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论文[最终版]
一、我国科技成果的发表现状
中国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成为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4600多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跃居世界前列,并且,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家加大力度重点支持原创性研究,科研立题、研究思路和论文质量逐步和国际接轨。据200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分析,与1997年相比,2001年我国国际论文数在《SCI》、《EI》和《ISTP》三系统中由世界排名第11位上升到第6位。(1)2001年《SCIE》共收录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35685篇,比上年增长17%。就论文数而言,据世界第8位。与1997年相比,5年间我国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排序上升了4位,被收录的论文数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长17%。(2)2001年《EI》收录的论文为18578篇,比上年增长32.79%,世界排名稳定在第3位,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3)2001年我国被《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10263篇,比上年增长4247篇,增长率为70.6%,由上年的第8位跃至第6位。目前,世界六大检索系统,如美国的《SCI》核心版收录我国期刊14种,《EI》收录107种,《CA》收录721种,英国的《SA》收录129种,俄罗斯的《РЖ》收录493种,日本的《JBST》收录140种。[1]
随着中国科学家频频亮相《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中国科技期刊也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12月公布的统计分析数据[2],《细胞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刊物的学术质量开始向世界水平看齐。2001年我国《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2.10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达到1.445,两种期刊均为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在美国ISI(美国科学情报所)发布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有指标数据的中国科技期刊60种,总被引频次超过1000次的只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等4个。2001年我国被《SCIE》收录的数量虽然从63种上升至67种,有60种有计量指标,但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386。并且,根据美国ISI发布的2001年的JCR提供的指标计算,所收录的5667种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467,我国2001年按照中国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统计,发表的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93,低于世界平均值。而美国的学术刊物——《免疫学年度评论》和《生物化学杂志》分别以50.340的影响因子、344256的被引频次,荣登2000年全球最有影响科学刊物排行榜之首。[2]这说明,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中,真正能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或是权威的期刊为数不多,这与我国的声望和综合国力以及我国科技高速发展的现状是极不相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把我国的科技期刊引向世界,真正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科技期刊现存的问题
1.学术质量问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尚未达到国际水平,国际影响力也低。期刊的影响力包含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时率和半衰期等指标。期刊的总的被引频次是反映期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指标,是一个相对的统计量,可以公平地评价和比较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国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较低,科技论文被转载、摘录、索引较少,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也较少。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虽呈上升的趋势,比前几年有所改观,但总的来说还很低。2001年我国科技期刊总的被引频次最多的是《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为6468次,影响因子大于1的只有26种,最高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也只有3.733;而英国着名的刊物《自然》1999年的影响因子为29.491;着名的《CELL》杂志,1999年的总的被引频次超过30万次,影响因子为36.242。由此可见,我们和世界有影响力的期刊相比差距还很大。
2.语种问题。目前科学技术界国际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等少数几种。国际发行的科技期刊都是使用英语,这对于使用汉语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001年,《SCIE》收录中文论文为4151篇,英文论文为21724篇,英文论文的比例虽然比往年大大降低,但也达到83.91%。可见,良好的英文水平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国科技期刊绝大部分用的是中文,有的期刊还没有英文摘要,或英文摘要不符合国际检索系统的要求。这样,在世界了解我国科技成果方面就存在极大的障碍,妨碍了我国期刊被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这也是我国科技期刊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3.期刊来源国际化程度低。期刊来源国际化包括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一个有影响力的期刊,作者一般都是国际化的,论文由多个国家作者合作完成。论文作者的高度国际化既可以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又可以吸收更多的国际研究人员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是指必须有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对论文进行审稿。世界上许多着名期刊都有一批国际上的知名作者,如美国《科学》杂志,累计有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英国《自然》杂志在过去的40多年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1200多篇论文。[3]中国的科技期刊的作者、审稿专家一般都局限在国内。
4.期刊的出版周期问题。当今,缩短出版时滞已成为科技期刊的追求目标。有效控制稿件时滞,加快出刊的频率,往往能够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情况,季刊的影响力低于双月刊,双月刊不如月刊,月刊又低于半月刊和周刊。国内的科技期刊普遍刊期较长,大部分为季刊、双月刊,月刊不多,周刊更是少见,出版时滞普遍较长。我国的科技期刊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尽量缩短出版时滞,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5.期刊的发行量小,显示度低。与国外出版商完备的销售网络及先进的促销手段相比,我国的科技期刊发行工作水平还相当落后,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都比较小,显示度也比较低。这在现有的148种英文版科技期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国外的订户只有十几份,大部分为赠送或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海外发行渠道不够畅通。
三、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按照传播学的原理,任何信息的传播总是从讯息通过信源传播给受众,传播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流通过程四部分,科技期刊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因此,笔者认为,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也就要求我们从期刊资源、刊物质量、期刊流通和读者四方面来入手。具体策略主要是:扩大期刊来源(刊源国际化)、提高期刊质量(质量国际化)、减少期刊流通障碍(流通国际化)、扩大期刊发行量(期刊读者群国际化)等。
1.扩大期刊来源(刊源国际化)。期刊来源国际化包含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它确保了世界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最高质量的科学论文的有效集中。在国际化的稿源中才能选出国际领先水平的论文,这也表明了世界范围的作者对期刊的声望、质量的肯定。如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编辑出版的近80种科技期刊,均被世界公认是相关专业的核心期刊,该学会会员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委和审稿国际化保证了稿源的国际化,论文评审的公正性,扩大了期刊市场,从而保证了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如英国的《自然》拥有一个数千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美国《科学》的编委会1/3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4]中国期刊的编委和审稿如果都局限在国内,就无法争取境外稿源,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畅销。我国的华裔国际着名科学家、留学生、访问学者遍布世界各地,鼓励他们到国内的优秀刊物上发表国际上有影响、学术水平高、学科前沿的优秀论文,并通过他们广泛联络世界各国科学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作者、审稿和编委队伍。还可以通过在国内举办的区域性或全球性学术会议以及业界的展览会中穿插学术报告会,获取稿源;参加学术组织或媒体本身的国际交流活动,进行人员的互访等,扩大刊物影响。
2.提高期刊质量(质量国际化)。期刊质量国际化包含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整体版式设计等方面的国际化。学术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是期刊质量国际化的核心,它主要指研究水准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科技领域具有权威性和指导作用,表现为科学机构、广大作者、读者对期刊的认可。其主要指标有:刊物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半衰期以及能否被国际着名检索系统所收录等。像《科学》、《自然》等都在《SCI》收录之列。保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的高质量高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有好的选题策划水平,较高的创新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和准确的学术定位。其次,要注意审稿人的选择,审稿人必须先考虑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工作的创新性,然后才是细节。再次,编辑要注重论文的可读性和论文的结构形式,以及相关论文的集中性、检索的方便性。
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和期刊的编校、印刷、纸张及装帧质量。为此,首先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掌握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积极约稿、组稿,加强对稿件的三审工作,确保稿件质量。其次,在编辑工作过程中,不能单纯限制论文的篇幅,压缩必要的图表,造成单篇论文的工作量太少。再次,应当认真贯彻文稿编排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语言、符号、数量、单位标准化、规范化;英文词法、语法、时态、语态等要符合国际要求;中文期刊应附有较详尽的英文摘要、关键词和图题。复次,要重视印刷质量、刊物设计和装帧,使其与国际接轨。如《JAMA》杂志,每期封面均刊有精美的名画,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种做法不但可以从艺术角度吸引读者,而且使本来枯燥的专业刊物变得活泼、高雅,使人过目不忘。
3.减少期刊流通障碍(流通国际化)。期刊流通国际化包含国际化的流通语言及科技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普遍使用英语,大约有1/7的人能够使用英语。而汉语及小语种与国外的情报交流语言障碍就比较大。调查表明,英国的科技工作者能阅读俄语者只占6%,能阅读日语者则只有1%。中文科技期刊基本上限于国内交流。
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我国应尽快筹办英文版学术期刊。目前,世界各国的英文学术期刊占学术期刊总刊种的70%以上。日本编辑出版英文学术期刊1000余种,而我国仅151种。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国外出版公司联合创办英文学术期刊,将我国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本以前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较低,1989年他们进行了学会志国际化实验,与荷兰、英国、美国、德国等出版公司合作出期刊,效果很好。[5]这些期刊由世界一流科学家组成编委会,由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发行,期刊质量高、销路好,用户和读者多,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
出版周期是当前国际学术期刊之间竞争的主要参数之一。因而,用最快的速度让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与读者见面,才能吸引优秀的文章。英国的《自然》,常规出版时滞为12天;《美国医学会杂志》在60-90天内把重要文章刊出;《生物化学》对重要来稿只需40天左右就能刊出。而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太长,论文发表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多,因此很难征集到好的文章。期刊从审稿到出版的许多环节大有改进的余地。例如: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稿人网,并严格规定审稿期限;缩短排版、校对和印刷的周期;注重期刊的网络化发展等。[6]我们必须采用编辑流程的现代化管理,实现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积极鼓励作者用电子邮件投稿,网上讨论修改以节约邮寄时间,使“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转变,从而有效降低出版周期,提高时效性,吸引大量优秀稿件,确立期刊的权威性。
4.扩大期刊发行量(期刊读者群国际化)。期刊读者群国际化也就是读者遍及世界各地,发行量大。《自然》的读者遍及220个国家与地区,《科学》有16.5万订户,《JAMA》在全世界的发行量近40万册。期刊要做到读者国际化就必须使期刊发行向市场化发展,市场化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许多学术期刊还存在相当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新形势下的科技期刊应充分重视海外的宣传和发行工作,树立远程服务、全程服务的理念;必须在加强成本核算的同时,努力开拓多种营销渠道;必须适应市场运作规律,接受市场的检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建立Internet网站,特别是要建立英文版网站,发布信息,拓宽国内外读者群。利用网络向世界宣传和展示自己的期刊,打破传统的传播交流局限性,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第二,积极向国外同行、着名文摘数据库、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推荐,并赠送样刊,扩大国际影响。第三,在世界主要地区建立期刊销售网点,进行海外宣传,邀请有影响的学者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刊评,在国外同类刊物上刊登征订广告等。第四,刊登广告。学术期刊可以靠自己的知名度、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业务,降低成本。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稿酬吸引优秀稿件,降低期刊价格以吸引订户,形成良性循环。如英国的《自然》杂志社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50%-60%;美国的《科学》杂志社、德国的施普林格杂志社等年收入在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7]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R].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2] 中国科技水准有待提高[N].科技日报,2002-07-01.[3] 续维国,包广后,王现.英美两家“百年老刊”给予我们的启示[J].编辑学报,1998,(3):179-181.[4] 刘建超.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实现[J].编辑学报,2001,(1):216-217.[5] 刘继荣,史宝娟.语言障碍与科技期刊情报国际化[J].河北科技图苑,1997,(4):56-57.[6] 向飒.新形势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定位和实现策略[J].编辑之友,2003,(2):60-62.[7] 任胜利,梁平,祖广安.中国科技期刊迎接挑战[DB/OL].http://.
第二篇:提高中国海员国际竞争力
提高中国海员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我国海员劳务外派业务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外派海员已经成为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初步估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向国际海员市场提供各类商船海员劳务累计达60余万人次,近年来,每年外派海员已达4万人次左右。但与菲律宾等国外派海员数量相比,差距还相当大,这与我国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根据波罗的海国际海运理事会(BIMCO)及国际航运联会(ISF)人力资源2005年更新报告,2005年全球高级船员需求量为46.6万人,而实际供给量为40.6万人。到2015年,全球高级船员将短缺27万人,短缺人数占需求人数的2.1%。国际上高级海员数量持续短缺,是中国海员的机遇。但越来越多的国际公约和标准以及越来越高的要求,又使中国船员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中国海员的优势
1.完善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
我国目前有26所各类航海院校和31所各种类型的培训中心,其中从事本科层次航海教育的有6所,从事专科层次教育的有8所。中国航海教育体系已得到国际认可。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中国拥有相对完整的培训体系和设备比较先进的培训机构,每年可为市场提供后备高级海员超过5000人,提供普通海员数量超过万人,这有力地保障了中国海员的来源。
2.人力资源丰富
中国人口接近14亿,人力资源丰富,培养国际海员的潜力巨大。并且,国内现有船员40多万,其中20多万远洋船员,从中挑选-批高素质的海员进入国际市场相对比较容易。但我国每年向外输出的国际海员数量,不到中国人口的1/30000,不到中国海员资源总量的1/5。巨大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利用完善的航海教育机构通过各种培训走向国际市场。
3.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我国的航海教育是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航海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首先要按照普通工程教育的要求满足学位教育,然后兼顾航海特色进行职业教育。
国外大多数航海院校的课程体系是按岗位能力需要设定。他们的公共基础课学时所占比例较小。比如某国商船学院工程系共设34门课程,总计1975学时,其中像数学等公共基础只开设9门,总计730学时,占总学时的37%。而我国轮机本科专业共设50门课程,总计2570学时,公共基础课达到1100学时,占总学时的44%。无论是总学时或基础课学时,都比国外高得多。中国船员的理论基础扎实,在解决船上故障和问题时,有理论分析的优势。
4.工资待遇相对低,能吃苦耐劳
在世界上所有船员工资中,中国船员工资最低。前几十年,航运业不景气,为减少企业成本,一些国外船东更喜欢雇佣中国船员。近年来,由于中国海员的管理水平和技能上升,工资也不断提高,但到目前为止,工资报酬低仍然是中国海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中国人的传统是勤劳,且大多数中国海员来自农村,从小就锻炼了吃苦耐劳精神,能够适应船上艰苦的工作环境。
第三篇:中国商品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
国际营销作业
课程名称: 如何提高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专业班级:市场营销二班姓名:徐乾学号:090705239
如何提高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低廉的价格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国际市场,也保持着贸易顺差。以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为代表,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在制造业领域,这种现象尤其突出,我国的机电产品、电子产品外贸出口的70%-90%都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在相当多的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密集,发展加工贸易成了这些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加工贸易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在国内的价值增值环节太短,从长期发展的眼光看,许多加工贸易对环境破坏大,对土地等资源的消耗多,且大多是受控于外国企业,“依附性”特征明显,对经济发展难以形成长久推动力。这些年努力取得成功的背后还有很大的问题,如资源浪费,工业污染,低廉的价格造成工人的低工资,商品原料成本的压榨中质量无法提高,由于经验积累的不足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战略无法突破。中国的商品虽然销往全世界,却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利润率只能保持低水平。
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提高商品竞争力,以改善现在的状况,中国的企业不能只是代工,要向产业链低端迈向高端,提高价值。要提高商品竞争力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正确的思维和战略。面对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一、稳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一)提高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
“坚持科技产业一定要面向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则,真正的以科技兴国。”我国出口产品仍处于“量多价廉”的状态,特别是机电产品的核心技术仍以外商控制居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力和创汇率不高,这些大大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双管齐下”鼓励实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扩大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真正做到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二)提高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
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中进一步降低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出口比重,提高食品及活动物等农产品的出口比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原料型产品的出口加以限制,积极发挥农业生产的补贴及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及推广,努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降低“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出口商品的比重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出口传统优势产业中“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开始通过削减出口配额等方式来控制该类商品的出口比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环保”概念应内外兼顾贯穿我国商品出口的各个环节:对内,要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比重,不能因短期经济效益而损害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对外,要关注贸易伙伴以“绿色贸易壁垒”为由来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无论是从我国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或是从扩大国际市场竞争力角度出发,都需要将“绿色环保”概念进行到底,这也是我国健康出口、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大力加快出口产品多元化战略
当下我国出口产品的产业集中程度太高,过度集中在纺织产品、机电产品等少数几类商品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也出台了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因此,一旦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因贸易摩擦或是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导致贸易中断,就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而实施出口产品多元化战略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上述局面的发生。
二、加强对出口商品的检验和监督管理,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强化企业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一是应该在企业中开展经常性的质量宣传教育,认真分析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使每一个员工都明白市场竞争就是质量竞争的道理。二是加强对质量问题的研究,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提高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三是要在企业中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质量管理队伍,对生产各个环节和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四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法规化,政府部门应对企业实施这些措施作出硬性规定,确保产品质量。
严格商检制度。中国商检机构依照《商检法》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和监督管理,把好进出口商品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伪劣商品进出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境内的出口、生产企业和境外的卖方、厂家注意提高生产质量。在引进外资合资合作经营过程中,商检机构通过对引进技术设备进行严格检验,对外商投资财产进行评估鉴定,不但维护了中方的利益,而且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供保证。对于我国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商检机构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信息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式品种或生产国际上急需的紧俏商品,开辟市场,扩大销路,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统计,广东商检系统1996年共检验出口商品303538批,货值60亿美元,检验发现了近1000批不合格商品,保证了出口商品的质量,维护了国家的声誉。事实证明,商检能够有效地促进出口商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打造国际知名企业,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内企业要打造成国际知名企业,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和国际意识,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的实际来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确立检验企业工作的效果考核标准,即:是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并带来了良好的效益;是否推动了企业的各项改革和改进了各项工作;是否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要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工作,优异的质量是知名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就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树立服务品牌,一切要以提高质量作为核心目标。要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中心”,通过不断扩充企业产品线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以资产扩张实施品牌兼并战略,占据市场和科技制高点,将企业打造成为大型产片制造企业,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通过提升管理、促进变革和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深化产业关联、聚合竞争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同行业行业的的收购与重组,在资本扩张的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扩张战略,努力使企业迅速成为销售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国际即知名企业。要提高创新动力、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掌握越来越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稳步提高新产品收入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积极应对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和变化
首先、国内企业应积极应对外国政府针对本行业的反倾销。“反倾销措施主要包括反倾销提诉、反倾销调查和征收反倾销税。”对此,一是要防止反倾销案的发生,二是要积极应对已经立案的反倾销调查。国内企业除了要自觉抵制低价出口行为,减少国外反倾销的诱因,防止授人以柄外。还要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对反倾销进行专门的研究和专项预防。反倾销案件发生以后,要积极应诉,尽量避免国外反倾销措施的滥用。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抗辩证明我国的市场经济状况,敦促有关调查当局改变对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合理看法和对企业的不公平待遇。在市场经济问题不能完全解决之前,应尽量根据替代国选择的方法,提供给调查机关合适的“替代国”选择意向,并对不合适的“替代国”选择作出及时抗辩。其次、增强国内企业的环保安全意识,保证企业产品,无污染、无公害、安全环保,以适合国际消费意识需要。再次、我国政府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但这种适度贸易保护是积极的保护,而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这种保护一要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实行;二要有重点、有期限地实行,不是一切都保护,更不能保护落后。适度贸易保护是为了促进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优势。
五、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业品牌优势
对于轻工产业而言,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业品牌优势是实现产业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品牌的基础是产品质量,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就不可能创建好的品牌。因此,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工作就是持续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产品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抓紧抓好质量基础管理工作。鼓励企业加大对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软、硬件投入,稳步提高产品质量,为创建产业优势品牌奠定坚实基础。实施品牌战略不仅仅是创建优势品牌,还要考虑发挥品牌作用。要通过创建优势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优势开拓市场加快产业发展。要积极为优势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引导优势品牌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六、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
技术改造是企业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生产规模、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重要手段。技术改造并不是单纯扩大生产规模,主要应着眼于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加产品花色品种和附加值。目前中国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只能生产中低档产品,同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价格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赢利空间很小。因此,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实现优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尽快提高行业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产品差异化,避免低水平价格竞争,重新获得并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
七、加快科技进步,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没有新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开发主要来自简单模仿,也没有行业必需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优化发展必须要加快产业科技进步,培育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简单模仿由于时间短、投资省、风险低、操作方便,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在核心技术方面往往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停留在低技术水平,发展空间狭小。因此,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的提升改造和优化发展在技术上要逐步从简单模仿转向引进技术消化
吸收和二次创新,并最终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积极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在企业内部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与科研院所、研究单位合作,在企业外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研发中心或分中心,实现优势互补。要积极推进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组织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此外,还要充分重视各种专利技术的开发,特别是发明专利的开发,加大对专利技术开发的战略投入,提高专利技术的数量和质量,形成行业专利技术优势。
八、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出口并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主题的我国政府,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出口代替消极地限制进口,并同时配以各种形式的出口管理,以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贯彻政府的出口意图。”如: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快经济特区发展的方式鼓励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0,政府职能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的优化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建设电子政务网工程,逐步实行网上审批,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服务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其次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加快道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科技、教育和环境保护的投入,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服务。再次要合理配置政府控制的各种要素资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资源。
总结
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在当今的国际竞争战争,只有知己知彼,充分发挥本国优势,才能战无不胜。本论文中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现状做出了初步的判断和分析,以便能了解我国的出口产品竞争力,为外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自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目标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经济发展总规模迅速增长,为了提高我国基于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制度设计包括出口产权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等;与之配套的是创建市场与政府有效干预的有效结合。总之,我们深信,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
第四篇: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论文
浅析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方法及意义
陈天骄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经济市场化基本力量的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各行业的竞争力并不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使原本就竞争乏力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因而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立足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现状分析中小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深入剖析了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如何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方法及建议。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方法
目录
引言
1.中小企业现状概述
1.1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
1.2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1.3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2.中小企业竞争力
2.1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特征
2.2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意义何在结论
参考文献
引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他们认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一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市场化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到位,组织领导机制不完善,以及融资、服务、管理、缺乏竞争力等方面的因素,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通过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业简称中小企是指在经营规模上较小的企业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此类企业通常是由单一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业主直接管理而较少受外界干涉。“中小企”的概念来自1980年代末期的“small business”概念。美国、台湾、香港、欧盟以及我国对中小企业的规模都有不同的划分。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于2011年6月18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新《通知》根据企业从业人数、企业一个的营业额、企业资产总额对我国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在内的等十六个行业的企业规模进行了具体划分使中小企业在我国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
如下表1-1以建筑业为例 表1-1大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划分标准 企业类型 从业人员数 年销售收入 资产总额 大型 3000及以上 8亿元及以上 8亿元及以上 中型 600~3000
6000万元~8亿元 5000万元~8亿元 小型 600以下 300万元~6000万元 300万元~5000万元 微型300万元以下 300万元以下
1.2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不仅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改善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1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业的增长来支撑的。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赖于中小企业发展。从数量上讲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从产出规模上讲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新增就业机会的80来自中小企业我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
1.2.2对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作用 2004年以来尽管大型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减少但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消化了大型企业裁员的影响还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下表1-2详细的说明了中小企业2008年及2004年的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表1-2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全部企业 中小企业平均增加 贡献率 拉动率 2008年 2004年 2008年 2004年 全部企业 中小企业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 百分点 全国总计 21889.4 16693.0 17749.4 9388.3 1299.1 2090.3 160.9 11.3 东部地区 12715.7 9541.9 10411.3 5429.1 793.4 1245.5 157.0 11.7 中部地区 4145.2 3164.0 3413.8 1794.1 245.3 404.9 165.1 11.5 西部地区 3345.8 2649.0 2699.6 1506.3
11.2.3加快了的市场化进程, 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小企业始终在市场竞争的前沿, 贴近市场, 贴近用户, 活跃在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因此, 发挥其快速灵活性, 最先从体制上进行全面改革, 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各地改革中, 中小企业是试验区、突破口、马前卒, 其改革成本低, 机制转换快, 社会震荡小, 发挥了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 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改革形式, 创造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为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作出贡献, 为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基础性的关键作用。
1.3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1.3.1融资渠道受阻 中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机构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力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条件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而且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贷款供应缺口加大。中小企业对外部资本市场的依赖度不高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信水平不高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二是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和金融体制的不完善从而缺乏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
1.3.2人才资源缺乏 中小企业由于社会认识的偏差等多种因素往往难以吸引到人才。由于缺乏管理、技术人才加之资本不多、规模较小发展受到局限。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私营和集体企业人才缺乏更为严重。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致使许多中小企业沿袭着陈旧的管理方法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水平也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1.3.3技术创新能力弱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长远发展而言与融资问题相比技术创新问题要更为根本和关键。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果中小企业不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使产品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就很难生存和发展。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合格率低致使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些企业甚
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破产企业增加。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及技术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因此其经营效率也往往低于大企业。正因为这些原因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当增加自身的竞争力找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中小企业竞争力
2.1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特征
2.1.1核心竞争力定义 美国密执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曾提出“树型理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能力就像树根核心技术就像树干产品就像树枝 果实和叶子才是树上的最终产品。没有根部的营养和水分 树干就会枯萎果实和叶子荡然无存正因为有了根部提供水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才确保了树干的体魄不断的强壮叶子和果实才 能生长和成熟丰润因为枝繁叶茂大树参天所以它能笑傲风雨”。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公司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是公司区别于竞争对手融知识与资产为一体的文化体系。
2.1.2核心竞争力特征 作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如下特征
(1)价值优越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
(2)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该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
(3)不可仿制性。核心能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企业难以复制。
(4)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以为人们感受到但无法象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5)难于替代性。和其它企业资源相比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
2.2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1了解企业自身优势树立战略经营理念 每个企业都应当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逐项进行分析找到差距并逐项研究制定提升竞争力的方案。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往往比较关注眼前的生存问题和短期利益的获取而忽视长远打算缺乏战略经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然而企业应该认识到树立战略经营理念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中小企业只有树立战略经营理念即建立一个相对完备和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确立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且富有挑战性的战略方案并对战略方案进行有效的实施、控制、修正和评价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关注核心业务鼓励创新 多元化战略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利润、分散经营风险的一种手段。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盲目的追求“大而全”从而跌入了多元化的陷阱。中小企业应该集中资源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实施“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经营战略。另一方面企业应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著名企业海尔的成功就在于它选择了正确的经营战略又对技术创新有着不懈的坚持。海尔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结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原创创新和改进创新的结合。海尔在无氟节能多元替代电冰箱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视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2.3整合人力资源培养技术型人才“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的共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已被各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所认可。只有通过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与管理有机融合的人才队伍, 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确保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要求企业家在创业追求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思想和能力水平。同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 培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
2.2.4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文化 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企业的价值观是员工对整个企业发展乃至制度的一种认可。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一种开放的、尊重个人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它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2.5重视国际竞争力 世界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1999年提醒企业家们说所有组织主要指企业都必须将全球竞争力视为一项战略目标否则是没有生存希望的更不用说取得成功了。德鲁克还说除了规模最小和完全只在当地经营的企业比如当地的小饭馆外任何企业不再有可能将经济发展寄托在廉价劳动力上。企业生产能力与本行业表现优异的企业无论是位于哪一个地方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企业是很难生存的更不用说兴旺发达了。地方保护主义可以筑起一道防护墙但这是在暴露弱点日本和墨西哥都曾建立一个局部的经济体系但最终都出现了经济危机。
2.3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意义何在2.3.1.是目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到国内市场各种高品质的外国商品不断地吸引着国内消费者的眼球由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日趋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惊人但这些主要是依靠于我国政府的各项关税壁垒的设置等宏观调控手段。伴随着入世后各项关税壁垒的降低及取消有着良好信誉及优良产品的国外企业无疑将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不可小觑的威胁我国中小企业如不能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2.3.2.是我国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逐渐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依靠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地位与份额。所以为了适应我国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内市场走向规范化道路不管是国有企业或是中小企业都必须靠加强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面临严峻市场挑战的时候处于不败之地。
2.3.3.是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在这些企业当中一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依靠模仿等手段快速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不久便失去市场活力遭到市场的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可持续发展性差。而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具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可以获得一种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帮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结论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萎靡不振必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中小企业在现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若要占有一席之地不被淘汰就必须从改善企业管理结构、吸纳技术型人才、重视企业文化等方面来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不适应或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2]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发展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1-8-30
[3]王饶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商场现代化 》2011年第十六期
[4]田芬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见解》2011-12
[5]于艳玲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
[6]姚大云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经济问题》2002 年第4 期
[7]王国涛浅析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科学》2008年总第十期
第五篇:中国环保企业提高竞争力
中国环保企业提高竞争力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迅猛,环保行业的创新和企业技术实力在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部部长在本届展会开幕式上表示: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既要有政策支持,更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坚持“四要”的基本工作目标,以高效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贯彻实施。大力推进膜分离技术的推广实施,做好水处理行业的稳步发展。
一要: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政府公务用车、公交车要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到2015年,使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
二要: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推动高效锅炉、高效电动机等领域节能技术装备升级。三要: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污水管网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四要: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五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加快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安排国有资本预算支出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