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送李愿》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送李愿》教案 苏教版必修 教学难点:
作者在写李愿所居所言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原归盘谷序》一篇而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序言简介
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这就是赠序。
三、题解
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结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相传苏轼最爱此文,评价很高。
四、分析文章
(一)自由阅读文章第一段,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敲该词语的意思。
(一)、重要词语
⑴太行之阳有盘谷(山的南面)⑵草木藂茂,(读音同cóng 聚集)⑶居民鲜少。(xiǎn 少)⑷谓其环两山之间,(通“为” 因为)⑸或曰:是谷也(有的人)
(二)古今异义
隐者之所盘旋(古意:任免、升降)
(三)一词多义
太行之阳有盘(的)
谷盘谷之间(助词)
之 谓其环两山之间(助词)隐者之所盘旋(主谓之间)友人李愿居之(代词)
(二)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主要介绍盘谷的社会状况、得名原因、地理环境 社会状况: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得名原因:环两山之间 地理环境:宅幽而势阻
(三)自由阅读第二段,给第三段划分层次,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敲该词语的意思。
⑴、划分层次
第一层: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不可幸而致也。第二层: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我则行之
第三层:伺候于公卿之门„„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⑵、重要词语
①利泽施于人(给)②名声昭于时(显扬 在)③而佐天子出令(发出、发布)④罗弓矢(排列、分布)⑤道古今而誉盛德,(赞美)⑥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何如与其„„孰若是一个固定结构)⑦足将进而趑趄(进门)
⑶通假
才畯满前(通“俊”)秀外而惠中(通“慧”)⑷活用
则树旗旄(名词作动词 树起)武夫前呵(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处污秽而不羞(意动,以„„为羞)濯清泉以自洁(使动 使„„清洁)
飘轻裾,翳长袖(使动 使„„飘动)升高而望远(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远方)
美可茹„„鲜可食 ⑸特殊句式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被动)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车服不维,刀锯不加(被动)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宾语前置)
用力于当世者(介宾后置)触刑辟而诛戮(被动)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⑹古今异义
进退百官(古今:任免、升降)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古今 :把持权利)
奔走于形势之途(古今:地位和权势)⑺重点句子翻译:
①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译:端坐于朝堂之上,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②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译:他们在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 ③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译: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④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译:忌妒别的姬妾得到的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⑤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译: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⑥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译: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不受背后诋毁;与其身体享受欢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⑦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译:不受官职的束缚,不受刑罚的惩处,不理会天下的治乱,不关心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不得意、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是这样做的。
⑧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句读问题)也可读为: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较好)
译:他们在为人方面,贤与不肖之间怎么样呢? 译:他们和为人贤德的人相比,(是)怎样的不肖呢?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赏析第二段内容
1、该段陈述了哪三种人? 明确:
⑴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⑵闲居人(不遇于时者)⑶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干谒者)
2、这三种人各有怎样的特征? 明确: ⑴得意人
取悦皇帝(利泽施于人)追求名利(名声昭于时)
手握重权(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飞扬跋扈,大讲排场(树旗旄,„„夹道而疾驰)
喜怒无常(喜有赏怒有刑)养尊处优(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
生活荒淫(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⑵闲居人
淡泊名利(穷居而野处„„濯清泉以自洁)无拘无束,安闲自在(采于山„„惟适之安)
不问政事(车服不维„„黜陟不闻)⑶奔走伺候人
趋炎附势(伺候于公卿之门)厚颜无耻(奔走于形势之途)懦弱卑琐(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顽梗迂拙(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如何? 明确:
第一种人:逃之(鄙弃)第二种人:行之(肯定)第三种人:恶之(厌弃)
4、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
(四)、自由阅读文章第三段,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敲这些词语的意思。
(1)、重要词语:
闻其言而壮之(意动,以为„„有气魄)可以稼(名词作动词 耕种)
膏吾车兮秣吾马(名词作动词 用油脂涂车轴 用草喂马)(2)、特殊句式
无不足兮奚所望(宾语前置)(3)重点句
A、盘之阻,谁争子所。
译:盘谷地势险要,谁来争你这个地方呢
B、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译:(在这里)有吃有喝,长寿健康,没有什么不满足的,还奢望什么呢。把我的车抹上油,用草喂饱我的马,跟随你到盘谷中,穷尽我的一生来流连此地
(4)虚词:
闻其言而壮之(代词)盘之中(助词,不译)维子之宫(的)盘之阻,谁争子所(主谓之间,不译)嗟盘之(的)乐,乐且无殃
(五)、齐读全文,思考如下问题:(1)、文章开头写盘谷的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通过景物描写,侧面表现归隐盘谷者的思想品质。(2)、说说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
第一段,赞扬盘谷的景物,紧扣第二段,赞扬了归盘谷的李愿,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六)、了解本文写作方面的特点
1、对比
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明对照之中。
2、虚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
第二篇: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唐宗怡留侯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唐宗怡留侯论》教案 苏教
版必修3 备课人:唐宗怡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备课时间:4月18日 教学目标:
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重点:
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其中 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把他和 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 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名文《留侯论》(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 然临之
2、刀锯鼎镬huò
3、虽有贲bēn育
4、倨jù 傲鲜xiǎn 腆tiǎn
5、肉袒tǎn
6、圯yí 上老人
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
四、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 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五、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六、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译: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指定学生个人朗诵课文,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二)提问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检查课本练习完成的情况。
二、导语
《留侯论》,集中论述了张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是,苏轼的立论,是建立在破除陈见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的众多学者,大都认为张良得益于圯上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因而“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所以,在文章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辈的对话。问题设计: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
明确: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
思考小结:我们刚才讨论出来的不同点,在课文里都有体现。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散文,大概是东坡读《史记》的心得。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推翻旧案,另辟新意,这样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鉴赏阅读
(一)研习“对比衬托”的手法
1.文章评述了留侯的三段经历: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这三件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明确:这三件事紧紧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对比,观点更加鲜明而有说服力。2.文章在论证上,大量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知识链接:
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鲜明。
衬托,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一方的特征更加凸出。一般来说,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一般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同类的事物从正面陪衬,是正衬;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是反衬。3.本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手法?
明确:⑴论大勇的能忍与小勇的不能忍,是对比,而且带有“反衬”的性质。
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句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正衬“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⑶引楚汉相争:项羽,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刘邦,能忍,“养其全锋,以待其弊”。以项籍之不能忍,衬高祖之能忍,这是反衬。
⑷以子房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反衬子房能忍,以及志气非凡,表明不能以貌取人,是反衬。
(二)形象的比喻,会使论说生动浅出。本文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明确: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连一根发丝都不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和紧急。2.“千金之子,不能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
第三篇: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专题四江南的的冬景教案必修1创新
江南的的冬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与态度: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构图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苍凉中蕴蓄生机、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的笔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体味郁达夫的散文情调和风格。
三、教学设想
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美读、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多用诗句来渲染凸显江南冬景之美,当注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希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的方式,将学习的意境、笔法在自己的写作中实践起来。自主质疑:
资料链接(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 1 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预习引导
熟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利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涮羊肉shuàn 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槎桠(chá yā)给予花生米(bāo)剥削(bō)....(jǐ yǔ)剥..拿出纱衫来着(zhuó)用不着(zháo)夹衣(jiá)夹克(jiā)....泊船(bó)湖泊(pō)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搁不住(gé)恣意(zì)...闽粤(mǐn)阅读思考
1、作者笔下的冬景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有何特点?(快速浏览,寻找文眼)
2、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3、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合作探究
三、课堂讨论
1、作者笔下的冬景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有何特点?(快速浏览,寻找文眼)
(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来)
2、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①曝背谈天图 ②午后郊游图 ③寒村微雨图 ④江南雪景图 ⑤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
2、景物有何特点 ?
(一)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板书)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板书)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 展开阔。
(二)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长桥,乌篷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江南雪景图赏析
⑴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 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⑵景物特点:高雅,宁静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以诗歌一般的语言进行赏析:
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3、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①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②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③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④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四、课堂总结
通过鉴赏我们发现,平平常常的江南之冬,郁达夫发现了这么多的美。我们大家如能像作者那样,执着一颗寻美的心,睁开你们的一双敏锐的眼睛,那么你们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四篇:高中语文《项链》教案3粤教版必修3
《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
2.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屏幕显示幻灯:《项链》)一.导入
二.课本剧表演(熟悉情节,为人物分析作铺垫)。三.分析鉴赏人物性格。
(一)抑
1.这真是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故事。刚才玛蒂尔德一行给我们表演了《项链》的哪些情节?
2.造成玛蒂尔德性格大转变的是哪个情节?
3.我们知道,情节是性格的历史。情节的剧变带来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剧变。哪些段落集中表现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大转变?
请大家齐读第三和第四段。(读完后)这两段文字中哪一个词语反复出现? 4.“梦想”可不可以换成 “理想”?它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思想性格?
5.性格与情节有什么关系?
(因为爱慕虚荣,怕在舞会上显得寒酸,所以去借项链;因为在舞会上出尽风头,虚荣心冲昏了头脑,所以丢项链;赔项链是虚荣心对她的惩罚;十年辛酸之后才发现为之辛苦为之忙碌的竟然是一挂假项链,这又是虚荣心对她的重重一击。)
6.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的基本性格之一,也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作者在情节的起伏变化中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二)扬
7.那么主人公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除了虚芝心外,还有没有表现出别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有无值得我们称颂的?)请同学们看课文P207——209。
(勤劳坚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有借有还.热爱生活.纯洁高尚等)
(三)合
8.这样看来,玛蒂尔德身上还是具有一些可贵的品质。虽然开始时她追求荣华,虚荣心强,成天陷于幻想中,不能自拔。但在丢了项链之后,她懂得了做人的尊严和责任,敢于抛
用心
爱心
专心
富贵几时有?梦里问苍天。舞会就在眼前,我怎生露面?不愿成天忧虑,只欲灿烂一曲,荣登上层难。新衣加项链,人人争相看。回家急,项链失,夜无眠。不应有恨,只怪当初梦太圆。人有艰难曲折,月有阴晴圆缺,万事难周全。尝尽虚荣苦,从容终余年。
7.对联:
天生丽质幻想高雅生活一夜风流不慎丢掉假项链 意外横祸落得满身债务十年辛苦最终找回真人格 8.一夜风光十年辛酸都是虚荣惹的祸
三万法郎半生浮沉赢得世人共叹赏
9.最后,让我们用一首《玛蒂尔德咏叹调》来回忆本小说主人公的这段人生经历吧。玛蒂尔德咏叹调
天生丽质出寒门,叫人如何不生嗔? 一朝嫁与小书记,可怜珠玉委沙尘。日思夜想长嗟悼,何时能把龙门跳。忽闻部长施请帖,顿觉周身祥云绕。添得新衣借项链,春风满面赴舞筵。绝色艳光惊四座,满堂珠翠皆黯然。豪华舞会令人醉,摇曳生姿知为谁? 依依不舍别欢场,惆怅破马独自归。整顿衣裳失项链,霎时天塌地也陷。买得新物赔旧友,东挪西借签债券。造化弄人也成人,减却红颜损却春。女儿终知关生计,素面朝天夙夜勤。十年风雨同船渡,锱铢积累债已清。塞纳河水深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极乐公园逢旧友,始知失链鸿毛轻。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六.结束语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玛蒂尔德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终于走向成熟。她的遭遇或许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与其遥望云端,渴望生活在别处,不如擦亮眼睛,看清脚下的路。将虚荣心化做前进的动力,去开创美好的前途!祝愿同学们雄鹰展翅,鹏程万里!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8》教案 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
今天,我上《五人墓碑记》。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这是我第五次上《五人墓碑记》了,但是,今天上,不知为什么,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走进教室,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上这篇课文,但是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现在社会上最讲“义”的是哪一种人?
“黑社会!”
学生以惊人的一致齐声回答,这种回答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不会吧?怎么会是黑社会呢?”
我故作不解,“官员„„”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学生齐喊:
“贪污!”
“那么民众„„”
我又问。
“只是为了钱!”
“麻木!”
“下岗!”
„„„„
答什么的都有,尽管我知道回答会是这样的,但是也没有料到有这么尖锐。有一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
“地位越低的人越讲义!”
“哦,是吗?”
我看了他一眼,“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地位很低的老百姓,当他的国家遭到一个大国侵略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主动去找国君,要求为击退敌人出谋划策„„当他的乡里人劝他:那是当官的事情,与你无关的时候,他说,当官的鄙陋!没有远谋„„”
孩子们一下子反应过来了:
“曹刿!”
“对,是曹刿,”
我接着说,“一个地位低下的百姓,这时候,坚持的却是国家之大义。”
“但是,”我问,“是不是只有老百姓才知道义呢?”
学生们说不是。
“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有一个官员,坚持正义,反对强权,特别与当时专权的宦官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后来被罗织罪名下狱。他本来有机会逃跑,但是他拒绝了,他觉得,为了自己信奉的理想正义而献身,是他最大的愿望。后来,这个大臣在狱中被酷刑折磨致死,这个人的名字叫陈膺。”
孩子们的神情有些沉重了。
“差不多一个时期,另外一位大臣陈蕃,为了保护陈膺,竟然被皇帝赶走。而也就是这个陈膺,在谋诛杀宦官的行动失败之后,率领太学生和家奴冲入宫门,慷慨赴死。”
“也许,义,并不是下层人民的专利。从陈蕃到陈膺,到关羽张飞,到岳飞文天祥,到林则徐关天培,我们无数的官员贵族也不是不讲义的。”
“让我们再往后走: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当当时入侵中国如入无人之境的英军,到了一个叫三元里的小村子时,那里的人民让他们感觉到了什么叫‘义’。那是什么样的人民?在他们的一生里,除了看见过鞭炮里面的火药之外,就没有任何热兵器的概念,但是他们却凭着手里最简陋的农具,打败了横行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的士兵!
“距今一百年前,当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被镇压的时候,一个领导者本来有机会逃跑,但是他说:‘中国变法还没有人为之而流血,现在,就从我开始吧!”
“谭嗣同!”
学生大声回答。
“对!是谭嗣同。在狱中,他写下了那首足以流传千古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学生跟着我念出后两句,大家的神情越来越沉重。
“二十多年后,一群忧国忧民的年轻学子,为了抗议卖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愤然走上街头,‘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新文化的开端,更是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我们的‘义’!”
“但是,后来,‘义’好像成为了一个禁忌的词语,因为说到‘义’,大家容易将它与‘江湖义气’联系在一起,据说这些都是封建的糟粕,我们拥有的是更新更科学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我们的‘义’更高更全,比如爱国主义什么的„„
“可是,大家知道,前天,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大多数学生脸上显出茫然的神色,有两三个孩子轻轻地回答:
“南京大屠杀。”
“对,南京大屠杀,”我点了点头,“我向这几位同学致敬!因为若不是网上的帖子告诉我,我也不知道。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爱国主义?这就是我们的道德?”
“大概就在一年前吧,广东一个城市的街头,几名歹徒当街侮辱一位孕妇,围观的有上百人,无一上前阻止„„
“今年年初,四川某地,夜晚,一位青年女子被歹徒追杀,她在街头呼救,她敲遍了街上几乎每一扇门,但是无人施以援手,那位女子被歹徒杀害在街头„„
“也就在今年,一座大城市,几个歹徒在数百人的围观下,竟然将一个人的手生生砍下来,之后扬长而去„„”
教室的空气越来越凝重。
“不要责怪这些人冷漠,我可以坦然承认:如果我在场,我也不敢上去管。别说多了,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行窃,你会阻止他吗?
学生没有回答。
“我想,现在的人,能在小偷走了之后提醒你一声,就已经算是好人了。不怕大家笑,有时候我坐公交车,给老人让了个坐,自己都很得意——我终于又作了一回好人了!”
学生大笑。
我等他们静下来,又慢慢地说:
“这是我第五次教《五人墓碑记》。在我以前教的时候,有的学生笑了:大概觉得这些人真是些SB!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还是官员,居然去杀人,还为他去死!
我停了一下,“的确,现在的人智慧多了,聪明多了,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没好处,当有些曾经被传诵千古的观念已经成为陈迹的时候,我们会站在一个据说是很现代的高度上,对前人指手画脚,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确是太傻了。
“于是,曾经被中国无数的古人奉为人生最高目标的‘义’,现在,居然只能存在于黑社会中,这也许是这个社会最黑最黑的一个黑色幽默了。
“而其他的呢?礼义廉耻?礼——现在已经成为对上毕恭毕敬,对下颐指气使的一个代名词;廉?这个我已经不想多说!据说有学校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班干部为班上买东西都要吃回扣!耻?我们还有耻吗?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
“因为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们太物质了,据说这就是唯物主义!据说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有五个人的名字,在他们的生命逝去,躯体腐朽之后,仍然被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念诵: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于是,有时候我宁愿相信意识决定物质,因为没有精神的人只是行尸走肉!没有精神的民族只能醉生梦死!
“今天,是我工作以来,第五次上《五人墓碑记》,我最高兴的一点是:这篇文章没有被删!因为我们的教材已经删除了太多的据说是过时了的文章;我更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不一定为他们而哭,但是一定不要笑!因为当一个民族到了我们现在这种地步的时候,已经没人能笑出来了!
我停了停,“现在,我来为大家朗读一下《五人墓碑记》。”
朗读之后,叫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了一下课文的内容,就下课了。
也许,这是一堂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课,但是,我觉得,最难达到的目的,也许已经达到了。