赏析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

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水国:水乡

春寒:早春。

阴复晴:忽阴忽晴。

闲花:树上留着的残花。

日斜:夕阳。

去:离开。

若:假如。

逢:碰到。

相:我。

识问:询问。

“青袍”官服上的色彩。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参考译文

春风之中你停船靠边,将要告别这苏州古城。江南的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地变幻不定。目力难见的牛毛细雨,不知不觉湿润的衣襟。树上的残花飘然落地,轻轻漾漾地无一点声音。薄暮时分你解缆开船,夕阳之下剩下一片帆影。湖南无边的碧绿春草,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你去若碰到相识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况打听。你就这样地告诉他们,我官职卑微误了前程。

赏析:

《送严士元》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为赠别友人严士元所创作,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来表达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这也是一首伤别诗,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首联“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阖闾城”即苏州城。“阖闾”是春秋时吴国国君。这里,写两位朋友在苏州城外江边偶然相遇,搁起船桨,在岸上携手徘徊,谈笑叙旧。时值早春,南国水乡寒意未尽,天气一儿会阴一儿会晴,变幻不定。其中第一句中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第二句中的“寒”字,不仅表明季节属于深秋初春,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一联是景联。诗人和朋友在笑谈之际,天上,飘来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微微润湿。树上,偶尔飘落几朵残花,轻轻的,一点声音都没有。这里,诗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的看不见,“落”得听不到,如此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可以说,诗人在对景物的观察中,具体而微;而在描写中,精细独到,描写工细,贴切苏州景色,有见出两位久违的朋友相见而惬意的心情,郁郁惆怅孕育其中。所以,宋代范希文在《对床夜话》中评阅:“‘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也。”

颈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里是借景抒怀的“情联”。上句“日斜江上孤帆影”是实写,朋友又要告辞,诗人亲送至岸边,眼见船帆飘摇而去,在夕阳下中渐渐远去。“日斜”即太阳西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日斜”或“落日”喻指朋友间的情感深厚。或者朋友之间的情感如同红红的夕阳一样,或者朋友远去天涯,如同落日西沉,表现出伤感之情。下句“草绿湖南万里情”是虚写,紧承上句而想象。诗句中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湖南”),“绿草”表现对朋友的情感是深厚的,不能忘怀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示情感不断,如同芳草一样延伸。正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人刘长卿在这一联中,虽说是想象之景,却又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青袍”官服上的色彩。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儒生”指读书人。在古代一般中了秀才以上的人。“君去若逢相识问”是诗人对朋友临别是的嘱托。说你(朋友)这回去湖南,若有相识的人问起我,你就说“青袍今已误儒生”,也就是我现在还是穿青袍的小官吏。这里,一个“误”字,明显地表明了这是诗人的牢骚话,是失意的读书人的愤激之语。也可以说,寥寥七个字,说尽了诗人半世生涯。

总而言之,这首《送严士元》诗,以“春寒阴复晴”的南国之乡的早春之景为背景,具体描写了 “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之像,并把它们融入“草绿湖南”的写意之中。同时,实写与虚写分明,层次清楚,辞藻美丽,用词富情感化,使诗歌的审美意蕴浓厚,从而给读者以回味无穷之感。

第三篇:别严士元原文翻译赏析

别严士元原文翻译赏析

别严士元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朝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译文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注释

⑴倚棹:停船⑵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绯,六七品绿,八九品服青。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阖闾(hé lǘ)城,就是江苏的苏州城。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读者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读者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唐代,公元630年(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刘长卿当时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别严士元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别严士元

唐代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译文: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注释:

春风倚棹(zhào)阖(hé)闾(lǘ)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倚棹:泊舟,停船。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水国”句:一作“水阁天寒暗复晴”,又作“水国春深阴复晴”。春,一作“犹”。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看:一作“人”。闲花:指野花。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湖:指太湖。情:一作“程”。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rú)生。

东道:一作“君去”。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674)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已:一作“日”。儒生:诗人的自称。

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现在难以考证确切。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知道,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目前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此外,青袍又称青衿,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这首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水国指苏州一带,因这一带多江河水流而名。这一联说,在春风乍起的时节,诗人将起程作万里之行,船停靠在苏州城外,故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二人执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心中就象水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忽晴忽阴,忽好忽坏,还不时带些初春的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明白如话,但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花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对这两句诗,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主客谈笑之间,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花已落地。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诗中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看”一“听”,表明作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在探求。他看过,听过,然而一无所获。我们知道,残花落地,是十分零乱的,声音之微;一般也是听不到的,倘或落花有“声”,倒是奇事。那么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暂短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办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儿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总之,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可指严:七元,即东道主的省称;亦可指东路上的故交相识,与作者的南行相照应。临行之前,关照朋友,若遇到打听我的知己,请转告他们,我已被“青袍”所误。儒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称。按古代传统观念,渎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但而今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这里既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是对朋友们的劝诫,抒发了自己久抑心头的忧怨。

第四篇:孙士元先进事迹介绍

孙士元先进事迹介绍

孙士元,男,汉族,1945年3月出生,朱田镇宁家沟村人,1959年2月参加工作,196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2月至1964年5月任朱田镇宁家沟村村委会委员;1964年5月至1973年3月任朱田镇宁家沟村村委会主任;1973年3月后任朱田镇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临沂市优秀共产党员”、“费县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临沂市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2009年4月22日因病去世。

孙士元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在担任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36年间,以改造穷山恶水、造福百姓为己任,艰苦奋斗、拼搏实干、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把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的穷山村变成了人均纯收入超过6400元的省级文明小康村,谱写了一曲创业之歌、奉献之歌;他的事迹蕴伟大于平凡之中,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展现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发展经济、富裕百姓的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孙士元同志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一面旗帜,是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学习的榜样。为在全县进一步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县委决定,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向孙士元同志学习活动。

向孙士元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勇挑重担、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牢记党的根本宗旨,面对挑战迎难而上,拼搏进取攻艰克难,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激情和干劲。学习他心系群众、情系民生、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做到万事民为先,竭尽全力为群众解决最实际的困难。学习他鞠躬尽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以锲而不舍的无私追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的创新实践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学习他克己奉公、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奉献精神,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政清廉,秉公办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孙士元同志是在我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出的一个先进典型,是群众公认和爱戴的好支书。在推动科学大发展、建设和谐新费县的征程中,特别需要孙士元式的党员干部。县委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迅速掀起向孙士元同志学习的高潮,并与学习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坚定信心、逆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结合起来,以孙士元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上级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开展向孙士元同志学习活动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大项目支撑带动和全民创业相结合的富民强县道路,加快打造XX经济带制造业强县和山水奇石、休闲宜居的新XX,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

第五篇:别严士元_刘长卿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别严士元_刘长卿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别严士元

唐代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译文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注释

倚棹:停船

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绯,六七品绿,八九品服青。

鉴赏二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现在难以考证确切。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知道,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目前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此外,青袍又称青衿,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这首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水国指苏州一带,因这一带多江河水流而名。这一联说,在春风乍起的时节,诗人将起程作万里之行,船停靠在苏州城外,故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二人执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心中就象水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忽晴忽阴,忽好忽坏,还不时带些初春的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明白如话,但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花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对这两句诗,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主客谈笑之间,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花已落地。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诗中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看”一“听”,表明作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在探求。他看过,听过,然而一无所获。我们知道,残花落地,是十分零乱的,声音之微;一般也是听不到的,倘或落花有“声”,倒是奇事。那么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暂短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办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儿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总之,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可指严:七元,即东道主的省称;亦可指东路上的故交相识,与作者的南行相照应。临行之前,关照朋友,若遇到打听我的知己,请转告他们,我已被“青袍”所误。儒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称。按古代传统观念,渎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但而今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这里既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是对朋友们的劝诫,抒发了自己久抑心头的忧怨。

鉴赏一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阖闾(hé lǘ)城,就是江苏的苏州城。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读者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读者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唐代,公元630年(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刘长卿当时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创作背景

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758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下载送严士元阅读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严士元阅读与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送元二使安西一、给带点的字或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用“——”画出。渭城朝(zhāocháo)雨浥(①湿润②坑洼地)轻尘(chénchéng),客舍(shěshè)青青柳色新(①柳树长出......

    送元二使安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丁市教管中心 冉云锋 教学目标: 1.能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有感情地读、唱、呤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著作简介: 《士与中国文化》集结了余英时先生十二篇历史研究的论文集,也是共12章节,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1100字。由于是论文集,可能在逻......

    士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11121439张志北 士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扰扰,王室式微,诸侯纷争,社会与文化发生着剧烈的变动,各个利益集团进行着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在这个纷纷扰扰的局......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在图文无意中看到一本已经泛黄的书——《士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的名字很快吸引了我的兴趣,从书名可以看出其叙述的主要对象就是“士”。那么......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我对中国文化中的士一些看法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士”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士”的形成及演变在中国历史......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一)这段时间读了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有感于先秦游士对道的追求精神。 《士与中国文化》论述的士和文化的关系,进一步说,是"士"和"道"的关系。而"士......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线的词注音 水皆缥碧( ) 急湍甚箭( ) 泠泠作响(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 互相轩邈( ) 横柯上蔽( ) 二、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从流飘荡( ) 2.猛浪若奔(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