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籍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加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必须首先加强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素质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教学秩序。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是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保障。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支队伍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只有正确分析高校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加强培训,不断提升素质,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校学籍管理人才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保障。
一、目前高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速度的不断加快,很多高校为提升竞争实力,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纷纷采取措施,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向教学、科研队伍倾斜的相关政策,着力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而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把学籍管理工作视为一般事务性工作,认为学籍管理工作“人人都能做,人人都会做”,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籍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对学校教学发展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任用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学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高校向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倾斜政策的逐步出台和实施,教学科研骨干的地位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而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职务系列不同于教师系列,领导职数是有限的,又没有类似公务员的非领导职务系列,同时,决定行政管理职务晋升的各种外在因素、人为因素也十分复杂,所以绝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发展空间有限,其经济待遇平均水平只相当于教师中的讲师和副教授之间。特别是近年来,高等院校领导提拔强调专业化,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明确要求要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中选拔。这种政策导向给学籍管理人员带来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工作动力,没有进取精神,最终会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对学籍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进一步深造学习机会较少
学籍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明显具有“重使用、轻培养”的特点,他们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除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外,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这必定导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了解不多,很难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也难以发挥好管理效能,更谈不上推动学校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四)学籍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学籍管理人员来源复杂,调入门槛低,结构不合理。除了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直接从事学籍管理工作以外,学籍管理人员还有一些是从教学岗位转来的,也有引进学术骨干的家属安排到管理岗位的,很难像选拔学术骨干一样通过复杂程序,遵循严格标准选拔学籍管理人员。这些学籍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方法不够科学,影响到教育管理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五)学籍管理队伍配备不齐全,不稳定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但是一些院系的学籍管理队伍呈现配备不齐、人员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的学籍管理事务只依赖于教务部门,这并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从校系二级管理的实质来说,教务处的职责应该着重于对院系的监督检查和对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学籍管理工作应该转化为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模式。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强度、高劳动量又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重新调整上岗的人员对管理条例、管理程序、管理技术的掌握没有二至三年的时间很难熟练。
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素质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树立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观念
高校学籍管理有自身的学科知识背景,它是教育实践和管理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其他学科专业所不能代替的。把学校学籍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认真研究学籍管理自身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以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换取最好的效益。
(二)更新观念,提高学籍管理的适应性
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具体,十分繁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学籍管理工作还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新观念,增强管理育人意识,针对不同培养对象和阶段的实际要求,在学籍建立与变更、电子注册、毕业文凭与学位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过程的服务作用和政策导向作用,提高管理层次。
1.树立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又繁琐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更要具备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面对繁杂的事务,一定要摆正工作心态,树立服务意识,对待每位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为学籍管理工作做奉献。
2.更新管理理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大学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生成绩差距越来越大。
3.树立依法治校理念。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法制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都存在着学籍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从事学籍管理的人员大都未经过正规培训,高教管理专业出身的极少。因此,加强学籍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对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作为一名学籍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对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学校学生管理条例进行系统的学习、了解,并逐步做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吃透、理解透每一条规定,尽量在工作中能运用自如。
2.加强学籍管理者业务技术的培训。一方面,是指学籍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在管理过程中,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也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大家走出去,学习他人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改进学校的学籍管理出谋划策,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指加强学籍管理人员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籍档案、成绩的管理和统计分析,学历电子注册数据上报等内容,单纯依靠手工显然已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学籍管理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计算机和网络在学籍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在校定期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及学籍管理系统的讲座,把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融为一体,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要针对学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结合起来,“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精神鼓励人才,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把爱才、用才、容才、养才、造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才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其次要有规范的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惟才是用,综合评价。注意做到:业绩与师德考核相结合、数量与质量考核相结合、当前工作业绩与未来潜能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尤其要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人品、诚信等方面的考核。
(五)实施教育职员制度,保持学籍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待遇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相比还是偏低的,这是影响高校学籍管理人才队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可以考虑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尽快推广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根据干部的资历和实际工作能力,合理确定学籍管理人员的职员级别,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人员,提出不同的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将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分开,使他们职责明确,各尽其责。这样就能不断强化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同时,逐步实行以岗定薪和按劳取酬,解决学籍管理人员的待遇问题,使学籍管理骨干队伍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谢静.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队伍建设[J].龙岩学院学报,2006,24(2).[2]王军为,王志伟.加强高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才,2007,(7).[3]刘文奎.论高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4).
第二篇:简论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发展,依据当今高校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滞后的学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办学需要。从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在分析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改革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现代化的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高校改革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现代化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的建设。同时,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它反映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各种变化情况,是学校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主要途径,更是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增加和专业数量的增多,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挑战。
一、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和完善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籍管理是学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阶段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方法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籍管理制度规定了学生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为学生的成长制定了基本的方向,它具有严肃性、强制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学生遵守这些规定,按照要求去做,就会树立自觉学习、奋发向上、树立优良的学风。
二、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学籍管理体系,是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为依托而延续下来的,它主要强调标准化共性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教育需求。因此,与之相应的学籍管理单一刻板,不利于创新教育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仅对传统学籍管理工作做局部的调整,只能应付诸多学籍管理中的暂时问题,而不能解决学籍管理中的实质性问题。笔者认为,传统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传统的学年制学籍管理制度显现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的都是学年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年制学籍管理即学生必须经过统一规定的学习年限和一定的教学时数,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课程设置按学年安排。学年制学籍管理制度是按班级授课的,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安排课程,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专业性,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相同,缺乏个性,并不利于发挥学生专长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层次的需求。现今,众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而事实上,专业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传统的学年制学籍管理制度不无关系。
第二,学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随着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不断扩大,学校设置的专业门类不断扩增,课程科目不断增加,而且专业的设置还随社会的需求逐年调整,传统的学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学校教育的需要。庞大的学生学籍资料收集、整理及分类分析会使学籍管理工作者难以招架,学籍管理人员很难保证在统计分析中万无一失,落后的学籍管理手段成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大障碍。虽然大部分高校引进了网络管理系统,使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但系统仍不完善,因此,还没有真正地实行网上办公,学籍管理经常处于半手工操作状态,这种陈旧的手段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此外,由于学分制改革在试行期,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尚不太完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同时,学分制与学年制并存,两种管理模式无疑给学籍管理带来更多的工作量以及更大的工作强度。
第三,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它不仅要求学籍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有极强的计划性、准确性、原则性、创新性,还要有完成管理任务和协调工作关系的能力。同时,学籍管理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烦琐的工作,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在工作上需要管理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籍管理是通过管理学籍达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所以说,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就目前的状况看,很多高校学籍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结构不尽合理,并且随着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的增加,管理人员的配备也明显不足。
三、关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思考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现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毕业生就业日益市场化,学籍管理改革不但要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切都必然使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并提出新课题和新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现现代技术的学籍管理制度。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籍管理实行学年学分制。所谓学年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标尺,又保留学年制的学习年限。现阶段提倡的学分制,建立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已成为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改革的主流。学分制改变过去学年制的固定教学学制的模式,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才能的可能性与机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利用在校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学分制在重视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原则下,按照教育规律,贯彻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现代化。实现高效、公正、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籍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学籍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学生不断增加,生源的来源途径又各不相同,给学籍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和难度。而大多数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尚处于半手工状态完成,即使采用计算机管理,由于目前各院校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尚无统一的学籍管理软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沟通和协调等问题,也会造成在管理上的高消耗、低效率。为了适应现代办公的需求,保证工作质量,降低工作强度,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现代化的学籍管理手段。
再次,加强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籍管理工作者首先必须加强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成本由学生与国家分摊和毕业生自主就业的形式下,学籍管理工作者应时刻摆正心态,对所有的学生及其家长要一视同仁。因此,作为学籍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做到以高度的责任心维护学籍管理的严肃性,不仅要有认真细心、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发扬尽责的奉献精神。
就高校而言,应当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者专业素质的培训和建设,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根据学籍管理人员知识层次、专业特点的不同,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国内培养与出国(境)培训、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培训,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观念创新带动学籍管理工作创新。人才资源是一切资源的核心,对于学籍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要对学籍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肯定,不仅要对全校学籍管理工作队伍结构给予合理的调整,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意识、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具有奉献、服务精神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现代各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
最后,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校。近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也在提高。现代化的大学应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深入领会并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要遵循法律的要求,学校学籍管理制度既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又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将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赋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权进一步细化,在学校的章程中做出相应的规定,使之成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依据。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有严格的学籍管理规定,还有完善的法律依据。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坚持原则、维护学籍管理的严肃性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学籍管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正常的学籍处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进行公平和妥善的处理。同时,学籍管理过程也要程序化。尤其是在处分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必要的程序。学籍管理内容程序化不单单指管理工序的流程化,它还是学校学籍管理的标准化过程。因此高校加强学籍管理,必须坚持依法治校、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综上所述,高校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改革传统落后的学籍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现代化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是推动现代化大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科教兴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祥,等。学籍管理工作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5,(8)。
[2]魏勇。科学的学籍管理需要高素质的管理队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3]岳新,毕玉建,王申广。严格高校学籍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
[4]余碧春。对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5]郑立。谈推进全面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
第三篇: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摘 要:管理队伍是高等学校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本着一定的原则,注重内部制度的完善和外部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 管理队伍 建设
教师和管理人员是高校中两支重要的人才队伍,教学科研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也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管理是科学,也是生产力,一流的高校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在高等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管理队伍的建设也亟待加强。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管理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三支人才队伍一起抓”。“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就高校而言,管理人员也是人才,是高等学校实现跨世纪的战略发展目标的主力军。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该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到同样的高度。
2、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建设职业化管理队伍的需要 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维持学校运行的工作日益繁杂,管理的内容由为教学科研服务扩大到学术性事务,管理的职能从计划、安排转变为协调控制和决策。在开放办学的独立实体型高校,管理人员还承担着同市场直接接触和联系其它社会组织的任务。因此,必须有一支专职管理队伍来承担这些工作。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市场对外开放。一方面我们可以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但另一方面教育市场的开放必然导致有一部分市场将被其他外国教育机构占领,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一些工作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遵循世贸组织的运行规则,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如何发挥管理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优化资源的配置;如何在借鉴的同时又不失自我地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面前的课题。因此建设一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3、管理队伍建设是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稳定管理队伍,营造有利于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一直被忽视。人们在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认为高校管理只是处理事务性的工作,忽视了其作为一门科学同时也是艺术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决定着行为取向,由此带来的是对高校管理人员工作的不重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不重视。高校管理人员也由于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前景渺茫而人心不稳。
十六大以来,我国高校开始了新一轮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牵涉的内容很广而且多没有前车之鉴。管理人员作为参与改革的主体必须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熟悉政策的同时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同时,作为改革的对象,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学校的发展。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为管理人员设计好“职业跑道”,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将其职业发展的目标同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
4、管理队伍建设是紧跟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增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以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核心和切入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已经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稳定教师队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相对而言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滞后。教师和管理人员好比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两者之间需要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管理人员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承担着决策与协调控制的职能。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管理队伍的建设也应该提高到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样高度。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推进,平衡发展,才有利于建立管理人员和教师相互理解,通力合作的和谐关系。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根据人员个体的资质差异和能力特点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创造一个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内部环境。一方面,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人性化;另一方面,要关心管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重视管理人员个人的职业发展。
2、分类管理的原则
高校管理人员不同于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同于政府公务员,必须制定一套适合高校管理队伍特点的管理制度。其次,要针对管理人员岗位性质的不同,服务内容的不同,职级和职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3、精简高效的原则
管理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数量精简,结构优化,高效务实”。数量精简,结构优化要从科学设岗上下工夫,做到因事设岗、按岗聘任、事职相符、人事相宜;高效务实则要从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上下工夫,实现选人、用人和培养人的有机统一。
4、德才兼备的原则
德才兼备是选拔管理人员的基本原则。“德”是指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德”是才能够有效发挥的前提;“才”是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
5、服务性原则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抛弃以往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为学生和教职工服务的意识。
6、和谐发展的原则
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管理人员与其他职工的和谐,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有效沟通。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完善内部制度建设
1、完善聘用制度,合理选拔人才
聘用制度的核心思想是“因事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首先是科学设岗,建立柔性的用人机制。设岗时考虑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偏重管理的岗位可设为固定岗位。固定岗位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固定岗位的人员要相对稳定,因为他们肩负决策、控制和协调的职能。事务性较强的岗位可设为流动岗位。流动岗位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不需要过多的创新,对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人员变动的频度相对较大,从而引入竞争淘汰机制。与此同时,留出一部分高层次的管理岗位用于引进熟悉高校运作规律,具备丰富高校管理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柔性的用人机制可以避免人才的浪费和低效率、低效益使用人才,降低培养人才的社会成本。其次,管理人员的招聘要面向社会公开进行,要根据岗位的要求确定不同的用人标准,采取不同的招聘方式。第三,根据分类管理的原则,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和薪酬体系。要完善合同内容,争取人员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2、完善培训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在职培训是管理人员适应社会知识更新,适应学校发展建设以及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首先,教育部应该出台《高等学校管理人员培训规程》,给管理人员的培训予政策上的支持。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化、系统化、经常化。第三,完善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管理理论,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的培训贯穿于日常的工作当中,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相融合。管理理论,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的提高则需要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岗前培训、专项培训、参观考察、国内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岗前培训是新聘人员必须参加的,培训合格方可上岗。专项培训是提高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外出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和研修是一种培训形式也可作为一项奖励制度。学校应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组成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研究培训计划,对培训工作总体指导,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完善考核制度,增强竞争意识
目前的考核制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考核的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而科学的指标体系;二是考核的结果没有反馈,不利于工作的改进。完善考核制度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岗位
分析。针对岗位的内容和性质制订详尽的岗位职责、岗位目标和任职要求,这是制定考核标准的依据。第二,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入手,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的定性评价除了自评,同事和领导的评价外,应该特别考虑被服务对象,即教职工或学生的评价意见。考核指标的制定对于管理人员的考核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要努力探索科学的指标体系,使考核尽量客观、公正,不流于形式。第三,考核的结果不仅作为工资晋升和提升职务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管理人员认识自身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找出差距,利于今后工作的改进和绩效的提升。第四,在聘任制下,考核的结果是决定能否继续聘任的依据,借此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
4、健全激励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
激励包含两方面,一是物质激励,二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着重于薪酬设计,薪酬的设计要坚持公平、适度、认可、平衡以及刺激性和交换性原则。薪酬的设计一方面要体现职务高低,责任轻重和工作难易,另一方面要体现能力和资历。管理人员的薪酬一般包括职务工资和津贴,职务工资与资历挂钩,津贴则根据岗位性质,职务高低和业绩能力来确定。薪酬的设计要在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的同时兼顾公平,否则会影响积极性的发挥,只有真正作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才能产生激励的效应。精神激励是物质激励的有效补充,物质激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人在一定的需求层次满足后更为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精神激励着重于对人的关心和爱护,注重道德感召和思想政治工作,核心的问题就是将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5、完善职员制度,推动体制创新
目前在武汉大学等几所高校实行的职员制度对于管理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行职员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试点高校通过实行职员制度,初步理顺了高校人员关系,作到了人员分类管理,管理队伍分开跑道运行;强化了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推进了职员任用机制转化;强化了以岗定薪和按劳取酬,调动了管理队伍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爱岗敬业的教育,学校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合校任务的试点高校通过试行职员制促进了管理队伍的实质性融合”。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要以职员制的完善和进一步推行为依托,改革用人机制,推动体制创新,努力建设优化、精简、高效的管理队伍。
(二)优化外部环境
1、加强宣传,加深对管理队伍的了解
高校管理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管理人员在社会上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我国教育法规定,高校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职员制明确了高校管理人员的身份,他们不同于教师也不同于政府公务员,是高等学校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肩负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使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管理队伍。职员制为管理队伍的建设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由于目前职员制只是处在试点阶段,社会对此还缺乏了解,在对外交流和校内外岗位流动中缺少认同,甚至产生交流阻碍,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该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对高校教育职员的认知面,加深对高校管理工作的了解。
2、健全法律法规,保证管理队伍的建设
政府在推行高校教育职员制的同时,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的力度。我国已经颁布的《劳动法》涉及的是企业及其职工,《国家公务员法》适用于政府机关及公务员,《教师法》面对的是高校教师,而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目前尚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笔者呼吁尽快出台《高等学校教育职员法》,以规范高校管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建设一样给予管理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也必须大力支持。与此同时,要为高校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管理人员进出畅通,使高校管理人员的流动与社会人才流动体系接轨,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篇:对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对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金 波
金波,1962年9月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5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发展的支柱,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者,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教师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学科建设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发展、知识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各领域急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建设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师队伍。
一、树立终生学习、全面学习、处处学习的观念,不断培育和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
高校教师首先是知识的输出者,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掌握系统的高层知识,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厚重的知识积淀,教师就不可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其教学水平和才能的发挥便成为“无源之水”。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高校教师的学历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美国高等学校中95%以上的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德国教育法令也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取得博士学位。日本在高校中任教的教师包括助教在内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占98%以上。近年来我国也明确要求高校教师应具有研究生学历。中外对高校教师高学历的要求反映各国充分认识到教师知识丰富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使知识更新增长的速度大为加快,知识在社会各领域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个人在其学习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终身受用,人生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师而言,尤其如此。我们必须树立终生学习、全面学习、处处学习的观念,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增强自身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与方法,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储备的知识成为“活的知识”。
学习的过程是个自觉的过程,即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身对推动学科专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只有两方面意识共同提高,才会将事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克服各种困难,自觉、主动去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和炼就自己的才干,而不会抱怨“学路无门”。这是教师素质提高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
二、坚持“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为动力带动教学和学科水平的提升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大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只有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新颖的思想,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科学家所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对此极为重视,他指出:“搞科研可以帮助教师扩大眼界,使他晓得一项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晓得当代这个专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丰富这个学科的内容,使之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对于一个教师提高自己的水平、教好自己这门课,指导好学生学习,都非常重要。”(1)
教研相长是高等学校师资成长壮大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条经验需要我们持久地遵循下去。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向科学研究领域扩展,正在由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大学转变。因此在处理教学和研究的关系上,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来审视,坚持“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先导”,树立科研是第一位的新观念。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会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2)钱伟长先生也指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研究出学问、出学术、出知识、出思想。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是科学创新的“源头活水”。
新世纪的高等学校教师应把握时代的脉搏,迎难而上,以科研为动力,以雄厚的研究实力,开拓创新,推动教学和学科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铸就自己的学术大师。
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形成学术团队,培养学术带头人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是教师成长与活动的土壤,是当代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把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基地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建设放在高校建设的首位,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推动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学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师资问题,没有一批德才兼备、成果丰硕的教师,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我国各高校专业教师数量有限,因此在新世纪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各高校的专业学科特色、优势及自身实力,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力量,形成学术团队,培养学术带头人,使学科专业成为凝聚、吸引优秀人才最重要的根据地,做到“事业留人”。没有学科建设方向,没有学术团队,专业建设只能是小打小闹,难以做大做强。
四、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激活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热情,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新世纪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涉及到教师个体或群体素质的提高、各学科点群体力量的加强,更涉及到整个师资队伍整体的活力和凝聚力的培养和形成。各高校师资队伍隶属领导关系不同,不可能通过加强领导来形成合力,只有通过广泛地交流和合作来加强整体队伍建设。
开展不同形式、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对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信息流通,增进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进而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学历培训等方面,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高校与各级行政、业务管理部门及企业、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的能力,密切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同国外教育机构开展信息交流和科研教学合作,可以增进同各国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建立密切的联系,开阔眼界,“面向世界”。总之,通过交流和合作,扩大教师之间的交往,使教师感受到学科发展的气息和自身的存在,获得先进经验并找出自身的差距,从而激活教师个体乃至整个专业队伍的教学和科研热情,自觉投身于事业发展的洪流。在新世纪,高等学校应积极参与,创造机会,扩大专业教师交往的力度和范围,推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与学校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营建并形成有利于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
专业师资建设的成效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自觉意识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并构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一环境在宏观上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教育政策;在微观上包括学校的学科发展导向、收入分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各种管理措施、激励政策等等。教师自豪感和自我意识的获得、群体素质的提高、合理的群体结构的形成、学科发展的潜势等都与这些外部环境都有着明显、直接的关系。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的才能被湮没,学科队伍和学科建设便无从谈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单从学科内部谈建设是不够的,高等学校应当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教师以支持,形成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营建外部环境的同时,学科内部在可控范围内也应当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从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人尽其才的角度重视人、使用人、吸引人,形成学术团队,并着力营建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内部机制。
通过内外结合,个体、群体、整体相结合,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在新世纪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一定能发展、强大,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注释:
(1)钱伟长:《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意见》载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编《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第7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转引自周宗诚:《大学教师社会角色论》,《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3)钱伟长:《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意见》载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编《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第7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五篇:学籍管理系统论文
学籍管理系统论文
一、引言: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
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
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在下面的各章中我将以开发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为例,谈谈其开发过程和所涉及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系统功能
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档案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纸介质的基础上,这样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它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在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
理方法必然被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所取代。
我作为一个计算机应用的本科生,希望可以在这方面有所贡献。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希望能用我三年的所学编制出一个
实用的程序来帮助中小学进行更有效的学籍管理。归纳起来,功能大约有以下几点:1.学生信息的录入。不同地域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不择地点、不择时间地自主
上传自己的基本档案(不合要求的档案可以由管理员及时清除)。
2.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的档案信息发在网上可以让全班、全校的人来查询。使用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学期,年级,班级,姓名,学号等)的查询,查看自己需
要的学生信息。
3.学生信息的修改。通过网络在任何地方,档案管理人员均可随时对转入、转
出的学生进行添加和删除,实现了信息的动态管理。
好处为:
1. 可以存储历届的学生档案,安全、高效;
2. 只需一到二名档案录入员即可操作系统,节省大量人力;
3. 可以迅速查到所需信息。
三.ASP的简单认识
ASP的全称是:Active Server Pages,是在服务器端脚本编译环境,使用它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ASP可以与HTML页、脚本命令和
ActiveX组件组合创建交互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ASP应用程序很容易开发和修改。所以笔者推荐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繁忙的情况,使用
ASP来制作适应教学的交互性强的动态网页是非常适合的。
以下罗列了 Active Server Pages 所独具的一些特点:
1.使用 VBScript,JScript 等简单易用的脚本语言,结合 HTML 代码,即可快速地完成网站的应用程序的编写。
2.无须编译,容易编写,调试方便可在服务器端直接执行。
3.使用普通的文本编辑器,如 Windows 的记事本,或在FRONTPAGE等流行软件中都可进行编辑设计。
4.与浏览器无关(Browser Independence)。用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 HTML 码的浏览器,即可浏览 ASP 网页的内容。ASP所使用的脚本语言(VBScript、Jscript)
均在 WEB 服务器端执行,用户端的浏览器不要求能够执行这些脚本语言。
5.ASP 能与任何 ActiveX scripting 语言相容。除了可使用 VBScript 或 JScript 语言来设计外,还通过 plug-in 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他脚本语
言,如:REXX、Perl、Tcl等。脚本引擎是处理脚本程序的 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物件。
6.Active Server Pages 的源程序,不会被传到客户浏览器,因而可以避免所写的源程序被他人直接剽窃,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7.可使用服务器端的脚本来控制产生客户端的脚本。
8.ActiveX Server Components(ActiveX 服务器元件)具有无限可扩充性。可以使用 Visual Basic、Java、Visual C++、COBOL 等编程语言来编写你所需
要的 ActiveX Server Component。
由此可见,将ASP技术用于教育任务繁重的教师建设网站是最适合的。
由于笔者本文主题是讲解用ASP技术实现网上作文的自动化管理的过,其目的在于由一件具体事例的完成过程来抛砖引玉,使更多的教师懂得怎样在学校网站应用现
代网络技术实现网络自动化管理。所以对于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不作过多铺垫,下仅列出本文所需基础知识:
1. 懂得基本的HTML语言。
2. 懂得基本的VBScript 或JScript语言。
3. 有数据库操作基础,最少会一种数据库(如最简单的Microsoft Access)
四.网上学生学籍管理实现的目标
主要是对学生信息(如学号、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等)进行管理。本模块又分为五个子模块:
(1)录入学生信息
(2)查询学生信息
(3)修改/删除学生信息
其中,学生信息查询不需登录即可使用,其他模块则需要先登录后才能使用。
五.网上学籍自动化管理实现的几个ASP文件简介
从本节开始我们逐渐深入地探讨如何用ASP技术实现以上目标。实现网上学籍的自动化管理和BBS、在线论坛等的建立机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在数据库的建立或
管理方法方面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以下笔者以范例的方式来分析利用ASP技术来实现的方法。整个自动化管理机制大致可由如下几个ASP文件和一个数据库文件来组
成,它们的大至功能如下。
(1)index.asp 进入本栏目后的第一显示页,显示本软件总体功能,提供多种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方式,以及用户的注册。
(2)login.asp用于用户的注册。
(3)InfoInput.asp 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写入数据库。
(4)InfoQuery.asp可查询学生的基本档案信息。
(5)InfoModifyDel.asp 用于数据的修改、删除。
六.数据库的搭建
使用Access2000 实现关系型数据库
学生基本档案:
存储了学生的档案包括:学号、姓名、年龄,性别,族别,出生年月,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其中学号为该表的主关键字。
学生入学状况:
存储了学生的入学状况包括:学号,年级,班级,入学时间。它的学号必须在学生基本档案中存在。
用户密码登记:
存储了系统用户和普通用户的信息,包括:姓名,口令,登记日期
学生考试计划登记表:
存储了每次考试的基本信息,包括:考试编号,科目,年级,班级,考试日期,考试类别等。
学生考试成绩:
存储了学生各科考试的成绩,包括:学号,考试编号,考试类别,科目,成绩。
在以上表中,学生基本档案和学生入学状况以及学生考试成绩中的学号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基本档案中该学号存在,那么在学生入学状况和学生考试成绩中才能存
在该学号。
而学生考试计划登记表和学生考试成绩中的考试编号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用户做了考试计划以后,才能对学生进行考试,才能输入成绩入库。不过由于时间仓促,学生成绩管理模块没有完全实现。
下面是各表之间的关系图:
七.ASP文件实现自动化管理过程的细节
ASP技术以其简单易操作,且功能较强大完全能够完成以上所要求的各操作目标。下面分操作及ASP文件的组成来讲解实现具体细节,其中着重介绍用〈VB
sript〉语句的操作。
(1)index.asp
学籍管理系统的首页,主要用于用户的注册和判断用户是否已注册,并提供信息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的入口。其中判断用户注册是否正确的代码为: function CheckForm()
{
if(document.Login.UserName.value==“"
{
alert(”请输入用户名!“);
document.Login.UserName.focus();
return false;
}
if(document.Login.PassWord.value == ”“
{
alert(”请输入密码!“);
document.Login.PassWord.focus();
return false;
}
}
function ClearForm()
{document.Login.UserName.value = ”“;
document.Login.PassWord.value = ”";
}
以上程序来检查用户注册时提交的数据是否正确,以确定是否允许提交。
十.参考文献
《ASP3.0动态网页实经典》—— 位元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
《ASP网页制作实战步步通》天创工作室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6 第一版 《精通WEB数据库架设技巧》刘、蔡锋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1/4第一版 《ASP网络编程实例》老虎工作室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6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