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读《梁家河》有感1500字
品读《梁家河》有感1500字
宋馨
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村子原有的静谧,他们搭乘知青专列,穿越黄土高原上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这些知青中就有习近平,习近平插队的地方叫梁家河。我没有去过梁家河,在此之前对于梁家河也是知之甚少,直到读了《梁家河》,跟随着习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这里,才真切的看到了此处的与众不同。
“我人生在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看着书本封面上习总书记与当年的相亲谈笑风生,我不禁陷入沉思,一个荒凉的农村有何大学问,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阅读。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踏上了知青专列,一路颠簸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个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从北京的城里娃到陕北的农村娃,习近平先后突破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最终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在这期间,他始终坚持与百姓一起住窑洞,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他处处留心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历日经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见。在梁家河人的记忆中,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他看书用的灯是自制的煤油灯,灯身是用废弃的墨水瓶做的,在墨水瓶里倒入煤油,瓶口垫块铁片,铁片中间打个孔,穿上粗一点儿的棉线当捻子,就做成了煤油灯。捻子头是灯芯,灯芯不能大,得调小一些,大了费油,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那“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相比很多人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总书记却是咬文嚼字、反复琢磨,他总是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研究透彻其中的精髓。万丈高峰,土蓝担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他将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最终从书中汲取养分,深刻领会众多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
1973年,习近平有机会重返校园读书,但因政审不过被清华大学拒绝,只能去读延安师范大学,换作平常人,或许也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然而习近平或许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果断放弃,终于于1975年再次报考清华,如愿以偿。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青年习近平而言,梁家河就是一所学校,教给了他克服困难的信息与决心。正如习近平所言:“(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的确,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就像雄鹰勇于搏击,才更丰满有力,青松经历风雨,才更苍劲挺拔。习近平在最贫瘠的地方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上大学都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当其他知青陆续返乡,独留他一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但是我们看到逆境中的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正是这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细细品读《梁家河》,我汲取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奋斗担当的精神营养。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如今的梁家河,一条柏油马路从文安驿镇出发,穿过村子,直修到了木军塬上。小河流水潺潺,仿佛欢快的歌声。整洁的农家小院在绿树丛中伸出瓦房一角,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这片土地,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冲破巨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第二篇:品读梁家河故事 感悟梁家河精神
品读梁家河故事 感悟梁家河精神
——读《梁家河》有感
去年一次偶然机会,看过一篇文章,一群名校毕业的青年带着“互联网+”创业项目,扎根延安各个乡村,住窑洞,忍受着冬天的寒冷、蚊虫的叮咬,克服“没空调、没外卖、没 WIFI、没认可”四道难关,利用当地的资源做起电商,最终获得3000万风投,让我很惊讶、很迷惑,直到看完《梁家河》这本一字一句都吐露着陕北乡土气息的书后,才开始领悟他们的行为。
《梁家河》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让人过目不忘。
去过梁家河的人都知道,它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村子,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甚至还没有宝塔山让人记忆犹新。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荒芜破败的村落,今天,却因为一代领袖而名声鹤起,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成为整个延安精神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着习近平主席回访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犹如瞬间穿越到了四十年前梁家河,看他每天吃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这些非常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看他打的第一眼知青井;看他创建的第一个沼气池;看他在沟坎造田筑坝;看他在疲劳一天之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微弱的煤油灯下,熬夜苦读文学、哲学名著;看他在那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定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看他在这个鸡窝般贫穷人家——梁家河担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看他开办代销店、创办铁业社……从他十五岁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时的迷惘,彷徨,什么都不会,到后来乡亲们教他样样会:擀面条,蒸团子,炖羊肉,腌酸菜,样样都在行,他说:“那个酸菜,好久不吃,还挺想的”、“人民想要什么,就干什么”、“我人生第一步所学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有学问的地方”……
这些真实、生动、鲜活的梁家河的故事,犹如电影画面般在我眼前,如此真切,如此感人至深。因为今天的梁家河,已经成为一种精神,那就是习近平主席和其他知青在梁家河劳动、生活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克服跳蚤、饮食、劳动等难关,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不拘一格的所有行动的总结——一心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一心为民,就是全身心融入梁家河全体村民中,与全村人民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坚定信念,就是克服家庭“成分不好”,递交十余份《入党申请书》非得加入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就是无视梁家河生活之苦、自然环境之苦,带领群众挣脱贫困枷锁;实干担当,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生存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用行动证明价值;敢为人先,就是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
在开展讨论时,有人说,《梁家河》是一个励志故事;有人说,是总书记影响了梁家河;有人说,是梁家河造就了习近平主席,我想说的是,习近平主席今天的成就和梁家河的知名度,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机结合和完美体现,梁家河,完全可以成为我们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信仰指南,完全值得我们时刻牢记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完全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实现中国梦就有希望。(完)2018/7/26
第三篇: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空河》有感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
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读完《梁家河》后,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习总书记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梦的情怀。
一是坚持学习。
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二是不忘初心。
总书记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基层干部,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三是保持朝气。
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目前的体制机制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是温水煮得了青蛙,却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第四篇:读《梁家河》有感
黄土地的儿子 ——读《梁家河》有感
读完《梁家河》,掩卷沉思,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段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既是对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其人生道路的最佳诠释。
作人民公仆、为群众办事。翻开书最醒目的位置就写着总书记说的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通过阅读习总书记的实干经历,我不由得心生佩服,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吃不饱、穿不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办实事的心。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
不忘学习、修身养性。六七十年代是一个被撕裂的年代,整个社会停滞不前,人人都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当时的习近平选择了“逃离”北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愿到陕北农村插队。艰苦的生活环境、从未经历过的农村劳动、刚到梁家河感受到的不信任并没有让习近平消沉下去,白天一整天的高强度劳动,吃的是糠窝头,但始终未曾放弃读书和思考,吃饭时读,放羊时读,他不像其他知青读书用来打发枯燥、单调的生活,而是通读深学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国内国外、文学军事、期刊杂志都是他渴求知识的源泉,并且留下“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讨书”的生动故事。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爱读书、勤思考的求知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新设备新模式更迭,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赶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炼化工人。
勇于实践、强化创新。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却干成了别人几十年都没有干成的事。他敢为人先,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在政策范围内大力创新、搞活经济,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的建成,极大改善了梁家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样一种创新奋斗的勇气和精神风范,也是自己应当认真学习和汲取的。建设成功企业,打造新沧炼是我们企业的初心和使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新沧炼”的工作要求,践行“勇争第一、勇扛红旗、勇创一流”的工作理念。要敢于借鉴新思想、新机制、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开拓思路、提高效率、优化生产,不断提高效益。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体现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学习,并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实践。
第五篇: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一书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讲述了习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
读完,感触颇深。从书中深刻领会和感受到了习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一心为民和懂得感恩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肃然起敬,作为一名教师,更值得我们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勤学习,要做一块积极进取的海绵。《梁家河》里的青年习近平白天拼命地干活,晚上看书学习,用积极奋进的态度正视困难,想方设法地为村子改变面貌奉献力量。为解决烧柴难的问题,远赴四川学习沼气建设,艰苦探索,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群众广为受益,。干这些事情,都是为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能变得更好。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然更应该做学习的楷模。向书本学习,向业界精英学习,向学界大牛学习。学习做人之道,提升综合素质;学习专业知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学习管理班级,营造育人氛围。
二是知恩图报,常怀感恩之心。“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本书开篇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就讲述了习总书记离开四十年后再回到梁家河的所见所闻,体现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与群众建立的深厚朴情谊。他始终没有忘记梁家河人民当年的恩情,以及那些同甘共苦的小伙伴,93年和15年曾先后两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通过他的这些行动,我们能够感受到习总书记是位重情义的人,是梁家河人民心中的“好后生”。作为一名教师,更加要懂得感恩,用出色的教学科研成果来回报学校给予我们的平台和机会。
三是梦想都是从读书开始的。习书记去梁家河当知青的时候,随行带了两箱书。在梁家河村民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也手不释卷。常常看书至深夜,煤油灯烟大,为了凑近那点光亮看书,连脸都被熏黑了。青年习近平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如同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让读书照亮自己的梦想。也正因为如此,大量的阅读让习近平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但我们不得不反省下自身,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我们日常观察,大家都不难发现我们的阅读时间正被淘宝购物、追剧、家务活所挤压和吞噬,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虽然也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信息量,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不成体系且海量化,常让我们成为信息的奴隶。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有计划地阅读仿佛本身就成了一件难事。但很难想象,这个时代如果连教师都不读书了,我们又要怎么培养学生。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并爱上阅读,不仅要多读还要乐读、善读。
四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俗语说,教育是一份良心活。但由于现今,可能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还不太完善,有些人便会怀有投机的心理,渐渐了忘记当老师的初衷与坚守。当我看到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修淤堤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时,深深地觉得这不正是“不忘初心”么?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自己的初心——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少走弯路。
这就是我读《梁家河》以后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与诸位同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