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13:3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说课稿》。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说课稿

导语:准备说课稿,是每个老师的责任。那你的说课稿都准备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小数、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六年级进一步认识正负数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的正负数认识,主要以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为素材,从中进行抽象概括。在前面认识温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负数的表示范围。通过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去感知和研究,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并指导学生读写。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共分三部分:一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二是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三是会读写负数。这三个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其中,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体会负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和教学方法分析:

刚进入中年级段的学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的练习,均应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比赛贯穿整节课,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很快乐的。我还用多媒体课件准备了小练习,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教具准备分析:

这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情境创设,包含“购物中心”、“营业状况”、“银行存折”三个环节,和练一练,其中,“购物中心大楼”是根据课本的山峰海拔改编而来,用地下一层用负数表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一练”这题我还专门设置小演示,能帮助老师和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先问当天的天气,因为本节课学习时,通常已进入冬季,当天最低温度应该在0度以下,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情境的创设埋下伏笔。创设一个学生跟笑笑和家长同行去购物的情境,主要为正负数的学习引路。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比赛,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也跟本节课知识联系在一起,而且用比赛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显示购物中心的大楼,(1)提出问题:这是一幢7层的大楼,女装在3楼,记作“3楼”,你知道超市所在的楼层是怎么作标记的吗?

“对于超市所在的楼层是怎么作标记”这个问题,学生如果平时注意观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讨论回答。

(2)对学生可能出现的“-1楼”“负一楼”。两种回答,教师都应肯定,此时,正好可以引出“-1”读作“负一”。

(3)为学生避免学生产生疑问,小结时要告诉学生在写数时,正数前面的“+”可以不写。

2、进入营业状况

(1)学生观察助民超市3 个月的经营情况表,讨论:

3月份盈利16900元,4月份-127元表示什么?5月份的15200元呢?

(2)通过讨论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127表示亏损127元。15200表示赚了15200元。

(3)让学生明白:利润如果是正数,表示盈利(或赚了),利润如果是负数,则表示亏损(或赔了),3、看银行存折

笑笑和妈妈买东西钱不够,学生讨论:如果取出200元,存折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探究:存折上的正负数的含义是什么?

反馈小结:收入(存钱)用正数表示,支出(取钱)用负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小结一下各组的得分,答对道题,记作,答错道题,记作 这样做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把答对答错的记分与本节课所学的正负数有机地联系起来。

(2)课件出示:“练一练”。让学生明白,第1和第3小题,要填的数表示方向和数值,数前应有正负号,而第2题方向指明,最后一空只需填数,不要正负号。第3小题可能有些困难,可以适时进行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跟随笑笑和妈妈去逛了购物中心,还明白了负数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负数可以表示地下的楼层,可以表示存折上支取的金额,可以表示亏损,还可以表示规定方向的反方向……

五、作业

看课本,哪些情况下也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由于本节课并不是完全按课本进行的讲述,课本内容也可作为本节课的检测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时,我把黑板分为两部分,左边记正数表示的量,右边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量,还特别写上的负数的读法。同一种事物写在一排,便于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总结。

把甲乙两组的得分情况也板书在黑板上,这些课本上虽然没有,但却是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而且跟本节课所学内容是有同样意义的。

第二篇:正负数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负数》说课稿

一、说课标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青岛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单元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单元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说教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 以,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五、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前我准备一个热身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其意图有两点:

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放松,二、又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的学习做铺垫。下面,我来说说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

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单元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比如有用符号“√”“×”来表示,还可能会用“笑脸”,“哭脸”,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记录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上海4℃和北京-4℃,也就是零下4℃。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我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

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哈尔滨-10℃,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4℃和-10℃相比,哪个更冷?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漠河-30℃和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南极:-88.3℃,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在进行数轴的练习教学时,我们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数轴教学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不仅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渗透区间、极限等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学生一看,这的确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这时还可以运用旅游景点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播放 “2004年雅典夺冠录像”,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什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的数学日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然后,通过课件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最后,以一句赠语激励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学习就像今天认识的正数、负数一样,不进则退。但愿每位同学都能像逆水中的小舟一样勇往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又能充分的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

六、预计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我是六年级数学老师,我简单说一下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妙思巧说,亲身感触,小小发明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

一、妙思巧说。就是通过让学生先想想身边的事,然后说的浅显易懂。用大家熟悉的身边的事物来让大家认识新知识。我:出示了一个我已经剪好的圆的模型。问:“你们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

“胶布”,“一元的硬币”,“杯子”,……,课堂上,同学们奇思妙想,七嘴八舌地说着、笑着、回味着自己身边的事物,初步体会着圆的概念。

二、亲身感触。学生经过了以上的认知过程,思考就有了载体。就牢固的掌握了本课知识,而且是愉悦地接受。

(1)摸一摸,感知圆。

(2)辨一辨,通过实物分辨圆个曲面。

三、小小发明家。就是让学声自己画一个圆。一时间,有用硬币的,用胶布的,圆珠笔的,……大家都感觉自己一下成了发明家。瞬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这也为学习圆的面积做好准备。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四人分别坐在四个方向,观察摆在课桌正中间的茶壶,让学生自己描述所观察到的茶壶的样子,再交换位置继续观察,比较与前面观察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也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观察物体都只观察到物体的一部分。要观察到全貌,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因此,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知识及数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完成。

第四篇:数学六年级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真分数和假分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概括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即教材第38页例2、例3,39页练一练。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一部分与这个数量的关系。例2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例3让学生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对上面例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分类后的交流,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组中的涂色部分,巩固对假分数的认识,第2题是让学生读分数,并说出题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具体情况以及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

四、说教法学法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涂一途、说一说、分一分、比一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叙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例2通过让学生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分数涂色,思考:分别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1/4?从而使学生由“1/4里有1个1/4,3/4里有3个1/4”顺利类推出4/4里有4个1/4?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先在第一个圆中涂出4份,再在另一个圆中涂出同样的一份,把这两个圆中涂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个1/4。同时还要明确:5个1/4应该写成5/4。

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每组图形里涂色,再要求说说涂色时的思考过程。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生比较例2、例3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给这些数分分类吗?”然后依据学生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通常人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

练一练1,通过涂色,让学生从图形中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在这时要进一步追问“你能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吗?”第一个图形还可以问“谁能把没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就是“1”,为六年级学习相关应用题做铺垫。在练一练第2题中,还可以进行抢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对不对,“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都是都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样大”,这些抢答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教给学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书时要做到了书之有用,本节课板书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以图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清晰明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已知d = 20米求:C =?

根据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先求小自行车C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3)C =2πr =πd()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四、作业。

P64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5、8题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最后一节新授课《比例尺》。这部分知识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等。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平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在出示了房屋平面图后,结合平面图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将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及比例尺应用的相关问题。学生对于比例尺的知识虽不难理解,但是在具体的计算时,还是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不能把比例尺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背诵,而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经过反复思考,我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以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分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

这一环节共三个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在学生画出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后,再请学生画出长8米,宽5米的教室地面来。此时会有学生会发出质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够画怎么办?继而,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此时,学生的想法与笑笑不谋而合,课件出示笑笑家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比例尺,从而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在解决问题中的障碍,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为理解比例尺的作用做好铺垫。

2、发散提问,形成提纲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直接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然后出示这样的自探提纲: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2)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3)我发现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而是一个(数学名词)表示与的。

这一提纲能够指导学生有步骤,层层深入的探究解读比例尺,从而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3、自主探究,巡视指导

提纲出示后,学生依据提纲,利用教材及搜集的比例尺,进行自主探究。

第二环节解疑合探

这一环节,我们要通过交流自探情况,来进一步理解比例尺,并能够简单的应用。分为三个步骤:

1、联系实际,解读比例尺。

对于教材中比例尺1:100的理解,我会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除了教材中提示的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还可以这样理解: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这样,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还为后面利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拓展思路。

理解了比例尺1:100,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比例尺,便能够多角度解读,对比例尺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2、类比推敲,明确意义

有了前面大量的实例,在类比中,学生不难发现,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而是一个比,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得出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简单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题目: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和宽是( )厘米。计算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此题是比例尺的简单应用,学生虽然可以口算解决,但也不可简单带过,汇报时要请学生说清算理。这也是对学生对于比例尺理解程度的检验。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

在这一环节,我这样引导:通过学习,关于比例尺你还有未解决的疑问吗?或者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他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教师再解答。

若学生无疑可质,我会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些比例尺,他们有什么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那么是否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呢?其实不然,我会揭示这些比例尺都用于将实际距离缩小绘制成图,是缩小比例尺,一般前项为1。其实,在精密零件图纸上的比例尺,一般都写成后项是1的比,表示把实际长度扩大为原来的若干倍以后画在图纸上。我们叫它放大比例尺。

第四环节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共设计四道题目。

1、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题为训练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等活动,解决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此题有多种算法,汇报中引导学生说明每种算法的依据。

算法一:比例尺1:1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所以,可以用图上的长和宽分别除以,求出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出实际面积。

算法二:比例尺1:100还可以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所以,可以用图上的长和宽分别乘上100,求出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出实际面积。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样的题目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先求出图上的面积为54平方厘米,再乘100求出实际面积5400平方厘米,得到的结果便成了0.54平方米。这一错例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误区究竟在哪里。通过共同讨论,明确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不能误解为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

2、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3、解决课堂伊始的问题:借助一个比例尺画出教室的地面,学生自行拟定比例尺画图。(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绘图等活动,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4、学生拟题训练。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尝试编题并解答,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我则要进行必要的补充。

接着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归纳及自我评价。向学生展示几张漂亮的房型图,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绘制自己家的房型图。促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将本节课的知识延伸至课外。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这节课我本着“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的态度,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4

一、教材

1、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圆的面积》。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的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现在刚学过的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及体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设疑自探;引导探究,解疑合探;拓展延伸,质疑再探;总结回顾,知识再现。”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录像创设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并进一步提出“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解疑合探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 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 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进入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三)、拓展延伸,质疑再探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部分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同座互增一个画好半径的圆,求其面积。

问:先要知道什么条件,再怎样求?

2、求一元硬币的面积。最好先量出硬币的直径还是半径?为什么?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3、实践题:每人准备一段绳子并求此绳围成最大圆的面积。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此问题?

4、根据下面条件,求出各圆的面积。

r=3厘米d=0.2分米C=6.28米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求圆的面积。

6、把一个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求此圆的面积。

(四)、总结回顾,知识再现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πr^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月我当家”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第四单元百分数中的教学内容,教材设计了“这月我当家”的生活情境,结合统计数据,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方程来加以解决。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来找等量关系,使逆向思维成为顺向思维。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统计表内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掌握百分数应用(三)的有关数量关系,并学会列方程解这样的简单百分数应用的问题。

2、让学生在经历实际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的运用,以及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3、在学生解决“家庭一月支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迁移、类推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1、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关系。

2、学生能能找到等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并比较清楚地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探索,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情境图,明确给出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我家这个月总支出的40%等于500元。由于学生在分数除法单元中,已经解决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所以解决百分数除法也可以让学生找等量关系。使逆向思维成为顺向思维。

2、提供探索空间,处理好已有经验和新知的关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由于本题是主情境的延续,在填写统计表的过程中,学生将综合利用本章的知识,因此,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先说一说要填出数据相当于解决什么问题,分析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描述,讨论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对所求结果进行检验。“其他”一栏的填写注意帮助学生分析,确定哪个数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按照教材的编写和我的教学经验,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第一课时——教材第19页例1。

2、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会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能力目标: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点是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难点是除法竖式中商的书写位置及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自学”教学模式,采反馈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方法.

说学法:本节采用的学法是让学生在尝试中练习、在练习中反馈。

三、说教学过程

1、在自学跟踪课

首先解读学习目标,其次学生独学,用双色笔标出疑难,接着在对学和群学中解决疑难,并板书出本组的疑难,最后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2、合作展示

由于是两节课连着上,目标一样就没解读,直接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再组内预展,接着就是大展示,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没做测评。

四、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但是有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模仿,不明白算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像计算这类课,在大组合课堂中怎么上,才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告别机械式的模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化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比的化简》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不同,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知识的相通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设疑诱导等教法展开教学。

学法分析:

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做课堂的主人,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比可以化简,观察、发现的学习方式找到比的基本性质,小组合作交流得出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旧知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自主完成

①比较分数的大小:4/6 ○ 12/18 ○ 60/90 ②比较商的大小:0.5÷0.7 ○ 5÷7 ○ 50÷70 ③求比值:12:32 2.1:7 10:5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以上问题?(①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成最简分数②运用商不变性质③运用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设疑导入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两种按不同比例(A:30g奶粉、180g水

B:45g奶粉、270g水)调配的牛奶

①请学生品尝牛奶,比较味道差异。(一样)

②味道是否一样,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呢?(求奶粉和水的比的比值)

③学生尝试求两种牛奶的调配比值。

30:180 = 30÷180 = 1/6 45:270 = 45/770 = 1/6 比的比值都是1/6,也就是说,三个杯子中的蜂蜜与水的比其实都是1:6,所以两杯牛奶是一个味。(式子后板书:1:6)

30:180 = 30÷180 = 1/6 = 1:6 45:270 = 45/770 = 1/6 = 1:6 看来30:180 = 1:6 ,45:270 = 1:6,这是怎么回事?今天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相等的比

30:180 = 1:6 ,12:32 = 3:8 观察、比较相等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你还能写出一组相等的比吗?(学生尝试)

2、化简比

①心里回忆刚才30:180是如何变成1:6,12:32是如何变成3:8的。

②试用自己的方法化简下列比:(学生分组完成)

24:42 (分数基本性质)

0.7:0.8(比的基本性质)

2/5 :1/4 (分数、除法、比之间关系)

③学生谈化简方法,教师补充说明。

④观察化简结果,发现什么?

a.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是互质数)。

得到: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是互质数),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b.结果有两种形式:比的形式和分数表现形式。

注:分数形式要加以说明不能是带分数。

⑤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结果,教师作出评价)

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相同,但结果不同,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即使写成分数形式也读作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和小数。

三、训练巩固及延伸

1.化简下面各比。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并说说化简过程。

12:36 0.24:0.6 3/4:1/2 1:2/3 2.判断正误,有错就改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②比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现,读作几分之几.()

③8: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4.()

④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就是比的化简。()

3.扩展练习

①大小圆的半径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试求它们的直径之比,周长之比和面积之比分别是多少?(直径比3:2 周长比3:2 面积比9:4 )

②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20%,求杨树的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是多少?(20%:1=1:5)

四、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说明。

五、作业布置

学习与评价第六章第3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8

教材分析:

“搭一搭”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一个内容,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设计出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4、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体验“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难点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难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5个大立方体,每个学生准备5个小立方体

说教法和教学手段: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先观察、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再想一想、讨论、操练、演示学具等方式学习知识,通过层层设疑,分析归纳问题,把握重、难点学习新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观察老师手中的物体,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老师准备的物体(一个不完整的.长方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了解一个物体的整体形状,需要从不同的方位经行观察。

二、讲授新知

(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设计的导言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今天要认识的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搭一搭,观察,想一想,画一画

3、同桌之间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画在方格纸上;

4、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5、师:从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三个或四个正方形,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哪里去了?

(生:被遮挡住了。)

6、老师小结

(二)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给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有几个这样的立方体?(确定唯一性)

2、给出两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符合两个方向的立体图形有几个?

3、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

4、老师小结。

三、课堂练习

1、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搭一撘画出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

2、给出三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还原立体图形。

3、给出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动手搭一撘,然后思考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

四、小结:

学生谈体会或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数据能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所以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画完整。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情境预测——尝试动手制作——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等。

三、说过程

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索的角度出发,分如下几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一):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在这里我设计了简单的统计方面的概念练习,让学生回忆三种统计图名称及各自的特点,以便新课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又分两个层次:

1、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我以谈话的形式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球运动,并出示教材中的问题情景。这个问题情景使学生很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通过自己推测哪种投球距离较远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先出示统计表推测,紧接着我设疑 “虽然从这个统计表中也能比较出哪种方式投球距离远一些,但不直观,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由此引出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并让他们回顾了制作方法。

2、设置悬念,合作探究,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

第一次设问,从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比较出哪种方式投球距离远吗?够不够直观?

(我这样设问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第二次设问:怎样做会更直观?引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尝试完成统计图,并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

在这一环节教师先与学生共同观看制作过程,最后以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并板书。

2、总结概念和优点

在学生知道了这样的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我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这里既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学生完成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实现了对“复式统计图”这一知识的深度建构。

3、读图,提取数学信息。

在这里我让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数学信息,最终得出大多数情况下单手投球比双手投球距离要远。只有4号和6号是一个特例。

(四):尝试应用,巩固知识

这一层次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完成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过程,对新的知识起到一个巩固的作用,并根据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建构框架。

(六):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设置了两项作业。

1、考查学生技能,完成“试一试”的第三小题,让学生由统计知识再回归到本学期的百分数应用题,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通的。

2、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再次的验证我们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分数的应用(三)》,这一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个知识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以及已知标准量和分率求比较量,这节课是已知比较量和对应的分率,求标准量,它是这个单元最难的一个知识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是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打算分四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找出标准量,说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式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

工作效率提高了15%;

苹果的质量比梨的质量少10%;

生产成本降低了15%。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红太狼要灰太狼去买菜,他用手中20%的钱买葱,40%的钱买白菜,买白菜的钱比买葱的钱多4元,它手中有多少钱?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上分四步进行。

1、出示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获取表中的信息,比较相关数据,说出自己的发现,即通过比较:可以感受食品支出总额在逐年减少,而其他支出总额在逐年增多,家庭的总支出也逐年增加,从而体会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2、简单介绍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恩格尔系数。

3、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三类问题,如1985年食品的支出比其他支出多总支出的百分之几?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百分之几?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百分之几?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标准量是否相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4、解决实际问题:1985年我家的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1985年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尝试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时,把画得又快又好的线段图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可以借鉴一下。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指名汇报解题的方法;最后课件演示学生的各种解题思路,比较各种算法,此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每个学生理解透彻。

第三步: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1、到了1995年我家的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

1995年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2、到了20xx年,我们的生活更好了,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分别占了总支出的50%,让学生猜想一下,其他支出中都有哪些支出?然后出示: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20%,食品和教育支出一共是7000元,这一年总支出多少元?

3、我儿子买了一本《少年百科全书》,现在书店的书一律九五折出售,这样比原价便宜6元。这本书原价是多少元?

4、20xx年我儿子的压岁钱是这样用的,买各种学习书籍花了一半的压岁钱,用25%购买日常用品,15%存入银行,余下的钱在献爱心活动中捐赠给有困难的同学,已知他捐献的钱和存入银行的钱共75元,他共有多少压岁钱?

第一题是基本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第二题比第一题相比有所变化,要求教育和食品支出共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第三题在叙述上与例题有所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关键是找准标准量;第四题加大了难度,关键是要知道捐献的'钱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做完以上四题,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解决开课时灰太狼手中有多少钱的问题,目的是前后呼应,学以致用。

整个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步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首先是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要求学生回家后实际调查一下自己家庭消费情况,计算自己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而感受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如尝试画线段图,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用方程解题,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题,各抒己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了让后进生融入到学习之中,我把简单的问题让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充满自信,找到自我。

四、说学情

根据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他们习惯用算术方法解题,利用线段图分析题意,用方程解题有困难,如果遇到较复杂的问题很多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因此,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学会用方程解题十分必要;还有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很多学生心明口不明,为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五、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设计比较到位。一是情景创设有趣高效。灰太狼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将它引入数学课堂,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二是新知探究扎实高效。百分数应用这一内容比较枯燥,为此,我把书中笑笑家庭的消费统计表换成我家的消费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倍感亲切。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学生感到轻松,学得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三是练习应用内化增效。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体验成功。在巩固练习时,设计的练习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巩固了新知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问题其实就蕴含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之中,产生了想学好它,能学好它的愿望;特别是压岁钱一题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解题的思路,也明白了不乱花钱的重要性,要科学、合好使用好自己的零花钱,融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

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

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

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以“立足课标注重基础突出应用”为题,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为例,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数学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而言,来看看本学段的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了解简单的图形运动性质,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数学思考: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我们知道“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而《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几何形体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那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以及圆柱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材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我们使用的北师大教材是怎样诠释课标理念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编写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北师大版的教材蕴含了新课程的诸多理念,在编排上也有自身比较明显的体例格式。

《圆柱和圆锥》由四个课例一个练习组成,分别是“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和“练习一”。教材呈现是由圆柱到圆锥,这样的安排既符合知识呈现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课例从知识选材,到呈现的形式上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条件和问题的提出和多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四个课例均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从自行车车轮转动观察彩带轨迹、风筝、雨刷运动、转门等,到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再到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圆柱杯子的容积,最后到求一个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激发了学生无穷的解答兴趣。

为了配合各课例的学习,教材按课例给出了随堂练习,像“试一试”环节,都是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练习,学生可独立完成。练一练”环节习题的编排均采用的由易到难的呈现方式。本单元共有五个“实践活动”环节,安排在每个课例和单元练习的最后。分别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初步体会等积变形;和体会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面的旋转和练习一部分”附有小阅读“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神舟”号飞船和“沙漏”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谈到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体例安排,那么“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内容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所以安排了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复习和总复习,整理复习部分,复习的是本册一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安排了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整理已学的内容。总复习是从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汇总,力求反映四个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丰富了形体知识。也为第三学段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说建议

教学过程中,只有立足于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才能乐于学习,有所收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教学的建议:

1、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圆锥的引出可参照圆柱进行,在举生活中圆锥形的实物时,学生举的例子可能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或图片呈现更多的例子。如,圆锥形铅锤,圆锥形粮堆,圆锥形帐篷,圆锥形帽子,削过的铅笔头等。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由情境引出“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3、对比练习,加强认知。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后,可以将圆锥和圆柱从组成和特征的角度进行对比,加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并改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如在设计练习的时候,除了基础练习和变式练习,可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练习,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重视能力的评价。比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物体,让学生先测量图形有关数据后,再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考查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既可用书面考试、口答、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比如要考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

3、以定性为主的评语评价。比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评价等级如何?

最后,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言,我想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课本资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做到深入浅出。

2、挖掘生活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上、教材里的数学,而应跳出教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把数学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解读。如:学生日常游戏中,校园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和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3、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于网络,多媒体课件,以更有效地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善用学生资源。学生之间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资源,我们在互动的课堂中要善于引用即时生成的学生资源。

5、补充教师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象,教师的知识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影响学生的学习。

最后,我想说:数学是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只有立足整体、结构化梳理教材,主动把握知识结构,使学生因结构的支撑而乐于、善于主动的猜想、类比与思维,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这就是我们理想的高效课堂!

第五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负数(一)说课稿(盛玉萍)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

(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

(一),课本第74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75页“练一练”。

一、说教材:

本专题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教材创设了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正是借助这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在胜负的比较中,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得出1和-1抵消,由此得出结果。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知道了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读写正负数,为本课的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抵消,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基础。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表现欲望相对减弱。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伴交流学习。

2.教学目标

(1)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2)会求正负数之间的间隔。3.教学重点:

体会负数的意义,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4.教学难点

求正负数之间的间隔。5.教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前置性作业单、课件。

二、说教法: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将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我采用了三段六环的新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设置前置性作业单,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疑难问题再在课堂当中交流解决。

四、说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设置:

前置性作业我总共设计了三个大题,第一题有5个小题,前3个小题是让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正负数的知识,后2个小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体会理解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第二大题是关于气温和温差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知道负数、0、正数的大小,再计算温差,也就是求正负数的间隔,为突出重点和攻破难点做好铺垫。

第一个环节:先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一上课我以学生熟悉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入手,告诉学生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这个游戏,不过这一次有新的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胜一局记作正1分,平一局记作0分,并且让学生演示在什么情况下是平了一局。然后向学生提问,负一局我们该如何计分,学生会说出记作负一分,同时教师利用正负表示相反的意义,引出+1和—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74页试一试上面的内容。

1.看清课本右上角的记分规则。(提醒有的粗心的学生)

2.注重看云朵里面的话,算一算两个班的比赛得分,重点理解正负数的计算方法。3.5分钟后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中及前置性作业中你不理解的问题。我把“看清、注重,重点理解正负数的计算方法。”这几个词语用红色标注,把学生引导到重点内容上来。学生自学过程中,我边巡视边适时提醒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4.合作交流:在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学中及前置性作业中不理解的问题完后,我给学生留有一次质疑的机会,学生把交流以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例如:有学生提出不会计算温差,我先让能过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第二个环节:展示交流,适时点拨。5.展示点拨

这个环节我先给学生4分钟时间思考课本74页试一试2道小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找2名学困生上台展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有出错的地方,再指名其他学生更正,讲解正负数抵消的知识,然后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怎样计算正负数之间的间隔?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算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学情检测。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个练习和第二个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并且会计算正负数的间隔。

第四个环节,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想借助这个问题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提升。

总之,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正负数教学反思

亮点:1.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借助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的得分情况知道正负数可以抵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学生在解决“检查味精的质量是否合格”这一题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不同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大有好处。

不足:1.在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的制定规则,花的时间较多;

2.课堂上没有规范的板书;

3.在教学时,我担心课堂上学生出错太多,会造成被动。

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既然是认知的过程,就不该怕有错误。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学生说错话,做错题,这是很正常的,这种错误,实际上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其实,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些知识只靠讲是不行的,有些错误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

因此,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并不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很多时候,一堂课的精彩,往往是巧妙地处理了学生的差错,使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下载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负数(一)》教学设计 文档

    《正负数(一)》教学设计 主备人:蔡惠珊 审核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P74正负数一 教学目标: 1、会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本节课内容中,教材十分重视对百分数意义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圆的周长。这是《实验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一个课时的内容。下面,我来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负数(一)》教案

    小学骨干教师示范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负数(一)》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一),课本第74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75页“练一练”。 教......

    四年级上册数学《正负数》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正负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

    七年级数学上册正负数练习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课堂同步练习题 【基础平台】 1.任意写出5个正数:_______________;任意写出5个负数:_______________.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

    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说课稿

    解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说课稿

    六下《数学广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抽屉原理”的其中一种形式,还安排了一些需要学生解释原因的题目,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