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特质下的古诗词教学[★]

时间:2019-05-15 02:1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教育特质下的古诗词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教育特质下的古诗词教学》。

第一篇:现代教育特质下的古诗词教学

现代教育特质下的古诗词教学

周俊玲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良好的语文环境为载体的诗词教学。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第二篇: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什么样的古诗词教学是有效的?探讨这个话题,我们必须追本溯源,从古诗词的基本特质说起,只有了解了古诗词的特质,才会明白古诗词教学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

一、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一般而言,古诗词有4个基本特质: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

意境一般是指通过诗词中的物象营造一种境界,寄托一种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只有28个字,却将10种物象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凄美的图画,反映出天涯游子孤寂痛楚的情感。

无“情”不成诗,诗词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如陶渊明的《饮酒》就是借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

建筑美在古诗词中多指古诗词的结构、样式、表现手法等,如《诗经》的复沓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音韵指的是诗歌语音的音乐性,主要由平仄、押韵、节奏三个要素构成。和谐的音韵能够使诗歌产生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而这种音乐效果又能够令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强烈,形象刻画更鲜明,艺术感染力更强。

弄清楚了古诗词的基本特质,我们也就明白了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指向,即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和音韵美。

二、基于古诗词特质的教学对策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出一种诗的境界。”他强调的是经由“直觉”进入诗的境界(即“意境”),因此,“入境”是学习古诗词的核心。这种“入境”的丰盈感受,实际上是诗意在读者心灵深处的恣意绽放。因此,要领略诗意,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鉴于此,教师教学古诗词应遵循古诗词的特质,按照“诵读―入境―涵咏”的路径设计教学,从而达到有效鉴赏的目的。

(一)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教师必须加强诵读指导。

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4种。第一,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教学《将进酒》时,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以自己的肢体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使学生进入情境的同时,体会到了无穷的趣味。第二,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第三,添加词语的对比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情感,教师可以添加一些语气助词,让学生在比较诵读中更好地理解文意。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饮酒》时,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在句末加上语气助词“哪”,变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读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慨。第四,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越来越少,而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就更少,吟诵的目的是再现情境,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多吟诵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二)入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但意境又具有整体性,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教师要注意作品的完整性。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入境”的教学方法。

1.意象联想法。教师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揣摩体味,这是顺利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关键。

一位教师在执教《春望》时,从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在授课过程中,他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沦陷后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请用诗句回答。最后,这位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这3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在学生“入境”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朗读,同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上的品析会更深入、更深刻。

2.一线穿珠法。一线穿珠法是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对古诗词的整体性鉴赏起着关键作用,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饮酒(其五)》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1: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的生活中有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中的这些景物发挥想象,你会想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发挥想象,由“象”入“境”,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2: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师:诗人说“此中有真意”的“此中”到底有何“真意”?从刚才所见的“诗意图”,你知道诗人心中有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心中有对和平安宁、官场清廉、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是在田园生活中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3:诗人心中的“无”(由“意”悟“美”)

师: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是因为他有所放弃,有许多个“无”,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精神世界有哪些“无”?请用“无”组词,用这个词语概括诗人心中的“无”。(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陶渊明的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向往的生活,面对眼前的美景,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精神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偏是“无我”,而在“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教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性格出发,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设计主问题,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该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直指作品核心,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3.比较对照法。“青春语文”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武陵春》两首词时,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笔者取一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词,讨论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一个更忧愁?请紧扣关键句印证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忧愁,因为她都“肠断白萍洲”了。

生2:我觉得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忧愁。

生3:李清照最愁,因为《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可见她一定非常愁闷。

生4: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更忧愁,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呀等,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一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一整天,最后还是失望。

生5:李清照已经绝望了,《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

„„

师:两位女子都忧愁,但愁的对象不同,愁的形式也不同,愁的深度更不同,甚至连表达的形式也不同。现在,请同学们朗诵课文,品味两首词在描绘“忧愁”所用的方法上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巧妙地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比较,对两首词的意境、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因此,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有利于整合资源,避免古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是品味的过程,即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整体反复的体味,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路径,涵咏则是学习古诗词的最终目的。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呢?其实,诵读品味、入境体味都是有效的做法,但在引导学生涵咏时,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几种策略。

1.诗画结合。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古诗词中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路径。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独自登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如钩冷月图”“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作者对愁的体验与感受,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词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几幅画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一片意境朦胧且浸染着哀愁的画面。

假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由词入画,那么对作者的情感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学习古诗词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进而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由诗到画、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评画面之美,此时教师再补充与诗词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诗意,从而达到与作者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学生在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之景如此凄清?然后再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就会明白,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使然,最后带着这种心境,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诗意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也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学习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带着想象中的画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诗人之心走进古诗词。

2.适时链接。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缺少对古诗词时代背景知识的认知,出现“知其意却难以体验其情”的现象,此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外链接支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以学习《武陵春》为例,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学生能够说出包含了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难以体会文中表达的心头之痛。此时,教师可以引入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的“猜书赌茶”的片段:“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个链接让学生领会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生活,对比往昔,学生就会明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蕴藏的苍凉和刻骨之痛。

3.激疑探究。学贵有疑,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涵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登岳阳楼》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围绕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最后集思广益。在这样的激疑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意,涵咏诗理。

4.拓展阅读。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似或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加深对主题思想和表达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比如,在教学《武陵春》时,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我们也可以拿它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依据古诗词的特质来教学古诗词,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意,有利于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也会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

(余志明,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语文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泰州市、泰兴市教师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崇尚唯美的大语文教育观,致力课堂教学改革,为市内外同行开设公开课和专题讲座20多次。

第三篇: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 要:目前,有部分小学生对古诗词带有排斥心理,因为古诗词虽然字数少,但不像现代文章那么容易理解,而且每首古诗词都要求背诵,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反感,背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研究新课标下古诗词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诗 多媒体 生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诗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列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意境比较优美,能陶冶人的情操的,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古诗词文章一般都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在古诗下面对难理解的词语标了注释,学生借助工具书基本上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描写古代的文章,如《七律?长征》一文,学生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前,我通过班级的白板播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铁索桥的惊险悲壮视频,以及红军过草地,过皑皑白雪的覆盖的雪山,让学生目睹红军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越过岷山的喜悦心情。再如,教学《天净沙?秋》一词,前两句诗描写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图景,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把这六个图景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使抽象的诗句变成直观的图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有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泊船瓜洲》写出了王安石远在他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联系生活,体会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游子吟》一文,文章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对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根本没穿过破衣服,更别说是缝缝补补的了,孩子们对伟大的母爱领悟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我引导学生回想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照顾我们的生活,风雨无阻地带我们上学,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甚至是下雨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多等一分钟,她们宁愿自己在学校门口等上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是一小时,任凭风吹雨打、太阳炙烤,她们无怨无悔,为我们默默地付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这伟大的母爱,为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天回去都帮父母分担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至少完成一件,孩子们基本上做到了,我觉得这才是对这首诗真正的领悟。改写古诗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尝试过让学生仿写或改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通过改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古诗也不例外,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古诗也比较容易接受了,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写古诗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将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为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有学生写道:55岁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应皇帝之招,赴京上任为官,晚上,他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边,远望家乡南京钟山,虽然瓜洲与京口仅一江之隔,而京口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借着皎洁的月光,思念家乡,这次上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吟诵古诗

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表达的意思不是熟能生巧。在教学中,“读”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古诗不像现代文这么通俗易懂,学生普通对古诗有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心理,如果让学生自愿吟诵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古诗流露出来的深刻含义。表演古诗

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或许每位教师都尝试过,但大家未必尝试过分角色表演古诗。表演是一门艺术,要想表演的好,首先要对“剧本”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古诗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引导两位平时关系十分密切的同学来表演李白和孟浩然,表演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将李白与孟浩然临别前那依依惜别的情景表演出来,通过此次的分角色表演,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终身难忘。即兴作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古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把古诗背下来并默写,其实学习古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古诗作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古?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读和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画能力,为古诗来个即兴作画。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利用我们农村的优势,引导孩子们想象大人们男耕女织,孩子们喜爱劳动,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这场景画下来,学生在作画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融合了知识、哲理、情感于一炉的传统文化精华,教材中的古诗中,荟萃了我国历代诗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写景状物、咏人抒情等。传统的古诗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古诗文字的背诵,轻视对古诗思想感情的感悟,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沈志斌.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3).[2] 李丹,张红敏.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少年,2016(16).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下的古诗词教学

陈宏斌 笔者认为,从古诗词的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可以将新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加以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灵动的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用直观形象代替笼统概括,操作简单而不失认知的高度 古诗词语言简练含蓄,意蕴深远,用法也富于变化,现在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有时会对古诗词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十分陌生。教师此时应该给学生一把梯子,增加学生认知的高度。新媒体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身,使教学内容由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片或者音视频文件,这样教师能比较轻松,学生又能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诗词中的事物,大大提升了理解词语的效率。第八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通过课件出示唐朝安史

陈宏斌 笔者认为,从古诗词的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可以将新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加以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灵动的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优势。但在实际的课堂运用中往往存在误区,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与理论估价出现偏差。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影响的优劣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避免误区、完善对多媒体的运用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一、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说过:“技术能够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无论对于哪门学科,它只是一个教学工具。技术本身无好坏之分,它的价值判断来源于人类本身,取决于它是否体现了人的意志和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将声音、图形、文字聚集在一起,信息容量大,直观性强,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为教 学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情趣,起到较好的教学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的同时,却又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语文教学而言更是如此。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优势

1.教学情境的创造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全新的教学媒体,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造具有绝对的优势。一台电脑就可以把语文教学中的无声变为有声;把复杂化为简单;以宏观展现微观;把抽象化为形象。现代教学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需要, 广泛运用多媒体,创

[1]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使原本抽象枯燥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情节多变、形象生动的小说,有优美如画、充满情感的诗歌散文等等。但对于学生而言,有时因为作品年代已久,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法与学生达成共鸣;或者因为学生个人兴趣爱好而使单个的文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借助辅助手段来展现作品中的生动画面才能让学生如临其境的感受感知,在这些意义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受限而使文学作品味同嚼蜡。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不足,它所呈现出来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增加求知渴望方面是一个绝对的优势。比如在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纸船》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2.信息资源丰富

Internet是一个浩瀚无边的数据海洋,资源的共享为现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厚无比的资源库。网上书店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图书,从 莎士比亚到曹禺;从古希腊到中国当代文明;从神话到科幻等等无所不有。而多媒体技术则把这浩瀚的文本知识用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在这样一个超级大型的资源库中,教学者可以到网上咨询相关的教学课件,甚至可以查询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经验之谈。这就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与此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就不仅仅是局限在语文教材之中,只需要打开电脑,连接网络,古今中外各式美文一览无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按照思路,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一个可观可视的网络结构。在为学生提供大量课本内外的信息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介都无法拥有的。生动的画面、悠扬的乐曲、动情的朗读应有尽有。

3.便于探究性、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方法,[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互联网的出现,则为学生探究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与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过程,多媒体文件和便于使用的编辑工具,使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很大范围内进行因材施教的安排。教师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有一定区别的途径,按自已的实际水平选择自己适应的速度学习。如在上《威尼斯》这篇课文时,学生可在网上查找并欣赏有关的威尼斯著名景点。对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看几处景点,记下自己最感兴趣的几处,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给予他们充 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而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应地降低要求,如只要求他们能找到一处最感兴趣的景点并把它记下来。

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文化研究的主题不断扩大,突破了人数限制,对学生的激励随之增强。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大大提高了文化研究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外,在研究自己课题的同时,学生可在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查阅大量的资料,下载相关的论文;也可以与其他人在线交流、讨论,或者请教相关专家意见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进度以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通过网络找寻最新的数据资料。这些完全都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来学习,其主体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实现。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缺陷 1.削弱学生阅读及想象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极大丰富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但是过多的使用多媒体的资料,过分追求形象性,会取代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另外,如果多媒体将文本重新包装,单纯迎合大众文学消费的快餐化追求,只是刺激学生的感官,这将必然的削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退化。

对文本的阅读也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学习一门语

[2]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的体会是不会有收获的。而阅读是多媒体不能替代的学习方法。传统阅读的文化功能在于阅读过程中形象力的充分展开,凭借想象力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也才能被读者理解和吸收。而在多媒体充斥的阅读中,主体的创造性、想象力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消解和剥夺。

2.影响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人机人互动使得交流变得更为便利。在实际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计算机充当了教师的角色,而教师则转化为“技术员”和“放映员”,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多媒体教学的进度偏快,因而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减少: 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接受能力,教与学之间的转化率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常常因为课件的一闪即过而难以深入思考问题、详细记录笔记和向教师发问请教,不得不把复制教师的课件作为课后自学的补救举措。结果,学生的思维惰性和表达惰性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日积月累,知识的缺陷便会显露并造成恶性循环。

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些教师只是强调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上只是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演示知识,很少用眼 睛和表情与学生交流,教师总是忙于在屏幕与计算机之间不停地穿梭,无暇顾及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接受能力,师生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缺少了课堂上的互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

[3]

[4]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从这一方面来说,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结合肢体等语言,运用生动的板书来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学生产生互动,而不是忙于与媒体、计算机打交道。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只有通过教师自己言传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

3.弱化学生创造能力

前文说过,Internet是广阔无垠的资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谓是,不怕找不到,就怕想不到。网上无所不有的信息,在方便师生学习创造的同时,却也助长了盗窃之风。由于很多人的惰性心理与取巧心理,使之懒于创造。成人投机取巧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网络囊括万里的当下变了味。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下载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汇编成一篇研究报告,就成了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如此研究,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更多的是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造成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长久持续的简单复制与粘贴,当下某些省份的高考作文中学生错别字日益普遍的情况 已屡见不鲜。

另外,脱离了文本阅读的多媒体教学一味地将学生捆绑在老师花了心血学生又不得不看的电脑展示上。这和架空文本没有本质区别。即使电脑展示的也是文字,但由于已经过了老师的一层思考和筛选,学生得到的也只是被“消化”过了的文本,其中大部分的营养已被老师加工成了浓缩的营养品。这似乎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但 任何优质的视角直接在学生眼前映视而没有经过学生大脑的思考,就是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思维锻炼。实际上这正是代替学生思考、剥夺学生思考权利的表现。如果,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和答案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和参考答案上来。其实在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 +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被动性,更加深了课堂的封闭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不是外在与人的成果,而是活生生的人正在从事着得人类实践活动。科学与技术的运用后果并非绝对分立,把科技视为工具或视为奴役者都是对人类责任的放弃和逃避。”这句话提示我们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不要忽略对技术本质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理性对待现代教育技术,把握好对其运用的尺度。

1.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智能化了语文课堂,这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从相反的方面引起了语文课堂教育主体地位的迷失,计算机被提升到了与人同等的地位,甚至开始充当教育者的身份。教育主体的模糊与错位将会导致学生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成为“现代机器人”。教师则变为欣赏课程中的“技术员”,影响教学的秩序与质量。

多媒体教学时对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补充,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

[5]课堂中也应该始终都处在辅助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育的主体始终是老师与学生。要牢固树立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的学术功底、师德水准、教学艺术等等,始终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主导因素,这些主导因素,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威力就放大了。但以教师为主导不等于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这一意义上讲,多媒体作为先进技术,首先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越是在多媒体技术广为采用的情况下,教师就越是要处理好 “人” 与 “机”的关系。

2.把握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适用度

毋庸置疑,把多媒体用于高校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具体的应用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定,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吸收教学要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时刻;媒体要用在“精”之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多媒体,不能用屏幕代替黑板,要把握好多媒体与师生、教学内容的度。每一节课都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出发,控制好课堂教学进度和多媒体画面节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项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将会促进语文教育中各种教学资源、要素、环节的整理与组合。这也就要求以教师 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发生变革,与之适应。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现代教育技术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语文教师应自觉的将现代技术适度的应用在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并且力求做到是多媒体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自然、流畅的融合。

3.在多媒体课程中坚持师生互动原则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但要求熟练操作计算机,还要有熟练的衔接艺术。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师不应坐在讲台旁边,而是要走到学生能看到的地方,与学生多进行言语以及体态语的交流。多媒体应该是人体的延伸,应尽量配备无线话筒和遥控鼠标,使教师和学生不仅有声音交流,也要有肢体语言及目光交流。整个教学应人性化,在设计课件时要注重设计师生双向交流和活跃课堂双边活动的课堂形式,以调动学生的活力同时,注意讲解及情感表达。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者、启发者,而不应只是计算机的操作者上课时不能过分地依赖电子讲稿,注视屏幕时间不宜太多。相反地,与传统讲法一样,上课时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讲解方式,或视情况对有关知识点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会使课堂气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好一些。

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细致的、反复的工作。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能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哪怕是细微的进步。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爱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而这些,是“人机对话”所不能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多媒 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决不能为了展示现代化教学而一味地追求多媒体。

五、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所遵循的原则;注重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正确认识;注重对语文学科特点的准确把握。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高效率的教学工作中,把多媒体教学置于辅助的位置上,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将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吴惟粤:《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学术论坛,2003年第三期

[4].郑有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九庆:《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科学家群体透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下载现代教育特质下的古诗词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教育特质下的古诗词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议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议2009-9-25 陕西省旬邑县第二高中秦晓燕孙虎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新课改条......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诗词是人类最简洁最美丽的语言,是文学的桂冠。诗人高洪波说“诗的声音是天籁。”叶嘉莹先生说“人生天地间,心物相接,感受频......

    初一下古诗词背诵

    初一下古诗词背诵 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探微5篇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探微 07汉语言文学(1)班 2007010101 陈海霞 现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革命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滦南县三甲庄中心小学--李彩霞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 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即“诵读感知——知人论世——文本解读——想象体验——文本还原”五个步骤。 第一......

    古诗词教学

    透过英美“新批评”方法,初探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内容提要】 新批评方法认为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糊的,任何明确的表达都有相对的不确定。不仅意思是多重的,情感也是......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 ——以省优质课一等奖《使至塞上》为例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 孔令军 邮编 271400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