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时间:2019-05-15 06:5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第一篇: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滦南县三甲庄中心小学--李彩霞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完满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审美有助于学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课标的一个最伟大之处,便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理念。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贫弱,审美能力还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增强素质和有所发展,反之就会衰老,会迟钝或萎缩一样,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而又固定化地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之时,一种规定性的现实存在替代了无数个心灵的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尽管表面看来,声、光、色、乐样样都有,似乎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狭小的。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二)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客观性,但是审美需要并不总是浮现于人的意识上层,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实用、科学、伦理的领域,忽略了审美活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从而使学生“嗜美上瘾”,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教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由悦耳悦目的低级层次走向悦心悦意的高级层次。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诗性智慧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类的各个历史阶段因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使之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但是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想象性、创造性却亘古未变。诗性智慧是一种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想象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因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是物体的复现,而是对物体进行重组与再造。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在想象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头脑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会生发出许多新的变化,这直接带来思维的创新。

(一)从诗歌的本体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必不可少。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雪莱说过:“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这指的就是诗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诗歌把生活表现得过于实在,太像生活的实际,这种照搬现实、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称不上诗歌的,比如说“这个少女很美丽”就不是诗,“少女如花”这一带有想象性的言语便具备了诗歌的质素。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光焰万丈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

(二)从诗歌的阅读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上至原始诗歌,下至当代诗歌,都离不开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没有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也就不成其诗。读者阅读诗歌,也就是阅读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要闪现、组合,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三)从诗歌的语言特征看诗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一)诗歌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诗歌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诗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超越品格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沈建强

内容提要:新课程理念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先进教育思想,诗歌以其精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韵律般的节奏在文学教育中发挥着极大的价值。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加强诗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品味以及各方面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 诗歌教学 价值

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中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果能用于教学,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的作为了教学重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或者是无关的语文内容渐渐被疏远,考试纲要上对诗歌的要求只是简单的了解和识记,而在作文中出卷老师往往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有的考生大着胆子写了诗歌,虽然内容挺不错却还是只得到了很低的分数。于是诗歌教学课堂上,老师蜻蜓点水,对诗歌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课余读书活动,也是很少选择或者不选择诗歌作品;作文训练更是难以寻觅到诗歌的踪迹。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想象力、诗意般的语言能力等都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退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艾青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其用语不落俗套的清新,描述不加修饰的平淡,词藻、文采、情思上的绚丽,意在言外的含蓄,言简意赅的简洁,正体现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

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是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基本途径是重视阅读,重视积累,重视优秀古诗文的诵读。诗歌语言常常出奇制新。诗歌教学,带领学生去感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之美,感受诗歌语言的推敲之美。例如,一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去触摸语言,去玩味语言。一个“剪”和“理”,就足以让学生引发无限的思考。麻丝可以剪和理,离愁也可以剪和理吗?诗人为什么不说“忘不了”、不说“想着烦”呢?如此这番的思考之后,学生对语言自然有了自己的认识。推而广之,学生会用这样审视的眼光看待他周围的语言现象,对语言感悟力的提高是毋庸质疑的。

诗歌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汇积累。经典的诗句,引起的不仅是心灵的共鸣,也成为学生经久不忘的语言素材。思念亲人时我们常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劝慰自己;送别朋友时我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安慰友人;遇到挫折时我们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鼓励自己。盛赞少年有为,我们可以借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夸奖老人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又可以借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感谢母爱伟大,我们又会马上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有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歌教育,正是在诗意的感悟中,让学生永远铭记住了那隽永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诗歌教学,影响学生的用语风格。诗歌语言,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最为精练的,好的诗歌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周从在自己的诗中,表现出很强的语言创造力。她笔下的春天是“躲在小树上/荡秋千”的春天,她笔下的春雨是善解人意的春雨,所以它“四处张望落下的地方”,还可以“落在美梦中”“让美梦成真”; 她笔下的雾可以“铺在地上/让夜睡觉”;她笔下的知识是“一走就是几十里/好远的知识呀”。如此生动的语言,是童心的自然萌发,是诗性的语言模式,它体现了最本真的语文学习。

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历代读者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情感美、意境美、节奏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真情美: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我们今天在阅读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情真意切的典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像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这种与朋友的送别情怀远远超出了世俗之常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青年男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佩巾。这也是诗人自已情怀的吐露,更显得情深意长。

读过艾青的作品我们无不被他那篇对土地的赞歌所折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

意境美:“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溶与统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景和情是诗歌的孪生兄弟,优秀诗歌在景和情关系的处理上,总是和谐默契、相得益彰的。正如朱光潜所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称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东篱,本无意于旁迂他涉,只是在无意之间“悠然”看见了南山,联系下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万物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物来动情,意与境会,便从眼前大自然的景色中体味出一种悠然自乐之趣,感情上得到了极大的欣慰与满足。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节奏美:诗歌的节奏美就是指在诵读时悦耳动听,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音乐感,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章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为重要。”诗的节奏是适应舞蹈和吟唱需要而形成的,它是人的生理节奏和生活、自然节奏的统一,人的情感的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驰决定了诗的节奏。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开篇入声陡促:“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又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第一节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第二节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如同《诗经》中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音节和谐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发挥想象力,调动形象思维

想象力是文学艺术的翅膀,文字如果不是靠想象,只是白纸黑字没有意义,而诗歌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因为诗中的世界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地改造,并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进入诗中的世界。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经验,个人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可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可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可见,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何等重要。

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画面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尤其是那些描写景物的诗,更是把景色描写得美轮美奂。如崔颢的《黄鹤楼》,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空余”二字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的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二句作者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篇小令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学生每读一句都会想象出一幅画面:枯萎的蔓藤、僵老的古树、无精打彩的乌鸦,呈现一幅败落凄厉的背景画;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充满安谧与生机的图画;荒郊古道上一匹精疲力尽的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在踯躅而行;日暮途穷,一个羁旅之人在悲哀地仰天叹喟。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

发挥想象,体验诗歌内涵美。

要进入诗的主题,教师就必须善于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在“苍苍竹林”中传来“ 杳杳钟声”,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灵澈“荷笠带斜阳”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那位伫立目送的诗人是什么心情?诗人形象令人遐想不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想象,很快就知道了诗的一些内涵: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触动诗人的思绪,诗人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而且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和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又如郭沫若的《静夜》,诗人由月光流星联想到了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诗人首先想象着天河海雾模糊,再想象天河的岸边有鲛人,又想象鲛人在对月流珠。这需要发挥想象力,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形象思维,才能体会诗人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该诗的清幽典雅,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四、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都是未雕之璞,我们的教育必须使之成玉,即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诗人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这些人文情感因素影响着一代代人。小说家金庸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作品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

培养学生炽热的爱国情怀。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指出:“我们对青少年、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要有中华魂,要有民族根,而中华诗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有很多爱国的诗歌,这些诗歌充分展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在临刑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范仲淹自幼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理想,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爱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深情。

培养学生不屈的意志品德。意志是学生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去解决。诗歌语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李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他的乐观,自信。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诗人仍然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屈原《离骚》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污秽时代,却坚持九死不悔,永远求索的伟大精神。孟子身处逆境,不仅仅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肉体上经历折磨;更有“苦其心志”,在精神上历经磨砺;“空乏其身”,使其无所依;最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学生体会到:古人遇到挫折尚且能如此,今人更应敢于面对人生风雨和命运挑战。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06.[2]明洪慧.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2期.[3]刘士伟.论诗歌对儿童素质发展的意义 2006-11.[4]顾之川.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2002-06.

第三篇: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0年金秋十月,我荣幸地参加了三亚市举办的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课程,感受颇深。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深感幸运,也感到教育理念的学习必要性和紧迫感。要想跟上教育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于是,我认真研读做笔记,觉得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在这一理论中有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值得广大教师去深思、去探讨、去借鉴。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德修养,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现谈体会如下:

一. 东西方教育理论相融合的启示

时代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必须从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东西方教育理论相融合,西方教育出知识面宽、有独立性、有创新、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东方教育出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能力的人才。通过东西方人才的对比,觉得西方学习理论的精华值得借鉴,我们不能丢了传统的教育精髓,必须用辩证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批判的态度、要联系实践,不可盲从,追求真理,敢于创新,不断探索宝贵的教育精神财富,才能培育出新世纪的人才。

二. 新课堂的学习方式交叉融合运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最常用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哪些不同呢?自主学习的价值是个体实现终身教育前提的条件;是弥补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是个体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合作学习的价值是发展课堂教学的互动理论;是开辟现代教学改革的新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及创新精神。研究学习的内涵:1.区别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它采取的是探究模式:给学生提出问题,将以前有关问题的知识组织起来再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学生收集信息计划,经过研究、分享学到的知识;最后,学生介绍结论,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它也采用生产模式:学生明确研究目的,开始项目研究解决问题,最终完成研究项目。2.区别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3.区别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学习。发现与研究学习的异同。首先,研究性学习加强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沟通和联系,使学生和他的生活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研究性学习对传统课堂教学革新具有重要意义;再次,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三种教学方式都各有价值。在新课堂中,三种学习方式从实践操作看,三种学习都出现交叉融合的局面:如在采用自主学习个体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必然走向合作学习,个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强调个人独立作用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研究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个体的独立性,又需要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我们不能从字面意义上把他们严格的区分开来,应该从现实中以一种动态眼光看待它们,有利于领会他们的实质,正确理解和贯彻。

三. 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改革的理解。

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与其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改革有以下具体建议:1.把握新课标,体现新导向。2.按照单元和领域设计评价方案,不局限于知识点。3.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给学生有价值的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多主体评价。为个别学生提供特殊指导。总之,发展性评价要做到:给孩子更多的微笑,会发现孩子冲我们微笑;给孩子更多的宽容,会发现孩子变得自信,表现出责任感;给孩子更多的赞赏,孩子变得自尊,不再故意捣乱;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孩子变得更积极,学习更加努力;给孩子更多理解和关怀,孩子变得宽容,师生、生生更加和谐。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作为老师,你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价?如何评价才能激励学生的发展?我们都得去思考:一个班学生有优有差,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是否只用表扬方式不用其他方式,将来学生是不是经不起一点儿批评和挫折?所以,评价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客观、公正地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评价标准时要关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征,破除“以教为主,以学为教服务”的观念,树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观念。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让我意识到新世纪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教师课堂的教育机智,教师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化,多元智能的学生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总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学会在实践中运用,大胆尝试和创新课堂,以进一步更新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等观念,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技术。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四篇:浅析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着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第五篇:现代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李云霞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唐山镇第一小学 2017、2、28

下载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教育理论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杨 冲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学习心得 最近很荣幸地学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现在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一些感想。一、现代教育技术有三个基本属性(1)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系统方......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世纪,原有泱泱中华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迈入21的传统理论与教育模式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更新。作为一个......

    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

    《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本学期,我广泛的阅读教育书籍,特别是通过阅读《现代教育原理》这本教育专著后,使自己对现代教育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的确受益匪浅。 素质教育......

    国外现代教育理论

    国外现代教育理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

    新课标中传统教育的不可或缺论文: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新课标中传统教育的不可或缺论文: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摘 要:新课程理念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先进教育思想,以此来观照诗歌教学就能挖掘和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