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灰犀牛》有感:坚守底线思维时刻居安思危
坚守底线思维 时刻居安思危
——读《灰犀牛》有感
胡纯平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陆地动物,它虽然反应迟缓,但一旦被激怒,顷刻间会沿直线飞奔而至,一个重达两三吨的庞然大物会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危险不言而喻。《灰犀牛》一书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就是指那些“知道的已知风险”或“知道的未知风险”,发生概率极大,本可以预见却没能力预见,或者被选择性的忽视。
“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许多事件,其实都是灰犀牛式危机。在危机到来时,保持头脑清醒,做正确的应对决策是十分重要的,越是及早地应对处理,损失就会越小。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定行动计划,尽快进入行动阶段。
第一,要居安思危,常怀危机意识。
只有常怀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一是居安思危,治而思乱。面对新时代新特征新挑战,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善于分析诡谲多变的复杂形势,制定应对策略,化危为机,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二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之源、动力之源;心存忧患,必然会敏锐地感知到来自外界的挑战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从而积极探索发展之道,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三是备预不虞,为政常道。增强忧患意识既是个人成长所需,也是社会发展所需;既是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又是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常怀忧患意识,永葆进取之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让个人和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
第二,要防微杜渐,克服侥幸心理。
人类的本性根深蒂固,使我们身处危机当中,但无法发现明显的危机。只有防微杜渐,克服侥幸心理,做好应对危机的处置方案,才能自如的应对各种危机。
一是加强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危机。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将不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对当前存在的稳定、安全、金融等风险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排查,对排查出的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风险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做到不否认矛盾、不回避风险。
二是加强形势研判,科学预测危机。建立形势研判机制,将定期研判与重点研判有机结合,集中收集、处理、分析风险信息,对当前形势进行科学研判,预测可能出现的危机,科学制定预案,有效防范拖延症、摆脱群体思维,积极、有效应对危机。
三是加强责任包保,有效化解危机。建立责任包保机制,对风险隐患实行领导包案、一岗双责、台账管理、逐一销号、化解危机。小隐患及时处理,大隐患限时处理,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矛盾隐患,实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尽快督促解决,防止事态扩大,引发大的危机。
第三,要知危图安,坚守底线思维。
总书记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一是眼中有底,始终盯住最坏处。从最坏处着眼,时刻保持戒骄戒躁的态度,保持居安思危的冷静,眼光始终聚焦在短板上、聚焦在弱项上、聚焦在人民群众的需求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做到未雨绸缪,有备而无患。
二是手中有底,牢牢把握主动权。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以最充分的准备、最有效的措施、最有力的手段,坚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要做到科学统筹、科学管理,始终把握好发展规律,牢牢把握主动权,主动采取行动化解风险而坚守好底线。
三是心中有底,努力争取最高线。《论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底线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不是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而是为了补短板、过险滩、向高标准进军。底线思维要求心中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在化解重大风险中积极有为,不断追求和实现最好的结果,努力争取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的最高线。
(作者系沙湖镇党委书记)
第二篇:读《灰犀牛》有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读《灰犀牛》有感
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全球思想领袖,2007年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她身兼数职,担任总部在纽约的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芝加哥议会全球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金融评论》拉美办公室主任。曾多次给《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政策》等媒体撰写文章。
内容摘要
本书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例如: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以及在此之前的诸多泡沫破裂;飓风卡特里娜和桑迪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后的毁灭性余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现实数码技术;大桥坍塌和摇摇欲坠的城市基础设施;苏联的迅速衰败和中东地区的混乱,在事前均出现过明显的迹象。本书以科技、经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那些迫在眉睫的、概率高、影响大的危机的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以便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过程提供决策参考。
推荐理由
1普利策奖得主、《金融之王》作者利雅卡特·艾哈迈德:政治家、企业家以及其他的领导者在面对迫在眉睫而且是可以预见的危机时经常视而不见。在这部极具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著作里,米歇尔·渥克深入分析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且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书中大量引用了来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真实案例,是管理者的必读书籍。
2新加披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大融合》作者马凯硕:米歇尔·渥克没有说错。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危机正向我们走来: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经济危机。但是我们什么都没做。这部宝贵的著作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这部作品是政府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领导者的必读之作,因为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3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公共领导中心副主任、《意识的力量》作者马克思·巴泽曼:米歇尔·渥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当下的社会危机。这些危机本就迫在眉睫、间不容缓,但不幸的是,我们竟然对其视而不见。作为一个政治家,如果拱默尸禄,或者只是静待下一次“尽如所期”的事件,而不能积极解决这些早就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危机,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政治家。
4《印度星球》作者米拉·坎达:正如米歇尔·渥克警告过的那样:问题的关键不是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多大,而是发生危机的时间节点离我们有多近。这部作品非常契合当下的时代特性。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明显的生存危机。这本书提醒我们,否认问题的存在是一种讳疾忌医的行为,百害而无一利。同时,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消除危机的具体方法:危机与机遇要么互为因果,要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危机中潜藏的机遇,充分利用,才可能做到“绝地反击”.5《连接力地图》和《如何运营世界》作者帕拉格·科哈纳:米歇尔·渥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们刻意无视的一切,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教会我们如何从危机事件中寻找机遇。这本书的最大好处是:从个人生活领域到全球经济领域,重新审视思考我们的生活。
6英泰克咨询公司CEO、《团队》作者威廉·斋藤:《灰犀牛》这本书为我们指出了组织机构、公司和国家民族的致命弱点,并且教会我们克服这些弱点的方法:企业领导和国家政策的决策者常常会因为画地为牢、抱残守缺而犯下错误,所以只有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才能避免一错再错。书中的见解拔新领异、字字珠玑,必将成为全球决策者和思想领袖的必读之作。
7《大开眼界》作者诺瑞娜·赫兹:如果说黑天鹅理论会让人感到绝望的话,那么灰犀牛理论能让我们明白:我们有能力解决危机。在这部原创性著作中,米歇尔·渥克让我们认识到:在危机到来时,保持头脑清醒,做正确的应对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感受最深刻的观点
1在新闻行业里,“无流血,不头条”.那些不作为或是滥作为导致危机升级为灾难的事件,我们都能看到详尽的报道。被成功消除的危险是不会成为新闻头条的。但是,正是这些消除危险的成功经验,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有助于消除未来灾难的有益经验。
2当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会感觉手头紧迫,无暇顾及,所以致使防范措施搁浅;当危险真正来临,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此时此刻,我们虽然有应对灾难的财力物力了,但无论我们是想减少损失,还是想事后收拾残局,其费用都会是天文数字。
3一分的预防远胜于十分的治疗,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
4当我们常规认知外的新观点出现时,我们的情绪会变得非常复杂。我的反应是典型的面对与我们的常识不相匹配的预言和信息时的反应。不论这些常规思想结果是对还是错,我们都会本能地拒绝。这种反应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不被打败。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预先安排那些能够证明巩固我们原有想法和假设的各种信息。过度拒绝考虑更广泛的可能性,会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必须有“局外人”来挑战我们在预测方面的盲从盲信。
5一个人,如果无知,而且不知道自己无知,那么他就是一个蠢货;一定要远离他。一个人,如果无知,但是知道自己无知,那么其人可教;一定要教化指导他。一个人,如果有识,但是不知道自己有识,那么他是在沉睡;一定要唤醒他。一个人,如果有识,而且知道自己有识,那么他就是先知;一定要跟随他。
6聚拢分散独立的预测信息,能帮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准确的现实图景。
7有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自我蒙蔽;有时候,人们会有意识地为了个人利益去蒙蔽他人。要弄清楚这两者的区别。
8无论是行动太早,还是行动太晚,都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虽然我们太早行动的可能性很小,太晚行动的可能性很大)。在分析是该行动,还是该等待的时候,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
9每一次错误都是通往正确答案的必要过程。有时候,那个当时看起来是个错误的举动,可能其实正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恐慌情绪会放大最初的小问题,并且把它升级成灾难。这种情绪会让我们退回抵触阶段,把抵触彻底变成仇视和攻击,妨碍我们解决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读《灰犀牛》有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我们身边,危机始终如影随形,只是由于我们缺乏对它的认识或者是我们思维的局限性,许多事物都被贴上了“未知”、“不可能”、“不确定”的标签而被我们所忽视。从灰犀牛到黑天鹅,许多风险事件其实都是从大概率事件中演变而来,只是对于这类事件,我们变得过分自信,或者说是一种另类的无知。泰坦尼克号船长在1907年说,“根据我的所有的经验,我没有遇到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故。我在整个海上生涯中只见过一次遇险的船只。我从未见过失事船只,从未处于失事的危险之中,也从未陷入任何有可能演化为灾难的险境。”而他的话,从现来看,更像是一种讽刺。就像一个天使投资人,他以前的投资案例无论多么成功,他也不敢说他从未失败过。只能说截止目前,是成功的。
《灰犀牛》作者米歇尔·渥克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上许多危机事件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就是这些事件发生之前往往已经有明显的风险隐患或者是预警信号,无论从08年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暴、亦或是艾琳飓风和桑迪飓风,又或者是安然公司的倒闭、世界通讯公司的丑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桥梁和楼房的坍塌以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灾难,从地缘政治领域到慈善事业机构,甚至是个人生活领域、凡此种种,都是错误的思想动因不断作祟的结果。正如书中形象地提到,“当你忘记向导的警告,走到犀牛附近拍照遭到犀牛群的冲击时,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不是你应该做的。”本书作者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深刻总结了大概率风险事件发生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否认,第二阶段是混日子,想办法把问题推给将来。第三个阶段是判断性阶段,对于到底该做什么争吵不休。第四个阶段是惊恐阶段。第五个阶段是行动阶段或崩溃阶段。首先,我们会否认存在的危险或是弱化其危险性;一旦我们承认了危险的存在,我们就会采取拖延战术,而不是果断采取行动;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会互相指责,推诿责任。当灰犀牛类危机真的发动攻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恐慌不安、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应对;最后,我们会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偶尔会是在灰犀牛类危机真的发动攻击之前,但是绝大多数的行动是在其发动攻击之后。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递的通畅透明以及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各行各业的投诉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刚公布的上海市上半年出租车行业信访、热线投诉情况来看,诸如大众交通车均投诉只有0.48件,但也有茸城出租车均投诉达到了2.34件,两者车均投诉相差了近5倍。而从投诉内容来看,主要为“绕道、拒载、多收费和服务态度”等问题,但就是这些广为人知的投诉焦点,也会因为视而不见产生更大的声誉风险事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有13辆车由于这些问题被反复投诉达20次以上,这些被客户投诉的大概率事件,最终由于未被司机或者公司重视,导致了客户投诉不断发生,最终上了“黑名单”.同样的,作为银行业,在不断倡导和践行“提升客户服务,创造客户价值”的过程中,如何提升服务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关键就在当客户投诉发生时,如何及时和准确应对每一件客户投诉,将不利因素转化为自身发展提高的有利条件。从银监会近年来公布的客户投诉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账户费用、服务态度、等候时间、理财收益”等热点问题,同时也有许多客户投诉由于银行不作为,拖延处理导致客户的反复投诉,最终使无责投诉变成了有责投诉。其实这些客户投诉事件,虽然有部分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但多数还是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大概率客户投诉问题由于很多时候未能产生重大的后果,故而始终没有受到重视,导致这类简单的问题始终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热点和集中矛盾点。
对此,我们该如何处理或者规避这些灰犀牛式的袭击,首先必须承认危机的存在。如果能够尽快地承认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能尽快地发现妨碍我们认识其存在的因素。而一旦我们看到了灰犀牛式危机事件,它很可能已经来到我们面前。立刻处理所有的危机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时,我们就必须去定义每个危机的性质,确定各个事件的轻重缓急,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表述危机,这样才能吸引那些有能力和权利处理它的人对此采取行动。第二,不要静立不动。如果没有能力做出必要的重大变革,那么就应该想想还有哪些可行的小一点的举措,同时这些小的举措怎样才能配合他人的行动。如果不得不拖延行动时间,那么也要很有策略地拖延,并在拖延期间为最后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第三,不要浪费危机。有的时候,被灾难袭击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我们认为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有时候,阻止未来危机到来的最佳时机恰恰是在灾难发生之后,因为此时我们都对未来危机的后果心怀恐惧。如果不幸被灾难袭击,就要立刻振作起来,看看未来的灰犀牛式危机会从哪个方向发动攻击。灾难也可能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机遇。第四,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地盯着远方,准确预测那个看似遥远的危险是如何一点点地靠近的。最后,解决妨碍我们正确决策和及时行动的体制性问题,如保守的体制、低效的资源分配方式等。让自己成为发现灰犀牛式危机和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人。
正如《黑天鹅》一书中说的:对世界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会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
建行浦东分行办公室,一级业务员 储夏冰
第三篇:读《灰犀牛》有感:化危为机风雨兼程(定稿)
化危为机 风雨兼程
——读《灰犀牛》有感
李爱红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爱红
灰犀牛,生活在非洲草原,离我们很遥远,体型笨重,反应迟钝;对我们很友善,饮水食草,与世无争,与我们无关。但是,我在《动物世界》节目里见过它被忽视后的张狂,被激怒后的凶残,似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冲向任何敌方!
我更是在现实社会里见过被学者概念化的“灰犀牛”,即概率极大、冲击力极强的各类风险和危机,比如因执行重大政策出现偏差、破坏性创新科技、法纪涣散等爆发时对世界、对人类、对单位、对个体产生的毁灭性灾难。
读完《灰犀牛》一书,既惊恐万状、毛骨悚然,也醍醐灌顶、心明眼亮。这头概念化的犀牛,它不在美丽的非洲草原,它有时在仙桃大地,在人社系统徘徊、张望、蛰伏,静静地等待着,等待野性被唤醒、机关被触动、冲锋被开启……
我作为一名单位管理者,《灰犀牛》一书给予的警示与启迪尤为宝贵和重要。
一、不能无视危机的存在,要正确认知
在《灰犀牛》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指出过去众多危机都有明显的先兆,但是这些先兆都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所以,我觉得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一是要正确认知危机的客观性。在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和国内各种矛盾凸现的大背景下,危机暗流涌动,南海自由航行、中美贸易摩擦、房地产泡沫等等,都足以导致国际国内的大动荡,这些极易爆发的大概率危机,如同一头吨级重的灰犀牛,愤怒地喷着气,一只脚在刨着土,直直地盯着你,随时准备向你撞过来。面对危机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可能无法预知细节和准确的时间,但无法狡辩或忽视它的存在。
二是要正确认知危机的现实性。灰犀牛虽然远在非洲草原,我们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但是时刻爆发的危机却在我们身边。人社部门作为最重要的民生部门,面对机构改革、职能划转,特别是社保征收体制改革,如何做好征缴衔接、规避基金风险,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保遗留问题,值得深思。如何围绕中央提出的“六稳”要求,最大限度稳定就业,规避规模性失业风险,都是我们不敢否认的潜在现实风险。
三是要正确认知危机的紧迫性。曾经经历过危险的人都会在事后跟你说,他们本来应该在一切来得及的时候抽身而出、躲避风险,但无意识的倾向性、任性的执念、误判导致他们否认危险信号的真实性,未能及时避开“灰犀牛”的奔袭路线。当前,在人社领域,作风建设迫在眉睫,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如果我们依然我行我素、自拉自唱,最终必将引发群众和社会的信任危机,折损人社部门的形象。
二、不能轻视危机的爆发,要正视矛盾
《灰犀牛》中分析了人们对待危机比较常见的五个阶段,即否认、得过且过、迟缓判断、惊恐、实施行动。这种应对危机的麻木不仁与手足无措,将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不可收拾。
一是要深入了解,避免工作上视而不见。面对奔袭而来的为数众多的“灰犀牛”,我们要及时掌握它们的实时现状和运动轨迹,确保心中有数。作为一名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少坐机关、多跑基层,做到“四勤”.脚要勤,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不搞遥控指挥;手要勤,在重大事项的处置方面,既要挥手,更要动手;脑要勤,要创新思路,发现深层次的矛盾,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口要勤,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及时纠正苗头性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二是要深思熟虑,避免应对上束手无策。灰犀牛事件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机会改变事件的进程,书中列举的那些领导人、组织机构以及国家应对灾难时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要克服侥幸心理、从众心理、自负心理、麻痹心理,不要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破解矛盾、应对危机。
三是要深刻分析,避免心理上宁信其无。灰犀牛事件既是概率高的事件,更是影响大的事件,发现越早,损失就越少。但不幸的是,危机离我们越远,我们越会放松警惕,甚至心安理得。我们必须坚持“清晨之问、静夜之思”,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的心态,预判分析人事制度改革、农民工欠薪等各类不稳定因素,打有准备之仗。
四是要深耕细作,避免结果上一败涂地。当危机摆在面前时,我们必须快速做出判断并且采取行动,否则就会万劫不复、一败涂地。要时刻保持顽强的斗志,坚定理想信念,要围绕人社基金支付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特殊群体稳控风险等,排查预估、制定预案、及时预警,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三、不能漠视危机的处置,要正面引导
高概率风险会给我们造成重大损失,但如果处置得当,也会产生倒逼机制,达到化危为机的效果。
一是要敢于直面现实。当灰犀牛已经全力以赴向你冲来的时候,心存侥幸、相互指责、推诿扯皮、惊慌失措都无济于事,唯有积极面对,才有可能成功化解。作为人社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管辖的事项涉及千家万户,每一项工作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对工作失误要敢于担责,对矛盾纠纷要敢于担难,对突发事件要敢于担险,做到正视不回避,直面不逃避。
二是要及时精准定性。要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准确研判预案,按照危机处置的“5S”原则,即承担责任原则、真诚沟通原则、速度第一原则、系统运行原则、权威证实原则开展危机公关,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公众认知,减少负面炒作,敏锐感知,科学处置,力避化危为险,力求化险为夷,力争化危为机。
三是要坚持顺风而处。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胸怀大局,提升政治站位,提高政治敏锐性,时刻与党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站在高处观察,站在平处干活、站在顺风处敏锐悉知,不因部门利益影响全局,不因满足个体诉求影响大局,特别是在处理社保遗留问题方面,既要做好平稳工作,更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连续性,不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四是要牢记前车之鉴。要认真吸取“丽江旅游”、“青岛天价虾”等事件处置不当导致的信任危机和社会影响,更要认真学习市委、市政府在重启垃圾焚烧站时化危为机、敢于直面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意识,在失败中清醒头脑,在成功中展望未来。
灰犀牛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其视而不见,或者只是静待着它的下一次奔袭。危机和机遇要么互为因果,要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要我们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强化自身建设,夙夜为公,居安思危,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防范危机、化危为机。
第四篇:读《界定时刻》有感
读《界定时刻》有感
如果我是彼得·阿达里奥
Ellie KISS读书会
故事是这样的:
彼得·阿达里奥(PeterAdario),35岁,已婚,有3个孩子,赛尔微机世界市场部的经理。在工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一个成功的销售者和分公司经理,并且管理所带来的挑战,使他乐于接受现在的职位。
凯瑟琳·麦克奈尔,37岁,离异,有一个孩子。为赛尔微机世界工作仅4个月。她曾为IBM工作过8年,现在负责为公司购买IBM生产的个人电脑。
莉萨·沃特,30岁独身女人,是阿达里奥属下的三个高级经理之一。在麦克奈尔来公司前两年时间里,她管理着IBM公司的账目,并且工作非常出色。莉萨是一个工作狂,这给阿达里奥留下深刻印象,有时甚至反感,然而,他欣赏沃特高度的专业水准,并且他认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她都是可信赖的。
阿达里奥的两难处境来自莉萨·沃特和凯瑟琳·麦克奈尔之间的冲突。沃特想让公司解雇麦克奈尔,是因为她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沃特认为麦克奈尔对家庭的责任导致了她在工作中的问题,并渐渐感到失望并失去耐心。阿达里奥不得不决定是否要这样做。
这就是故事背景,如果你是彼得·阿达里奥,你会怎么做?
我能够想象到的解决办法是,就目前掌握的情况进一步验证实情。如果麦克奈尔真的比别人工作时间都短,而且严重拖延进度,那么她的绩效考核应该会反映此问题,经理要做出警示。如果允许,适度调整工作强度,并想办法缓和两位员工的关系。
或许你还有更好的“折中”的办法,但故事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你认为什么是实情。麦克奈尔的确拖延工作,但她也是位仁慈的母亲,辛勤地照顾6岁儿子,并且从未从前夫那里得到一分抚养费或任何帮助。阿达里奥非常理解这种家庭付出,因为自己的妻子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不得不放权会计师的工作而全职在家。而公司本身也在倡导一种“家庭兼朋友式”的新文化,作为经理,这是个很好的实践。
其次,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阿达里奥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决定会成为对公司文化和个人价值观诠释的行动表现。这包括他的下属会怎么看待这件事?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信任他,以及如果他们想被提拔,该如何表现。解雇的含义改如何定义,是否意味着经理应该掌握每个员工的正当个人需求?
再次,怎样抉择才是最有效的决定。在这个界定时刻,一方面是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道德实践。总之,阿达里奥必须通过选择给自己和他的部门一个交代。
通常情况下,我会遵循上述三步骤解决此类问题。所以阿达里奥的行动,我认为,是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也会采取的并自认为有些巧妙的行为。
他给沃特和麦克奈尔各发一封邮件,叫她们参加一次会晤。他希望通过这次会晤能达成和解,如果此举失败,他将提出进一步建议。比如让麦克奈尔在家完成一些工作,或周六加班,他希望问题只是女人之间的误解。
但结果呢?
等阿达里奥回到公司,他得知麦克奈尔已经被沃特和一位高级副总裁解雇了。终止合同的信件上写着“不能与管理人员很好的合作”.他们叫她收好自己的工资,并又领取了两周的薪金,()整理好个人物品,上交工作徽章,然后离开。
这个结果对麦克奈尔是个沉重打击,也是对阿达里奥的无情打击。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彼得·阿达里奥的界定时刻,并作出“正确”决定呢?
《界定时刻》这本书提供了更现实更开阔的思路,让我们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而不陷入自己的“自我道德”陶醉和伤害当中。书中提到此类中层管理人必须回答的4个问题:
第一,对于界定时刻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还会有其他的什么强大,有说服力而富有竞争性的解释方法?
在阿达里奥眼里对于对的难题,在沃特眼里只是对与错的问题。而且,彼得·阿达里奥过于高估了好的意愿与高尚伦理情感的作用,人们总是惯于用自己的解释包围事实。
第二,对于我需要得到支持的人们,我的想法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经理人需要一种可以看到“事实”之外事情的天赋,以及认清它们对别人意味着什么。比如:大部分在赛尔微机世界工作的职员都是年轻人且单身,所以想要通过“同情”一位母亲的失误唤起广泛的共鸣并不是好方法。他需要转变表述的方式。
第三,我是不是在将自己关心的价值变成公司的信条?
真理是一个过程,界定时刻只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的一步。所以,阿达里奥为创造一个更为家庭般友善的工作空间的努力应该始于甚至应该早于麦克奈尔开始在塞尔微机世界工作之时。
第四,我这样做是否会取得胜利?
显然,沃特雄心勃勃地想要推行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她还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同盟——副总裁支持她。一定程度上沃特威胁到了阿达里奥的地位,并且给予了有力反击。
书中另外一个好问题是:对于创造一个家庭般温暖的集体以及帮助凯瑟琳·麦克奈尔,阿达里奥到底有多大兴趣?
我想阿达里奥一定很生气别人越权为自己下结论,并且还质疑自己的价值观。但无疑,在处理麦克奈尔这件事上他失败了。
也许他会明白,只有出色地拥有管理和权变的技巧,经理们才能实现他们的伦理义务。这一点,也是我所欠缺的。被成功架空头脑,纯粹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遵循并“欣赏”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而看不到全局,敏感又脆弱,这些都可能让我们犯彼得·阿达里奥的错误。但是,好在还有机会学习和改正。正如尼采所说“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 you stronger”,
第五篇:读《计算机思维》有感
读《计算机思维》有感
《Computational Thinking》(计算机思维)是Jeannette M.Wing博士,亦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科学系的系主任于2006年3月发表在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一篇文章,由赵老师的推荐有幸阅读。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个人感觉不管是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还是从事其它工作,都受益终身。这篇文章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回答现在我们普遍困惑的问题,那就是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能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么?2:如果不从事计算机的工作,能不能从事其它各种工作?3:我们学习的专业对我们到底有哪些好处呢?以下进行阐述,以此共勉。
一:《Computational Thinking》这篇文章的翻译在我初次阅读时,我毫无怀疑地把它翻译为《计算思维》,还有根有据的找到了文章中的例证:如:To reading,writing,and arithetic,we should add computational thinking to every child’s analytical ablility,我自以为three Rs的扩展就是把读,写,算结合起来就是思维。我就把上面理解为阅读,写作,计算,和计算思维作为现在孩子应该培养的四种能力。随着阅读的深入,读到了大量的计算机科学的专业词汇,如文章只能怪提到”the machines instruction set(机器指令集)”,”indirect addresing(间接寻址)”,”procedure call”等等,这也越来越让我感到我对这篇文章内容进行了泛化理解,这也让我想起了赵老师所说的不能把这篇文章扩大化,在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慢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了应该把这篇文章的标题《Computational Thinking》翻译为《计算机思维》,为什么花这么多尽力说标题的翻译了,其实只有正确翻译这篇文章的标题,才能真正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才能主要文章内容的本质,这是能否阅读这篇美文的必要前提。
二:在一中提到了,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专业术语,而且还有深刻的含义,即计算机思维,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抛砖引玉,这种思维方式对我的行为方面也产生很大影响。以下列出文章中所用到的专业词汇,1:the machines instructions set:机器指令集(计算机组成原理)
2:recursive:递归(程序设计语言)
3:parallel processing:并行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
4:dimensional analysis:量纲分析(计算机各门课程)
5:indirect addressing:间接寻址(计算机组成原理)
6:procedure call:子程序调用(程序设计语言)
7:abstraction and decomposition: 抽象和分解(数据库设计和软件工程)8;error correction:纠错(计算机网络:纠错码)9:deadlock:死锁(操作系统)
10:interface:界面(程序设计语言)
11:synchronizing:同步(操作系统)
12:prefecting and caching:预取和缓存(操作系统)
13:back-tracking:回朔(数据结构)
以上仅仅是简单列举一些,从这些专业术语的使用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Jeannette M.Wing博士对计算机科学的各门课程都相当的深入,她也能把该学科的各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2)从如此众多的专业词汇中可以看出我之前的翻译《计算思维》是错误的,应该译为《计算机思维》。三:以上简单阐述了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要阐述一下思维的含义,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计算机思维就是从如何设计计算机,到如何由计算机生产出产品的整过程,所用到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计算机思维是从那里来的呢?是经过各个时期的科学家从实践或从思想中提炼出来的,这是毫无疑问,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总之一句话,计算机科学就是人类思想或思维的结晶,按照哲学的角度来讲,它是从实践上升的到理论,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人的能力,把握事物规律的思维或方法,有了这种能力,难道你还害怕是否要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么,这就回答了本文一开始提的1和2的问题,下面来回答第3个问题,在《计算机思维》
一文中隐含的告诉了我们,在学习计算机是主要要学习它的思维和模型,可以把计算机的这种思维给它推广到年轻人中去,让他们能掌握到人类思维的精华。从另一个侧面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某个专业,最主要的是要学习这个专业是如何从事物发展中掌握它的规律性,然后把这种规律性的法则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就是能力。学习的过程就是掌管这种能力的过程,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时,我们就不会太在意专业了,若我们能掌握这种能力,那我们就终身受用。但有一点,我个人觉得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最多,在思维方式上它是其它学科很难与之匹配,因为计算机是模拟人的大脑,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事物,美国科学家约翰.冯.诺伊曼著的《计算机与人脑》就阐述了这一点。
以上只是我认真阅读了《计算机思维》一文后,得到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