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文化”建设阅读有感

时间:2019-05-15 16:0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家文化”建设阅读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家文化”建设阅读有感》。

第一篇:企业“家文化”建设阅读有感

企业“家文化”建设阅读有感

(永吉)

最近笔者认真细致地阅读了《企业“家文化”建设》这本书,读后感受颇深,让笔者对企业“家文化”的建设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并享用终身。作为吉林农信大家庭中的每一位员工,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跻身于同等金融机构的前列,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然而,吉林农信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事情,它是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家”文化是引领农信社发展的“魂”,是凝聚员工心智的“根”。如果没有了“魂”和“根”,我们前行的路将会驶向何方?我们的员工又岂不是成了“无家可归”的、迷失方向的孩子?为此,在吉林农信的“家”文化建设中,需要你我他这些员工贡献的一份青春和力量。

在《企业“家文化”》建设这本书中,作者共分十二章对企业“家”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诠释,在每一章中,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从而总结和归纳出深刻的“家文化”深刻内涵。其中,让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七章《建民主之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这一章节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在我们吉林农信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就是一个大的“团队”,要想让这个团队能够思想统一、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出团队精神,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员工在集体利益面前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磨去自己的棱角,积极地投入到团队之中,在团队中进一步地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反之,在“团队”这个大家庭中,团队又要给员工提供一个民主、宽松、和谐、向上的环境和氛围,给员工提供一个得以施展自己的风采和才华的平台,因为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农信社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给员工提供民主、宽松的发展环境,才能在员工的思想和内心深处,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以社为家”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地把农信社当做自己的家去管理、去经营,如果每名员工都能够这样地“以社为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履职尽责、克己奉公,为和谐家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又何愁会建设不好呢?在企业的发展的进程中,团队的协作精神是至为重要的,大家都熟知的一首歌中,这样的唱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歌不仅唱出了团结与力量的内在关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团队建设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团结可以使一个团队更加坚强,团结也可以使一个团队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总之,在吉林农信“家文化”建设中,“家”的强大和兴衰取决于我们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权利,与企业共进取、同兴衰,真正“以社为家”,只有吉林农信大家庭建设好了,员工自己的小家才会过得更好,为此,吉林农信和谐大家庭的建设,需要全体员工集思广益共同去开拓、去创新、去建设,员工真正地当家做主、参事议事,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焕发一新,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才会越做越大、越走越远。

第二篇:建设“家文化”营造家氛围

建设“家文化”营造家氛围

打造“中国第一 世界一流”的动车检修基地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动车段工程指挥部, 围绕建好动车之“家”,发挥项目文化引领理念、融入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建设项目“家文化”的构想。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家文化”理念体系,将整个工程项目建成了一个“和谐家园”,推进了项目建设和管理,实现了“项目就是家,家和万事兴”的“家文化”建设初衷。

一、建温馨家园:让职工有家的感觉

北京动车段是我国铁路第一个开工建设,规模最大,具有世界一流技术的动车检修基地。它为我国北方地区铁路运行的动车组定期整备检修而建,被誉为“中国铁路动车第一段”,业内人士称为动车之“家”。

2007年8月,北京动车段工程开工。该工程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作为联合体的主体单位。总投资26亿元,占地1800亩,相当于5.7个“鸟巢”那么大,可以同时容纳150列以上动车组同时进段整备检修。工程技术复杂,涵盖了除隧道专业外的我国铁路所有的工程专业。

这项工程对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既具有里程碑意义,又是一次严峻考验。来自集团一公司、西铁工程公司、建筑公司三个主战单位,十几个专业,五湖四海的几千号人员聚拢在一起,对电气化局的施工组织和协调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要建设“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动车之家”,项目管理和项目文化必须同时跟进,让多种专业有机组合,让天南海北的队伍融为一家。似水到渠成,建设项目“家文化”的理念被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建好项目先建“家”,为职工营造呵护身心充满关爱的温馨家园,建设“家文化”的构想一经提出,便被广泛认可,职工也高度认同。

从进驻工地开始,指挥部统一规划建点,统一办公生活,统一标识理念,统一形象宣传,统一行为规范,统一“三工建设”,项目成为职工共有的和谐家园。走进动车段项目驻地大院,整齐有序的三栋双层活动板房,把指挥部与下属的三个项目部聚拢在一个大院中;办公区标识清晰,宿舍区舒适方便;宣传橱窗陈列着十大“动车之星”人物照片,建筑物上的企业精神和标语口号整洁醒目。职工食堂最能体现“家”的味道,陕西的臊子面、保定的驴肉火烧、蒸饺、羊汤,品

种多样,满足了不同地域口味的需求。2008年春节期间,由于工期紧张,指挥部决定邀请部分职工家属来工地探亲。来工地探亲的“小媳妇”们,每人做了一道拿手菜亲自端上来。浓浓亲情,使来工地拜年的北京铁路局朱崇钢副局长感慨万千,他说:动车段的“家文化”,也可以叫“小媳妇”文化,让走进电化局的人酒未干杯人先醉!

动车段指挥部春节前为农民工提前发放工资,视农民工为自家人;安排来工地探亲的家属参观奥运场馆,乘坐体验京津城际高速列车;租大巴车组织职工(包括临时工、农民工)观看奥运会和残奥会比赛;节假日组织各种文体联欢活动。职工在参与这些特色活动的过程中,主人翁的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使命感、责任感得到提升,团队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立质朴家训:将项目拟人化管理

在北京动车段,明确的奋斗目标、共同秉持的精神和行事规则,形成了立“家”之本,治“家”之规。

北京动车段兼容了德国、法国和日本的动车组检修技术,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是世界一流。为此,项目部提出了“干中国第一、创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并逐步形成了“整体联动、又好又快”的项目精神,这是“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促创干、争一流”的电气化精神在动车段建设中的具体化、形象化;蕴含着“步调一致、合力攻坚,优质高效,期到必成”的精神内涵。从动车段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指挥部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积极倡导简明质朴的12字“家训”,即:“人为本,和为贵;诚为基,信为上”。她体现了“人”是最宝贵资源,“和”是企业兴旺之基的理念,贯穿了中国中铁建设和谐型企业的基本要求;凸显了企业立足于市场、工程奉献于社会、项目取信于业主的基本道德理念;也体现了精诚团结、团队协作的行为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线之初,指挥部即制定了以施工组织、技术规范、安全质量、成本控制、合同管理、计划统计、团队建设、党群工作等24项基本制度为主体的“家规”,编印成《项目团队手册》、《项目制度汇编》和《专业作业指导书》,形成了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动车段基本制度规范和安全质量技术保证体系。通过立规矩,施教育,严管理,明奖惩,实现“依规矩,成习惯、上水平”,养成团队卓越的工作方式,推动了项目管理上水平。

三、行勤勉“家风”:树立正气激发干劲

面对动车段这样一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专业繁多、工期紧张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指挥部锤炼优良作风,领导带头众人效行,五大“家风”在动车段工地蔚成风气。超前预想的严谨作风、深入细致的实干作风、通力协作的团队作风、见缝插针的拼抢作风、攻坚克难的顽强作风,成为激励干部职工奋力攻坚克难,倾情干好“家事”的强大动力。

1.难以割舍的大小“家事”。先祖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千古佳话,而在北京动车段工地,为大“家事”而舍小“家事”却是太普通的“家常话”。常务副指挥长鲍叔仁常年盯在一线,刚解决完一公司项目部3.5万伏电力拆迁的难题,又紧急协调处理西铁项目部急需的95组道岔厂家排产„„,指挥部食堂是他第二办公室,经常边吃饭边了解各专业进度。尽管工地到家只须半小时车程,是他这辈子干的离家最近的工地,却忙得没空回家,也没顾上往家里打电话。当想起给家里打电话时,才知道妻子发高烧在医院输液好几天了。负责征地拆迁的西铁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刘珖,上至丰台、大兴区领导,下到每个征迁村民,他都耐心仔细地做工作。把握时机,以诚感人,把当前工程建设最难处理的征迁工作做到极致。他绘制了一张征地拆迁图,把1800亩施工区域划分为12块地块,已拆、未拆和急需拆除的地块涂成三种颜色,各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拆迁进展和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但这样一位工作上的硬汉,想起罹患肺癌,手术后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治疗的老父亲,就常常泪洒衣襟。摊上这项工作,就没时间回家尽孝,全靠远在陕西家中的妻子代他侍奉老人,拉扯孩子。

2.亲情召唤下的严细管理。动车段指挥部将亲情化教育纳入安全质量严细管理之中,让亲情的召唤,激发出职工对家人的责任感。职工宿舍里,贴着职工的全家福大幅照片,使后方的亲人成为幕后安全监督员。中秋节佳节,指挥部对骨干进行家访慰问,给家属送去感谢信和慰问品,这一举措,使家属们疲惫的身心得到了安慰,又使骨干们感受到了组织的认可,更加增添了工作的动力。一位作业队长收到妻子从老家寄来的一封信,诉说了对丈夫从事铁路施工在安全上的担忧,提醒丈夫为了妻儿老小,千万别把安全当儿戏。这封家信成了后方亲人写给所有员工的一封公开信,被复印下来发给每一位员工,使自觉执行工地各项管理制度成为大家自觉自愿的自“家事”。

3.86公里焊缝无缺陷。安全质量稳定可控,关键环节彰显实力。动车段开工以来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质量责任事故,在北京铁路局质量信誉评价中荣获第一名。动车段检修库48米大跨度钢结构,属目前铁路第一跨,是质量控制的重点、难点。整个工程共有532榀钢结构屋架梁,其中仅61榀48米跨的焊缝加起来就有86公里长,任何一个焊缝出现质量问题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动车段以焊缝质量全优完成了全部钢结构的焊接和安装调试。

4.基桩钻透1700座珠峰。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勇于探索增强实力。动车段工程首次在铁路工程中采用了渣土桩和载体桩地基处理新技术。动车段项目部在地基处理中完成渣土桩15.8万根,载体桩5228根,累计长度1400千米,相当于钻透了1700座珠穆朗玛峰。地基处理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使900万方垃圾免于开挖式清运填埋,节约了100辆装载30方土的装卸车每天跑10趟,连续运载600天的工时和费用,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北京环保做出了突出贡献。铁道部还组织上海、武汉、广州动车段的专家来北京动车段观摩学习。

四、“家和万事兴”:宏大工程拔地而起

两年来,参建员工日夜奋战在工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大干场面。特别是2008年底百日施工会战中,指挥部和各项目部人员都进入到“5+

2、白+黑”工作状态,日夜拼搏,无人退缩。6000余名农民工兄弟并肩战斗。他们当中涌现出12个先进集体、10位动车之星和90名先进个人,是这个 “大家庭”中的杰出代表。

温馨和谐的项目之“家”,极大地促进了动车之“家”建设的步伐。2008年12月31日,动车段项目顺利实现动车组进段一、二级检修,并正在向今年建国60周年前具备三、四、五级检修完整能力奋力推进。一个规模宏大,“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动车检修基地已经在北京南郊拔地而起,这一铁路客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正在从规划变为现实。

通过建家园、营家和、促家兴的项目“家文化”建设,北京动车段实现了安全稳、质量优、速度快、信誉高、效益好的目标。北京动车段工程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圆满实现,经济效益在全集团各在建工程项目中名列前茅。铁道部胡亚东副部长视察动车段后说:“动车段令人震撼,这么短的时间,建成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你们辛苦了!”北京市、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领导也充分肯定了动车段的建设成绩。《人民铁道》报、《中外企业文化》、《企业文明》杂志进行了深度报道。

五、项目“家文化”的几点启示

北京动车段项目“家文化”建设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项目“家文化”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与项目管理的全方位融合,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项目管理,是加强项目管理的有益探索,是项目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项目“家文化”以人为核心,着力点和落脚点是打造有凝聚力、有创造力、有战斗力的项目团队。以此为切入点和载体,推进项目文化建设,有利于凝聚人心,职工感情上易接受,行为上易参与。

——项目“家文化”点燃了职工攻坚克难的激情,融合了团队的感情,推动了企业文化的落地和优秀文化的薪火传承,提升了项目管理的层次,极大丰富了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企业文化的内涵。

第三篇:建设企业和谐文化

建设企业和谐文化的定位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各项任务与要求,作为社会细胞的企业,如何建设好企业和谐文化。首先必须对它深刻思考、认真定位。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一、深刻认识建设企业和谐文化的内涵。文化是我们每天在想、在做的一些事情的累积。文化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土壤,和谐文化是企业和谐的思想基础和灵魂所在,是和谐社会的坚实根基,没有和谐的文化,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和谐。和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既包含时代的要求,也包含现实的需要;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包含世界各国文明成果。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和”、“和谐”、“和合”,强调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行为,建设和谐文化,实质是用先进科学思想和文化理念武装员工头脑,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员工发展的管理行为方法。从广义上讲,建设企业文化过程本身就是企业管理文化。而树立企业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价值观为核心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来自人内在的力量,它决定了企业的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效运作,是企业从产生、生存、发展到成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因此,只有对企业文化真正内涵的正确理解,对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有一个深刻认识,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才能使建设企业文化不偏离方向,才能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二、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独特性,实现文化创新则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灵魂。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独特性。是每个企业独有的、具有个性的文化,这种个性是长期积累和探索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骤然产生的,也不是照搬的、千篇一律的企业文化,更不能仅停留在写几篇宣传标语,编一本企业文化手册上,它需要广大员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而不是由某个领导或某个人拍脑袋想出来、写出来的。一个企业要形成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形成更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卓有成效地规范员工的行为,就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及企业所处的环境和员工的思想状态,在构建独特企业文化上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成熟、完整体现自身特色企业文化的贯彻实施。

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实践、逐渐积淀、丰富、完善的历史过程,是在不断变革、修正、发展中产生变化的,认为企业文化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称其为企业文化,这是一种僵化、静态的思想。社会、市场经济在不断的产生变化,因而在不同时期,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需要不断的提炼、总结、创新、升华。比如:一个公司在成立伊始指出的宗旨到战略总体目标和工作方针的系统表述,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需求,管理不断规范,必将会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去逐步建立规范更深化的新的企业文化。所以说,只有继承传统原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形势需求,不

断思考、寻找,推陈出新、创新服务于生产、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更健康、更和谐的发展。

三、要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对员工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是要通过企业制度去实现的。当前国内外一些主流企业不同程度在推广一些新的管理模式,这无可非议,但这类管理带来的不足也显现出来,比如: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使员工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有一些企业虽总结了一些文词精美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但没有全落实到企业制度和员工行为中去,没有在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作为制度文化,它在约束、规范个人行为的同时,应使得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一是人才资源开发制度。应着眼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最大资本理念,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二是科技创新制度。重点发挥科技进步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资本增长的作用,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科技产品、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作用;三是建立科学激励机制,尽可能地从满足员工技术、技能和其它知识需要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五是员工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只有以上制度的建立,才能把规范制度形成观念,使员工乐于接受并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从企业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做为切入点。通过企业经营理念、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等形式影响员工习惯行为,从而实现管理机制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与文化建设之间的有机连接,才能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四、增强构建企业和谐文化的聚合力。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形成宣传思想工作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的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要满足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群体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既坚持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一致的愿望和要求,又涵盖不同群体和阶层和社会和谐文化创新运动。同时,需要先进企业文化发挥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功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还要紧密地联系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教育群众和帮助、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企业共同的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培植企业全体员工的和谐精神。

五、构建和谐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企业的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人的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企业中人的心情是否舒畅,人的内在潜力激发的如何,是与工作的绩效相辅相承的,人事和,企业兴。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坚持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就是要把员工的发展放在主要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不断提高的要求。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坚持企业持久发展的源泉,要使企业在竞争中永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用先进文化提升先进

生产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在管理中,体现管理者尊重人、理解人、与员工加强沟通,让管理亲和于人,建立各种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从切实关心员工诉求、关怀职工生活为切入点,感化员工,如对员工遇到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探访、慰问;对困难员工实行的扶助救济措施的实施等。探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促进员工个性化与普遍化的全面发展,在用人方面,坚持知人所长、用人所能、遂人所愿;在工作过程中,要激发员工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体现人文关怀,使员工自觉从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变化;让员工明确与企业的利益互动互为的道理,使员工思想上牢固确立先进文化观念,并见诸于行动,最终形成工作氛围融洽,员工团结、竞争力强、齐心协力打造和谐企业文化局面。

总之,只有深刻认识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牢牢把握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形成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文化品牌,作为社会细胞的企业,才能在构建社会和谐,建设好企业和谐文化方面,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不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第四篇:企业建设文化方案

企业建设文化方案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企业的竞争,将会成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有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观上下功夫,塑造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我们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得我们公司一直充满活力,蓬勃发展!

一、指导思想

我们需要培养公司员工的道德品质,提高企业知名度、文明度、美誉度,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生产力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实施有我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企业精神、实践企业价值观,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与员工愿景有机统一,经营者理念与员工观念和谐,员工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同步改善,建设和谐企业,推动我公司“三个文明”建设。

二、工作目标

我们应该弘扬企业精神内涵,树立起公司正面形象,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三、具体实施办法

(一)、员工思想导向宣传工作方面:

(1)、成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小组,负责公司企业文化的推广。

(2)、公司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站、多媒体、广播、报纸、内刊、《企业文化手册》、板报和宣传栏等载体,来宣传企业文化。

(3)、组织全体成员进行(可分部门)进行文化再培训。对比原有企业制度、企业风气及现象中与企业文化主旨不符合的,加以修改或重新制定有关的企业管理制度。

(4)、以企业文化为指导完善企业文化制度层,将企业文化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

第五篇:家文化

家文化知识概要

家文化知识概要之一:什么是家文化?说到家文化,有家长说这是个很虚的概念,也有的理解为家庭娱乐或者看书学习,其实,自人类社会有家庭之后,家文化就随之出现了。历史上有很多育人佳话,如“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不难从中看到,这些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都构建在打造良好家文化的基础上。正像战国时墨子所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家文化的传承和浸润。有这样一个故事:老父亲年龄大了,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很嫌弃他,不愿意伺候他,就做了一个独轮车,让儿子帮他把老父亲弄到独轮车上,然后推着老父亲准备扔到大山背后的深沟里。半路上,儿子说:“爸爸,你扔我爷爷的时候要小心点,千万不要连车子一起扔了。”他问:“为什么非要保留这个车子?”儿子回答:“等将来你老了,我扔你的时候,就再不需要重新做车子了。”他听完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沉思了一会儿,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怎样对待老父亲,他的儿子将来也会怎样对待他。想到这里,他赶紧掉头,把老父亲小心翼翼地推回家,搀扶到床上„„

家长是家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有的家长认为,文化是学出来的,送孩子上学校,又送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每天督促孩子学习,其实不然,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个性和品质,再渊博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以李双江为例。老年得子李天一,4岁师从名家学习钢琴,8岁开始学习书法,10岁加入了中国少年冰球队,先后就读中关村三小、人大附中,后留学美国,但与良好的学习背景对应的,却是骄横跋扈、触犯法律,结果被判入狱10年。

有学历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南怀瑾先生说:“文化是指会做人、会做事,一天书没读过,你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叫有文化,不会做人做事读到博士你也是文盲。” 当然,我们不能把子女的堕落和成功完全归于父母,但子女未成年时,父母言传身教而形成的家文化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什么样的家文化,会塑造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谓“龙生龙,凤生凤”,重要的不是遗传基因,而是家文化的传承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是从观察和理解家长开始的。因为,他们距离家长最近,与家长接触最多。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声的榜样。家文化是由家庭的各种要素组成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表层文化,指可供家庭成员衣食住行的物化环境,比如家庭美化、室内装饰等等,也称之 为“器物文化”。

二是中层文化,比如家庭日常生活规范、家庭生活方式等。

三是深层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心理文化,是指凝聚家庭群体的内在情感机制,比如家庭成员的思想、情操、价值观念,以及爱情心理、道德心理等等。

从这几个层面来认识家文化就不难得出结论,其中每一个点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文化的表层、中层、深层结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作用于家庭教育,孩子则是通过成年人在家庭中营造的物质、行为、精神的氛围传承家文化、体现家文化。这样看来,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家文化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带动影响。

当前,家庭教育理论百家争鸣,而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应当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凝练,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完整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为每个公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标准、提供了遵循。

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分别提出了每个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应持的态度和应尽的责任。

每一个要求都可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还原到每个生命个体的日常细节中去,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孩子当好模范和表率,汲取正能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家文化知识概要之二:崇德

汉字的“德”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在德字的古字形中,两旁的双立人代表的是“道路”,中间是一只眼睛,它以象形的组合告诉人们,要做到有德,就应该睁大眼睛,认清道路,万不可误入歧途,丢弃德行。

在后来周初的钟鼎文里,“德”字下面又多了一颗“心”。这不是古人多此一举,而实在是独具匠心。它告诉人们走正道,不仅需要睁大眼睛,更应该用心去思考,去辨别,才能保持德行完美,无愧于心。一个“德”字的逐渐演化,凸显出中华民族对“德”的追求和深遂的思想含意。汉代的《说文解字》认为:古代的“德”字和“得”字是相通的,即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强调以德待人,德施于人,使众人得益;同时,也是一个修正自身,完善自我的过程。“德”字易写,立德不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团,乃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盛或衰,或起或落,或褒或贬,或笑或骂,都与“德”字相关。

中华美德是东方文化的一种魅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集中表现,是指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的总 和。这些优秀的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中华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华儿女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准绳。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五大基本要素。“仁”最早出自《尚书》,指要有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是指“正义之气”,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

“礼”即“礼仪之规”,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等规矩,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

“智”即“智谋之力”,是指要具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信”即“诚信之品”,是指要具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

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升华、丰富和发展的,新时期会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容,从而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从混沌、朦胧到识事、明智,从仁人圣贤到普通百姓,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公民道德规范。“诚实守信”一直被当作一种“善德”,一种令人尊敬的高贵品质,受到社会的普遍推崇。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有显著的特征,一是博大精深、色彩纷呈,具有包容性;二是前源流水、源远流长,具有继承性;三是虚怀若谷、宽宏大度,具有开放性。

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些内涵,都可以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014 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如是说。家文化知识概要之三: 修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这句话出自《大学》。修身,排在第一位,是最基本的要求,涵盖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具体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古代读书人,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六艺”。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由明朝政治家顾宪成撰写的名联,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劝勉天下读书人,也曾激励过许多爱国志士为理想而奋斗。这副对联所在地是江苏东林书院。

修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圣人。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每一个人需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礼守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修身”。

“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这句话,是南宋教育家陆九渊所说。意思是,倘若有廉耻感,则说明这个人尚有理性,倘若丧失了廉耻感,则说明这个人已失去理性。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们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会于心不安。

时移世易,但古人的箴言未尝不是今人修身进德的一种有益镜鉴。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荣辱是荣誉和耻辱的合称。“荣”即荣誉,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褒扬,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在道德层面上的积极评价。“辱”即耻辱,是社会对某种行为的贬抑,是人的自我价值感或自尊受到损害时产生的耻辱感。

百余年前,孙中山先生以“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自勉,百余年后,总书记在农村插队时,曾给自己定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2014年“两会”期间,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第一条,就是“严以修身”。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这是 对中华优良传统的弘扬和继承,又是价值观层面作风建设的新境界。目的是“时时自我反省体察,防止价值观扭曲,始终坚守道德阵地”,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历年讲话和文稿中,总书记多次引用古代典籍,强调修身、做人的问题。“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

典出:《礼记·中庸》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春秋榖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释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言语。如果不能言语,何以称为人?言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能表达承诺。如果言而无信,言语再多也没有意义。

“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人是社会的动物,以言语沟通,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言语能传达信息,我们也在不断交流中了解彼此,表达信任。所以说,“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现实中,我们碰到不少人,好为浮言高论,却不能取信于人,不能落到实处,这些漂亮话越多,越是透支信任。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习近平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典出:《国语·周语下》

释义: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人总是有种难以克服的惰性,包括行动和道德上的惰性。行动上的惰性如好逸恶劳、“拖延症”等等,如果能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总能大体上克服。但是如果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克服道德惰性,念念不忘护持一颗善心,便不容易了。人要舍恶从善,一是内心必须有强大的信念做“防护堤”,二是必须有良师益友互为提点。

“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墨子·修身》

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墨子是现实主义者,也是实干家。他说,言不在多,在于有无智慧,话不在漂亮,在于能 否洞悉本质。言语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一切都等于零。现实中,有些人只有半瓶水的储量,却喜欢到处显摆,有些人一有成绩,便急于争功邀赏,相比那些实干者,品格高下,公道自在人心。所谓“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是少说多做的实干派。家文化知识概要之四:尚善

翻阅各种典籍,关于“善”的名言数不胜数,诸如“善人者,人亦善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而在这些名言的背后,更有无数前人的善举善行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本期,我们一起感受几位古人的尚“善”情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刘备说的。在临死前,他最后留给刘禅的话,不是教导刘禅如何光复汉室,而只是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希望他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小与大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并不起点的小事开始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从而腐蚀一个人的灵魂;坏事虽小,但要是人人都去做的话,就会酿成社会大错。

老子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人人都在意小善的处理,这便是大风尚。“与人为善,善莫大焉”,这是曾子对人的劝慰。本意是汲取别人的优点,与他人同做善事。后来它的语意有了引申和发展,指的是以善意的态度对待和帮助他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友善”被列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

而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在一点一滴地灌输孩子以牙还牙的思想,而不是与人为善。这或许并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对还是错,因为这种思想大多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像有家长说的“以前我教孩子要与人为善,在幼儿园善待小朋友,与小朋友和睦相处,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要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可结果却是,别的小朋友都认为她好欺负,都觉得抢她的东西最容易。在幼儿园里孩子不敢说,就只好经常哭着回家跟妈妈说。”这种处境让家长被迫教孩子以牙还牙,孩子变强硬后,从此后再也不受欺负了。

还有的家长放学接孩子时,第一句总是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呀?”一旦孩子与小朋友之间产生了矛盾,家长找老师、找对方家长,不依不饶。在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很多教育孩子以牙还牙的家长本身并不粗鲁,一部分还是“文化人”,可为什么还会教孩子“动粗”去解决问题呢?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造成的,孩子在每一位家长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气。而“人善被人欺”的思想也让 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可是,这种教育、这种以牙还牙的思想,刚开始或许真的让孩子锻炼了胆量、当了“英雄”。但是对于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很难把握好尺度,因此很容易酿成恶果。

那么是该教孩子“与人为善”,还是教他“以牙还牙”?如何把握好合适的“度”? 《家长学校教材》五年级第七课,以《“伙伴危机”真的来了?》为题,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原因,并给出了四点建议,教家长提高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第一,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空间,积极为孩子结交伙伴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注意培养孩子发表意见的能力,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分析、判断事物,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今后的择友过程中。

第二,教孩子自己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吵架了怎么办?被误会了怎么办?做了自己后悔的事怎么办?当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时,也是他们学习解决办法的绝好机会。理性地给孩子分析整个事件,帮孩子出出主意,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又不容易把事情复杂化。

第三,教孩子学会赞美他人,微笑待人。一句普普通通的赞美之语,也许对别人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从心里爱同学,赞美他们,能得到同学们更多的帮助。而一个友好的微笑,更是使人如沐春风,这样就算孩子长相平平,才智、口才一般,也会成为一个有亲和力的人、受欢迎的人。

第四,帮助孩子调节交往心态,学会理解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要揪住不放,给别人改过的机会。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不要斤斤计较,必要时做些让步,当别人想法、做法和自己不一致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和理解,多顾及别人的感受。

如果您的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教材上还有大作业,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一做。家文化知识概要之五: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美德。

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

儒家经典《孝经》集中地阐发了“孝”的思想,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就是说是“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的最根本的品行。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就是要我们不仅尊敬自己的长辈,还要尊敬他人的长辈;不仅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爱护他人的孩子。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把《孝经》列为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孝道与为官从政联 系起来。

元代学者郭居敬编录《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结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又称《二十四孝图》。

其中,“扇枕温衾”讲的是东汉时期黄香的故事。黄香九岁丧母,侍父极孝,酷夏时,他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再让父亲休息。

成语里,有“乌鸦反哺”的故事。说乌鸦也懂得孝敬母亲,小时候,它受恩于母亲的哺育,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时,子女就衔回食物,喂到母亲的口中,一直到母亲终老为止。

还有“羊羔跪乳”的故事:在羊妈妈百般呵护下的小羊,对母亲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潸然泪下,“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

“孝”字字形是“老”与“子”的结合,这形象地表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

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但一些孩子尊重父母、关心他人的观念却在逐渐淡化。社会上出现了不工作靠父母供养的“啃老族”,依赖父母生活的“寄身族”,一些子女歧老、虐老、不赡养父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完饭,将碗筷往桌上一扔便匆匆离席,从不帮忙收拾饭桌;孩子身体稍有不适,父母便急前忙后,而父母生病时,孩子却抱怨爸妈不能像往常一样照顾他„„我们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大,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只享受被爱,不知要担负责任。我们惊觉,对孩子的孝心教育已迫在眉睫!

孩子的“孝心”,在家里该怎样培养呢?

身教重于言传。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多孝敬老人,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有孝心。

让孩子感受什么是“恩”。告诉孩子,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对他的爱,不要觉得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应当,给予生命和养育就是“恩”,孩子就会有义务感和责任感。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品尝到付出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孩子对家的责任感。

父母要学会向孩子“要”爱。孝道也要给机会才能学会。比如,身为母亲的你即将过生日了,你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妈妈快过生日了,你到时会给妈妈一个惊喜吗?”当孩子真为你做了什么时,你都要告诉孩子,这其实就是一种孝顺,你为孩子所做的事感到骄傲。

2012年,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机构制定的新“24孝”行动标准发布,与传统的“24 孝”相比,新“24孝”贴近现实,充满着鲜活的时代元素,又不乏人文关怀与公民情怀。对照一下,你能做到几条?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家文化知识概要之六: 明礼

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其中,有“明礼”一条。

前几年媒体上大声疾呼人们学说“谢谢”、“对不起”,并引经据典介绍西方如何女士优先之类。这些年新朋旧友相聚,常离不开的一个话题是,如今的一些人怎么啦,随地吐痰,遇老弱病残不让座,见困难无助者不援手,三句话未完就粗声大气。这一切不由让人感慨频生。教养,即是教育、养成,这是人之为人的必修课。教养的结果,就集中体现在一个“礼”字上,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我国传统道德中也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礼教、礼貌、谦让、文明,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周易》专设一卦曰“谦”卦,提倡为人须作“谦谦君子”。这一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已成为国人的座右铭,历史上便有“信陵君礼贤下士”、“孔融让梨”等故事,妇孺皆知。

在我们的社会中,“礼”又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敬礼如仪”,是为“礼”。中国古代有“拱手礼”,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当代著名史学家邓拓说:“在我们看来,所谓礼就是规矩、准见、法度的意思”,在社会礼仪中,在待人接物时,在与人相处中,讲究礼貌,应视作全社会需一致遵行的规矩。在这里,“礼”与“理”又是一脉相通的。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常说“谢谢”、“对不起”,如此等等,应形成一种风尚,成为一种处世准则。因为,这样做,不仅是合“礼”的,也是合理的,是合社会前进之大“理”的。

说到社会前进,我们要认识到,今天呼唤“教养归来”、“礼教归来”,不应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古代文明中既成的“礼”教、“礼”仪,而应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比如西方的“女士优先”之礼,就是我们的传统“礼教”中所欠缺的,它闪耀着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之光;比如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西餐桌上的“礼教”,我们也需要“引进”。换言之,“洋教养”只要于我有用,则可采取“拿来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是有时代性的,我们的时代应有时代之礼,应有当下社会的文明礼仪,要融汇古今中外,将我们新时期下的“礼”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就是说如果不懂得礼,就无法立足社会。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说:“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如果你我都彬彬有礼,有“教养”,有“风度”,那么,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就为期不远了。

下载企业“家文化”建设阅读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家文化”建设阅读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家"文化》读后感1000字(5篇模版)

    《企业"家"文化》读后感1000字尧连生本书中主要体现的是"家",家,是一束阳光,可以融化心坎上的冰雪寒霜;是一盏明灯,为夜行人照亮晚归的路程;是温馨的港湾,遮挡人生风风雨雨;是一潭......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机电学院工业工程0101班)摘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安全生产对各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通过介绍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等,来论述企业安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安全生产已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则成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现结合实际,就建设安全......

    建设诚信文化打造诚信企业

    增强建设诚信企业的责任意识继承传统文化,必须建设诚信企业。纵观中华传统文化,“诚信”是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诚信”文化源远流长,成为推进民族......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理念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河南航天建筑工程公司杨少林我公司是航天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安全向来抓得很紧,特别是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文......

    感受家文化

    感受企业家的文化 当整座城市的霓虹开始闪烁时候,人们又一次踏上了寻找各自安歇之地的归程。无论他们到达的是一床一桌一椅一人的斗室,还是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大宅,都无法抑......

    家文化[大全]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一个好的企业像什么?应该像家。 这个“家”是员工赖以生存的场所,阳光、绿色、快乐的“家”是员工安居乐业、成就梦想的摇篮,是大唐人幸福的港湾。 集团公......

    家文化范文

    围绕“家文化”做文章 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阳邑社区工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家作为建企业的根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强家、兴家、安家、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