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时间:2019-05-15 16:3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也许有人说学生不必学逻辑学,但能说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作为。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言清晰,令人看得明白。

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置,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换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和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大题小做.在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进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一致。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里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分条件。

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的问题。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当,极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地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

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逻辑。

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等》从五个材料:眼前的灯;给我指路的灯;艾尔克的孤灯;为恋人点燃的灯;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

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苏轼在写给宋代书法家石苍舒的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要理解这句诗非运用逻辑思维不可。“识字”与“忧患”有何关系呢?因为识字就会明理,明理就会说理,说李白就会惹事,惹事就会招致忧患。通过条件推理我们就能明白而深刻地理解苏东坡将“识字”与“忧患”两者写成因果的道理了。

无论在阅读的教学中还是阅读的考试中,学生会遇到不少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课文之处,我们需要切实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第二篇: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周新梅

(贵州大学

人民武装学院信息工程系统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有: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I一733X(2012)03—0067—02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取得。形式逻辑着重从思维的逻辑结构方面来研究思维,对各种思维形式及其种类、关系和特征等方面进行自然的描述和分析,确定了一些为了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所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律和规则。整个初等数学即常数数学都是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而辩证逻辑是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形态.研究思维如何以概念、范畴的形式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的辩证法。而高等数学即变数的数学,本质上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数理逻辑是用符号的语言表述概念、命题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是比形式逻辑更严密的系统。究其三者的共同之处,从数学的传统观点看,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有: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提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1判断能力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判定的思想。数学判断主要是对事物的空间形状及数量关系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具体是对命题的判断。恰当判断的能力即指能正确地、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判断中的“质”的界限要清楚,是非不容颠倒;“量”的规定要准确,注意数量的权衡等。除此之外,提高判断能力主要是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区别可能与必然的能力,判定命题如何证明的能力等。客观世界中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有联系得密切与不密切之分。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联系,有的是必然性的,有的是或然性的,有些属性是某些事物确实具有的。这些不同的情况反映了他们之间的联系程度,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判断和利用不同的抽象形式去研究和表述这些联系的数学方法。所以对 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要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它,首先必须能够判断事物与其属性的联系情况,哪些是必然属性,哪些是在某些条件下出现的属性,从而进一步研究这些条件与可能,以便提炼合适的数学模型。再如,给出一个命题如何去证明它,证明的过程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判断就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先借助分析把命题分解成部分,找出命题的“已知”与“未知”(结论),从而得出这个结论(未 知),推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可知),反推到已知条件。这一分析过程就是证明题和解题的途径,然后再用综合的方法把证明题的全过程写出来。这两种过程简单地说即是分析过程和综合过程。这两个过程都要用到数学概念和联想思维。联想是人的大脑的积极思维活动,联想得越多,记忆的东西越多,思路也就越宽广,判断力也越强。对于复杂的命题,必须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一边分析一边综合,就能比较迅速地找到证明题与解题的途径。要保证证明题或解题的准确性,还必须遵守逻辑思维规律即同一律、无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条规律反映了人思维的根本特点: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充分根据性。如果违背了其中任何一条规则,都可能导致证明或解题的错误。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在一个命题中用了“是正数”这个判断,那么在命题的证明中就不能出现“不是负数”这个判断。因为“是正数”与“不是负数”不是相同的两个概念,如果同时出现就违背了同一律。类似情况在数学中比比皆是。所以,掌握逻辑思维的规则是具有判断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辩证思维是具有判断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在高等数学中,一些数学概念的辩证关系的掌握尤为重要。如无限与有限,连续与间断以及形式逻辑中“量词’的辩证关系等。如在数列极限概念的定义中,它要求对任给的正数,总存在,使得当时,便有绝对值不等式成立。这里“任给的正数”即任何的,只要对任意给定的一个,找到一个确定的N,有不等式成立即可,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都进行验证。这就是全称量词与特称量词的辩证关系的一个应用。掌握了这种辩证思维的方法,就能提高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的能力。

判断是贯穿于科学理论数学化的全过程之中,判断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判断和推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逻辑推理的能力

数学按其本性是一门演绎科学。因为在它由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提炼出概念之后,在一定阶段上就要发展成为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系,即要用独特的符号语言从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进行逻辑推理,以此来建立和证明自己的定理、结论。这实际是用演绎法建立的体系。演绎法是以现成的、已经确定的真理为前提而推出必然的结论,所以结论也是正确的。演绎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公理法,公理法是纯数学的特有方法(当然也被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且以此法建立起来的数学体系就是公理化体系。像欧式几何一群论、概率论、数理逻辑等都属于此类。实践证明,公理化体系对于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归纳推理是逻辑推理中又一种非常主要的推理方法。数学的许多概念、公理、定理都是在归纳中推进的。许多数学概念、公理、定理是怎样发现的呢?在纯数学中观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今天已知的数的性质大多数都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并且是在能够严格论证他们的正确性以前就被发现。甚至有很多数的性质是我们熟知的,但还不能证明,而只是通过观察才认识的。归纳法通常就是从观察和实验开始的,例如数学中的猜想: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等,都是通过具体的数字先引出“猜想”,然后通过更多的具体的数字增强这个猜想,从而归纳出猜想,最后经过数学理论的严格证明,就形成了定理。就连公理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先收集了相当丰富的资料之后,再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整理(归纳),才能在许许多多的命题中经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选择来确定一些命题作为公理,其余命题就作为以公理为依据的逻辑推理的结果。猜想和公理都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加工之后归纳出来的.然后苒用演绎法去证明。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类比推理也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类似,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例如在初等数学中同分数进行类比有相同的属性:“分子分母乘以同数或同式,结果不变”,“分母相同的分式相加减与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有同样的运算法”,由此可以类推出:在分母不同的情况下,分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法也是相同的。再如,平面上的三角形与空间的四面体类似,前者是三条直线与平面的关系,后者是三个平面与空间的关系,二者的各种性质都是类似的。在高等数学、集合论、构造数学中都要用到类比推理。

3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

数学模型就是用式子表示假定。它是用来揭示客观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及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最重要形式。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在它应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质上就是把这个问题概念化和公式化,而提出数学模型。模型提炼得正确,就等于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大半。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是数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提炼数学模型呢?对于一个现实问题(或现象),要解决它,首先必须理解现象,或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努力抓住事物现象的特征,如物理特征、量的特征、空间形态的特征等,然后选择与现象的本质有关的,对于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建立起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然后再运用物理的及数学理论提炼出数学模型。对于数学模型不论采用解析方法进行计算或者用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得到的结论如果能够很好地说明了调查、实验的结果,则这个数学模型就是正确的。数学模型是对现象见解的反映,所以同一个现象,也可由于研究的角度和见解的不同而表示为不同的数学模型。在提炼数学模型时也要善于掌握模型的规律性,对于类似现象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做提炼模型的参数。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是在大量的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的,特别是在现实世界中,不仅需要对必然现象和或然现象进行研究,而且模型现象和突变现象的提出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掌握提炼这类数学模型的规律,这也是一项艰巨任务。

4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在科学史上,通过对数学解的分析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事实是不乏其人的。麦克斯韦通过对描述电磁变化规律的一组偏微分方程的研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狄拉克通过对描述单个电子行为的相对性波动方程的解的研究,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爱因斯坦通过对质能关系式的分析预言了原子核有巨大能量等。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又直接开辟了各种工程设计的方案进行数学实验的可能。为什么有的人对数学结果进行分析能做出重大的发现,而有的人不能呢?这与有无扎实的和博而专的科学知识,有无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及是否敢于冲破传统的观念是有关系的。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要有所发现和创造,必须进行德、识、才、智多方面的培养。

总之,数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为祖国的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仝素琴自然辩证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汤跃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中国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各地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也已初见成效,当我们的课堂开始走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局面,当我们的课堂开始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探究,当我们的课堂开始有了学生的发问与解答,不能不说,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真谛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当我们把学生当作人,把课堂当作是一场生命的对话的时候,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溢满包容、欣赏与分享的场域。可是,这样充满生命气息和生活美好感受的语文课堂还缺少点什么,还缺少一种哲理思辨的气息,还缺少一种可以引领学生进行逻辑思考的味道。逻辑,是什么?所谓逻辑,就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常常涌现的台词是如果你要让学生感动,你得先感动自己;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尤其是文学创作理论,强调感情重要性的精粹言论比比皆是,诸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诸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等等。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感性思维的重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只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技艺和魅力,把学生感动得一塌糊涂,让学生哭得稀里哗啦,自己也不忘眼角湿润,就是几近完美的精彩课堂。殊不知,我们还需要一种让学生心悦诚服的从理性意识深处的认同和肯定,这样的时候,即使没有眼泪没有抽泣,学生也在逻辑思辨中感受到生命如头顶星空般深邃的美。

(二)研究意义

我们民族文化中逻辑理性积淀匮乏。中国是世界上逻辑三大源头之一。遗憾的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逻辑学渐趋衰微。正如黎明先生的新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一书中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就是“逻辑”。黎先生写道:“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这根‘弦’太弱,所以才造成了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长期的发展停滞,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首先推出人类近现代科学的可能,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文明以及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的可能。”我们经常批评的不尊重规律、不尊重科学、主观随意、盲目蛮干、迷信愚昧、以感情代替政策、以人治代替法治等的消极现象,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而我们的语文学科虽有其丰厚的人文特征,但它的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应从思维学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研究。加强思维训练所带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创造新的内部条件。此外,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与思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学生能真正将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离不开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针对目前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笔者尝试从语文课堂入手,去为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从而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强语文课堂的智慧,加深课程改革的力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综述

那么,当前在语文课堂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过哪些研究呢?在国外,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直被视为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欧美国家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认为逻辑教学和逻辑训练,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思维能力、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从中学阶段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都开设了逻辑通识教育课程及各种专业逻辑教学课程。在美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一直是被高度重视的,不仅在各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了逻辑教学,而且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德意志是世界上公认的逻辑思维最严谨、逻辑条理最清晰的民族,这与他们从小学起就开展逻辑教学,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分不开的。印度近几十年来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训练的教学,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把逻辑学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都要开设一定数量的逻辑学课程。日本和韩国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逻辑教学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在中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逻辑教学内容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大力加强逻辑教学,这一点在国外逻辑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了应证。

相较于国外高度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国内相关语文课堂中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具体课题的研究力度不够,范围较窄,成果较少。主要表现为: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从教育部门到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到一线语文教师再到学生自身都没有认识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逻辑知识比较枯燥、繁琐、难懂而且其实用价值不高,即使下了很大功夫去学,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对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没有直接作用,也可以说是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理论界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开始关注和重视,不少研究者对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如陈长里在《逻辑思维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文中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前提、内容、核心与逻辑思维教育紧密相连,并探讨一些以逻辑教育来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更新观念、逻辑教育多元化、逻辑结合体、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渗透等。王跃平在《语文创造教育与逻辑思维教育》一文中认为,创造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出发点。“语文创造教育”具有两个含义:“语文的创造”的教育;通过语文教育而实施的创造教育。语文创造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逻辑思维教育包括语义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思维教育和语用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教育。语文创造教育的基本内容(或任务)决定着它离不开逻辑思维教育;逻辑思维教育可以直接服务于语文创造教育。王跃平在《语文课堂中,思维教育的重点应是逻辑思维》一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就在语文教育中实施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实施思维教育的重点在哪儿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逻辑思维特别是形式逻辑思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中思维教育的重点。宗吉在《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一文中表达“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作为”这样的观点;王淑玲在《浅谈作文中的逻辑问题》中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冯丽亚在《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文中认为,必须从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王晶在《语文思维学浅论》一文中,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语文考试纲领》出发,就建立旨在培养语文学习中必要逻辑思维能力的语文思维学作了相关阐述。俞发亮在《高中语文应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程》一文中认为:逻辑,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必须单独开设课程。加强学生的理性精神培育、逻辑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应在中学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科目中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确定教材、保证课时。同时,俞发亮也在《高中语文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列举、分析高考学生作文中“逻辑混乱”的种种现象,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的观点,并倡导具体落实在以下方面:高中写作教学与高考作文以论述类文章为主,组织高中学生广泛开展“辩论”活动,适当补充“逻辑”知识;高中教材增加论述类文本篇目,积极探索批判性阅读。葛大汇、栾兆祥、方有林在《语文教学与形式逻辑》一文中,就形式逻辑不该在语文教学中缺位表达了鲜明的观点。李巍、王翠艳在《新课标下高中生议论思维能力培养刍议》一文中,力求呈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并辅之以相应的对策。王元元在《让思维之花在阅读训练中灿烂开放》一文中认为,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语文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素材。石崇森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一文中就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意义作了深刻阐述。罗周胜在《语文教学中思辨精神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了在语文学科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的策略。葛明峰《加强思维训练,提升作文品位》一文中认为,只有好好训练自己的思维,使头脑这个“加工厂”更敏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谢东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一文中,致力于探讨形式逻辑思维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起的关键作用,并提出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案,以便更好地优化阅读教学,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白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逻辑思维培育》中,就怎样很好的把逻辑思维培育融合在文本阅读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张霞在《论中学写作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从写作教学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张慧妮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研究》中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重视形象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方面,通过有效的训练策略指导他们以一定的形象为依据,遵循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对各种形象做合理加工,写出多姿多彩、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同时还要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广阔的外延和复杂性,写出具有条分缕析、势如破竹的逻辑力量和理性力量的佳作。杨月玲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一文中,从如何激发学生言语生命动机出发,在高中三年分阶段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探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陈郁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需要引入逻辑分析》一文中认为: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存在逻辑;对诗词进行必要的逻辑分析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有利于揭示诗词创作的部分规律,最终达到提高、增强高中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兴趣。王瑞刚在《论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的研究及培养策略》一文中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强化高中生写作思维的训练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陈琰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学习的实践研究》一文中,从“五四”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逻辑知识的起落沉浮现象及原因入手;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学习怎样的逻辑知识和怎样学习逻辑知识;从文体入手,力求联系生活、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际来学习逻辑知识;将科学的思维培养,渗透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摸索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一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已有所体现。例如,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说:“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反思和批判”。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是了不起的进步。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思维,是一种崇尚人类理性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表现为好奇、怀疑、审慎的心态,不轻信,不盲从;思想开放,多元价值取向兼容;崇尚真理和人格独立,追求公正性、正确性和合理性。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武器,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是人们学习知识、研究科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语文与逻辑有着先天的紧密联系,且不说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包括“语修逻”,在现行的“文选式”语文教材里,一篇篇课文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到思想表达,离得开逻辑的支撑吗?即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艺术,也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理性思考。纵观百年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无不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自由精神的追问。口语交际的辩论,贯穿着逻辑,凭借逻辑立论、辩驳,运用逻辑征服对方。议论文写作教学更是离不开逻辑,逻辑被喻为议论文的“基石”,缺了逻辑议论文还能真正站立起来吗?论点还能服人吗?

然而遗憾的是,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一个盲点。综观目前各大数据库里以“语文课堂”为关键词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在各种教育教法、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提问艺术、板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铺天盖地,而关于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以“逻辑思维”为关键词的搜索中,把范围限定在高中阶段,关于各个学科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文献应有尽有,就是很少看到关于语文学科方面的。在关于语文学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文献中,又以写作为主题的占去了大多数。固然,高中生的写作思维过程,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定体现,尤其是高中生议论文的写作,则更能展现出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高低。可是我们阅读教学占去半壁江山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在作文教学中去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应该在阅读教学、综合性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高中生本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本课题将在语文课堂的展开过程中,着力探索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指明一个方向。

第四篇: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逐步学会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小学低年级正是学生智力开发的高峰期,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低年级简单的解决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做到,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又可以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几步计算应用题打好基础。

一、教会审题,理解题意,促进思维发展。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同时题目中的叙述大多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做题时先认真,仔细地读题,读一遍不太清楚再读一遍、两遍,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弄清题中给出那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或者做错题,往往是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9页《解决问题》的例3时:13个同学玩抓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我先让学生自己小声读一篇,通过读的过程中还让学生找出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再全班一起读一篇,这一次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问题?我根据学生说的比划一下主题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二、分析数量关系,训练说理,促进思维发展。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将题目中数量关系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然后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题目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我们都要认真说理,也要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题中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我们要耐心地给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还以上面的例题为例,掌握题中讲的事情,弄清题中给出的条件,知道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开始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数学信息可知,玩抓迷藏的一共有13人,这里的6人是13人中的一部分,要求藏起来几人,就是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留给学生去说,学生说的语句不通,但意思说到点上,老师再帮他整理,然后和学生一起完整地表达。也可以画上以前学过的有大括号,问号的简单的图结合理解说理,让学生更能正确表达,从而知道求部分数是用减法来计算。又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2页例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题目中已知的条件,让学生划起谁和谁比,分析谁多谁少,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就是把小雪得的12朵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磊得的同样多的8朵,另一部分是那8朵以外的4朵,这里的4朵也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得的朵数。分析后让学生试说解决的方法,从而知道解决这类的题是用减法计算。

再如第三册关于乘、除法的题:

(1)15个同学玩游戏,分成3组,每组几个同学?

(2)有4组同学,每个同学分得5朵红花,一共要做多少朵红花? 做题时先让学生分析找出总数、份数和每份数,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份数×每份数=总数的关系式确定计算方法。这样教学生对题目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每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的片面理解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

三、掌握基本结构,方法正确,促进思维发展。

简单应用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三量关系。读到前面的两个条件,联想问题是什么;题目给出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那么求的是一个什么条件。这样思路清晰就不会出现问非所答现象。

1、做题时,充分利用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上面求相差数的例子:

①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 ②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目观察、比较出:两题中有两个条件是相同的,即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和②题里的两个条件是一样的;①题里的问题是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在②题里变成了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把两个人的名字前后调换了位置,谁多谁少没变,只是说法上变了,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就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因此,解答方法是一样。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题①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部分,即“12-8 =4(朵)”。题②是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就是小磊比小雪少的朵数,即“12-8 =4(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2、还要通过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例如:花园里有18只蝴蝶,9只蜻蜓,?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

又如:,白兔有6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

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黑兔的只数。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我们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四、从实际生活出发,激起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我们要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轻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题目,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思维的发挥。

例如,复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我们的校园”时,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下课啦,同学们玩起各种游戏,出示同学们玩游戏的图和问题,让学生进入游戏中,然后学生自己选择解决喜欢玩的游戏出现的问题,这样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更喜欢解决问题。

其次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把教学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现,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单元里,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场景图呈现各种信息的,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买卖物品的生活体验来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五、注重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例如,一年级下册第26页的思考题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两个男生之间插进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多少个女生?”

又如“至少要用()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1个大正方形?” 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轻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注重设计开放性题,促进思维发展。

课堂开放性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开放性试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新教材很注重开放性题目的编排。如例题既让学生填出过程,又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非常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练习题后出现一道思考题,培养学生奥数思维。我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内容。我在教学第二册第19—20页《解决问题》这节课时,电脑出示小精灵聪聪带领同学们去公园玩的场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什么问题。学生解决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敢和图上的小朋友比一比吗?看谁的问题提得好、提得多、解决得对。”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精神十足。一会就提出了四五个不同的问题,并得到了正确的解答。等到第二个场景时,学生很快又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加快了。意想不到的活跃场面令我兴奋。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地想象,尽情地说出自己的伟大发现,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快乐,将会再次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再次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热爱数学的激情也会不断攀升。

总之,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说理,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对应的解答方法,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一定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五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特性和产物,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间接地、概括地反映。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它如形象(直感)思维一样是一种思维现象。它是在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所取得的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即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过程。可见,概念、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之一●

“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之一。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每个数学教师都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认真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决定的●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材具有优越的条件,数学教师负有很大的责任。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它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即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育的任务是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的这些特点和数学教学的任务,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之其它学科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7岁以前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7——12岁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始初阶段,9——11岁儿童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由此可知,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培养的十分有利时期。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大纲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怎样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每个教师应该认识到结合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除了应该考虑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考虑每册、每单元、每课教学目标时,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数的整除”这单元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这单元教参中所规定的知识教学目的和要求外,还定出了以下几条在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和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通过整除、除尽,约数、倍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质数、互质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几组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加以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先按教材给学生1、5、9、11、12等五个数,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约数,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每一个数含有约数个数的多少归类,在此基础上,分别抽象出每一类中各数的约数的共同特点,再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新概念以后,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进行正确判断。例如,教学这单元第一节后,让学生思考下面的判断是否正确:①45能被10整除。②72是3的倍数。③0能被任何自然数整除、④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显见,这几个题目中①②比较容易做出判断,只要根据整除这一概念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第④题则要求学生在较概括的水平上进行判断,学生一方面要理解约数的概念,运用这个概念去判断,同时还要检查原来的一般判断是不是正确,为此需要进行一般的分析推理:因为1能整除任何自然数,所以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判断推理能力。数学教材处处体现逻辑性,教师千万不能囿于教材的表面,只讲数学知识。只有数学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教学进行。数学课不是逻辑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要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教学进行,决不能另讲一套。要做到结合有机、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

第三,每个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在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弊病之一。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方面讲,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算理讲解。如讲小数加减法,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上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而且要讲清算理,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二是注重推导过程。如讲圆的面积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要讲清怎样切拼推导公式的过程,事实上讲清推导过程,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公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出解题思路,所以应用题教学要注重数量关系分析,客观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训练和运用的过程。

重视思维过程从方法方面讲,要求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讲清思维过程。首先教师要安排好讲解的层次,清楚的讲解层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对每节课教学的内容一定要理清讲解的层次,除了要安排好复习导入、新授讲解、巩固练习等大层次外,还要理清每个大层次中的小层次。层次的逻辑性既能为讲清知识服务,又能为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服务。其次,教师应设计好讲解的方法,讲解方法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讲清思维过程。好的讲解方法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既要考虑到知识的讲解方法,又要考虑到能力的培养方法。例如,有的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教师边示范学生边操作,把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化、变换为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3.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整理,学生总结公式,应用公式练习。显然这样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利用感性材料,自己动手操作,找到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途径,从而概括出计算公式的讲解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过程。第三教师要注意总结思维顺序。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在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出操作的序和思维的序。如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讲完三种情况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出:遇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先看它们是不是约数关系(最易看出)若是小数即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若不是再看它们是不是互质关系,若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为1,若不是即用短除法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这样学生解题时方法步骤明确,思维操作有序。

重视思维过程从训练方面讲,要教师让学生除了练法则、公式的应用外,还要让学生练思维的方法和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的教师结合实例:学校里养了7只黑兔,12只白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训练学生如下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先想: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白兔与黑兔比,白兔多黑兔少);再想:多的是由哪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跟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最后说要求问题怎么办(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只要从白兔的只数里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先想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然后从这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就能算出比另一个数多的。这样训练不但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而且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重视思维过程从检查方面讲,要求教师除了查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要查思维方法和过程是否正确。教师在检查学生回答、板演、作业时应多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作业和回答问题中发生错误,教师要注意先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看学生在理解知识方面有没有问题,在逻辑思维方面有没有问题,只有找到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纠错防错。

(三)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鼓励才能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学生不敢质疑问难是许多班级存在的普遍情况,一些教师认为对此不必大惊小怪,须知学生不敢质疑问难将严重影响班级学习气氛和学生智力的发展。怎样才能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呢?积老师们的经验,首先教师不能扼杀学生中出现的质疑问难的好苗头。学生敢于提问或发表意见是一个极好的苗头,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或者问倒老师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重视和欢迎,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千万不要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中出现的质疑问难的好苗头。其次,教师要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我听过一位教师上的得数是11的加法一课,临下课前一个学生问老师:“你教的题目怎么全部得11?”这位教师先是一楞,几秒钟后,对着全班同学说:“老师先要感谢这位小朋友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他提醒了老师和大家,今天学的是‘得数是11的加法’,大家要向他学习,上课肯动脑,敢提问,接下来老师还要补一些题目(得数不是11的题目)让同学们练练„„”课后大家都肯定了这位老师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第三,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学生敢不敢质疑问难,教师除了对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进行鼓励外,还应该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激发全体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例如,有的教师注意用反例和判断题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后出示: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不变。教学分数的定义后出示:把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让学生抓住“小数的末尾”、“小数的大小不变”、“单位1”、“平均分”等关键问题进行质疑,达到既透彻理解概念,又诱发质疑问难积极性的效果。

教师引导才能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生不会质疑问难是许多教师普遍的反映。所以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外,还必须注意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小学数学中质疑问难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处处可以质疑问难,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主要可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可以从概念是怎样说明的,怎样表达的,为啥要这样说明、表述,能否删去、增加或改动一些词,来研究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解例、习题的方法。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可靠,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题目解好后,可以再想一想,解此题还有其它方法吗?③预、复习。预习可围绕新知识的重点是什么?哪里有疑问,难点是哪些?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错误?怎样预防?学习它应该注意些什么?复习主要可围绕怎样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怎样整理知识来进行。2.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质疑问难的一般方法。质疑问难的一般方法是深入观察、认真比较、多方联想、分析综合。当然除了上述方法外,有的学生还会用到一些非逻辑方法,如直觉、猜想等。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步使学生学会用这些方法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于启发性的提问,也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发展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目的。

(四)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前提。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教好这些基础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道理十分简单,思维只能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中发展,一个概念不清、基础知识都不掌握的人是难以进行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的。即使是解答一道简单的式子题,如果不掌握有关数的运算法则,不能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也是难以求出正确结果的。所以,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应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作前提,要教好、教活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好基础知识,主要指基础知识要教得正确、扎实,让学生切实掌握。如,概念教学,使学生概念明确,不是光由教师把概念说一下、讲一下、学生读一下、背一下,要弄清概念是怎样说明的,根据各个概念不同的说明形式、方法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完后还要引导学生将概念具体化。如,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完后,可以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4×3、2×5等,这就是概念的具体化。同时还要讲清概念的联系,重视概念的应用。教活基础知识主要是指要让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死记死背。

注意不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关键。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步骤有根据有条理的思维。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例如,用比例方法解答: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了10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又行了1.2小时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解题过程应该是:(1)判断题目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从题目的第一句话中看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时间和路程,(2)根据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写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3)根据题中的“用同样的速度”这个条件,说明“速度”一定。(4)由此可以作出判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5)找出对应关系列出比例式。(略)这个过程一方面表明,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必须做到概念明确、分析清楚、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即要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只有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才有助于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

科学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的途径。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要靠教师长期地科学地训练和培养。培养和训练首先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如教学9+3,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操作小棒、边思考、边说:“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3分成1和2,9加1凑成10,10再加2得12。”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其次,要注意分层要求、逐步培养。低年级可多采用边让学生操作,边说思路或教师先说出关键性指导词,然后由学生接着说的方法进行。中高年级教师讲完例题后可逐步让学生自己有根据有条理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例如,解简易方程,每一步可让学生说说根据,应用题列式可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和思路。第三,要注意结合教材,精心设计一些训练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例如,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有的教师设计以下几类练习题:

是由()个10和()个2组成的。所以3个12就是()个()和()个()的和。笔算时先用3去乘被乘数()位上的数(),得();再用3去乘被乘数()位上的数(),就是3乘(),得();把个位、十位乘得的积合起来,得()。2.先口算再笔算。如,5×3=□

20×3=□

15+60=□

3.先分步写竖式,再根据要求边填充边简写竖式。如,42×3=□

这样训练,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叙述思考过程。当然,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一下要求学生说得有条有理,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说得有条有理。但只要坚持训练,逐步地会有较多的学生能够进行有根据的思考和有条理地说明问题。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但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注意:

1.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注意激发兴趣及时起步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能在兴趣盎然思维积极的过程中去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注意激发学生,培养他们自觉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位教师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逻辑错误设计反问,如当学生根据“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得出“整数是自然数和0”时,风趣地问学生:“你能根据狗都是有四只脚得出四只脚的都是狗的结论吗?”这里虽然没有给学生讲逻辑知识,但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纠正学生在这里所犯的逻辑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注意及时起步。事实上从一年级认数计数开始就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如通过数的分解组成,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数概念的教学,加、减、乘、除含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等,只有及时起步进行适当教学,才能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始初阶段就得到有意识的培养,把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注意凭借形象启发引导

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在抽象逻辑思维过程中大多仍然需要凭借具体形象,这是绝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共识。所以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十分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动手,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凭借形象思维来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例如结合20以内的进位加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可分以下三步进行:教师先用实物演示如何凑十,再让学生摆学具,表示怎样用凑十法计算,然后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想着操作过程抽象出用凑十法计算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一步步凭借形象抽象概括,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也好。到高年级,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凭借形象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仍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注意分层要求逐步达标

小学生思维处在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所以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分层要求注意适度逐步达标。例如,加减法概念的教学,一年级只要求结合数的计算,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通过操作实物、教师用教具演示和让学生用学具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概括出:“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然后逐步利用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应用题。到四年级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一般而言,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能力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学生逐步学会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定义。这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概括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这样分层教学,逐步达标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要加强教师的示范和指导

教师要通过数学教学既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示范和指导。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素养

一些调查表明,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发展水平与教师的逻辑思维素养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自觉地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素养,达到能应用逻辑知识较为深刻地理解分析小学数学教材,能应用逻辑知识较为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讲述教学内容,能应用逻辑知识及时发现、矫治学生中出现的思维不当和逻辑错误。例如种类很多的判断,如果教师能较好地掌握它们的基本逻辑特征,有助于教师从逻辑角度理解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判断属于什么判断,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防止、纠正学生中出现的判断不恰当的错误。如“自然数是整数”、“长方形不是梯形”前者是全称肯定判断,后者是全称否定判断,因为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所以“自然数是整数”这句话是正确的,但倒过来说,“整数是自然数”就不正确了,因为全称否定判断主项和谓项都周延,所以“长方形不是梯形”这句话正确,倒过来说“梯形不是长方形”也正确。再如,学生中有时会出现类似:“因为3是质数也是奇数,7是质数也是奇数,11是质数也是奇数,13是质数也是奇数,所以,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的错误推理。教师只要知道这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就容易防止和纠正学生的这类错误。

2.教师教学时要给学生做出逻辑思维的示范

教师不断提高逻辑思维素养的主要目的是应用逻辑知识来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做出逻辑思维的示范,让学生有榜样可学,潜移默化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分以下几步进行。

(1)让学生应用小数除法的法则计算59÷25、12.22÷5、10÷3、70.7÷33为学习循环小数积累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对商进行比较,着重观察10÷3、70.7÷33两题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不断地往下除,将会出现哪些数字,(引出用省略号表示)在此基础上,先从比较中揭示无限小数、有限小数这两个概念,然后在对无限小数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抽象概括揭示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3)让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练习。(题略)判断时要求学生根据概念说明理由。

(4)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单表示法、读法及分类。

显见,整个教学过程正确地体现了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形式,符合逻辑规律。教师既循着教材的逻辑顺序传授新知识,也以自己的逻辑思维示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学生练习时教师要给予逻辑思维的指导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除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进行逻辑思维的示范外,练习时,教师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逻辑思维的指导。逻辑思维的指导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和推理,表述的概括和判断必须是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无矛盾的,有根有据的。特别注意提问时,让学生说明理由、论据。如解简单应用题,列式前后要让学生根据加、减、乘、除的意义说明列式的理由。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要指导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分析推理,找到解题思路。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要指导学生做到列、解、验三步都有根据可依。又如,要学生判断两个量成什么比例时,千万不能让学生无根据地瞎猜,要指导学生按以下逻辑顺序进行:先根据条件找出相关联的两个量,再根据相关联的量得出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出关系式中哪个量一定,最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成什么比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并坚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将提高。

正如大纲所说:“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要有长期的打算,要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始终。低年级可以,中、高年级也可以,应用题教学可以,计算、概念教学也可以,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要考虑这个问题,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中得到全面充分的提高。

下载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引言 数学在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不仅如此,它既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性学......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生物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中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表现丰富,如对问题的猜想或应急性回答,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

    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中学数学是由......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概念,法则教学,必须坚持以“理”为主,以“思”为本。教学概念和法则,教师应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其本质属性。如教学加法的......

    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高中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系。也许......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由于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成绩考核,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动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违背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逻辑学和心理学都研究思维,但它们的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