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一关不过一生过不好美文
“我表达真实想法,我按这想法去做,别人会说我的!到时候怎么办?”
这种问句,经常有人留言在我的邮箱里。我估计,“别人说我怎么办”可能是最常见的人生难题了。
我们的教育里,服从讲得多:服从父母,服从老师。不知不觉,迎合他人就成了我们的第一选项。怕他人说,成了最常见的恐惧。
冲突让人不愉快,人本能地回避这点,可以理解。这体现为我们对可有可无的小事,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但是人不可能回避所有冲突,也无法避免他人不说自己。所以,人生迟早要对他们说出这句话的:关你屁事?滚远点!——当然,具体表述会有不同。
在现实中,能够碰上非常隐忍、非常委屈、非常顺从的人,似乎可以回避一切冲突,就算受尽别人欺负也不敢有一丝自我表达。这又何解呢?
焦虑是心理疾病的源头之一。一个人有了焦虑情绪,他将把它流通出去,以获得自己的解脱,最后,焦虑将汇总在无法转移的那个人身上。
一味讨好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说的人,他会受到更多的打压,因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讨好你,顺从你”,是维持关系的要件,别人有了焦虑,第一时间就转移给他,正如第一时间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再强调一下,焦虑是会流通的。上述讨好别人的人,多数身边有更弱的人,這些人,将承接他的焦虑。
这些人也会成家当父母,更弱的,就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孩子。出了门温顺如狗,回到家却凶猛如狮,他就像焦虑搬运工,将他人的焦虑转移给了家人。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你可能一辈子如此行事,却毫无知觉,因为,你的焦虑得到了发泄,别人都说你好,孩子又不敢抱怨你。
这些父母,一般也会强制孩子,因为孩子与众不同,走自己的路,也会被人说,他是承受不了的,他这样逼迫孩子:别人都不留长头发,别人都考公务员,别人都结婚了,别人都生孩子了,别人都生二胎了!——一切,都得按照别人的方式活。
从负责任的角度看,你一定要让别人说一说,你一定要不怕别人生气地说说真话,你也一定要有对抗的能力与经验,这样,才能防止你的家人受害。
不从“害怕被人说”走到“不怕被人说”,你就置自己的家人于危险境地,使他们变成别人的情绪垃圾桶,你的一生过不好,也让他们的一生过不好。
第二篇:不好也不坏的人美文
有一天我到某地办事,下飞机后搭计程车。由于是初次到那个城市,就跟司机打听当地的情形。他除了为我介绍,还发表了不少对时局的看法,两人谈得很投机。
到达目的地,表上是180元。
“给100就好了!”他居然手一挥,豪爽地说。
“那怎么成?”我递过去200元,说:“不用找了!”就跳下车。听到他在背后连声喊着“谢谢、谢谢”,觉得好温馨。
办完事,我又叫车回机场。机场到了,计程表上的数字是120元,我真是哭笑不得,发现和前一位司机虽然谈得投机,但在谈的时候,他发现我是外来客,也就大绕远路。加上我给他的小费,足足多要了我80元。
但是,再想想,他后来主动说:“给100就好了”。如果我照办,他不是反而亏了吗?他为什么降价?一定是谈得投机,心里过意不去了。
我有个朋友,夫妻二人到欧洲旅行。临回国,特地跑到工艺品店,订了一个大号的名画复制品。
店老板是个很豪爽的人,仿佛一见面就成了老朋友,七折八扣,还附送女士一件小礼物。
但是当他们拿过账单时,却觉得数字好像不对,细看才发现,老板居然把上面的1995年,也当作货款加了上去。
“天哪!多糊涂!”老板把两只手摊向天空,赶快作了“修正”,直赔不是地送二人出门,并保证东西准时寄到。
夫妻俩站在门口等计程车,偏偏碰到下班高峰,一辆空车也没有。眼看飞机就要起飞,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叫不到车?”店老板探出头来,“飞机几点起飞?”接着跑到屋后,开出自己的车,送他们飞驰到机场,正好赶上飞机。
不久,接到邮包,画像寄到了,包装得非常讲究,毫无损伤,只是——大号变成了小号。
我常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想,想那司机和工艺品店的老板,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抑或是好人,也是坏人?
想来想去,我发现,其实世上许多人,都是这样不好不坏的人。当你不小心的时候,他们会占你的便宜,当你跟他有了交情,他又可能为你付出。
我也发觉,在这瞬息万变的年代,每个人似乎都成了旅客,当你有一点陌生,有一点外行,或者不懂得工作伦理的时候,他们在指导你之前,可能先欺负你。
如果你同时养了猫和鱼,猫吃了鱼,你除了责备猫,更应该责备自己。同样的道理,当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点,却不加防范,而且吃亏的时候,除了怨恨那个人,更应该检讨自己。
人都有着人性的贪婪、自私与温情,如同前面的司机和工艺品店的老板。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得善良,而忘记了他也有人性的弱点。更不可因他一时的卑劣,而否认他可爱的一面。
第三篇:别怪自己运气不好美文
在大学里,我是学中文的,毕业后找到一家编辑部,先要试用三个月。与我同进去的是一名电大生,听说我们两个人中只能留下一个。但因为电大生在当今社会中“名声不响”,于是我自然很有信心留下。我们两个人都先被安排在编辑部通联室工作。主任看好的是我,有工作经常先让我去落实,这自然有利于体现我的水平,也能锻炼我的能力。一天,主任说这期杂志要定稿了,让我找一位作者,核实一个数字。我看到主任给我的稿件中有作者的手机号,作者家中电话,还有他的“伊妹儿”,便说:“小事一桩。”主任怕耽误事,便又强调地说:“今天一定要核实到位。晚上就要定稿、签印了。”我大声说:“主任,你放心吧!”因为我认为这项工作太小,太容易,也太轻松了,于是我继续忙着自己手中的事,把当天的一百多封寄来的稿件的信封剪开,整理好,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把自己手中的事做完后,便开始做主任交待的任务。我先拨了作者的手机,竟然关机,我心想好事多磨。我接着拨作者的家庭电话,电话那头说是“空号”,这样我有点慌了,因为只有最后一种手段了。
我马上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你的稿件马上要定稿,有一个数字要核实,请速回电话××××××××。”等了五分钟没动静。
我又连续发了几封。等了十五分钟,仍没动静。我感到有些不对劲了,便找到主任,讲明了情况。主任说:“他这篇稿是两个月以前投的,联络方式可能会出现变动,我也没有其他联系方式,你赶紧想想其他办法,一定要找到人。”我想了想,作者只留下这几个联络方式,我还能有什么办法,我只好不停地打手机,等邮件了。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上午过去了。下班时主任又问起我任务完成得怎么样?我说可能手机没电了,下午再联系。下午上班时,我又打了他的手机,仍然关机。我打开电脑,仍然没有邮件。主任等不急了,也顾不得我的自尊与感受,马上让那位电大生去落实此事。我还在等邮件。一个小时过去了,电大生把核实准确的数字交给了主任。这让我感到非常没有面子。从此以后,主任办事就改变过去先交给我做的方式,而是先让电大生做。后来我向电大生打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他说,他感到这个人经常写文章,于是从电脑中搜索他的名字,网上有介绍他的文章,提到他是×××单位的。于是马上通过当地的114查询到被找者的公司总机,电话打过去,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本人。听到这些,我脸有些红了,就这么简单?
两天后,我接到了作者打来的电话,才得知,作者那几天手机在路上被人偷了,等到周末才买新手机,手机号也换了。家里的电话因为近来感到电话费较高,而装铁通的电话初装费只需8元,今后打得多还能免月租,于是他把家里的电话换成铁通的了。而电脑,是因为小区的网络电缆被小偷偷了一截,线路中断,正在抢修,于是这些天他没有上网看邮件,等线路修好后,赶紧上网才知发生的一些事。我认为自己输在偶然上,只是运气不好。三个月到期后,电大生留了下来。主任对我说,由于编辑部留下的人先要在通联室工作半年一年,于是他们选择了电大生。我临走时,主任还是语重心长地说:别怪自己运气不好,人的素质是与文凭无关的,每件工作,哪怕很小,都是一次考试。
第四篇:早雨不过中的美文摘抄
这雨下得或大或小,或早或晚,或急或缓,看似毫无章法,就像那淘气的孩子。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通常是“早雨不过中,晚雨落不清”。意思是,这雨如果下得早,是早上下,一般中午之后就会停。如果下得晚,是中午或午后下,那么一般会下个没完没了。
这早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那晚雨尽管姗姗来迟,却总是那么连绵不断。万事万物自身总是有个说法。
“十年树木。”一棵树要成材,就要经过必要的生长期,否则,要么长不大,要么不成材。可如今,速生林横空出世,改变了历史,三五年拔地而起,即可砍伐使用。比如桉树、泡桐等。是长快了,只不过这类速生树大多只能作造纸的原料,被打成纸浆,根本不能作建筑用,更不能打家具用。人们依赖的还是那些上了年份的木料,倚重的是弥久坚硬的材质。比如檀木、鸡翅木、楠木。一般杉木、松木也要在十年之上才可称之为“材”。速生林长得快,死得也快,充当了应急的简单的作用。
“百年树人。”一个人要成才,同样要经过历练,有个必要的过程。神童、天才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人不太可能无师自通。可如今星光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大师可以自封,名人可以自称,权威可以自命。一夜成名,一唱成名,一写成名,一脱成名,令人没有半点思想准备。有写小说的一年可以写上两三部长篇,从来没有习过帖的写出来的字竟可傲视江湖、唯我独尊,写出来的诗就是让人读不懂曰之为新诗,要的就是这个境界范儿。这些名人,只不过是热闹一阵后,便很快销声匿迹,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有人作过跟踪调查,当年的中国少年科技班,也很引人注目。这一拔高之后,本来很有培养前途的却从此平淡,有上乘表现的已经寥寥无几。无论怎样折腾,从艺术上讲,中国的四大名著永远是经典,写字的不敢不临颜柳,老一辈艺术家永远是楷模。
这个年代,想静不容易,要慢也艰难。看得见的利益,伸手可得的好处,太多的诱惑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太多的喧嚣干扰着人们前行。独善其身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承担压力,这需要勇气,需要担当,需要眼光。
有人就有这份坚守,就这么默默努力。有个建筑师叫王澍,在上大学时就颇富才华却桀骜不逊。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口出狂言:“如果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是导师包容才侥幸过关。导师看中了他的潜质,认为天赋异禀,假以时日,应该是大有成就之人。毕业时告诫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而薄发。”这次他听进去了,让自己一沉就是十年。建筑师十分走俏,财富唾手可得,这期间他战胜了金钱的诱惑。他远离热闹,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用主要精力夯实文化底蕴,从而完成了心性的滋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他战胜了寂寞的挑战。在西方建筑思潮甚嚣尘上、浮躁之风盛行的时候,传统的、民族的显得无比冷清与寂寞。毕业后的十年,他没有建一座房子,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中。内心从未放弃过,只不过是长时期的积累、沉淀,使自己的想法更丰富,更成熟。机会终于来了,《瓦园》成功,令王澍一时声誉鹊起,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王澍终于获得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这个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中国人实现了零的突破。“十年磨一剑”,得奖的光环熠熠闪烁,那沉寂十年是一般人难以办到的。
眼前的利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长远的利益充满着变数。王澍这场雨也下得晚,比一般人至少晚了十年,但一下就非同寻常,收获的是惊喜,而不是意外。只有这样,才会有这种收获;必须这样,才能如愿以偿。如果急于赚钱,相信只要他出山,就有赚不完的钱。如果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相信他也会过于俗套,跟风太容易。只是如同早雨,来去匆匆,如此而已。当今处处充满浮躁、肤浅,无论在创业或者学术领域,有那么多人在匆匆赶路,追求速成,寻求捷径,不也就是要让那点雨早早下来吗?那样下,当然过不了“中”,因为缺乏后劲。
年份酒容易醉人,是因为岁月的沉淀。真正能成大事的,是因为弥久坚持。坚持是个过程,要经得起时光的打磨。这个过程有寂寞,有挑战,有诱惑,稍有懈怠,就战胜不了虚荣,就会中止努力,就容易放弃。别人都在“下雨”,你要不慌不忙“布云”。他“下”他的“雨”,你“布”你的“云”。条件具备,时机成熟,积蓄的力量喷薄而出,等于满天的雨云,会下个酣畅淋漓,持续热烈。这才是最想看到的一幕,最有远见的体现。
第五篇:最美不过初相逢美文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逢。驿路策马,长亭短憩,一回眸,一驻足,就可能是一场相逢。相逢只一瞬,却需要各自的生命,山一程,水一程,风一程,雨一程,马不停蹄地走很长很长的时间。
任何一念流转,都会擦肩而过。任何一脚迷乱,都会无缘错失。这种巧合,看起来,更像是与另一个自己相逢。张爱玲的同学炎樱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
生活撩人心魄的地方是:你永远不知道,在下一刻,在下一个地方,会有哪一个人,不早不晚,不远不近,为你等在那里。
偶然也好,命定也罢,总之,这么大的江湖,惟你,也惟与他(她),相逢了。阳光照进幽暗的弄堂,温暖牵住了青苔的明媚,光亮擦亮了蛛网的惊喜,说不清是该明媚还是该惊喜。
所有的相逢,都是上天的恩赐。而最大的恩赐是,让你在人生最美的时候,与最对的人,欣然相逢了。相逢是多么美好的开始,接下来,相识,相赏,相知,相爱,相伴,相扶,一直到老。一次相逢,便是一辈子的厮守。
这个世界,最短命的相逢,一定是相遇在了不对的时间,或者阴错阳差,遇上了不对的人。一眨眼灿然花开,一转眼又寂然而败。
相濡以沫也好,相忘于江湖也罢,所有的相逢都会有结局的,而所有的结局都是相逢的一部分。不要用结局去质疑开始,成全人的,是生活;捉弄人的,也是生活。
尘世中,尽管人来人往,但更多的人是生命中的过客,只能算遇见,不能叫相逢。相逢,是指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有初见的惊悸,有对视的惊慌,有乍逢的惊喜,就像邂逅了前世的情人。
相逢之后,有的一转身,成了陌路,有的一转眼,成了敌人。也许,要恨一段,怨一段,只因为,彼此曾经深入过对方的灵魂,相互濡染,无法分开。
此后,便恨也去,怨也去,也只因为,站在时光的彼岸,回看此岸的光阴,惟有嵌入灵魂的人,当雾岚散去,当阴霾散去,阳光匝地,风烟俱静,此人在心上,温暖独好。
不去伤害,也不必恨。权当是相逢的时间不对,权当是没有退一步,去认真地将就过遇上的那个人。
于万千的人群中,于无涯际的时光里,一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奔赴到你的人生中来,是几分运命,也是几分注定。
所以,每一场相逢,不必去说对与错。你只需知道,就是这个人,他(她)注定是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终将要组成你的世界。无法擦肩而过。只能相逢,也必须相逢。
生命走到最后,你觉得孤单,你感到惶恐,也只是因为,你要从这个尘世走散了,从此,再无可以相逢的人。
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便在心里轻轻默念,愿今生,与你,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遇。“最美不过初相逢”,只是相逢,却是回忆里的惊鸿一瞥,美的耀眼,却短暂如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