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毛泽东的处世》读后感:从青年毛泽东择校谈起
从青年毛泽东择校谈起
——《青年毛泽东的处世》读后感
原创: 怜才读书人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青年求学时,不顾父亲一再的强烈反对与阻挠,改变了这首源自日本的诗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在一位师长的推荐下,我阅读了《青年毛泽东的处世》这本书。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片段,19岁的毛泽东为了求学,先后报名了6个学校,最终选择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这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片段及书中相关场景带给我的感想。
1912年,19岁的毛泽东离开了只待半年的军营后,决心继续求学。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服务,毛泽东在择校“浪费了”5块钱的报名费,而当时每个学校的报名费只需要1元。
为了做警官,他最先花了1块钱报名警政学校;后来听说制造肥皂利国利民,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去肥皂制造学校;又听说法政学堂三年毕业后可以做法律学家,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法政学堂;又听别人说商业很重要,因为革命成功后需要商业来发展国家,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商业学校,还被录取了;又听说有一所公立商业学校更好,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公立商业学校,怎奈英语太差,学习了一个月就申请退学了;最后,毛泽东花了1块钱报考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潜心学习。
在湖南省立一中,毛泽东进一步保持其热爱读书的习惯,甚至为了专心读书在入学六个月后申请退学,订立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在湖南省里图书馆读书。他后来回忆到:“我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这个计划。我认为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对我是极有价值的。”
青年毛泽东在择校时的“随意性”,其实反映了当时他还不够成熟的系统思想,其实想想也很正常,毕竟当时他才19岁呐!
我们每个人在青年时所具有的迷茫感与不坚定,其实毛泽东当时也有。可能与部分青年学生不太一样的是,无论毛泽东当时在具体表现上如何迷茫,他的志向是始终放在国家大事和民族、人民的命运上。这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也是那个时代许多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高格局。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蓝图中的见证者、建设者与参与者。我们这个时代,与100年前相比幸运太多,但仍有应“不忘初心”的相似点。
如果青年毛泽东当时没有从商业学校退学,他以后的人生轨迹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历史没有假设,但是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虽然与其选择有关,但选择绝对不是决定因素。一个人能发展的高度与其青年时期的读书、交友、笃行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他当时没有从商业学校退学,我们相信他也一定是商海中的璀璨明珠。无论他选择什么,读书、交友、笃行都能够助力他成为一个行业的领袖和英雄。
当然,从历史的事迹轨迹上看,我们也很庆幸他当时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做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当然,从历史的事迹轨迹上看,我们也很庆幸他当时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做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如果说读书、交友、笃行影响的是我们的格局,那么我认为格局会决定一个人的选择,而选择也会修正一个人的格局。
选择读书,择良书而读。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就是毛泽东在求学时的感悟。1918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阅读了古今中外各个学科的数目,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关于苏俄情况和马列主义的书报,特别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他所读的书有力地坚定了他做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
我们的李校长在2018届毕业生典礼上的金句也有“抖音少玩点,好书多看点”.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不仅仅记住朗朗上口的前半句,也要真正将下半句付诸实践。
选择交友,择良友而交。
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朋友很多,用一句可能不太恰当的语言就是“三教九流”都有毛泽东的朋友。蔡元培、李大钊、黎锦熙等人是他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师长类朋友;蔡和森、何叔衡等人是他思想相互交流的朋友;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他放不下的朋友。他深入农民阶级,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农村大革命而欢呼,被誉为农民运动之王;他深入工人阶级中,创办工人夜校,培养工人“历史的观念及爱国心”领导了卓越有效的工人运动,面对吴景鸿的质疑与刁难时不卑不亢:“先生问我的资格,我就是工人代表。”
每个人都渴望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人生也不能没有朋友,毛泽东的交友原则就是志同道合和相互砥砺,约定“三不谈”.但是好友不一定好求,1915年,年仅22岁的毛泽东为了寻求真的革命同志,结成牢固的革命团体,向长沙各校发出了“征友启事”,后来只得到了3个半人响应,其中一个是罗章龙,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但是以后又转向了,另外两个变成了极端反动分子,最后的半个是当时没有明确表态的李立三。也正是毛泽东的交友原则之坚定,在与曾经的朋友分道扬镳时,毛泽东只有惋惜,但没有悔恨交友不慎。
我们看过太多的人,因为与好朋友(无论男女)分道扬镳而“痛不欲生”,或者沉浸在过往的情感中不能自拔。也许无论对错,只关性格而已。我们如果能做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以价值观来交友,那么我们无论是相处,还是成长都会更加开心。
选择笃行,择良行而笃。
毛泽东特别注重笃行,他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在学生时代,他就坚持游学,在游学实践中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游学中进一步坚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当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知观就逐步形成了他完整而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实践与调查中,他于1925年完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于1927年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在笃行中、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总结经验、实事求是,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理论,并主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事件。
纵观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轨迹,从受旧式教育的私塾生,到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理论信奉者,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的思想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与发展,与其阅读的书、交往过的人、走过的路是密切相关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也是青年习近平在知青岁月中读过的书、交往过的人和走过的路,孕育了总书记成长的格局。
作者莫志斌在后记中说到:“青年毛泽东的青春故事,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的心灵,我相信他也会深深地打动众多年轻朋友的心。”我想青年毛泽东思想之系统非我所能及,书籍内容之丰富非聊聊数语所能及。惟愿更多的同学们关注好书,多读书,善交友,勤笃行。
END
第二篇:青年毛泽东读后感
读《青年毛泽东》有感
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毛泽东总是能激起人们无尽的评论与争论。但随着历史的远去,当今的人们,对于毛泽东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了解已经淡漠,对他的评价,很多仅仅局限于功过是非,越来越多的观点不能够结合毛泽东所处的具体时代来考虑和分析。《青年毛泽东》一书,还给我们一个可亲可爱的青年毛泽东,真实再现了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大智大勇、机敏聪明而又兼巨大气魄、大胸襟的伟大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一书给我们讲述伟大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奋斗历程和成长经历,让我们真实而亲切的来看一看伟大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和他的可爱可敬之处,也让我们认识到伟人是怎样成就为伟人的。
《青年毛泽东》艺术的故事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青年毛泽东怎样从一个康梁维新思想的积极支持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段思想的变革转变过程是曲折的,因为在那新旧交替的动荡年代,各式救世主层出不穷,目不暇接、无从选择;这段思想转变过程也是痛苦的,因为不同的追求,曾经的同道知己分道扬镳。这不仅是毛泽东一个人的经历,也是个时代所有有识之士的共同经历。作为政治家,他为中国赢得独立、自尊;作为军事家,国内凶恶的军阀与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相形之下成了拙劣的敌手,千百年来敢称“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在过去以及至今还无英雄能出其右;作为文学家,他的浪漫主义气质将让中华后代的子孙今诵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有大气的人才会发此豪言壮语;作为共产党人,他毕生实践着并要求他领导下的革命者“为人名服务‘,无论历史如何改航,评价历史的人如何书写,对他的纯粹共产党人的冬季和精神都不会怀疑。毛泽东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三篇:《青年毛泽东》读后感
寻梦而来
——读《青年毛泽东》有感橘子洲头,放眼望去,那些曾经黄澄澄的橘子,不知何时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只剩下光秃秃地枝条迎着凛冽的北风无力地抵挡着。这里的湘江已不复从前那样清澈,这里的土地也已经不复当年那样亲和了,当年《恰同学少年》中绿油油的草地已经被那形状典雅的房子代替,而现在的我正站在横跨湘江的大桥之上眺望,那曾经仰慕已久的橘子洲头。
我顺着水泥路向主席的铜像走去,领袖的铜像正在满怀微笑的看着我,我打了声招呼,由衷地鞠了三躬。虽然今天太阳没有普照大地,但是铜像依然散发出耀目的光辉。
一想到现在我已经在毛主席曾经毕业的母校学习,我就感到深深地自豪,虽然今天我站在湘江边上,感受着寒风的侵袭,但是我还是久久不忍离去,因为这里承载着毛主席青年时代的梦想,而正处青年时期的我,也正是在为寻找梦想而来。
1925年的那个秋天,这里的一切与现在完全不同,寥廓的大地伴随着秋风的怒吼,使本来满目苍夷的大地蒙上了一层透骨的寒意,不知可曾记否,在那北流而去的湘江之边,有一个人他伤愁过,感叹过,希冀过,向往过。
红色的枫叶随风飘落,看着自己掌心的枫叶,某人却有自己的想法,枫叶生于尘土而又消于尘土,是不是有一种另类的含义呢?层峦
叠嶂的山林都被红色笼罩,漫江的湘水尽为绿色渲染,急流而去的湘江之水正奔腾而怒吼着,成百上千的渔船正在湍急的怒水中逆流而上,成群结队的鱼儿们却是江河的主人,全不把那江水的吓人伎俩当回事,正如翱翔天空的鸟儿一样,这里自是他们的天堂。
世间万物自有它运转的道理,而对自由的渴望却像是与生具有的本能,就算是在这冰凉的霜冷之地,也不能霜冻生命对自由的向往热情。但是,在这个广袤辽阔的世界里,谁才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会是他吗?
曾经携带过很多要好的朋友来过这里,那是正值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时候,谈吐社稷,激扬文字,毫不吝啬,那些军阀官僚,达官贵人,就如同粪土般让人刺鼻,总有一天,苍凉的大地将会变得温暖,破裂的国度将会得到完整,万恶的敌人将会得到驱逐,贫困的人民将会得到幸福!
我感慨万千,这橘子洲头遍布的脚印和印痕就仿佛是一部书写历史的史诗,记载的是那为国,为民,为家,为自己,为梦想而拼搏的英雄革命史。
时光荏苒,光阴如同离弦之箭般转瞬即逝,“青年”这一段人生的黄金时期并不长远,而我还在这漫漫人生路努力寻找着我的落脚之处,今天我为寻梦而来,踏梦而归,这片曾经产生伟大理想的草地,也在为我思量着,到底我该如何决定。
我整整眼睛,重新眺望那湘江北去的流水,突然有种莫名的冲动,恰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般游到了湘水之间,迎着汹涌的浪花,踏浪而上,重拾了那份曾经不灭的豪情。
天渐渐暗了起来,也许真的该离去了,今天寻梦而来,虽没踏梦而归,但是至少,我重拾了曾经失去的面对将来的那一份无惧,我相信我会勇敢而又坚强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路,无论路途多么坎坷,多么艰难。
第四篇:《青年毛泽东》读后感
毛主席那些事儿(《青年毛泽东》读后感)
——纪念毛泽东逝世33周年
费晓东
一
刚刚读完《青年毛泽东》,欲写一篇读后感,每一本书,它的创作过程,就如同一个生命的诞生,每一个环节,都是惊心动魄的。我们随随便便地读过一遍,随手一扔,不仅自己收获甚微,更在冥冥中,对书的作者,是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一种亵渎。所以,我们每读一书,都应该写一点感想,或小结,或质疑,或补充,或阐述,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读书。好在读后感不是演讲稿,不是大会发言,不是总结报告,不需要八股样式。可以随心所欲,只要是真情实感,只要是真知灼见,甚至不一定是真知和灼见。换句话说,一本书,只要你认真读了,一定会有一些感受,只不过有时候一些感受是隐匿的若有若无的,你要能把这些感受捕捉到,再写成文字,就应该是读后感。
二
我多年来只偶尔对晚年毛泽东感兴趣。镜头中的毛泽东神秘神圣神气。中南海菊香书屋以及那个天下闻名的游泳池,那一大排一大排的高大的书架,那些汗牛充栋的线装书,那张宽大的木板床,那辆气派非凡戒备森严的专列;以及凉爽宜人的庐山,碧波荡漾的北戴河,迷人的西湖刘庄,神秘幽静的滴水洞;还有那些熠熠生辉的“7501”瓷器,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上熟悉的硬笔批注„„似乎那些就是真正的毛泽东,全部的毛泽东和现实的毛泽东。
是的,在这里,出炉了大跃进的奇思妙想、全民炼钢的荒诞闹剧、“文革”的隐秘腹稿、“删除”接班人的处心积虑、与林彪的神秘斗法„„昔日的盟友个个被打翻在地,剩下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斜靠在大木板床上日日夜夜读线装书。
在这里,把江青放出笼,祭起“四人帮”,一个又一个深谋远虑的招数让对手瞠目结舌毫无还手之力,终于,击败了所有敢怀贰心,敢说“不”字的异己。高高的天安门上,以胜利者的姿态气定神闲地向天下挥舞自己的力挽狂澜的巨手,当然,那双手同样地制造了漫天的血雨腥风。
在这里,终究难逃自然规律的严惩,终究难逃“永垂不朽”的大结局,更难逃身后的越来越苛刻严酷的评价,熟读历史的人,难逃历史的无情嘲弄,也难逃历史的铁面判官的无情判决。
„„
然而,我要说的,这些,不是全部的毛泽东。
一个人的晚年,是他青年的延续,甚至是他童年的重复。吾人仅仅是出于对历史的好奇,读书喜欢浮光掠影,嫌贫爱富,这真有点幼稚可笑。图片和镜头上或纸上的影像,怎么能信以为真呢?有时,好奇简直和无知没有区别。
要寻访真正的毛泽东,要还原毛泽东的本来面目,必须把镜头的焦距调向历史的远方。贫困闭塞的韶山冲。
一个少年要读书,他的父亲命令他下地干活。他不服,父亲勃然大怒,要打他,他逃跑,父亲追击,他跑到了水塘边,坚定地停下来,转身对父亲说,你再追我,我就跳下去。拥有绝对权威的父亲惊呆了,不会吧,老天爷啊,救救我吧,我怎么生了这么个玩意儿?才这么大,就这样桀骜不驯,这以后,还不得把我活活气死?小兔崽子,你如果跳下去,我还得跳下去把你捞上来。天这么冷,还是算了,老子下回和你算帐。这回,你小子赢了。
老毛,绝对没有想到,他生的这个小兔崽子,赢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输过。老毛啊,你这回输给你儿子,输得实在是太值得了,你输了一次小小的尊严,却赢得了几十年的毛氏江
山,您真是天下最伟大的输家。
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岳麓山巅,和衣夜宿,橘子洲头,中流击水,爱晚亭畔,指点江山,一颗少年时种下的叛逆的种子,此刻悄悄的发芽,一点点地,向上向上。
古都北平,北京大学,大名鼎鼎的胡适之博士这几天有点纳闷,有点好气,有点好笑,只领几块大洋月薪的临时打工仔图书管理员小毛,竟然要和他讨论社会问题,你谁啊你?几十年后,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郑重其事对远走台湾的胡适说,欢迎胡适回来,如果回来,可以做北京图书馆的馆长。不知道是调侃,还是冷嘲热讽。胡适啊,你当年为什么不和小毛同志坐下来好好谈谈,如果你和他谈谈,你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的。事实上,胡适这个人,没有什么架子,很喜欢帮助进步青年,他在台湾,曾送过1000元钱给素不相识的李敖,李敖为此念念不忘,几十年后,李敖捐了35万元人民币,造了尊胡适的铜像摆在百大的校园里。胡博士甚至和黄包车夫交朋友,有“我的朋友胡适之”的美誉。胡适不理毛泽东,大概是因为他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方言,殊不知,这口浓重的湖南方言,很快就主宰了中国达几十年之久。至今,那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特型演员还在银幕上鹦鹉学舌。说什么“银民万岁”。
上海,中共一大会场,中共一大代表。这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真正起点。任何党派都讲究资历第一。毛虽然不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但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身份却显得非常重要。也许,在八十年前的中国,那些埋下头去啃马列原典的人有那么几个,但真正懂得马列主义的,大概并不多,我觉得毛泽东并没有真正啃过这些翻译过来的天书,如果他真正通读了马列,也许他后来会比他的那些幼稚的对手犯的错误更多,他很快就学会了马列主义,那是他自己的马列主义,后来被部下称为“毛泽东思想”,有点意思,就这样叫吧,话语权在我这里,谁还能反对咋的?
秋收起义,目光如炬。第一,不能攻打长沙,不能相信那个党中央,不能听那个谁的命令,以几千人的力量去攻打数万部队的长沙国民党驻军,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以卵击石”,我毛泽东知道。可是,问题是,如果不去打长沙,我们去哪呢?第二,去井冈山。人家说我们落草为寇,做山大王,由他说去,我不在乎。等老子成功了,我看谁还敢说?所以,我相信,在去井冈山的路上,毛泽东老师一定在不停地对战士们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第三,第一次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几十年以后,邓小平老师说,发展是硬道理。当年,毛老师说,有枪才是硬道理,武装力量才是硬道理。只是,稍微有点不好意思的是,发明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人,自己却不大会开枪。有一次,敌人追上来了,贺子珍递给毛泽东一把枪,他老人家竟然不慌不忙地把枪拿倒了,枪拿倒了,就是枪口对准自己啊,那多危险啊。气得贺子珍一脚把他踹得趴在地上,才躲过了敌人的几十颗射向他们的子弹。后来,大概坐下来总结经验,得了,我还是用我的笔杆子指挥枪杆子,笔杆子是我的,枪杆子呢?更是我的。
然后,就是长达十几年的遭排挤遭打击。势头之猛烈,手段之无情,比共同的敌人国民党毫不逊色。一次又一次地被冠以“经验主义”“游击主义”的帽子,博古欺负他,李立三欺负他,王明欺负他,张国焘欺负他,李德欺负他,共产国际更是一直把他视为不听话的小媳妇,只要一有机会就给他小鞋穿或给他帽子戴,只要一有机会就要敲打他。给人戴帽子实在是共产党的一大强项,几十年一贯如此。可怜的毛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被逐出权力中心,一次又一次地被迫靠边站。每一次,都是那么地令人心力交瘁,每一次,毛老师都要大病一次,毛老师脸色越来越蜡黄,身体也越来越形销骨立,毛老师啊,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你就忍着吧,忍别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别人所不能成。毛老师,你辛苦了。没有无缘无故的馅饼,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牺牲,命运女神特别喜欢那些能忍的人。属于你的春天就要来啦。
第五次围剿了,失败了,能不失败吗?失败了咱得总结吧,反思吧,跟现在我们学生考
试一样,考砸了,得反思,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一样的道理。那么多的宝贵的生命牺牲了,那么好的井冈山根据地说没就没了,茅坪村没有了,八角楼没有了,黄洋界也不见了,老毛一去不复返,井冈千载空悠悠。
在哪里总结反思呢?在贵州遵义。开会了,安静了,大家把手机啥的都关掉,都听我说,咱们自从有了井冈山,那是地也肥啊水也美啊每天大米饭南瓜汤,晚饭后你们擦擦枪我和小贺同志散散步,没事再读点书,你们再打打牌,多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革命围剿,我们都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还捉了个张辉瓒。第五次,你们不听我的,非要和敌人打什么阵地战,怎么样?不给你们点教训,你们永远不会认识咱老毛。以后只要你们懂事,不让我操心,面包会有的,地盘失掉了,咱再去别的地方,中国这么大,怕啥?
那天晚上,毛老师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了贺子珍为他做的一大碗红烧肉,抹抹嘴唇,轻描淡写地对贺子珍说了一句:“有了发言权,就有了一切。”
三
以后的事情,几乎都顺理成章了,二万五千里旅旅游,“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到陕北,坐等日本人来进攻,坐等小张同志发动西安事变,小张同志真懂事啊。这样的孩子到哪里找?看老蒋摔碎了假牙,跌伤了腰,再派恩来去调停,逼老蒋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然后在延安慢慢整风,这么大的党,这么多的人,不整行吗?把那个写《野百合花》的大胆王实味给我砍了,扔到井里。把胡风那家伙给关起来。整顿党风,整顿学风,整顿文风。什么叫做整风,整风就是整人。整人你会吗?我教你,整人,不是骂人,更不是打人,打人是体罚,咱坚决反对。也不全是杀人,偶尔杀几个是必须的。整人的全部含义说白了就是千方百计让对手“整天活得不像个人”。让他坐立不安,让他妻离子散,让他生不如死,让他想死都死不成,想活更无法活。中国的整人术确实是世界第一流的,但始作俑者并非毛老师,毛老师是集大成者。
以后的事情,就更加顺理成章了。也更加顺利了。
又过了二十年,早年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终于在晚年与“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完全接轨。
四
毛泽东这个人,几乎就是为了“奋斗”而生的。
炮火纷飞的年代,他的胃口和睡眠都好。有一天凌晨,他像往常一样刚躺下开始打呼噜,敌人来袭,贺子珍手慌脚乱把他推醒,他睡眼惺忪地大发牢骚:“是那个王八蛋敢搅了老子的梦?”
重庆谈判以后,国共有一个短暂的不战不和之状态,这种现状让他大为恐慌,寝食难安,几近崩溃。医生却又检查不出毛病。一旦国民党发动进攻,战争机器一开动,他的病竟然一下子全好了。这真耐人寻味。
在延安时,从不信口开河的他对人说:“蒋先生说国无二主天无二日,老子不信邪,一定要打出两个太阳来给他看看!”他和老蒋都深知,他们二人中,必须有一个垮台。就像是一个故事,开端和发展即将过去,高潮就要来临。某种神秘的预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深深地相信:自己必胜,蒋必败。因此等待的日子会过得度日如年。他更知道,蒋一定不会放下武器举手投降,蒋有数倍于自己的兵力和千倍精良于自己的装备,自己的胜利要靠自己的奋斗去取得,除此之外,绝对没有任何第二条途径。历史的命脉似乎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民族的命运也似乎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并不为如何战胜老蒋而不安。他不安的是,如何去学会接管这个千年大国。似乎,毛老师在这方面的思想准备还不足。
说历史的命脉把握在毛老师手中,并不为过。因为没有人像毛老师那样酷爱学习。学习,只有学习,才是毛老师唯一最厉害的武器。毛老师毕竟是毛老师啊。
古今政治家中一生勤奋读书的人,大概很多,但勤奋到毛泽东那样,广博到毛泽东那样,精深到毛泽东那样,细致到毛泽东那样,大概很少,不,一定很少。
世上学者,读书一点也不稀奇。读书乃学者之天职。但是,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学者成为政治家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寥若晨星那么几位,如韩愈、苏东坡、欧阳修、曾国藩,如果把这几位定位为文人学士,恰如其分;而要把他们定位为成功的政治家,则牵强附会。尽管他们每个人都要不错的政治抱负,他们的政治抱负,也许都不比毛泽东逊色。他们都是孔夫子的好学生,都满腔热血,都想兼济天下。但如果把他们的政治才能和毛泽东的相比,则逊色多了,简直判若云泥。
作为一个肤浅的读书人,我觉得读书人搞政治,是非常不可靠的。但毛老师偏偏就是个另类,一辈子手不释卷。书,读得太多了,难免会成为书呆子。书读得如毛泽东那样多,还不变成书呆子就更难了。为什么毛一点也不呆,一点也不书生气,而且一回也没有犯过书呆子错误呢?这个问题,以吾人现在的眼力和学识,根本无法得到答案。那些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学者,他们牵强附会的扯淡,说服力不强。我可以出一个命题,考考你们,比如:“试论毛泽东从书籍中汲取政治营养”,这是个问答题,很难,满分20分。
毛老师虽然发明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理论,但他真正的长处并不在军事,而在政治。政治这玩意在毛老师手中,就像是耍猴人手中的猴一样,就像是比尔盖茨手中的电脑一样,就像是厨师面前的砧板,砧板上的一块新鲜的肉,随心所欲,纵横捭阖。同样,蒋介石的失败也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而起码是政治上的失败。
我所读的关于毛泽东的书,寥寥无几。且喜欢断章取义,不成系统。不敢对毛读书的话题妄加评点,用毛老师的诗来说:
蚂蚁缘槐夸大国,蜉蝣撼树谈何易?
总之,毛泽东个人的人生是幸福的。他度过了自己的最完美最灿烂的一生。他完全可以像这样豪迈地嘲弄他的前世同行: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注:写此文时,没有翻阅任何书籍资料,全凭记忆加工,个别史实,难免走样。呵呵。)2009-9-9
第五篇:《青年毛泽东》读后感
《青年毛泽东》读后感
从图书馆里借到了《青年毛泽东》一书,竟不消两日看完了,联系《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在此与诸君分享自己的一点想法,表达不周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首先,关于本书的笔风。个人认为本书的文笔比较粗糙,语言很直白易读,但缺乏对人物内心的细致性描写,且书中对话较多,叙述较少。可能这和作者的笔法有关,本书作者赵遵生先生是一位国家一级编剧,多有名剧出自其手。由于其擅长做编剧工作,而编剧工作最基础也是依赖最多的对人物的表现形式莫过于对话,故在本书写作上作者也偏重于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多的在对话中而非平淡的叙述中得以呈现。
其次,关于毛泽东等人的青年时代。
本书和《恰同学少年》这一十年前热播的电视剧都刻画出了内忧外患的时代里一群追求真理、积极向上的众多进步青年人物形象,包括蔡和森、箫子升、何叔衡、罗章龙、张昆弟、易礼容、杨开慧、陶斯咏、向警予等人。他们的救国思想可能不尽相同,像箫子升主张以和平的方式改良中国的各项制度,而毛泽东等人则主张社会的现状已经逼迫中国人不得不进行暴力革命,以推翻旧社会,推翻地主阶级,最终事实证明毛泽东等人的看法是对的,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是社会革命唯一的路,但我想共同之处便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关心着国家命运,而不是只关注个人的发展,在爱国这一点上我觉得是值得自己去学习的。正如《恰同学少年》中所说“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忧乐总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放眼中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也是中国人的一份子,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核心和主题便是救国图存,内有各大派系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做着皇帝梦,仅湖南省省长一职便几经变化,从谭延闿,到汤芗铭,再到张敬尧,且此时日本正对中国山东虎视眈眈,中国的各项主权正被西方列强逐渐蚕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有人站出来,直击如何救国这一宏大的问题,毛泽东等人站出来了,青年人站起来了,他们思考、探索、追问,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的组建者一同发声,掀起了中国轰轰烈烈的工人和学生运动,并最终实现了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而当今时代的历史任务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努力实现中国梦。我想作为身处此时代中的学子,我们也应像毛泽东等人那样,关注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为完成时代历史任务而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毕竟中国的未来必将由青年人所创造。
对这群进步青年印象深刻的另外一点便是他们自身都有较高的品格修养,正如他们为新民学会所立下的规矩:“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他们都淡泊名利,勤奋刻苦,书中剧中都表现出了他们诚实、勤奋、节俭的一面,这些优秀的品质也是值得自己去学习的。
还有书中的主人公毛泽东异于其他人的一点我觉得是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他曾体验过“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曾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可见其胸怀非一般人能抵,越是困难的事他越去做,久而久之,便会凝聚起非常强大的自信心,这是他未来成功救国之路上的强大精神保障。对于自信心,当然不是说有就有的,它需要在一系列磨难中历练。对于我辈青年,也应有此大情怀、大视野,对困难无所畏惧,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最后,关于大学教育中的体育。
湖南一师当时提出的教育理念如下:“德育:敦品、自治、好学、克己、俭朴、服务;智育:才具、言语、文学、科学、美育;体育:胆识、卫生、体操、竞技”。可见当时的教育理念是比较先进的,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人想强调其中的“体育”部分。
在书中毛泽东的体育启蒙老师柳午亭曾说:“青年人并非就有青春,老年人并非就没有青春。青春在于体魄、在于精神、在于永无止息的奋斗”,这位老师将体魄与精神放到界定“青春”的同一高度,足见对个人体育的重视。毛泽东也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主张增加体育在大学教育中的比重。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方先哲在《理想国》一书中便将体操教育、音乐教育等纳为护国者的“必修课”。
他们缘何都对体育如此重视呢?我想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因为身体为一个人存在的根本和基础,就像楼房的地基一样,如若地基不牢固,即使楼房再高,也难免发生倾倒的危险,这便是体育最大的意义。曾有对当代大学生体质的相关调查,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个人觉得我辈青年应重视体育,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强健自己的体魄,为未来的学习工作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