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教会学生有礼貌-班主任工作心得
怎样教会学生有礼貌
1、有礼貌的行为,才有和谐的班级氛围。对师长有礼貌,恭敬心升起,诚心浮现,才有能力吸收师长的教诲。对同学有礼貌,才能建立优质的人际关系,因此,未得同学的允许,不得观看、取用同学的私人物品,不可干扰同学听讲,不应妨碍同学自修、静息。
2、用顺口溜的方法,教同学有礼貌。如“有礼貌的孩子处处方便不吃亏”,“听话的小孩进步快”“挨骂换的进步”.一个陈老师的学生,多年之后回来看老师,就和老师说,有礼貌的孩子真的是处处方便不吃亏,他从小长大,就很有礼貌,很多事情都做的很方便,而周围的同学则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另一个小孩,因为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不管自己多么优秀,父母总是不满意,有一天,听到“挨骂换的进步”心境就变了,自己挨骂的时候就会想我是在进步,所以就不那么自卑了。
3、学校每天都会有午休,有一天下午有接力比赛,很多班级都不进行午休了,学生问陈老师是否我们要午休,陈老师说,班级里有16名同学下午有接力比赛,他们需不需要休息呢,所以所有的同学都趴在自己的桌子上休息,下午的比赛他们班级也得到了冠军。这是大家的冠军,其他的同学为参加比赛的同学提供了很好的休息环境,大家都为班级做出了贡献,都值得表扬。
4、从礼貌的原则中,延伸出许多基本行为的准则。如:“眼神”: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才有礼貌。所以上课时,眼睛要看老师,养成专注的行为,才会学到老师的本领。“手脚”:有礼貌的人,手脚不能随便触及别人、妨碍别人,令人不方便不舒服。“姿势”:在公共场所,坐要端正,站要挺拔,才算有礼貌。这也同时展现自己的水准。更重要的是养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的优良习惯。因为端正的身体能使营养运送均衡,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物品”:别人的物品,随便动用,那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记得归还。这是良好人际关系的要素。“责任”:“礼者理也”.有礼貌的人,重视自己的责任,才有合理的行为。所以,该完成的功课不会忘记。值日生的任务、各干部的任务,一定认真执行。皆属有礼貌的行为。“爱班爱校”:有礼貌的人,不会破坏大家的学习环境。因为凡事讲理,会合理的使用公物、会爱护花草树木,会喜欢整洁的环境,这都是有礼貌的孩子。
5、你自己的范围不能超越,不能妨碍到别人,别人会很不舒服,这样没礼貌。
第二篇:怎样教育学生有礼貌
怎样教育学生有礼貌
一、榜样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举止时时处处都必须为孩子树立榜样,是幼儿学有榜样,行有准绳,例如:教师之间要互相尊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老师与老师之间要有礼貌,教师对小朋友要关心爱护,说话态度要和蔼等等。要求幼儿尊敬老人,教师首先要带头,见到老人要问声好,热心帮助老人,坐车让座,走路搀扶等等。要求幼儿爱护小朋友,教师就要在平日的言语中,对幼儿注意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发现小朋友有困难及时给予帮助等等。幼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都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做。相互之间能用礼貌用语,幼儿之间遇到困难,基本上能友好的商量解决,班里面的好人好事也会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比较和谐、文明、礼貌的班集体。
二、引导教育幼儿学会尊重
礼貌本质是尊重人,幼儿园里天天教育幼儿有礼貌,而有的幼儿根本不懂什么是有礼貌,所以,根本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针对幼儿在园中的活动安排,引导教育幼儿对老师、对家人、对小朋友要有礼貌,在班里推出“尊老爱幼的好宝宝”“有礼貌的好宝宝”等评选活动,积极启发幼儿说“您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并且孩子一有表现,立即表扬或小红花鼓励,同时结合《我的好妈妈》《好娃娃》《悯农》等歌曲和古诗,让幼儿学会理解父母的辛勤劳动,使幼儿在园在家一个样,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让孩子从小学会尊重他人。
第三篇: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怎样才能做到教会学生学习
曹紫英
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 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 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
要使学生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年级相应的自学能力;
作为一个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基础特别薄弱。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呢?冷冉情知教学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教会学生预习
冷冉认为“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我就先从培养预习习惯入手。预习是听好课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又能及时地发现新课中的疑难问题以及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还可以通过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听好新课,高效率地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听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怎样教会学生预习呢?我是从教会学生读书开始的:第一步学会看目录,这可以帮助自己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并能很快地找到想看的内容。第二步要学会看例题,了解化学信息、提出化学问题、思考解决方法。第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就能了解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同时还能查阅资料拓展对知识的了解。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量增大,逐步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后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更多的预习方法:
读:课本是学习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读,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边读边想,想书中是根据什么来写的。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上课认真揣摩这些重点的问题。
想:预习要讲究方法,不要死记硬背,这记不劳,应该充分理解这些基础,要注意它的思考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做:冷冉在教会学生学习中就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为巩固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用来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一课。然后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
把这些预习方法做以总结,就是:(1)初读课本内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做标记。(3)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4)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以后,还可以让学生写预习笔记:“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我会解决什么问题,我的疑问是什么”,通过预习的四步骤,把所讲的、所标注的内容都写到预习笔记中,对不懂的地方,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
二、教会学生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冷冉先生认为“教会学生学习”包括“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能坚持每天阅读,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习惯。
读书学习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身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这种快乐和享受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很无奈、很劳累、很痛苦的事情。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一种必须尽的义务。但是,这些学生读起课外书却津津有味,这就是兴趣。这种乐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格言警句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有人把读书狭义地理解为读语文书,这是片面的,语文书要读,数学书也要读,更要读相关的课外书籍报刊,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在读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在读书中学会想象,创新,拓展延伸。有的课文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教师应必须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向课外延伸,促使知识向能力迁移。
三、教会学生听课
冷冉情知教学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这些方法的获得,则依赖于课堂学习。
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倾听同伴的发言和讨论,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结构。只有认真听,才能找到与别人交流的切入点。
其次,应该带着问题专心听讲。学生有了充分的预习,就是为学习新课做的准备。在预习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听课效果。例如《认识时间》,怎样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由于重点讲了学生预习中搞不清的内容,所以使他们越听越专心,越听越有劲,再加上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上课效果倍增。
再次,上课时还要积极思考问题,大胆举手发言。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向老师请教。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独特见解,敢于一题多解,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求异。在课堂是我发现溜号的学生往往是因为长时间处于思维的静止状态,他们没有积极思考问题,不参与讨论,时间一长,难免不走神。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就不会溜号了。
此外,还要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手脑并用。上好化学课,必须认真做好堂上练习,“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化学概念是通过做题来巩固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经过反复练习之后,熟练度、准确度明显提高,也理解了对常见物质的理解。
四、教会学生“学”与“习”统一起来
冷冉情知教学理论认为的“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性学习,即反思自己的困惑是什么、学到了什么、如何学到的,以及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等。教师只能给学生讲懂,却不能给学生讲会。学生学得怎么样,自己有时说不准,只有把“学”与“习”统一起来,才能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里的东西,形成一定的能力,学生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发现不足,不断进行调整。
教师上课一定要精讲多练,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后,必须随堂组织、指导学生尽快有效地练习,在“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课堂的“习”是多方面的。学语文时,让学生快速阅读是“习”,让学生仿写一段话是“习”,让学生积累词语是“习”,让学生复述是“习”。学生正是在许许多多“习”的过程中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听、说、读、写、评的能力,达到了“会”这一目的的。
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设计分层次练习,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不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训练,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会激发学生“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自我反思,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
教会学生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过程。“学习者”总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概念、信仰和习惯进入学校教育,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他们对所学内容和解释方式的理解;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方式,影响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学习观念。不管教师如何教学生,他们的知识都是基于原有的学习观念,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我没想要教,而他们却学会了”。教师需要注意学习者原有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理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第四篇:怎样教会学生历史
怎样教会学生历史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第五篇:怎样教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怎样教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我曾经在网络上观看了一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主要讲老师带领全班的学生参观敬老院的活动。让孩子们深入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感知社会是必要的。这部纪录片中的老师用这样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也是我们成年人关注的事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及时的、行之有效的。如果在学校里教师开展对孩子们身心健康有教育意义的一些活动,那么孩子们将来走出社会时,他们会自觉地关爱他人、尊重老人,这种敬老爱幼的社会风气永远发扬光大。纪录片中的教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作为农村小学的一位普通教师,我感觉现在的学校永远偏离了生活实际,只注重教学质量和安全教育,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却微乎极微,生怕孩子们出这样那样的危险。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于我们社会当中,如果一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独苗谁来负责?所以学校也不可能轻易地开展这样那样的活动,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没有通过准许是万万不可能的。领导会说“你尽出风头,你一个葫芦挂在墙上不挂,你单单要挂在脖子上。如果在活动中万一学生出了危险怎么办?你负得起责任吗?”危险时刻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地组织孩子们进行活动。
我记得在我生活的小学年代,那时的全校师生就没有把危险看得这样如此重要,全校组织所有师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游行示威啦、春采茶叶啦、秋收拾稻穗啦、寒露捡茶籽啦等等,师生们的热情十分高涨,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那时候也没有出现什么危险。我们那时候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和劳动,活动回来果实累累,稻穗堆得像小山包似的,茶籽榨出了香喷喷的油,为学校增加了勤工俭学收入。在劳动中师生们虽然有些累,但收获不少,师生的汗水也没有白流。
我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小学生活确实认为那时候我们那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学习、劳动、生活。如今的农村孩子生活在狭窄的空间里,学校家庭之间来回奔跑。家长把孩子看得娇生惯养,他们好似温室里的小花经不起大风大浪。这是我们家庭、学校教育的悲哀。这样的学生将来融入到社会中去也可能成为社会的一种悲哀。
作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我在思考,现在,我们的教育应该还是要把“德”的教育摆在首位,教育孩子们从小学会爱父母、爱老人、爱别人、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好品质,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怎样教会孩子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呢?一般情况之下,首先老师与孩子们的家长取得沟通,让家长们放心,同时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在班主任亲自主持下,开展为五保户送温暖、慰问烈军属等一些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使他们懂得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是一种崇高的职责。将来的社会还是要靠一代一代的人去建设、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