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15级审计 殷正馨

新中国审计机关自从1983年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30多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的审计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审计技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然而,由于我国在国家审计方面研究时间较短,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很多审计理论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审计理论,无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紧密结合,因此审计理论的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一系列的问题也不禁引起了审计工作者和爱好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刘家义审计长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该书不仅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还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立意深远,紧贴实际,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审计专业的学生,读完此书感觉深受启迪、获益良多,该书不愧为一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实现了对国家审计理论的总结和创新。该书在吸收总结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权力制约论、民主法制论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免疫系统论”这一观点,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本质最贴切深刻的概括。审计长把审计同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类比,认为国家审计同样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这三种功能。“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体现了刘家义审计长在多年国家审计实践中对审计本质、内涵的精准把握。该书以“免疫系统论”为主线,贯穿全书始终,使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完整统一,并且这一创新性的理论名词的提出,也必将会对今后的审计工作者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审计实践。我国的国家审计比较年轻,有些审计工作者往往会偏向直接把国外的审计理论生搬硬套到我国的审计理论中,很明显这种一味地“拿来主义”很难解决不同国情下我国的审计理论需求,()具体的审计理论也很难在我国成功实践。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审计也必须能够立足中国国情,因此对国外的理论我们不能盲从,而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批判和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就各国审计功能这点就曾提到:“各国由于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不同,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着力点不同,作用方向和领域各有侧重”.所以,本书的参与者大多是审计实践经验丰富的审计署领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情为基础,从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审计理论体系。在审计目标研究这章中,审计长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求国家审计目标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位”.这些理论是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完美融合的结晶。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实现了以理论合理指导审计人员实践。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的知识必须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然就容易出现“本领恐慌”问题。而本书不仅介绍了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和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的审计方法,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审计人员的实践方向和理念。朱熹曾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真诚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审计工作者认真地品读此书,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本书中的审计理论。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这本书,凝聚着很多审计署领导和高校教授的心血,他们无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理论修养还有纵观全局的视野,所以整本书无论是篇章的结构安排还是内容的深度,都具有高超的水准和权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是一本难得的值得推荐的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计理论著作!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15级审计 殷正馨

新中国审计机关自从1983年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30多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的审计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审计技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然而,由于我国在国家审计方面研究时间较短,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很多审计理论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审计理论,无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紧密结合,因此审计理论的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一系列的问题也不禁引起了审计工作者和爱好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刘家义审计长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该书不仅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还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立意深远,紧贴实际,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审计专业的学生,读完此书感觉深受启迪、获益良多,该书不愧为一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实现了对国家审计理论的总结和创新。该书在吸收总结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权力制约论、民主法制论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免疫系统论”这一观点,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本质最贴切深刻的概括。审计长把审计同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类比,认为国家审计同样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这三种功能。“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体现了刘家义审计长在多年国家审计实践中对审计本质、内涵的精准把握。该书以“免疫系统论”为主线,贯穿全书始终,使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完整统一,并且这一创新性的理论名词的提出,也必将会对今后的审计工作者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审计实践。我国的国家审计比较年轻,有些审计工作者往往会偏向直接把国外的审计理论生搬硬套到我国的审计理论中,很明显这种一味地“拿来主义”很难解决不同国情下我国的审计理论需求,()具体的审计理论也很难在我国成功实践。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审计也必须能够立足中国国情,因此对国外的理论我们不能盲从,而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批判和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就各国审计功能这点就曾提到:“各国由于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不同,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着力点不同,作用方向和领域各有侧重”.所以,本书的参与者大多是审计实践经验丰富的审计署领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情为基础,从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审计理论体系。在审计目标研究这章中,审计长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求国家审计目标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位”.这些理论是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完美融合的结晶。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实现了以理论合理指导审计人员实践。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的知识必须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然就容易出现“本领恐慌”问题。而本书不仅介绍了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和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的审计方法,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审计人员的实践方向和理念。朱熹曾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真诚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审计工作者认真地品读此书,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本书中的审计理论。

第三篇:20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作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如何?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奋斗。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3.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这一战略部署就是: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中共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1.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全会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切实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会首次定义了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臵,推动资源配臵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中的职责和作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解决好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的现实问题。

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全会首次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是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全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围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会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新举措。这必将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相互公平竞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3.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根据现代市场体系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既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课题。全会明确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臵效率和公平性,并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强调,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是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前提。全会强调,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具体化。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就明确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全会强调,要着力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一鲜明思路和有力举措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国家治理规律的探索和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6.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体制性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全会强调,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全会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明确了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这必将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7.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全会明确,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臵、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同时强调,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强大动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5.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有哪些?

1.有效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中国的制度优势之一是,建立在能力为基础之上的 全国性选拔、长期培养和历练、年龄的限制、定期的更替、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差额选举。以新一届领导人国家主席和总理为例,他们均经历过长期的基层任职考验,并于2007年进入最高权力中心——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因为对国情、政情、民情了如指掌,所以可以立即开展针对性的施政措施,根本没有西方新领导人至少长达半年的熟悉情况的阶段。相反,在耗资巨大、通过大众投票方式产生领导人的西方,能力往往不是第一位的。影响选举的因素众多,如宗教信仰、性别、种族、形象、是否会做秀和演讲、是否有足够的金钱支持等,而最重要的能力却被边缘化。中国不存在西方式的宪政空窗期。在西方假如出现换人或换党,新的领导者必须等上数月就职后才能展开施政。而一些议会制国家,假如选举出现争执或者无一党占据优势,则往往长期无法组成政府。

2.保持政治独立并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2013年中国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了大部制改革,铁道部也在其内。由于历史的原因,铁道部对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03年和200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也曾试图对其进行调整,在种种阻力下未果。但铁道部最终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走进历史。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体制很鲜明的特点是一直保持了政治的独立性和最终的决策权。在西方,民众、资本和权力三种力量博弈的最后结果是以普选为特征的民主制度。民众通过选票获得了对政治的控制权,而普选导致的高成本又为资本提供了影响政治的空间。至此,政治权力成为弱势,民权和资本的权力事实上主导了西方各国。目前的中国,虽然三种权力的博弈日益激烈,但至少在全国一级,政治权力仍然有最终的决定权。所以,一些很困难的决策、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决策,都能够执行。至少从现实角度看,一个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的、资本主导的制度和一个以追求福利为核心的民众主导的制度,其合理性、有效性要远远低于相对中立的政治权力主导的制度。3.高效的执政和强大的学习、纠错能力

低效率一向被认为是民主制度的通病。因为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随冗长的程序。其优点理论上曾被认为可以避免巨大的失误。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却是不仅有低效率带来的弊端,其最终决策由于受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影响,负面作用往往成为主导。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无法阻止入侵伊拉克,没有办法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无法阻止最高法院取消已经实行了100多年的对财团政治捐款的顶额限制。在西方金融危机爆发后,即使进行修正,也无法消除其后果,更无法回到危机前的状态。目前来看,更深层的危机是这种制度也阻碍新科技的产生和应用。比如,奥巴马上任伊始就决定发展高铁,结果到现在依然没有实现。在佛罗里达州规划的第一条短线高铁,尽管是由联邦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用,但由于高速公路和航空利益集团的反对,最终化为泡影。批复的加州高铁,论证(实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竟然长达8年,而建设周期更是长达20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恐怕等到建成之日,已是技术淘汰之时。显然,一个不被财团绑架和影响的政府才可以做出更中立和理性的决定。

4.中国政府是一个更负责的政府

一谈到中国,西方往往套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的说辞。这实是意识形态的想当然,与当今政治实践不符(众多民主国家存在的严重腐败就是例证)。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没有认识到“绝对权力也往往意味着绝对责任”。在西方国家,出了问题可以推诿。执政党说是在野党不配合,在野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又推卸责任是前者造成的。不仅如此,对跨越政党任期的项目,往往会首先被牺牲掉。奥巴马总统向国会提交的2011年预算案,其中一款是砍掉了小布什时代的登月计划,而这个登月计划已经耗资91亿美元。

在西方国家,许多官员是选上来的,因而有任期保障。只要不违法,即便决策失误,或者不作为,都不影响任期做满。而且一旦任期到了,下台了,就是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再被追究。而在中国,高官问责制日益完善,官员不称职或者失职、犯错,随时会被追责。

5.在转型时期中国对腐败的有效遏制

西方的腐败是刚性腐败,中国的腐败是人性腐败。西方的民主,必须要有选举,而选举必须要有钱。政治人物接受了财团的支持,获胜后,必然要给予回报。这就是民主制度下腐败的刚性原理。而在中国,官员的任命受诸多因素影响,工作能力、群众测评、人情关系等等,但这种开支和大规模的选举所需要的费用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因此和财团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上任后的腐败主要是和人性的贪婪有关,收入不高和法规监督不完善则是外因。但从客观上并没有必须腐败进行钱权交易的刚性原由。

当然,中国的腐败之所以相对于其他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能够得到更有效的遏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在现行体制下,有能力对腐败现象进行打击。虽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无法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准,但在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时期内,已可算是最可接受的效果了。现在名列亚洲廉洁排名第二的香港,上世纪70年代腐败严重,当时的港英殖民政府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打击,竟然引发香港警察暴动,将廉政公署占领。

6.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是什么?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要统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包括文化)的四位一体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7.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个论断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1、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的优势。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基本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无产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物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没有与社会和人类解放不同的特殊利益。

2、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阶级社会的根本区别,过去的阶级社会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和民族对立之上的,其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以旧的社会分工为基础所形成的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最主要的就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3、社会和谐是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是由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也是国家的权利逐渐向社会回归的一个历史阶段。

4、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他们说代替一个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8.历史上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对今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生态文明的中国文化渊源:

(一)“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普遍确认为“天人关系”,这个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多有论述,其中以道、儒、佛三家最为丰富精辟。道、儒、佛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却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道、儒、佛三家一系列关于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智慧,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来源。

(二)“尊道贵德”的生态哲学。道家首倡“遵道贵德”的天人关系哲学。老子首次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天人关系”,强调在天道与人道关系中,天道是本体、本根、本底,人道要无条件服从天道,首次明确提出了“天道决定人道、人道服从天道”的文化定式。借鉴意义:道家道法自然、遵道贵德、天人合一等思想,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9.如何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要决策.(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年,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冲击,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新的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本质上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较大,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同时,改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我们必须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协同推进其他各方面改革,努力营造各领域改革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形成强大改革合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题目2009级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课程论文选题

一、论文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6、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7、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基本经验。

8、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9、“社会和谐”的基本涵义以及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1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写作要求

学员可在以上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根据教材、参考书目和教师授课内容,在不超出上述题目内容范围自定题目,论文字数4000字左右。要求独立思考,注意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顺畅。

三、交卷时间

具体时间由分院确定,最迟应在09年12月底之前交稿,逾期成绩降等。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第五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三个总”的概括,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于全党全国人民更加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我国的根本实际。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国情”就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关系着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认识,关系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着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采取的发展战略步骤。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体现着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将紧紧抓住这个最大的“实际”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成为“五位一体”。从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部署,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体现着我们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始终坚持、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

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布局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大亮点。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健全的人民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五位一体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丰富和完善,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和重申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展为五位一体。

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完成这个总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继承和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那天起就确立的雄心壮志,也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华儿女的梦想。我们党确立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都集中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总任务,始终坚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基本要求”,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地干下去,就一定能迎来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7-8

    第7讲1、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最终版)

    内容摘要:cpro_client='chinesetax_cpr'; cpro_at='text_image'; cpro_161=9; cpro_flush=4; cpro_81=0; cpro_h=250; cpro_cbd='#ffffff'; cpro_cbg='#ffffff';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后感 在经过这段时间,《概论》的学习,我由衷的感慨,对于现有的生活,现有的制度,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读后感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赵曙明)观文读后感本文主要从分析层次的维度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划分为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两大类。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在组织层次上进行的,......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

    审计风云读后感

    审计风云读后感 看了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感觉是严肃,冷峻的画面,作为审计师的为难与高风亮节,任何人在这个时候都无法保持独立性,所以审计显得更加神圣。背景:日本拥有总计超过4000......

    领导力理论研究

    关于领导力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 领导力在领导系统中是一个根本性、战略性的范畴,是领导者凭借其个人素质的综合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对特定个人或组织所产生的人格凝聚力......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研究生院经济系劳动经济学,2016310172,李焙尧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框架, 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