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

时间:2019-05-13 04:3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

第一篇: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

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有感

晏阳初是一位“理论的巨人”,同时亦是“行动的巨人”。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们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看到了崇高的、无私的教育精神。现在对其思想研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姜荣耀将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简单的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际、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源于一战时的华工的受教育状况,几经演变,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定县实验”的目的是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民“愚、贫、弱、私”四种状态而建立的初级模型,晏阳初希望通过这样的试验建立模型,从而推广至中华大地,以达到治愈平民的四种弊病。它同时也是平民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行为,是不得不做的教育施救行为。这个观念过分夸大教育的功能,但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收到成效。

平民教育针对中国自身的特点,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基本观点,通过“除文盲”而达到“做新民”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救亡”多倾向于“政治性”的“国家救亡”运动。这样的方式却又称不上改革或变革,仅仅只是教育形式的一种改良运动。如果不继续深化研究,去实践、去检验,最终将会面临思想枯竭。在公立教育和其它教育形式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基础性成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除文盲”应当成为一项连续性工作。陶行知曾提出培养乡村教师的模式,通过个体对群体的教育而达到“脱盲”的目的。晏阳初比较重视现实的情况,他是从切身的调查研究中发明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但实践的结果表明,对于集体同一性教育、疗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持续时间较长,“从定县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中国农村建设工作做 得实在是好,变化出人意料,比较起来,我当年搞的只不过是一种方法的研究,要真正改变广大农村的面貌,还得有现在这个制度。”可以准确地说,农村变化来自平民教育的影响。

“衣食足而知荣辱”,教育的保障性所带来的个人诉求必然反映到精神需要上。晏阳初曾说:“吾辈羞视三万万以上的同胞,在二十世纪的文明世界统而为文盲,吾辈恐惧四万万的大民族,不能生存于智识竞争的世界”,“更羞见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尊为神明贵胄黄帝的子孙,对于二十世纪的文化无所贡献”。他这种与民共荣辱的精神,引导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平民的“精神解放”。正如孙孔懿所说的“其宗旨是彻底解放平民,使平民能够享受天赋人权,享受人类进步的文明成果。”“精神解放”不仅是作为教育任务而对教育家提出的要求,同时也作为个人对教育的精神需求而存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教育基本属于培养统治人才的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只满足少数人的精神需求,抱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晏阳初必然会以个体的精神需求来完成对集体的精神解放,即完成个人对教育的精神需求。

孔子曾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之学强调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为人”之学,更多的是作为“人前”之学,平民教育思想是讲求实用的教育思想,其在完成“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早期是属于“为人”之学,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人”。即是个人与集体的自我实现,从而完成个人对教育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总而言之,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对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者应该是个很大的启发,我个人觉得教育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式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家庭式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地赋予“平民教育”新的思想和理念并将之发扬光大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二篇: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摘要:推进新 农村 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 教育,提到新农村教育,不能不论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其中晏阳初与梁漱溟领导的乡村教育 历史 最长,影响最大。对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新农村教育

晏阳初与梁漱溟

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相同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首先,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其次,他们都认为 中国 问题的实质不是 经济 和 政治 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再次,他们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以农村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振兴农村,从而达到以乡村 发展 带动国家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乡村再造民族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全国上下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觉悟,就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乡村,因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一切问题的重心。”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教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晏阳初与梁漱溟便是这场运动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各自的乡村建设活动达到改造乡村的目的。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作为组织机构,如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年)和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1929年)。(2)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如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实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3)形成特色各异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把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则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建设的和谐统一,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即通过乡村教育达到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理念:大教育乡村观乡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社会工程,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改造中都从教育入手,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体现了“大教育乡村观”的共同教育理念。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 现代 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实施“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而“三大方式”则发挥着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他的乡村改造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经济、政治、卫生等建设的整体进步,以达到振兴民族,复兴国家的目的。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中华民族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开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重点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探索民族自救之路。具体途径是在乡农学校中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精神陶冶、生产劳动与自卫训练等,以此组织农村,推进社会,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相同的结局:乡村教育实验的失败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由于都是在旧政治制度中的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所以存在着基本的共同点,最根本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军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估计,忽视了中国的土地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承认中国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等等,因此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实质问题,在动机与效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晏阳初将解决中国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可以改造一切,这在当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梁漱溟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族政治观。晏阳初继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形成了现代民本政治观。晏阳初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开蒙教育,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在进入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殖民地气氛和美国的排华倾向使他不堪忍受,在为华工服务期间,他体会到中国平民因文化水平有限而地位低下,国家依然是政客当道,百姓苦难与日俱增。在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贡献力量时,遂于1920年毅然回国。回国后,他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对救国救民的重要性,于是投身于平民教育。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新儒学政治观。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是他反思资本主义弊端的结果,他从中国的传统出发,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等问题以儒家的理性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此寻求中国现代化的生长点。1921年,他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 哲学 》一书,在该书中,他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历史考察,构建了他的西、中、印“文化三期重现说”,根据这一文化观,他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构造进行了分析,并以文化复兴为理念,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起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救治的办法就是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教育,从此拉开了乡村教育运动的序幕。

乡村教育的内容不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内容是“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养团结力。梁漱溟所倡导的乡村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实施两类课程,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对话,精神对话尤其得到重视;另一类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如成立农民自卫武装组织进行自卫训练等。

第三篇:读“法家教育思想”有感

读“法家教育思想”有感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兼并,六国纷争,社会动荡,而秦能灭六国,一统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法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之一,因重视法律、提倡法治而闻名诸子。学习法家相关的教育思想,再比较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不禁让人感触良多。

一、教育的基础:人趋利避害的本性。

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法家看来,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开展,是因为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读书人十年寒窗而为功名利禄,农民于田间辛苦劳作而为生存,商人日夜经营而为谋利,船夫渡人求利,渔翁打渔求利,甚至父母抚养子女也是利益促使,希望老来可以有人依靠。所以说趋利是每个人的本性,人们往往从利益出发考虑事情,而正是由于人们有这样一个本性,统治者才能以利为饵引导人们劳作、农耕、遵从社会法规。

其实人的确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而且从未变过,虽不认同荀子认为的那样“性本恶”,但每个人的确都有私心,有着不同的欲望,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否认的。如今的社会,欲望、私心满满地漂浮于街道、楼宇间,人们无时无刻不把欲望捧在手心,三聚氰胺、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毒豆芽无不在诉说着人们的趋利心。欲望并不恐怖,恐怖的是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违背道德,为了利益而弃自己的良心于阴暗的角落,这样的事件总让人为社会的现状而感到悲哀,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法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法律,应该限定人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让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在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趋利避害”。

二、法制教育的作用:定纷止争。

“定纷止争”是法家法制教育的一大作用。打个简单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就是说,一个兔子在集市上跑,很多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都不看。不是人们不想要兔子,而是兔子的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否则就是违背了法律,将受到法律的处罚。

在古代,人们往往开着家门外出,从不担心会有人进入拿走自己的东西。那是因为淳朴的乡众与风气,人们邻里和睦友爱,互亲互爱。而在法家主导思想的时代,人们也安于自己的所有物,不争他人之物。虽然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严厉的法律,害怕因此而受到惩罚,但的确阻止了类似事件的发生。而在当今的法治社会,法律一步一步地走向民主,走向健全,却仍然制止不了偷窃、抢劫事件的发生。防盗窗、防盗门、电子锁„„似乎任何措施都阻止不了窃贼。停在楼下的自行车在几分钟内不翼而飞,家门被撬财物尽失,从小抢小偷到抢珠宝、银行、杀人劫财,法律似乎并不能让窃贼停下脚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无权享有,却仍有那么多的人总是窥探着他人之物,想着如何不劳而获。所以国家需要加强法律的权威性,让不法分子望而生畏。

三、法制教育的内容特点:法自君出。

在法家主导的时代,君权是权利的核心,法家在法律上规定了君主的地位与权力。君权至高无上,独掌立法权,天下之事事无大小都由君主裁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君主并不在法律制约的范围内。法律出自君主,是君主巩固统治的工具,而君主则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说,法家的法治是“以法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即按照君主的思想治国,君主就是国家的法律。

而现代的法律则坚持依法治国,以民主为基础,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公平的、平等的,有平等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平等地接受因违法而受到的法律制裁。社会在发展,法律体制也在不断完善,法律越来越体现民主与公平。

然而,理论似乎总是与现实有着一定的差距。法律民主与公平的背后,总是有人想要拥有特权。“我爸是李刚”事件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李启铭在校区内撞到两名女生后,车都没停继续接女友,完全不顾她们的生死。一句“我爸是李刚”让众人顿悟,有个公安分局副局长的老爸撑腰,闯了祸也有人处理。这样的思想在中国似乎很常见,民不与官斗,也斗不起,有权有势便可解决一切,虽然有违法律,但这样的思想却是实实在在刻在人们脑中的“真理”。官二代、富二代,闯了祸,把钱甩,闷声把钱捡,苦往心里咽;时代在改变,我们有网络,犯了错,大家讨,公平正义自在人心。

四、法制教育的特点:重法轻德。

在法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德生于刑”,德制教育永远处于法制教育下。在法家看来,重刑是力量的源泉,是禁止犯罪的根本。只有“以刑去刑”,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因畏惧刑罚而不去触犯法律。这样的法律规定也是建立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上的,违法或许能得到一些利益,但却必须接受更为残酷的惩罚,简单的加以比较,人民便不会冒险触犯法律,而统治者的统治也得到了维护与巩固。

法律惩罚的除了犯罪行为,还包括了想犯罪的思想,即“刑用于将过”。在人们将要犯罪而尚未构成犯罪时,就处以刑罚。这样的处置似乎不太合理,甚至有些荒谬,思想只是一种意识,并不是现实的行为,尚未构成犯罪,并没有危害到他人或集体利益,不应该限制人们的思想与言论自由。

此外,法律还提出了新的法制教育主张——“明法令”。法令是针对人民设立的,需要人们去遵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法律条文简单易懂,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只有当人们都了解了法律,才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观察当今的社会,不法行为比比皆是,或许是因为他们缺乏法律知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或许他们是明知故犯。说明我们法律的震慑力还不够,不能很好地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法律是人民的法律,不应该只有类似律师等以法为职业的人才熟知;法律应是面向大众的,面向社会的,需要人们了解自己行为的范围,越界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家以法律规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似乎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指引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我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法律涉及不到的生活角落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必要的道德教育也是必不可缺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

五、法制教育的目的:强国弱民。

在法家看来,国富与民富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可兼得。国家如果想要富强,就必须让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如此,人民才能接受国家的赏罚,积极耕种,以促进国家的富强。而事实上,国富与民富是并不矛盾的。国是一个大家,民是国中的小家,小家富裕了,则大家即国也就富裕了。如果人们长久生活在贫苦之中,被趋辛勤耕种却永无光明的一天,人民早晚会有不满而奋起反抗,那么国家的衰亡将不可避免。

虽然目前社会上仍存在着很严重的贫富差距,但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虽然很多地方离小康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已经成功了第一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人民富裕了,社会才会稳定和谐;只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团结一致;只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兴盛。民离不开国,国更离不开民。

法家统治思想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法家的思想却留在了我们的教科书上,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不单单因为它辅助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且对当今社会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思想虽然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已毫无用处。环顾四周,当今的教育、法制仍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让我们以史为鉴,认真地学习、研究,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

第四篇:读《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读《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早就听说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如一般老师都是一课一课地教,而魏书生是“一学期的教材”“只用30多节课就讲完了”;一般老师都是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而魏书生则是1979年以来,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一般老师都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与测试,而魏书生则“反其道而行之”,他说 :“除统考外,我没有搞过测验、考试。”一般老师教课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魏书生则一反常理,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效果是怎样的呢?居然是新学期一开学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期末考试”。一般老师都是遵循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课时的,教师不上课堂,怎么说都不对,这是普遍认识。而魏书生 居然不管这一套,他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了。他说过:“十年来,每年要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外出开会。”除节假日不算,这四个月多少还要占去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如何呢?他所带的班级学业成绩远远高出其它平行班级。魏老师简直太神奇了!怀着无比地崇拜、仰慕、好奇心我认真阅读了《魏书生教育思想》这本书,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改革的年代,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在教书方面,魏老师“把知识降低难度,找到与学生的共同切入点”,这种方法使学生没有被强迫学习的感觉,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不会对学习以及学校的生活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无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培养起来了。魏老师认为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快乐的接受。所以在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要让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是享受、读书是享受,让学生忘记了要做将军的目的,把眼睛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做好了平平凡凡的每一件小事,当学生再回头看时,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魏书生热爱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学,离不开学生。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上,无论怎样差的学生,一经他调教,总能有极大进步。他大胆改革和创新教法、学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哪怕全校同年级中一个只考8分的差生,魏书生也积极帮他找出优点,特生特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终使这个学生根本转变。他敬业奉献,不管是教学、管理、还是外出演讲,他对每项工作都非常认真,可以说除了必要的休息和身体煅炼,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全方位传经送宝,传道授业,对教育教学已达到痴迷的程度。他的爱心,他对教育的忠诚,他的敬业精神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于魏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作为一位普通的教师,从心底里欣赏,也想把自己的班级,自己的课堂转变成理想中的样子,但是,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一段时间,需要把学到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用到教学和管理当中去,力求把实践的效果达到更好。

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琢磨怎样才能发挥它的艺术性,我们要把能走上讲台培育下一代,能传授自己的所学所知而感到自豪和荣耀。这也让我想到了上星期四赵雯博士的一个学术报告会,她说在当今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其中一点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确一个人定下心,然后用自己高度的热情、责任感去从事自己这份工作,怎么会没有收获呢?现在魏书生老师已为我打开了这扇窗,余下的就要靠自己去努力。

第四,魏书生对学生爱的教育.自爱爱人的魏书生,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第五篇:晏阳初 地理实习周记2

晏阳初,我的开始

------实习第一周时间过的很快,转眼来到晏阳初已经一个星期了,大家都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井井有条的忙碌着。

经过一个星期的锻炼,现在给孩子们上课不会再那么紧张了,记得第一次上课,我说的第一句话,发的第一个音都是颤的,我自己都听出来了,好糗哦!!孩子们很调皮,但跟他们说说好话讲讲道理,他们多半还是愿意和老师沟通的。

已经上过两堂课了,紧张的那种心情已经过去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备好课,所以以后要忙这些了。今天晚上第一次盯晚自习,就出状况了,还不止一个,第二节晚自习时,我去的二班,上课铃过去好长时间了,班长还刁着个棒棒糖,我就一直看着他… 他知道我在看他,我就慢慢走到他面前,他居然刁着糖抬着头看我,我当时就情绪激动了,伸手更他要,刚开始不给,在我的坚持下他把棒棒糖仍了,还带着不友好的眼神看我,我就知道了这件事我没处理好。后来下了自习课我又找到他跟他聊了聊,才作通了他的工作。

今晚的自习注定不会顺利了,没过多久又出了一件事,一个女生一直咳,而且很厉害,我让她喝了点水,可还是不行,最后我才问出来是她吞了一截棒棒糖的棍儿,我一听吓了一跳,立马我就慌了,我在慌忙中给他们班主任打电话,但没打通,我又不知道医务室在哪儿,这下把我愁的呀!!就在这时,高一年级主任的“甜美”的声音进入了我的耳朵,我就找到了他,这件事才得以解决!!谢天谢地终于把那个女生送医院了!忙完后我才发现我出了一身的汗!!

实习的生活真精彩!!

------------

下载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读有感[5篇]

    初读《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 史 宴 我是从事幼教工作的一名普通管理者的,教育科研一直是我最薄弱的地方,正当我困惑怎样更快帮助老师和自己成长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当当......

    读《惜阳》有感

    读《惜阳》有感 初初收到《惜阳》这本诗集的时候,略略翻了一遍,发现李忠利先生描写的多是较为日常的生活题材和景物,内容广泛平实,当时心里的念头是写一篇一千五百字对的评论应......

    初读《艺术哲学》有感

    初读《艺术哲学》有感对于我这样一个曾对文科十分抵触的不折不扣的理科生来说,“艺术” 这个词很难在我心中荡起涟漪,我也从未对它的意义进行过任何思考。它更像是“高雅” 与......

    初读《红楼梦》有感(5篇)

    初读《红楼梦》有感文/郑齐鹏早在初三上学期的语文课时,我就学过《香菱学诗》,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当时我只把它当作一篇普通的课文来学,并未对《红楼梦》全......

    初读《中国通史》有感5篇

    初读《中国通史》有感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工作处 周鈺桐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的人,平时稍有关注文史哲类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性质的变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专业......

    读《阳明学述要》有感

    读《阳明学述要》有感徐琼2016年1月4日。哇,这个日期很有感觉呀!记得去年的时候,有几个月的时间都不愿意承认,总想留在2014年,于是日期总是写错。今天写这2016倒是挺顺利,没有什么......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知先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这句话我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感[★]

    教育的秘密是真爱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感 真爱,就是真正对学生有益的爱,是以学生为本的爱,而不是功利的爱,不是让学生拿高分数和高名次来交换的爱。真爱,就是把学生当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