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爱哭,父母不要急,试试这样教育!范文
小孩子爱哭是很正常的,但很多父母都十分讨厌孩子哭,孩子哭的时候,就大喊大骂,其实这样做是不好的,这样只会导致宝宝哭得更加厉害。孩子爱哭是“怯懦”的一种表现,父母应该好好教育,那么怎么教育呢,不要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方法。
孩子都会有比较敏感的地方,孩子如果敏感,感受到的疼痛比其他人来得更强烈,作为父母,应该好好理解孩子的心情,然后再加以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停止哭泣。
孩子如果缺乏成就感,那么就会十分敏感容易哭泣,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自我认可,让孩子有成就感,于是这也要求父母平常不要对孩子有太高的期望,要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从中得到成就感。
爱哭的孩子特别敏感,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表现出紧张、焦虑、愤怒、忧郁等情绪,那样会让孩子更加敏感,引发胡思乱想,然后哭得更猛了,家长要控制情绪,不要影响到孩子。
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些安慰,然后让孩子用语言表达他内心的难过,然后父母帮孩子分析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想着哭泣了。
有些父母,总是板着一张脸,孩子看到就会很害怕,这样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十分敏感,因此父母平常应该温柔幽默些,孩子犯错时应该清楚的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不要无原则的斥责。
对于敏感爱哭的孩子应该少批评多鼓励,批评会打击一个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只有多加鼓励,孩子们才能扫除坏情绪,然后擦掉眼泪。
很多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都会在一旁恐吓,说什么再哭就打你之类的话,这样的话会吓到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敏感,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养成。
孩子就算再敏感、爱哭,也不要给他贴上这样的标签,不要给孩子起“爱哭鬼”这样的外号,不然以后很难摘除,更不要把孩子爱哭的事情告诉别人,那样会伤及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因为某件事哭的时候,父母可以用一些无关的话题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让孩子做选择,如果孩子还是不满意,那就抱孩子离开现场。
/写在最后/
孩子爱哭是一件常见的事情,父母教育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第二篇:父母千万不要这样诅咒孩子
做很多事,只要设立正确的目标,通过有效的努力,都可以达到一个世俗成就。做父母这件事,却几无可能成功。每一个父母在某些方面都会有缺失。而如何让父母的缺失降到最低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放手。
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管得太多,或者“管教”失当造成的。如杨凤池老师曾经说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教育了,孩子不知道;父母切忌随意给孩子下咒语。
下面所分享的,就是孩子身上常见的发展中“问题”。类似问题当然还有很多,篇幅有限,我们只列举微信后台高频出现的。应对这类问题的一个大原则,就是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相信你的孩子,尽可能少担忧。
须知,处处担忧,即是诅咒。
孩子攻击性强、社交发展迟缓?背后藏着一个无力的母亲一位妈妈问:
我儿子今年6岁。感觉他从小就不太会和小朋友交往,爱动手,很莽撞。原来认为他是语言能力还跟不上,所以喜欢用动手。
但是现在6岁了,感觉还是有问题。每次我都教他如何和小朋友和谐相处,但是还是没什么改观,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如何去改变他?
这位妈妈对问题的描述,其实很容易让人不舒服。本身孩子才6岁,就可以认定孩子“从小”就不太会和小朋友交往。现在孩子6岁,那“从小”,是有多“小”呢?
可以想见,的确是从很小的时候起,这个孩子在母亲眼中,就是个有问题的小孩了。其后,小孩果然顺应了母亲的心意,至今仍然在社交方面存在“问题”。
小男孩的社交,通过身体动作进行本就常见。这个孩子一直都对参与到群体游戏这个事充满热情,他的社交意愿的发展是正常的。他不是“有问题”,只是缺乏相应技巧。父母一直忙于给孩子贴标签,却从未真正想过,早该教会孩子一些正确的社交技巧了。
另,家庭治疗师认为,一个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出的是这个“家庭”的症状,而非孩子自己有问题。这个案例验证了这一点。
经过后来了解得知,上面案例中这个孩子,父亲经常出门在外。母亲长期处于较为无助、焦虑的状态。这个不太讨人喜欢的、攻击性强的小男孩,恰好成为了他疲弱的母亲的唯一保护者。
唯有母亲自己放下焦虑,强大起来,并邀请父亲多加入家庭生活中来,孩子的行为“问题”才可能真正改变。▌ 孩子有自闭倾向?别轻易给孩子贴上病态标签微信上,一位妈妈留言:
我儿子现在2岁半,平时爱玩门,喜欢反复开关,摔门。之前喜欢玩圆形的物品,比如转车轮。别的玩具也都玩,平时精力旺盛,好动。
两个月前因为上亲子班坐不住,说话也只会说两个字的称呼类。想给他报早教课时,早教老师让我先带他做了感统检查,结果医生说他语言发育迟缓中度的,因为爱玩门,轮子类的机械类有自闭倾向。
现在我们给他上了18节早教课了,两个月了,他现在说话能说到4个字了,说的也很多了,啥都想学着说。也给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了,就还是好动,爱玩门。
走到那,一看到门就想过去,推两下,也爱车,一爱见车,就不走了,拿到车子就推着看轮子怎么转。
我现在特别焦虑,我儿子看着挺聪明的,我到底该怎样引导他不要那么痴迷玩门,圆形的东西呢。
后来,我又问了妈妈一些具体的事情,了解到,这个孩子平时叫人会看着人叫,与亲近的人有目光交流。互动也还可以。只是比较敏感,做错事,别人板着脸瞪他一眼,他就难过的想哭。
从这位妈妈的描述来看,我并不认为孩子有自闭倾向,虽然自闭倾向的孩子会伴随有语言障碍、刻板动作等情况,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游戏或玩具,会对此表现出特殊的喜好。
尤其是这个孩子能够很好地和人有目光上的接触和交流,并且能够回应父母的指令。所以,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看作是特殊儿童。这种“特殊看待”,本身就具有催眠的效果,会把一个原本健康的孩子,都推入一个不正常的境地。
当然,适当的积极干预是好的,但必须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尊重孩子的喜好。谁敢说,他不会是了不起的机械师呢?
我见过很多困惑的父母,他们会误把内向当做自闭,误把外向当做多动。其实性格本无好坏之分,内向、安静、话少的孩子会有更多内省思考,习惯于内归因,感知自己的情绪。
而外向的孩子,情绪表达更加外露,社交能力也许更好一些,习惯于外归因,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两种性格各有利弊,父母要做的只有接纳,而不是试图改变。
▌孩子说话晚,智力发育慢? 一位妈妈问:
孩子二十九个月。语言发育迟缓。二周岁时候连爸妈都喊不清,但现在会说一些不要,没有之类二个字、基本表达自己的需求还是拉着大人的手或者指。
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他根本不看大人的嘴巴就是根本不想学说话,不想模仿。有时候心里的需求表达不好,我们没理解,就急哭了。或者会用一些听不明白的语言表达。
这些时候我会好好和他说让他别急,有需要用嘴巴说出来说清楚。但似乎他很抵触这个方法,有时候急得没办法倒是吐出几个字来。
让我感觉他内心其实觉得说话没意思,并没有得到快乐和成就感,所以也就没有欲望去学和模仿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在表达的时候因为我们总是听不懂他的话所以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我们意会错了。他就有了挫折感。进而认为说话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就更不想学说话和模仿了。
孩子说话晚,是我遇到过的最多的关于孩子发育迟的问题。很多父母常常用别人家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发育状态来和自己的孩子比。比如,别人家的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别人家的孩子会唱歌了,别人家的孩子会背诗了,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说英语了„„父母内心的焦虑感油然而生。这种焦虑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孩子。上面这个孩子在说话方面的挫败感,一面源自自己发展阶段的局限,一面源于无形中感受到的父母的过多期待。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孩子,2岁多了,不能连贯的说完整的句子,但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速度和水平都不一样,着重发展的领域也各有不同。同样是语言系统,有的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唱歌和与家长对话了,而有的孩子还只停留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阶段。
同样是学龄前的孩子,有的孩子显出不一般的运动能力,热爱户外玩耍,而有的孩子则显出很强烈的学习识字的欲望,和强大的安静、独处能力,等等。就像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一样,孩子们的发展也是各有特色的。
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对孩子的引导不要操之过急。平时可以多自然而然地跟孩子说话聊天,或给孩子讲故事。不要偷懒,直接放音频给孩子听。看电视过多的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样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最关键的是,不要太过关注孩子是否特别专心的在听。孩子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储备语言的沉默阶段。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永远不要轻信他人甚至专家对一个孩子的论断。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育儿知识学习,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所有的专业培训,所有读过的书,都没有教会我们去认识每一个独特的孩子。
所有,我们能给到孩子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努力去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努力学会无条件的爱。
第三篇: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教育孩子感恩的
我们都知道在西方国家中有一个感恩节,然而为什么没有诚信节、善良节呢?由此可见感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毕老师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学会感恩,那么最首先自己要有感恩之心。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远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远的老师。
父母自己做到关心、感恩老人,关爱、感激他人,特别是接受帮助时,一定要表示感谢。如此下来,孩子自然会受影响,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愿意接受感恩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对老人嘘寒问暖,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要知道孩子都是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成长的,你现在对父母的样子,就是以后孩子对你的样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经常引导孩子表达感谢之意,说“谢谢”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比如,在公交车上看到别人让座给自己的时候,一定要说声“谢谢”;如果孩子身上的这件衣服是叔叔送的,一定要感谢叔叔;如果这个玩具是邻居家的哥哥姐姐送的,也要谢谢哥哥姐姐。同时我们父母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也要真心的表达自己的感谢,对待我们的家人时也要说“谢谢”,尤其当你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记得要说“请”和“谢谢”。孩子对你表现出友善和关心也会深深地印在心上,当成学习的榜样。
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负起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就是最好的方式。当他对这个家有付出、有责任感的时候,爱和感恩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对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参与劳动,可以把感恩化为实际的行动。要知道好品质和好行为都是不断培养出来的。让孩子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擦桌子、洗碗等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到他是家中的一份子,有种归属感。最重要的是让他可以用行动表达对家庭的感恩。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物质生活的充裕,让孩子感到生活很轻松,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更不知道他享受的生活、衣服玩具是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为付出了多少精力、血汗换来的。所以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让孩子自己通过家务劳动等方式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有条件的父母,还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看看自己是如何工作的,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传。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只有让孩子学会感恩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孩子爱哭做父母的我们该这么做
孩子爱哭做父母的我们该这么做
女儿今年五周岁半了,近期发现她很爱哭,不能受一点点委屈,稍微一点不如意就哭。前天晚上,跟家人说话的时候我说到了,明天晚上我要值班。她一听说我要值班,立马嘴角一撇开始大哭起来,我怎么哄她也哄不下来。跟他讲道理他也不听。我心里也很恼火。第二天来到单位,咨询了一下其他同事,又上网查资料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孩子们确实有段时间爱哭。
孩子爱哭是有一定原因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孩子爱哭的原因:
1、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以天生气质来说,就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时,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如哭闹、发脾气等来表达。这是他的个性倾向,但家长不了解,就容易跟着孩子闹脾气,以致于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而无法心平气和地教导。
2、哭只是获取的手段
现在的家长孩子生的少,太过宝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从小只要孩子哭,大人总是满足他、妥协,让孩子感觉到“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3、语言表达能力不够
由于家长或带孩子的人照顾太周到,从小孩子不必说话,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无法成长,于是惯用哭闹动作来表达。
4、父母的态度过严厉
大人太凶,一点小事就对孩子疾言厉色,吓坏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妇”以博取同情。
5、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知道了这些原因后:我认为我应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如:父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别总忙着照顾小的或忙着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爱或安全感等不满足,就会显得焦虑、不安,表现出来的是爱哭或不快乐的神情。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找出问题原因
孩子的哭有它正面的意义,但哭得不是时候就要找出原因:天生情绪本质负向、惯用哭来达成目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大人对孩子太凶、或者被忽略的孩子等等,都比较容易表现出爱哭的倾向,你的孩子爱哭是属于哪种原因呢?找出来才有办法协助他
譬如:小孩子在外受委屈后,除了哭,其他什么都不会,怎么能不让人揪心?其次,作为父母的我们应努力改善亲子教育方式
从小教孩子看事情的光明面,增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凡事鼓励孩子说出来,只有他用说的不用哭的,才给予正面响应;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凶、太严厉?或者太保护?当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协。最后,还要给孩子时间,协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够了,情况自然会逐渐好转。另外,哭,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大哭后,孩子可以感觉轻松、减轻压力。有些学者发现爱哭的人甚至比不爱哭的人生理与心理更健康,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要为了清静,过于抑制孩子的哭。
恰当的做法是
1、理解孩子的敏感性
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比其他孩子更强烈。不准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为了让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泪,应该鼓励说他是一个坚强者,引导他克制哭,对他抱有理解、同情,反而可减少他的孤独感和脆弱感。
2、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不应该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3、不要强化孩子的哭
哭时不能给予表扬,不能因此给予特权或取消规矩,或因哭而免予惩罚等。父母对孩子的哭应采取中性态度,使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可给一定的安慰,不能给太多同情,否则会哭得更凶。妈妈抱一抱,就会使他“雨转晴”而高兴起来。
4、让孩子用语言表达
教会孩子善于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处,说清为什么要哭,这时妈妈给些安慰,可以减少哭的机会。
5、父母学会控制情绪
因这种孩子特别敏感,所以对大人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情感,极易被影响,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响孩子。如果情绪已经表露,最好立即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免得孩子不断地猜想,加重敏感。但不可将自己的情绪向孩子没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绪。
6、多些鼓励少点批评
对孩子要少批评,多表扬,例如,“你自己把背心脱下来,真了不起”,“让我们看看衣服上的小狗,如果我们把它调到前面来,就更好了”。孩子做事没有达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样,但他只要尽力了,就别批评他。假如孩子骄傲地告诉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于指责他“把水洒得到处都是”,而应先鼓励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再帮助他把水擦掉。
7、多些温柔多些幽默
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会此起反应,所以大人要有控制,更不要大声骂孩子,对他们温和与幽默或许效果更好,但当敏感的小孩做了错事时,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评,要清楚地说明错在哪里。既不要斥责,也不能无原则。
8、别为孩子乱贴标签
不要对孩子贴上敏感、好哭的标签,否则以后就难以摘此标签。如要把孩子的敏感告诉老师或保姆的话,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不要动不动就对人说这个小孩“哭得像狼一样”。
希望你的孩子早日能从爱哭的这段时期平稳的过渡。
第五篇: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否则会害了孩子一生!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会带给孩子以下的不良影响:
1、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学习,也就是模仿。夫妻吵架过程中,不仅仅是合理的争论,往往会丧失理智,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也脱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大打出手。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日后小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2、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
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吓的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孩子的哭喊也听而不闻。孩子不由得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倍感伤心和无助;而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孩子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3、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办法。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意见或者冲突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社交中的冲突。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训练。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4、使孩子的情绪、性格、行为出现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情绪、性格发展都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这样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入歧途。
在一些家庭,因为家庭琐事或其他原因,夫妻之间吵架的事时有发生,而且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
应当承认,由于种种原因,夫妻间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因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不仅会影响夫妻双方的感情,而且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不良后果。
一是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忧虑、惊恐和悲伤,从而对家庭的前途失去信心。
二是会有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孩子是敏感的,父母间的互相指责、互相贬低、甚至谩骂和人身攻击,会使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
三是会使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和别人吵架的坏习惯。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父母在家吵架,他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到外面同别的小朋友吵架。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养成同别人吵架的坏毛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父母的,要充分认识到在孩子面前吵架的危害性,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尽量避免发生矛盾,引发吵架事件。一旦有了矛盾后,双方应当互相克制、忍让,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如果一方动起气来,先张口和另一方吵架,另一方要妥协相让。最好的办法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当宝宝面吵架的6大弊端
1。使宝宝的情绪受到强烈冲击
平日里父母对宝宝又疼又爱,宝宝对父母也充满依恋。但夫妻之间吵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嗓门高八度,一反往日的温柔、亲切。这种巨大的转变容易吓着宝宝,使宝宝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有的父母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宝宝的哭喊也听而不闻,甚至拿宝宝赌气,不照顾他,这会让他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伤、无助等消极体验。
2。使宝宝缺乏安全感
宝宝由于能力有限,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父母当着宝宝的面吵架,容易让宝宝觉得“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他们会分开”。日后,宝宝会变得特别“粘人”,不容易哄。如果父母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使宝宝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会对宝宝的安全感造成巨大伤害,影响今后的心理健康。
3。影响宝宝的个性发展
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宝宝会变得攻击性很强,性格发展出现扭曲。如果不良的家庭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的宝宝往往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长大后,容易走入歧途。
4。给宝宝提供了攻击性的坏榜样
宝宝不是被动的成长,而是时刻在观察学习。父母的行为不论好或不好,都会成为宝宝学习的榜样。父母吵架时往往会说出许多刻薄话,甚至大打出手。
宝宝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用语他都有可能学到。
另外,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会使宝宝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5。容易使宝宝陷入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85%的宝宝最怕父母吵架。宝宝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生活,容易变得退缩、自卑,与人交往时往往不自信、不主动,不能很好地与人建立信任关系,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
6。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宝以后的婚姻观
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你们对待家庭的态度,无疑会影响宝宝。如果夫妻间每天争吵不断,家庭不能为宝宝提供应有的温暖和安全,宝宝感受不到家的意义,很容易丧失对婚姻的美好期待。
有研究表明,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宝宝,容易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弥补措施
如果你们真的在宝宝面前吵架了,事后该怎么弥补呢?
·安抚受惊吓的宝宝
鼓励宝宝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比如害怕,你要弄清楚宝宝害怕的是什么,是父母吵架
的腔调和表情,还是怕父母分开不要自己了?你可以适时使用肢体语言,如拥抱、亲吻来传达对宝宝的关爱,同时向宝宝保证不会不要他,让宝宝安心。
·当着宝宝的面和好
明确无误地向宝宝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爸爸妈妈不再吵架了。然后向宝宝解释,你们当时是一时冲动,没有控制住自己。尽管宝宝对这些解释还不完全懂,但是看到爸爸妈妈平心静气地讲话,自然会平静许多。时间久了,只要你们一直不再吵架,宝宝就会渐渐淡忘的。
·劝解宝宝不要把吵架原因归于自己
吵架后要告诉宝宝,大人间吵架的事跟他无关,不要让宝宝认为是自己不好,避免宝宝产生自责心理。让宝宝知道,不论你们之间是否争吵,那么都是非常爱他的。
PS: 父母是宝宝成长的一面镜子,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宝宝。研究证明,父母的婚姻冲突越激烈,宝宝越会感到不幸福,这种冲突给宝宝造成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离婚。所以,夫妻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妥善的解决方法,不要动则吵架,应该努力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你的宝宝是电视爱好者吗?你的宝宝会常常会在前边看边吃吗?你习惯用电视哄孩子听话吗?这些都是家长急于知道的问题。的确,在现代家庭中,电视已经成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当父母们们没有时间应付缠人的孩子时,通常会用电视机来安抚他们,让孩子在电视节目中安静下来。
不知到从什么时候起,家长发现孩子们初步懂得欣赏,会主动注意电视画面。1岁左右的宝宝看到有趣的画面会笑,或者手舞足蹈。过不多久,孩子们已经自己开关电视。2岁幼儿对电视有了连续注意。到3岁时,他们可以辨认电视中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对某些电视画面如动物、花卉、卡通片等表现出较稳定的兴趣。哼唱动漫歌曲,做出动画中卡通形象的动作等等。
那么孩子看电视好不好?
电视对孩子的健康、发育和认知能力有无影响呢?究竟该不该让3岁前的儿童看电视?电视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现在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正方论坛:
看电视是幼儿早期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
A.电视促进儿童的语言发育,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语言获得期,电视发音标准,音乐动听,画面生动,能更好地吸引儿童去模仿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B.看电视开发儿童大脑。婴幼儿看电视也会试图认识和理解画面,这有助于大脑的开发。
C.电视作为中介,可以拓宽儿童的知识面,让他们更好地与社会联系起来。电视使他们可以直观认识各种从未接触过的物体:各种社会角色,动物,鱼类,鸟类,甚至古生物恐龙,获得广泛的信息。
反方观点:
1.对孩子视力有害,造成斜视!大人看电视时,或抱着孩子,或把婴儿连同摇篮一起放在身边,婴幼儿在电视声响的吸引下,往往会侧头注视电视。经常保持同一姿势,就自然会造成斜视。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看电视过久,视力会疲劳,为了看得更清晰,有时会不由自主出现歪头姿势,时间长了,也会斜视。
2.产生近视眼,散光等其他眼睛损伤。婴幼儿的视觉调节功能还没发育完善,对于强光的直接刺激,视觉难以调节和适应。而婴儿在欣赏电视时,又特别喜欢看那些屏幕闪动频繁,颜色刺激性强的节目,比如,大人很少能在孩子观看广告时,成功地把孩子从电视机前拉走。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的屈光,眼位等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看电视肯定对他们的视力发育不利。
3.电视与自闭症。曾有案例报道,孩子由保姆看管时,由于保姆的文化层次较低,平时除了照顾孩子的饮食之外,就是将他放在电视机前看卡通片或录像带,很少陪他一起玩耍或说话。因此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限,专注力也不强,而且性格内向,不爱跟别的小孩子玩,喜欢自言自语,但又话不成句,别人很难了解他的需要,他只会以哭喊和手势表达意愿。经诊断,孩子患了自闭症。
曾经有专家分析:比较行为学之父肯拉特·Z·罗伦兹博士认为,人在出生之后6个月内所见所闻的学习经验(光,声音的学习经验)会成为成长之后行动的基础。如果让婴儿太早接受过强的光及声音的刺激,婴儿的大脑会对机械的声音产生反应,对于母亲和其他亲人的声音反而没有反应了,这是造成自闭症的一大原因。
他认为电视对于头脑还在发育的小孩,尤其是0岁,1岁,2岁的小孩会产生完全的破坏作用。
电视会剥夺孩子的思考力,因为看电视需要的只是孩子的被动注意力,小孩子在看电视的认知学习中会变得不再爱动脑筋。沉迷于电视的孩子在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对电视的过度关注让他们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守在电视机前看那些并不适合他们的节目,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从而出现“电视自闭症”。
4.电视可能会造成儿童肥胖
有的宝宝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家长也发现这样宝宝在吃饭时会比较老实,干脆让他一边看一边吃,有时候甚至特意在宝宝吃饭时打开电视机。宝宝的心思全在电视上,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肚子饱了,会吃的过多,导致肥胖;同时,这样也影响宝宝的消化,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5.电视可能会使儿童心律失常症
儿科门诊报告,越来越多的孩子因过多地看电视出现身体异常,很多儿童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却存在心律失常,研究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持续2周以上。
专家认为:儿童,特别是婴幼儿长时间,没有选择地看电视会导致50多种病症,如多动、头痛、腹痛、睡眠障碍、厌食、遗尿、恐惧症以及皮肤斑疹等。
国外对电视是否伤害宝宝的研究结论
美国
《美国小儿医学期刊》的调查报告指出:电视可能过度刺激幼童脑部,改变他们发育中的大脑结构。研究发现,婴幼儿通常会被电视影像“催眠和迷惑”;新生婴儿的大脑在最初的两三年会发展非常快速,因此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被“重新编程”。看电视时间越长的婴幼儿就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和焦躁不安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思想混乱。
他们建议让幼童远离电视机。
日本
日本小儿科学会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2岁以下的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语言表达能力越弱。每天看电视超过4个小时的婴幼儿,其语言发育程度和表达能力要大大低于不看电视的婴幼儿。即使婴幼儿不直接看电视,家庭成员特别是母亲看电视也同样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育。婴幼儿是在同父母家长的情感交流中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家长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就会减少同孩子的直接交流和接触,影响他们的语言发育。
因此,小儿科学会建议:不要让2岁以下的婴幼儿过多看电视;在哺乳和进餐期间关掉电视机;不要在婴幼儿居住的房间里摆放电视机等。
如何将电视的伤害降到最低
到这里。看电视有以上诸多的不好之处,但是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怎么可能让孩子和电视完全隔绝,谁家能没有电视呢? 如果家长自己做不到不看电视,远离电视,那么大人所能做的只是让这么多伤害降到最低点。
给你一些合理建议:
1.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
2.注意小儿看电视的姿势和距离。眼睛距离屏幕一般以4—6倍于屏幕对角线的距离为宜,电视机荧光屏的中心位置,应略低于宝宝的视线或与视线等高,以免眼睛发生疲劳。
3.电视机的亮度应适中。光线太亮会使瞳孔缩小,使调节紧张;关灯看电视,荧光屏的亮度和周围的黑暗强弱反差太大,容易损伤眼睛。最好在室内安装一个8瓦左右的电灯,与电视屏幕相对应。
4.控制电视的音量。婴幼儿的听觉器官十分娇嫩,长期听过大的音响,会麻痹孩子的听觉,降低孩子听力的灵敏度。
5.遥控器拿在大人手中。控制时间 3岁以前的儿童每周看电视最好不要超过两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坚决制止宝宝边看电视边吃饭;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定在饭后,宝宝吃饱坐着不动会导致肥胖;睡觉前不要看电视,以免宝宝的大脑受到刺激,入睡困难。精心选择节目 为宝宝选择知识性,趣味性较强,有利于培养儿童健康向上人格的节目;杜绝凶杀,恐怖,武打等刺激小儿神经,易使小儿受惊,做噩梦的电视节目。
6.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在看的过程中,启发孩子思考,随时对孩子提出问题或者解答他们的问题;看后,就观看内容对孩子提问,借此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7.儿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喜欢电视
婴幼儿过度迷恋电视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寂寞,缺少大人的陪伴,缺少填满他们幼小的饥渴心灵的有益活动。
其实,孩子和电视之间只是单向联系,他们更喜欢的是动眼、动手、动脚并启发想像力的活动,如阅读、游戏、音乐,户外活动等。
只要家长们肯花心思去安排,找各种有趣的活动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根本不愿意自己寂寞的看着冷冰冰的电视机,他更想与父母朋友在一起玩耍与交流。和大人一样,给孩子一个与父母伙伴玩耍的机会,他还愿意呆在电视机旁吗?
伪真理之一: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
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
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能怎么办:
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二:和孩子一起时间越长,对他就越有益
·不完全真相:
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
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
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伪真理之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
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
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
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四:父母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物质
·不完全真相:
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
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有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我们能怎么办:
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伪真理之五:母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
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
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
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个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我们能怎么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是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真实面貌。
0~1岁
1.新生宝宝的玩具:
直径为15cm的红色绒线球、印有黑白脸谱、黑白的条纹及同心圆图形的硬纸卡片。
2.响环、婴儿床玩具、能摇晃或敲打的发声玩具:
这类玩具能吸引小婴儿的注视及目光追逐,无意中用手摸摸,可以体会手上感觉如何。
从无意抓握到有意的抓握和击打,宝宝的视觉、听觉、触觉都在得到刺激。
3.布偶娃娃等填充玩具:
练习抓握及肢体的协调性,感知玩具的质地。
4.气球、皮球、充气动物:
用目光注视、追逐,练习抓握、扔、摆弄,感知玩具的质地。
5.积木:
从摆弄当中,婴儿发现积木有不同的颜色,而且有些有棱有角,有些是圆滚滚的。他们知道两块积木相碰会发出响声,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就会比单独一块积木高。
6.骑乘玩具:
坐在玩具上,婴儿可以感受前后、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的变化,发展大肌肉动作,练习近平衡性。
7.长毛绒玩具、奶瓶、镜子、各种厨房玩具、搭扣服装等家居玩具:
模仿成人进行简单的操作。
8.可推拉(拽)玩具等体能玩具:
比起电动玩具,这种需要牵动的玩具更有启智作用。
9.水中玩具:
能抓握、挤、压、扔、抛等,锻炼注意力,体验水中游戏的快乐。
10.套杯、图形盒、带盖的玩具等认知玩具:
认识各种形状、颜色,在摆弄的过程中,促进小肌肉协调发展。
1~2岁经典玩具清单
1.敲敲打打的玩具:
同样是发声玩具,这个时候的宝宝更愿意自己来击打发出声音。
2.积木:
无论是软体积木还是木质积木,这个时候宝宝都可以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搭建,而且还可以用积木叠成多种不同的形状。
3.各种球:
能用球玩滚、抛、接、拍等游戏,促进各种技能的完善,发展大肌肉动作。
4.小水桶和铲子:
通过滚、装、提、倒等动作感受游戏的快乐,发展四肢动作的协调性,培养想象力。
5.可推拉(拖拉)玩具:
能使用玩具走、跑、过障碍等,发展四肢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6.图形盒:认识各种形状、颜色、简单画面,按形状摆弄玩具。
7.低矮的车子:
能做在带轮子的车子,自己蹬动双腿向前走。
8.能旋转的玩具(带盖的瓶子):
能用旋转的方法拆装玩具。
2~3岁经典玩具清单
1.羊角球:
练习双脚向前跳。
2.摸箱:
辨别箱中物品,发展触觉感受能力。
3.脚踏三轮车:
到了2岁末,孩子已能基本控制自己的身体,可以驾驶“小车”了。可以开快、开慢,也可以骑“大马”、运输玩具,或者设置障碍,练习绕障碍骑车等等。
4.沙滩玩具:
提供各种小工具,如小铲、小耙、小桶等,把沙用水浸湿,装进小碗中,然后在地上扣馒头;练习挖洞、造型;在沙子上挖一个洞,把手藏起来等。
5.彩色大珠子或几何纽扣:
用难易不同的绳子穿、按颜色、按大小、按规律穿;为自己或他人制作项链。
6.小动物拼图、几何图形拼图:
取走几块,让孩子拼完整。
7.图画书:
在图画书里找到自己认识的物品,那该是多大的乐趣!
8.能穿衣穿袜的娃娃:
有了这些娃娃玩具,宝宝就可以像妈妈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娃娃,为娃娃洗脸、穿衣、喂食,赞扬或责备它们。
多喝水:有关专家认为,“多喝水和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宝宝感冒的最有效方法。如果宝宝每天都能正常大便的话,就能大大降低宝宝生病几率。
蜂蜜水:秋天是肺最薄弱的时候,所以特别容易受到伤害。而“蜂蜜”一直被认为具有清热润肺的功能,因此,妈妈可以适当给一岁以上的宝宝服用一些蜂蜜水或秋梨膏。
鲜水果:新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的灭菌和解毒能力。秋季的应季水果,尤其是秋梨,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可帮助宝宝抵抗感冒的侵袭。但荔枝、桂圆等水果,在秋季应尽量少食。
导语:两岁时,你的宝贝已经具有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与年龄稍大的儿童相比,他们对这类感情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才刚刚开始发育,再加上两岁孩子的注意力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的情绪有时就像钟摆一样波动非常大。
两岁的宝贝开始向独立生活迈出了新的一步。每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比如用蜡笔画画或者完成一幅拼图游戏,他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但是,如果他在绘画或者拼图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他也立刻会表现出极度失望的情绪。此时,爸爸妈妈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帮助孩子实现自立的同时,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他的坏脾气。
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与孩子一起讨论有关情绪的问题,将有助于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孩子将不再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其他的小朋友,如伸手打人或咬人,而是对他不喜欢的人说“我不想和你玩了”。当家长与孩子一同讨论情绪问题时,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正在教孩子如何运用一项重要的工具,这个工具将伴随他们走过一生。
父母吵架要避开孩子
1.使宝宝的情绪受到强烈冲击
平日里父母对宝宝又疼又爱,宝宝对父母也充满依恋。但夫妻之间吵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嗓门高八度,一反往日的温柔、亲切。这种巨大的转变容易吓着宝宝,使宝宝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有的父母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宝宝的哭喊也听而不闻,甚至拿宝宝赌气,不照顾他,这会让他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伤、无助等消极体验。
2.给宝宝提供了攻击性的坏榜样
宝宝不是被动地成长,而是时刻在观察学习。父母的行为不论好或不好,都会成为宝宝学习的榜样。父母吵架时往往会说出许多刻薄话,甚至大打出手。宝宝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用语他都有可能学到。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宝以后的婚姻观
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你们对待家庭的态度,无疑会影响宝宝。如果夫妻间每天争吵不断,家庭不能为宝宝提供应有的温暖和安全,宝宝感受不到家的意义,很容易丧失对婚姻的美好期待。
4.影响宝宝的个性发展
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宝宝会变得攻击性很强,性格发展出现扭曲。如果不良的家庭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的宝宝往往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长大后,容易走入歧途。
5.容易使宝宝陷入人际交往障碍
宝宝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生活,容易变得退缩、自卑,与人交往时往往不自信、不主动,不能很好地与人建立信任关系,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幼儿亲子
6.使宝宝缺乏安全感
宝宝由于能力有限,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父母当着宝宝的面吵架,容易让宝宝觉得“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他们会分开”。日后,宝宝会变得特别“粘人”,不容易哄。如果父母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使宝宝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会对宝宝的安全感造成巨大伤害,影响今后的心理健康。
弥补措施
〃当着宝宝的面和好
明确无误地向宝宝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爸爸妈妈不再吵架了。然后向宝宝解释,你们当时是一时冲动,没有控制住自己。
〃安抚受惊吓的宝宝
鼓励宝宝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你可以适时使用肢体语言,如拥抱、亲吻来传达对宝宝的关爱,同时向宝宝保证不会不要他,让宝宝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