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率之思考教育论文
【摘 要】
本文针对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分析违约原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教育、监督三方面,提出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率的对策,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向更良性的轨道运行。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诚信 违约 偿还率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10年来,已成为中国高校学生资助中覆盖面最广、资助力度最强、最有利于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一项政策方案。然而,随着还款期的到来,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开始显现出来,部分毕业生存在还贷违约问题,有些高校的违约率甚至超过了20%,严重影响到助学贷款的顺利运行。因此,加强贷后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降低风险,提高助学贷款偿还率,已成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助学贷款现状
按照教育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大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特困生在5%左右。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金额,是按照这个比例进行计算配置的。但据一些学校反映,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贫困家庭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人数,实际要低于20%这个比例。即便这样,在现有的提出申请助学贷款的人中,还是申请的人多,能够获得贷款的人却有限。江南大学外语学院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07~2008学年,该院贫困生人数有180多人,其中申请贷款的学生为168人,而实际获得贷款的只有90名,占贫困生的50%。银行对有贷款愿望的贫困大学生还不能应贷尽贷的最重要原因即为贷款偿还率太低,逾期违约率超警戒线。
二、违约原因分析
学生不还贷款,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还贷能力。笔者通过统计07、08年各月江南大学与还贷逾期毕业生联系的反馈情况,分析了偿还贷款违约产生的原因。违约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现在的就业难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收入较低,连维持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另外一个是天灾人祸,大学生个人或者家庭出现了重大变故。大学生故意不还款的恶性的事件还是少数,大多数贷款学生是讲诚信的,是可以信赖的。贷款学生不诚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有家庭影响,有社会影响,有朋友的影响,还有自身的原因。对在校贷款学生诚信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2.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有10.4%的学生认为是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有10%的学生认为是高校考试、教育体制不合理造成的;有73%的学生认为在对自己诚信的教育和影响上很大程度来自于长辈,只有1.8%的学生认为长辈的教育和影响基本没有。
三、现阶段主要问题
工作体系不稳定,动力不强。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大部分是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来具体负责的,平时工作繁忙,对催收还贷工作的指导和投入易不足。贷款工作特点是繁琐、周期性长、系统性强,这需要一支比较稳定的队伍来管理。而高校辅导员的流动性相对比较大,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强,加之毕业生流动性大,联系比较困难,使得催收工作难以收到实效。入口不严,没有统一标准。贫困生评定工作是公平、公正地实施贷款等资助的必要前提。目前,多数学校评定贫困生的操作方法都过于简单,学生在求助、贷款和勤工助学时,往往只凭一纸申报或证明而定,从而导致贷款等资助工作随意性大,透明度低。没有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不能起到警示和监督作用。学生缺少必要的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主动还贷意识不强。还款方式单一,灵活选择性不够。
四、提高偿还率的对策
为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健康持续发展,经办的银行与高校应加强贷后管理,相互沟通毕业贷款学生的还贷情况。从长远看,应从制度、教育、监督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防控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长效机制。
(一)抓住重点,完善贷款工作机制
学校内部必须建立“四级工作体系”,即学校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院系助学贷款工作组、助学贷款学生服务小组。学校应认真抓好助学贷款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建立和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与就业单位的联系、与学生组织和社团的联系,敦促进入还款期的学生按时还款。明确标准,规范程序,扎实做好贫困生评定工作。各高校可以建立“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贫困生评价办法。首先对“经济困难”做一个切合实际的定性描述。
第一,建立“两个管理平台”。即以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全省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以各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为操作平台,全面管理学生贷款的受理、审核、汇总、合同签订、贷款本息催收、贷款信息管理及学生的诚信教育等具体事宜。
第二,做好大学生状况的调查摸底,建立社会信用信息系统机制。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保障体系的欠缺,尽快建立个人“信用身份证”。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建立起“个人诚信档案”,由辅导员和相关部门评出学生诚信等级,委托市场评估机构来制作大学生信用档案数据库,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向社会公开。如果用人单位想查找毕业生的有关信用记录,可以通过评估机构查询。运用信用信息机制使助学贷款的诚信既有自律又有他律。
第三,借鉴国际模式,降低还款负担,提供各种不同的还款方式。助学贷款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尤其在发达国家其做法已经成熟和规范。灵活便捷的还款办法可以降低学生还款负担,显著提高偿还率。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可以把目前的按月、季还款改为按年还款,或者,在学生毕业后第一年,按其就业状况的好坏,可再选择一次还款方式,可以根据个人收入的增减采取浮动还款方式。银行和个人之间应有畅通的反馈、沟通渠道,实现异地还贷等,使还贷机制更可行、更宽容、更人性化。
(二)突出关键,做好诚信教育工作
第一,营造氛围,加强信用教育,培养学生主动还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自强,守信、责任观念,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增加金融和法律知识教育。银行应与学校合作,经常宣传跟贷款资助相关的事例、信息,如学校资助体系、相关代偿制度、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情况以及如何使用信用卡等相关金融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金融和法律意识,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真正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人才必须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出价值,才可能具备银行所认同的还贷能力。高校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出人才,在银行方看来,“人才”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有偿还能力的学生。
总之,为保障大学生诚信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固守传统道德层面教育、实践层面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从制度、监督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贷前和贷后的管理,有效防控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相信国家助学贷款在不断提高诚信素质的基础上,一定会越走路越宽。
参考文献:
[1]罗建华.国家助学贷款偿还风险与防范对策探讨[J].宜宾学院学报,2006,(7):125-127.[2]吕炜,肖兴志,王晔.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4,(6):28-33.
第二篇:国家助学的贷款制度构建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平效率 优奖困贷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关乎教育公正、社会和谐,也关乎公平和效率。对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在政府主导的同时,构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奖困贷模式,以利于国家助学政策更有效、更公平、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教育部所属师范院校师范学生免学费的政策出台和国家《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政府对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当国家助学金等无偿资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折射出困难学生认定、学生道德失范等困境和现象时,[1]社会的关注多了忧虑和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实施扩大规模、缴费上学、分担教育成本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满足了较大范围内适龄国民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占人均GDP相对较高值的高等教育学费,凸现了部分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等家庭经济困难人群中的上学难问题。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内的资助政策和资助体系也应运而生,力求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和平台。现今,随着新的资助政策的落实到位,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2]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了顺利进校、求学的机会。
笔者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些措施、政策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对比考察世界各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基于高等教育的教育回报理论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分析,针对这种免费无偿的政府资助模式,笔者在思考政府对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投入的切入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改革进程中公平合理的政府资助模式的构建等问题。笔者设想,政府的资助主要以助学贷款的形式投入按市场和经济的规则保证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畅通、高效的贷款渠道;科学合理且有追责实效的贷款偿还机制,使学生在就业后有能力的情况下归还贷款;贷款资金重复使用。这是否是现阶段政府资助更有效、更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国b内外政府资助模式的简要考察
教育成本分担是世界各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在教育成本分担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和方式也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政策和制度。1944年英国《巴特勒法案》规定设立大学生奖学金,帮助有才华的学生考入大学并完成学业,并用颁发奖学金的办法引导部分学生学习指定专业,从法律上肯定了国家对学生实行资助的形式和办法。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在理论上受舒尔兹人力资本理论影响,认为教育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投入是一种具有直接收益的投资,这促成了各国政府对大学生实行大规模资助,高等教育对学生资助的形式主要以不需偿还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为主。1964年美国《国防教育法》关于高等教育资助的有关规定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进入上世纪80年代,教育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和其家庭,此思想在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印度及欧洲许多国家的教育法中得以体现,这就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由无偿资助转为向学生贷款的有偿资助模式,这一资助模式发展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无偿到有偿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国家把极为有限的高等教育资助与严格选拔发现聪颖人才相结合,培养国家栋梁,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支持了高等教育对学生无偿资助的制度。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劳动力市场迅速形成,大学毕业生面向市场就业,实行教育成本的分担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偿资助已成事实。[3]
高等教育是一项收益较高的投资,不仅能为受教育者创造较高的个人预期货币收益,也能获得其他非货币的收益,如降低失业的可能性(包括失业机会小于其他人,并且比较容易转换职业)、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容易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变化;他们的子女往往有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更高的教育成就等。若拿广大纳税人,包括低收入阶层的钱作为福利赠予或无偿资助给未来的少数高收入、高待遇阶层,显然是不公平的。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实行居民经济收入申报制度,兼之地域辽阔,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农村与城市内部之间,经济差异大,各地生活水准不同,这就为确定无偿资助对象带来了困难。实行有偿资助,明确偿还义务,可以凭学生个人真实经济状况决定是否需要资助,有限资金的使用自然提高了效率。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学生缴费上学的改革举措,虽有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困境,但其思路和方向却符合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也是教育投资与收益市场理念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维系并不断发展全世界最大的国民教育体系。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指导思想是,只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和优秀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我国助学制度的指导思想也应如此。对品学兼优和某方面有特长的优秀学生设立奖学金制度给予奖励资助。通过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引导学生发奋图强全面发展,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使有限的学生资助资金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对经济困难的学生,遵循通例和发展趋势,设立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贷款制度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暂时付不起学费的问题,而且还具有受益付款、有偿使用的性质,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收费制度的实施,无论是从困难学生的数量还是从困难程度讲,所需资金将会急剧膨胀,仍靠无偿资助为主,国家和社会将难以支撑。而助学贷款则可以通过资金回收使资金重复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开支,满足更多学生的求学需要。同时,受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也更容易产生比较强的责任感,必须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以便毕业后尽快偿还贷款,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学生更倾向于发奋苦读。
三、现阶段我国助学贷款制度一个角度的分析
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资助制度从1999年开始的试点到至今的运行机制一直遵循着各国通行的做法和惯例,但为何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何会出现渠道不畅、效率不高、主次不明、助学力度不够的问题和现象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资助制度的设计中,政府主导作用不到位。我国中央政府在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而形成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下,在最初进行制度安排时,选择了由商业银行而不是政府来提供贷款,虽然制度建设的初始成本投资少,但是难以达到社会公众的预期值。商业银行缺乏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推动金融创新来提高运营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致使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整体上处于低效率运行状况。[4]一方面,在实践中,国家助学贷款在人民银行、教育部(包括高校)、商业银行等部门之间被分割,政策制定、执行和协调成本居高不下,往往产生部门利益摩擦。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公众有效承认,利率没有成为激励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供给与需求的杠杆。相反,最开始通过财政性资金注入或支持方式来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体制,待时机成熟时再转到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和经验。在美国,资助学生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约占所有资助金额的2/3以上。在日本,政府的专项拨款一般会达到当年贷款投放总量的一半以上。
我国财政体制被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级财政,地方拥有较大的财政自主权。而我国金融体制呈现出显著的中央控制特色,本质上是一种纵向系统。因此,这种局面使得统一的金融政策面对不统一的财政政策,导致拥有财政自主权的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贷款产生应对策略:[5]当上级权力强势介入时,可以很努力的推动此项工作,而当上级权力弱势介入时则可以分文不贷。由于这种弹性矛盾的存在,使得国家助学贷款虽然想走纯商业性贷款设计的思路,却始终无法改变依靠行政干预才能开展的局面。
四、政府主导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构建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这一制度的设计和构建包括以下方面的主要内容:(1)改现由商业银行承担国家助学贷款“放贷人”身份为政府直接“经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社会目标和银行商业目标之间的矛盾,奠定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适应目前社会经济环境、各主体利益博弈等因素能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投入或设立、指定专门的政策银行,整合部分教育投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以生源地就近贷款为主,凭高校录取通知和乡镇、街道有关该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即可在当地政府部门或专门的政策银行高效、畅通、便捷地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2)若考虑政策制度的延续性,仍确立商业银行作为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主要贷款方,在继续保持配套的贴息、减免营业税等财政和金融政策基础上,笔者建议改革风险补偿金制度,建立担保机构和政府担保制度。风险补偿金虽有弥补银行风险和损失、保障银行利益的功用,但风险补偿金并不与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等违约事项相关,这不仅与实际的担保制度相去甚远,反而使政府、银行、高校合作中权利义务的不确定性增加。而建立政府担保制度,一则符合银行业的商业运作法则,二是高信用的政府担保可以免去银行的“后顾之忧”,三来担保机构的建立和运作可以协助学校、银行对贷款申请进行审核,督促学校、银行开展贷款工作的时效性,加强拖欠违约等查处力度,监督、核实如违约率等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形成一个相互制约且均衡的机制。
(3)助学贷款的偿还制度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建议改革完善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中,贷款学生毕业后六年内偿还贷款的规定,并且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一定程序的就业难和学生所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占人均GDP相对较高的现实,学习借鉴国际上较通行有效的机制,建立“按收入比例还款”和由“税收部门或者养老保险系统回收贷款”并与担保机构加强信息交流的贷款偿还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系统和银行征信系统及收入申报查询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是发展的趋势。用工部门代扣代缴义务和恶意拖欠罚息制度也是助学贷款偿还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贷款偿还制度还需根据教育的投入回报和政府社会发展目标建立减免机制,如对社会急需、工作艰苦、待遇较差的专业学习和工作的(笔者认为师范学生的免学费制度政策可以考虑对学习师范教育专业并从事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工作的实行学费返还或贷款减免制度),到部队服务、到“老、少、边、贫”地区工作且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等等情况,可减免贷款,由政府代偿。
参考文献:
[1] 叶铁桥.高额奖学金争夺撕碎同窗情[N].中国青年报,2007-11-9(6).张杰博.助学金别培养出只认钱的经济动物[N].中国青年报,2007-11-9(6).王毅.评定贫困生岂能光拼人气不讲正气[N].中国青年报,2007-11-19(1).[2] 唐景莉.国家500亿投入资助2000万学子[N].中国教育报,2007-7-3(1).[3] 李爱春,王亚平.高校助学问题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5):148.[4] 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7,(4):14.[5] 陈浩,沈红.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15.
第三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
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
[摘 要]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国家助学贷款对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发挥了很大作用,也在执行中逐渐暴露出问题并面临着窘境。2004 年6 月,国家对政策内容进行了调整,推出了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新政策内容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实施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没能完全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为了更有效实现政策目标,需要深入分析政策过 程各利益主体,全面统筹,多角度入手对政策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助学贷款;利益主体;约束监控;风险补偿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确定的商业银行面向高等院校在读经济困难本专科生、研究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并由教育部设立的“助学贷款专户资金”给予贴息的人民币贷款。它是国家配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保证公民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运用金融手段救助在读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优秀青年求学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加大对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英明决策。
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沿革
国家助学贷款是在我国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和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在1988 年以前一直是免费的,1989 年开始实行收费,但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收取200 元。直到1996 年,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到2000 元,1997 年全面并轨招生后学费一度徘徊在3000 元左右。2000 年以后猛涨,2003 年更是高达5000 元左右。高校收费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其重要意义在于要逐步调整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一种由政府、社会、学生家庭或个人共同合理分摊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
随着1999 年以来的高校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经济困难学生被大学录取,他们中有的却因高昂的学费而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保证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保证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也就成了国家的一项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助学贷款于1998 年提出,1999 年试点,到2000 年全国铺开,截止2004 年6 月底,全国累计实际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为52 亿元,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83 万人。国家助学贷款对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资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促进社会公平起到很大的作用,受到广大经济困难学生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普遍欢迎。但过去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国家助学贷款举步维艰,有相当多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及时得到资助,政策在实践中逐渐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贷款的覆盖率低,且行际、校际和区际结构很不平衡,远不能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贷款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贷款回收问题已经开始暴露,还贷违约率偏高,贷款的高风险显现,银行不愿继续发放贷款,“惧贷”、“惜贷”现象非常严重。
针对原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问题和窘境,为解决贷款的供需矛盾、推动贷款的持续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在2004 年6 月12 日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原有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正式推出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在当年秋季开学后全面付诸实施。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改革了贷款审批和发放的办法,方便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申请,协调了国家、高校、学生、银行之间的经济关系,强化了高校和银行的管理职责,健全了贷款的管理体制,减少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建立了还贷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推动了相关配套措施的建立和完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贷款工作的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发放的供需矛盾。去年9月至今,有关金融机构按新机制审批全国高校贷款学生23.5万人,审批贷款合同金额21 亿元,有20 多万名学生已得到发放的贷款10 亿多元,新政策初步显示出积极作用。但同时还应指出,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没能有效调动起商业银行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贷款规模虽然出现较大增长,但与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远没有达到政策预定的目标,需要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对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分析
与原政策相比,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内容凸显五大变化:第一,改革财政贴息方式。改革以往在整个合同期间内,对学生贷款利息给予50 %财政补贴的做法,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办法,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第二,延长还贷年限。改变以往自学生毕业之日起即开始偿还贷款本金、4 年内还清的做法,实行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 至2 年后开始还贷、6 年内还清的做法。第三,改革经办银行确定办法。改变以往由国家指定商业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做法,实行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各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第四,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隶属关系,由财政和高等院校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具体比例在招投标时确定。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 %。第五,建立学生还款约束机制。加强贷后跟踪管理,借款学生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将受到更严格的还款约束。
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虽然较原有政策有了很大进步,但具体内容远非尽善尽美,某些环节执行中仍饱受争议。即使被广泛关注、普遍赞誉的五大变化,依然存在一定先天设计上的不足:第一, “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贴息方式,虽然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但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现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期相应延长,对那些毕业时没有及时找到工作的借款学生而言,国家助学贷款在毕业后开始计利付息,使他们的困境雪上加霜。第二,还贷年限由4 年延长为6 年,一定程度缓解了借款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还贷压力,但对比国际通行的8 到12 年还贷期,期限明显偏短。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薪酬水平下降,再加上马上面临成家和养家的负担,要求借款学生6 年内还清贷款,压力过于沉重。第三,招投标方式确定经办银 行,虽然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但实施的前提是多个商业银行的竞争。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高、成本高、利润低,银行等金融机构避之唯恐不及,银行间经常相互推脱,谁都不愿意发放。在不足以吸引银行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招投标方式很难实施,经办银行最后只能由政府指定。第四,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减小商业银行的风险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并没有全额补偿银行的损失。而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分担方式又明显带有计划体制的残余,一方面造成负担分配不均,另一方面也压抑了高校的积极性。第五,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设计的还款约束机制,因高校学生毕业后去向不定、流动性强,在我国信用体系缺失、金融制度不健全、银行间缺乏合作和信息沟通的现实下,缺乏切实有力实施途径,对违约借款学生约束力有限。而公开违约贷款学生名单的做法,易使人联想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引起非恶意违约的借款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三、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路
公共政策具有对资源和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作用,直接关乎各当事人的利益。作为一项具体的公共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涉及四方当事人:国家、高校、学生和银行。这四方当事人地位迥异,彼此利益差别很大,政策需求和政策期望也区别明显。设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要充分发挥政策目标的导向作用,具体深入地分析各利益主体,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全面地统筹把握所有要素和问题,坚持科学原则、效率原则和可行原则,多点切入、多角度入手,及时有效地在政策中予以回应。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无论是先前的还是现行的,从执行效果上考察,没有完全实现预定目标,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出现这种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策方案设计不合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为了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更具可行性和持续性,更有效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大程度地满足其借款需求,需要对其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需要深入分析政策过程各利益主体,全面统筹,多方面入手,做好以下几方
面工作:
1.努力实现贷款形式的灵活多样。其一,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主体的多元化。除主要依靠商业银行外,经审查合格的其他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各类储金会、各种基金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其二,国家助学贷款对象要多元化,既可以对在读高校学生,也可以对其父母;既可以对全日制高校学生,也可以对非全日制高校的一部分学习刻苦又比较优秀的学生。只要国家财政部门或放贷主体对贷款对象进行审查,所有以助学为目的的贷款都可得到国家财政的贴息补贴。其三,国家助学贷款发放要灵活化。可在高校所在地集中发放,也可以在生源所在地分散发放,建议主要通过后者进行。其四,国家助学贷款种类要多样化,既有信用贷款,也有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信用助学贷款风险最大,抵押助学贷款风险最小,担保助学贷款风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贷款风险越大,贷款利率越高。其五,助学贷款 的还款应该更加灵活。适当延长还款时限,尤其是延长从毕业到还第一笔贷款的时限,每项还款额占总还款额的比重从较低的比率逐渐增加。同时,还贷途径应该多样化,可以经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社会保障系统,甚至是国家税务机关。其六,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要更加合理。贷款总额的确定要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贷款的个人额度,要联系各地消费水平和学费水平,要区别对待研究生与本科生。
2.切实强化学生贷后的约束监控。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坏人做坏事”,要确保借款学生如期归还贷款,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借款学生的道德自律上,应该通过加强相应制度建设,完善对贷款学生的监督约束。具体说来,第一,我们要以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为依托,对借款学生的基本信息、贷款和还款情况等及时进行记录。第二,发挥学校、校友会和银行的作用,借助银行记录和网络渠道(含高校网站、同学录网站以及其他需登记访客信息的网站),甚至可以要求贷款学生间相互承担连带监督责任,全面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跟踪管理。第三,利用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契机,实现居民身份证号码的唯一化和终身化,并与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的使用、医疗养老保险的办理挂钩,加速我国的金融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第四,加大负强化惩戒的力度,在新闻媒体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公布违约借款学生名单,限制或取消其以后享用信贷、信用卡等金融服务的资格,当其申请有关执照、证件或办理出国手续时要接受附带审查。
3.适当增加发放贷款的利润回报。商业银行等经办单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是成本—收益的最佳配比。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个新的信贷业务品种,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其额度小、环节多、成本高、风险大,虽然国家免征其利息收入营业税,但利率仍按人民银行公布法定贷款利率和国家有关部门利率政策执行。经办单位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支出了高昂的经营成本,承担了巨大的借贷风险,而利润和回报却不能得到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准公共性与经办单位的营利性形成矛盾。要调动商业银行等经办单位的积极性,必须运用借贷利润这一经济杠杆,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适当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利率。提高利率后的贷款,经由财政的补贴,借款学生最后实际承担的利息水平,应远低于一般商业贷款。第二,从其他方面扩大商业银行的等经办单位的利润回报。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可以给予更多方面的税收减免和优惠,可以要求高校(甚至当地政府财政系统)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发放国家助学贷款银行的金融服务,既使国家、学校和银行间结成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也增加了银行的利润回报。
4.充分发挥经办单位的管理作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中,商业银行等直接经办单位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和几乎全部的违约损失。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虽然加强了学校的责任,但学校承担的责任还非常有限,并没有改变商业银行承担绝大部分责任的格局。商业银行等经办单位虽然承担巨大责任和风险,却没有被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它们只是政策的被动执行者,对高校和学生缺乏约束力,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作用的发挥。为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等经办单位的管理作用,可以尝试以下途径:第一,提升商业银行等经办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管
理中的地位,甚至可以考虑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委托其行使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方面的行政职能。第二,建立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体制。商业银行等经办单位,可以向学校派驻专门人员,也可以从学校招募兼职人员,以此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管理。第三,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共同编织跟踪约束借款学生的恢恢天网。
5.稳步健全违约风险的补偿机制。从世界范围内看,即使在金融信用制度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也是偏高的,其经营风险明显高过其他类型贷款,一般需由国家或相关组织对承办银行的风险予以补偿。我国金融信用制度不健全,政策方案的设计不完善,贷款的违约率和经办单位承担的风险远高于国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贷款顾虑重重,出于规避风险考虑,根本不愿意发放。为解除商业银行的后顾之忧、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引入第三方制度安排,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国家应加快培育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的专门担保机构,如基金会、社团组织、担保咨询公司等,专门的担保机构负责向贷款学生提供担保。对违约拖欠的贷款,由专门担保机构进行追讨,并全额补偿贷款商业银行本金的损失。如果专门担保机构追讨失败,则由国家财政承担最后担保人的责任和权利:一方面补偿专门担保机构的损失,另一方面对违约学生拥有债权人权利。
6.积极筹集助学贷款的配套资金。国家推行助学贷款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之举。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财政既要补贴贷款利息,又要培育建立专门的风险担保机构,还要最终补偿专门担保机构的损失,支出非常庞大。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财政状况整体非常紧张。对于国家助学贷款所需要的大量配套资金,如果全部由国家财政拿出,会大大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应该拓展思路,通过多渠道向多方面筹集。除增加财政拨款数额外,可以要求受益的高等院校,在享受政策福利的同时,也出资分担一部分配套资金;可以面向社会发行助学债券和教育彩票;可以发展慈善事业,鼓励并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甚至还可以发展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的“二级市场”,通过二级市场筹集资金;等等。
【参考文献】
[1 ]戚谢美,管晓怡1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学分析[J ]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4)1
[2 ]韩 娇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完善构想[J ]1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 ,(3)1
[3 ]周大平1 国家助学贷款因何陷入困境[J ]1 望新闻周刊,2004 ,(27)1
[4 ]王军峰1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缺陷及策略[J ]1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7)1
[5 ]黄佩飞,徐建平,邹 健1 就地贷款:助学贷款的一种好形式———从学校助学贷款纠纷所想到的[J ]1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7)1
T
第四篇:东北大学 毕业生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承诺书
毕业生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承诺书
本人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13届毕业生,在大学生活的四年里,我很荣幸地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现在我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在此,我对学校和贷款银行表示衷心的感谢。为配合学校的助学贷款工作,特向学校和贷款银行作出如下承诺:
1.积极按学校要求上交本人真实、准确的个人资料。
2.积极了解关于还款方面的问题,明确还款责任和义务。
3.根据中国银行规定,按期(自取得毕业证书之日次月1日当日开始归还贷款利息,毕业一年后开始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每月1日前将应还贷款本息足额存入还款存折或银行卡。异地还款采用电汇的方式将贷款本息汇入还款存折或银行卡帐号中。)向贷款银行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4.参加工作后,主动及时向学校和贷款银行联系,并提交详细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
5.在规定还款期间,工作如有变动,及时向学校及贷款银行反映情况,以便学校和银行进行联系。
6.恪守诚信原则,不逃避贷款,不消极还款,在规定日期内还清贷款本金和利息。
学院:专业:学号:
身份证号:本人电子邮箱:
家庭详细住址:
家庭电话: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且字迹清晰,家庭无电话则填写家庭所在地村委会或街道办事处电话并在电话后注明。)
承诺人签字(手印):
年月日
第五篇: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还款率偏低的原因
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还款率偏低的原因
助学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 就业难工资低是主因
近来,随着不少高校学费的一片“涨”声,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也随之调高。据了解,今年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由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调整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不超过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不超过1.2万元。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寒门学子完成学业的重要支持,十多年来已帮助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了燃眉之急,圆了大学梦。然而,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大学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迟迟不还的情况也频频曝光,部分地区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
在许多人眼中,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是高素质人才。为什么一些地区大学生还款率偏低?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违约”?
助学贷款不良率居首 不少“学霸”变“老赖”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光明透露,国家助学贷款在管理上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毕业后的还款问题。据了解,国家助学贷款实行的是财政贴息办法,即学生在校期间不用支付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毕业后1至2年内,学生自行决定是否还款,并支付利息。2004年,教育部延长还款时限,规定6年内还清。目前,助学贷款已逐渐进入还款高峰期。但记者调查了解到,还款情况不容乐观。
截至今年3月底,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逾期本息达1.6亿元。全国各地的还款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地区还款情况较好,如安徽省近两年来无一例恶意拖欠还款个例。近6年来,国开行在安徽发放的助学贷款本息回收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而西南某省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底,这个省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自付本息到期4359万元,实际回收3291万元,未按时归还金额1068万元,违约率达24%。其中,高校助学贷款当期本息未按时归还、违约率在40%以上的高校有24所,7所高校的违约率超过80%;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15%的县有18个。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委托资产处置中心黄锐彬表示,从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看,相较于其他贷款品种,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率是最高的,2013年违约率约为8%,而2007年最高,曾达20%左右。
农行上海五角场支行是对口杨浦区12所高校的助学贷款办理点之一,10多年来发放助学贷款7.7万笔,总额近4亿元。但在该行所有个人贷款业务中,助学贷款的不良率始终“稳居第一”。2008年,该行助学贷款的不良率曾一度达到15%,采取干预措施后,这一数字才逐年回落,今年7月到达3.5%的历史最低水平,但相比个贷不良率0.6%的平均水平,这一数字还是偏高。
天津市南开区的辖区内有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两所著名高校。某大型国有银行南开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7月底,该支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为0.74%,相比之下,其教育助学贷款不良率为4.01%,高出整体零售贷款不良率4倍多。
欠贷不还的案例屡见不鲜。以高校云集的上海市杨浦区为例,记者从杨浦区人民法院获悉,近年来个人助学贷款纠纷案呈上升趋势,仅今年1到7月该院就受理了助学贷款纠纷案件770起。据悉,杨浦区内有复旦、同济、财大等多所名校,不归还助学贷款的人中有不少都曾是名校“学霸”。
就业难、工资低 多重原因致拖欠凸显“诚信”缺失
助学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原因首先有“三难”:学生毕业后“联系难”、不良贷款诉讼法律文书司法“送达难”以及诉讼判决后“执行难”。
根据助学贷款合同约定,贷款学生还款期限是在毕业以后,此时借款人流动性大、信息变更普遍,及时掌握最新联系方式难度大。张光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还款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失去了联系。而据统计显示,国家助学贷款诉讼案件中,大约60%无法按照原合同反映的联系地址一次性有效送达。而即使找到当事人,执行判决结果的难度也很大。
记者调查发现,就业难、工资低等多重原因导致一些毕业生无力还款,但同时也存在恶意欠款现象,凸显了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困境。
国开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学毕业生拖欠还款主要还有三个原因:无力还款、对贷款政策不了解和恶意欠款。其中,无力还款主要是因为就业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有的一时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有的工资不高,或收入不稳定。
“以4年贷两万元为例,年利率按7%计算,利息一年要还1400元。钱看似不多,但对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刚毕业的学生如果没找到工作,是难以承受的。而且这还不包括还本金。”贵州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忆说。
小朱毕业于安庆师范大学,目前在安徽省一所中学任教。“我现在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扣除每月500元房租,600元左右的生活费,以及路费、手机费等日常开销,基本没有多余的钱。”小朱说,他知道拖欠还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只要工资有结余,就会第一时间还款。
也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对贷款政策不了解而导致糊涂忘还。薛刚(化名)在读大学时向银行借了助学贷款,毕业后仅归还了部分借款。之后,他因工作繁忙从未与银行联系,并更换了手机号码和联系地址,导致银行无法联系上他。后银行将薛刚告上法院,法院受理后通过《人民法院报》刊登公告送达,并依法缺席审判。在执行中,法院将薛刚的存款账户予以冻结。薛刚发现银行账户被冻结,于是赶到开户银行,通过银行了解到诉讼情况。他这才想起助学贷款的事情。在给法院执行庭法官打去电话后,薛刚表示愿意将欠款及利息还清,并且根据法院的要求第二天即去了借款银行,主动向银行承认了错误,当场将全部欠款一并结清,但薛刚征信记录上的“污点”已无法彻底消除。
一些学生的还贷意识不强,认为晚几天还也不要紧,逾期归还顶多就交点滞纳金,记者采访中遇到的小张就是这样想的。2003年,他在大学里申请得到某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刚毕业时,只能满足温饱的他每半年偿还助学贷款利息(按照规定应按月还利息),后来虽然经济情况好转,但他还是在合同期限后晚了一段时间才办了结清手续。由于办理信用卡时总是综合评分不合格,不久前,他去调取了一份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看到密密麻麻的不良信用记录数据时,顿时傻眼了。
记者采访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属于恶意拖欠。贵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罗某,读研期间申请了7600多元高校助学贷款。毕业后,学校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多次提醒他按时还款,但他一直找理由推脱不还,后来干脆直接说“就不还”。但据其同学提供的情况,罗某已在深圳工作,并已购房。
黄锐彬说,上海某大学一名法律专业的毕业生,现已是外省政法系统的一名处级干部,有三笔助学贷款未归还。银行多次劝说无果,只好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的执行通知发过去后仍没有回音。最后,法官只能将法院公函直接发给他的单位领导,在领导督促下,他才把第一笔贷款连本带息约9000元还清。剩下两笔贷款,情况照旧,银行只能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诉讼。
“银行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钉子户’,只能慢慢和他们耗,多数人眼中总体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诚信状况堪忧。”黄锐彬说。
贵州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邹年娟告诉记者,学生欠款率较高,学校压力也很大。“但遇到恶意欠款的学生,学校真的‘束手无策’。”邹年娟说,“有的学生直接表示:‘我这辈子不贷款买房、买车,不和银行打交道,不怕进金融征信系统的黑名单’。”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让违约代价“看得见”
面对人生的第一笔贷款,大多数毕业生是不愿留下诚信“污点”的。为降低违约率,各地教育部门、高校、银行等联手,加大征信知识宣传,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诚信意识。
据西南科技大学负责大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的彭老师介绍,近几年来,学校每年都会和银行合作开展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大会,让可能更多的学生对个人信用有更深的认识,有更强的还贷意识。
据了解,安徽省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局一起,每年年初对进入还款期的学生通过短信提醒,对联系不上的学生就由其家庭所在地政府帮助提醒。
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意识,不仅需要加强诚信教育,还需完善相关诚信制度建设。
“诚信只是道德层面的范畴,而信用是法律层面的概念,光提倡诚信还不够,必须让年轻学子们意识到信用受损的危害性。”上海市信用研究会会长洪玫认为,信用教育的缺失是“学霸”变“老赖”的重要原因。洪玫指出,诚信上失分最多也只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但信用一旦受损,就必须面对法律的惩治,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是否坚守诚信取决于守信成本与不守信成本的比较。如果维护个人信用的成本高,诚信的动机会降低;反之,如果不诚信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诚信的动机就会加强。从法律的高度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让违约学生为失信受到严厉的惩罚,加大其失信的成本,使当事人履行契约比不履行契约更有利可图,使借贷学生明智地为了长远利益而抵挡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就可以迫使其行为趋向诚信。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降低助学贷款不良率,提高还款率,需要高校担负起责任来。学校应当做好档案记录以及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换工作,在第一时间将借款学生学籍变动信息告知银行,并将其贷款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
作为银行,要加强贷后监管工作。贷款银行要加强对放贷后资金流向和用途的监管,对贷款学生的学籍情况,要及时跟踪,尤其是对临近毕业的贷款学生,要主动与所在学校取得联系,掌握其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及时督促贷款学生尽快办理归还贷款的确认手续,必要时可以通过法院诉讼,确保金融债权的实现。
黄锐彬说,目前金融机构的约束机制较多,如不良诚信记录,在办理信用卡和贷款时都会被限制。但在社会其他领域,诚信机制的建设还相对较弱,如在招录公务员时就没有对诚信进行审查。
目前,广东、甘肃、贵州等省份已进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任职记录、助学贷款记录以及奖惩情况等信息都将记录在档,毕业后档案锁定,随个人就业流转到用人单位。若发生论文抄袭、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失信行为,将影响其求职、信贷、保险等。
记者致电央行征信中心,客服人员介绍说,如果助学贷款逾期没有还款,会被计入个人信用报告,包括金额和逾期时间等,并且会被长期保留,如果当事人此后申请信用卡或办理贷款业务,相关银行也可以查询到这些征信记录。
张光明表示,我国的信用体系也在逐步建设中,未来会为助学贷款的发展创建比较好的社会环境,现在就有毕业生因为没有还款而产生不良信用记录,进而使得贷款买房、买车等受到了限制,已经有毕业生主动找到银行要求还款以消除不良记录。
另外,由于很多大学生并不是恶意欠款,而是没有能力来偿还贷款,杨浦法院的法官建议,考虑到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尚不够理想,刚工作时收入不高,各项消费支出较大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可适当延长还款期限。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认为,还应完善支持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毕业生逐渐具备偿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