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货郎和补锅匠随笔
2009年1月,我们到泰国公主诗琳通家里做客,参观了她的家园。她小时候住过的那所房子现在是皇室的一个小型展览室。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阳台上放着一挑货郎担,里面有针头线脑,有油灯肥皂雪花膏等生活用品,是公主小时候在曼谷生活状态和经济状态的最直接呈现。小时候,我的生活里最让我难忘的是什么呢?除了货郎,我想到了补祸匠。
上世纪70年代早期,我老家的经济条件应该远不如曼谷好,挑着货郎担出没的小商人也并不多,记忆里的那些货郎并不经常来,每年的春节过后和秋天,是他们经常光顾我家那片村庄的时间。他们带来的东西远不如曼谷货郎担里那样丰富,最多有一些针线和一些糖。大人们看中的多是他们的针线,因为那时衣服讲究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其实是因为没钱没布,有钱要买布也得有布票),针线绝对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东西。而我看中的是他们的糖。对了,当时他们可没有奶油糖,高级一点的是水果糖,最多的是那种彩色的圆形小糖粒。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会记得,小时候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那种糖丸,就是那个样子。有时候,他们还会带一些半液体的麦芽糖来。我想,农村货郎与城市货郎最大的不同,也许在于城里货郎多以卖货为主,收回来的是钱,而农村货郎多半是以物易物。那时家乡人们的手里其实都没有钱,即使是最简单便宜的东西,大家也很难有现钱去买,货郎大约深通此理,所以既收钱,也收物,当然也包括破烂。于是,对于我们这些黄毛小儿来说,唯一可能拿来跟他们交换的就是手头的破烂,即使是破烂,其实也很难得。
我用来交换的东西大约有那么几样:一是破布烂衫,二是牙膏皮,三是鸡鸭毛鸡胗皮,四是头发。破布烂衫太少了,衣服本来就少,又是南方,好几年才会有一套衣服,破衣服还要留下来,拣好的部分剪下来当补丁用,最后能用来交换的破布条就所剩无几。牙膏皮不是现在的塑料,多是用锡管做的,货郎乐于交换,但大家没钱买,一管牙膏省着用,能用好久,所以牙膏皮太难得。鸡鸭毛呢?农村人要吃鸡鸭,一般得是两种情况,春节通常杀鸡,这样会有鸡毛鸡胗皮,平时就靠办宴席时杀鸡了。家里有产妇,杀鸡补养也可能会留下鸡鸭毛。一年里这样的机会都碰上,也收集不了多少鸡鸭毛和鸡胗皮。还有一样东西可以用来交换——头发。那时候,奶奶洗头时经常掉下不少头发,她就精心团起来。我们一听到货郎的拨浪鼓响,就满屋子去找可以换糖的东西,跑到院子里,通常这时候货郎已经笑呵呵地等着我们了。有破布?有牙膏皮?有鸡鸭毛?呵呵,来,换你几块水果糖。要麦芽糖?行,用一根像牙签一样的小竹棍,从盖着的小盘里挑一小块出来。其实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麦芽糖,不够甜,还老粘牙。如果那些东西都没有的话,就到墙缝里去找奶奶或妈妈们洗头留下来的头发吧,抓一团,就能换上几粒糖丸,过一把瘾。换多换少都是货郎说了算,因为大家也不知道那些东西真的值多少钱。
那会儿像货郎一样挑着担子进村的,还有补锅匠。补锅匠补锅,是我那时候最喜欢看的热闹之一。在我的老家,补锅不叫补锅,而叫补镬(Huo)。我记不得补锅匠是来自浙江还是广东的湛江了,反正他们说话我是听不明白的。他们挑着的担子里有被褥,有风箱,有坩埚。几个水盘,还有一些补锅用的破铁块。
我记得补锅匠一行通常都会是两个人,他们进村之后,会挑一个离各个自然村都不太远,有遮风挡雨条件的中间地带停下来。那时生产队有很多公用房子,比如仓库、砖瓦厂房什么的,他们多数就住在那里。由一个人摆开设备做准备,另一个人拿着类似北京那些“磨菜刀戗剪子”用的铁片一样的道具,一边喳喳喳地敲着,一边走到各村去,像唱经一样喊“补铁锅换锑锅底子喽”。那时铝制品好像还不多,大家多用锑锅或铸铁锅,而又以铸铁锅为最多。铸铁锅用久了底下就氧化生锈,一层层脱落,最后成了破洞。家里锅破了,听到这样的吆喝会喊他们来看。师傅先进屋看一看,评估一下大约需要补多少个补丁,多少钱,如果主人同意,就把自己开场的地方告诉他们,然后继续吆喝去。
当有那么几件需要补的东西送来后,补锅师傅就开始生火了。他们燃着木炭,在坩埚里放进一些碎铁,埋到炭火里。那时我总觉得坩埚就像大半截的鹅蛋,也跟鹅蛋一样很容易破,我见过师傅弄破过好些个。于是他们就用我们那里的胶泥做,先往胶泥里加沙子,做好了放在炉子边烘干待用。在等待铁水烧好的过程中,师傅会先行清理破洞,做准备。坩埚里的铁屑在烈火下很快就变成了铁水,然后用一个很小的长把勺从坩埚里取铁水。记忆里那个小勺子太小了,不会大过我那时候的大拇指。出来的铁水火红火红,像一颗红色的珠子,间或还飞出一点红色的火星子,倒到一块托着的两寸见方的布块上(当然,布块是很厚的,上面还放了一层碳粉或是石墨粉)。然后就托着放到锅的破眼下面,用力往上顶,另一只手用一团圆柱形的湿棉布从上往下用力一压,快速一碾,一个补丁就打上去了。碾得平不平,牢靠不牢靠,就要看师傅的力道大小与掌握时机是否精到了。动作慢了,铁水凝结,就没法弄平。我见到过一个洞要打三个以上补丁才能补上的。如果洞太大,师傅会从别的破锅上取来一小块比洞略小的铁块,先用小夹子固定在锅洞上,用铁水把逢补上,就算大功告成。最后再用泥水往新补丁处涂一下。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长大以后才明白,那是为了让它上锈。这样,补丁与原锅壁之间的结合就更紧密了。
跟与货郎交易一样,补锅除了可以付现钱,也可以用他们需要的东西换付,如大米、菜、木炭等等。我长大一点后,曾经想用补祸师傅补锑锅那样的方法,尝试自己用铝钉来补我家的铁锅。把铝钉放在眼上,下面很小心地垫上一个锤子当铁砧,在上面轻敲。一锤下去才发现自己闯祸了,家里用的都是铸铁大锅,铸铁脆,经不起敲,一敲破得更大了。难怪补锅匠要辛辛苦苦烧铁水来补呢。
如今经济发展,买一口新锅也没有过去那样成为生活的负担,即便用不了,人们也想不起来要拿去补,大多买一口新锅算了。补锅匠也就渐渐地没了市场,现在的孩子们很难再见到他们了,或许只能到民俗馆里去体验啦。
第二篇:卖货郎散文
“他拿一个大帽檐的草帽遮住脸,靠着凉亭的柱子,枕着山间习习的凉风和嘤嘤虫鸣,睡下了。”
卖货郎还是来了,在四月下旬的时候。那时山间枝头的桃花已经谢了许久,桃树上长出了细密的叶子,在叶子当间藏着许多拇指大小的毛绒绒的青桃子。
蕊妮哥哥一大早就来敲我的窗户:“小林子小林子!卖货郎来了!这会儿已经走到凉亭啦!”
我一听说卖货郎来了,便猛的从床上起来,急匆匆地套上衣服鞋袜奔出去,刚走出大门又匆匆跑回来,扯着祖父的手说:“快,快帮我梳梳头,我还没洗脸,要是他走了怎么办!”祖父笑了,“走过对门走上寨,走完上寨走下寨,他怎么走都要路过门口三两次,你慌什么!小妹妹盼后生都没你那么勤哩!”听到爷爷打趣我,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便冲着楼下的蕊妮哥哥喊:“我不去啦,我吃过早饭再去。”
蕊妮哥哥和卖货郎要好,卖货郎来时,他俩总一起出入,有时蕊妮哥哥会帮他算帐找钱,有时也帮他买卖吆喝。卖货郎吆喝的时候声音又甜又脆,像他手里的小铃铛,蕊妮哥哥吆喝的时候声音又粗又响,像二月里的红炮仗。他们走过屋前屋后,就听着吆喝声远远近近,飘飘悠悠。北方有卖药糖的小伙子,吆喝起来跟唱戏一样,卖货郎不会,他的吆喝像句俏皮话:“糖葫芦,爆米花,猪油软膏带回家,家里有个乖宝宝,拍着手板笑哈哈。”
到了午饭时分,卖货郎就放下匣子在凉亭歇下,他拿一个大帽檐的草帽遮住脸,靠着凉亭的柱子,枕着山间习习的凉风和嘤嘤虫鸣,睡下了。蕊妮哥哥揣着一本武侠书坐在他身边。要是卖货郎醒了,两人也不搭话,就分着茶壶里的凉茶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下,拍拍身上的灰尘,背起匣子又吆喝起来。
卖货郎原来不是卖货郎,他是六漫镇上杂货铺老板的小儿子,上边有个姐姐,已经出嫁了,本来也是父母心尖尖上的人物。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杂货铺老板去上货的时候不知怎么的掉到河里淹死了,有说是寻仇的,有说是意外的,但谁也没看见,谁也没瞧见。他母亲心里难过,忧思成疾,渐渐的人也就病弱起来,后来就躺在床上起不来了,他叔叔伯伯们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不知用什么法子把铺子抢了过去,卖货郎为了生计,于是也就成为卖货郎了。
蕊妮哥哥也不是桂礼伯伯的儿子,按辈分算来应该是桂礼伯伯的侄子。说是他父亲年轻时和家族里的表妹相爱,两人年少无知时珠胎暗结,有了蕊妮哥哥。后来两家人不知怎的恶交了,这桩婚事也没成,表妹生下了孩子没三天,就偷偷离开了家再也没回来,后来蕊妮哥哥的父亲也离开了家,这孩子便流落到了桂礼伯伯家里。桂礼伯伯见他生得瘦小,眉目又清秀,怕不好养活,便给他起了个女孩儿的名字,像养个小猫小狗一样养在家里。桂礼伯伯已经生了两个女儿,大姐雁生,二姐鹃生,往后排便是蕊妮哥哥了。
不多时,祖父已经给我梳好了两个羊角辫儿,还带了俩朵头花,又给我换上了新做的裙子,穿上干净的小鞋子,把我牵到饭桌前坐下。桌上炒了几个小菜,都是时令的蔬菜,菠菜汁和面的饺子,一碟香椿芽炒鸡蛋,春笋丝炒肉和蒸腊肠儿。祖父已经吃过了,这时正端着一碗节骨茶小口小口的嘬着呢!我满脑子想着蕊妮哥哥和卖货郎的事情,哪有心思吃饭,胡乱扒拉了几口便拿了一块钱出门去了。
出门一看,卖货郎正跟蕊妮哥哥往家走呢!一个多月没见,卖货郎更消瘦了,后颈背上有一个凸起的小结,想是长期低头所致。他原本苍白的脸上更加苍白了,不说话时就像一幅画,但他一笑就完全不一样了,卖货郎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微微上扬,透着几分狡黠,像一头小兽。我小跑着追上他们,只见他二人裤腿上粘着几片草叶,鞋面上还有些许露水,想来是走了很远的路了。
我递过一块钱:“货郎哥哥,我要一块钱的麦芽糖。”“好,”他打开匣子,给我拿了一大块切好的麦芽糖,撒上白白的糖霜,四四方方糖纸包好,递过来。突然他又像记起什么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绣球,“给你,我往后不来啦。”我看了一眼蕊妮哥哥,蕊妮哥哥不看我,只说着:“你上次跟他说你想要个绣球,他给你带来了,接着吧,留个念想。”我接过绣球,这是个非常精致的绣球,用秸秆编成,还染了颜色,下边坠着好看的绒毛,不知怎么的,我的眼前浮起了一层雾气,大约是觉得以后再也吃不到糖了吧。我绞着衣角,怯怯的问他:“你要去哪儿呢?”
卖货郎看了一眼我,摸了摸我的脑袋,“去读书啦,你以后也要好好读书。”“他母亲去世了,姐姐要接他去那边读书。”蕊妮哥哥望着远处的山岚,听不出他语气里的情绪。我又问:“那我们以后还会见面吗?”卖货郎点了点头,“会的。”他也不看我,语气幽幽的,也不知道是跟我说,还是告诉蕊妮哥哥。
后来卖货郎就走了,蕊妮哥哥也走了,一直到我长大了,都没见过卖货郎,也没见过蕊妮哥哥。山涧里山花开了又谢了,桃子青了又红了,偶尔路上也响起“叮铃铃铃”的铃铛声,但那些摇铃铛的人,总也不是他。
第三篇:又见卖货郎[推荐]
在喧嚣的十字路口,远远地我就瞅见一个人影在晃动,走近前,才发现是个挑货郎担的。这是时下十分少见的。他站在交通的十字交叉的坐标处,眼神迷茫地等车或是想通过。我也呆呆的望着这位饱经风雨的男子和他那苍桑古旧的货担,飒飒的寒风轻轻拨弄着我记忆的琴弦,思维也随着装满童年故事的货担延伸开来
山村里孩子的童年总是简单而有滋味的,采野果、掏鸟窝、下河摸鱼童年生活丰富精彩,乐趣无穷。但说起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卖货郎的到来了,他的到来总能给静谧的小山村带来一阵骚动,仿佛一颗小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湖面。咚隆隆、咚隆隆的拨浪鼓声清脆地响起,伴随着鸭毛鸡毛换糖换米线的叫卖声,由远及近,接连不断。孩提时代的我们正应验了老人们说的一句话:锣鼓响,脚底痒。诱人的声音激起了我浑身的精神,十分兴奋,撒腿就跑,不管当时是在帮母亲摇线还是扒饭吃,都会立马停下,一溜烟地聚到货郎的小推车旁,将老货郎的百宝箱围个水泄不通。仔细地看自己心仪的物品,那场面热闹非凡,每个孩子都沉醉在无言的快乐之中。
老货郎早已看惯了这架势,他见怪不怪地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取下扁担上的那条发了黄的毛巾,拭去额头上的汗珠,然后气定神闲地点燃旱烟,吞云吐雾一番。我们时常为争同一样糖果而到一边比个高低,而老货郎却是心平气和地帮我们挑挑拣拣,巧妙地帮助平息了孩子们的吵闹。我们屏息着,隔着那层被老货郎擦得透亮能倒映出我们调皮脑袋的玻璃,选好了自己想要的物品,如扇子糖、姜糖、橡皮筋之类,会飞奔着回家找院子里平时积攒下来的鸡毛、猪毛,和捡来的废塑料或酒瓶,兴高采烈地捧着给货郎换取糖果和玩具。如果是高档一些的如水枪、哨子一些物品,只有回家讨钱了,为使老货郎放心地等我们,也怕老货郎等久了,临走还回头交待一句:我家很近的,等我回来。没讨到钱的孩子只好郁郁地站在一旁,羡慕地看着买到玩具的伙伴满村跑。
当然,货郎的百宝箱里并不只是我们小孩子的天下,也常常有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们出来光顾,拿着平日里剪掉的头发、吃剩的乌龟壳、攒下的碎布头等换取梳子、红头绳、针线钮扣等生活用品。对待她们的讨价还价,老货郎总是笑呵呵地说:换不着了,折本了。但每次估价时他都会让一点利,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们总会满意地拿着自己喜欢的物品回家去。
等到货郎立起身,弯下腰颤巍巍地挑起货担向前走时,后面便跟上了我们这群孩子,声斯力竭地吆喝着鸡毛鸭毛换糖喽当时不知道意思,只是跟着老货郎唱,走走停停,一直到村子的尽头。
二三十年过去了,走村串巷,风餐露宿的老货郎恐怕早已作古。随着时代的更替,物质已极大丰富,新农村的超市遍布各个角落,购物变得越来越方便。但对于那个时代走过的我们,每每看到这些带有时代特征的物件,总能回味出一股清甜的味道。望着眼前的这副货担,似乎又听到了熟悉的拔浪鼓声和一代老货郎们的吆喝声,永久的回响在耳畔。
第四篇:乡村货郎优美散文
编者按:国庆节假期,多数人乐于出去旅游;也有在外的游子风尘仆仆地归家,与父母团聚;还有一些人,带上老人孩子一大家子,踏上回故乡的路,寻觅那念念不忘的乡音。难得的长假,在故乡翠绿的山山水水间走一走,看一看,举目皆满载着童年的回忆,货郎的叫卖声,邻居大爷大妈的笑声,孩童玩耍的嬉闹声……仿佛就在昨日。在假期即将结束的末了,不如将这些回忆带回珍藏,为平日的樊笼添上一抹恬静。
周末下乡,在快到达老家的路上,一眼瞥见车窗外有个挑着货担的老汉在匆匆走着。老汉名荣生,是早年从江北入赘到本村的,来时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如今两鬓斑白,满脸皱纹,是个小老头了,岁月不饶人啊!只不过想不到他还是久违了的乡村货郎。
于是我记忆的深处,乡村货郎的形象被唤醒,并且逐渐地清晰起来。我想起了童年。那时农村没有商店,日常生活用品全靠货郎送。货郎挑着货担,摇着郎鼓,走村串户。不需吆喝,只要郎鼓一响,姑娘、大婶、奶奶们就会拿着鸡毛一类的废品围了上来。大家各取所需,公平交易,讨价还价的声音打破了山村的沉寂。当然,人群中少不了我们这些小屁孩,拿着从大人那里死缠硬赖的零花钱,或是捡来的废旧塑料鞋底,也来凑热闹。那换来的糖果含在口里,甜在心里。记得那时一般的硬糖一角钱十粒,那彩色的如豌豆大的小粒糖一分钱就能买好几粒。
当然,大人们不稀罕这些,她们要买的都是必需的生活用品。于是,货郎担上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袜子手套,虽说不上琳琅满目,倒也品类繁多。最多的还是女人用品,绣花针、缝衣线、雪花膏、洋蜜罐和蛤蜊油等,一应俱全。
待小孩子和妇女们散尽,男人们才叼着旱烟筒走了过来,因为货郎担上除了小孩喜欢的糖果和妇女需要的日常用品外,还有大老爷们需要的东西。见男人们走近,货郎会从货担底下的篓里拿出高中低不同档次的黄烟来,打开包装纸,让他们捻上一烟斗品尝。品尝后当然是购买,不过由于手头紧,大都只是买够四五天吃的,因此他们也很盼望货郎能经常来。
由于货郎主要回收鸡、鸭、鹅等禽类的羽毛,货担的两只篓比农家的谷箩要大些、深些。篓也是用竹篾编成,一般为圆形,类似谷箩,也有方形的。一只篓上面放置用木头做成的抽屉状的柜子,四方形,大约长宽各两尺,深四五寸,上盖是块透明的玻璃,方便顾客选货。也有两只篓上都放货柜子的,那么商品就更丰富。
回城的路上,我又碰上了荣生。快二十年没见面了,他还认得我。一阵寒暄过后,我问他货担上主要卖些什么,生意好不好。他告诉我主要卖些商店里短缺的女红用品,针线、顶针、鞋钻之类,卖得最多的还是不同季节栽种的蔬菜瓜果的种子和秧苗,山区离城镇路远,生意还可以。不过,他说现在孩子成家了,经济条件也不错,儿女们早劝他在家享福。他笑着说,做惯了,歇着难受。我倒是觉得他是割舍不了货郎担,这不,跟我交谈时,他的双手还在不停地抚摸着扁担,就像摸着他最疼爱的孙儿的头顶。
第五篇:李嵩货郎图解读
(哲学学院)
课程名称:绘画美学专题研究 开课时间:2015-2016学年上学期
授课教师:范明华教授
姓 名: 宋丽莲 专 业: 美学 年 级: 2015级硕士生 学 号: 20***
李嵩《货郎图》解读
2015级硕士生 宋丽莲
摘要:中国古代绘画在历史上缺少写实的部分,绘画的主流由上层阶级掌控,平民处在被压迫的地位,长期从事劳作。绘画成为上层知识分子的专属表达方式,与平民脱节,绘画不是为现实批判的手段,更多的是表达文人雅士高洁的追求,特别是文人画兴起之后,因此李嵩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尽管他身为宫廷画师,他的画作也难以脱离皇宫中达官贵人的生活,但是他出身平民的背景,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的真实生活。从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一窥南宋时代平常百姓的生活,把我们的眼光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原生活之美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底层百姓艰苦的生活。关键词:李嵩;货郎图;真实
宋代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进步,工商业非常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北宋都城东京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宋代的都城的布局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变化,其由里坊制变为街巷制,这更加有助于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在城市中进行交换和买卖,这也标志着市井生活的出现和丰富。加之,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给城乡的百姓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富足,市民阶级崛起了,这种现象使绘画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和日常生活化。除此以外,宋代画院制度化,培养了很多专业画家,这些画家多以写实为主,如描绘贵族生活、百姓和乐的场面以掩饰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在绘画载体上宋代主要采取卷轴和扇面,壁画逐渐衰弱,这更加方便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以上原因都促成了宋代风俗画的发展,风俗画主要反映了城乡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它可以分为耕织图、盘车图、货郎图、婴戏图、牧牛图、蕃骑图、杂技图等。其中货郎图主要描绘了商品经济下走街串巷到处吆喝的货郎,货郎挑着物品各处叫卖,因此也能带来很多奇闻轶事,因此货郎叫卖最终转化成了民间的说唱形式,逢迎时令节气,货郎的形象也会出现在庆祝仪式的队伍之中。宋代的李嵩和苏汉臣都著有货郎图,李嵩的货郎更加朴质真实,更具有现实意义,这和李嵩的个人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李嵩是南宋时期的钱塘人,木工出身,后来被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擅长人物画和界画,并担任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他的画有的展现了被压迫的劳动者的形象,如宋江三十六英雄像、服田图、货郎图、骷髅幻戏图等等,比起一些粉饰太平的风俗画更加具有批判意义。现在就李嵩的货郎图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一、再现生活风俗之美 李嵩的《货郎图》描绘了宋代时期挑着担的货郎来到乡间,妇女小孩争相买东西的场景,这其中充满了日常生活之美和民俗风情之美。
货郎图真实地展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具有日常生活之美。叶朗在《美学原理》中说:“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是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氛围给人的美感。这种生活氛围,是精神的氛围,文化的氛围,审美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如玫瑰园中的芳香,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而且往往沁入【1】你的心灵深处。”李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活泼生动、充满情趣的生活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那种沁人心脾的生活之美,它描绘了孩子们看到货郎时兴奋激动的场面,比较小的孩子被妇女抱着,大一点的孩子在地上跑着,就连家里养的狗也跟着跑了出来,整幅画面自然朴素,充满了童趣。日常生活的美也体现在人物美之中,画面中对人物动作和神态的描绘充分表现了货郎、小孩和妇女三种不同身份的人。货郎的头上、手上、腰上都挂满了物品,甚至连帽子上也插满了商品,商品看上去非常的繁杂和丰富,有鸟、水果、酸醋、拨浪鼓、碗、水壶、风车,风筝、扇子等等。货郎表情麻木,弯着腰正摇着拨浪鼓。小孩子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更是生动和丰富,有的表现出非常急切的神态伸着手接玩具;有的在互相商量着什么;有的把一只手指放在嘴边,另一只手提着葫芦,脸上露出得偿所愿的喜悦;有的一手在吃东西,一手拽着小伙伴;有的身体前倾急切地向货郎跑去。充分体现了小孩子天真活泼,可爱直率的性格。两个妇女中一个面露慈祥宠爱的表情给孩子从筐子上面拿下物品,另一个则背着孩子,在孩子的催促下,伸出一只手急切地向货郎跑去,妇女对孩子的爱跃然纸上。除了人以外,画中的狗的神态都是不一样的,小狗跟着大狗,大狗头朝着主人在叫唤,一只小狗的表情与大狗相同,另两只小狗则一只在盯着什么,另一只慢悠悠地跟在后面,充满了情趣。李嵩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意象世界,叶朗在《美学原理》中认为:“所谓社会美是一个意象世界,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的意蕴,【2】照亮了老百姓的本真状态。”图画中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人的本真状态,画中孩子1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难掩激动之情,也不免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时候对各种新鲜事物难以抗拒的新奇感。孩子永远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纯真无邪,远离成人世界中的利害,我们都怀念童年时本真的状态。妇女的慈祥和蔼,仿佛歌颂着亘古不变的母爱。画中的小狗,可爱俏皮,更是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情趣,引人怜爱。【1】叶朗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16页。【2】同上书,第219页。画面中所体现的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的童年、伟大无私的母爱等,都超脱了我们现实的利害关系把人带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因此我们被这朴质平凡的生活画卷所打动,从中感受到了平常生活的美。
李嵩的货郎图再现的是特定的时期,出现的特定的社会现象,描绘了当时货郎走街串巷的风俗,因此也具有民俗风情之美。民俗风情“包含有人生、历史的【3】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货郎在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之下,穿梭于城乡之间,在售卖东西吆喝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各种奇闻轶事,因此还发展出了说唱的形式,再者货郎还是是时令节气庆典仪式中的角色之一。李嵩所描绘的货郎有被担子压弯的背和略显麻木无奈的表情,可见宋代的货郎在其风趣的表象下也深藏着对生活的无奈。李嵩通过绘画将这种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了解到了宋代的历史和民俗特色,带给我们一种时间感和历史感。但是给我们更加深切感受的是,货郎这种具有喜剧性质的人物背后有着说不出的无奈和辛酸,这从本质上揭示了每个平凡人的真实的生活状况。
二、体现人文关怀
宋代的绘画更多体现的是文人士大夫雅逸的情怀和皇室贵族的日常生活,即使许多画院画家描绘了城乡百姓的生活,但其中大部分绘画所描绘的生活是被美化过的。后世对李嵩的货郎图也存在疑问,李嵩的货郎图所描绘的是真实的货郎还是过节时表演队伍里的货郎已经无从考证。但比起苏汉臣和明代的货郎图,李嵩的货郎更加真实朴质,更具有现实主义写实精神,画中充分体现了绘者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许源于李嵩从小在平民阶层成长,对底层生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画面中的人文关怀一方面是对货郎的,另一方面是对小孩的。货郎图中对货郎的人文关怀体现在丰富繁杂的商品和货郎的体型神态里。丰富繁杂的商品使整幅画面显得主次分明,饱满生动,充满了可看性,但从货郎的角度出发,他要承担如此数量繁多的商品到处行走吆喝,因此丰富繁杂的商品从侧面体现出了货郎叫卖生活的劳苦。画中的货郎虽然在给小孩摇着拨浪鼓,但是看上去身体略微矮胖,四肢和脸部表情略显僵硬,背微驼,眼神呆滞,透露出淡淡的无奈。从货郎的形态和神情我们可以推断出作为一个底层的劳动者,他长期挑着货担叫卖导致了他的驼背和略显沧桑麻木的神态。只有对劳动者有深入细腻的观察和了解,绘者才能够抓住这些细节。这些细节的描绘正体现出了绘者对底 【3】叶朗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20页。层劳动者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货郎图另一方面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小孩子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腻和生动的描写。图中一共有12个小孩,小孩的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灵动和生机,每个小孩的动作和神态都不一样,孩子们大口吃东西、互相拉拽、叫嚷、奔跑、摇拨浪鼓„„他们将心里的喜怒哀乐直接表现在动作、神态上。整幅画面体现出了孩子的天真直率,自然灵动,顽皮可爱的个性。比如画面中最右边的小孩的表情和动作刻画得非常耐人寻味,小孩把食指放在嘴边,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另一只手提着葫芦,脚步朝着货郎的反方向走,身子却又侧向货郎的那一边。孩子似乎在思考着买什么,又犹豫不定。从这些孩子的细腻、惟妙惟肖的刻画上,我们可以知道李嵩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深入的观察,在这观察后面充满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喜爱。
正是因为李嵩有对这些最普通的人的深刻了解和深切的关怀,对日常生活充满了热爱,他才能将人物描绘得活灵活现,使他们真实地再次展示在我们面前。
三、揭示底层百姓生活
从李嵩的货郎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之美和绘者在图画中所体现的一丝人文关怀的气息,这都停留在绘画给我们带来美感的层面上,绘画除了给我们审美享受以外,它还可以作为批判现实的手段而存在。李嵩的服田图描绘了被压迫和剥削的农民,揭露了社会现实,宋江三十六英雄像的创作也体现出了他对直接反抗统治阶级的英雄的赞美。他的春社图也不仅仅是描绘皇室贵族宴饮的欢乐,也描绘在街边乞讨的穷苦百姓。李嵩的画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底层百姓艰苦的生活,被上层阶级压迫剥削亦或奋起反抗的社会现实。货郎图中的货郎便是这些底层百姓中的其中一员,货郎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从其略带佝偻的形态中显出沧桑和无奈。李嵩画作中所描绘的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活生生地将社会和人性黑暗的一面摆在我们面前,无声的画作是对社会现实最好的批判,这种批判使人反思自己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并尝试去改变社会上一些不那么正义的行为和现象。
四、总结
李嵩用简单流利、挺拔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幅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画卷。画面既真实又充满了作者的个人情感,真实的是它如实描绘了平民的生活,并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批判作用,画中充满了绘者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关怀,对小孩子的喜爱赞美。这使得我们陶醉于美丽的生活画卷的同时也使人反思残酷的社会现实。这对我们的绘画艺术有一定的启发,绘画不仅仅应只停留在美感的享受上,作画者不是用各种线条和颜色去美化丑陋的现实,而是怀着对现实的关怀和对社会发展敏锐的感受,以独到的眼光描绘出真实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2] 傅抱石著.中国绘画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3] 薄松年著.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4] 叶朗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黄小峰.乐事还同万众心---《货郎图》解读[J].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6] 卢沛.简析《货郎图》的现实主义倾向[D].西安美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