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雀记读后感
黄雀记读后感
(一)胡说
讲了一个故事,却没有把故事讲好。
有一部电影,叫做《大红灯笼高高挂》。许多人对这部电影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印象。其实,这样的话,写起来最轻松,但也写得很糟糕,很不负责任。什么叫做许多人?多多少少的印象是什么印象?这些问题,我统统答不上来。但是我只能这么写。我知道这是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我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看过,家人楼下音像馆租碟子,一起看的。但是电影讲了什么,完全忘记了。张艺谋和巩俐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足够知名,所以知道这么一部电影,不足为奇。苏童老师虽然也足够知名,但是显然跟前面两位的大众知名度不在一个量级。
《大红灯笼高高挂》正是改编自苏童老师的《妻妾成群》。八十年代后,千禧年之前,那是文学电影的黄金时代。仅仅张艺谋一个导演,就改编过莫言、毕飞宇、苏童等等大作家的作品。我说“许多人”,正是因为不论是电影还是原著,都有足够的分量和地位,影响力足够波及许多人。我又谨慎地说“多多少少的印象”,是因为这部电影距离今天,在时间尺度上已经足够遥远。
今天,不谈电影,也不谈《妻妾成群》。想谈的是它的作者——苏童最近的一部长篇《黄雀记》。
苏童,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短篇小说。我都还没看过。让他成名的是27年前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最后,他却靠着这部《黄雀记》拿到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尽管早就熟知苏童,最新的《黄雀记》却是我看的第一本他的书。看完后,有点失望。这种失望来自于对于茅盾文学奖的高期望。它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却没有将故事讲好。这里的“讲”,是小说技术层面的“讲”。我一个无名小卒,何德何能?竟敢出此妄言狂语评判苏童老师的作品以及他写小说的技术!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读者,业余写作爱好者。我阅历尚浅,笔力孱弱。我当然没有资格评判任何一个好作家。我能做的仅仅是从一个小小读者的自我感受出发,将读书的感受流于笔端。
我说苏童老师没有把故事讲好,当然是参照莫言、阎连科、毕飞宇、王蒙等等代表着最高水准的这一批作家来作出判断。苏童老师应该也在此列,只是这部《黄雀记》不在此列而已。
或许是因为最近阅读海明威的关系,我始终觉得好的小说就是对话多、以及对话多;照搬脑海中的故事场景,没有过多上帝视角般的叙述;也没有过多的形容词,更不会主观臆断小说人物的情绪。好小说就是简单地把脑中的故事架构搬出来,简明不多余的对话,简洁合理的动作。而不是“她哭得很悲伤”这类的调调。
举个例子(说理不够,例子来凑):
讲一个人很悲伤,不应该用“很悲伤”这三个字。比如,你写:庄周妻子死了,他很悲伤。这是一个故事,故事讲了一件事情,一个叫做庄周的人,他的妻子死了,他很悲伤。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灵,但是我从这个故事中感受不到庄周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即便写了他很悲伤,我也感受不到悲伤是什么,他到底是不是悲伤,以及他悲伤到什么程度。但是你换一个写法:妻死,庄周鼓盆而歌。这就不仅仅是个故事了,这更是小说。有人物,妻子和庄周。有事件,事件情节之一就是妻子死了。接着,庄周就鼓盆而歌了。鼓盆,是一个动作,他在击打盆。“歌”也是一个动作,他在唱歌。人物有没有做动作以及做了什么动作,就是小说和故事的区别。至于小说人物,庄周的情绪,是开心的还是悲伤的,我们不得而知,写这个小说的人,也不可能知道。人物是什么情绪,只有人物自己知道,读者只能根据小说中的其他信息,结合庄周鼓盆而歌这个动作,来判断小说人物是悲伤还是快乐。作者更不能左右人物的情绪,说他鼓盆而歌是快乐的或者是悲伤的,只能合理地推进情节,描写人物的行为,这就足够了。
“妻死,庄周鼓盆而歌”是一个小说,可惜很短,信息太少,我们无从判断小说人物的情绪。这种信息量不足,可以为小说增加神秘感,所有的人都会猜,庄周到底是高兴呢还是不开心。这同样不是一个太好的小说,人是有血有肉的,这么点描写,还没能让人物丰满、立体起来。这只能算作纸片人。
简单说了下故事和小说的区别。其实应该不是“简单地说了下”,准确的用词是“斗胆”。
言归正传,我要说的就是这部《黄雀记》,它不够“小说”。就像我上面举的例子一样:人物的身上,只有故事,没有性格。人物的行为也很少。我说的行为是只有客观描述的那种行为。不过,不那么苛求的话,这部小说依然比市面上大部分小说高级。
我只能在泥地里仰望这种云端之上的作品。
保润一家四口——爷爷、爸妈、保润住在香椿树街上,爷爷每年都要去相馆拍一张遗照。爷爷觉得自己老了,担心哪一天死了,挂在正堂的遗像不够“新鲜”。我很喜欢爷爷这种浪漫、高贵的行为,从容、体面地对待死亡。然而保润妈妈很讨厌爷爷的行为,保润妈妈是个很强势的女人,她是一家之主。保润爸爸有点怕老婆,性格懦弱。保润自己,不学无术,只能上烹饪学校,却也继续不学无术。爷爷后来有点精神失常,说自己魂丢了。扛着锄头,在香椿树街到处挖自己的魂。保润妈妈终于不顾反对,将爷爷送进了郊区的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成了这部小说的核心要素,所有的高潮与跌落,都发生在这里。保润来精神病院照顾爷爷,自学成才,学会了五花八门的捆绑术,专捆不听话的爷爷。白小姐是精神病院花匠家的孙女,骄横跋扈,性格泼辣。白小姐15岁,很时髦,喜欢滑旱冰、看电影、跳拉丁舞、听唱片等等一切在那个时代代表前沿的新鲜事物。白小姐很不喜欢保润,她嫌保润丑、穷、木讷。偏偏保润就喜欢上了这个骄横的小仙女。柳生也是香椿树街的,他姐姐也是住在精神病院。柳生家有钱,白小姐帮柳生跑腿赚钱。柳生是白小姐的老大,白小姐很听他的话。
柳生的姐姐精神失常,常常当众脱衣服。柳生脸面挂不住,求绳艺了得的保润帮他绑姐姐。柳生给保润的好处是,帮他安排和白小姐的约会。没有互相喜欢的约会,最终都要砸场。白小姐诓骗了保润80块钱,买了唱片机。保润死心眼,一心认钱不认人,也不认情。于是将白小姐绑在了精神病院的水塔。白小姐在水塔被强奸了。保润和柳生都被抓走。柳生家稍有钱一些,打通了关系,出来了。保润以强奸犯的罪名,进去坐了10年牢。
这10年,柳生成为了不错的小商贩,人际关系处得很好,到处都能包揽一些小生意,在香椿树街算富裕了。保润的爸爸死了,妈妈远走省城改嫁。爷爷继续在精神病院疯疯癫癫地长寿着。而白小姐收受了柳生家的一点好处,远走他乡。白小姐做了歌女,白小姐被富商搞大了肚子,白小姐回到了这个城市。10年后,出狱的保润、白小姐、柳生,三人相遇。吊诡的是,柳生租了没有人住的保润家,给怀了富商孩子的白小姐住。保润没有恨白小姐诬陷自己,白小姐也没有恨柳生强奸了自己,反而生出了甜蜜的感觉,居然能跟柳生谈起心来。这是让我感觉不合理的情节。有点假,有点勉强。我很怀疑时间,短短10年的时间,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冲刷掉一切。
复述到这里,我想所有人都能猜得出来,刚好10年之期那天,保润杀了柳生报仇。白小姐在所有人的唾沫的屈辱中,生下富商的孩子,然后住进了精神病院。她把孩子交给了爷爷,然后从精神病院消失了。故事结束。
小说的结构,很新颖。分为三段: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每一段是不同的主角视角,三段小说将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交织在精神病院的水塔之下。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令人唏嘘不已。
尽管为人物命运唏嘘,这部小说,带给我唯一的思考,就是不公平。保润遭受的不公,让我想起小学的一位老师。这个老师同样是我的老乡,他家距离我家就二三百米。说是老师,其实他只比我大七八岁的样子。他教我们的时候,刚刚高中毕业。其实他考上了大学的,但是被顶替了,冒名顶替在那个年代盛行。我只记得他很温和,我给过他一个黄果,他给我说了声谢谢。在封闭的农村,他是唯一一个会说谢谢这个天外词汇的人。做了他半学期的学生,我就搬走了。后来,捕风捉影似的听到过一些关于这个小学老师的事情:他没做多久的老师,就疯了。一个人去了深圳,然后从深圳徒步三个月回到了老家。所有的人都叫小孩子们远离他。我再见他是十多年以后,没想到他在路边认出我来。他不叫我学生,他记得我的名字,记得叫我爸爸幺叔。他说小兄弟你长大了。印象中,我小时候,他很白净清秀。再见他时,胡子拉碴,牙齿外露、泛黄,不忍直视。他非要拉着我下象棋,其实我是个臭棋篓子,蹩脚的马我都能走出来。但是我还是下赢了他。我不能像大家一样说他是疯了,但是智力下降、精神失常是无疑的。我把他的命运,归咎于遭受的不公——高考被顶替。
以上对于那个小学老师的回忆,就是《黄雀记》这部小说能带给我的所有思考。
这部《黄雀记》不够心中期望那么好,我想应该会忘记得很快。但是它,值得一看。
黄雀记读后感
(二)流放在香椿树街的青春
王涛
高三晚自习后总是一脸油腻,独自走回家,清朗的夜风和隐忍不言的路人使我重拾一点点敏感,我穿过被掏空的广场,月光插在强壮的毫无美感的立柱旁(却总在蓄积一种战场上的凌乱和流言),穿过北山巷、建安路、古城路,直到那个熟悉又厌恶的隘口。那里时常坐着一个老人,在黄昏漫长的嗡鸣声中鼓着红彤彤的眼袋,我怀疑他是看不见的,这突然的暖风使他想起一个遥远而荒芜的日子,以致要落下青春遗憾的泪水了。
从祖父寻死开始,一种宿命般的荒颓就在河堤、林荫里散开。我无力去纠结遍布全书的隐喻,一个作者会从繁花中看出腐朽,从霓虹中看出伤痛,再琐碎的事物上也粘着昨日的微小光芒,他无法避免在每个喻体上织上情感的迷宫,可即使苏童自己也不一定能把握那张地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保润、柳生和仙女总在这种暗流汹涌的关系中变换着位置,逃脱不了命定的孤独。
苏童一直保持着一个作者的敏感和原始,他很容易被词语撩拨,以致经常像失控了一般跳出成片的短句,词序是混沌的,这时他更像一个诗人捕捉了词语的闪电,而不像一个认真说故事的人。可能是长篇小说的内在压迫,在作者漫长的叙事的痛苦里,要一遍遍血洗自己的孤独,所以需要一点忠于文字本身的奖励,一个作者如果没有在情感火山喷发时手舞足蹈的话,那一定是词语帮他抵达了。这是一个作者命运里的橘子,他疼痛着一瓣瓣剥开给我们,希望我们吃得幸福。我是说孤独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很多时候,人所遭遇的不是幸福,也不是愤怒,而是某些灰暗的不适感。无论怎样的倾诉和排解都难以清除这种不适,”他在这个故事里呈现了一条一直坠落的不适感,读起来是舒服的,和沈从文一样如入无我之境,让人觉得那是自己的鼻子和眼。
在这种不适感下,苏童的每个字质感很浅,没有强烈的动词去提醒和点燃我们的审美,苏童的气息是在整段整段的舞蹈里,像厄普代克说的“近乎病态的狂想曲,仿佛穿着黑漆外套,任性而优雅”,苏童的叙述是“自制的”,也是“自治的”,他不为情节的起落而加大词语的诱拐,他总是点到为止,或优柔徘徊,像写歌词一样要等人唱出来,需要一整个下午的旋律。他的文采像在井亭医院里浸泡过,带着一点点乡土气,一点点泥土的神经质,又偶尔爆出绚丽华靡的复句,理想的作者就是这样,他需要用文字去斩断一个顺畅的故事,来提醒读者摆出一点点距离,去观察和掩书长吁,因为人物并不能代替我们嚎叫。
小说免不了奇情和吊诡,惨淡的日光一遍遍滤过,最后剩下的是回味悠长的沥青混凝土渣子。在全书骨子里流淌的吊诡、荒颓的阳光下,天空就像在头顶刷了一层石灰,()永远是那种凉却温柔的风。依旧是传统的苏童式对话,没有引号的提醒和约束,事件和情绪总是无缝连接,好像这些对话漂浮在井亭医院、水塔、河岸以及整个香椿树街不安躁动的空气里。保润扎用绳子捆缚着祖父,“他的绳子是有规划的,他的绳子是有理想的,他的绳子可以满足你对曲线的所有想象”,直到绳子像蛇缠上仙女的身子,这一青春里无聊的手艺最终燃烧了他心底的那点畸形,耗尽了自己无聊的青春。祖父是怕绳子的,最后秋意深了,和春暖花开的开始没有不同,“水塔里回荡着流行歌曲忧伤而寡淡的旋律”,祖父抱着怒婴,“凳子后面扔了一只大号的蛇皮袋,塞得鼓鼓囊囊的,渗出一股植物的清香……果然是绳子,都是保润的绳子”,这些幽灵游过监狱和水塔来赎罪了,每个人都在赎罪,只有祖父是永恒的,绳子最终捆缚不了一些命运。
现在流行荷尔蒙的喷溅,这是先锋派们早就在写的事了。苏童精于女性描写,香椿树街好小,它在我心里永远不是庞大而野心重重的象征。一种浅尝辄止的乡愁伴着无法宣泄的冲动,你可以说那是原罪,是让整个民族都在沉重的点,也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无风的午后,词语在自由掉落,苏童像南方的风掀动了风铃,荒颓的站台和几个世纪不变的光线。苏童的格局在变大,比《妻妾成群》的时候更大,那时礼数和技巧太多,太想牵挂土地,反而有那么一点点示弱。《河岸》开始理解了历史,而不是挂靠在历史的车厢,《黄雀记》已经融入了车窗外闪烁的平原,一个作者难得的是他从不安走向了怜悯。
就像这里没有坏人,没有一个在我心底烙下道德崩坏的印,他们的罪显得那么轻盈,好像死亡是另一次降生。我全书阅毕的那晚,在白炽灯惨淡的光下,房间笼罩在一层喧嚣的静默里,我看见万物渗水,井亭医院、水塔、马戏团的形象都在慢慢胀大。保润、柳生、仙女或者残忍地说白小姐都只是时代的抽搐,是午后无法排遣的冲动,是在南方的南方一个只属于南方的大线条故事,词语帮助撑起了这些救赎。最后的最后,“白小姐不见了,怒婴的母亲不见了,谁也不知道她是否回来,谁也不知道何时能够看见怒婴红色的脸。乔院长他们注意到,怒婴依偎在祖父的怀里,很安静,与传说的并不一样。”苏童说出来了,这整条香椿树街的又一遍日暮荒凉,又一群少年,不过是一个传说,死亡不过是一个传说。我以为,只要一个人很久不再出现,就和死了一样。
黄雀记读后感
(三)精神突围路漫漫
马张留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死角,生发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身心合一,还是行尸走肉?这更是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今日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时代,正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它扑朔迷离,错综复杂,往往会使人们的认识陷入迷途。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而人的身心和谐却未能与之同行。焦虑、抑郁、人格分裂等现象愈演愈烈,解决身心和谐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苏童的《黄雀记》,聚焦这个时代,描绘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各种思潮和行动,引发读者对人的生存环境进行反思,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危机,倡导人们重新自我定位,回归精神原点。小说的主线围绕保润、柳生、小仙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展开,从本然之爱出发,以悲剧苍凉收尾。这三位有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身心分离。在欲望和诱惑面前,他们都“把魂弄丢了”,始于善良,终于疯狂,于是就有了甘受惩罚、自我忏悔、找“魂”等后续行动。
仙女是被一对无法生育的半路夫妻捡回家,收养在精神病医院一隅的“边缘人”,缺少父母关爱,缺乏文化素养。“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由于童年时期的缺失,自己先丢了魂,其丢魂的表现为盲目自大、极度自我、极其浮躁。故事起因源于她的刁蛮、任性和贪婪。故事是这样的:职校生保润在医院照料祖父,被15岁的仙女吸引了,但他颜值不高,魅力不够,仙女对他不感兴趣。保润请仙女看电影、溜旱冰,她接受了,还将他从家里偷来的80元钱押金据为己有,用于购买她梦寐以求的随身听。保润多次向她索要无果。柳生从中调解,仙女到达医院的水塔里,保润将她缚住,扬长而去,柳生趁机奸污了仙女。东窗事发后,柳生的父母用尽手段,力保儿子平安,仙女一口咬定被保润强奸,保润蒙冤入狱10年,落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仙女沉溺于物质享受中无法超脱,金钱、权势、性与爱,种种欲望将其淹没。她四处漂泊,粘到哪个“倒霉蛋”身上,谁就遭殃。马戏团驯马师瞿鹰自杀,柳生新婚之夜被保润捅死,跟她都有千丝万缕的瓜葛。冷漠、自私、残忍,让她不被人尊重,最后她被淹在河水里,仓皇逃窜,人人喊打,还是腹中的胎儿救了她。她真得找“魂”了,毕竟人只有懂得自尊、自爱,然后才会爱满则溢,关爱他人。
柳生是个名副其实的流氓。他容貌出众,内心丑恶,流氓习气浸淫在血液里,透入在骨髓中。他贪婪成性,看到好东西就要掠夺,表面装得很慷慨,言谈皆是仁义道德。他一味的受利益驱使,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但他不死缠烂打,不使用“下三滥”手段,甚至在小事情上讲原则、守信誉。比如,他答应保润牵线搭桥,果真两次替保润约到仙女。保润服刑时,他定期照料保润的祖父。他帮仙女向矍鹰讨要30万元债款,也是中规中矩,点到为止。
保润的憨直,将他扔进无边的苦海,也让读者感觉疼痛。四肢发达的他,没有思想,没有背景,只会听凭风里带来雾花水月,缘里带来五六七八。他在悲催的世界里傻逼地活着,没有方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不知道一辈子该如何生活。仙女的出现,让他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他在仙女的窗外窥视,空间距离多么接近,两人却像隔了九重天一样的遥远,他多想和她好好的嘘寒问暖,可是她丢给他的只有冰冷的话语。保润第一次约会以失败告终,还被扣留80元钱,他每天依旧不知所措,习惯了将烦恼自己扛,人人看见他活动自由自在,可是他的苦涩,他的无力感,有谁关心?
保润从牢里出来,不跟柳生计较,也许在独处时,他想明白了,既然自己遇到流氓,输与赢又有何不同!无奈的现实,把人的心眼磨得更亮,使人明白什么才值得坚持。他在医院里做护工,继续坚持他的坦荡和憨厚。他的左臂刺有“君子”二字,应该不是出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为他的右臂刺有“报仇”字样。当保润获知柳生穿他亡父的短裤时,他便不再沉默,愤怒地杀死了总欺负人的柳生,正应了那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在没有信仰的时代里,人们随波逐流,精神空虚,变得失魂落魄,羸弱不堪。保润、小仙女、柳生就像三只“兔子”,他们不停地折腾,以为自己会捕获什么,却发现弄丢了自己的魂,试图找回,但已无头绪。
保润的祖父,贯穿小说的始终,他先是精神失常,继而老年痴呆,最后神秘消失。小说开始写祖父看到儿子的懦弱、儿媳妇的霸道、孙子的冷漠,他要寻根,要找“魂”,要找到祖先的两根尸骨,向祖先叩首。于是,他挖邻居家的冬青树。怪异的举动,使得他被不负责任地送进井亭医院。但井亭医院可以收容人,却不能够拯救人。祖父活得够久,彰显的不是其韧性和毅力,而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为了活得更久点,他不再找“魂”,以至见到绳索,甘愿受绑。
号角已经吹响,战火熊熊猎猎,其中暗藏着一个古老民族隐约的强健思想。但小说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人们目前缺失什么,需要关切什么。何谓“魂”?祖父应该最接近正确答案,但他是孤独的,所有人都拒绝了解他的症状,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克服当前的疾病,走向真正的疗愈。从这个角度看,读者不难理解:小说中为啥没有树立一个正面形象?例如,描绘一个青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过跌宕起伏后勇立潮头的非凡经历。
作者带有更多的东方式直觉,用诗性与灵动的语言,在宏大框架下铺展故事情节,自然地引发读者深思,梳理历史,尤其是思想史,我们该继承什么,发展什么,为今天的中华民族“找魂”。硬实力上来了,软实力也要跟上,今日之中国要看到纵向的质的向度,才能更有效地转型升级。我们需要找回祖先身上曾有的高贵品质:自信、诚信、友爱、敢担当、埋头苦干,等等。放下传统,就意味着我们固有的关注意义世界的心性修养逐渐丢失。
精神突围,路漫漫而修远!
第二篇:《黄雀记》读后感8篇
【篇一:黄雀记读后感】
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较量,好像一向都有——比立意、比销量、比影响、比受众、比成功,在眼下的语境里,最后比的还是哪个更功名成就。因此,先不管话题是否有逻辑、是否有可探讨的空间,单就任何论题而言,放置在今日中国的社会环境里,都难免乱成一片狼藉。
按照某种社会价值观来说,会营销的郭敬明和获奖的莫言自然能够拿来比较,二人谁更成功,便成了一桩可探讨的话题,可这种话题本身的荒诞和无知正好对应了这个蠢相外露的时代。拉郭敬明和莫言出来,哪个更有销量,哪位更是成功人士,这种虚妄的比较只能诞生在盲目而急功近利的国度吧。
对成功的解读当然不仅仅限于获奖的莫言和畅销的郭敬明,还有看上去在地位和销量上都属“掌权派”的余华、苏童等。有人会因作家过多摄入现实生活,而批判其浮皮潦草地被现实玷污,但苏童当然知道现实的力量以及如何摆脱现实的困窘,他在新作《黄雀记》中写道:“风一吹,旧社会的桂花与竹子在摇曳,新社会的花草和蔬菜在摇曳,他们在一齐,正好是历史在摇曳。”如此动人地撇清了历史与此刻进行时的勾连,也使一个小说家拥有了就应有的视角。
【篇二:黄雀记读后感】
终于买到苏童的“黄雀记”了,在珠江路书报亭,15元,“收获”这样一个大型的纯文学杂志,居然跑遍南京都无法买到,只能靠邮购了,一口气读完,停了一两天,来回味苏童所想表达的信息,苏童写三角恋爱,结局又是悲剧性的残杀,让人接受不了。
我是苏童的铜丝,收集了他好几本书籍,一直关注着他,本来我找苏童的书看,是为了给我小说起个头,定一种格调,只要开好头,就能顺利的走到底,苏童一直说要和现实拉开一段距离,虽然这样保险,可看看泰囧的轰动,我又要说苏童是中年的危机了。
“黄雀记”是苏童的一个新阶段,意思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本来他准备给书起名为“小拉”他企图把香椿树街搬到南京来,想融入南京的大环境,甚至想让他的人物跳小拉舞,殊不知南京的小拉是从吉特巴演变过来的,面对面的走不如手拉手的跳,跳的是那么的充满了激情,一拉一松,最适合表达男女之间的协调和愉悦,一转一跳,都是那么充满了节奏感,比三步华尔兹激烈,比四步有活力,而且能不停的换舞伴,不必死去活来的相爱,就是出一身汗而已。
所以外地人很难理解南京人的性格特征,也很难理解小拉为什么流行,用小拉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关系也是不确切的,就是他引用了几个南京的地名,扫帚巷,(东)井亭医院,箍桶巷,这些都是南京有历史渊源的地名,就是这样,也无法描述南京的地域文化,看来从苏州运河走到南京,还需要一段距离。
其实我看苏童的小说,一般是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的,苏童不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我在欣赏他优美的文笔,每一篇都可以当做散文读,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是很深刻的,我没有用到位这个词,是因为苏童已经超过了这个底线,他能超越时空的了解人的本性,不管是善,是恶,都用文字描述的很贴切,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多年的功夫,不断的在人的内心中探索,如果说苏童是个心理学家,也是能说的通的,就是不用巩俐,何赛飞这样的一流演员,普通的演员也能通过对白,剧情上演妻妾成群。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莫言捧红了张艺谋,苏童成就了张艺谋,他们三人都是中国文化界大师级的人物,其他两人已经到了他们艺术的最高峰,而苏童还有潜力,仍然有粉丝,他的作品仍然有生命力,没有必要说他是南京作家,他就是苏州人,用吴侬细语弹唱着新的开篇,描述他心底深爱的慧仙,只有女人的滋润才让他成长,苏童是属于我们江苏的童男子,魅力无限。
【篇三:《黄雀记》读后感作文】
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童曾写出《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河岸》那样惊世骇俗的小说。而在近期出版的《黄雀记》中,苏童通过香椿树街上的一个精神病院,一些小人物,以及一些事件的描述,讲述黄雀在后的残酷青春。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辱案。小说分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姑娘的夏天”,三章的标题已经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每一章内亦分成诸多带标题的小节,如“照片”、“去工人文化宫的路”、“兔笼”、“水塔与小拉”等等。标题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包括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很多人认为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可《黄雀记》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小说写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白姑娘,沦落风尘……小说结尾,丢失了魂灵的保润祖父与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终巧合般地相遇,这是苏童对整个世俗世界的反讽,也反映了他的人文关怀。
苏童不动声色地描摹了一幅似曾相识、却又宛若梦境的浮世画卷。这里有少年的残酷青春、香椿树街上的众生百态、市井生活,弥漫着南方的湿润、幽暗。保润在十多年后出狱了,苏童一连串的拷问也来了:保润要不要复仇?怎么复仇?原来做了错事没有受到惩罚的人又是怎么忏悔的?苏童把这个过程写得非常细腻。他在小说里把整个时代的变化,和每个人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块,拷问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对整个民族的心理进行了很细、很深入的发掘。
苏童笔下的井亭医院,贯穿了整部小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荒诞符号:疯子与正常人之间没有界限。精神病院里有青春时光里的成长、放浪与残酷,也有成人社会里的欺骗、背叛与贿赂。这是一个展现众生相的舞台,当疯癫的荒诞一旦被常态化之后,这部小说所书写的其他巧合、偶然似乎都够不上荒诞了,苏童恰是力图以这种力透纸背的荒诞,来揭示世俗中不同人性最隐蔽的一面。
作为最初以先锋小说出名的苏童,如今的《黄雀记》里依旧渗透着一种先锋的精神。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他永远会在他的作品里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表达生活、人物、人性与现实、与世界、与生活的关系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在《黄雀记》里有大量隐喻的细节,在精神病院里的爷爷就是一种象征,他未必是真正的疯子,而是与外界的一种远离、疏离。舞蹈“小拉”就是时代的一种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一种特别复杂的、扭曲的人性被展现了出来。
小说里没有写到黄雀,可为什么起名叫《黄雀记》呢?对此,苏童解释说,黄雀象征着在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的命运虎视眈眈。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柳生做了保润的黄雀,但最后的黄雀还是保润……似乎有些纠结,但一切却自然而然,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细腻,伴随着苏童优美舒缓的叙述语言,读起来没有丝毫不适应。
苏童曾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始终渴望一种会流动会摇曳的小说风格,渴望对每一篇未竟的新作有挑战性的新鲜陌生的心态。”苏童的目光越来越务实,在《黄雀记》里,他考虑人要怎么活下去,每个人物和历史、现实、世界以及自己内心的关系,这来源于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更来自于对底层人群的悲悯与关怀。《黄雀记》让我看到了当下真实的苏童。
【篇四:黄雀记读后感】
著名作家苏童在继小说《妻妾成群》《米》《碧奴》《河岸》……之后,推出了又一部长篇力作《黄雀记》。全书训戒隐忍,缕罗细节别致,无论是家族生命的倔强和衰颓,懵懂的青春形态和变态,局促的现实尴尬和纠结,都被苏童用诗性起兴开衿,把一个嚣嚣时代的芸芸众生还原得鲜活饱满,均衡严谨。
《黄雀记》是一部关于罪与罚、关于自我忏悔与救赎、灵魂的寻找与安放,关于绝望与期望的复杂故事。书名的隐喻与文本中诸多的隐喻、象征相呼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保润将仙女捆绑在水塔之上,但没想到最终对仙女实施强暴的却是他的朋友柳生。《黄雀记》分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姑娘的夏天”,三章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展开,就好像那些照片与照片之间胶水粘连的痕迹,横贯于整幅壁画之上,正因条理分明,更显得生硬触目。整部小说的叙述结构亦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虽然三章是从三个人物的不一样视角叙事的,但它更侧重证明了“白姑娘的夏天”所影射的当下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如果说《河岸》写的是过去,《黄雀记》写的则是当下这个时代。作为一部写“当下”的长篇小说,《黄雀记》的故事性十分强。这个故事的引子是“照片”。保润的祖父每年执意要去香椿树街的照相馆照一张相片,这种举措引起了儿媳妇的不满,在反复争执中祖父变成一个丢了魂的人,住进了精神病院——井亭医院。在精神病院里,保润遇到了改变其人生轨迹的两个人——柳生和仙女。于是,三个人保润、仙女、柳生围绕着祖父寻找灵魂的过程上演了一系列的罪与罚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诸多隐喻的物象和情节。守信的名言
首先是“小拉”。“小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南京流行的一种舞蹈。从吉特巴演变过来的,应对面地走不如手拉手地跳,跳得充满激情,最适合表达男女之间的协调和愉悦。在《黄雀记》里,苏童让“小拉”成为一种时代的象征,给每个人物留下深刻印记。作者透过“小拉”这个象征,拷问的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每个人在这天,如何应对自己、应对历史、应对内心?这种关于民族心理的深刻拷问一向蕴含在小说里,让读者去细细体会。
其次是隐喻的书名。一提到“黄雀”,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黄雀记》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柳生做了保润的黄雀,但最后的黄雀是保润,抑或是其他——吉祥、完美当中总是带有某种假象?历史是只诡异的黄雀,任何人都逃不脱缘定的宿命。
当然还有超多隐喻的细节,在精神病院里的爷爷就是一种象征,他未必是真正的疯子,而是与外界的一种远离、疏离。保润、仙女、柳生,一个杀人、一个失踪、一个丢了性命,唯有祖父活得长久、活得不朽,与自己的魂灵——红脸婴孩耻婴(怒婴)安静地偎依。还有仙女手中的兔笼和最终自己成了笼中的小兔,保润的绳艺最终捆缚了自己,精神病院以及里面的的水塔、菩萨祭台,住在一二号病房的司令和郑老板……透过这些隐喻,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齐,一种个性复杂的、扭曲的人性被展现了出来。苏童作为先锋作家与现实主义作家有很多不一样,他总是会尽可能地拓展一个人物、一个细节内在的好处,使之最终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
【篇五:黄雀记读后感】
继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余华推出长篇小说新作《第七天》之后不久,另一先锋文学代表作家苏童也推出了长篇力作《黄雀记》。有人曾评论说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但在这部《黄雀记》里,这个“不善于讲故事”的帽子可能要被摘掉了。苏童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青少年强辱案,通过案子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在《黄雀记》中,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保润背上强辱犯的罪名在监狱里待了十多年,真正的罪犯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白姑娘,沦落风尘。小说的结局是保润用刀子捅了柳生,又重新回到监狱,白姑娘则出走,留下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这部小说无疑是苏童很重要的一部小说,它做到了历史和当下的紧密结合,引申出最终的拷问,拷问的是关于民族、关于人性内在的一些问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反省、没有拷问的话,很多问题是不会被发现的,而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是不可以的,我们很多问题需要一个正面的回答。”《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这样评价《黄雀记》。小说中的故事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将对生活的思考推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可以说《黄雀记》是一部充满灵气的作品,是苏童用他独有的叙事方式对这个世界、对当下社会生活复杂性进行的全面拷问。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困境———如何战胜每时每刻从他们身边或是内心丝丝缕缕流逝的时间,而这又是一个谁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小说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文学人物也是很难创造的,然而,当代生活所提供的现实,却使原本需要依靠强大想象力才可能催生的人物,可能轻易地降临到文本的深处。保润、柳生、小仙女,就像是一个三脚架,既搭建起一个演绎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情感和“危险关系”的命运枷锁。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绑缚,一个人无法给另一个人以信赖,无所倚傍,无法寄托,最后惨相连连。我们虽然不能够对生活失去信心,但也无法立刻做出判断:我们应如何处理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病灶。
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居高临下地概括、抽象和引导生活,但是,他一定能透过生活的表象和乱象,剥离掉现实和存在的种种假象,在繁华鼎盛时暴露颓势、潜在的苍凉,而在凋敝哀婉时,静静地储备、蕴藉生机。苏童通过文本,延伸了我们所面临的对于当下社会的追问:这个时代的人们究竟崇尚什么,是财富还是真实的情感?人们的灵魂归属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的精神自觉如何才能够实现?
【篇六:黄雀记读后感】
终于买到苏童的“黄雀记”了,在珠江路书报亭,15元,“收获”这样一个大型的纯文学杂志,居然跑遍南京都无法买到,只能靠邮购了,一口气读完,停了一两天,来回味苏童所想表达的信息,苏童写三角恋爱,结局又是悲剧性的残杀,让人接受不了。
我是苏童的铜丝,收集了他好几本书籍,一直关注着他,本来我找苏童的书看,是为了给我小说起个头,定一种格调,只要开好头,就能顺利的走到底,苏童一直说要和现实拉开一段距离,虽然这样保险,可看看泰囧的轰动,我又要说苏童是中年的危机了。
“黄雀记”是苏童的一个新阶段,意思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本来他准备给书起名为“小拉”他企图把香椿树街搬到南京来,想融入南京的大环境,甚至想让他的人物跳小拉舞,殊不知南京的小拉是从吉特巴演变过来的,面对面的走不如手拉手的跳,跳的是那么的充满了激情,一拉一松,最适合表达男女之间的协调和愉悦,一转一跳,都是那么充满了节奏感,比三步华尔兹激烈,比四步有活力,而且能不停的换舞伴,不必死去活来的相爱,就是出一身汗而已。
所以外地人很难理解南京人的性格特征,也很难理解小拉为什么流行,用小拉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关系也是不确切的,就是他引用了几个南京的地名,扫帚巷,(东)井亭医院,箍桶巷,这些都是南京有历史渊源的地名,就是这样,也无法描述南京的地域文化,看来从苏州运河走到南京,还需要一段距离。
其实我看苏童的小说,一般是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的,苏童不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我在欣赏他优美的文笔,每一篇都可以当做散文读,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是很深刻的,我没有用到位这个词,是因为苏童已经超过了这个底线,他能超越时空的了解人的本性,不管是善,是恶,都用文字描述的很贴切,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多年的功夫,不断的在人的内心中探索,如果说苏童是个心理学家,也是能说的通的,就是不用巩俐,何赛飞这样的一流演员,普通的女人也能通过对白,剧情上演妻妾成群。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莫言捧红了张艺谋,苏童成就了张艺谋,他们三人都是中国文化界大师级的人物,其他两人已经到了他们艺术的最高峰,而苏童还有潜力,仍然有粉丝,他的作品仍然有生命力,没有必要说他是南京作家,他就是苏州人,用吴侬细语弹唱着新的开篇,描述他心底深爱的慧仙,只有女人的滋润才让他成长,苏童是属于我们江苏的童男子,魅力无限。作文
【篇七:读《黄雀记》有感】
坐在电脑前,利用工作间隙断断续续二十余天,终于在网上读完了电子版的《黄雀记》。起初读它,只因为它刚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我有个习惯,只要是获奖作品,我总是要在网上留意一下。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共有五部,我最熟知的作家自然是王蒙和苏童。看到苏童的《黄雀记》书名,让我忽地想起成语“螳螂铺蝉,黄雀在后”,兴趣一时而起,就在网上一搜,还好有电子版,可以随时阅读。
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童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小说《米》被拍成电影《大鸿米店》,还有小说《红粉》被拍成同名电影,他的小说《我的帝王生涯》、《河岸》、《碧奴》我也读过。而他的《黄雀记》中,苏童通过香椿树街上的一个精神病院,一些小人物,以及一些事件的描述,讲述黄雀在后的残酷青春。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辱案。小说分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姑娘的夏天”。小说写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白姑娘,沦落风尘……。保润对仙女的爱意和幻想,是朦胧的。想看电影,不顺利,想跳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小拉”,她不肯。后来,本是柳生强辱了她,但在收买之下,她让保润做了替罪羊,锒铛入狱。十年后,仙女回返,身份是郑老板的公关“白姑娘”。后来,她和台商庞先生游欧洲,意外怀孕,他自是不爱她的,这回的答案是粗糙的。进退为难之际,她有过一闪念:把这辈子交给柳生,而他躲开了。最终,在柳生的大婚之夜,刑满释放了一段时间的保润捅死了他。
看完小说,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什么滋味。保润最终还是复仇了,柳生自始自终没有真正忏悔,可爱的仙女沦落风尘,生下一个“红脸婴儿”,然后下落不明。
还有苏童笔下的井亭医院,贯穿了整部小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荒诞符号:疯子与正常人之间没有界限。精神病院里有青春时光里的成长、放浪与残酷,也有成人社会里的欺骗、背叛与贿赂。像保润的爷爷似乎是真疯子,丢了魂;;康司令,老红军老革命老领导,在精神病院里同样占了一席,能持枪、开枪,并曾用枪指着乔院长……
在《黄雀记》里有大量隐喻的细节,在精神病院里的爷爷就是一种象征,他未必是真正的疯子,而是与外界的一种远离、疏离。舞蹈“小拉”就是时代的一种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一种特别复杂的、扭曲的人性被展现了出来。
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柳生做了保润的黄雀,但最后的黄雀还是保润……似乎有些纠结,但一切却自然而然,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细腻,伴随着苏童优美舒缓的叙述语言,读起来没有丝毫不适应。
【篇八:《黄雀记》读后感】
《黄雀记》的故事并不复杂,用苏童自己的话来讲,“这部小说在风格上是‘香椿树街系列’的一个延续,所谓街区生活。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青少年强辱案,通过案子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全篇小说分为三章: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姑娘的夏天,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
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在小说中都以“魂”的形式出现。丢魂成为香椿树街居民普遍处境的一种隐喻,一种精神无所依托的焦虑和空虚。这种失魂落魄的状态也暗示了当下人面对现代危机时灵魂失缺的状态,恐惧、疏远、隔离和排斥。
罪,也分与生俱来和后天的,究竟哪一种罪大或者说更为深刻是无从论知的。有了罪有没有惩罚也是看阶段的,也或许罪与罚相继出现让你措手不及。绝望和希望也是相互依存。犯了罪,就要受罚,惩罚就是种自我救赎,在绝望中渴望找到希望,但这条路毕竟是昏暗无尽头。祖父家的祖坟不在了,祖宗的照片也不在了,留有两根骨头的电筒也没了,所以魂丢了,开始受罪。为了寻找自己的魂,挖遍了香椿树街的所有冬青树,渴望这样就是自我救赎,在一片的混乱中奢求绝望和希望能把魂给喊回来。祖父年复一年的拍遗照,是为了让死后能有个依据,就是这年复一年的举动让儿媳妇粟宝珍十分介意,挖树的举动也惊扰了整个街道,粟宝珍认为自己嫁进这个家就是一种罪,在后来为宝润操碎了心,看见丈夫死去就是在受罚,回到娘家寻找活下去的寄托,这似是让她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
一个独孤绝望的生命体,丢了魂,在不尽的黑暗中尝尽人间百苦。为自己的后事操碎了心,最后却真的不得送终;与家庭不和,搬入精神病院;孙子看管,却身陷囹圄;白发送得黑发人,却落得不认亲人。有人说老人是最能看透世间万事的,什么都瞒不过老人的那双眼,故事的最后也大概会如了祖父的“愿”——“一个人无法张罗自己的葬礼,身后之事,必须从身前做起。”“如果你站在照片的左侧,会发现祖父的笑容透出某种邪恶与阴森;如果你站在照片的左侧,就会发现那笑容比孩童更加纯洁和调皮;如果是正对着祖父的照片,那诡谲的笑便消失了,你看见的是最寻常的祖父,一张枯瘦如刀的面孔,一双忧愁而焦灼的眼睛,一种戒备多疑的表情,两片嘴唇咬着他一生一世的金科玉律,小心一点儿,小心一点儿。”
苏童的作品既是迷人的,又令人感到不安。习惯用少年、暴力、女性、历史、现实和宿命等元素,去探索人性中最为隐蔽的状态和心灵上最为焦灼的时刻,创造出独特的文本。仙女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经历生命中太多坎坷起伏,最后想安安定定的陪着一个男人到老,最终也是落得让人生怜的下场。
在新奇与欲望的世界,她依然是那个仙女,大胆,任性,不知世事的深浅,在自己的领域中张牙舞爪。电影票,旱冰鞋,水塔,兔子,绳子把仙女、柳生和保润连在一起,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一方的违规让两方承受伤痛。年少纯真懵懂的爱,年少羞涩不敢承认的爱,年少张扬贪婪的爱,一起葬送了三段美好的青春。“她看见了自己绛紫的魂,一绺一绺散开的魂,一绺一绺绛紫色的魂,它们缓缓上升,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死神并不接受白姑娘的堕落寻死,也许还是因为她是仙女。仙女,在文中指那个老花匠的孙女,也是后来风光一阵的公关白姑娘,再后来又出现了另一种称为“仙女”的职业。
上天似乎对仙女充满眷顾又充满狠心,满满的纠结让她始终不得敞开内心。“她的泼辣是有稚气堆砌赏赐,她的愤怒因为来历不明,显得有点脱俗,也异常尖利”上天给她一对呵护关心他的爷爷奶奶,却也让她在封闭狭隘的环境中长大,贫困与寂寞让她紧挨着富裕的柳生,从小就是在金钱的现实中成长。一向封闭,她是唯一的环境中养出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刁蛮姑娘。倒也是羡慕她的,从小就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她吞了保润的钱,保润也是没有按耐住自己年少青涩的爱,用威胁的方式乞求在仙女身上的到认同,可惜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切都被柳生看在了眼里。
再离开又进入,反复纠结曲折,逃不掉离不开这个城市,这个街道,以及那个水塔。食言是一个未成年少女的专长,也是她的权利。“他记得很清楚,当年仙女亲口向他母亲发过誓,永远不会回到你们这个可恶的城市,永远不想见到你们这些人肮脏的嘴脸,我就是死了变成骨灰我的骨灰也不会往你们这里飘。”受了这么大侮辱的女生,最终被金钱所搞定,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难事,又怎么相信这样的女生所说出的誓言。
很多人很难在当先生活中找到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麻醉剂也只剩利物的诱惑。仙女靠送牛奶争取零花钱;在柳生的欺骗下去和保润看电影,“罗医生的那一辆最漂亮,最威风,白色雅马哈,进口的,就停在花园里,你认识罗医生吧?去找罗医生借一下”暴露了她对物质的虚荣,收下了柳生家的钱去颠覆真相,指证保润才是施暴者;郑老板的姐姐用钱满足弟弟对女性的需要,将公关姑娘直接在医院内办公,更是召集三十个妓女为弟弟庆祝三十岁生日,再有甚者在医院内大兴香火庙,嫌弃医生的没用,说要试试香火的力量。
苏童直面淋漓鲜血和惨淡人生,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和总结,透过人物看似荒诞的生命历程,揭示人生悲剧和残酷现实。保润在整个情节发展中看似并没有什么参与,却是一切的推动器和导火索以及整个故事的终结者。去医院照顾爷爷遇见了勾人心魂的小仙女,与她在井亭医院各种撕,一个关于水塔里的故事让保润坐牢,仙女远走,柳生夹着尾巴做人。本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却是真的忘了总有出牢的一天,仙女说的话也总是玩笑之间,柳生同住一个街道又怎么会再无交接,人生就是一个玩笑,你总想躲过的终究还是会回来的。柳生和白姑娘在保润不在的这段时间里,看似相处融洽,却不知柳生是否真的已经陷进去了。为她要债,逼死瞿鹰。再将仙女带入保润的家,这下感觉故事的主导者又转入柳生的手中。
莫名奇妙的就像为什么保润一出狱就会出现在柳生的后车厢里,为什么柳生要带她去保润的家中,为什么这样百般对仙女好,为什么最后却选择和别的女生结婚,保润的手臂上“君子报仇”究竟是什么意思,当他对柳生施刀的时候在想什么,仙女对于身边的一切是不是真的没有任何感觉。
保润为爷爷定制各种绳结,这是真的把爷爷拴在了井亭医院让他乖乖的,还是也栓住了其他病人院长和其他护工对他充满赞赏,还是把仙女拴在了水塔得到了补偿。最后他拴住的都是自己的人生。让
有关这段故事的人最后都不在了,留下一个见证—怒婴。人还是认真过的好。哪天魂不在了可怎么办。
第三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
——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摘要:《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文献,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十分显著的。师范生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运用它提到的好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指导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育
目的作用
原则 方法
《礼记》中有这么一篇著作,它是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这就是《学记》——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虽然只有一千两百多字,但《学记》在这有限的字数里却传达了颇为丰富内容,不仅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还包括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在此,我就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谈谈我在阅读完《学记》后的感受。
《学记》本着儒教的德治精神,认为“化民成俗”是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其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说的就是要兴办学校、推行教育、培育人才,以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美好和谐的民俗。这里不难看出《学记》对教育的作用于目的的基本看法:教育是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手段(这也是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之所以要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因为《学记》中说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材不会自然成为美器,人也不会自然懂得立身处世之道。如同对玉的雕琢一样,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安定。它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是教育成为政治手段被我们现在所谓的“现代学者”所批评,认为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它给人们带上了沉重的镣铐,如此等等。的确,《学记》所阐述教育作用和目的是与我们现在推行的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是要启发人的潜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些出入。但它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它合理的地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就当时小农经济为基础,封建王朝统治为上层建筑来看,《学记》所阐述的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原因,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不发达等原因。学校主要是培养“统治术”的官吏,因此《学记》的作者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家,只能从建立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来考察教育的职能。我们现在通行的教育目的和作用,也是因为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才被我们承认的。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比较符合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这是《学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被后人所继承并发展,对我国的教育的科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这份珍贵的教育遗产。特别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讲,如果真的能理解并运用好《学记》中所说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有百利的。
读了《学记》后我了解到了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事先估计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再作教育引导,就会感到非常难过困难。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教,否则过了最佳时机,学习或教学就会倍加辛苦而且还可能没有多大的成效。这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各个因素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一定要准寻一定的顺序,如果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当然作为教师一定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都是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的。求知欲过强,必然盲目贪多;学习中谨小慎微,就超脱不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争强好胜,就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智力稍差,就可能产生畏难自卑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教育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学生在进步中成材,这是教师的职责。
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学习的效果,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苦差事,甚至怨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学就要注重启发诱导。有才德的老师是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手把手地牵着学生走;是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遏制学生的学习热情;传授学业时是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把答案直接交学生。既有安排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安排课外活动和自习,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课题。许多人都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最现代的教学理念,因为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现代西方“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有非常精彩的理论总结。《学记》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就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记》对一些教学的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如:讲解法,它提出要语言简约而意思要通达,义理微妙而说得精善,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问答法,指教师的提问应该先要容易简单,再逐步变成困难的的问题,要遵循问题的内在逻辑。而回答学生的提问则要随着学生的提问,有针对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其中也提到了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当然这个练习也是需要有规范,并且要逐步地进行。
《学记》是十分尊师的,把为师、为长、为君作为一个逻辑过程,这就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以及封建社会秩序的“天地君亲师”取得了一致。
“教学相长”是《学记》对教学功能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学生需要发展,教师同样也需要发展。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与学生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教师要比学生知道的要早一些(闻道有先后)而已。人的生存每时每刻都是有价值的。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此时的生命价值就体现在课堂的教与学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主要“生命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就能够自强不息、勤勉于学,从而使学业不断长进,同时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教师“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反求诸己,深入研究,从而使自己的学识得到增长,并且在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使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方式。学生也不仅仅是一种身份,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暂时状态,一种使自己和人类都将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状态。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共同生长,是教育的最佳境界。《学记》“教学相长”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创造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和谐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它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理论发展树立了典范。其中“尊师重教”“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豫时孙摩”的教学原则,“长善救失”的教学追求,“教学相长”的价值判断,对于辨别我们今天新课程改革一些理念的源流,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师范生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震编著 学记释义[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2] 孙培新 中国教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 洪 梅 孙景龙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J] 文化研究 2010.1
第四篇:记鸟语读后感
成长里的旧时光
————读《雨季不再来》有感 这是我第一次看三毛的书。
虽然我是第一次看,但我还是很喜欢三毛的写作风格,不像有些作家,写的文章都文绉绉的,三毛的文笔就像她的为人一样,坦率,真性情。看她的文章时,你会觉得仿佛有一个温柔的女人坐在你前面,用回忆的口吻,告诉你,她的故事。
三毛她本人说,《雨季不再来》是一本不很愉快的书。的确,这本书里面没有好笑的情节,甚至在有些故事里,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深深的无奈和浓浓的悲伤。
但我却从其中的一些故事里,看到了我成长的影子,过去那些或悲或喜,或烦恼或困惑的日子,一一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清晰如昨日........《胆小鬼》——偷钱
我是含笑看完这个故事的。
写的确实很好,把一个孩子偷钱时紧张却又期盼的神情,钱得手后想花掉却又不敢,想还回去却又不甘心的内心挣扎写得淋漓尽致,以至于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偷钱的经历。当然,我不敢在外面做这样的事,我和三毛一样,是翻父母的钱包或口袋。时至今日,我还很清楚的记得,当时的紧张,犹豫,心跳加速和呼吸急促。这种感觉我会永远铭记,因为正是这种内心的挣扎,才让我明白偷钱的滋味并不好受,在一瞬间学会成长。
我后来也有问我身边的人,问他们有没有同样的经历,多半都说有。然后我又问他们结果如何,基本上都被父母教育了一通。
我忍不住笑了,哈哈,原来,我们都是胆小鬼。
一件难忘的衣服
《紫衣》这篇文章我也很喜欢。
虽然它有着淡淡的忧伤和遗憾,但它还是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记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大概3,4岁吧,我特别喜欢一件粉红色的小外套,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我天天都嚷嚷着要穿它。
直到现在,我还不敢相信,当时,尚且年幼的我,会对一件衣服如此地执着——无论大人们怎么劝说,阻止,我还是坚持要穿它。他们替我脱下来,我就自己穿起来;他们藏起来,我就找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和大人们打“游击战”时的兴奋和激动,还能让我忍不住上扬嘴角。
也许,我喜欢的并不是那件衣服,而是这种感觉吧。
每一件让人难忘的衣服里,都藏着一份成长的情怀。
三毛是这样,我,亦如此。
成长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漫长而神秘的过程——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却在这本书里,看见了三毛成长的一些轨迹。尽管她的年代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个抽象的认识,可我还是从中隐约看见了我成长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它不可能只有笑容和赞美,被泪水和汗水侵泡过的时光,才叫成长。
也许未来的路很难走,但只要我心中充满阳光,成长的路上终会鸟语花香。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
————《乔布斯全传》有感
他总是穿着黑色套头衫和蓝色牛仔裤,有着鹰一般锐利的眼神。
他喜怒无常,性格暴躁,桀骜不驯。。。可他又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拥有强大而神齐的现实扭曲力场。。。他既是一个邪恶而冷血的恶魔也是一个创造了神奇的上帝。
他一生经历坎坷:一出生就被领养,25岁就成为了亿万富翁,曾经被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抛弃,却又出色地从失败中崛起。。。他,就是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
其实,在看《乔布斯全传》之前,对于乔布斯,我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只知道他是苹果的创始人。但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乔布斯是敬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从乔布斯的成功背后,看到了他的成长和改变:大学时代的乔布斯是一个典型的嬉皮士,他留着披肩长发,胡子很久都不刮一次,而且他喜欢开快车,甚至吸食毒品。但他接触佛教,并且为之痴迷后,他渐渐戒掉了毒瘾,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付出了努力。
当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几十年的历练,让乔布斯变的成熟,让他可以听取他人的意见,让他的性格中多了温柔的一面,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充分意识到苹果公司就是一支团队。
如果,乔布斯的人生没有这些改变,那他的人生不可能如此精彩。
我又想起了乔布斯的一句名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多么豪迈有激动人心的一句话啊!
事实上,乔布斯做到了。他让电子产品走下神坛,融入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世界。而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中,一点一点地接近完美,掀起全世界的“苹果热潮”。
曾经有人说过,想要改变世界,你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
乔布斯就不会含水分地验证了这句话。
不仅是乔布斯,许多改变了世界的伟人,他们都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然后,一步一步地改变了这个世界。
我所能看到的,是他们用生命书写的对世界的热爱。
这份热爱,应该是每个活着的人都拥有的。
或者,就是为了改变。篇二:读《倾听鸟语》有感
读《倾听鸟语》有感
假如天空中不见了鸟影,生活中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是多么寂寞。让我们多一点爱给鸟类朋友们吧,让人类与鸟类有一个共同的温暖的家园。
我和作者一样都是很爱鸟,作者在乡下能倾听各种鸟的语言,她愿意一同参加鸟儿们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在鸟声里,我们迎来了朝霞,送走了夕阳。正是因此,作者每逢假节时,都会来到乡下。在山间倾听“世间最美的语言”,欣赏“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也正是由此作者才发出?多一点爱给那些鸟类朋友们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的热切呼吁。我同作者以前一样都住在农村,可是现在作者就不同了。每天中午,只要没有人去“打扰” 鸟儿们,我家面前就停满了鸟儿,稍有一点动静,它们就一哄而散。
在乡下,到处都是树,有树就有鸟,麦泛黄时,黄鹂天不亮就亮开了嗓子,“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夏天里,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欲雨未雨时,急促地叫着“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燕子······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坪上,树林中成千上万地一哄而起,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且城市里,清脆如洗的鸟声成了记忆里的一个遥远的梦。偶尔看到两三只惊恐的鸟儿从城市的上空飞过,常觉得茫然。噪音的噪杂,环境的污染,生态资源的破坏,哪里还有鸟儿栖息的家园?
爱护大自然吧!珍惜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吧!地球在呼吁。篇三:读后感
读《辉煌共和国》有感
玉环县陈屿古顺小学 五(1)班 徐宏扬
今天,我从老师的手中接过《辉煌共和国》这本书,它让我仿佛看见了我们的祖国是怎样一步一步的走向现在,走向今天的繁荣昌盛。这本书见证了共和国60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举国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我家也在改革的春风里发生着巨变。
去年,我家搬进了新居,我们的小区就像一个大花园。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游乐场、大草坪是我们孩子们的乐园。一块块鹅卵石铺成的林荫小道,是老爷爷老奶奶晨练的好去处。一辆辆私家车停靠在大路两边。
进入我家,首先见到的是一道玄关,玄关前摆放着一盆百合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百合的上方挂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金鱼珠帘,爸爸说这是从路桥买的,一条就要三千多呢!过了玄关是客厅,客厅的面积很大,大概有七十多平方。一台53英寸的液晶大彩电正播放着数字电视节目。还有洗衣机、冰箱、中央空调、应有尽有。旁边还有四十平方的大阳台,种着我们喜欢的花草树木,鱼池里养着各色的小鱼,它们可是我的好伙伴哟!楼上是我们的卧室和书房,我就不一一作介绍了。
听爸爸说,他小的时候跟现在可是天壤之别啊!家乡以前很穷很穷。村上到处是烂土墙、破瓦房,有的屋子还是用石棉瓦、油毡和稻草搭成的。一家七八口人挤在一间低矮的小房子里。屋里的地面全是黄土,时间长了就被人们用笤帚扫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土坑。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粗茶淡饭。家里兄弟姊妹多,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有一年奶奶养的猪生病了,养猪是家里唯一的收入啊!为了更好的照顾猪,奶奶就让猪睡在家里,家里又脏又臭,刚好那时爸爸的老师来家访,爸爸觉得自己很尴尬。
说起电视那可是一个奢侈品。那时全村只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记得有一段时间电视正在播放《霍元甲》,那家主人的孩子可“红”了,爸爸经常拿自家炒的大豆来“贿赂”他,为的是到时能有一个好位子。有一天夜里,电视的主人没在家,爸爸和几个好友只能打着手电筒,跑了好几里路到邻村去看。
行的变化,不用爸爸说我也知道。小时候爸爸的一辆自行车,我叫它“老牛车”,每天是我坐前面妈妈坐后面,有一点上坡就得下车。后来爸爸买了“小木兰”摩托车,虽然小了点,可又快又轻松。没想到过了一年,爸爸又把它换成了“本田王”摩托车。今年还买了丰田小轿车,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呀!
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我国还有一些地方的小朋友的生活还并不富裕。我们还要不断努力,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的辉煌,更加的灿烂。
评:文如其人,你的文章和你的为人一样真实,语言平实自然,行文层次清楚,主要通过爸爸口中的过去和现在见到的现实进行对比。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幸福感、爱国情。在文章的最后,你还不忘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希望你能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要求自己,使自己成长为更加智慧、更加坚强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指导老师 吴珠妹篇四:读后感
在阅读中感受教育的真谛
----解读边存金《会玩,才有翅膀》
日升日落,风霜雪雨,一路走来,在教师这条路上已走了几个年头。不时回望着这一路风景,鸟语花香,春花秋月,喜怒哀乐,欢笑和泪水,各种滋味皆在心头。每天忙来忙去,面对这临沂十五中这群孩子,感触更多。有时候上完一节课,倍感无奈和疲惫,更多的还是困惑。如何教育好他们?如何引领他们走好初中这段美好、灿烂的人生之路?读完边局长的《会玩,才有翅膀》,在这个满是童心的书的世界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之光,一扇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育之门在我的面前缓缓开启。。
这是一个个教育的童话,童话的主角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还有一位童心未泯、善于开启智慧,给孩子们插上翅膀的老天使。
在那一片远离了喧嚣,远离了疲劳,远离了考试,远离了升学压力,远离了一切烦恼的,纯净的校园乐土上,我看到了一种质朴、自然、人文、关爱、用爱心温暖孩子们心灵的教育。
我感动着那一盆被“拔”完毛的肥桃,那被小蚊子老师拔下的头发,那用树叶和锅碗瓢盆演奏出的乐曲。我感动着那清晨里桂花树下的朗朗书声,那一只在桃园里练习飞翔的大雁,那教室里开了锅的叽叽喳喳的喧闹。我感动着边老师那独特的教育情怀,用一片童心让孩子们的童年绽放鲜活的色彩,在愉悦中慢慢长出一双真善美的翅膀,飞向人生更远更远的地方。
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清新质朴,却感人至深。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是爱和感动吧。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班里有位学生经常捣乱,违反纪律,天天打架,不写作业,单人单桌。。。晕,好像还到处吐痰,吐得没人愿意和他坐一位。
(自己加个例子)
“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愿教育的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愿师爱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生出一双真善美的翅膀,祝愿十五中的明天更美好。谢谢大家。篇五: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沉淀,再沉淀。读《学哲学用哲学》时,刚看前几页便觉得有些震撼,这本书的语言是如此朴实无华,他列举的大量事例、侃侃而谈的实际工作感受是如此贴近生活,他对哲学原理的阐述是如此深入浅出。于是读了便不能放下,便不能不反思,便不能不被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所折服。曾经的自以为是,统统化作浮云一般,是的,没有厚重的生活积累,没有沉下心去的精神,没有潜心研读的勇气,没有感受寂寞之心的人,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我想每一名认真阅读此书的朋友一定和我有同感:受益匪浅。
哲学,对于我们这些受党教育多年的同志来说并不陌生,尤其在课堂上背诵的哲学知识和原理,现在也还记忆犹新。但是像瑞环同志那样,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深刻理解和运用,用哲学的原理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却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读了《学哲学用哲学》我开始尝试着用哲学的观点来思考、浅谈审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李瑞环说:“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的东西,只有一个永恒的原理,就是永恒的发展。我们反对僵化,反对保守,就是因为僵化、保守违背了发展的原理。”所以,我们在审计工作中一定要杜绝体制僵化。我们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这么多年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探索创新。实践证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就会陷入停滞和僵化。当前内审工作的创新,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工夫:第一、创新工作理念。要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问题发生后再审计,虽然可以达到找出原因、分清责任、采取措施的目的,但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无法挽回的;第二、要创新工作目标,不断拓展审计领域。内审工作目标应放在促进部门与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来,目的就是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要创新工作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经济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方法也越来越巧妙,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没有发展,中国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无法解决;没有发展,中国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问题。”这些关于发展的讲话,均站在哲学高度,而且蕴含“科学发展”理念,引人思考,发人深省。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人们的成功或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哲学上讲就是一条,即主观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于客观规律。人们犯错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路线上看,根本原因也是一条,就是主观思想不符合客观实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现阶段,很多地方在谋发展、促发展,但也存在着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跟群众的想法意愿不相一致。李瑞环同志的论述,让我们认清了什么样的政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政之举。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内部
——以人为镜,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审计人,对职责负责。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就是审计人的职责和使命,首先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思想负责,对自己行为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要在审计工作实践中锻炼自我管理的毅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放眼未来的胆识、努力进取的意志、创造生活的热情,不断创新工作业绩,不负审计人之名。在孤独漫长的审计人生旅程中,谁都曾渴望能获得帮助,谁都会盼望被人温暖,谁都会希望有人能让自己逃避严厉的风雨———而且,也确实会有一两次这样短暂的时刻,但是,有谁会长久地站在你的身边呢?除了自己,你别无他物。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去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被记者问到他在什么地方学到的东西最重要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在幼儿园”。幼儿园教会我们什么?无非就是诚实、善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等,虽然简单,但这却是做人的基础。没有这些品质,一个人就算赚再多的钱、当再大的官、读再多的书,都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除了是一名审计人员,还扮演着子女、丈夫或者妻子、父母的角色,在常年的出差、劳碌、奔波之余,抽出点时间问候父母,陪伴家人其实并不难做到,常把忙于工作、愧对家人挂在嘴边上的人,其实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我身边的审计人经常说“感恩”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便少了一份报怨,多了份珍惜;他们的世界便少了份纷争,多了份和谐。感恩是审计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感恩,让审计人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为贵”; 感恩,让审计人领略到阳光的妩媚;感恩,让审计人明白什么是披肝沥胆,风雨同舟;感恩鸟语花香,感恩春和景明,感恩蔚蓝的苍穹,让生命如此不平凡,生命长河中确有宝石在熠熠生辉,感恩使生命如此丰富与多彩。感恩深深,真情切切。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的审计人,不负社会给予“经济卫士”、“决策谋士”、“敢于亮剑的勇士”的神圣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而拼搏。
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是生活在鲁滨逊的孤岛上,老师教我们掌握知识、明辨是非;朋友、同学和我们分享快乐伤悲,帮我们渡过难关;新老审计人给我们关怀指导,指明方向;被审单位的“账外账”使我们认识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曾经帮助过我们或者由于他们的行为使我们从中受惠,难道我们不应该常怀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吗?有了感恩之心,才会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才会有反哺跪乳、结草衔环,才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别人处于危难、社会需要付出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回报我们的社会。
——以人为镜,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审计人,对国家负责。我身边的审计人,他们看过的账本堆积如山,记录的数字长长如河;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埋 头苦干,兢兢业业。秉公执法,尽职尽责;抵制诱惑,刚正不阿;荣誉面前低头,困难面前抬头。这就是审计人的青松气质,红梅品格!
作为一个国家的审计干部,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对国家负责,要遵守宪法、法律和社会道德,有规范意识;也要崇尚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有公民意识;更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要有“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担当精神。仅仅是这些还不足以做好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人还要走在时代前列向前冲。时代潮涌,日新月异。止步不前,只能落后。昂首挺胸,迎接挑战。从不言老,从不服输。即使带上老花镜,也要把“ao”系统学透。攻克“ao”信息系统审计、绩效审计连创佳绩。这就是审计人永不服输、对国家负责的英雄气魄!
——以人为镜,做一个勤勉敬业的审计人,对人民负责。我身边的审计人,在没有硝烟战火的时代,无悔的选择为维护经济秩序、为维护国家法律和法规的威严。这条路是有些清贫有些寂寞,但这条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快乐。社会分工导致各种职业的分化,医生救死扶伤,老师教书育人,警察除暴安良,而审计的天职就是监督权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地保障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是“免疫系统”。
现实生活中,缺乏责任感的到处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铁轨上的一颗道钉而使一列火车倾覆,因为没有检查到认出的烟头是否熄灭而毁掉一片森林,因为随意的一张处方而耽误了一个人的,这些人对小事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心。这样的人我们敢对他委以重任吗?但审计人员却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工作,客观公正,脚踏实地,勤勉敬业,从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小事做起,把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当作是“总理”关注的事尽心尽力地做好。审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经常出差、加班加点,面临许多的矛盾和困难,但选择审计就是选择了奉献。审计工作就象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永远没有特意为你献上的鲜花与掌声,尽管在出发的那一刻你就知道这一切。但为此我将继续走下去,因为鲜花可以凋谢,掌声不会永鸣,奖杯也会有封存的一天,成功的时刻固然幸福但毕竟短暂。审计工作能磨练你的心志和毅力,时刻激励你去学习和思考从而让你蜕变成一个真正坚强、冷静而睿智、为国家负责、为社会负责、为人民负责审计人。3.2.2 要继续深化高校内部审计体制改革。要以内部审计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思想、制度、作风建设。正确处理内部审计的内外关系,建立“权责明确、运转灵活、服务高效”的内部审计体制和机制。内部审计一定要眼睛向内, 本部门自我约束和加强管理的工具,并且按照这一要求,理顺关系,完善机制,保证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3.2.3 要紧紧把握好高校内审工作的质量。作为高校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内审工作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内审作用,实现显性与隐性价值。首先要在加强审计综合分析,;其次要重视未曾涉及到的重要领域,把审计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结合起来;,实现以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将查错防弊与效益、效率、效果审计结合起来,实现向绩效审计的转变,争取审计工作每年都有提高。3.2.4 要注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五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1
《礼记﹒学记》道:“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意思是说,老师要学会根据一个孩子的家庭职业背景,找到这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启发他的智慧。
于是我想,也许可以从他的家庭关系里面父母的职业找到突破口。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时工作比较忙,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家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妈妈性格比较急躁,平时对待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多于鼓励和赞赏,于是,他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这些多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
根据这个孩子的个性,我想先从他的纪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这个方面改进,获得认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是问题了。
9月下旬,我在班会课上郑重任命他为纪律委员,强调职责同时提醒他,作为纪律委员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纪律,文明用语,上课认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等,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态,保证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纪律委员。
任命之后没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假期之后学堂孩子们去黄山游学,我特别与陪伴游学的老师们交流,留意并适当引导这个孩子的言行举止。
游学回来,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爱说脏话了,偶尔会有一两次,但只要老师稍微提醒,他马上就会主动认错。一天天过去了,我发现,他已经不说不合适的语言了,上课坐姿也特别端正,各科作业和课堂反馈都有很大进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当众赞赏了这个孩子,并奖励给一本课外书。他特别开心,也许很少真正获得过正面的鼓励,并且被作为榜样效仿,他的自信度和个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来了,心结打开了,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并愿意学习和积极帮助他人,在接下来的全校一日礼仪学习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除此之外,班级卫生每次轮到他打扫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我操心了,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仅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黑板擦得一尘不染,窗户干净明亮,而且主动细心地将桌椅下面、教室的门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扫得特别干净整洁。
我又利用班会课赞赏他,并且激励他:“老师觉得你不仅可以在清洁卫生方面做榜样,还可以在学业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文单词听写和阅读,只要你花精力,你也一定会做得更好的,老师相信你,加油!”
我在单词听写测试的前一天特别提醒他:“明天听写好好准备,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的!”第二天测试中,10个单词听写他居然对了6个,在自然拼读课上,如果学了20个词,我不引导,他居然也能自己试着拼出10个以上,如果我给一些帮助,他能够全部拼读出来,我真的特别感动。
现在这个孩子每天都有进步和变化,这让我找到了作为老师的.成就感。我特别感谢学堂带给我们的《礼记﹒学记》的研修,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着无限潜能的,作为老师需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特质并适时引导和鼓励;一个孩子只有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才能保持对大千世界浓厚的探索兴趣,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好好善护孩子们最本真的东西。
学记读后感2
在期间,我仔仔细细的阅读了《学记》。
这是我国最早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较有系统的教育学着作。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老祖宗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这篇文章对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做了非常全面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经验和思想原则,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过时,很有现实意义。学习后,我认为他特别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里面囊括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这里面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教学非
常有实际意义!其中我最赞成的它所论述的.教育原则、方法。其实也就是如此!好的老师主要要看他的和教学效果。没有效果还谈什么教学?在我的体育这一块也一样!在我刚毕业时!感觉的自己理论多深!总有一种不服的感觉!有一点点高傲!其实到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在教学方法方面你连一个当教几年学的兵的都不如。
刚上课时你设计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到实施时,学生东跑西跑,打打闹闹。他们真的不把你当老师看!尽管你喊破喉咙,他还是挤空说他该说的。做他该做的,真让你没有办法!这有可能有点书中所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要的经验!就我在近期教学中!每节课都认真真的准备,不断地变换花样!就二三班与二四班是选用不同的教法!因为三班学生较贪玩,不易管,象崔国冲、裴佳康、管照伦等孩子!你就必须慢慢的引导,花较多的时间去培养他们的习惯!而四班的孩子就好说多了!像武硕文、童亚博、梦晨遥等广播操稍微一指点就做的非常漂亮!有时做的比老师还好呢!根据这种情况两班决不能用同样的教法。所以我在三班一般以老师的教为主。
而四班更多的是带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作主较好其他的小朋友!有时四班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也能做好一堂课!读到文中的大学教的方法。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就像文中所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现在在教学中我也能做到这四点。针对孩子性格及时的预防!特别是本学期刚上课我先做的施教于严。让孩子们知道学习过程中的规矩!如主抓不好好站队的、上课说话的。
这就及时避免了孩子们懒散、不专心听讲的毛病!特别是本周学习广播操!为了让孩子不枯燥,故意的编排各节的相互穿插!适时抓住了孩子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还上他们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助!通过那个上课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之,通过学习《学记》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里面不但但是这些。只要我们再细细品味里面还有许多财富呢!
学记读后感3
那天,我读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这是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精辟论述!确实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学识是如何的浅薄。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下去……而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自己也能从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确实是能做到细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当然,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成绩是优秀的。他们更能为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给学生好的影响。他们自身不断地成长,也能引领其他教师的成长,更是一个学校成长的中坚力量!他们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也会受到社会的赞誉。像这样的老师,真的是无愧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而光荣的称号!
但是,也有一些人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真的不应该满足。要知道,时代是迅速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更新的。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那么不去补充新的知识,就会造成知识枯竭,思维凝滞。渐渐地,更会逝去工作的激情与职业的幸福感。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无聊赖地等待着退休,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因为,工作期间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阶段。如果连工作期间,都是那样消极怠慢,那也只能说,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失败的。
作为教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并且,这些还会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换代、充盈完善。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又如何去教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老师,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固守着原来的老传统、老观念,那真是要被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无情地淘汰掉……对于新生的事物,我们真的不能再持不屑的态度,再怀有观望、消极的心理。这样做的后果,那只能是误人子弟!要知道,作为教师,误人子弟是一件多么后怕的事情!因为教书不像种庄稼,一季没有用心管理,没有好的收成,那也只是误了一季。而对于一届学生来说,如果恰好遇到了不负责任、知识贫瘠的老师,那真的是很不幸的事情!因为,在知识的衔接上,如果出现了断裂,就不容易去弥补……可见,一个不学无术的老师,给学生造成了多么大的严重后果!
任何一位教师,都需要后天的成长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都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去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称职的教师。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对学生负责,对祖国的明天负责!
学记读后感4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出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通过这句话就是教育我们人是要学习的,我们的学生要学习,孩子就像一块璞玉,需要我们来精心雕琢,为他们来引路。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得要学习,平常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借书,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自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正所谓“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个道理。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话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作为一个老师,也许你的专业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是,但绝对是首要的。单纯记忆些零碎的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有人把教学之路比作一条河,诚然,若教育之路真的是一条河,那么要想保持河水的清澈与活力,就必须有支流的滋润和充盈,否则他就会干涸。而那些支流,就是我们在日常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后融于血脉的知识。为人师者所需要的,专业的知识,教学的智慧等等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与心灵对话,反思自己,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的清醒,思想更加深刻;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几句和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谋而合,也就是说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促动者,而不应当充当一个灌输者。我们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不懂,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我们是应当把知识宝库中的.东西交给学生,但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自学能力,让他们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以后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他们也能自由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学记》还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走“教学相长”之路。
《学记》虽为几千年前的教育工作经验,但里面许多的哲理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学习的,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时刻自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修养,用心做好每一件点点滴滴的事情,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学记读后感5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出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么上?现在有很多争议。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非常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考虑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一定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可以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接受,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提供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面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面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知道“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