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和不是随便的美文摘抄
罗莉是一家大型公司行政部的资深职员,已经整整工作了八年,比部门经理的工作资历还多两年。因为资格老,同事们都敬畏她,为了能和大家搞好团结,她极力地维护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处表现得很随和。
公司的很多同事常常自己带午饭,公司很体谅大家,给每个部门都配备了微波炉。罗莉所在部门的几个同事中午热完饭菜后,就在办公室里吃饭。不等别人的邀请,罗莉就主动品尝人家的饭菜,然后夸人家厨艺高。为了显示她的夸奖很真诚,她总是把筷子的头部横放在嘴里吮吸别人饭菜的“余香”,然后咂巴嘴感叹人家的饭菜做得好。她每天中午都会反复“吮吸筷子”感叹人家的饭菜好吃,大家觉得她的筷子夹来夹去的,简直就是给人家的饭菜增添“口水”的。有的人甚至觉得“恶心”,饭菜刚吃了两口就出去倒掉不吃了,但是,表面上还要轻描淡写地说:“不饿,不想吃了。”
有一天下午,罗莉出去为公司办事情,突降大雨,正在马路边等公交车的她淋了个“落汤鸡”。回到公司后,罗莉把自己湿漉漉的外套脱下来,但是,刚淋完雨的她觉得有点儿冷,环顾四周,发现同事小李的外套搭在椅子上。于是罗莉走过去拿起衣服,说道:“小李,我感觉有点儿冷,你的外套我先穿会儿啊!”还没等人家回答,她已经“外套在身”。穿上外套后,罗莉感觉这件薄外套的口袋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她说道:“小李,你这口袋里没有宝贵的东西吧?我检查下,如果弄丢你的宝贝我可担当不起!”说着,她把手放进口袋里检查,完全没有注意到小李的惊慌。
罗莉从小李的外衣口袋里掏出了个小盒子。罗莉说话的时候,部门有好几个同事都不经意地抬起头,这个时候,大家都看到了罗莉的手里居然拿着盒紧急避孕药,这显然是小李紧急避孕用的。小李还没有结婚,正和男朋友热恋着。小李见罗莉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示众”,羞愤交加,脸立刻变得通红,其他人也很反感罗莉的做法。但是罗莉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与同事“水乳相融”打成一片。
有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小王出去逛超市了,快递公司送来了小王的一份快递,罗莉主动帮助签收。小王的工作台紧挨着罗莉的工作台,因为工作上的协作,两人平时在办公室内接触比较多,显得很“亲密”。罗莉为了显示自己随和,再加上有点儿好奇,于是就把快递拆开了。快递里只是网上购买的两本书而已,小王回来后,看自己的快递被拆了,脸立刻就拉了下来……
部门经理被老总任命为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后,罗莉这个资深员工被提拔为部门经理。没有想到,这个任命遭到了部门其他员工的一致抵制,大家都说罗莉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根本不具备当部门领导的素质……老总见罗莉如此的没有群众基础,于是只得撤销认命,从外面招聘了一位行政部经理。
职场中,同事间的相处确实应该随和些,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作,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可是,随和不等于随便,那种不顾及别人内心感受、不拿自己当外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真正的随和,而是一种不成熟的人际表现。
第二篇:请不要随便说随便的美文摘抄
当“随便”这两个字脱口而出时,也许你的本意是想减少麻烦,却发现常常作茧自缚……
情景一:自我牺牲,对方紧张
你和男朋友吵架之后,很久没有去他家里了。现在他终于向你认错,你也原谅了他,他的父母非常开心,亲自打电话来请你去吃饭,还问你想吃什么。你想也不想地说:“随便!”后来,男朋友告诉你,因为你的一句“随便”,未来的公婆紧张了好半天!
很多时候,我们想用“随便”来表示客气和尊重,结果却在无形中加重了对方的心理负担。为了不至于拍错马屁,听的人开始不断猜测我们到底怎么想,而我们自己,则在被猜测中享受着类似自我牺牲的快感。倘若这种“牺牲”没有引起对方足够重视,我们就开始愤愤不平地委屈起来,直到关系出现问题。
换个词说说:
不说随便,说“喜欢”——当对方真心诚意地想为你付出时,坦率而大方地告诉对方你喜欢他(她)为你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尊重。而人际关系,也将在需要和被需要、肯定与被肯定中健康愉快地发展下去。
情景二:胡乱放弃,夸大不快
部门开会,讨论一个重要方案,在大家纷纷举手通过之后,你提出了相反意见,因为你觉得这个方案有漏洞。所有的人都对你侧目,因为你的反对会让大家功亏一篑。僵持了—段时间后,你终于说:“那随便大家吧!”
人际交往之中,难免有冲突或者意见相左的时候。当我们实在势单力薄、无法扭转局面时,其实,放弃不是唯一的选择。换一种方式表达,会让我们拥有更多主动性。
换个词说说:
不说随便,说“保留”——我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同时给别人一个认识问题、尝试错误的机会。保留意见意味着我们对事情负责,“随便”则有逃避责任之嫌;保留意见意味着我们并不否定自己,“随便”则常常扩大负面情绪。两相对比,自然还是“保留”的好。
情景三:敷衍应付,伤害关爱
“女大当嫁”,从你25岁生日那天,母亲就开始紧张起你的婚事,不断托人给你介绍男朋友。忙得不可开交的你根本无心恋爱,但又害怕伤着母亲,于是每次都说:“随便,随便,您安排吧!”
不忍心伤害,却又在一次次地伤害,因为谁都看得出来“随便”其实是敷衍和应付的遮阳伞。长期被自己关爱的人这样“随便”地对待,最后不心灰意冷才怪。
换个词说说:
不说随便,说“且慢”——真诚地告诉对方: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不过,且慢一点,我还没有准备好如何接受你的爱情,让我们从朋友开始吧。
情景四:乱发脾气,摧残人脉
你因为被老板批评太过自由散漫而很不开心,搭档阿元看在眼里,主动凑上前来跟你搭讪。他说:“哎!愉快点哦,否则我可要换一个伴喽!”你“啪”地把文件夹摔在工作台上,大吼:“随你的便!”
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向亲近的人转移不满,同时会出现言语和行为上的“退行”——变得像一个孩子似的任性刁蛮、不负责任。而无论多么牢固的人际关系,都可能会在这种“随便”的反复摧残下出现问题。
换个词说说:
不说随便,说“难过”——告诉对方:你这么说我很难过,我现在更需要你来安慰我/鼓励我/爱我/肯定我……当你学会这样的表达,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想要的东西就在我们的嘴里——清楚地说出来,我们的爱情、友情、亲情才不会因为情绪的泛滥而恶化。
第三篇:错失不是过错美文摘抄
那是15年前初春的一天,天色阴沉,树木刚刚抽芽。我当时是一名年轻的警察记者,开车来到了一个车祸现场。据广播员说,一个上年纪的男人开着卡车在自家门口倒车时,不小心压在了他的小孙女身上,孩子受了致命伤。
我在一排警车旁停好了车,这时我看到一位个子不高、穿着棉布工作服的白胡子男人正站在一辆卡车附近。几台摄像机对准了他,记者纷纷把话筒伸到他的面前。他看上去完全惊慌失措了,结结巴巴地回答记者的问题,但很多时候都只是动动嘴唇、眨着眼,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一会儿,记者放弃了采访,跟着警察走进了一间白色的小房子。我至今记得老人绝望地低头看着车道上——孩子曾待过的地方。房子旁边是新开出的一块花圃,还有一堆深色的种植土。
“我想把车倒到那里,给地培上好土。”他对我说,虽然我并没问他什么。“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她在门外。”他的手指向花圃的方向,然后又垂了下来。他陷入了悔恨中,我则如同所有敬业的记者一样,走进房子,看有谁能提供几张出事孩子的近照。
几分钟后,我的口袋里装着一张可以在演播室展示的孩子的可爱照片。之后我走向了厨房,警察说孩子的尸体临时停放在那里。
孩子的家人、警察、记者和摄影师都已从房子里退了出来,站在院子里。我带着一部专用相机,走进厨房,看到里面摆着一张塑料贴面的桌子,桌子上躺着孩子的小尸体,身上裹着一块干净的白被单。孩子的爷爷坐在桌子旁的一把椅子上,他没注意到我的在场,只是失神地看着白布中的尸体。
屋子里一片安静,只能听到钟表在响着。这时,我看到这位爷爷缓缓地探身向前,伸出一只胳膊,抱住了桌上的小身躯,然后把脸贴在白布上,一动不动。
在那个寂静的时刻,我知道正是一张有获奖水平的新闻照片可以拍出的时机。我对好光圈,调好焦距,安好闪光灯,然后举起了照相机,选取拍摄角度。
场景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完美的:爷爷穿着朴素的工作服,他的白发在光线的映衬下闪闪发亮,孩子的身上盖着白被单,窗户旁边的墙上挂着两只世界博览会的纪念盘,陈设简单的屋子里的一切都衬托出一种凝重的气氛。从屋里可以看到警察在外面检查着那辆肇事卡车的后轮胎,孩子的妈妈和爸爸互相依偎着站在一旁。
我不知道在屋里站了多久,就是按不下手中的快门。我非常明白这张照片拍出后将会具有震撼性的效果,职业意识告诉我拍下它。但我不忍心让闪光灯去打扰这位可怜老人的哀思。
许久之后,我还是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悄悄走出了屋子,心里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当一名记者的资格。当然,我从没告诉过刊物编辑或记者同事,我曾错失了一次拍摄绝佳新闻图片的机会。
我们每天都会在电视新闻和报纸上看到身处极度悲痛和绝望的境遇的人,有时候,我看着新闻,就会想起那次放弃拍照时的情景。
至今我依然认为,我当时做对了。
第四篇:年轻不是资本美文摘抄
20岁大三时,他就参加了托福考试,虽然英语成绩不错,但因为专业不过关,没有能够去美国留学。他有些失望,辅导员安慰说,你还小,今后有的是机会,千万别灰心。辅导员的话虽简洁,对他却是极大的激励,他重新树立信心,他坚信那句话:“年轻就是资本。”
第二年大学毕业,他再次报考,可惜还是差了一点儿。他很不情愿地进了一家国内的小研究所,一边应付差事一边坚持自学。他不想放弃最初梦想,好在还年轻,有的是精力和时间。两年后,虽然单位一再阻拦,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参加考试,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他主动辞职,信心满满地飞向大洋彼岸。
三年的硕士学业眨眼过去,他的论文答辩还算成功,并被导师推荐给了美国的一家公司。那家公司虽不是世界知名企业,但在当地名气很大,想进去工作的人不少,自然竞争激烈。面试时,高管问他,你为什么想进我们公司?他早有准备,不假思索地回答,贵公司适合我,也和我的专业对口。高管又问,那你凭什么要进我们公司呢?他想了想回答,我具备专业知识,我很年轻,完全有能力胜任这里的工作。高管笑道,我虽然欣赏你的自信,不过想问问你,难道年轻也成了资本?他仍然自信地回答,当然,年轻当然是资本。高管突然收敛起笑容,说,对不起,小伙子,我没有发现你能进我们公司的资本和素质,请另谋高就吧。他不甘心,追问道,那贵公司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高管说,等你工作几年之后,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那次应聘失利,对他是个打击。好在自己才26岁,应当还有机会。接着他又应聘了两家公司,“意外”地仍然失利。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去了旧金山,在硅谷的一家华人创业公司打工。因为是同胞,经理很快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当他把自己的挫败经历说给经理听时,经理笑着说,我和你有类似经历,美国这个地方可从不在乎年龄。他有些吃惊,不是说美国人特欣赏自信者嘛,难道年轻不是资本吗?经理回答,自信当然好,可年轻和自信都不是什么资本。他打断经理的话,那什么是资本?经理回答,你我都没有资本,干出成绩才是资本,成功在这里就是资本,而成功和年龄无关,在美国,40岁可以成为总统,70岁同样能当总统。
原来如此,经理的点拨让他茅塞顿开。
年轻不是资本,干出成绩才是资本。成功和年龄无关,躺在年轻的“资本簿”上,只能变得狂傲而迷失自我;自信而扎扎实实地打拼,才有机会把握成功、赢得未来。
第五篇:爱你不是两三天美文摘抄
逛街累了。临街找一快餐店,一盘小菜,两个馅饼,我慢慢吃着。
进来一对男女,五十多岁,饱经风霜的脸,手里大包小包的。在我旁边的座位,放好东西,女人说:“我去买饭,你稍等一会儿。”语气极和善。男人坐下,四下里看看,寡言不语。
女人半天不见回来,男人有些急燥,站起,坐下,又站起。女人端着餐盘,在人群里终于挤回来,男人不满地嚷:“干这么点事,这么长时间!”女人也不恼,笑眯眯地说:“我再去给你买块火腿。”男人拽她:“不要了,快吃吧。”女人还想坚持,男人一把拉住她,女人说:“瞧你,你不是喜欢吃嘛。”男人执拗地说:“不要就是不要。”女人只好坐下,从餐盘里端出饭菜,一碗稀粥,一个肉卷,一个炒菜。男人举起筷,又放下,问:“你的呢?”女人对着男人,脸上满是笑意,说:“早上吃多了,到现在也不饿。”男人身子往后一仰,生气说:“走半天了,咋能不饿?”女人见男人生了气,忙说:“好好,我这就去买。”又回头问我:“姑娘,你这馅饼甜不甜?”我对这个好脾气的女人充满好感,我也像她那样笑眯眯地说:“不甜,葱花的。”女人点头,一脸的温和,一颠一颠走了。
女人买来两个馅饼,和男人一起吃起来。女人说:“这馅饼好吃,你尝尝。”说着,塞一个男人手里。男人拿起来咬一口,又掰一块肉卷给她,命令地说:“吃了。”
我忽然觉得好笑。这老俩口,一个和气,一个蛮横,字字句句,却有一股爱,酽酽地化解不开。我抬眼看他们,女人的脸上,布满皱纹,一道一道写满笑意和幸福。男人见我看他,居然有些害羞,把头低下。
老俩口吃完,拎着大包小包要走。男人抢过女人手里的包,女人不肯,男人闷声说:“你不是胳膊疼么!”不容分说,拿起就走。女人依然带着微笑,一颠一颠跟在男人后面。
我看着他们走远,目光里满是羡慕,一上午的疲惫,仿佛也已消散。我听见对面音像店里热情地唱着一道歌,一句歌词飘过来:爱你不是两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