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心二意”谈语言教育心得
伶牙俐齿”是否反映了孩子在智能及情商方面的优势?从科学的角度,这个命题尚未形成定论。不过,“能说会道”多多少少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某种自信。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人际沟通的时代,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三心二意”的浅见,晒出来,博大家一笑。
镜头一: “三心”---“雄心”、“细心”和“耐心”。
“雄心”,意在提前塑造孩子在语言上的“成熟性”。有一种教育理念认为,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表现,过于早熟并不利于孩子成长。这种观点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具体到语言能力上,我们认为,适当超前的培养方式会使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具广度、深度和活跃度。比如,我们所有的家庭成员在孩子掌握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之后(大约2岁-3岁),就经常使用成人化的语言与他对话,而不仅仅以简单的口语进行交流。我们在跟他讲某个道理,告诉他某个现象的时候,甚至偶尔会运用一些成语或书面语,并进行释义。也许一次两次听不懂,但久而久之,孩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会与同龄孩子有所不同。
“细心”,很容易理解,就是要留心观察孩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点滴变化。不要让孩子的话轻易地从你耳边滑过,相反,我们需要认真地倾听。孩子说了一句很有“想法”的话(无论是逻辑的严密,还是措辞的优秀,或是表述的流畅),我们可以及时鼓励他,明确告诉他这句话讲得很好,很出色;同样,如果某句话表达有明显的语法问题,我们也可以及时纠正指出,以帮助他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
“耐心”,也是语言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孩子能说了,有时就会变得啰嗦,甚至,由于想要使用“不寻常”的字眼来完成表述,他在表达时会有些停顿和跳跃。我们需要耐心地听他讲完,不催促,不打断,在他讲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用眼神或表情来予以鼓励。此外,能说的孩子往往也善于发问,一些刁钻古怪的想法会成为他“骚扰”家长的问题。面对孩子的提问,无论多么荒诞不经,都要耐心地进行解答,而不宜敷衍了事。因为,家长在语言表达上的认真态度也会对孩子形成正面激励和示范效应。
镜头二: “二意”——“创意”和“诗意”。
“创意”,鼓励孩子创建属于他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虽然上面提到,在孩子出现语法错误的时候有必要及时纠正,但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这个所谓的“错误”只是不合“常理”,却可能体现了他的想象力,就不妨让其自由发挥而无需加以限制。正如成人世界一样,“创意”往往不全都经得起推敲,但正因为有了创意,事物才会发展。语言能力也是如此。“创意”还表现在运用其他载体,比如西方古典音乐,来辅助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家庭试验,也无法论证其有效性,所以就不展开了。
“诗意”,不单单是指教孩子背唐诗宋词。这里的“诗意”,旨在培养孩子的语言审美能力。当然,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背唐诗。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背唐诗没什么好处,过几年都忘了,工夫白费。对此我们不能苟同。中国的古体诗词,四五岁的孩子当然没法理解其涵义,但是,诗词中的韵律感和文字组织结构却可以极大增强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以及敏锐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感”。另外,像成语、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书面语,其实都具有这方面的功能。请放心,孩子即使不懂,也会形成印象,这种“诗意”的印象很可能将作用于他今后的人生。
啰啰嗦嗦了这些,希望不全是无用的絮叨。对孩子的教育,永远不存在“最好”的方式。就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言,我们也不能说做得有多好。我们也在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的职责,就是为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路径。与大家共勉!
第二篇:昌乐教育大家谈心得
学习昌乐教育大家谈心得体会
贵和小学
丛殿英
读了昌乐教育大家谈系列文章后,感悟很深,深刻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的尊严源于业绩。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思路与奋斗目标
基本思路与奋斗目标是:夯实常规,加强研究,提高效率,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落实。确保优秀生和特优生大面积丰收,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学校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每位教师都肩负着学校发展的责任,都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专注备考,创造佳绩。每个教师都要在学科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都要在对班级学生的研究上达到了如指掌,教学生所需。
2、注重教学研究,提高工作效率。
常规教学是教学之根。重点抓好备课、上课,抓好自主练习、配套练习册、试题的批阅与讲评等关键环节。
(1)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到先周备课,抓重点抓难点;注重方法规律的总结,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做到备教法备学生,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每位教师每周要针对个人的教学摸清底子,搞好反思和改进。
(2)上好复习课和讲评课。复习课要从教学效益出发,落实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讲评课,要认真批阅学生试题,找出错题原因,建立目标学生的学习档案,做到有的放矢。讲评要有针对性,要讲深讲透,讲规律、讲方法,;讲评要讲练结合,讲评完毕,要让学生准备好纠错本跟踪纠错,分析错因,落实满分答卷。(3)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a.是以课堂为重点,努力提升课堂效益。课堂是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我们要精心研究、设计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b.是在复习过程中以“补弱”为重点,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c.是增强规范意识,抓好检测题的落实。检测题加强规范作答的要求。每次的检测都要注意训练规范。教育学生成绩是自己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分数是一道题一道题算出来的;加强规范训练,要求学生不规范不动笔,动笔就一定规范,向精细化教学管理要质量。
我们全体老师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全面提升教学成绩,2017年力争创造佳绩,为我县的教育大发展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
第三篇:谈语言--教案
10、谈语言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3、通过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王力,字了一,广西博白人,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诗人,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二、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和成语 费解:不好理解;不好懂 斟酌(zhēn zhuó):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其余见课文注解)
三、默读课文,思考:
1、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提示:
1、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
2、作者对使用书面语的看法:
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5段阐述此观点); 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规范化(6~12段阐述此观点)。
3、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1)第3段中一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2)第4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3)第5段中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4)第6段中发言与记录的区别;
(5)第8段中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6)第9段中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规范化)另外还有:
对比论证: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对比。类比论证:(第一段中“而且就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学生除从文中举例阐述外,还可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例如:“凯旋归来”;“这次比赛非要拿第一”;“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等口语中常犯逻辑或语法方面的错误,应纠正。
五、根据交流的内容,编写课文结构提纲 提示:结构方式:先概述,后分述。
第一层(1段)阐述语言的实质及其主要功能,指出要爱护并正确掌握语言。第二层(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5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第三层(6—12段)书面语应当规范。(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六、学生质疑
例1对语言“工具性”的理解(提示:口头交流,书面表达的载体)
例2对第2段末句这一复杂单句的理解(提示:复杂单句,宾语是一个假设关系的二重复句)
例3对第6段中“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一句的理解(提示:“有组织的语言”指对口语进行加工,使之符合逻辑、表达科学,达到规范化的书面语)
七、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八、《谈语言》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时髦(máo)
圩堤(wéi dī)
斟酌(zhēn zhuó)
2、辨字组词。
握()撑()僵()疆(讳()譬()
揖()
3、解释下列词语。(1)弄巧成拙:(2)适得其反:(3)以讹传讹:(4)约定俗成:(5)一劳永逸:
勉强(qiǎng))逻辑(luó ji)
第四篇:《谈语言》教案设计
《谈语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教学重点:
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掌握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教学难点:
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方法:
默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并掌握词义。
费解 推敲 斟酌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二、导入新课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 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使用不当?找出来。(学生很快能够找出其中的错误。)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停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 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三、简要介绍作者。
资料如下:
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 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 的困难,刻苦自学,为 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 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 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 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 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 “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 过。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 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 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 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四、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积累】中词语
2.抽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五、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默读课 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要求:动笔画出各段中的关键句,并在书上写出各段的大意。
(学生默读课文,5分钟后,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明确: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一层(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二层(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三层(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一层(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二层(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三层(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四层(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五层(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六、合作探究,归纳中心论点
教师: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而是自然地蕴含在谈话之中,下面我们来看 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学生前后桌之间讨论,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10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明确: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注意:纠正学生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的做法,使学生明确以下
内容:作者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可以归纳为“书面语应当是口语 的规范化”,它又可分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 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这是由本文的形式决定的,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 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 能生硬。同时,谈话是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往往先把最主要的观点说出来,然后 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七、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研讨题目: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 说明。
明确: 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1.第3段: 本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
2.第4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
3.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
(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4.第6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
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
6.第9段: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
(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规范化)
八、学生提问质疑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一定要鼓励,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当学生提 出问题后,尽量让其他同学参与进来,将师生的一元对话变成多元对话。)
九、课堂小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要注意用语要口语化、规范化。这个论点是通过摆事
实、讲道理得出来的。作者举了反面例子,如一些脱离口语弄巧成拙的例子,说 明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又举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 的例子,证明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才受读者的欢迎。作者通过讲脱离口语的危害性及举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了文章评议口语化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进 一步提出文章评议要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化。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举 了报刊中的两个语病,说明书面语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能以讹传讹。作者 还特别指出口语上升的书面语既要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十、作业
1.将下列词语恢复其本来面貌
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其乐无穷
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一鸣惊人
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刻不容缓
地酒天尝(白酒广告)地久天长
2.找出下面故事中用词不当的地方。
小张的朋友小胡结婚,小张去参加婚礼,婚礼上,小张对打扮得很漂亮的
新娘说:“哟,你今天真漂亮真是面目全非呀!”新娘听了很不高兴。小张意 识到自己说得不好,赶紧弥补,走到新郎面前,举起酒杯说:“小胡,你知道 我不会说话,请多包涵。我们是铁哥们儿,来,喝!我们同归于尽!”小胡听 了差点晕过去。
第五篇:谈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观念陈旧、目标性不强、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等,本文认为,在新的世纪,应该遵循幼儿学习和获得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遵循以下六个原则:语言运用情景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活动性原则和大量感知、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 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着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纲要》也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如:秋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 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本学期初,当王老师让孩子们欣赏“抚摸”这首散文诗时,虽然中班的孩子还不太理解散文诗的含义,但听完这首语言优美、节奏轻柔的散文诗,孩子们很自然的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真好听,再放一遍吧。”“我听着很美。”所以,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儿童文学精品,利用餐前饭后让他们进行积累和感知。所谓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儿理解并会说出作品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更不要求他们会复述所听过的每个儿童文学作品。这里只寻求一种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修养和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