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走出传统的教学格局,摆正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前进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千方百计摈弃教师垄断课堂的老模式,让学生唱主角,告别见书不见人、中看不中用的低效课,继之而来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探索,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殿堂、奇思妙想之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参与意识 培养
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老师的永恒追求,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们动起来,乐意接受学习知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表露,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让学生的手脚得以解放,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求取高效课堂。课堂是搞好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还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这里要求不能仅仅重视知识的结果,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的来历,过程和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重结论而轻过程的传统教法应该摒弃,具体到平时的教学就应该将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一、知己知彼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摆正思想,明确自己的身份。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导演,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点拨者。只有让学生登上主体地位,教师摆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更为有效地搞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课堂的新飞跃。停留在传道解惑授业的师道尊严,这是一种陈旧的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如果摆脱不了,学生始终处在课堂的劣势地位,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课堂的辅导员,根据不同的情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扮演示范者,可扮演评论者,也可扮演欣赏者,顾问和朋友都可以。
二、学生积极参与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制约着课堂效率,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自由并且有效地参与学习,就会创造出高效的课堂。要想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氛围创设得和谐民主,学生就更加善于发言、勤于动脑。低落的情绪是十分不利于干任何事情的,学习更是不例外,想象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连原来的三分之一都不够,为此课堂氛围是否宽松、是否民主,至关重要。
要想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最佳发挥,绝对离不开老师友好宽容的心态。这就告诫老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搭建师生之间亲和的对话平台,保证对话渠道畅通无阻,尤其是解放学生的地位,不再总是被动厌烦地听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老师告别课堂内容的垄断者,打破老师的课堂主宰者的地位。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启发,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学会动脑,一定不要一直以老师的思维为中心而牵制住学生,不要在老师的思维圈子中兜来兜去。不要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妨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削弱。教师应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开动学生的脑筋。尤其是在知识的疑难处更要积极启发,是在思维的干扰处更要仔细思考,等到结果产生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让学生主动地陈述出来,大胆地交代出心中的想法。比如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原理是怎样产生的,公式又是如何推导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得到的,都属于思考的范畴。
第二就是在数学课堂上要摆正学生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时刻不能动摇。学生要养成多讨论、多交流的好习惯,从而保证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数学,用主人的身份去面对知识;还要学会与老师和同伴积极切磋和交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探究,这种民主的有序的交流是新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是主体,但也脱离不了老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也不可替代。教师在备课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做启发、哪些地方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分析清楚哪里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拿出独特的认识方式,从而构建对知识的认识体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各不相同,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通过每个学生的认识,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吸纳别人的优秀成分,从而成就一个完善的自我。没有各位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启发,就没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思维网络,收益就不会大,解决问题的本领就不会提高。要在小组讨论中令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回归集中,在集体的智慧中得以长足的进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讨论、去交流,并且以平等的身份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最后要鼓励学生自己多动手、多试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数学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又带有很强的归纳性,数学实验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离不开写一写和算一算,量一量、画一画都是重要的途径。面对题目不能只做空想,这样做只是泛泛而谈、隔靴搔痒,而应该化空想为实验,真正走向数学的殿堂。
总而言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走出传统的教学格局,摆正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前进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千方百计摈弃教师垄断课堂的老模式,让学生唱主角,告别见书不见人、中看不中用的低效课,继之而来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探索,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殿堂、奇思妙想之处。
第二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海口市第九中学 符惠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
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一问题作以下初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二十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的参与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又如教学“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小王昨天在水果批发市场买了4千克苹果和4千克梨共花了14元,小陈也与同样的价格买了4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共花了12元,梨每千克多少元?比一比看谁求得最快。同学们积极思考探索很快得出答案。教师让解答最快的起来说出解答思路,抵消掉相同的部分,小王比小陈多买了1千克梨,多花了2元,所以每千克梨的售价为2元。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前进;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祥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诱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 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同学们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不但学生们探索出了问题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但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有丰富内容的思想。2.让学生多分析与综合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分析思考。如解求值题:已知(a+b-5)2+(a-b+7)2=0,求(a2-b2)+(a+b)2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2+(a-b+7)2=0,②(a2-b2)+(a+b)2,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2-b2)+(a+b)2=(a+b)(a-b)+(a+b)2,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让学生这样分析与综合的思考就很容易地把问题给解决。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环境创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2.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营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新课教学时,我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情境来引入,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好奇心,立竿见影,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样学生对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都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解题思路保守,不重视记录
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保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大敌。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这种保守的思维模式却一直占据着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题套路、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等,都不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去创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各异,所以要注意保持记录的好习惯,但实际上,学生们往往忽略这些,甚至懒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及时记录,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不自信现象明显,害怕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渴望被老师认可,但是由于怕出错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导致数学问题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中的胆怯情绪,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好奇心,引导创造性活动
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趋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一些问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各种新颖独特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发展想象力,提高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背后,想象力和创新力也不容忽视,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尽情的去想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逐渐朝着集中性思维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及时排除心理定势及消极性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学习完“米、分米、厘米”以及“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念后,教师不妨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比较的因素,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比较认识,可以到操场上实际测量篮球场和跑道的长和宽,也可以用卷尺或步伐进行测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比较测量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捕捉灵感,学会举一反三
灵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路,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变换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挑战和乐趣,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全面灵活的运用数学技能,越过常规逻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这道题“将下列分数3/
5、7/
8、1/
9、2/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题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个分数的分母进行通分比较,则显得比较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同分子分数的角度出发,将这几个分数化简为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后再进行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恍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简便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认识教与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学困生,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性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的路子。
一、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体——人(教师与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在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结合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章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两种新旧势力的斗争,即民主共和思想与专制、独裁、复辟势力的斗争。但是学生在学习本章的时候并不感兴趣,对其中的内容乏味且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前后注意了以下问题: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等,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