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4 10:0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了努力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0)》,实现我市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现就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重要意义。经过30年的奋斗,深圳外经贸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必须看到,当前深圳正处在又一个关键点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艰难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并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尽管深圳外经贸发展势头依然良好,但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承载力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已难以为继。同时,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各地竞争日趋激烈,深圳要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深圳寄予厚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圳要努力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省委、省政府要求深圳,要敢于向世界先进城市“叫板”,努力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生力军。同时,市委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到2015年全市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国家创新型城市率先建成。综上,必须加快推动外经贸战略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市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市外经贸发展全局,继续发挥我市外经贸的独特优势,大力实施产品高端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市场多元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企业国际化等战略,坚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并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利用外资和内生增长并重,促进外经贸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促进外经贸发展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跃升,推动深圳由外贸大市向外贸强市转变,使外经贸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动机”,抢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制高点”,争创全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推进深圳成为全国对外开放度最大、水平最高、质量最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我市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具体目标是: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613亿 美元,年均增长5%,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166亿美元,年均增长5%。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出口形成规模;对东盟、南美、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实现较快增长;服务贸易年均增长超过20%,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比例不断提高,三来一补企业全部转型为独立法人企业,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一批跨国公司在我市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制造环节和设立研发机构,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一批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本土跨国经营公司,其中包括1-2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美元的本土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国外经贸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建立1-2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劳动密集型外资项目加快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

二、促进出口产品高端化

(四)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大对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重点扶持和奖励我市优势出口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进各类企业在开发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形成企业联盟或联盟实体,加快实现重大技术项目的突破,共同分享知识产权和市场份额的分配。加强对TRIPs协议及国外有关法律制度的研究,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 机制,鼓励出口企业进行海外知识产权注册申请,促进专利、许可等知识产权贸易。大力推广企业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生产,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化标准化组织,对参与或主导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的企业给予奖励。

(五)优化支柱产业出口结构。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分工重组,不断增强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抢占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重点加强对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出口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鼓励开展产品研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改进工艺水平,不断推出国际市场适销的新产品。在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扩大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数字视听、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LED、第三代移动通信等高端产品出口;在装备工业领域,重点扶持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物流设备、环保设备、数字化仪器仪表、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加快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对进口共性检测设备、共用软件和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检测设备,给予一定额度的经费资助。

(六)抢占新兴产业国际市场。把握国际市场对低碳产业以及绿色、环保型产品的需求趋势,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及服务的出口,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打造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出口基地。重点扶持出口的新兴产业产品:对下一代互联网(NGI)、下一代网(NGN)等互联网产业产品,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纳米材料、大容量信息储存材料、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新型特种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品,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中药和化学制药等生物医药产品。

(七)推进国际知名品牌培育工作。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府鼓励引导为原则,完善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大对推进国际知名品牌建设的企业给予支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强研发设计能力、提高商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商标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强品牌产品进出口统计,为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建海外平台、通关等提供便利。引导企业以品牌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和企业并购,鼓励银行、保险等商业机构对国际知名品牌给予支持。对出口生产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广告投放量、且带动出口明显的,按其实际广告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对出口企业自主品牌进入境外国际知名超市、百货店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八)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发挥加工贸易的出口主力作用,继续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宝安、龙岗试点为先行,加快把我市建设成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 范市。加大力度支持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扎根深圳、深耕科技,发展更高技术水平、更高增值率的加工制造环节。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功能向研发设计、品牌制造延伸,鼓励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研究开发。加强加工贸易准入管理,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方向的企业与落后生产能力。

(九)推进加工贸易本土化。着力推进加工贸易本土增值、本土配套、主体本土化。建立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鼓励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提供配套和服务,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生产制造水平,增强研发与市场控制能力,逐步向科技型、自主研发型企业转变。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大当地产品采购和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加强与本地供应商合资合作,帮助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供应能力,提高产品的本地化率;围绕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上下游产业配套,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十)鼓励加工贸易转内销。完善加工贸易转内销的政策体系,建立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奖励制度,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立内销品牌,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并带动一批国际知名品牌进入国内市场。组织和引导企业参加国内展览展销会,为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条件。建立内销跟踪管理和服务机制,简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内销的市场准入、认证、核 价、征税等审批程序,加强对加工贸易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尤其是做好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的服务工作,及时掌握并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扩大内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推动来料加工厂实现不停产转型。从严审批新增来料加工项目和延期项目,加强对现有来料加工企业经营状况与生产能力核查的管理,将环保、安全生产、能耗、用工、设备水平等指标纳入企业经营状况与生产能力核查范围。鼓励和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来料加工厂,按照相关规定就地转型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外经贸、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管理、检验检疫、公安、环保、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为来料加工厂实现不停产转型提供便利服务,对转型一年内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的来料加工厂给予奖励。

(十二)加快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充分利用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生产要素成本优势,逐步将纺织服装、制鞋、塑料、五金、箱包、玩具、家具、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般性生产环节转出,保留企业总部和研发设计、物流、销售以及高端制造环节,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发展“发外加工”方式。鼓励无法实施转移的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发外加工”方式逐步将部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

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十三)加快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市建设。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服务外包的各项政策,搭建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平台,抓紧制定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完善服务外包统计制度。强化对服务外包的扶持,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金融后台服务、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产品与技术研发、工业及创意设计等技术高端型服务外包业务。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作用,鼓励政府及相关部门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部分流程性业务发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扶持本市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尽早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通过高交会、文博会和服务外包峰会等平台,加大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宣传推介。抓紧认定一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加快推进石岩IT服务外包基地等一批服务外包载体建设,抓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国际资质认证和公共平台建设资助的推动与落实工作。

(十四)促进服务贸易全面发展。优先发展IT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对软件出口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会、认证、新产品研发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同时,对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动漫创意、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供应链管理、金融后台管理等服务产品出口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和劳务合作业务。建设一批知名服务贸易品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公信力和竞争力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 粤港服务业的深度合作,扩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检测与分析、管理咨询先进服务进口,支持企业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

六、充分发挥进口贸易的作用

(十五)优化进口贸易结构。发挥进口贸易优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鼓励扩大进口先进技术设备、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口规模。对列入国家和省重点鼓励产品和技术进口目录的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进口,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自用的国外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特别是国内急需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高档化纤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等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可享受贷款贴息,积极鼓励节能降耗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进口。

(十六)打造进口商品集散中心。通过进口优质产品,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国内消费群体,促使国内相关厂商进一步改进产品品质,提升产业素质。结合深圳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求,鼓励建立全球化的原材料及中间产品采购网络,打造“贸易+市场+物流”的发展新模式,鼓励发展供应链物流,培育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商贸交易和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物流分拨中心。

七、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十七)优化外资结构。大力引进产业辐射带动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 先发展国际服务外包,重点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者投资软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服务等产业,加大进出口报关、商品检测、物流、金融、法律、会计、信息、咨询等领域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深圳现有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以及物流、采购、研发、中介、培训、旅游和会展等服务中心。优化全市总部经济布局,逐步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总部相对集中、高新技术产业总部与产业园区相互依托的总部聚集区。

(十八)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与方式。加快投资推广服务平台、海外境外代表处以及招商队伍的建设工作,加强与国外驻粤经商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项目合作机制,延长引资项目服务链。下放外资审批权限到区,强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继续强化重大项目申报专人负责制,配合招商部门为重大项目申报提供事前咨询、事中协调和事后建议的全程服务,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辐射能力强的大项目以及总部企业等重大项目的顺利批准。编制外资审批业务参考手册,统一外资服务、管理的标准,全面提升全市的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完善“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信息系统”,重点完善企业网上申报功能,将重点行业的申报指引嵌入网上申报系统,提升指引服务,进一步提升市区外资审批工作效率。

八、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十九)积极支持开展跨国经营。研究出台新形势下支持 “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以跨国并购、战略联盟、资本运作等方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渠道、高端人才等资源,设立研发机构或营销中心。鼓励优势产业转移过剩的低端生产能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型企业。推动企业在东盟、中东、非洲、南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重要资源国家投资,建立稳定的境外资源能源供应基地。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发林业、渔业、橡胶等资源,发展农作物种植业和加工业。鼓励涉足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软件、旅游、电信等国际服务行业的海外服务贸易型企业,承揽境外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巩固扩大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盟、东欧、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探索建立深圳品牌产品境外展示中心,在深举办各类跨国采购洽谈会,培植新兴电子商务网络。

(二十)深化与港澳台、东盟的经贸合作。推动落实CEPA、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和有关合作项目,加快推进河套、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加强与港澳知名商会、协会、经贸中介机构的联系。抓紧研究两岸签订CECA带来的机遇,加强与台湾在产业、农业、旅游、科技领域的合作。加快完善我市深度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扶持政策,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规模,推动我市优势企业到东盟投资办厂、开拓市场、开发资源和农业合作等重点领域的合作,重点建设“深圳-海防经济贸易合作区”,不断创新与东盟合作新机制。(二十一)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企业集团,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鼓励和引导有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深圳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积极争取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的主动地位。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重点培养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提升本地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大力扶持航母型企业,培育打造本土跨国公司。开发利用政府对外资源,帮助“走出去”的企业解决跨国经营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核准管理、外汇使用、财政资金、人员出入境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其跨国经营的步伐更坚实有力。

九、加强外经贸公共服务

(二十二)积极创造贸易便利化环境。实施大通关工程,加强边境口岸建设,不断改善边境口岸基础设施条件,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高口岸吞吐能力;改善海关、质检的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意识,实施电子政务公开化,为企业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措施。

(二十三)拓宽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各类担保机构积极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担保,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外贸领域的资金支持,切实降低企业的贸易融资成本。积极发展国际保理、福费廷和出口租赁等贸易融资业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补贴覆盖率。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和保单融资 贷款业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具有自主知识产区和自主品牌的外贸中小企业,支持外贸企业发债融资,加大对重点培育企业改制上市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通过上市募集资金解决融资问题。

(二十四)创造良好贸易配套环境。高标准建设新的产业园区,尽快完善配套九大产业集聚基地。大力发展保税贸易,研究编制我市东西两翼保税走廊发展产业规划,加快前海湾保税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申报盐田综合保税区,争取沙井-福永片区5.37平方公里区域成为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商务手段,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为出口企业提供无障碍、成规模、成体系的电子商务服务,提高出口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采取“政府支持、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企业受益”的模式,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的初期建设投入及运行维护费用给予一定的资助。

(二十五)改善贸易救济和援助制度。扩大市贸易救济研究资金的规模,建立国际贸易诉讼应急处理项目,提高对个案的资助额度,将与贸易相关的海外民事诉讼案件以及我市企业的海外起诉案件纳入资助范围,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应诉国际贸易摩擦,维护合法权益,维护产业安全。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救助体系,加大为企业提供法律程序研究和服务、应诉协调、应诉方案选择等专业服务力度,对因贸易或产业转移而遭受利 益损失的产业、企业及其工人进行补偿和扶助,使相关企业通过贸易调整援助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恢复竞争力,重新进入市场。

(二十六)加强促进贸易投资的平台建设。研究设立大宗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商品期货市场,努力争取国家定价权。加快对外贸易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和推广工作,以外贸信用体系制度建设和外贸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实现政府部门信息共享,通过开展外贸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和监测预警等各项工作,逐步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提高政府监管效率;建立外贸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推进形成规范有序的外贸市场秩序,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基础。充分利用驻外经贸代表机构,使其承担招商引资、拓展国际市场、服务于“走出去”的综合职能,在推进“走出去”战略工作方面成为政府机构延伸海外的触角,成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多方位服务的海外平台和联系促进深圳与境外双向投资贸易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在“走出去”和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新兴市场,适当扩大海外经贸代表机构的布点,争取形成比较完善的政府境外支持服务网络。

十、加强组织协调,落实保障措施

(二十七)强化组织协调。市外经贸主管部门牵头市属有 关部门与中直驻深单位组成外经贸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各部门 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研究协调解决涉及全市外经贸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外经贸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的监测分析。进一步扩大外经贸企业享受便利直通车服务的范围,并增加服务内容。市外经贸主管部门建立重点联系企业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做好跟踪服务。

(二十八)加大政策扶持。针对现行外经贸促进体系政策 内容不全、资金来源不稳、促进手段不多且缺乏长效手段等问题,在深圳外经贸发展面临更大国内外竞争压力、WTO框架下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及其它兄弟省市提供外经贸促进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改进深圳外经贸促进服务工作,率先在深圳探索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资金为保障、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体现稳定性和公共性的新型外经贸促进机制。从2011年起,财政每年安排外经贸发展资金不低于5亿元的规模,并每年按照外经贸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确定外经贸发展资金扩充比例,按计划逐年扩大深圳外经贸发展资金规模,形成财政对外经贸支持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政策性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通过政策性贸易融资,带动商业性贸易融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中长期贸易融资(保理)、福费廷、出口租赁等贸易融资服务。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对贸易结构的导向作用。政策性贸易融资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扩大对“三自三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益)”的融 资支持力度,而不是简单的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融资支持。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应成为未来深圳完善贸易信贷政策的重点,与信贷担保等其他金融政策工具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出口保险范围与规模,争取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扩大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出口保险业务;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产业结构导向,重点加强对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品、现代服务业和技术出口的支持力度;提高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出口的覆盖率。继续加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进工作力度,研究对企业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激励机制。鼓励外资进入高端制造业、绿色环保产业和生产性服业,促进外贸结构,尤其是出口结构向高附加价值、绿色环境和服务业方向优化升级,研究对市区招商机构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国外技术、专利、品牌、营销网络等有价值资产,实现外贸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提高外贸经营主体竞争力,支持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高素质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扶持企业进行海外知识产权注册申请,将协助其进行海外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促使企业树立“产品未动,知识产权先行”的观念。从强化服务贸易主体入手,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动力,鼓励人才的引进,防止人才流失,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从而带 动服务贸易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十九)加强贸易投资的预警监测和分析。关注跟踪国内外贸易动向,加强与商务部、工信部、省外经贸沟通联系,发挥研究机构作用,市WTO中心,宝安、龙岗贸易监测研究机构,加强对基层和企业的研究。

第二篇: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和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精神,全面推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着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长三角中心区经济重地、主动接轨上海前沿高地和城乡一体发展先行之地”的奋斗目标,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坚持经济转型与推进结构优化、集群提升、环境优化和开放发展相结合,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全县经济科学发展。

二、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2011年,二、三产业分离进展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到28%和32%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数码电子、精密机械、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等产业在全县工业总量中的占比提高到60%以上,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11年,工业园区工业总量占全县工业总量80%以上,各工业园区中,主导产业占比80%以上。

(二)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到2011年,科技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1.85%以上,企业科技人才、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生产制造国际(先进)标准采用率达90%以上。组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2家,传统产业主要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依托块状经济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协作,注重产业间协同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至2011年,力争培育10个以上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45个以上浙江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8个以上区域特色品牌。特色产业的品牌覆盖率、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优势企业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加快制定实施大企业培育发展政策,以产业链为纽带,大力扶持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管理科学、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品牌效应显著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成长型企业培育,壮大规模型企业队伍。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小企业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支撑我县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到2011年,全县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80家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

(五)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取得明显进展。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注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效防止和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在“十一五”期间下降20%和1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用地投资密度显著提高。

(六)基本原则

——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方针,既努力化解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企业主动走转型升级之路。

——坚持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并举,既重视增量投入,又重视存量提升,用高水平的增量来激活和带动存量优化调整,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发挥政府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着力营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合管理和对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动企业抓紧实施一批对全省 措施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着力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一)提升发展“三大”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对纺织服装、五金机械、木业家具三大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传统产业产品档次。注重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提高加工工艺技术和加工深度与精度;注重完善加工生产产业链,推进传统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生产方式;注重发展产业内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注重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加快发展“三大”重点产业。要加快数码电子、光伏能源产品和精密机械三大重点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工业产业新高地。要以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努力向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以及配套元器件等数码电子产业发展;逐步完善从晶体硅片生产到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系统以及太阳能热利用研发生产产业链;巩固提高轴承、标准紧固件等精密机械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并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扩大应用范围,完善产业链。

(三)培育发展“三大”新兴产业。要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节能环保产品等新兴产业,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加快我县工业转型升级速度。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加快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整机型装备机械产品;重点发展新材料(包括新能源材料)应用产业,力争在新型电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开发用于污染治理、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再生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等的节能环保产品。

(四)推动块状经济集群发展。坚持以产业链的延伸为主线,以县经济开发区、各镇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主业明显、分工协作、配套完善、品牌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培育数码电子、光伏产业、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以及纽扣、五金、植绒、丝织、无油轴承等特色产业集群。鼓励重点集群区内的大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生产能力,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和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推进组合园区建设,提升组合园区功能和资源共享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产业关联度大的配套优势产业向各类园区集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实现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实现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五)推进产业新高地建设。依托既有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优先发展数码电子、光伏能源、精密机械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打造以富士康投资项目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以“昱辉阳光”为主的光伏产业园,推进特色产业创业园建设,努力建设产业发展新高地。各工业园区要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完善基础配套,强化园区产业导向和公共政策资源的引导作用,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突出主业发展,尽快形成“一镇一业”的产业特色。

(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嘉善县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土地开发置换等方式,加快建立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关停并转一批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安全生产条件差的企业。凡属限制发展产业的项目,不再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已建项目不得享受政府性各项补贴和其它优惠政策。

四、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贯彻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群体。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创新,鼓励企业强化创新理念,完善创新机制,敢于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加快各级各类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建设;加快建立政府指导、中介参与、市场运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知名品牌、有较高产品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我县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重视传统产品的二次创新,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品牌、包装等方面开展差别化竞争,提高非价格竞争力。

(二)大力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贯彻落实《嘉善县十一五名牌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商标品牌工程建设若干意见》,发挥工业发展资金对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重点在数码电子、光伏产业、精密机械、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吸引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品牌企业、行业和区域集聚。鼓励有条件企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力度,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并承担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相关工作。培育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扶持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着力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三)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指导和鼓励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步伐;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探索完善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制订适应国际竞争形势、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鼓励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四)加快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扶持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县科创中心科技孵化器配套设施,扩大孵化功能,注重孵化效果。加快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鼓励扶持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向全行业或集群产业区内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和扩散,扩大科技资源增殖效应。

(五)努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入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鼓励企业合法利用现有厂区土地和厂房存量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压缩非生产性用地面积。新增工业用地指标重点用于数码电子、光伏产业和精密机械及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深入推进工业节地行动,加快推进“腾笼换鸟”、“退低进高”、“提高容积率”、“增加投资强度”等措施,鼓励通过收购、租赁、兼并等形式盘活闲置厂房。

(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工业企业服务业的主辅分离,制订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提升为重点,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构建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工业产品研发机构以及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的会展、担保、咨询、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外包龙头企业,承接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业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发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方向,排出一批重点行业,逐个制订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及重点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等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各类园区发展规划的研究、修编和实施工作。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土地、能源、资金等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完善公共资源要素的调控体系。每年应安排不低于总量50%的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高新技术项目、重点装备制造项目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用地需求。

(二)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投放,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授信额度,加大对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积极引导外地金融机构来善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向县外银行推介工业项目,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担保业务。支持企业利用各类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加快成长发展速度。

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用好用活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整合优化并努力扩大财政工业扶持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和总量规模,重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技术改造补助等。

(三)营造用才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引才、用才的政策和环境。努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投入,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鼓励企业探索各种有利于调动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来企业任职、兼职或短期工作。

(四)加强指导与帮扶。全面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资金链的监控,帮助企业解决临时周转和短期保障。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重组,可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财税、金融、贸易、产业、收费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

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对

(五)强化工作机制。县政府建立经济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协调联系制度,研究解决工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形成全社会支持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强 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促进我省强化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考核,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分解落实有关工作任务,并加强责任考核和督促检查。对在推动和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取得重大成绩的主体、企业以及个人由县政府给予嘉奖。六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建立产业间协调、沟通、服务机制,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强化政府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能,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安全和社会风险防范,不断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应急体系建设。

二○○九年二月十九日

第三篇: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抢抓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坚持“四个第一”,推进“五大突破”,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宝鸡率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本意见。本意见实施期为2010—2015年。

一、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推动宝鸡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1、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实现突破,园区经济初具规模,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格局和一定的发展基础,积累了加速发展的强大势能。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不论是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都存在较大差距。我市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集群化优势不明显;大企业大集团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中小企业数量偏少,融资困难,非公经济发展缓慢;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吸纳高层次人才、高端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工业经济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只有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有效化解工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应对各类危机和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在西部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

2、增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今后5年,将是我市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张、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大机遇,面临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面临着实施“十二五”规划、关天规划的重大机遇,面临着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的重大机遇,面临着国内外新一轮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发展机遇和发展条件不可多得。各县区、各部门必须正确把握形势,增强进取意识,坚定信心,创新克难,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工业强市建设,为实现在西部地区率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3、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规划实施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宝鸡工业发展目标,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两大两化”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改造提升、龙头带动、循环发展、深化改革五大举措,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优化、企业发展、资源转化和产业集群化,努力形成工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强、配套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体系。

4、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8%以上;实现利税13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65亿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2015年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亿元,五年累计超过2500亿元;培育形成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5户、千亿元产业集群2个、千亿元工业园区2个。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高端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充分融合配套,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端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以统筹科技资源,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科技共享服务体系,全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开发新产品800个,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

产业集群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培育壮大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机床工具、石油装备、煤化工、酒类、轨道交通、航空安全装备、太阳能光伏等九大产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到2015年,力争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2个,五百亿元产业集群2个,百亿元产业集群3个。

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国家节能减排计划任务全面完成。

三、科学构建“一轴两翼”的产业布局

5、统筹规划,打造渭河沿线百公里工业长廊。根据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需要,统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宝鸡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重大产业项目,依托地理区位、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和技术人才等基础条件,在渭河沿线百公里长廊上,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构建工业发展的密集区,形成我市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轴。今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人才、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要重点向主轴集中配置,引导和支持项目向主轴集中,企业向主轴聚集,产业在主轴集群,全力打造关天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高地。

6、发挥资源优势,构筑工业经济发展“两翼”。充分利用麟北煤田、凤县铅锌、太白黄金、陇县金属镁、北山陶土等资源优势,加大南北二山的开发力度,形成助推工业腾飞的“两翼”。加快郭家河井田、太阳寺井田建设,加大麟北煤田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凤县有色金属资源,支持东岭锌业等企业快速发展,大力开发电解铅、铅酸蓄电池等下游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铅锌冶炼基地。扩大太白、凤县黄金开发规模,使宝鸡成为全省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加快陇县金属镁工业园建设,形成重要的金属镁冶炼加工基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北山陶土、石灰石资源,支持千阳陶瓷工业园和冀东海德堡、千阳海螺等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宝鸡建材产业快速发展。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南北二山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增加我市资源储备总量。

四、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7、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陕汽集团、法士特集团为依托,以通力公司、通家公司、宝华公司、汉德车桥、宝石特车、合力叉车、宝鸡专用汽车及凌云消防车等企业为骨干,以微型车、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相关产品为核心,加强协作配套,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石油装备产业以石油钢管和石油机械公司为龙头,加大研发力度,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带动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产业链;铁路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以中铁宝桥、中铁电气化、南车时代为骨干,以轨道交通发展为契机,把我市打造成铁路及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基地;机床工具产业以秦川发展、宝鸡机床为龙头,关中工具、渭河工具、秦川格兰德、陕西二机床等企业为骨干,按照数控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多元化发展;电子电器产业以宝成航空仪表、烽火通信、凌云电器、长岭电子科技、宝光集团为主要企业,实施专业领域突破计划,在纺织电子、真空开关设备方面保持领先,在航空安全装备领域实现突破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以宝钛集团、东岭集团为龙头,以民营钛企业、铅锌黄金企业为依托,加大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煤及煤化工产业依托麟北煤田开发,形成比较完整的煤炭工业及煤化工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大型煤炭和煤化工基地。

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水泥等建材行业要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实现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材。食品工业重点支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要充分利用资源条件,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纺织服装产业要着力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以功能服装产业为重点,创建一批行业名牌产品,打造功能服装产业基地。

9、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及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瞄准产业发展新方向,抢抓机遇,迅速布局,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突破,抢占产业发展的有利位置。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利用相关设备的开发制造,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迅速抢占产业技术支撑和装备制造的制高点。到2015年实施新能源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1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通过徐矿集团和尚德电力控股公司在宝鸡投资30亿元建设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并网发电站项目,以及烽火通信、长岭电子科技、凌云电器、西北机器等企业太阳能电池硅片切割、光伏发电逆变器、控制器、光伏储能蓄电池、多线切割机等项目的实施,使我市成为陕西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制造的重点地区。风电装备重点加强精密数控风电专用机床、风电齿轮箱等关键部件和风电设备整机技术研发。核电材料以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为主,重点开发核级锆棒材、管材等新材料,提升核电材料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在航空和电子信息工业领域,按照“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支持建设“中国西部航空安全装备产业园”,依托宝成仪表、凌云电器、长岭科技、烽火通信、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大力提升自动定向仪、高频及甚高频导航设备、测距器、无线电高度表、多普勒雷达等生产水平,建立飞行导航平台系统,促进航空安全装备产业高起点快速发展。

10、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业,着力提升信息、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商务服务、创意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大力营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氛围,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形成以信贷支持为主,现金管理、财务规划、咨询顾问、风险管理综合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物流网络和设施、物流公共信息、物流研发”三大平台,把我市建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物流集散地。大力推进陈仓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发展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认证服务系统。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咨询策划等创意产业。培育发展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的活力。

11、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社会消费。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进入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等领域。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力争使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

12、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百亿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坚持对列入百亿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的企业实施“七个优先,四个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聚集,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加大改革力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新企业发展模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并购重组,加强与世界500强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做大做强,努力培育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5年,力争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产品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龙头产品提供优质配套服务。支持配套企业积极掌握零部件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在部分领域和部分零部件方面建立起比较优势,与龙头企业间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

13、推动工业产品优化升级。坚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培育战略,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项目,重点支持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大力发展8类高端制造业产品:钛金属材料、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连续输油管、输配电设备、专用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和航空安全装备等,实现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端走向价值链高端,由“宝鸡制造”向“宝鸡创造”转变。大力发展10类高附加值产品:高性能钛合金材料、系列工程自卸车、数控成型磨齿机、高速铁路道岔、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接触网器材、大吨位叉车、真空灭弧室、纺机配套电控设备、高档卷烟、高品质白酒等产品,巩固和提升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8类新兴产业产品:重点支持光伏发电逆变器、控制器、光伏储能蓄电池、多线切割机、风电齿轮箱、风电专用铸件、成套机组、凸型叶片模具、核级锆材等产品加快发展。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提高煤炭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大力发展煤焦化、煤制甲醇、煤基合成油等深加工产品。到2015年,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五、大力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14、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四大工程。重点实施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四大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40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40项新技术开发重点项目、500项新产品重点开发项目和50项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积极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的申报和实施,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使我市企业在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大力提升企业装备工艺水平。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大力开展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宝鸡市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和《宝鸡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启动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工作,到2015年,力争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20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达到5户,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20户。

15、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创建活动,提升产品档次。实施“名牌培育”工程,跟踪抓好名牌申请、名牌提升、名牌推广工作,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龙头企业打造世界名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推动名牌产品向陕西名牌、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跨越。实施“品牌保护”工程,建立健全产权保护机制和品牌维权援助机制,指导本地企业提高品牌保护意识,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名牌鼓励”机制,对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新创国家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50万元,新创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20万元。2015年我市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0个,陕西省名牌产品达到100个,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均居西北中等城市首位。

16、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信息技术全面有效地融合于研发制造、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使我市的工业发展水平产生大的飞跃。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创建活动,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工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争创“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建设“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技术改造等环节,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生产装备的数字化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提高企业的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深化信息技术在汽车配件、专用设备、家电等产品中的渗透融合,大力应用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抢占工业发展制高点。

17、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推动资源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在园区集群。以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现有工业园区水平,引导新建项目和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延伸,推进集约化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科学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合理确定承接重点,着力引进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和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鼓励工业园区与东部地区开展共建园区活动。充分发挥5000万元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撑导向作用,支持高新区、蔡家坡开发区和重点县域工业园区的道路、供排水管网、路灯、供电、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支持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努力把宝鸡高新区和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工业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2000亿元以上,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基地5个,市级示范基地10个。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园区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80%。

高新区要以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为目标,在项目建设、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重点建设石油铁路装备、机床工具、电子航空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以钛材加工业为主的新型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宝鸡●中国钛谷”。要积极引进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标准认证机构,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专家或团队,提高园区的知识层次和创新资源富集程度,引导全市新建大型高新技术项目、重点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向高新区集中,支持高新区探索建立专业虚拟大学园,形成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有效合作,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层次,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举全市之力加快高新区发展,形成引领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

蔡家坡开发区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规模上实现突破。重点围绕微型客车、专用汽车和重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设,打造千亿汽车产业城。按照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在全力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扩张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商,完善产业链,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形成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县域工业园要实现突破发展。把工业园区作为县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积极为大工业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把园区的产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金台、渭滨、陈仓着力培育和发展石油铁路装备、机床工具、汽车及工程机械、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构建金渭陈产业聚集区。凤翔围绕西凤的企业改制和扩建,打造百亿西凤,建设十里酒城,加快长青煤化工工业园建设,打造煤化工基地。扶风加快建设绛帐食品工业园。眉县重点打造中国第一砖机城。培育更多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构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1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切实抓好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开展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遏制“两高一低”行业重复建设和盲目增产扩能。以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实施10-15个重大节能技术改造、推广示范项目,促进节约发展。在有色金属、化肥农药、纺织印染、发酵酿造等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培育扶持10-15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我市“两区多园”建设中开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活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回收利用率,推进大宗工业废旧产品再制造和资源再生产业发展,促进我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六、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保障措施

19、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在原有对工业领域支持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3000-5000万元产业集群培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壮大配套企业群体,提升配套水平,完善延伸产业链。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石油装备、煤化工两个五百亿元产业集群,机床工具、酒类和轨道交通三个百亿元产业集群。

20、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向工业领域倾斜。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要主要用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每年工业领域使用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要占到专项资金的60%以上。科技局与工信局共同组织工业项目的筛选、评审,保证专项资金支持到我市重点工业领域的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产学研技术合作及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

21、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搭建银企保对接交流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发展宝鸡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直接融资平台,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壮大信用担保基金,创新担保工作方法,扩大担保业务范围,支持社会资本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年担保贷款突破4亿元,有效缓解当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市政府对成绩突出的金融机构予以表彰奖励。

22、加强工业用地保障。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土地管理部门协商建设规划部门,对符合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的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给予优先安排,可在全市范围调剂用地指标。科学合理规划好各类用地,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现有土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充分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含)以上项目用地和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率高、单位产出率高的重点转型升级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的用地,市县土地、城建部门要主动跟踪服务,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保证项目用地。

23、加强工业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宝鸡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聘请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研究和我市支柱产业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建立宝鸡工业经济发展人才资源库,制定宝鸡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针对宝鸡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外相应层次重要人才),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费用由市政府按50%予以补贴奖励。继续开展“智慧之光”讲座,每年至少举办三期,坚持开展企业家体保健活动,培训重点企业领军人才和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500名;深化以“东部行”为品牌的民营中小企业培训活动,创新民营企业家培训方式和内容,每年培训80名优秀中小企业厂长经理;加大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和一大批具有复合技能的中高级技工。支持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院校的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积极实施“工业管理队伍培训计划”,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24、大力开展科学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重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战略投资者,重视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抢抓机遇,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围绕产业链延伸,大企业大集团建设配套,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依托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和优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采取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以资源招商、以产业链招商和委托招商等多种方式,培育和发展具有潜力的项目和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大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招商引资的力度,招商部门要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和条管单位的优势,建立长效稳定的科学招商机制和渠道,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和水平。

25、切实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主动为企业提供税收政策咨询,加强税企对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各项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26、加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成立“宝鸡市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主管市长任副组长,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办、国资委、高新区管委会、蔡家坡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局、国土局、人社局、环保局、招商局、供电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工信局局长兼任,主要负责协调落实领导小组各项重大决定,广泛征询企业意见和建议,针对转型升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建议,提交领导小组研究,领导小组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布署安排重点工作。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服务意识,推进政务公开制、业务办理限时制和服务承诺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将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从2011年起,将工作计划和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高新区、蔡家坡开发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都要制定出台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工作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目责办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市政府对成绩突出的重点企业、县区和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篇:加快城市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环境竞争力

加快城市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环境竞争力

城市环境竞争力包括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舒适度、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和城市人工环境

优美度等方面。我市环境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环境日渐清洁优美。截至2005年底,我市城市园林绿地率为33.18,绿化

覆盖率为3

6.3,人均公共绿地为7.77平

方米。道路扫保率和居民区清扫保洁率达到100,生活垃圾

收集

定点,垃圾袋装化普及率达到92.6,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98,无害化处理100。获得“

全国卫生城”称号。

二是主城区建筑布局基本形成。形成了二一九路和胜利路两条轴线,以及二一九路、胜利路

、千山路等十几条城市景观路。建设了站前广场、胜利广场、环钢广场等二十几个节点景观

。建设了景子街、四隆广场等商业建筑,形成了站前商业中心、人民路和立山商业副中心,

湖南和汪家峪的商业也形成一定的规模。三是建设优秀旅游城市显现成效。目前我市有国家级旅游景区15处。千山风景区、玉佛苑景

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汤岗子温泉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2A和A级旅游景区各6个。20

05年我市旅游景区共接待旅游者500万人次。

我市城市环境建设目前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空气污染严重。结构性污染突出,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空气质量与国家标准

要求仍有差距。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有根本性改善,主要燃煤企业大部分没有脱硫设施

,有脱硫设施的也存在运转不足现象。料场和建筑工地二次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较重。2003年我市API(见注一)指数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名为74位。2

005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为284天,列全省倒数第三位。2005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超出国家二级标准017倍,列全省倒数第五;自然降尘超出省级标准178倍,列全省倒数

三。二氧化硫浓度超出国家二级标准0.3倍,居全省首位。2005年烟尘排放量4.5

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7.94万吨。鞍山市

区市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居全国第一。

二是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并污染严重。鞍山是全国100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

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全地区地下水水质超标率为87.2,个别地

下水饮用水源超采严重,地下水资源枯竭趋势加重。在5个地下水源地中,有4个供水量逐年

减少,已经形成了超采漏斗。全地区25条主要河流总体

评价水质较差,污染严重(见附表)。南沙河、运粮河和杨柳河均为劣Ⅴ类

水体。地表水利

用率达85,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打破了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平衡。许多河段出

现断流甚至干枯,连年断流时间有增加的趋势。主要河流的水质污染极为严重,水体已经丧

失自净能力。沿河生态环境恶化,小选矿厂和畜禽养殖污染日益突出,附近居民身体健康受

到严重威胁。忽视控制污水的排放,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低且开工不足。我市共有小Ⅱ型以

上水库29座(中型水库3座、小Ⅰ型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20座),其中6座小Ⅰ型水库的水

质均为Ⅴ类水质。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14210万吨。主要污染物COD(见注二)排放量5.11万吨,大大超出国家规定。

三是城市绿化水平不高。大孤山、齐大山、东鞍山等矿山经过多年开采,形

成巨大的矿坑和

排岩场、尾矿库,占用、破坏土地总面积170平方公里,其中可恢复面积100平方公里,堆积

岩石20亿吨以上,排放尾矿近10亿吨,风过尘扬。城区内的几个山体,都不同程度地被侵占

。市区成片绿地少,分布不均衡,常绿植物少,景观设计缺少特色,苗木种类有限,花、草

、树种植搭配不够科学合理,养护水平不高,行道树成活率低,侵占和破坏绿地行为时有发

生。

为此,委员们建议:

一、正确认识鞍山的区位特点,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应尽快实现鞍山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城市重心的南移,使鞍山真正处于辽宁中部经济隆起带和交通十字枢纽

的坐标点上,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鞍山的分区功能,制定鞍山的城市总体规划。重新叫响“

祖国钢都”这一城市品牌,科学确定鞍山的城市形象、建筑风格和城市主色调。

二、推进大气环境整治,改善空气质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新工业园应搞好环境评价,确保园区内不再出现新的污染企业和污染源。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促使企业实现全面达标排放。采取综合控硫手段,实施二氧化

硫治理。加强对料场、裸露地面、道路运输及施工工地等扬尘源

第五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兰州转型跨越发展

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18课题指南

综合类

1.兰州如何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问题研究 2.从兰州的发展兴衰变化看兰州的战略定位及发展方向 3.借鉴贵阳等地的崛起谈兰州的发展战略 4.兰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兰州未来发展研究 5.兰州稳增长与调结构综合研究

6.兰州如何培育和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7.兰州打好“招商引资项目攻坚战”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关键性作用研究 8.深化兰州新区改革 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研究

9.加大高新区、经济区创新发展力度 加快形成带动全市发展的强劲引擎研究 10.兰州打造国际货运班列中转枢纽和国际物流集散中心研究 11.兰州争取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研究 12.兰州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研究

1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大兰州经济区建设研究

14.兰州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问题研究 15.兰州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的重点与难点研究 16.兰州积极探索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研究 17.兰州如何着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18.兰州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大发展体制机制和具体对策研究 19.兰州加快作风转变改善发展环境系统研究

20.兰州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研究 21.兰州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研究 22.兰州如何激发、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研究 23.新时代全面深化兰州改革研究

24.兰州进一步破除无效供给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5.兰州补短板的重点任务和改革方向研究 26.兰州如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推动经济发展研究 27.如何增强兰州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研究

28.深化“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释放兰州发展动力和活力研究 29.创造兰州市生机勃勃的“双创”的体制机制与生态环境研究 30.兰州深化创业扶持政策 继续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研究 经济类

31.兰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

32.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方式途径研究 33.兰州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研究 34.大力发展兰州现代装备制造业研究 35.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兰州品牌研究 36.兰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37.构建兰州现代物流体系研究 38.推进兰州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39.加快推进兰州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40.兰州探索和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研究

41.兰州如何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42.兰州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43.兰州创新投融资模式和机制研究

44.兰州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和系统对策研究 45.大力提升兰州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研究 46.如何发挥兰州科技资源优势问题研究 47.深入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 48.兰州力争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 49.兰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50.兰州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优势产业 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园研究 51.兰州如何做好防止人才流失和招才引智工作研究 52.打造兰州人才高地和发展环境研究 社会文化类

53.兰州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54.兰州性别比失衡地区青年婚姻问题研究

55.兰州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研究 56.兰州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57.兰州解决好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研究 58.兰州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研究 59.兰州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60.兰州市特色文化元素挖掘与增强城市魅力问题研究

61.兰州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62.建立兰州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闻反应机制和能力提高研究 63.建立健全我市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64.兰州如何做好打击和防范各种黑恶势力研究 65.建设兰州健康政治生态问题研究

66.探索建立我市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研究 67.提高兰州市行政效能和服务的体制机制与具体途径研究 68.如何在我市切实做到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69.如何运用大数据推进兰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城市管理类

70.大力提升兰州城市品质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研究 71.优化兰州城市功能布局 疏解非省会城市功能研究 72.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着力打造兰州智慧城市研究 73.培育兰州城市特色 推动兰州城市形象和品位全面提升研究 74.兰州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思路与具体对策研究 75.兰州建设绿色城市研究

76.兰州加快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研究 77.兰州创建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研究

78.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及其保障机制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79.兰州市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治理研究 80.兰州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研究

下载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意见

    关于加快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意见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高新区、科创区、经开区、农科区党工委、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党委、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经营城市,就是运用市场经济手......

    单县2006年外经贸工作实施意见

    单县2006年外经贸工作实施意见2006年全县外经贸工作总体思路是:以深入贯彻和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 桂政发〔2011〕2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

    仪器仪表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2013,仪器仪表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仪器仪表行业也由最初的青涩成长为现今的成熟大气,无论是在产品外观还是质量性能上均取得了很大进步,......

    提升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

    提升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水产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企业经营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许多国内水产企业也在为转型发展找答案。 而出口水......

    李学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来源:《求是》作者:李学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科教兴省战略,新世纪又启动创新型......

    工商银行实施零售业务战略转型

    工商银行实施零售业务战略转型 全力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 http://icbc.nen.com.cn 2006-12-19 12:16 中国工商银行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商业银行了。超过1/10的中国......

    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明确战略目标,全体员工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工作,并不断开拓创新。在“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公司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