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能较熟练的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0×8=? 25×2= 22×4= 77×0=? 123×3=
300×5= 450+25= 780-320=?? 7×300= 432×2=
2、竖式计算
98×8 64×5? 521×6? 909×4 236×
4二、练习过程
1、完成P74?? 1
1出示题目后不要让学生动笔,思考估算的方法,指名说一说,再笔算
2、完成P74?? 1
2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3、完成P74?? 1
3说说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呢?请你自己算一算。
4、思考题:已知A+9=B,且A和B都是两位数,A是9的倍数,B是7的倍数,那么A是(?),B是(?)。
5、一个修路队,上半月修了321米,下半月修的长度是上半月的2倍还多20米,下半月修了多少米?
三、作业布置
1、四(1)班有女生29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5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其中2个班各有46人,其余3个班各有57人。5个班共有多少人?
2、亮亮6分钟折了18只纸船,照这样的速度,亮亮25分钟能折多少只纸船?
3、玲玲全家3人准备元旦到三峡旅游,旅游公司的报价如下:
旅游路线
大坝一日游
小三峡二日游
大三峡三日游
大小三峡五日游
每人单价
90元
290元
470元
750元
请你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你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可以提很多问题哟!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98×8 64×5? 521×6? 909×4 236×4
已知A+9=B,且A和B都是两位数,A是9的倍数,B是7的倍数,那么A是(?),B是(?)。
第二篇:《多位数乘一位数综合练习课》教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综合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90页及练习二十一第1――4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能力目标:巩固多位数乘一位 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提高计算能力。
2、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1、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2、师谈话,引出课题
二、总结算法。
1、口算下面各题。
80×3= 20×9= 300×5= 600×4= 9×20= 7×30= 600×3= 800×9=
做完后说说口算方法。(用多位数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上。
32×3≈
88×6≈
289×5≈ 409×5≈
326×7≈ 69×7≈
做完后说说估算方法。(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
十、整百数去乘一位,就得到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上。
213×3=
89×7=
507×5= 470×3= 做完后说说笔算的方法。(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出示89页整理和复习1、2、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四、进一步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选择题(基础训练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
五、课堂作业:
1、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
2、课本练习二十一第2题。
3、课本练习二十一第3题。
4、课本练习二十一第4题。
六、拓展练习
用数字2、3、4、6、10、20、30、40、60、12组成一道乘法式子,使它们的积是240
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能力有了提高。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综合练习课,包括口算、估算、笔算三部分知识,我认为口算这部分知识是要让学生学会方法:用多位数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估算则是让学生学会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
十、整百数去乘一位,就得到了估算的结果。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从学生的当堂练习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粗心,不读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一个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
第三篇:《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接官亭镇中心小学
徐雪勤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了练习题,让学生归纳解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 思路和方法。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归纳百 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练习,提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法:复习、引导、质疑
学法:练习、交流、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归纳:、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 以及
“有关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归纳用百分 数知识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
(1)
东山小学有男生 500 人,女生有 400 人,你能提出哪些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
(2)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只列式不计算)。
可能提出的问题: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3)
小结归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一个数÷另一个数
除法 {
相差数÷单位“ 1 ”的量
(多【少】百分之几)
3、有关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
(1)
课件出示:找出关键句的单位“ 1 ”。
①
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 75%。
②
科技书的本书比连环画多 50%。
③
彩电降价了 10%。
(2)
你能写出关系是吗 ?
二、基本练习:
(写出关系式,只列式不计算。)
(1)
梨树有 100 棵,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 75%。桃树有多少棵?
桃树有 100 棵,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 75%。梨树有多少棵?
(2)
连环画有 3000 本,科技书的本数比连环画多 50%。
科技书有多少本?
科技书有 3000 本,科技书的本数比连环画多 50%。
连环画有多少本?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还有其它解法吗?
三、巩固练习:、女生有 500 人,全校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少 2%, 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有 500 人,全校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少 2%, 女生有多少人?、李叔叔现在的体重是 72 千克,减轻了 10%。李叔叔原来重多少千克?
四、扩展训练:
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在距中点 30 千米处相遇,相遇时甲车行
了全程的 45%,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某校去年招生 880 人,今年比去年多了 10%,今年招生多少人 ? 2、某校今年招生 880 人,今年比去年多了 10%,去年招生多少人 ? 3、电视机的价格今年比去年高了 20%,去年比今年低了白分之几?、录音机每台降低 30% 后,售价 350 元,这台录音机原来售价多少元?
板书设计: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练习课
一个数÷另一个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 { 多(少)百分之几:相
差数÷单位 “ 1 ”的量
单位 “ 1 ”已知,用乘法
有关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找准 单位 “ 1 ”的量{
单位 “ 1 ”未知,用除法
第四篇:《解决问题练习》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3.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完成课本第40页第4题。
①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③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 2.完成课本第40页第5题。
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②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学生独立完成,并请4位学生板演。④讲评:师生交流,共同分析。
二、课堂练习,判断这几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课本第41页第9题。
你从此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4.课本第41页第13题。
小数点向右多点清了一位,说明什么?正确的商是多少? A、让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5.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作业。
课本第41页第10、12题。
第五篇:一上:《8和9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利用10以内加减法正确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从问题的角度寻找相关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找问题的审题方法,同时进行数学问题结构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首先能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析题目,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并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使其正确解答。教学难点:学会从问题的角度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分析方法、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课件、信封、写有条件的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在读懂题意后,找准和问题相关的信息1.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找到几个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学生列式6+3=9(个)教师要追问如下问题:解答正确吗?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2.出示图:(1)看图读懂题意,独立解答。(2)交流讨论:学生列出算式:8-4=4,10-4=6之后,教师要追问。师:你觉得哪个算式正确?为什么?图上确实有10只鸡,你为什么要用8去减?做种让学生发现:两只大鸡和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是多余条件。(3)小结反思: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问题去选择那些和问题有关的信息。【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通过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准有用的信息,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1.出示主题图:(1)观察情境图,先关注图中所给的文字信息。(提供两个已知信息只需提出问题)提问:有关沙堆,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语言完整、流利、有序地找到图中所给的两个条件并提出一个问题。当学生解答出 8-3=5(个),教师要追问。师:这样解答正确吗?说一说看法。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检查方法。(可以再做一遍,也可以用加法检查)【设计意图】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流利地、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题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为正确选择方法打好基础。(2)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独立思考、与同学交流汇报①只提供了一个信息,需要自己在图中找另一个信息再提问题(小黄桶);②两个信息都隐藏在图中(小朋友、铲子)。要求学生列式计算。(3)小结反思: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所以要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必须找到两个相关的条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深入的观察,层层深入,体会到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审题、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合理搭配,解决问题师:我下班要去趟超市,要买的东西还有问题就写在信封上了。看看1号信封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1号信封:一双拖鞋和一双袜子一共多少元?师:条件就在信封里:单拖鞋:3元/双;棉拖鞋:5元/双①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同学的作品,引发争论。②交流辨析辨析:学生发现根据给出的条件不能解答,因为解决问题缺少条件,不知道一双袜子多少元。③根据问题,补充条件。袜子:4元/双。列式解答3+4=7(元)5+4=9(元)④辨析: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小结:提出的问题不同,选择的条件就不同。【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问题与条件的分析,发现缺条件。体会到不是给了条件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给的条件与问题是否匹配。(2)建立联系,解决问题①出示2号信封。内有信息:8元钱能买几瓶酸奶?条件:矿泉水2元/瓶;橙汁5元/瓶;可乐3元/瓶。学生发现:条件与问题不对应。师: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呢?②引导学生修改问题:8元钱能买几瓶饮料?【设计意图】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将问题与条件进行搭配,使条件与问题建立联系。进一步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3)在读算式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形成能力①我的饮料已经买好了,你能从算式中解读出我买饮料的情况吗?出示算式:2+5 3+5 2+3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结:这么多购买方案,无论哪种方案,我们要读懂它,其实还是看问题与条件的关系。②还可以怎么买?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设计意图】通过解读算式、判断算式是否合适、你还什么想法等一系列活动,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总结反思中,感悟方法在这节课学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当条件和问题不对接时我们怎么办?当要解决的问题缺少条件是怎么办?当同学写出算式之后,怎么解读这个算式?师:在学习中大家要将遇到的问题、困难当成经验,在不断地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变得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