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用之用的散文
记得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微信一款名叫跳一跳的游戏突然流行起来,无论是在食堂还是在超市,我都能听到熟悉的跳一跳的背景音乐。受众面之广,令人惊叹,我自然也不例外,只要手指动一动,就能看到分数的一点点增多,时间就在我不经意之间流逝了。
那为什么这款游戏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超级玛丽,曾经也风靡一时。这两款游戏有不少的共同之处,如任天堂超级玛丽的工程师所说,游戏设计能让人上瘾,需要具备三个特点:简单、容易犯错和随机奖励。可能这是最科学系统的解释吧,同时也有人笑称这是因为微信会抄好游戏和大学生正值考试周,其实也不无道理。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攀比,看着自己的排名在好友中排在前面,有说不出的喜悦,但后来,似乎有些变味,开始出现了微信跳一跳开挂软件,让这游戏完全失去了意义。
“玩游戏就是为了开心嘛,不要太过在乎输赢,我赢了才会开心啊。”这是曾在微博上被疯转的一段话,是不是无法反驳,十分有道理?并不是,我之所以会选择玩游戏,就是想放松放松,如果反而让我更加紧张,更加不痛快,我宁愿不玩。
我是在说跳一跳,但也不全是,生活中很多事也是如此。或许你还记得当初我们选择网购是为了买到便宜的东西而省钱吗,可现在的“千手观音”天天吵着要剁手,完全背道而驰。在前几篇文章中我提到过,我曾看到一篇文章就想怎么用到作文里,读完一本书,就把里面觉得可以的素材抄下来,不得不承认,作文的分数确实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但我很不喜欢这样,高考后我最开心的事,就是我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不必再去想我读这些对我有什么好处,而纯粹因为这些文字好美,这个故事好甜,这个作者贴近生活喜欢了,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前几天有个公众号向我约稿(没错我超开心超激动),但当我看到他的约稿类型时,又放弃了,因为他要求写影评。我觉得一个电影好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它能不能让我笑,让我哭,如果我为了写影评而去看电影,让我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写某某电影某某前段让我哭成狗,恐怕做不到,我还是想只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
总而言之,正如今日刚刚逝世的史蒂芬霍金所说的“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就做你想做的事,让你有乐趣的事,你喜欢的事,别忘了你本来的目的。人生太匆匆,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呢。
第二篇:浅谈哲学的无用之用
浅谈哲学的无用之用
概要:哲学是非实用的学科,但哲学到底还是有用的。学哲学,是使人能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一种人。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中国思想的三个主流,它们共同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格。
关键词:哲学、价值、儒释道
一、哲学的有用与无用
哲学,在今天大部分人的眼里大抵是没什么用的。如果我说: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学过哲学的人,另一种是没学过哲学的人。大家肯定就要质疑我的这种分法:学与没学,难道这有区别吗?由此可以粗见大家对哲学的看法到底如何。要是说哲学没用,按照哲学的说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今人所认为的哲学无用的想法也是有其道理的。时至今日,除了以“哲学”为职业,或者是那些高唱着“哲学向生活实际回归”调子的政客们之外,哲学大抵是没用的。哲学,一不能拿来玩;二不能混口饭吃;三不能治理国家、实现民族复兴;
四、最悲剧的是学了哲学后,有些人居然发现自己有时候说话不能被人所理解了。这样的哲学,对于今天的众生来说,实在是太没用了。
但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想,哲学到底还是有用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提问“哲学有什么用”的时候,就已经在无意之中走进了哲学,在谈论一个哲学问题了。亚里士多德曾言:“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你们活着是为了吃饭。”我想,这就是对哲学有用与无用争论的本质原因的最好解读。箫剑在《哲学与我们的时尚》中说 “哲学的无用及有用之论,其实就是‘哲学了的’。哲学是孤独的,但哲学并不寂寞,哲学就是生活本身。只要人类心中还有疑问、惊奇,有神秘、感叹,有苦恼,有欢愉,哲学就是精彩的了。”现在很多人,注重的是实用主义。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在“这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上挣扎很久。但是,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正如罗素所言:“只有在心灵的食粮中才能够找到哲学的价值。”如果你超越了实用的功利关系,追求比较高的精神层面,哲学才会成为你比较渴求的东西。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能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一种人。
二、中国哲学的价值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中国思想的三个主流,他们共
同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格。
儒家,是站在人生之内看人生。此所谓“不知生焉知死”。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很擅长观人识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强调了人的价值追求和自律。对于人道德的看法中,孔子强调仁和义。仁者爱人,孔子把对道德的自觉性把人分为两种: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从二人,仁中亦包含着对次序的肯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里,每个名都有其责任,人人各得其所,社会便有了秩序和安宁。仁义是紧密相连的。孔子主张“无所为而为”。这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正是义。孔子尝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有了仁与义,要成君子还要“知命”,此所谓“知者不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要成君子,仁义知命,三者缺一不可。儒家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生活的各种诱惑,易使人迷失,所以需道德来引导。儒家强调“为”,鼓励在人生中追求“生命之乐”。孔子之乐在何?《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了仁与义,且知命,便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戒之色、斗、得”,向简单生活回归,生命之乐便在其中矣。
道家是站在人世的边缘看人生,批判人理性中有限的一面,以一种无限的眼光看世界。以道观之,人生的苦闷、失意等皆是一个暂态,是不真实的,所以要宠辱不惊,不必介怀。道家尊重自然与天性,认为随天顺性、率性而为,可以让我们获得相对的幸福与自由。相对的幸福与自由必须有所依靠,但人有“老病死”这随生而来之苦,无法排解。在面对生死论题时,道家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生如旅馆,死者,归也;生者,寄也。我们要“向死而生,齐生死!”有了对自然万物更深层次的理解,能以无限的眼光看世界,“齐生死、齐物我、齐是非”,死亡便是一件伟大的事,人也获得了不受外界干扰的绝对幸福。与儒家主张的“有为”相比,道家倾向于“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庄子超越了方内,在更高层次的方外看人生看世界,万物为一。人与世界万物不在有高低轻重,每一物有每一物的价值。因此,道家珍重每一个体的生命,尊重自由与个性,尊重自然,认为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另外一家——佛家,站在人生之外,看待人生种种假象,别人引向纯净的涅槃世界。对宇宙没有了敬畏,做事便会没有顾忌,人就没有了底线。佛家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前世因,今生果;今生因,后世果。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六道者:
一、天道;
二、人间道;
三、阿修罗道;
四、畜生道;
五、饿鬼道;
六、地狱道。起惑,造业,受苦,因果轮回。佛家对人生的感悟可概括为四谛。一为苦谛:现实世界充满各种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备无戮阴;二为集谛: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诸多恶业,即贪、嗔、痴、慢、疑等;三为灭谛:苦难可以消灭,人生可以解脱。四为道谛:解脱的法门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灭谛之后,为涅槃。贪欲永尽、嗔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佛法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注重个人修行,其最高果位是罗汉;而大乘佛法菩萨道:“不住涅槃,不舍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人”。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就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人生苦难太多,放下执念,排除干扰,物我两忘。慈悲喜舍,空空之后便是佛了。
三、今天的修炼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德经》)科技发达、物语横流的今天已经是末法世式的时代,不再是以前的那种以修炼精神为人生追求的时代了。但我们今天哲学,可以让我们少一些俗气,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宋志明在《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中把儒家、道家和佛家分别比作粮食店、药店和精品店。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激励人前进。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买药就得上药店。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主张在对永恒的极乐世界的向往中,使心灵得以净化。儒释道,共同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格。儒家让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使我们看到人生的有限性、看到人生之乐与自然之美,佛家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悲剧性,使我们心中有所敬畏,并且具备超乎寻常的忍耐力,种今生因,得后世果。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古典诗词“无用之用”有大用(共)
古典诗词“无用之用”有大用(1)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春节播出以来广受关注,节目最后的冠军武亦姝成为新一代“才女”,被称为“当代李清照”,受到许多网友追捧,引发民众阅读和背诵诗词的热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和赏析来提升广大观众的诗词鉴赏能力,在当下传统文化式微的背景下,让观众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从诗词中吸取营养,达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春节之后,一档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了,让很多人沉浸在“诗和远方”中,但有人质疑“不就是考死记硬背吗,这对我们沉下心来传播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用?”请问你对此怎么看?
@中国网: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春节播出以来广受欢迎。节目坚持从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进行高度凝炼,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时代内涵,透过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引导观众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京报: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们是最爱诗的民族。《诗经》和《楚辞》作为源头,唐诗宋词作为高峰,一直到当代毛主席诗词文选,中国人习惯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趣。”节目恰恰打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我们谈传统文化复兴,美才是先行,因为美才能导出善。人们需要精神上的东西,而诗和其他任何形式相比,是最属心的。”
@华夏经纬网:虽然综艺节目在国内持续火热,然而却始终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原创性,最火的那些节目怎么大多都是国外买来的?《中国诗词大会》给出了一个强势的回答:应运用民族历史和传统中的美。节目中的参赛者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唯一共同的是对于传统诗词魅力的欢喜。这样的欢喜也影响到了屏幕外的观众们。
第四篇:2013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 “无用之用”导写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材料作文 “无用之用” 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致答谢词的时候曾提及,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莫言的这番话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先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有用”和“大用”。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其二,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例文
“无用”实为“大用”
□方佳新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记录了这样的石头:它形状怪异,质地脆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就是这个石块,吸引了省城的地质学家,并被小心翼翼地搬运走了。原来,它是一块陨石,曾寄托着千万人的梦想划过天际。
同样一块石头,在不同人的眼中,它的价值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生活中是不存在无用的东西的,缺少的是发现它用途的慧眼。人生亦是如此。何必武断地区分事物于无用及有用之间呢?孟尝君三千食客中,有毫无用处的鸡鸣狗盗之辈,却能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际。范蠡在辅佐勾践时精研商业经营之术,最终在功成名就之际能全身而退,演绎了他的另一番传奇。试想他们若以有用无用来对待一切,孟尝君便会客死秦国,范蠡也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又何必去一味追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物质化的空壳呢?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最终还是贫穷潦倒;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无数病痛的折磨„„然而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又一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相比那些钻营于蝇头小利之间的人来说,有些人一生都在做“无用”之事。然而正是他们赢得了举世的瞩目。三毛,这位精通多国语言,颇有律师天赋的奇女子,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投向了撒哈拉粗犷的怀抱。用她的话来说,“只是追寻前世的一个梦而已”。正是这无用的近似疯狂的举动,为我们展现了异域的精彩,让我们疲惫的心灵有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
可是,今天,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们用“有用”与“无用”区分事物,于是,无数先辈留下的优秀文化被置之一边,低俗、刺激、暴力的作品一窝蜂地出来,让一具具空壳从中得到了片刻的慰藉,又重新陷入了寂寞之中。这样的文化导向,是应该重新审视了!
纵观古今中外,“有用”之物往往只是满足人们物质的产物,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东西。所以,请在学会生存的技能之后,让看似无用的东-1-
西来充实自己吧!
评点
文章一气盘旋,从无用之中,一层一层地发掘出其“有用”之处,先是指出任何事物都有价值,缺少的是发现;接着,批评人们一味地对名利这些所谓“有用”之物的追求;然后,肯定优秀文化对人类的巨大作用;最后抨击当今文化低俗化倾向。作者所论、分析犹如剥笋,转换自然,令人信服。
第五篇:在读书日,谈一谈庄子的无用之用
在读书日,谈一谈庄子的无用之用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任命白岩松为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说,“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4月21日《新京报》)
看完白岩松的这段话,笔者联想到庄子在《人间世》里给我们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在庄子的时代,鲁国有一个著名的木匠叫石,有一天,石带领他的弟子们翻山越岭去找好的木料,突然遇到了一棵巨大的栎树,石却说这是棵无用之树。然后,石在夜里做了一个梦。栎树告诉他说,你怎么能说我没有用呢?假如我身上长满了果子,每年许多人踩在我身上摘果子,我的许多树桠早被他们折损了。如果我的木质坚硬,也早让人砍去盖成房子了,还能活到今天让你看见吗?正因为我没有你所说的“用”,才使自己得以长成今天的样子,没有受到过你们人类的一点儿伤害。
我们生长在这个世界上,应该都是平等的。人类有生存的权利,难道树木就得等着被砍吗?而以“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的其实何止是树,对于书,我们也冠以有用无用之分。
有用的书是什么书呢?自然是和考试相关的书。那么考试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显而易见是谋取一个饭碗。即便是这些“有用之书”,也随着考试指挥棒指向的变化而变化。科举时代,四书五经是举子们的必读书,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要代圣人立言,借八股文敲开科举大门,必须逐字逐句地研读这些书,因为考题常常是四书五经中的某句话。而到了现代社会,科举完结了,这些书也被束之高阁了,即便是这些书被重新包装以国学的面目重见天日,也很少有人会认为这些书应该被重新归入有用之书的范畴中,反倒是一些专家教授借国学热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饭碗,实在令人莞尔。
正因为这些书貌似无用,被封存在库房里,一旦等到人们想起要重拾人类的灵魂时,这些“无用”的书又变得洛阳纸贵起来了。机器加班加点地重印这些书,库存的因为部分遭受虫吃鼠咬而显得古朴沧桑起来,身价陡然翻了几倍,简直是一出现实版的黑色幽默。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类似刘邦项羽这类不学有术的人毕竟很少,平常之人干平常之事,应该以平常心对待书籍。有用和无用都是一种功利化的价值判断,每个人眼里的有用和无用也都是不一样的,在相对的世界里,有用和无用又可以互相转换,这一切都要归结到不同人的心态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