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做就快去行动杂文随笔
时间那么快,来不及挥手,来不及道别。
也不知道是不是和年纪有关系,以前总觉得未来遥遥无期,很多事都可以留到以后来做,毕竟以后有大把时光。
可是,年纪大了却发现,后来没有。我们总觉得时间很多,却发现我们计划的以后早已成了昨日。
17年,我计划着去旅行,从年初移到年中再移到年末最后18年已经快4月份了,我还是没有开始我的旅行。
时间就这样静静的流逝着,不会特意去提醒谁该做什么,也不会去慰藉谁该不该休息。但它会记录你的成长,你的未完成清单。
昨天一个同事聊天说,她去年决定和一个朋友一起回老家真是太对了!要不然以后就不能一起了!因为她的朋友今年结婚了。以后可能就不能在单独两个人回家了。
我从她的表情里看到了欣慰,同时也为自己的“英明之举”得意。
她的表情带给我很多触动。
时间其实是有的,如果你真的想去做一件事的话!坐车的路上,回家的途中,刷微博的时间,吃鸡的时候。
哪一个不是你想做事而可以利用的时间?
光阴似箭这个小学时常用却体会不到的词,成了现在体会到却不会再用的一个词了。
有多少人能有同感,有多少会有共鸣,我并不知道,我只是单纯的告诉自己,快去行动起来,行动,行动!
(ps:周末我要去户外,嗯,一定要去!会不会有偶遇呢?)
第二篇:想做的事立刻做杂文随笔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正月13日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召开了专题会议,做了布置。可是,总感到还有时间,没有当成一回事,等待开学事情也就多了起来。我只有在忙碌中加着忙,偏偏天有不测风云,整理好的资料,放在优盘中,优盘中病毒,一切化为乌有,多亏同志,及时帮忙,我才重新从零点着手,一点点从头再来。还好在经历一番努力,周三晚上校对结束,顺利上交。可是,得罪了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周三上午打电话,让送去,可惜校长让联系印刷,可惜基数少不给印刷,让去打印门市,一定不少钱,请示领导,领导建议在本校。我也只有如此,我使用打印机业务不熟悉,出了许多废品,不过还好,我熟悉了业务。我虽然没顾上吃午饭,错过了晚饭,但还是在递送上面前,送到负责人手中。
负责人责备我:不听我解释,不理解我心中的苦楚。1.你先自己拿出钱,过后领导会亏待你,殊不知,我请示过领导。2.我还需要上课,开会,正常工作一件不少。3.我优盘中病毒,我放弃午休,大夜班到夜间零点。4.极力推荐我,我应表示感激。这里没有解释,没有说明,只有结果,没有如果。
给我的启示是:1.以后在做什么,一定尽力尽快去做,给自己一个缓冲,给自己一个提前量,避免意外的发生。2.大文件,做资料一定留备份,避免不测。3.做之前先谋划,想好怎么做,在做,这样会极大提高效率,如利用打印机,怎样手动双面印刷。4.给自己一个计划,做好写在纸上,给自己一个提醒。5.工作的事,一定立刻着手,不能迟疑,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一旦推托总会有理由。这样往往会错失良机。
第三篇:相信就够了杂文随笔
新浪读书抽奖,十本新书随机发放。我看中了十本新书里刘震云的那本《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就转发微博参与抽奖。然后我中奖了,中的是“少年派”作者扬。马特尔的新书《葡萄牙的高山》。我读过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对其十分服气。扬。马特尔当年大火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只看过电影,我知道“少年派”本身也是一部畅销书,但是看了电影后就懒得去读书了。因此虽然没有中到我想要的,我还是欣然接受了这本《葡萄牙的高山》。拿到手里的当天我就读了,第二天读了一下午,终于读完,然后转手送了人。
我不喜欢太晦涩的小说。哲学书、精神分析著作我认为越晦涩,越有趣。因为学术著作,晦涩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晦涩,小说不是的,基本可以完全天马行空到让你不自觉地得说出“WTF”。这就很尴尬,尤其是当你还发现别人都能读明白的时候,你就更郁闷。到底什么意思呢?这个想法在心里不停打鼓。然后如果不是作者本人站出来,我个人认为基本任何解读都很成问题。《葡萄牙的高山》就是这么一本小说。你看封面、背面的那些杂志报纸的评价,你就能体会。你会发现他们的点评大概中心词都是“奇妙”、“奇特”、“隐喻”这种词,不怎么讲关键性的内涵。以我小人之心的观点就是八成这些报纸、杂志也没太读懂这本书,所以才不敢放言说自己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从表面上,这本书写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讲一个丧子丧偶的男人,去葡萄牙的高山区寻找一个神父雕刻的耶稣受难十字架。据说这个雕像完美体现了主在受难时的情景。第二个故事,是讲一个病理医师加班喝多了,跟自己去世了的妻子的幻象,讨论了《新约》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关联。然后他又为一个老妇人解剖她死去的丈夫。第三个故事,是讲一个加拿大参议员,经历丧妻之痛后,在美国参观的时候看中了一只黑猩猩,于是领养了它,然后带着黑猩猩去了葡萄牙高山区住。在那里,在跟黑猩猩的相处中得到了救赎,最后安然去世。这三个故事我想了两天,我觉得应该就只讲了一件事,这本书应该就讲了一件事。当然也许是我短视,但是我就看到这么一件事。那就是“信仰什么不重要,‘信仰’这种行为本身就已足够”。
这三个故事共同点之一是故事里都有一个深陷悲伤的人,对沉痛的过往深深陷入,难以自拔的人。书里描述了这种人的状态,是通过第二个故事里阐述的关于耶稣的一个神迹描述的。耶稣显现神迹,在水面上行走,门徒彼得看到了,下船在水面上走向耶稣。然后因为风大,彼得心里害了怕,于是往下沉。阐述这个神迹的时候,说那个时候人们还不会游泳,掉入水中只会一直下沉,任由水把自己淹没,一点办法都没有。接着引申道:这水代表的就是我们的脆弱,我们都是脆弱的,常常就任由脆弱把自己淹没。这段就讲出了三个故事里的人共有的状态。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拯救被脆弱淹没的自己呢?在我看来,就是通过信仰,不限于宗教,信什么都好,只要信点什么就可以了。
“相信”,让人活下去。这是我的看法。首先“活下去”就是我们的第一个“相信”,我们相信我们是该“活下去”的。如果不“活下去”,一切无从谈起。但理论上,仅限于理论上,我们完全可以不去坚持“活下去”这个信念。你发现什么了没有?如果你选择一切都不相信,你将不存在。不是什么事都需要原因和道理的,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回答孩子的问题总是回答到崩溃。孩子都是伟大的哲学家,他们会触及到你习以为常的那些观念的软肋。是什么让你活到如今,一切运转良好的,是你选择了“相信”。相信什么不重要,但是你总是相信了什么,然后便可以不再顾忌、考虑和焦虑的。回到耶稣在水上行走的那个神迹,书里没有把这个神迹讲完,只讲到彼得沉到水里,由耶稣把他捞起。后面耶稣对彼得说了重要的话,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也就是说只要彼得坚定信念,其实完全是可以在水面上走过去的。借用书里将水比作脆弱的比喻,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面对脆弱,只要我们选择相信着什么,就也能像耶稣一样在水面上走,风吹不动,浪打不摇呢?
也许相信的威力在实际的物理法则上不起什么作用。耶稣受难,头戴荆棘冠,受鞭责,被钉在十字架上直到咽气。那耶稣受难的样子明明就是一个饱受折磨的凡人,但是你发现我们从未质疑地向其祷告。我们选择相信耶稣三日后复活,而不是尸体被门徒偷走。我说相信什么不重要,我认为这也是书里的观点。书里的第一个故事,那个男人寻找神父雕刻的耶稣受难十字架时,读了神父留下的日记。神父为当时被贩卖的黑奴,画了一张素描,然后决定以此为蓝本雕像。日记里称黑奴为黑猩猩,神父看到那些黑奴,觉得他们跟自己实则无分别,却饱受磨难。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还不如这些饱受磨难的黑奴。男人在一个教堂里找到了那个耶稣受难十字架,他站在教堂的门口看着那个耶稣受难像,发现这雕刻的明明就是一个黑猩猩。男人彻底崩溃,他崩溃什么,他才意识到这个受难的耶稣也不过是个人,根据进化论也是黑猩猩变来的。天使变不成人,只有黑猩猩才能进化成人,这就是让男人崩溃的地方。自己一直信仰的原来是一个不那么值得信仰的存在。既然如此,自己又该信仰什么?第一个故事停留在这个男人崩溃的地方。第三个故事则是以一个参议员与黑猩猩的相识开始的,我们看到第三个故事最后参议员被黑猩猩在灵魂上救赎了。第三个故事里参议员写了黑猩猩很多可贵的品质,他学到了很多,但是各位,参议员忘了一件事,他观察的是黑猩猩。黑猩猩再了不起,他也只是黑猩猩,不是人,你是不该用人那一套逻辑去过度解释黑猩猩的。然而参议员坚信在黑猩猩的眼神背后,举止中,都有深意和可借鉴的地方。那么参议员只是相信了这个黑猩猩有使人摆脱困苦的力量。
第一个故事里,这个男人经历了失去亲人之痛后,开始倒退着走路。他背对着前方,他觉得这样可以用后背来抵挡风霜雨雪还有要面对的艰难险阻。他来到葡萄牙高山区后也一样,大家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了他的经历,失去妻子孩子以后就这样。过了大概一百多年后,在第三个故事里。在葡萄牙的高山区一个村子里有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习俗,死难者的至亲之人会穿着黑纱倒退走路,因为曾经有个外地人来说倒着走会让自己好过些。倒退走路,让自己内心宽慰一定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或者没有来由的,只是忽然这么觉得相信这样做是有用的,就这么做了。
我们相信什么好?相信血肉之躯的人?还是倒退着走这种健身偏方?又或是一只黑猩猩眼里的宇宙万象?我觉得,这本书里写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告诉我们要相信什么的。而是人要往前走,不沉入、溺亡在自己的脆弱里,是需要相信的力量的。凭借什么都可以,只要你相信这样可以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相信就是。相信就已足够。
这本书读完,可以读读福音书,我觉得会很有启发。
第四篇:走着走着就散了杂文随笔
有一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则帮另一个朋友推手作的帖,久未联系的一个朋友冒了出来。说是朋友其实并不恰当,那是我整个高中时代以及大学时候最好最好的闺蜜。
她评论,真好看,给我来两个。
我回复,可以加我朋友的微信自己和她咨询哦。
之后她便没有再回复了。
恰好不太忙,我打开她的微信,发了几条信息给她。
自从去年春节高中同学10年聚会,我们还没怎么在微信上说过话。
一时间没聊天我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就问起了她的宝宝。
这下,从宝宝,到二胎,聊到孩子的学前教育,一下子打开了她的话匣子。
最关键的,聊了几句,我觉得话不投机真是半句都多。
我说孩子还是自己看更好一些,她立马反驳我,你们就是矫情,老人看怎么了。
我说我没说老人看怎么怎么,只是说对我而言,孩子小的时候有条件的话,能跟妈妈在一起更好。
一直是发的文字,这么聊了几句后,她甩了一句语音给我,说老人看孩子没什么不好的,三岁之前也没你们城里人想的那么重要,对她来说三岁之前,孩子养的胖胖的,就行了。
听完语音,我想想,大家观念不同,谈不上谁对谁错,也没必要辩解啊纠缠这种口舌。
我就换了个话题,哪知,再没有回复我。
感慨,生命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不知不觉中,走着走着就散了。可能连散了的仪式都没有,甚至没有一声告别,而这个人,当年当时,在你的生命中曾扮演过多么重要的角色啊。
你们一起挤在一张吱嘎作响陈旧的单人床上,一起叽叽嘎嘎讲过同学的段子,一起吐槽过某个老师,一起窃窃聊过彼此暗恋的对象,一起在冬天的大北风里哈着手吃过街边的小吃,一起蹲在地上吃一锅热气腾腾的方便面,一起花剩的最后几块钱...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想起来,依旧很温暖,但是现在,这样的感觉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毕业以后,你们显示各自去了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生活。
你在这个大家无论高低都想来碰碰运气的大都市开始打拼,你的代号变成了“北漂”,而她毕业后,回了老家做起了老师或者别的工作。
开始,你们偶尔还会通个电话,聊聊过去,聊聊即将开始的人生,聊聊正在进行的恋情甚至你们的结婚计划,她甚至还兴冲冲的告诉你,她要来投奔你,然后你们一起憧憬你们继续在陌生城市一起打拼这样的事情。
但紧接着,你们的联络变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你每次和她说起你工作的困惑,电话那头的她都保持沉默,要不就说,你回来呗,老家现在发展也挺好的;
你发展的越来越好的时候,她却一直在按部就班过着安逸的小镇生活。结婚了,生子了,孩子有老人帮忙带,而自己的工作,也不过是一年又一年熬个工龄,一年仿佛便能看透一辈子,如果没有意外,这一辈子就是一个固定的轨迹,永远不会有变化。
虽然她理解不了你的生活,可是你却能理解她。
尽管你不愿意说起月薪年薪这样的事情,可她却在每次和你聊天的时候,多次说过,咱这村里人不能和你们比,你们一个月比我们一年赚的都多这样的话。
你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无法直视她的眼睛。你该怎回复呢。
后来,某一次,同学聚会了。大家都去了。
当年张扬的你因为在大城市呆久了,反倒变的越来越沉静,坐在一旁静静听着女同学聊着家长里短,男同学吹着牛皮拍着胸脯说同学情胜似金的话。你越安静,越没人和你主动聊天,那个当年和你好到可以互换裤子穿的闺蜜,坐在另一张桌子上,看到你了,遥远的向你招招手,却没和你说上几句话。
你看几个女同学,一水的小卷发,涂了厚厚的粉,穿着喜庆的红衣服,拎着不搭调的包,大家互相恭维着,你却不知该如何插话,也不知如何恭维他们的穿着。
那个当年和你好到蹲在地上吃一碗面的闺蜜,从头到尾,都在另一张桌,拉着别人的手亲热的说话,始终,没有和你聊过一句。
有的人,走着走着,真的就散了,不必问为什么。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突然有一天从你的联系方式中消失,也不再和你联系,一定有她的原因,同样,如果,有一天你把一个人从你的联系方式中删除,也一定有你的原因。
不必问为什么,也不用再去追问,就想想当年的美好。
第五篇:说散就散杂文随笔
从前,当我们还是“我们”的时候,我偶然跟超哥说过那么点奇怪的话,不是因为太开心,当然也不是因为不开心。
有一次,妞跟我说她分手了,很震惊的消息。一直以为他们会走向婚姻的殿堂,是啊,作为她的朋友,应该都会这么认为吧?虽然他俩分分合合也是第二次了,但始终没有怀疑过他俩的感情,毕竟,六年了,爱情都开始弥漫亲情的芬芳了吧。一直很羡慕他们的爱情,相似于湘雅医学院,有过一场轰动校区的表白,男有才有貌,女有貌有才。
一起走过的六年里,周边的人,亲近的或萍水相逢的人大抵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吧。她参加他的公司年会,作为一对甜蜜高颜值的小情侣几乎收到了公司所有人的祝福;他参加她的家族喜宴,见过爸爸妈妈,甚至还一起拜访了高中时期全班最敬爱的王玲老师;一起在上海,她读研,他工作,不算异地,周末出去小逛,假期一起出去旅游,每一段甜蜜的记忆都羡煞旁人。
总觉得,爱情酝酿至如此,应该会交给婚姻吧。
然而,却不曾,她伤心几乎绝望的说,分手了。
再牢固的爱恋也会被击溃吗?有什么困难会让两个人放弃继续走下去呢?会让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宁愿选择相忘于江湖,也不愿携手到白头。模范的小情侣也可能会分开,你自己的呢?
属于“我们”的时间,三年又三个月的平方,三次矛盾。一次错在我,错在幻想小女生的爱情,于是给自己的爱情定下了不浪漫罪名,说着“这不是我想要的爱情”的傻话;还有一次错在我们俩,虽然至今都理解不了,但也想解释为男女有别吧,毕竟美好的瞬间也可以支撑起足够的勇气去释怀了。苛责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爱情或亲情里边,顺其自然,随风飘散。
好在前两次矛盾之后,会反思自己,自私而有点自傲的自己,在爱情上的付出本来就不够,也就不能奢望太多。而超哥的好,爱情的依恋以及生活的习惯,已经让“我和超哥”的主题成为了日常生活中,除了吃饭,学习,思考以外的几乎全部。属于我们俩的小甜蜜,属于我们俩的小秘密都是我们爱情的小分子,勤劳的它们也正在一步步壮大。而我也终于明白,“认定”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一旦拥有,确实可以减少好多不必要的“作”的问题;一旦认定,对他也就如同对待爸爸妈妈一样,自在而不妄想,因为你会告诉自己,他对你比对其他的每个人都好,心也便安定了很多。
也许,正是因为越陷越深,所以越害怕失去。而“认定”,实则就是暗示自己:不会失去。再次提醒自己,所有的好,都需要珍惜,才能更持久的拥有。
常常闲来无事会思考怎么样才算一个合格的女朋友,现在想想,也是每次反思之后想有点进步吧,比如想尽点女朋友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未来的不愉快不会是因为自己的不合格造成。
很容易被身边的事情左右我的情绪,还是当初的那个自己,我还是我。
第三次,错在说散就散。
于是还是没能明白:再牢固的爱恋也会被击溃吗?有什么困难会让两个人放弃继续走下去呢?会让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宁愿选择相忘于江湖,也不愿携手到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