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心,是班主任教育成功的基石-班主任工作反思
爱心,是班主任教育成功的基石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心,是班主任教育成功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学生的一切优秀品质的形成,都源于爱心意识的生发。
中华文明的三大支柱——佛、道、儒家思想都将“善”行放在首位。佛家《涅磐经》中曰:“大慈大悲,名为佛性。”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儒家经典《论语》中说:“仁者,爱人也”。
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把“仁爱”之“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思想,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最高范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一个人只要怀有仁爱之心,便能爱己爱人,乃至推人及物,由此对整个世界怀有感恩与谦让之心。仁爱教育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班主任构建和谐班级最为重要的任务。
一、热爱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是班级管理成功的核心。
孙子在《地形篇》中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表明了带兵打仗需要对士兵的“真爱”。
班主任感情投资越多,对学生越爱,学生的心灵就会越容易被征服,学生就越有可能言听计从。相反,如果教师缺乏爱心,师生关系冷漠,双方心理隔阂严重,学生不仅不会接受教育,而且还会对教师产生抵制心理。当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爱,就是得到了赞许,得到了奖励。这种爱会进入学生的心灵,会在他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美好的情绪体验,会激起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会使他对人对事怀有友善、博爱之情。爱心更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依恋,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在教师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主动改正自身的缺点,他会把努力上进看作自发的愿望。
全国模范班主任李镇西老师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爱学生,这是教育的关键,其余都是次要的。拥有“爱心”的班主任,才有可能实施“爱心教育”。即以“爱心”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心。(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只有在关心、爱护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技巧,找到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才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班主任对学生无私的爱,定会开启学生的心扉,将他们托浮至理想的彼岸,这种爱将成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伟大的力量,将成为学生人生前程的行路指南。
二、爱心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取决于全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普遍具有,而爱心意识的形成则是良好道德观塑造的基础。
当学生受到班主任爱心教育及仁爱行为的影响后,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等美好感情,就会逐步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学生就会由单纯接受别人的爱,转变为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集体、爱公物、爱人民、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和信念。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学生懂得了“仁者爱人”的道理,就会主动帮贫扶困、照顾孤寡、捐资助学、扶老济弱;懂得了“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仁民爱物”的道理,就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爱惜小动物;懂得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就会主动帮助同学,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班风;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就不会去做危害他人,损害集体利益的事;懂得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道理,就会远离不良环境,向品质优秀的人看齐;懂得了“刚毅、木讷,近仁”的道理,就会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作风严谨;懂得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道理,就会为了正义的事业而舍生忘死。
学生有了爱“师长”的意识,会更加珍惜、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了“爱班级”的意识,就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乐于为集体奉献;有了“爱学校”的意识,对于学校交给的任务,就会全力以赴,精心准备,牺牲小我,付出心血,为校争光。
意大利作家但丁曾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心是其它一切美好品质的基础,当一个班级的学生人人都拥有爱心时,一个充满浩然正气、积极进取的班集体也就形成了。
第二篇: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近几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的内心不是感动,而是震撼。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李老师细腻的师生感情、敬业的教育精神无不深深吸引了我,给我启迪,他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李老师说“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我想,这种理念正切合了我今日此时的心境。“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引以为荣的教育生活的自我写照,也是我写给自己的座右铭。而我认为,增长教育智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书读得多了,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当然是比较科学的理念,教育生活才更有尊严。而一味地复制别人,自己如何提高呢?精神层面没有高度的人,在人格魅力指数上也会停滞不前。不要说教育生活,就是日常生活都难得有尊严。
读罢《爱心与教育》,我将自己的读后感总结如下: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这一点,我在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时,就深有感触。因为在书中,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到某部名著对其成长的影响,窦桂梅的书中更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一辑专门介绍了自己的几篇读后感,我在读这样的书时则参照着把未曾读过的书名列入预购书单。我觉得,老师本身就应该多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现代人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首先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书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游,进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读那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精彩的文学描写的方法,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感染。第三点,我在读教育类的书籍时,就如同在跟大师对话,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
第三,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我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套用梁启超激励儿女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第四,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第三篇: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感受之三: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每当回想起来就追悔不已的第一届学生的日记本,因为教师轮岗的安排,在我从中心校干满六年调离的时候,当时拿不完而暂存在学校的值班室,等我在新学校安顿好回去取的时候,那几箱子的本却被健忘的值班大爷当作废纸给卖掉了,我侥幸追至废品回收站,但无论怎么找,结果仍无功而返。那是我和教师生涯的第一届学生小学六年的心血啊!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我的一手指导下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大多数孩子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的日记不是一天一篇,而是一天几篇,他们的观察和感受随时都会记录下来,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且文笔优美;有的孩子在日记里创编童话故事;还有的把日记当成了自己的小说连载……那一本本日记不仅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足迹,也反映着我的语文教学成果,更是他们毕业时留给我的最好纪念,因为我和那两个班级的孩子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那些日记本的丢失我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为什么不早点收藏好呢?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套用梁启超激励儿女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感受之四: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这每日十问就是原来的九问中的一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拆分开来的,但我觉得这样更合理,因为复习和预习是两件事,各自要费不少时间,不能一言涵盖。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于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
http://wenwen.soso.com/z/q116948993.htm
《爱的教育》 读后感--在我看过的书中,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的映象最深刻。读完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视角,来看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家庭里发生的一件件充满爱的事情。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的《六千里寻母》。文中讲到了马尔可的妈妈去大城市工作很久了都没有消息,于是马尔可踏上了千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妈妈。马尔可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尔可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在平时,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有一点点小小的不如意,就顶撞妈妈。现在想起来真是太不应该了,哎…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这多可悲呀!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们、爱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多幸福呀!我们要学会发现爱,奉献爱!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第四篇:师爱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基石
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听慈红霞讲座有感
6月19日,聆听了慈红霞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在慈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感召下,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感慨良多。佩服慈老师出口成章的好文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却让人的内心受到震撼;羡慕慈老师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母子情,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直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
师爱,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慈老师的教育历程中仿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爱,拉近了她和学生的距离;爱,让她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爱,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信,回归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带着讲座的激情,结合自己近半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两点体会:
一、微笑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师生到底该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天天板着脸的教师就是学生最满意的老师?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微笑。
微笑是魅力,是能力,也是魄力。微笑,是风度,是力度,也是气度。微笑着带班,整个班都会微笑!微笑是教师的招牌,微笑是爱学生,爱教育最基本的表现。
凭借着微笑,我们师生有了平等,有了宽容,有了仁爱,有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我喜欢微笑着看学生的慢慢成长,即使学生做错了我严厉批评后,也会微笑告诉她们怎么做才是最好。微笑,幻化出了神奇:育,因它而美丽;教,因它而快意。微笑着欣赏,彼此看到的全是风景。我们的眼中从此不再会有“坏的学生”,他们心中的老班也变得潇洒、英明。微笑着倾听,成就了最好的沟通。少了武断,没了隔阂,每个人的心都变得清澈、透明。
二、柔能克刚,遇事缓处理
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步,遇事要三思而后行,怎样才能入情、入理、入耳、入心。一次午自习,发现班中一个男生在玩手机,之前已经强调N遍,不能把手机带到学校!不但带来了,还在自习课上偷玩。当时我非常生气,二话不说,就把手机没收了。转身之际,发现学生一直盯着我手中的手机,欲言又止,我灵机一动,把手机关了,拿出电池,说:“电池归你,手机归我,接着看书吧”。下课后,这位学生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要知道,以前他违反纪律的时候,总是和我据理力争,从来没有主动认错的时候,今天是破天荒头一遭。事后一想,如果当时没有把电池给他,让他保留了自己的小秘密;如果当时大声对他进行呵斥,也许就不会出现前面的这一幕。其实,学生的情感世界是非常单纯的,要想走进他的内心,就要以心换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话到嘴边留三分,处理问题时冷处理比大声呵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学生,要理解尊重,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础;遇事情,要严爱相济,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方法;观工作,德智并育,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理想目标。
第五篇:爱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
爱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
------读李春义《教育教学随笔》有感
茨沟小学:邱炎梅
最近,在教学之余阅读了李春义老前辈撰写的《教育教学随笔》。结合自己的班务工作,我认真阅读了教育研究篇中的《班主任工作》。这部分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三、对班主任的要求。
四、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我仔细阅读了二、三两个板块,发现在这部分内容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热爱、关爱、爱护等,“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这是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爱,让顽石开花”等思想,从字里行间足以看出“爱”在班主任工作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性。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经过九年来的学习和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秘诀。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认为: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孩子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交友情况、脾气性格等方面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爱就是关怀。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
3、爱就是责任。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有责任引导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明辨是非黑白;有责任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拼搏。
爱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只有爱学生,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活动得以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进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爱学生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也是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工作的原动力,更是保证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条件。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一如既往、倍加努力的去做到爱学生,做他们的好朋友、知心人,用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用爱架起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将爱的阳光播撒到每个孩子心里!
二0一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