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实验室运维管理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实践论文
摘 要:计算机实验室是中职学校教学系统的重要组织部分,关系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每一位同学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本文从社会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的实际出发,研究了科学规范管理的方法,实现了制度建设、设备管理、环境安全、运行维护、教学过程等的有机融合,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中职;运维管理;教学过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各行各业对能够熟练操作各类计算机应用软件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原来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教学时间安排1:1变成了现在的1:3教学模式,上机实验成了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
计算机实验室是保障同学们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的重要场所,承担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专业课、服装CAD专业的实验教学、同学们课外上机实践、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任务。这些教学、考试的要求不同,再加上同学们的探索精神极强,常常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安装、测试各类软件,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繁琐,维护工作量大。如何科学地管理计算机实验室,合理利用资源,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操作环境,是目前计算机实验室面临的重要课题。
1.制度建设,规范有序
为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充分发挥计算机实验室的辅助教学作用,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建立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实验室进行高效可靠工作的基本保障。我们对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实行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层负责,制定了《计算机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规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教师操作规程》、《计算机实验室学生使用计算机管理细则》、《计算机实验室卫生管理办法》、《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维修管理办法》、《计算机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计算机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1],确保不同的人员按照相应的制度恪尽职责,起到了事前预防和事后有据可依的作用,还从源头上减少了教学设备损坏、操作系统被破坏等事故的发生,从而使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走向规范化。
在各类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账目,主要包括设备清单及所在实验室、维护保养记录、报废设备清单及处置结果、计算机实验室座次表等。这些管理手段保障了设备的有效利用及完整率,为计算机实验室的资产管理及运行管理提供了全面的保障。[2]
2.环境管理,保障安全
计算机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延长使用期限,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
(1)实验室安全:计算机实验室是学校投资较大、使用率较高的实验室,在安全方面主要是注意防火和防盗,每个实验室都配有专门的接地线,在显著位置放置灭火器,做好应急撤离预案,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及实验室财产安全。
(2)清洁的环境:计算机实验室是—个人群聚集的场所,要求每天课后都要打扫,并定期通风;严禁食物带入实验室,确保实验室的干净整洁 [3]。
(3)合适的温度:计算机实验室要求温度控制在10℃~3O℃之间,湿度控制在30%~80%之间。每台计算机都必须保证有良好的散热,夏天的时候注意降温,在冬天气温很低、夏天湿度很大的情况下,至少隔一天要给计算机通一次电。
3.运行维护,支撑教学
(1)硬件管理
对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管理工作主要有: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频繁的开/关主机,不能带电插拔主板,拆装硬盘时尽量避免振动,避免阳光直照显示器,显示器周围不能有强的电磁场,键盘及鼠标在操作时不能用力过猛。
计算机实验室常见的故障有开关按键损坏、内存条或显示卡接触不良、鼠标键盘操作失灵、硬盘物理磁道损坏,电源故障、CMOS电池失去储电功能等。这都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管理和维护经验,能准确判断故障类型并及时排除,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2)网络管理
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给同学们带来了无限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也给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挑战。我们不但要做好对服务器配置、学生端设置的管理,还要做好各个实验室的联网限制管理,禁止对部分敏感网站及内容的访问;在出现网络故障时,还要能及时顺利地排除。
为了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并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引进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采用了视频/音频压缩算法和内核技术,具有广播教学、学生演示、电子举手、联机讨论、屏幕录制、文件分发、远程命令、系统设置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4]
(3)系统管理
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学生的上机实习,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满足不同课程的需要及避免因学生的误操作或病毒、木马入侵等造成的死机、网络瘫痪等现象发生,我们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对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进行保护。
1)安装保护卡,确保运行
由于硬盘保护卡具有硬盘数据立即还原、网络拷贝、远程管理等功能,这对于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工作来说非常有用。在安装了保护卡后,每节课学生所做的操作,只要在计算机重新启动之后,都将恢复原样。这为允许同学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执行一些威胁系统安全的操作(例如:修改注册表、删除系统文件、安装不安全程序等)、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性学习、并允许他们自带移动存储介质来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作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有效地防止了读写、删除等操作对被保护分区和系统的破坏,避免了病毒对系统的感染和传播,实现了同类实验室软件环境的统一部署,节省了管理及维护的时间和成本。
2)修补漏洞,定期检查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系统安全策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安全漏洞,攻击者能够在未经系统的许可者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窃取计算机中的重要资料和信息、植入木马、恶意软件或病毒等,从而威胁到系统的安全。
漏洞补丁则是针对这些漏洞采取的相关弥补措施,我们除定期安装各类漏洞的安全补丁外,还密切关注国内外著名的安全站点,及时获得最新的网络漏洞信息,同时尽量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漏洞,以确保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及系统的安全。[5]
3)预防病毒,实时监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病毒一旦传入实验室,轻者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减慢,重则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尽管我们安装了硬盘保护卡,但对学生开放的逻辑分区却没有受到保护,因而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害,是实验室管理者所面临的难题.电脑知识与技术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实践心得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实践心得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大趋势,作为教师,在这个大趋势下,不能固步自封,还抱着过去的教学模式不变,而应该积极学习,紧跟时代,走在潮头浪尖,提高自己的水平,本文简单阐述自己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融合作用
我是一名普通学校的农远工程管理员,几年来在学校的农远工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先从我的一次上课说起吧:那是一节小学科学课,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一课——《听听声音》。
在学校里,科学被称为是“副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课本的讲解上,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
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改变了单纯依靠课本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将生活中的一些声音,放在课件里,放给学生听,让学生说出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然后进行总结出固体、气体、液体都能发出声音,再用音叉在发出声音的时候,放到水中,看到水面会产生波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这节课,如果单纯的靠讲解,学生没有直观的视觉效果,无
法体会到声音与振动之间的关系,想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结论是不容易的。而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这个结论很容易得出。这节课给我的体会,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后,对传统教学将是如虎添翼,学生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教与学将变得很轻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模式,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但是,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优势,教师中,能熟练的将自己所带的课程里融合好信息技术的老师,少之又少,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更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抱着抵触的情绪,不积极也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而部分年轻教师,受制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也不乐意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大趋势的条件下,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学习,那么我们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的学习呢?我个人的观点是:
一、参加各种培训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多次举办各种培训,比如我们鹿城镇城关中心学校举行的《城关中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已经举办三期了,各位老师要积极参加并认真学习,最关键的是要学以致用,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向同事或其他人学习
培训的时间还是有限的,而且在具体的工作中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在实际运用中向同事学习,向其他人学习,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这样才能解决具体问题,只有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解决了,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把培训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
三、拿来主义
对于刚开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是无从知道从那方面入手的,所以拿来主义还是有实际意义的。现在网络发达,许多课都能在网上找到对应的资料、课件,而且很多,我们可以在闲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到网上查找一些有关我们自己科目的资料、课件,下载下来,仔细体会别人的做法,在开始时候可以直接使用,再试着修改,逐步的多加修改,加上自己的想法,这样就会慢慢的学会自己的制作,学会在网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以后自己制作又有很大的帮助。
四、创新自我在拿来主义的影响下,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会逐步提高,这个时候想不自己制作课件,就不可能,因为应用中会逐渐的看到下载的资料与自己的实际教学有差距,那么就会开始学着自己做自己需要的东西,逐渐的会越来越好,这样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当然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和同事进行交流,让同事多看看,多提意见,因为同事是在一个单位,对学生很了解,也
知道学生的水平,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被学生所接受,这样制作出来的东西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效果会更好。
作为学校,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上,有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教师的培训上,是其他部门不得代替的,所以学校要做到:
一、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多练是很有关系的,没有练习就不可能达到应用的水平的,所以在学校里,必须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设施。好在现在各个学校都有必要的设施,比如农远工程、今年我们县开始建设的班班通,都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硬件设施,对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培训
各级行政部门的培训是有限的,而最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学校的培训,校本培训现阶段各校都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放在了首位,具体措施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走出去
派老师走出学校,到兄弟学校去学习,带回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然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水平。
2、请进来
从外校或外地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来本校进行培训,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教师有很大的指
导作用,并且是从工作中来,更具有指导意义。
3、校内教师培训
由于知识水平的不同,同一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是不同的,而同一个学校教师之间很熟悉,利用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培训,更具有亲和力,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培训的效果会更好。
三、建立奖励机制
学校对教师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建立奖励机制,对其进行奖励,促进大多数教师参与进来,提高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校内教师相互合作机制的建设
培训也好,交流也好,都是有时间的,而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可以天天,随时进行,所以在学校内,要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机制建设,形成风气,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心得,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第三篇: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的理论与实践
雷锋文化团队课题组
一、前言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提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索。从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一个优良的企业文化,必须拥有自身特色特点才能够永葆生机,并成为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而建立特色企业文化,并不是将企业原有文化传统相摒弃,而是在它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建立起来的一种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从雷锋精神自身含纳的内容以及影响于社会的巨大作用来看,它已经具备了先进文化的特征,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并成为一种特色的文化资源。而欲使雷锋精神保有新鲜度,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作用就必须寻求新的载体与之相结合,使之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基于以上两点,把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使两种文化兼容并蓄,相互吸收,共促共长,是必要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尝试。那么,本篇文章将会探讨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高度共融的依据以及这种实践给企业与社会带来的价值,同时,对蓬勃开展50余年学雷锋活动产生的影响力。
二、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的依据
论及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疑虑:企 业的终极目标是利益的最大化,而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二者视乎相去甚远,怎么能相融呢?可是从两者的属性以及内容上比较来看,无论是形式和内涵,二者都是相融的。
(一)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在属性上具有同一性。
1、它们的精神属性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过提炼、概括和不断丰富而形成的一种理念和特色,同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力是可以被企业借鉴、吸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创建企业文化模块难得的素材资源库。同时,它们又都是具有超越现实代意义的先进文化,都是走在时代前沿,具有争先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赶超作用。先进的才是具有竞争力的,过时的企业文化不但不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就是在企业内部也会失去人心,失去其发展的意义。
2、它们的功能属性是一致的。所谓功能,就是对其对象发挥的实际作用。今天我们所说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弘扬雷锋精神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钻研刻苦精神,培育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目标是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从而树立具有理想人格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从企业文化来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基于对企业在社会生活中角色定位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利润最大化绝对一元主义的摒弃,主流观念日渐认为企业的角色定位不应仅仅限于成为一种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它还担负着承担社会责 任,培育社会新人的重要任务。
(二)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内容上具有一致性
诸如雷锋精神中的诚实真挚、团结互助、钻研进取、开拓创新、勤俭节约等精神都与企业文化的诚信意识、和谐意识、争先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相一致。
(1)共具诚信意识,表现在企业遵循的目标原则与雷锋精神的“忠实”、“热情”等特征相一致。雷锋精神中诚实、真挚,乐于奉献,处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同时,雷锋精神所体现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也是忠诚的思想基础。“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难存”,无数事实表明,诚实守信,就会收获丰厚的回报和长远发展的希望;企业最基本的原则是客户至上。只有处处为客户考虑,才能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意识,取得客户的信任,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组织生产、产品竞争、市场应变、信息反馈、创造革新、增值与盈利等诸多能力。
(2)共具和谐意识,表现在企业的和谐共生及团队精神与雷锋精神的集体主义精神一致。雷锋精神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与追求的最高觉悟层次,也是企业团队精神和谐共生价值所要求的。企业的和谐共生及团队精神,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标准及与时代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基础之上的,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必须体现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通过价值原则的引导,创造出能为全体员工自觉遵循的“文化优势”。(3)共具争先意识,表现在企业的成效激励原则与雷锋精神的奋发进取精神一致。雷锋具有强烈的自我激励争先意识,正是这种进取意识推动雷锋完成了由一个普通士兵到一个伟大平凡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而企业成效原则要求管理者使用各有效方法,激励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满足个人需要,营造人人争先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活力。
(4)共具创新意识,表现在企业发展的立根之本与雷锋精神时代性质相一致。雷锋精神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所说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一种象征,成为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主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今后还要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其生生不息,永放光芒。同样,企业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因为企业发展在不同的时候面临着不同的形势、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这就决定了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性。所以,与时俱进是雷锋精神和企业文化保持先进性、时代性的共同要求。
(5)共具环保意识表现在企业文化的节约增效兼顾环境原则与雷锋精神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精神相一致。雷锋精神当中的勤俭并约并不是要求我们也像雷锋那样“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是要在新形势下树立节约意识。众所周知,我国能源紧缺、人口众 多、生产效率偏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企业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把勤俭节约、变废为宝作为社会责任和日常生活习惯,这也是与当前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在传统和现实之间,企业要形成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的机制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在结构以及内容上的一致为二者相融共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机制体系来支撑。这种机制体系是通过三个层面来完成的,即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形象层面。
1,理念层面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的机制,首先要确立理念的转化。企业文化的理念内核即核心价值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企业的价值观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员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核心团队身体力行、全体员工都信奉的精神准则,它的培育和形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一个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企业核心理念体系的创建和完善,对企业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理念层面的确立,首先,梳理和确立企业文化理念,通过深刻领会雷锋精神的内涵、实质,梳理整合企业自身以往学雷锋实践成果,借助外部智力支持,拟定企业的核心理念:“忠诚、守纪、进取、奉献”。忠诚,就是要求和倡导职工忠于国家,忠于企业,忠于职守,以企业荣誉、集体荣誉为重,处理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关系时,诚实守信。守纪,即守法遵规,信守承诺,廉洁自律,合法求利。包括遵守法律,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信守契约承诺,廉洁自律等。守纪有两个层面要求:一是要求有法必守;二是要求依法治企,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进取,即倡导不怕困难,勤奋工作,善于学习,钻研技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尊重科学。进取,是要求企业和全体员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挑战,顽强拼搏、开拓进取,逐步形成“唯旗是夺,无功即过”、“进取则生,平庸则亡”、“进取光荣,退缩可耻”的荣辱观。奉献,即关爱、服务、真诚付出。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客户为尊,服务至上,坚定信念,克己奉公。
为了使核心理念更加形象化,赋予一种人格化的力量,让规范的文字从“死”的墙板上走出来,变成生动形象的“活”灵魂,进人员工的思想深处,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企业倡导的观念、精神得以保存和传递,企业可以进一步对核心理念进行口语化、人格化的浓缩概括,形成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三做”口号,即“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事,用雷锋精神做强企业”。
以上就是理念的梳理工程。经过梳理,理念框架的线条开始明细,目标渐入明确,就是根据梳理后的理念进行确立。根据公司倡导的核心理念,组织职工在讨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确立。具体体现从理念认知到理念外化再到理念内化,最后变为企业员工价值观与自觉行动。
2、制度层面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除了理念层面的内化和树立外,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企业通过制度层面的实施可以促进企业良好风气的形成,对于规范职工的文化行为、促进员工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提高员工文化心理素质并形成自己的价值目标观提供了基础保障。制度层面是企业实施自身文化的重要前提,好的企业文化要有好的制度文化作保证,制度文化要适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同时,制度层面的推广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精神文化理念得以实施贯彻必须要有相应科学的制度作为保证。企业制度最集中地体现企业核心理念对员工和企业组织的行为要求。
企业构建以雷锋文化为底蕴的新型企业文化,始终服从、服务和贴近企业经营活动实践,在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企业文化,实现“雷锋工程”与各项工作的良性互动。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应长效教育实践机制、考评激励机制。落实考评制度,一是对基层单位参加构建活动进行严格考核;二是对职能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情况严格考核。将考核纳入到公司“基层、机关创一流季度工作考核”之中,同业绩评定挂钩、同奖金挂钩。具体做法为:
(1)导入新内容,明确新提法。
企业将雷锋精神核心理念融入公司现行的规章制度中。全面整理、修订、完善公司制度,实现了制度的升级换代。
(2)增设新奖项,建立长效机制。企业在常规的双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先进班组和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先进标兵的评定外,还可以增设“雷锋号”集体荣誉称号和“雷锋奖章”个人荣誉称号新奖项,出台相关评比表彰办法,对公司核心理念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雷锋号”和“雷锋奖章”荣誉称号评定原则是:将雷锋特色企业文化理念及创建要求,融入集体和个人荣誉考核中,获得先进集体的单位同时授予“双文明单位”、“雷锋号企业”最高荣誉,获得先进个人的同时授予“劳动模范”、“雷锋奖章”荣誉称号。通过建立和实行雷锋荣誉称号机制,强化“雷锋工程”的影响力,激发员工参与“雷锋工程”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践行“八字”核心理念的热情,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3、形象层面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企业形象塑造必不可少。企业理念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把握的,它通过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通过形象的塑造,最直观的展现企业文化寓意。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也展现着不同的企业形象文化。
四、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的启示
1、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不但保留了企业原有的文化传统,还使原有的文化品格得到了质的提升,成为企业发展永续发展的动力,为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它通过注重地缘优势与企业文化原有传 统相嫁接,走出了一条适合企业发展又促进企业发展的新路。
从雷锋精神与该企业文化相融的实践来看,它不是对当前公司管理模式和现有企业文化的否定,不是在公司现有框架外再行一套文化模式,而是在公司现有整体管理架构下,把雷锋文化内涵融入现有企业文化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使之更具特色,更具实用性,实现企业文化的升级换代。它也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学雷锋活动。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学雷锋活动带有阶段性、局部性、公益性、动员性、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平行性特征。构建以雷锋文化为底蕴的新型企业文化,是将着力点打在企业文化上,更具效用性、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
2、为学雷锋活动的创新、可持续开展指明道路,开拓新领域。
学雷锋活动已经开展了五十余年,历史证明,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确实影响和带动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但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建立和完善,更多的人习惯于以保守的经济人理性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缺少理念的革新,学雷锋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程式化和庸俗化的怪圈,大多数活动参加人习惯于追随从众,而使活动难以成为一种常态的自发行为。将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使学雷锋活动与企业常态相结合,是一种前瞻性的实验,为学雷锋活动指明了道路,通过企业文化的载体使学雷锋活动更持续,更具活力。使雷锋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从而将弘扬雷锋精神带入生活、带入社会。同时,雷锋精神并不是仅仅适用于与企业文化相融,如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等等。文化的融合,关键要找到契合点,这 样才会使两种文化共生。
3、为在企业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新载体。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摄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所有的社会价值观。是建设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的先进方向,而要想使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让人民入脑入心,就必须把宏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企业核心价值观等各种微观转化。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格化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倡导企业新的价值追求,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中实施提供了新的载体。
4、为理论研究工作的突破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真实性,或是效能性。认知的思维,讲逻辑、讲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这并不是全部。理论的发展要适应实践的需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过去,大多数理论工作者认为,雷锋精神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之间似乎相隔甚远,两个不搭界的问题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提高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告诉我们,思考任何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实践服务使之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同时也提示我们,理论工作者应该与实际工作者结成联盟,也就是说,理论工作者沉下去,理论知识源自于实践的土壤,而不是理论研究者闭门造车的产物。没有实践的根基,只能筑起空中楼阁,最终成为空谈,其结果及其价值必然遭受怀疑。实际工作者升上来,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分析解决实际以及理论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论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一种体现。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事迹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融入时代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文化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建设和培育企业文化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因此,充分认识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用雷锋精神引领企业文化,无疑会使企业文化更鲜明、更丰满、更具生命力。参考文献:
[1]侯丹.论雷锋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3(3)[2]张书林.雷锋精神应该时代化、大众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7)[3]王德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视角下的学雷锋运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吕鹤颖.雷锋形象的文化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 [6]刘高华.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8)[7]王兆华.建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J].政法论丛.2002(2)[8]刘英.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前进.2011(6)
第四篇:IT运维管理与ITIL
IT运维管理与ITIL
IT运维管理的由来
在企业IT管理的早期,更侧重于对网络、硬件等设备的管理。那时的IT管理就是通过某种方式对网络进行管理,使网络能正常高效地运行。早期的这种IT管理是NSM的阶段,主要的面向目标就是底层的基础网络设备。NSM系统是对网络中的底层设备进行实时的,统一的监控,当网络中出现了问题或者即将出现问题的时候,NSM向网络管理者提出故障定位和报警,这样做无疑大大方便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但是,NSM系统对于网络上运行的各种业务系统以及业务系统的用户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管理,这个时期的IT管理,可称之为网络运维管理阶段,这时候的IT管理人员称之为网络管理员,简称网管。
随着企业IT系统的日益成熟和复杂,企业的关注点已从单点管理到综合管理角度的转变,从关注单一网络到对业务系统的关注。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业务系统涉及环节逐渐增多,单一的网络运维管理已经不足以满足管理需求,需要落实如何保障业务系统的各个环节。在满足对IT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更需要保障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才可以保证IT投资的价值体现。同时,在国内IT管理领域,伴随着用户IT规模的扩大、IT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高,原有的网络管理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用户需求。
因此,当前国内用户迫切需要一款能够对整个IT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解决IT资源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同时更要做到对业务系统有效保障并提出改进意见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前提下,IT运维管理的概念和产品被国内知名的网络运维管理厂商率先推出。可以说,它的出现就是对当前用户需求的一种有效诠释。这个时期的IT管理,被称之为IT运维管理,这时候的IT管理人员称之为IT运维人员。ITIL与IT运维管理的关系 ITIL诞生于国外,当时是需要针对部门人数众多,对业务保障要求高的电信、金融等行业的IT和业务进行有序化,透明化的管理,所以诞生了ITIL标准。ITIL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IT管理流程化,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IT服务质量,更好的让IT系统为业务提供服务,从而为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ITIL标准的底层是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最上层是对业务系统的流程化管理。
那么,ITIL和IT运维管理到底有什么关系?
就像文章开始说到的一样,企业最初设定IT部门进行IT管理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IT部门能够发现和解决各种来自底层基础设施的问题,从而为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转,为企业提供优质的IT服务。但随着企业IT系统和业务的不断发展,企业用户发现,单纯的通过对底层IT基础设施管理无法解决底层网络与上层业务系统之间的脱节问题。这也就是ITIL标准当初遇到的问题,最初主要是用来对IT部门的人员进行流程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的,但它忽视了对底层平台的管理及对业务系统的保障,脱离了用户实际需要的ITIL,就像是空中楼阁,高不可及。近年来,为了更加贴近IT运维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ITIL开始与企业的业务系统保障结合起来,形成了所谓BSM的管理模式,目的是使得ITIL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IT运维管理提供服务。
但问题在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ITIL标准仅仅是一套方法论,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流程该怎么做。而实际上这个流程是建立在对日常IT管理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但企业要实现ITIL需要的是结果,不会过多的关注这个过程怎么样。因此,这就需要IT管理的供应商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怎么发现问题,又怎么解决问题,这就需要通过IT管理供应商提供的IT运维管理系统来解决。通过IT运维管理系统来发现和解决各种来自IT系统的问题,保证企业的网络和运行在网络上的业务系统正常运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不断的经验积累,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ITIL的流程化管理。IT运维管理是ITIL标准体系的底层基础。只有将这个底层基础搭建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在此基础上流程化管理。当前国内IT运维管理现状
从IT运维管理的由来和两者的关系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大多数IT服务厂商强调的IT运维管理概念,其实就是在网络管理基础之上的拓展,包涵的范围不仅限于网络管理,是对整个IT系统和业务所涉及到的范围进行运维管理。但各IT服务供应商的产品对这个概念的体现不尽相同。至少在目前,实际上它还是网络管理(或者称之为IT基础架构管理)外加部分应用服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含义,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国内企业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平台的搭建和完善,目前对于国内各行业的用户来说,首要保证的是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由业务的发展进而推进用户去进行全面的基于ITIL标准的流程化管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来进行的。
第五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几点建议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建立管理观念,加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观念;管理建议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体制,严重的影响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正常秩序
在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时,对部分实验室设备监管不全面,计算机管理人员责任制度不完善,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不是专业或者专职人员,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知识,例如,计算机被病毒入侵,或者计算机本身的硬件问题时,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维护和修理,对教学研究和正常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高校计算机使用的时间较长
频繁和长时间的使用使计算机在超负荷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容易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而计算机有许多精密仪器构成,这就对运行的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计算机实验室的湿度过高,导致计算机外接线路老化受潮严重,容易造成计算机的线路板受潮,进而发生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学生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静电,计算机长时间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运行,降低屏幕的分辨率,影响了计算机的正常工作。
3.高校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慢,系统过于后,难以往常复杂的计算任务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一般承担的计算和教学任务都比较复杂和繁重,这就对高校计算机在系统安装和软件更新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受困于自身能力有限,常常难以完成复杂繁重的软件更新和系统变更工作,导致计算机运行效率大大降低。常常因为操作不规范或者错误的操作,破坏计算机的系统,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的工作。许多学生访问的网站和使用的移动硬盘都可能存在病毒,导致整个计算机实验室处于瘫痪的状态。
二、对加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观念,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分工,提高管理效率
对计算机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高校计算机管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要对复杂的高校计算机进行有序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实验室的管理要从传统的笼统管理逐渐的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有传统的经验主义转变为科学化管理,有随意化管理转变为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教育需求。
2.建立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保证计算机正常有效的运转
不断地完善和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对硬件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加强审核计算机消耗品的申报单,明确管理员的职责,精细化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日常规定。对计算机实验室实行制度化、规范化、集约化的管理,确保学生的教学实验需求,做到既低消耗又高质量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对计算机管理机构进行合理的建立,避免计算机长期的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保证计算机资源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教研活动服务。
3.加强对计算机的设备管理
作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主要设备,计算机能否快速有效的被利用,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整体水平。当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出现问题时,必将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高校要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购买计算机时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课程需求,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系统,注重对计算机的维修保养工作,定期对计算机的杂物和灰尘进行清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期限。在软件保护方面,计算机管理人员可以为每台计算机装上专业的杀毒软件,可以选拔计算机专业知识较为突出的同学来进行相应的软件更新和维护,这样既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建立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队伍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计算机管理的核心。计算机实验室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专业知识较强,具有责任感的管理队伍,高校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最大程度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计算机设备更新速度的不断提高,给计算机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定期的开展计算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加强计算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在队伍的建造方面,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地给予管理人员专业方面的辅导,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对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最终创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
5.注重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环境安全管理,保证计算机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高校的集体财产,所以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观念,做好防火、防盗、防潮工作,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展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所以高校在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保证计算机实验室正常有效的运转,加强对计算机的设备管理,建立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队伍,注重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环境安全管理,保证计算机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参考文献:
[1]刘艳.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方法优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2]桑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7).[3]陆和,萍李.亮基于服务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网站建设[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4]李家斌.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