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香醋劲悠悠情散文
1988年,在北方求学工作了近十年的我调回了家乡湛江。湛江的亲友常问:“你在北方时主要吃什么?”我说:“吃面”。
“哗,那你对面食很有感受吧,说说评价?”
我说:“天下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晋中。”
我所谓的“晋中”,即是以太原为中心,包括榆次、太谷、祁县、平遥、文水等县市,地理学上称之为晋中盆地。这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是李唐王朝的发祥地,李渊、李世民父子就是在太原起兵,纵马横刀,风卷中原,一统六合,夺得天下。
山西面食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的深刻,说实在话,当时说什么也不能够接受。1983年大学毕业,服从分配到艰苦的地方,去了别人都不怎么愿意去的山西大同。自学校去工作单位报到途中得在太原站换车吃饭。出了车站,我去广场边上的一家小饭馆,要了几两饺子,记得是韭菜肉馅,机压的饺子,吃起来没有什么味儿。有个三十多岁的女服务员过来,非常热情(在那个年代,实属难得),满口太原腔的普通话,她说:你在车上熬了夜,没胃口,调点醋就好了。没有等我点头,她提起放在桌子上的醋壶,“刷”——就往我的碟子里倒。我夹起泡在醋里的饺子,哇——,什么味儿呀!
看着那个女服务员由热情骤变为惊慌失措的脸,我又不好发作。反而安慰好说:不错,不错,强忍着吃了几个饺子,一是怕浪费,二也是为了不让她太难堪。后来,还是多要了两张煎饼才草草填饱个肚子。山西各地的饭馆酒楼,餐桌上都少不了这三种东西:醋壶、酱油壶和盐罐。后来我对山西陈醋着实喜欢,甚至一日不可无此君,这是始料不及的。
到了大同,我们刚报到的四个大学生被单位安排下矿井实习一年。矿上食堂不怎么好,馒头老蒸不透,不是碱大,就是面酸,那些菜,不是土豆白菜,就是萝卜粉条,总之是没有一顿吃舒服的。我们四个每顿都合起来打饭,这样,可以出一份的钱就吃上四个菜。除我外,他们二女一男都是山西人,特别照顾我这个“南蛮子”、“广东侉子”,好点的菜尽量让给我。特别是其中一个温柔多情的晋中姑娘,对我特殊的关照,总是变着法子让我吃好。星期天回单位,她不让我吃食堂,而是点上她特地从商店买的煤油炉给我做面条。这个姑娘后来就是我的妻子。日后我对山西面食的偏爱,关键原因也在于此。因为,在那艰苦的岁月,她用晋中面条温暖了我这颗孤寂的游子心。现在妻子已随我调回老家滨海城市湛江,但我们家仍经常吃面食。日常生活主粮大约是一半面粉一半大米。
山西面食,可以说是集整个中国面食之大成,其精华就在晋中。这肯定是与历史有关。自明朝初年至清代,晋中盆地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富庶地区,特别是明清两代,晋中外出经商发大财者甚多,就是名闻中外的“晋商”(笔者将在“《铭情山西》系列散文之二:晋商,嵌入历史的辉煌”中作详细描述)。因为有钱人多,饭食就讲究。晋中的自然物产,找不到广东沿海一样有鳞有爪有壳的生猛海鲜,所以,心灵手巧的晋中家厨和馆厨们,就在主食面食上下功夫,代代积累和发展,形成了晋中面食博大精深的体系,可以说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晋中面食就加工方法来说,同样是有四大类,即煎炸类、蒸制类、捞面类和汤面类。但其品种比其他地方多得多。煎炸类里有油饼、油条、油绳、夹心煎饼;蒸制类有花卷、馒头、包子;捞面类有水饺、拔鱼儿、托鱼儿、溜尖儿、剔尖儿、压尖儿、擀面、刀削面、揪片儿、猫耳朵、扯面、拉面,等等,晋中面食的主要特色就体现在捞面类上;汤面类是按其配料和佐料的不同来起名,常见的有肉丝汤面,鸡汤汤面,卧蛋面,榨菜汤面,三鲜汤面,银丝素汤面。在汤面类中,有一种“合子饭”,是把面条下在小米稀饭或玉米楂楂里,与锅里先下的南瓜、土豆或白薯同煮,这是穷人家早晚餐的主食,稀的、稠的都是它了。我见过制作或吃过的山西晋中面食,不下三十种。
在捞面类里,有一种很特殊的叫“河捞”。这种面食的加工,是在晋中牢固结实的大锅台上架设一个特别的机构上进行。这种机构由横竖两根木头组成,下面那根中间凿出个槽,槽底镶嵌一块铁板,铁板上钻出漏面条的众多小孔,上面那根中间装上一个与槽完全吻合的木榫。把揉好的面团放入木槽,两个人站在锅台对面各执一端用力压上面那根木头,木榫挤压槽中的面条,从筛眼状小孔挤出,坠入液沸的锅中成形、煮熟,浇上浇头调上佐料上桌。
如果说要举出最具山西特色的面食品种,当然,首推刀削面。刀削面的加工方法,是把面团揉好,就着烧开的水锅上方削成条状,飞入水中煮好捞出,浇上浇头和佐料上桌。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讲究。首先,面粉的质量要好,选用的面粉要筋性好又不粘刀;其二,水和面粉的比例要恰当,水少面干太硬,水多粘刀又不好削;其三,揉搓上要下足功夫;其四,刀要就手,利钝要适中。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腕上功夫。另外,还不能忘了个小秘密,在和面时撒上一点粉盐。面刀是山西家家户户都必备的厨房用具,但有的人用菜刀也能够削得很好。在我的亲友中,削面技术最过硬的是妻子的小妹妹。我削的也算可以,但还比不上她。
在晋中面食中,我最爱吃的是“猫耳朵”。每次探亲回外母家,或者是他们来看我们,我都要他们做“猫耳朵”。“猫耳朵”的加工方法挺有趣:把擀好的厚面片切成指头大小的小方丁,用指头在面板上一碾一滚,就滚成贝壳状。因为有这一碾,增加了面的弹性,口感很“筋”,有咬头,也很耐饥。每逢我生日这天,远在三千公里外的外父外母也要做“猫耳朵”,他们用“猫耳朵”寄托对我的祝福。这样的温情挚爱,实在让我铭感五内,没齿难忘!
在山西年,我学会并且比较熟练掌握的面食加工技艺是擀面条,功夫绝对的老到娴熟。另外,擀饺子皮也是一把好手,不单是快,而且成形好,厚薄、大小都适中。每次探亲的团聚,包饺子都是我擀的皮,我一人擀皮可以供给三个人包。这点小小的手艺,让外父母喜欢的不得了。
我原来那个单位,同事们来自全国各地,但大家来后不久都会爱上山西老陈醋。山西老陈醋以太原及周围地区生产的最有名,首推榆次和清徐这两个地方。当年我在大同工作的几年里,有机会出差太原时,很多时候都有同事托付捎太原陈醋,从太原回来,肩上扛的手上拎的全是大塑料壶装的太原陈醋。我调回湛江很久了,有一次有个朋友从大同路过来湛江,好朋友有斐君子给捎来的也是山西陈醋。我体会到吃面食调醋确实令人胃口大开,而且山西醋不但对肠胃等内脏和血管保健是上品,对美容护肤也极有效,洗过头后在最后漂洗的水中滴几点醋,头发会变得又亮又光。醋泡蒜一起吃可以有效防治感冒,吃螃蟹、鲜鱿等海鲜调点醋可以防止过敏。山西人有“姜葱蒜醋治百病”的说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受国家的领导人某某同志喜欢把醋兑雪碧作为饮料(民间尊称为“某某一号”)的启发,湛江有位企业家开发出一个十分畅销的著名陈醋饮料“天地壹号”,这个企业家就笔者中学时代的校友、现单位同一科室前辈的同事(我调入现单位时,他早已经下海经商)、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广东龙虎豹实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陈生先生。他们生产的陈醋饮料的主要原料,也是从山西进来的老陈醋。
我们广东人很多不喜欢面食,原因是广东人吃面多以糖同煮,所以很容易腻味,吃多了之后常犯胃酸过多或者腹脘闷胀。我们向不少广东亲友推荐山西陈醋,果然大家对面食的感觉就大大不同,如我的父母兄弟们。但是,如果吃面食用广东白醋,则效果大大不同。广东白醋俗称“酒尾”,据说是用蒸过米酒之后的酒糟加工的,寡酸寡酸的,按山西方言来说是“白痞没味儿”的,没有山西老陈醋的香味和劲道。
抚今思昔,翘首北望。山西的水土和五谷足足养育了我五年。从二十岁出头的一个“愣头青”到为人夫为人父,我与山西结下不解之缘,或者说,我全身奔流的血管里,不单是南海的潮汐、红土地番薯的精华,还有黄土地小米、南瓜和老陈醋的神魂——山西于我,不但人亲,土也亲呐!
远别山西之后,时时感铭山西亲友的厚爱和关怀,谨以一组散文,聊表寸心。
第二篇:悠悠醋香,浓浓乡情散文
我的故乡陕西省武功县古称有邰国,这里是炎帝后裔姜姓封地、农业始祖后稷故里,这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陈醋之乡——长宁古镇,千百年来陈醋以它的纯真味道伴着有邰儿女度过了漫长岁月。悠悠醋香,也伴随着我度过了艰苦的童年、酸涩的中年和甜蜜的老年。
我的幼年时代适值祖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加之自然灾害不断,正处于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时期。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好像从来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一年四季总以粗粮玉米瓜菜充饥,上顿下顿都是包谷珍子和玉米搅团,很难吃上几天面食。那时候,我们姊妹8人,每天都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向母亲寻觅吃食。在那个非常困难的时期,精明能干的母亲总是粗粮细作精心烹调,想方设法做好每一餐粗茶淡饭,尽可能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吃出一个好味道来。
为了增强食欲,母亲常常自己酿造食醋。她在坑头放上一个瓦瓮,里边装了多半瓮煮熟了的玉米、高梁、大麦、麸皮等杂粮,中间挖成一个空心放上麯子,再捂上二十一天后,等打开瓮盖后,一股酸溜溜、甜滋滋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土法酿成的食醋像一条酱红色的细线,淋了个鉢满盆满,整间屋子芳香四溢。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当端起白洁如玉的玉米搅团时,一股清香甘咧的醋香味就会迎面扑来,让我顿时食欲大振,我会狼吞虎咽,把一大碗搅团一扫而光。
母亲做的酸醋,味道纯正,香味浓郁,时常会给东家分一点,西家送一碗,街坊邻居赞不绝口。当人问起时,母亲就会告诉大家,这酿醋的手艺是从长宁镇的小姨家那里学来的。
提起长宁醋,那可真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秦统一六国,在咸阳以西百十里的地方驻军设城,以拱卫京都长久安宁,此地遂取名长宁,就是现在的长宁公社驻地。长宁作为兵家必争重镇,将士杀敌靠的是酒量、豪气与胆略,官家便在这里“办烧坊,酿烧酒,资军需”。酿酒后的酒渣,被附近的老百姓收集起来存进缸里,十天半月后竟然香味扑鼻,酸香液体滴入饭食中,竟然让人胃口大开、饭量陡增。随后这里的百姓就用酿酒的工艺在自己家里酿成了调味的佐料,这就是2000多年前长宁人酿制的土醋。据说,在长宁公社镇南村一座古墓室里墙上还有依稀可辨的酿醋画面,画上一个人扶缸,一人用盆接醋,这可能就是唐代人做醋的场景。那时,长宁不论穷家小富都掌握了酿醋手艺,家庭作坊比比皆是,长宁醋已经远近闻名,并被送入宫中御用。长宁食醋不但能增加食欲,还有止泻治感冒的作用。相传,女皇武则天龙体欠安,常常腹胀气滞,不思饮食,御医们想尽办法也未能奏效,后来,有一道士进献了长宁陈醋,女皇吃后胃口大开龙体转安,从此,御膳时总要放上一壶醋,以开胃解酒。
“吃饭调上长宁醋,味道就是不一样。”在幼年时代,是家乡的食醋伴随我度过了那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艰苦年月。
后来,我参军到了部队。在巴蜀军营中摸爬滚打苦苦锤炼,严酷的军事训练对我们这些农村兵来说倒也罢了,但是南方地域的饮食生活,实在让我们这些北方人有点吃不消。长年累月的糙米饭常令北方士兵望而生畏,实在嘴馋了,偶尔泡个病号混上一顿面条,也是盐咸醋寡的,让人不敢恭维,要想吃上一碗酸香可口的面条,那简直就成了一种奢望。好不容易捱过了三年南方军旅生涯,当探亲回到故里时,我一口气美美地咥了两大碗宽如裤带的酸汤面,随后,探亲访友走东家过西家,乡亲们总会以独具武功特色的旗花面来热情招待,其中长宁醋那特有的芳香酸味,让我回味无穷。探亲归队时,我特意捎上一壶长宁醋,用它烹制的面食酸味柔和、回味绵长,让全连战友们啧啧称道,所剩不多的长宁陈醋还被厨师送给了团部机关灶,大厨做出的面条与往大不相同了,风味独具一格,也让机关的参谋干事们赞不绝口。
这个时期,长宁供销社已经开始酿醋了。至此,每当探亲归队时,虽然经济并不宽裕,我总会带上用玉米换来的家乡长宁醋,作为土特产与战友们分享。在军营中,我为故乡的食醋文化而骄傲。长宁醋与我如影相随,走过了艰涩的青年时代。
后来,我转业回到了故乡,首站就分到了长宁派出所工作,零距离接触了长宁古镇的食醋文化。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对长宁陈年老醋十分钟情引以为豪,下乡用餐时,乡亲们总会告诉我:“咱长宁醋酸甜可口,多吃一点醋是有好处的,你可甭小看这酸醋,它酸中有柔、清香沁人,是上好的调味品,富含多种氨基酸,胜过价值很高的营养品呢!”
我自幼胃就不好,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饥一餐饱一顿,使我的慢性胃炎愈加严重,一度稍有溃疡,甚至影响了工作。长宁镇南村的姨夫是个乡医,他就开导我:“你要适当多吃一点醋,陈醋性温味酸苦,具有开胃养肝、散瘀止血、镇痛解毒、杀菌强身等功效。醋能增进食欲、开脾健胃,还具有减肥保健作用,用好了就是一剂良方妙药!”遵照姨夫的教导,我就有意识地增加长宁陈醋的食用量,并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和加强体格锻炼,后来多年的慢性胃炎竟然奇迹般治愈了,我真的对长宁醋刮目相看了。家中食用的陈醋,我一直都在长宁采购,几十年来乐此不疲。
近3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长宁这个古老的醋乡相继办起了几十家酿醋作坊。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用陈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长宁陈醋以它纯真的本色,默默地滋润着有邰故国的父老乡亲们,成为每家每户日常生活必需品。
去年4月,当我陪同西乡文联的朋友们来到长宁醋乡宏森醋业公司采风时,望着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酿醋厂房,聆听了宏森醋业法人代表选护先生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亲口喝上一口宏森醋业的酸醋饮品,我对长宁陈醋的前景和未来就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宏森醋业继承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长宁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醋工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重大革命,突破了陈旧的固态酿醋发酵技术,采用封缸液态发酵,把“零”添加的纯粮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转化成糖,随即由糖转化成酒,最后再转化成为香醋,整个工期长达130多天。这种全自动酿造的封缸陈醋,色泽光亮,香味四溢,口感纯正,口味醇厚,酸香浓郁,沁人心脾,逾夏不腐,愈放愈醇,愈醇愈香,实为中华香醋中之极品!
这几年,经过宏森醋业人的不懈努力,武功县的长宁醋以它“色亮味鲜,酸涩冽香”的良好品质,打进西安,走出三秦,名扬天下,远销海外。
悠悠陈醋更香,浓浓乡情更深。在我即将步入老年之际,想到推陈出新再生后的长宁陈醋能够为世人增福添寿,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为故乡经久不衰的长宁陈醋而倍感自豪和骄傲!
第三篇:悠悠助学情
悠悠助学情
----大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我是**大学2010级的学生。首先,我要向您们说声谢谢,感谢您们对我们这些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关怀与帮助,我们才能与其他同学一样学习知识、享受大学生活。自小生活在农村的我,生活的贫困时常如一块巨石压在我们肩上,但是我很幸运来到这所学校学习,还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受助者。
黑夜降临,一只小船漂泊在海面上,浓雾慢慢弥漫开来,望不见星空,也看不到远方。孤独、迷茫、彷徨、恐惧如幽灵般包围着它,一步步逼近绝望。刹那间,一道耀眼的光犹如一把利剑,劈开浓雾刺透水面,那是前方的灯塔在召唤、指引航向,希望在燃烧。
一年前的我,正是怀着那艘船的心情飘荡在学业的海面上,遥望着远方,却不知道该如何前进。但是,国家与学校犹如那灯塔想我伸出了援助之手,顿时我觉得我的世界都亮了。对我来说,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发布无疑是雪中送炭,温暖了我的心房。
我承认我是时代的幸运儿,如果没有党及学校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我今天又哪能在这舒适的环境下安心学习。现在我再次由衷地道一句:谢谢你们给我帮助与动力来继续我精彩的大学梦。
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这份助学之情又何止是一滴水的份量,那是千万滴水汇成的大海啊,我又怎能扪心忘记!亲爱的党和老师啊,你们这份恩情我该如何偿还?
也许我不会信誓旦旦地许下什么伟大承诺,但我会用实际行动回馈这份情意;
也许我不会终日将“感恩”挂在嘴边,但我会将这份厚重的恩情永远记在心间;
也许我不会有多大的成就,但我会尽最大努力将这助学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
现在,这份帮助使我减少了份对生活资金不足的忧虑,但这份悠悠的助学之情却使我增添了份人生的使命感。虽说如此,但这使命不会将我压垮,它只会为我增添动力,鞭策我继续努力前进。为此,我要奋斗不息!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我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与目标。首先,我会努力学好专业课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毕业后才能更好地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此外,我还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踏入社会正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说起奋斗,除了勤奋学习,勤俭节约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它响应时代的号召,它永不过时,它更需要我们这群时代的骄子去励行践约。勤俭造就美好生活,它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哪怕是一张纸的厚度、一滴水的重量,也足以衡量出它的重要性。
国家和学校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帮助与鼓励,更深意义上它给了我们莫大的自信与勇气,使我们不再因贫困而自卑,不再为生活费不足而整日忧虑。我深知,这份帮助对我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不管是物质上的关怀与帮助,还是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都容不得我去任意践踏挥霍。
生活总是这样,即使有太多的不如意,也不必失望,只要你仔细聆听,总会发现一丝爱的声音。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我不会懈怠自己,我会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明确自己的理想,奋力向目标前进。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内心的感激,豪言壮语亦表达不尽我的感恩之情,怀着感恩的心,我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感恩是别人的给予,更是给予别人的馈赠。很喜欢泰戈尔的话“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我愿自己像只蜜蜂勤勤恳恳地工作,来回报国家与社会的助学之情。
感谢一路有你们的相伴!
在此特写此信来诚挚地感谢国家和学校对我的关怀与帮助!此致
敬礼
第四篇:悠悠母校情
悠悠母校情
高台是坐落在河西走廊的一颗明珠,南临祁连山,北靠合黎山,物华天宝,土地肥茂,水草丰富,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高台当江南”是对高台的真实写照。祁连松柏千古隽秀,黑河清波万古流芳,为纪念红西路军在高台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朱德总司令亲自为烈士陵园题名为“高台烈士陵园”,为高台带来了无限荣光。已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同志也曾在《西游杂咏·高台》一诗中留下了“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着荣光”的佳句。高台一中——我亲爱的母校,就孕育在高台这片红色热土上,历经六十二年风雨历程,风采依然如故。
一场蒙蒙细雨,使高台县第一中学如茵的绿草赏心悦目,小径边的垂柳婀娜婆娑。在这个有着3200多名高中学生的校园里,听到的是文明礼貌的对话声,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教学场面。一中是一个占地面积110亩,绿化面积11380平方米,硬化面积14210平方米,建筑面积2912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实验室均达到一类标准的信息化花园式学校。
身为正在一中就读的学子,我感到无限光荣与自豪,是“文明严谨,求实奋发”信仰、原则和“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办学理念,让我带着一份敬慕踏进了一中的校园,在接近两年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奋进、和谐、严肃、活泼的良好校风,也感受到了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每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之情。
回首望去,亲爱的母校啊,您一路坎坷,一路轻歌,六十二年杏坛风雨,沐浴锦绣春晖,造就英才辈辈。遥想一九四五年九月,一群有志之士,白手起家,创业维艰,滋兰树慧,丹心一片,才有了今天的高台一中。您曾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沉浮,您也曾在改革的浪潮前迷惘犹豫,但无论如何,您屹立在高台这片热土上,始终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毅然决然地顺应着教学改革的春风,在两万多个日日夜夜里,带着坚信,走过了艰难与沧桑,走出了六十二年的灿烂与辉煌,当八千多名学子已经圆梦大学校园的时刻,当又一批学子敲响崇文楼“吉祥如意”钟、跨过“状元桥”、骑上“状元马”的时刻,十几万高台民众见证了母校教学又一次改革的丰硕成果。如今,当我们走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议论最多的是高台一中的长足发展,赞叹最多的是高台一中的繁荣昌盛,专注最多的是高台一中每年的状元学子,这些无不体现着高台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
作为母校的一员学子,在高台一中这个大家庭里,我感受着母校温暖的阳光,徜徉着知识的海洋,回味着校园走过的每一个角落,真想为母校唱一首抒情的歌、写一首抒情的诗。在歌中、在诗中,写上我们学子的坚信,在每一位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在每一位学子的茁壮成长中,高台一中会在感恩教育中,输送出一批批感恩的学子,为高台实现跨越发展共同续写这永久的辉煌。
高三:王雪丹
第五篇:悠悠愁情 教案
悠悠愁情
——古诗词中的愁绪赏析
一、导语:
有人说诗伴愁怨而生,愁乃诗之源,《诗三百》中近半写愁。《楚辞》则纯粹是忧愁。《古诗》之基调亦为“悲愁”。愁由诗入赋,由赋至文,沿袭至今。因此说,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愁造就了文学、发展了文学、丰富了文学。
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遨游于文学的殿堂、诗词的海洋,去感悟、体验文人墨客那浓浓的愁情吧!
一、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音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1、“愁”的长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将抽象的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和一线万里长江,“愁”有了长度。
这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笔下,又翻新意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仅有了长度,而且有了动态。不可见的愁绪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郑城将愁绪引向高远莫测的苍穹和流动的浮云,写出了愁的新意境。
2、“愁”的体积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的笔下,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高峻突兀,却抵不上“愁”的一半,“愁”的体积有多大?世间无物可比。
3、“愁”的重量
“愁”在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笔下更有一番新的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会有重量,凝聚,滞重,连船也载不动。诗人超常的想象力可察可见。
4、“愁”的数量
朱敦儒的“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眼中,春江水是愁人泪,怎流得尽淌得完呢?
二、“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方法,多种多样。从“愁”的内容来看的。
(1)有思念故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2)有思亲怀友的愁,如韦应物“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寄李儋•元锡》)。友人不在眼前,孤独的滋味让诗人万千感慨。
思念丈夫愁绪深重莫过李清照。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抒写了词人重阳佳节思念丈夫所受的煎熬愁苦;《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托了对夫君似红花飘落、如河水闲流、绵绵无绝、遥遥无期的浓浓相思和深深眷恋,真可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朋友遭贬,心情沉重,就让清风明月带去对友人思念思念和牵挂吧。(3)感时伤己之愁。陆游《卜算子》“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黄昏暗淡时,凄风苦雨中,独自一人,这是孤寂的愁;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子规鸟在空旷的秋山黑夜凄凄啼叫,冷漠悲凉,这是凄苦的愁;陆游《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皆成追忆,眼前空余孤独的自己,这是无奈的愁;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夜不成寐,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愈感凄清,这是寂寞的愁;
(4)别离苦恨之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人虽别离,但情深不断,情感越深,诗人之愁情更令人吁唏不已。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情人多情善感,更苦对别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哽咽难言。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友人一别,天各一方,举目四望,寸断愁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直抒离别之苦,凄凄愁情。
(5)忧国忧民之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世上疮痍哀伤悲叹,民间疾苦经年忧愁。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虽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则是诗人借用传说表达自己化鹃啼归的眷眷心愿,表明自己虽然不得已离开故土,但对家乡的热爱眷恋依然如故,至死不渝,可谓哀苦忧愁之至。
三、愁”字的写作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愁”写得川流不息,无尽无休。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以春水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这一形象化的设喻,使之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愁”写得深重幽长。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名单看“白发三千丈”真叫人无法理解,说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固然而长,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突出了内心深重幽长的愁绪,并将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渲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3、运用移就的手法,把“愁”写得无比凝重。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用“舟轻”载不动自己的愁苦来表现愁之多,之深重,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了。
4、运用似人的手法,把“愁”写得富有人性。张先在《天仙子》中写道:“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诗人本想借听歌钦酒来解愁,但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喝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睡过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清,愁却未曾稍减,句中赋予“愁”以人性,使“愁”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5、运用衬托的手法,把“愁”字写得苦闷难吐。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屋楼。爱上屋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中采用衬托的手法来抒情,通过回顾少年的不知愁苦,反衬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愁苦难吐的心情,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词人以苦衬会,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无处倾吐,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诗人的心情往往在苦闷中达到一种哲理的高度,他们多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不被愁完全束缚住,从愁情中挣脱出来,铸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以李白为例赏析。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豪情万丈地说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榭又清发。
意气奋发地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洒脱达观地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五、诗人 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所以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人 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所以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词句。
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总结“愁”也就成为诗人笔下恒定的感情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