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分享:读北宋晏殊《解厄学》有感(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6:0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点分享:读北宋晏殊《解厄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点分享:读北宋晏殊《解厄学》有感》。

第一篇:观点分享:读北宋晏殊《解厄学》有感

观点分享:读北宋晏殊《解厄学》有感

李洛莉观点分享

我曾遇到一些烦心事,这些烦心事经常让我哭笑不得,我没有必要花费精神和力气与这些卑劣小人纠缠在一起,这就是我的个性,这些卑劣小人不断骚扰着我的生活和工作,说实在的我不是神仙,遇到那么多的事情不可能一点也不烦心,但我生性比较乐观,所以每次总是能在事情发生以后,很快就摆脱这些烦恼的纠缠了。

最近的某一天,我再次因为这些琐事烦恼的时候,正好工作又有闲让我去渡个短假,于是我想起先生离开上海的时候,因为放心不下当时晦气重重的我,专程跑书店给我买来的一本书,就是北宋晏殊的《解厄学》,这本书由马树全老师注译,我拿起这本书,一口气三天就读完了,读完之后我还真的感悟到不少人生解厄的味道,这味道渐渐帮助我平静了自己,帮助我学会如何笑看身边卑劣小人的拙劣表演。我在那领悟的瞬间突然感觉到,其实人生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厄运,如果有,那么制造这厄运给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由此我把我的读书心得,以有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也衷心祝愿那些遭遇小人和无赖,遭遇不幸和悲痛,遭遇各种厄运的人们,放宽心胸,笑看人生,坦荡做人,用宁静之心解开自己面临的厄运之缘,如果你能静心,你就能战胜一切厄运,如果你也能如我一样,从书中找到完善自我人性弱点的办法,你会和我一样笑看人生厄运的,当一个人能够笑着看自己面临的厄运时,你说他还有跨越不过去的坎吗?长期以来,我比较喜欢国学,在我的观点里始终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一种谋略型文化,对此我和中国人民大学冷金成教授的观点是一致的,我相信: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谋略,但谋略的深处一定是文化。

中国历史上,儒、道、兵、法等学派都比较关心政治,而且也比较注重权术的运用,但是不同的学派都运用了不同的谋略形成了自己的权术运用风格,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经历千百年后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谋略型文化,这种文化的演变历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成为一个智慧民族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法三家是诸多酷爱国学的人学习的基本功,但是这三家的思想精髓可不是每一个学习国学的人都能轻易领悟其中深刻含义的,换句话说,中国的文化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三家的思想精核就一定能理解和运用中国的大智慧大谋略。

历史上这三家文化也很少有单独存在的时候,它们彼此融合,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冷教授认为[有许多中国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谋划、算计别人上,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内耗。遗憾的是,谋划和算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有用,而且早已上升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为人们所称许的处世态度。它已经不是一种“术”,而是人生的“道”,已成为中国人难以改变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说的中国人善于“窝里斗”,就是由此而来。],事实上中国的智慧包含了道,也包含了术,大多数研究国学的学者都认为术只是道的表现形式,而道则是术的根本,对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自己比较喜欢国学,但是因为工作原因至今还不能完全静心认真学习中国的精深文化,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是比较喜欢阳谋的,例如儒家、道家、兵家、法家都是“阳谋”学派,他们都是要求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先的,随后强调人格修养,最后才是智慧和谋略,如果颠倒次序,我想可能正是“阴谋”的形成过程吧,而擅于玩弄“阴谋”的人,往往只能短暂的有所成效,但长期以来成为流芳千古、受人尊敬的人物,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没有,我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非常理解冷教授说的一段话:“权谋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中国权智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外都渗透了这种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谋谋圣、外谋谋智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智兼备的谋略家。”,朋友们,我在这里把《解厄学》推荐给大家,希望你也能读悟出属于你自己的财富,我也希望能够对你的未来人生有所受益。

我更希望天下所有朋友,在遭遇厄运的时候,不要抱怨和逃避,因为那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我们是中国文化新一代的传承者,我们就要领悟和传承古人的志向,在遇到厄运的时候,重要的是如何去解厄脱困,化不利为有利,化灾厄为吉祥。我们现代人的人性弱点中往往存在了趋利避害的心态,所以当厄运来临时,我们往往会承受不住厄运的打击,意志消沉,事实上,我在经历诸多厄运以后,我深深感觉到,厄运并不可怕,可怕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对待厄运的态度,如果不幸厄运降临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可否换个角度去思考:当最坏最坏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时,再也没有比这更坏的情况存在的时候,你不正是在这个最坏的厄运上行走的人或者正是那个在爬出厄运深坑的人吗?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让你害怕的呢?爬不上去,在坑里呆着,未必不可以欣赏美丽的月夜,虽然会有凄凉的感觉,但是那也是一种享受,爬上去了,一不小心又掉下去了,也许比过去的坑还要深,那就要怪你自己经验少不小心了,但是别怕,道理还是刚才的道理,再爬上来吧。

朋友,我衷心祝愿你,在读过我的感受以后,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财富宝库,厄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如何面对它!

最后我想借用《解厄学》的最后一句结束我的文章:善贵诚不贵法也。我想告诉所有身处厄运中的人,“善良重在真诚,不在于方法”,古人说“君子落难而不忘行善”,如果我们在厄运中依然能够牢记这条古训,笑看人生厄运,把它当作人生中比较灰暗的一道风景,我们不停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的厄运必将消失。

李洛莉

初稿2007年9月2日,完稿于2014年12月6日

第二篇:北宋词人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临川人。自幼聪明,《宋史》记载“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后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是一个公认的诚实人。他十四岁时,参加宋真宗赵恒主持的考试,“神气不慑,援笔立成”。等到复试时,晏殊发觉试题是自己温习过的,就要求另出试题。赵恒很吃惊,再出题,晏殊仍得高分。赵恒大喜,赐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没多久,赵恒又破格提升为东宫官,说:“近来群臣游玩饮宴,只有你闭门读书,如此自重严谨,正合适做太子的老师。”晏殊连忙谢恩,认真地说:“陛下,其实我也很喜欢游玩饮宴,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会去参与宴游。”赵恒大笑不已,从此对他格外信任。

晏殊身为仁宗朝的宰相,喜欢奖掖人才,范仲淹、孔道辅等都出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以致有人在晏府庭前贴上一副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晏殊还热心教育,“大兴学校,以教诸生”,《宋史》赞他:“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但是,晏殊在文坛上的成就远超政治,他是作为“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载入史册的,“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他尤擅作词,有“导宋词之先路”、“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并被戏称为中国唯一的“词人宰相”。晏殊小令语言婉丽,音韵和谐,温润秀洁,清新含蓄,多表现诗酒生活的悠闲情致,以及在这种生活中产生的感触和闲愁。代表作是《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来得却很偶然。《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途经扬州,对江都县尉王琪在大明寺的题诗十分欣赏,特地请他吃饭。筵席后,两人在花园中闲步。时值春晚,晏殊望着夕阳下的遍地黄花,有感而发:“王兄,我作了‘无可奈何花落去’,几年来,未能对出下句!”王琪抬头,手指天空的飞燕,大声道:“何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了,豁然开朗,拍手叫绝。

《青箱杂记》说,晏殊“风骨清羸,不喜食肉,尤嫌肥羶,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些脂腻气’”。晏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长处,又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追宗“西 昆体”,以情致胜,艳丽之中有沉著,不流于轻倩、浮浅, 故为当时所重,有“仁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蝶恋花》同样享誉词坛:“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一境界也。”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晏元献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晏殊非常喜欢突然留客,家人们十分慌张:一下来了几十个人,没有提前准备筵席,这可如何是好?晏殊踱步,微笑摆手:“不急,不急,先上酒来!”于是,宾客安然入座,一人设一空案、一酒杯,一边以歌乐相佐,一边谈笑作词;几圈过后,各色水果实蔬熟食都已经灿然上桌。晏殊等大家吃饱喝足、歌舞尽兴后,遣散歌妓,略一欠身:“诸位,你们的表演结束了,现在,也该我献上两首,以宾主同欢!”于是洋洋洒洒,挥笔一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好一个太平宰相、富贵闲人!

同样是宰相,晏殊和文天祥比,真真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晏殊的日子过得那个叫富贵闲适,我每读到此处,都忍不住淌几滴口水,估计连神仙都要羡慕的罢?可应了那句俗话: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但是,俗语也云:富不过三代。晏府的繁华生活,到晏殊儿子晏几道成年的时候,就已经是“过眼云烟”了。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节俭的晏殊

周苏雁

晏殊富贵,官至极品,人称“富贵宰相”。其实,做了一辈子大官的晏殊自奉清淡,极其节俭。

晏殊身体瘦削,平日饮食很少。从小到老,他都喜欢吃家乡风味的油煎麦饼,往往只要半张巴掌大的饼,再加一头葱几瓣蒜,就可饱一餐了。他最不喜欢吃肉,讨厌晕腥油腻。读到唐人韦应物的诗句时,晏殊忍不住赞叹说:“写得好哇!清新自然,超凡脱俗,一点脂粉油腻味也没有”。

晏殊虽然自己吃得不多,却十分喜欢宴请宾客,几乎每天都有人来作客。他宴请客人也不像别人那样大操大办,而是自然简约、清淡雅致。在他的客厅里,长期设有一张客人吃饭的桌子,桌子放一个空杯。客人来了,才命人斟上酒,再陆续上几个果碟、菜肴,同时听听音乐,过后再吟诗作词,相互切磋,习以为常后人称赞晏殊“前辈风流,未之有比”。

晏殊不但饮食节俭,在处理公务时也十分注意节约。他收到的书信,公文等,看完后,绝不轻易抛弃和烧毁,而是将封皮、空白无字的天头、地角、边条,都载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好。有空时,烧起一盆火,手持熨斗,将这些有了皱纹或折痕的废纸全部熨得平平整整,用来写诗、填词打草稿。甚至皇帝有事向他咨询时,他也用这些小纸条回信。他这种俭朴作风,对他的女婿富弼影响很大。富弼平生十分节约,三寸长宽的小纸条,往往要写上六、七百个绳头小楷,令人大为惊叹。

晏殊父亲晏固共生三子:晏融、晏殊和晏颖,晏殊和晏颖从小聪明透顶,被地方官员举为神童。晏颖短命,很小夭逝了。晏殊的哥哥晏融,在真宗朝为官,任过御史、赞善大夫、殿中丞等职。有一年晏殊过生日,晏融夫妇给这位丞相弟弟寄来许多礼物贺喜。晏殊看了礼单,心中很不愉快,连忙命人将礼物原封退回,并且给哥嫂写了一封情真意挚的长信。信中说:“„„我过生日,哥哥和嫂嫂寄来这么多的礼物,费了你们很多心,给你们带来很多麻烦,使弟弟心中十分不安。骨肉之间,不必如此讲客套。„„弟弟虽然当了丞相,但这是朝廷的重托,唯恐胜任不了,不管如何,我总是牢牢记住,为官不可营私,守官必须廉洁。弟自奉甚俭,饮食简约,家中两、三天才吃一次猪肉,如果买了鱼或别的什么晕腥,猪肉就不买,而且买其他肉食的钱也不准超过买猪肉的钱。„„这此话,讲来寒酸,不是兄弟至亲,弟决不会讲。„„古往今来,那些有道德修养有知识廉耻的圣贤哲人,当了官后,总是小心谨慎,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少为自己谋私利。见识更高的人,甚至非常耕不食、非亲织不衣。„„想我们弟兄并没有为百姓建下什么大功业,没有为黎民带来什么好处,却日日坐享百姓膏血,纵使不招祸也应感到愧疚呵„„”晏融夫妇收到晏殊的信后,惭愧得无地自容,从此也节俭起来。

元丰年间,神宗命曾巩修史。当写到晏殊传时,称誉晏公“虽少富贵,奉养若寒士。”确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次,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故。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后来,晏殊把这一对句用到《浣溪沙》词和一首七律诗中,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第三篇:读《晏殊应试不欺君》有感

~-5-20 字数:785“人无信不立”、“轻诺必寡信“这些名言想必大家从小就会读会背了,但我去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天,我读了《晏殊应试不欺君》这篇引人思索、耐人寻味的文章后,我心中的结才渐渐打开了。原来,这些名言的含义就是:要我们做人诚实守信。

《晏殊应试不欺君》这篇文章主要写晏殊自小聪颖过人,作文章可以说是给横捭阖,斐然成章,也以他那诚实的品质流芳百世,宋真宗皇帝也对他钦佩万分。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深。诚实守信,这四个字意思是忠诚老实,表里如一,做事恪守信约,履行诺言。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公德对人们待人处事的要求,也是我们应该遵行的道德标准。晏殊也正是拥有了诚实这种好品质才受到了宋真宗皇帝的信任、钦佩、好评。信用,人的第二生命。一个国家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一个集体言而有信,才会增强它的凝聚力;一个人言而有信,才可以猁真正的朋友。相反,一个人如言而无信,不守信用,轻则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等,重则被人们所唾弃,甚至会遗臭万年。

当我读到晏殊对皇帝说“自己在十天前作过文章,希望皇帝能重改试题”时,我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多么令人敬佩的品质啊!想想自己,与晏殊可真是天壤之别,平时不管别人向我提出要求,总是满口答应,到头来却没有履行。想想晏殊,真伟大,而我却是那么渺小。

其实,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长大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从事业上取得成功。守信,也是我们要具备的,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放在心上,别说一套做一套。如果尽了努力还无法兑现,就应该向对方说明原因,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这样做,同学欢迎,朋友信任,友谊的天空必然广阔,相反,如果你轻诺寡信,到头来只会自食其言。

诚实守信,它是做人之本,社会之基。如果没有它,世界将变得多么虚伪,多么丑恶!啊,诚实守信,我赞美你!我更赞美诚实守信的人!

第四篇:蝶恋花 晏殊 诗评有感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她是谁,一去无回,却空让你相思相累。将世间的离恨一曲唱尽,却唯有此般相思无关风花月影。独坐西窗,灯花落,溅醒了多少回首的往事,彻夜无眠,晨曦已近,寒露沾湿了离人的青衫,看那栏杆外一片惨淡的愁烟中,菊兰相泣,露光莹莹,不恰似昨夜自己流下的那相思泪吗?那横梁帷幕上久住的双燕,如今也已初秋微凉,竟也不辞而别。

情深难敌缘浅,再多思念也是虚妄,纵然心有千千结,却如何能说出哪怕是只言片语,一宽心怀。过往的一点一滴已经全部都碎在了心里,拿不出,也化不掉,就永远梗在了某个角落里,翻将出来,就象碎镜片一样,一丝不落的将你的心事一件件的映照出来,一夜,一整夜,西窗下,只有我与一盏油灯,在等待,等待你的脚步声,你的声音,可终究,等到了月上西楼,你也再没有出现过。是的,我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局,可我不甘心,我有如何能甘心呢?这无情的明月啊,人人都把相思寄予了他,可千百年来,他可曾有过半点的情楚,可曾把你带到了我的身边,无情月,月何情?寒光斜照,璧人不见,朱窗盈盈,只看到门前的那一棵秋树,昔日,你我还在树下嬉言笑语,绿意盎然,伊心相依,可如今,你走了那棵树,也敌不过这凉彻入骨的西风,旧时的的繁华,折煞世人,而如今却碧叶凋零,遮住了我望向天涯的视线,欲寄锦书与你诉衷情,可是这山高水长你又身在何方,苦留相思,何用?不知道,这一世,何时还能与你把酒言欢,这一世,可还能与你朝夕与共……

月寒凝手,心霜难融。这新词一曲,纵然是痴情辗转,又何曾减掉半分,晏殊,位居宋丞,一人之下,可谓是位高权重,可是究竟是什么人,让他日夜思念,究竟是为了何人,让他心殇如此,我遍寻古籍,寻得晏殊的轶事,却终不得所究。人生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字字入骨,情情刻心。也许晏殊本想要将这心里的一段过往永远埋葬,只是可笑,这颗装的下国运兴衰,处变不惊的心,却装不下这日日夜夜的相思之苦,阵脚自乱,所有的记忆碎片像是被自己一力牵扯,串联起一段无常的往事,沧桑难言,就算是在官场之中混迹已久的无情与坚强,也在这一刻被击个粉碎。也许往日的誓言,在这一刻在耳边响起,也许伊人的余温在这一刻,仿佛就像是在刚才,这般相思,这般苦楚,这颗斑驳的心,如何受的下!

终究是所有的眷恋都已错过,这一世,结局也都在昔日回头的那一霎那成了定局,这一夜,无眠,晏殊,有懂得了多少?

夜漏声声,半阙词令,无端,乱尽这万般苦禅。月惹灯影,一腔碎语,心苦,可拼得半句深言。旧事遥,人已非,情拆几分?晨露凝香冷。

故影曳,漏声尽,情与谁诉?一杯饮尽,旧事三杯。

第五篇:北宋婉约词家晏殊“情中有思”文学特色

透视晏殊词的“情中有思”

[摘要]:晏殊是我国北宋初年著名的婉约词家,他词中“情中有思”的风格,不仅唤起了读者感情的升华,而且还焕发了读者的哲学意识。晏殊的词超越了其词表面之所感,暗示着人生的整体。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其中以他著名的《浣溪沙》①为例,阐述他“情中有思”的风格。[关键词]:晏殊、词、情中有思

晏殊是北宋初年的婉约词家,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他的词的题材取向多是以柔情为主、审美规范多以柔软婉丽为美,内容多是伤春怀人、离愁别恨、男女哀怨、相思爱恋等,但却能创出新意,跳出传统艳词的樊笼,展现出新的面貌,如:他的艳词不同于冯延巳词的浓艳,也不同于花间鼻祖温庭筠词的那种绮靡的“富贵气象”,他的词别具风流蕴藉,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浮艳冶的杂质,而显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写得引人深思②。《珠玉词》②收入晏殊的作品一百三十余首,其中的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①、《踏莎行》、《破阵子》①、《清平乐》等,风格含蓄婉丽,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晏殊善于利用词这种形式来抒发他对人生的感受,形成抒情言志、“情中有思”的独特词作风貌②。他亦工诗善文,他把“诗言志”这种特点引入词中。晏殊还以文坛领袖的身份带领宋词走“尚雅”的道路,打破宋初词坛上雅词与俗词并存的局面②。他的作品从环境、人物到语言各方面,都表现出珠圆玉润,风格俊美的雅致之貌,在词坛上有其独特的贡献和辉煌的成就。

透视晏殊的《珠玉词》,可以发现,词中有晏殊对人生有限的忧思和情爱的缺失的两种苦闷感的相互映衬,加深了词中的情感和理性的浓度,构成词中的“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并结合雍容和缓的情感基调,实现了的理性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加之他富贵显达的身世,正是一位理性的诗人同株异干的两种成就。《珠玉词》在其理性之光的照耀之下,融汇生命的思考、灵魂 的激荡与旷达的情怀于一身,将生活经历提升为哲理意象,韵短而味长,展现了其词纤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的风格。作为一名理性的词人,晏殊的词中是既有清丽淡雅的情思,又有深沉感概的忧思的,使人能从其词的情感之中,体会出理性的意味,具有一种通达的观照能力。

晏殊的《浣溪沙》,体现了他的“情中有思”。词中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明丽的语调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的,但边听边饮,这意境却又逐渐转向对“去年”景象的追忆„„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在一切依旧的表象下,他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流逝难返,那便是匆匆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晏殊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此时,他由“夕阳”触发对美好景物情事的依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迷茫的希望。“夕阳”象征了年华的流逝和情爱的失落,体现了晏殊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抒写惋惜春残花落,好景不常在的愁怀,又暗喻相思离别之情,其中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但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旧时相识,“似曾相识燕归来”应了上联的“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因此,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体现了消逝的惋惜与重生的希望,只不过这种重现带有与以前不同的差异,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蕴含了很深的哲理。“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所抒写的只不过是“伤春”、“念远”的情感,但读者却自然可以感受到,除“念远”之情外,还体现了人生无法完整地把握过去的一切的失落;除“伤春”之情外,则更使人想到人生对过去一切无能为力的哀伤。至于“不如怜取眼前人”,它使人想到的也不仅是“眼前”的一个“人”,而是现在的一切,它所给予读者的,除去情感上的感动外,另外还有着一种激发人的思致的启迪,这便体现了晏殊词的“情中有思”。②

晏殊词中的“情中有思”,除情感的感受外,更有着一份出乎其外的观照,不仅唤起了读者感情的升华,而且还焕发了读者的哲学意识。晏殊的词超越了其词表面之所感,暗示着人生的整体。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浣溪沙》全词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于无限的感伤之中,又有一种旷达之怀;于难以名状的惆怅之中,又有一种豁达胸襟。词中的感悟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使整首词理致深蕴,含有丰富的意蕴。而且笔力厚重,格调犹劲。虽是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但词意并不凄厉哀伤,因而使得颇为颓靡的主题也显得豁达、明快。而且,晏殊词的“情中有思”,还表现在其词在伤感中旷达的怀抱,体现在晏殊在现实的无常的悲苦中,虽然也不免于伤感,然而他却有着安于现实的达观,也有着面对现实的勇气,体现了一个理性诗人的气质。

[参考文献]: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第4-6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新一版

②《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袁行霈主编,第1-

18、28-2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6次印刷

下载观点分享:读北宋晏殊《解厄学》有感(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点分享:读北宋晏殊《解厄学》有感(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朴树的歌 读晏殊的词(大全)

    听朴树的歌,读晏殊的词 冷风乍起,寒意袭人。人倒抖擞几许,心里还带着昨天的艳阳,今日却践步暮秋的残阳:天,灰黯;空,依然。 案头摆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高,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

    读《进学解》有感

    读《进学解》有感 《校园文化读本》阅读心得 高一10班 于淑娟 091044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有不......

    读《为学》有感

    读《为学》有感“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清代彭端淑说的,有错吗?读了《为学》,我心里就......

    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读《学记》有感 篇1《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符合时宜,循序渐进,商讨琢磨。“道而弗牵......

    读《学弈》有感

    读《学弈》有感 我学过不少篇课文,从这些课文中,我认识了舍己救人的蒙古猎人海力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淳朴、憨厚的少年闰土,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学弈》一课中所讲的故事。这篇......

    读《为学》有感

    ~-7-9 字数:716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写的一篇文言文——《为学》。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两个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是上......

    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在学校的倡导下,同事的耳濡目染下,终于拿起了《学记》这本小册子,起初读不懂,越读却越有滋味,感悟越深。它言简意赅,喻词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教师的评价......

    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静静地读过学记之后,里面所描述的学生、老师、学校,瞬间想到正作为学生的我、曾经的老师、学校以及将来要成为老师的另一角度的我。虽不甚解,但心有所悟。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